王荣生—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 王荣生
语文教学内容与目标的达成王荣生新世纪的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
九年义务制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树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尽管标准研制和目标的制订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但目前的中心任务,无疑应该是标准的实施。
实施,意味着要获取成功;而成功的标志,是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何达成目标,则关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问题,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
一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指引着、蕴涵着课程与教学内容,语文实验教材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正在做出努力,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也摸索了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
另一方面,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至今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还没有得到澄清和纠正,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种种严重的问题仍明显地存在着。
有人以为,确立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建设似乎也一并完成了。
这种想法实在要不得;因为它混淆了目标与内容这两个有区别的范畴,也模糊了语文课程目标与其他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差异。
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从总体上看,属于“能力目标”或者叫“素养目标”,这与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内容目标”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说,“内容目标”往往较为具体、较为直接地含概着乃至规范着课程与教学内容,比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描述其主要特点”,这里所说的“典型的国家管理形式”就有确切的所指,即中国历史上的分封制度、君主专制制度、古代东方的君主制、古希腊的民主制、近代欧美国家的民主制和君主立宪制等。
而能力或素养目标,往往并不直接、具体地规限课程与教学内容,对期望学生达到结果的描述(即目标“是什么”)与为达成目标而选择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什么”)之间,存在着种种较为复杂的关系。
比如“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要达成这些目标该“教什么”?答案是需要研究,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
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确定等主要资料作者:明星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这个专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环节的展开”,讨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十分关注的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环节如何展开。
第一讲,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
打算讲四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
也就是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陈述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设计的扭曲。
我们将以《背影》为案例,展开讨论。
第三,介绍国外的两个工作表。
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备课的要点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反思的要点。
第四,归结到专题的主题,简述语文教师备课的两个关注点——合宜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设计。
合宜和有效,必须以“学的活动”为基点。
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假设,也就是我们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认识。
或者说,我们讨论、研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有三个假设:◇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
◇语文课堂教学中尚存在许多问题,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往往是大规模的、长时期的、集团性的。
广大教师是想努力做好工作的。
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非常努力,上课非常认真,努力想把课堂搞好,把课上好。
但是,毋庸讳言,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问题,有些甚至是严重的问题。
这两个假设就构成了矛盾:一方面,是语文教师努力想要搞好课堂教学;一方面,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不足。
而且,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里的问题绝不是单个教师的。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大规模的”、“集团性的”、“长时期的”。
“大规模的”,东西南北的语文教师,几乎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者那样的问题。
“长时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几年前、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有;如果我们不努力加以改善的话,相信同类的问题以后还会不断地出现。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阅读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要通 过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学生学会怎样品味语言,怎样捕捉文字背后 的隐含信息,怎样揣摩文本中那些‚重要的暗 示或提示‛,怎样获得审美的愉悦,怎样对文 本作出既富有创造性又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等等。从这个角度说,阅读教学中放任学生胡 乱阐释文本,或让学生满足于一些肤浅的理解, 似乎是尊重学生,其实是误人子弟。
语文课要实实在在 教会学生读书
钱梦龙
(1)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陶潜
确定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统一’性质,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 与教学只有一种‘唯一正确’的形态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取向之争依然存 在……建立语文课程与教学具体形态 多元并呈的格局,是迫切的工作。 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
——叶圣陶
(21)
阅读流程训练: 认读(包括朗读)和积累 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情感倾向) 把握文章主旨 揣摩作者思路 品味语言 复述与整理 质疑与拓展(包括搜集相关信息)
(23)
入格: 学生在教师具体指导下严格按照阅读流程中一定 的‚规格‛反复练习、操作。学生处于半自主状 态。 出格: 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积累,根据读物的特点和阅 读的目的,自觉选择、调整阅读方法和手段,独 立完成文章意义的建构。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自 主状态。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既有深 切的实践依据,又有现代理论的基 础;既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融 入了西方的思想元素;而其深入浅 出、发人深省的语言表述,既深刻 揭示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与规律,又 充分显示叶老鲜明的理论个性和独 特的语言风格。 (19)
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 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 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 而在导之者,胸中存成算, 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两个转转向 - 王荣生
作业:《国殇》多角度阅读
湘夫人
尊重教材而又突破教材 教学设想——目标描述 讲述联系屈原及《离骚》语句 倾听与回应(刁难)
生真进入状,开心,亲切感
拓展了必修的学习内容
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
转向一: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
1
教学活动的两个维量
教学程序 怎么教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合宜的教学内容
依据体式 根据学情
文本的教学解读
课例讨论
《守财奴》 《雷雨》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 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 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
转向二: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1
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
教的活动
学的活动
专著《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提 要
一、课例导入 二、结合课例,对两个转向的论述
从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教学内容
从关注“教的活动”转移到“学的活动 ”
三、小结
一、课例导入
语文课堂教学的要点
合宜的教学内容
有效的教学设计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1
清 纳兰性德:长
示例三 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了。
评注:一个短句,两个动词‚掷‛、‚踏‛就把当时我粗 暴地毁坏了弟弟的风筝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让人体验 到第一则资料中说道的‚鲁迅风‛的语言:简洁、明快、 直白、洗练。同时,‚掷在地上‛和‚踏了‛之间用了逗 号,这里可以不用逗号,如果比较阅读一下,两个动词之 间用了逗号之后,减慢了动作的过程,为什么要减慢动作 的过程?我们可以想像作者当时在毁坏弟弟风筝是快意解 恨的,这两个动作是一气呵成,快速有力的。那么当二十 多年后来回忆这一幕时,作者是带着深深的内疚、自责, 似乎不愿意相信自己曾有过的事实,于是,记忆在作者痛 苦中慢慢展开,回忆这精神虐杀的一幕也恰如第四则资料 中鲁迅先生曾所说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 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_读后感_模板把握“度”数有效重构——读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有感后龙中心小学林建妹参加名师工作室以来,和室友们同读王荣生教授写的《语文教学内容重构》,这本语文教学类的教育专著,不仅丰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理论,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也让我们的研究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读书的几点心得:一、有效重构是对教材价值的二度解读语文教材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
原生价值,它是被选入课本之前即有的价值。
它们在进入教材之前,仅仅是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者是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者是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
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
学生掌握教材的原生价值,并不是阅读行为的最高目的。
掌握教材的教学价值,掌握教材的言语智慧,通过原生价值为教学价值铺桥搭路,才是处在语文教学的较高层次。
然而在语文教学中,越是重要的价值,越是隐藏在语文教材的深处,越难发现和掌握。
这就需要老师对教材价值进行二度解读。
首先教材的二度解读要适合学生。
不是教师的所有解读对学生学习都有价值,王荣生教授认为“合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因此教材解读要适宜在逐渐成长中的儿童,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这样的解读,我们才会发现适合儿童阅读、适合儿童学习的最有趣、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语文教师是勘探者,要去课文中寻找“可教处”。
所有的解读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取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匹配,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所在,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的合宜性。
其次,教材的二度解读要深度思维。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材选文有四种不同功能,即“定篇”“样本”“例文”“用件”。
教师对选文不同的处置当然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解读。
因此,要求教师解读不可把教材的价值停留在技术层面,着眼于“技”和“文”就是低端解读,着眼于“道”和“人”才是高位解读。
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王荣生
走进王荣生王荣生是新中国第一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由上海教育出版后,被誉为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座高峰。
江浙一道中小学语文教师人手一册,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硕士则全文誊抄王荣生该著作。
有人认为,自语文学科独立设科以来,有三个阶段:一是以叶圣陶为代表的语言训练阶段,二是以钱理群为代表的人文教育阶段,三是以王荣生为代表的课程论阶段。
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语文教学研究充斥着有过多的“我认为”,更多的是个人经验和所谓模式。
王荣生是从课程与教学论的高度研究语文的。
他重学理,更重实践。
他提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课评教,研究了相当数量的案例。
他关于语文学科层叠蕴涵分析,以及对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鉴别,言前人之所未言,不仅新颖,而且管用,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等书,重点也是讲语文教学研究要从过多的关注教学方法转移到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
他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系列研究文章,重点谈关注教学内容和关注学情两个方面。
以前曾读过《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听郑桂华老师讲课》等教学实录,但观课评教方面的书我很少读。
王荣生拿着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对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课例进行分析解剖。
令人痛快,令人害怕,令人大开眼界。
如他对《竹影》教学内容的评价,认为执教者的十七个问题一无是处;他在评郑桂华执教的《安塞腰鼓》时,对西安一教师执教的课例认为环环都是瞎搞。
王荣生是一个讲学理的人,他的研究和分析令人信服。
正如他所说:我解剖的都是一些优秀教师所上的优秀的课,连这些课都存在大量问题,可见一般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严重。
王荣生是一个研究者,一个引领者,是当代语文教育研究的顶尖高手。
但他不是一味的批判,更不是指手划脚,而是一个开拓者,一个建设者。
他根据文体样式和学情施教的观点以及他追问式的评课方法,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切实的帮助。
王荣生老师的一些观点和说法整理如下,共同行参考。
上好一节语文课,从“解读教材 做好定位”开始 ——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上好一节语文课,从“解读教材做好定位”开始——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从来都觉得听评课是凭感觉的事。
说好说坏着眼点全在老师身上,往往看老师怎么教,老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如何。
上课讲究的是教法如何精致,如何精彩。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甚至是名师的公开课,至今依然是没有留下丝毫感觉,更谈不上进步。
曾经也激情澎湃地想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突变。
如主张平等对话,体现合作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灵动起来,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一节课下来,的确不知道自己教了些什么,教的是“教材的语文”还是“课程的语文”,学生们实际上学了什么,学的是他们实际所需要的吗?真是“名师课堂依旧笑春风,自我课堂至今在过冬”。
原来是听评课的关注点出了问题,学习名师的方法出了问题。
这话怎么说呢?这一阶段,寒假在家,很庆幸阅读时间紧凑而充裕,我用心阅读了《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一书,读完让我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和路径,实在是欣喜无比。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上好一节语文课,听评一节语文课,首先要做到的是:对教材明晰定位。
王教授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四种类型,这也是通领整本书的重要概念,核心概念。
之前很多名家也说过关于对教材的定位,但都只是泛泛而谈地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与“教语文”的区别……而对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能给出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
这些模糊的认识让我们多数语文老师找不到“导航的定位点”,就像在迷雾中行走的船舶,教学失效却不知道,评价无效却也稀里糊涂。
而王教授则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
我想,建构在这样概念下的听评课也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
下面,我试图将对四种文本的定位要求及如何处理文本做出自己粗浅的的解读与阐释,只希望自己能对今后语文教学如何备课、上课,如何听评课有所思考,改变过去的一些教学做法: “定篇”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
全国小语新课标课堂观摩会——王荣生以学活动为基点课堂教学
三、教学环节组织:学的活动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的活动
教的活动
课例讨论
《夏洛的网》
建议备课方式
❖ 教学内容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一.
1、
1、
二.
2、
2、
……
……
……
有效的教学设计
❖ 教学环节
组织“学的活动”
❖ 教学流程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
名课研习 王崧舟老师执教《长相思》
教学,使学的活动得以充分展开。 ❖ 预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形及应对办法。 ❖ 设计多种形式的、可以即时反馈的课堂作业。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儿童)的学习状态
❖ 把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转译为课堂教学的结果。 ❖ 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 注重语文学习中的“多元理解”,营造对话的学习氛围
展开想象读出词情身在征途心在故园内容落点3学习方式内容落点2学习方式内容落点1学习方式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不是设计教的活动而是设计学的活动流程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要达成教学结果的需要从起点到终点的过程分成几个阶段一个阶段就是一个环节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个环节抵达课堂教学的终点
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
学生
《桂花雨 》 理解感受
生活经验(百科知识)
阅读教学的内在规定性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起点:学情估量
终点:学习目标 语文经验 人生经验
童年的馒头
如今的幸福生活使我欣慰,不过有 时心底也会泛起一缕儿时的苦涩。
那时候,娘拉扯着我和妹妹,家里 穷得叮当响。我在五里外的村上小学, 六岁的妹妹在家烧火做饭,背着那个比 她还高半截的竹篓打猪草,娘起早摸黑 挣工分,日子清贫得像一串串干枯的空 笼花。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有三种课型常出现在以“先学后教”为研究的课堂教学中:例一:“出示教学目标”—“读:朗读课文”—“品:画出写紫藤萝的句子,并说说这株藤萝的‘美’”—“悟:从中我悟出了什么道理”—“写:对于困难、挫折,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请写一则座右铭”。
(《紫藤萝瀑布》)困惑:“读”“品”“悟”中的三个问题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困惑吗?如不是,那么何谈“先学”而“后教”?例二:学生介绍作者—学生提出问题—教师介绍“破题法”,要求学生根据题目再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学生交流、解决问题—教师总结。
(《爸爸的花儿落了》)困惑:学生自学后提出的问题怎么解决?教师对“破题法”的介绍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设计的吗?符合学生当时的阅读思路吗?如果不是,那么让学生自由提问的行为价值有多大?又何谈“先学后教”?例三:常见教学步骤:学生自学—学生自由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交流解决这些问题。
困惑:这样“胡子眉毛一把抓”地进行学习,一堂课下来,到底学习了什么?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中没有雷同的吗?如果有,如此尊重学生的背后是否是“低效教学”?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老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活跃,给学生再充足的学习时间,其教学价值都极为有限。
笔者认为,在每堂教读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初感确定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按照“懂—不懂—懂”如此循环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懂”看到“不懂”,让学生大吃一惊,急起直追,争取真“懂”。
一、教学思考.很多学生一拿到文章,粗读后便感觉什么都懂了学生之所以不能走进文本,大多数情况是和他们自以为“读懂了”的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抓住学生“读懂”的内容加以引导,可消除学生的阅读自满情绪。
.“满堂问”的课堂比比皆是肤浅的、细碎的问题,造成了学生对文本整体性把握的缺失;高难度的、以教师解读文本的结果为核心的问题,则让学生觉得语文高深莫测。
课堂上,失语人群越发庞大。
从学生的“读懂”开始设问,既能培养学生阅读整体性把握的能力,又能消除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沙中拣金,蚌中取珠
沙中拣金,蚌中取珠作者:张容秀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年第16期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最低标准是要有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比教学方法的运用更为重要。
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前提,一堂课如果没有适宜的教学内容,即使在教学方法上再创新,也不可能是成功的语文课。
只有把每篇课文当作课例,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再根据学情制定合宜的教学目标,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依据“语文特性”确定教学内容语文课程是一门言语教育课程,强调言语教育性质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这一“语文特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以言语教育为主,就言语教育的性质和言语能力的目标来看,语文教学应侧重于言语形式(怎么表达的),而不是言语内容(表达了什么)。
运用这一个理据来审查某些版本的一些语文教材,在教学内容的取向上存在问题。
八年级上册《大自然的语言》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如下:(一)阅读课文,分别用一两句话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设计目的:了解课文所反映的物候学知识,重在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言语内容。
(二)理解句子意思,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次第”是什么意思?请用它造一个句子。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設计目的: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三)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1.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你有过和诗人类似的观察和体验吗?说给大家听听。
设计目的:物候学知识的运用。
以上练习着眼于选文的内容,侧重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反映有关物候学的知识(原生价值),这些问题即使没有语文老师讲授,一般读者都能看懂。
王荣生确定教学内容的两个要点(小学)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605份教学设计类 材料
115份说到学情
陈隆升
语文教师“学情分析”基本状况
存在问题:
做过“学情分析”(考虑学生)的比例较低;
“分析”手段比较单一(经验式判断);
“分析”过程粗疏(只结论,少过程);
“分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浅表印象)。
《猫》的案例
邹兆文
《我们的教学离学生的期待有多远——关于〈猫〉 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的相关度调查》 《语文学习》2008年第10期
支玉恒施教的《只有一个地球》
让学生就课文的五个方面内容(段落),分别写一个
“抒情的句子” 教师示范:“啊!美丽的一叶 扁舟!” 逐次讨论学生写的“抒情的句子”。 采用“发表权竞标”的方法,每一个方面的内容竞选 出写得最好的两句“发表”在黑板上。 教师通过适当的增删、调序,将黑板上的十个“抒情 的句子”“变成一段小小的散文”。 组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实话实说”节目。 老师为主持人,学生分别扮演环保局长、生物学家、 地质学家、女宇航员、“破坏过环境”的公司老板。
1
“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 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文章, 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 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
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
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 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 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 ——叶圣陶
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
导读 点拨
读读、议议、 讲讲、练练
《背影》案例
高中语文新课程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
1
应用与拓展 莫蒂默 · 阿德勒说:“事实上哲学问题的最显著的 标志就是每个人必须自己回答问题。接受其他人的观 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但你自己的回答必 须要有充分的根据,有论点作为后盾。” 1 收集你喜欢的人生箴言,并与同学交换。 2 组织一次非正式的讨论会,各自畅谈人生的意义。注 意相互之间不要辩驳。 3 有时间的话,以“人生”为主题,进行扩展阅读, 材料可以是诗歌、小说或论著。或者,组织一次以 “人生”为主题的活动,如朗诵会、表演活动、手抄 报展示等。
1
2 一位学者说:“人只是因为能由‘所是’知‘所以 是’,进而知‘所应当是’,才得以去树立理想。而 正因为有理想,人才有文化的生命。”“若一个民族 的大多数成员失去了人生的理想,或只有以动物的欲 望满足为‘理想’,那么他们就失去了真正的人生奋 斗,即丧失了把自己提升到人的高度和尊严的奋斗, 这个民族的文化生命就处在衰竭之中。” 议一议: ( 1 )按冯友兰的学说,你周围的人分别被划到哪类 “境界”? (2)你希望他们进入哪类“境界”?
1
5 写一篇该文的内容概要,或列出内容提纲。
二 理解作者的学说
1 从历史人物中分别举出一个与人生四类“境界”相对应的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与周围同学讨论下列问题。注意:对问题的看法务必在课文中找 出根据,必要时还应该参阅链接材料。
( 1 ) “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是属 于功利境界。” 那么,在冯友兰看来,“芸芸众生” 的人生还有没有“意义”? (2) 既然“功利境界”的人也能为社会服务,“道德 境界”的人也是为社会服务,为什么还要做出高下的 分别呢?“道德境界”是不是全然不顾及个人的“小 我”? ( 3 )有人批评说:“如果以道德为标准,则道德境界 即是至善境界;如果以非道德性的觉解来衡量,则天 地境界与道德境界是非同类而比较。因此,所谓的境 界高下之分,是难于得到标准的个人信念而已。” 你 是怎么看待这种批评的?冯友兰为什么在“道德境界” 之上再划出“天地境界”? ( 4 )说一个人是某“境界”,是凡事都在这一“境界” 呢?还是此一事是这种境界,彼一事可能变成另一
王荣生教授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论述
王荣⽣教授关于语⽂教学内容的论述王荣⽣(1960— ),浙江宁波⼈,宁波⼤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博⼠,教授,主要研究语⽂课程与教学论。
下⾯是他的⼀篇关于教学内容取舍的论⽂,值得⼀读。
合宜的教学内容是好课的底线 ——以《⽵影》的教学为例 怎样的⼀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中想的是“怎么教”的⽅法问题。
⽐如怎样导⼊、怎样利⽤多媒体、组织什么活动、怎样把握教学的节奏乃⾄怎样突出教学的“对话”、怎样体现“合作”等等。
教学⽅法是重要的;但研究表明,仅仅是教法的探索,仅仅在教学程序、教学⽅法上做⽂章,作⽤有限。
过分地关注教学⽅法,还会形成⼀种观课评教的不良导向,引导教师去追求往往很难移植的“教学模式”,有的还蜕变为个⼈的“教学艺术”表演。
我们以为,教学⽅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服务于“教什么”,很⼤程度上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
根据我们的研究,语⽂课堂教学的失败、⽆效,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
⼀堂语⽂课,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论在教学⽅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旗,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语⽂课。
什么叫合宜的语⽂教学内容呢?教学内容是对“教什么”的回答,从学⽣的⾓度也就是“学什么”。
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系列的问题,我想提两个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师对⾃⼰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在教什么,并且知道⾃⼰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是⼀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使学⽣学得相对透彻。
举⼀个某省初中语⽂课堂教学评⽐中获奖的课例来说明: 《⽵影》教学实录整理及评议 ⼀、课件导⼊ ⼆、请学⽣⽤最快的速度阅读课⽂第⼀、⼆段,并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两段写出了光的 2.表达了孩⼦对光的感情。
教学内容1:⽤最快的速度阅读。
对描写的语句需要细细地咀嚼! 学⽣说:写了光的时间变化。
∥写出了光的美。
∥表达了喜欢和留恋的⼼情。
教学内容2:⽤理性语⾔来概括感性的描写。
为什么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这⾥教师犯了两个错误,(1)混淆了科学观察(说明)和⽂学观察(描写),把作者所感之景误读为⼈⼈能见着的⾃然之景;(2)混淆了⼼⾝感受和理性概括。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5篇模版]第一篇:学习王荣生教授课件心得体会学习王荣生教授《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课件心得体会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又能学生学好语文,热爱语文,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认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以文选型的课文教学为主,同是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实际上是教着不同的内容。
就是同一个老师教同一篇文章,也完全可以从积累语言、积淀文化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学习阅读与写作的角度探索,还可以从引发某个话题进行讨论着手。
所以,准确把握选文的教学价值便显得异常重要。
一篇选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把这篇文章的独特价值挖掘出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其唯一性。
2、注重文本的解读什么是合适的文本解读呢?王教授说要符合两个要求:第一,对这种特定体式的文本,阅读取向要“常态”。
也就是说,像正常人、像能读这样作品的人那样去阅读。
第二,在特定文本体式中,要运用符合这种体式的阅读方法。
比如说,有这样一个便条:“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
”现在把这个便条稍微加以变形:亲爱的你放在冰箱里的两颗葡萄我把它吃了便条变成了诗歌。
现在学生怎么来读呢?很显然,他不可能把它当做便条来读,而要依据其诗行的排列方式,也就是说,依据其已有的阅读能力,把它当做诗歌来读。
王教授说: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
阅读是一种文体思维。
所以在备课时,教师的文本解读,要依据这种体式的特性。
3、教师要精心地备课,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考虑到学生的难点(当然有时候也需要随机应变,以学定教),及时的指点,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语文教学目标确实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低效、微效甚至无效的主要原因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对“教什么”这个方向性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某种程度说,“教什么”决定了应该“怎么教”,并影响着“教得怎么样”。
不少专家就提出:就教学的有效性而言,“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
王荣生教授提出,语文课“好课”的最低标准是:〔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
但教学实际并非如此,问题有两个方面:〔1〕目标意识不强。
许多教师平日备课,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
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一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
然后,才匆匆地跟教材“见上一面”。
教师备课时最不关心的教学目标,只是被当作一个条目抄到备课本上,如此而已。
〔2〕教学内容模糊。
我国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文选型”教材。
除了少量课文是编者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的以外,大部分选自以文学作品为主的各类著作。
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位作家在写作时就预见到自己的作品以后要让老师当教材去教,让孩子们当学材去学,作家并不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写作的。
从作品成为教材再成为教学内容,至少要有两次开发过程:第一次是编者经过遴选和改编,把作品编成教材,尽量适合某一年级的教学;第二次是教师细读文本,从教材中开发出对本班学生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来。
语文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教师和学生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对教材作“二度开发”,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看见什么教什么,这就是说要“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
就阅读教学而言,目前大体有这样三种水平:第一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只是知道了一个故事。
这样的阅读教学处于没有“入门”的状态。
第二种水平,学生读了课文,明白了一个道理。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笔记之二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读书笔记之二这星期读了王荣生教授的《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这篇文章是对魏书生老师《统筹方法》的研习,引起我很多思考。
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的效果,通常以学生的成绩水准作为判断的依据。
二是教学的效率,以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时间及教学的代价相比较而得出判断。
三是教学的吸引力,一般以学生继续学习的倾向性作出判断,反映学生的学习意愿、动机、毅力等方面的态度情感。
语文教学改革如果没有课程的视野,如果不在课程与教学内容上除旧纳新,而仅仅在教学方法上谋求效率,一定会本末倒置;反过来讲,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在教学内容除旧纳新的过程事,我们又必须追求效率,需要学习成功课例的有效教学方法。
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堂课给我们的教益。
我觉得,魏书生老师对语文的理解很好的融合了应试教育的要求(学生分数)和新课改精神(学生能力)两方面的精髓,魏老师达到的"效率"也是我孜孜以求的目标。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最有效?我总结为两方面:一、学习目标有效;二、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学习目标是课堂活动的前提,我曾经很用心地思考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如何设置才最合理、最"有效",最终认定:容易的知识绝不重复、过分高深的知识绝不涉猎,讲学生之所需即可。
今天看了魏老师的做法,深感佩服。
魏书生老师这样分析教材:1、将教材知识整理如下:列生字表、列新词表、单元分析、习题归类、知识短文归类、书后附录、列文学常识表。
、将上述框架中的语文项目,分成三类:"死的东西"、"似死似活的东西"2和"活的东西"。
3、重视"死的东西"和"似死似活的东西"的积累,并定期做系统化整理。
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树"、"读某一类文章的方法"、"划分文章层次的方法"等等。
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
语文课堂:简约而不简单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语文课程标准大力纠正过去“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流弊,倡导对话式的教学,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极大地解放了课堂生产力,但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现象。
如:把对话等同于问答,课堂变成了老师的满堂问:“活动”泛化为活动课,学生不动不是好课,于是,课堂变成“满堂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变成了表扬,又变成了“满堂夸”。
“满堂问”问得学生一头雾水:“满堂动”动得师生疲于奔命;“满堂夸”又夸得学生迷失了自我,分不清是非。
语文课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从以前的沉闷、乏味变成今天充斥着假热闹、伪生动、空精彩,而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
为此,语文课程专家巢宗祺教授大声疾呼;“语文课堂要大力提倡务本求实,优秀的语文课堂应该从洗尽铅华开始。
”这是针砭时弊、高屋建瓴、振聋发聩之语。
因此迫切要求语文教师具有以约驭博,以简化繁的特殊功力。
在现阶段,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倡简约语文是非常及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我借用一句广告语“简约而不简单”来概括我心目中的理想语文课堂。
所谓的“简约”就是用简洁的教学设计和经济的教学手段来实施高效的语文教学。
简约意味着基本、充实、高效、和谐。
简约不等于内容单薄、思想肤浅、设计粗糙、上课草率。
简约是广博的深化,是复杂的提纯:是浓缩的升华;是真正意义上的洗尽铅华。
简约的背后需要老师付出不简单的劳动。
追求简约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深度钻研和理解,是对学情的充分了解和尊重的过程。
简约的课堂要有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追求师生智慧火花的生成和碰撞。
简约课堂的目的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呈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地学习语文,掌握知识,养成习惯,形成学习语文的能力和语文素养,实现学生收益的最大化。
我认为“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抓住核心,删繁就简语文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甚至有点零零碎碎。
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又卷下范云、 邱迟条 : 范诗清便宛转, 如流风回雪。邱诗 点缀映媚, 似落花依草。
价值被不恰当 地放大, 文本言语本身却不断边缘化。文章 “ 说了什么” 有时候并不重要 , 关键是它是“ 如何说的” 。我
们且看文章的第一小段 : 家乡的端午 , 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系百索子。 五色的 丝线拧成小绳 , 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 洗脸时沾 了 水, 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线缠成小 粽子 , 里头装了香面 , 一个一个串起来 , 挂在帐钩上。贴五 毒。 红纸剪成五毒 , 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
文本细读 语文教材与其他课程的教材最大的不同是 : 它不直接
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是制约语文教育发展的瓶颈。 近
年来 , 语文课程改革非常关注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技巧 的锤炼、 教学模式的设计 , 却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研究。 学科
内部的建设直接指 向教育的内涵发展 , 不提升语文课的文
化品格和教育品质 , 有效教学研究也就丧失了应有的厚度 和深度。 因此 , 我们既要有广阔的课程视野, 又要有专一的
文章的内容很难理解么?不难 ! 但是为什么我们不能
用汪老先生这样的笔法去描述日 常的事物昵? 这不恰恰需 要老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细读文本, 唤醒文本, 学习汪老
先生个性化或者说陌生化的言语表达“ 技巧” 甚至“ 智慧” , 达成言语上的自我实现, 从而懂得挖掘、 分享 日常生活的 诗意, 学会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吗? 应该说 ,很多教师在执教时过度 关注文本 的思想 内 容 , 目拓展文本的人文内涵 , 盲 不能把握语文教材 的教学
教学 ,就一定要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 , 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2 善于通过“白描”和“画眼睛”手法塑造人物 形象,展现人物性格,是鲁迅作品语言的一大显著 特点。鲁迅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白描”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 法,它要作家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不加渲染、 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在他 的笔下,常能够准确地把握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 不加染、铺陈,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有如芙蓉出 水,朴实自然。
理智,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汪湖英老师执教的《风筝》
❖
1
课例——《风筝》
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 汪湖英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 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王荣生先生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我 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 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鉴于此,在曾老师的指导下, 《风筝》一文我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 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 解和认识。“点划评注”不仅仅是阅读方法、教学方法的问 题,在哪里点,在哪里划,在哪里评,在哪里注,关乎阅读 的内容、教学的内容。
❖
1
名课的经验:宁鸿彬施教的《皇帝的新装》
一、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 样的皇帝?(一个……………的皇帝)
二、谁能有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 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三、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师怎样围绕“骗”字 进行活动的?
❖ 题解:1、默读提示,抓五点1。 读课文之后,请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确定“教学内容”——组织“学的活动”
王荣生
上海师范大学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
一、学习课例:有效教学是啥样? 二、讨论问题:如何确定教学内容? 三、介绍样张:如何组织“学的活动”?
学习课例:有效教学是啥样?
教学的两个关键点
❖ 合宜的教学内容 ❖ 有效的教学设计
宁鸿彬老师执教的《皇帝的新装》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4 鲁迅的散文不仅有独特的话题,更有其独特的 话语方式。在他的散文中,虽然时时可以感受到他 的深邃、冷峻,但绝无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之态。他 总是将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矛盾、困惑展示给读者。 他的目的是要诱发读者更多的联想、发现、议论与 诘难,他对读者的要求是精神的互补而非趋一,是 对自我的严厉解剖。鲁迅先生曾说过:“我的确时时 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三、评点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并选择重点 几则进行全班交流。 四、阅读下列几则对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 格精神方面的评价资料,请在文中找到与这 些评价相一致的地方,并加以评注,评注时 要学会运用这些资料中的重要信息。参照示 例三。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1 鲁迅先生创作态度严肃认真,语言准确 精炼,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有人把它叫做“鲁迅风”。我们阅读任何一 篇鲁迅作品,都会强烈感到它的语言简洁、 明快、直白、洗炼,既冷隽又犀利,既深刻 又辛辣,具有强烈的嘲讽色彩,富于节奏感 和音乐美。
【资料】
关于鲁迅作品语言风格和人格精神方面的评论
❖ №3 准确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也是鲁迅作品比较突出的语言 特色之一。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 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不论人家所要说的 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 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 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才止,决不要安于‘大致 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过:文章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 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
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 评注:晴朗的有积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 面,让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秃树枝”却 使得这幅画面的色彩陡然变得黯淡,这个词语在一 开头就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笔,使得晴朗的有 积雪的冬季变得寒气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 暖洋洋”的舒适而是冬季的肃杀和寒威。这种情感 作者在后面一句直接点出了,即“在我是一种惊异 和悲哀”。正所谓景为情生,一句景语蕴含着作者 沉重悲哀的情感。
?(一个……………的皇帝) 8个学生按座次读课文,师正音。学生拟副标题。 学生交流:爱美的,虚伪的,不可救药的,昏庸的,无能的 ,无知的,不称职的(对课文的主要人物——皇帝有了一定 的认识)
下面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谁能用一个字概括 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围绕哪个字展开的? “蠢”,“骗”,“伪”,“假”,“傻”,“装”,“新 ”,“心”
❖ 指导学生用排除法“筛选”(故事情节) ❖ 指导学生用检验法进一步解决。 ❖ 指导学生用比较法来解决。(骗,心)
宁鸿彬老师《皇帝的新装》
请同学说说,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 活动的? 第二节
这些人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课文谈自己的见解。 这个小孩为什么说实话呢?
归结阅读方法:析因分析法。 复习学了(学生说到)的五个词语:称职,不可救药,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风筝》
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
❖ 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 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
章的?
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
❖ 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 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
示例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
示例二 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 评注:“重”、“堕”用了反复的手法,与 前面“心变成了铅块”相照应,可见作者当 时心情是多么沉重,这沉重是由于虐杀了弟 弟游戏的童心造成的,因为一直无法补过, 所以这块铅始终压在心上,很重很重堕着堕 着。“重”、“堕”是第四声,读起来就有 沉重的感觉。
运用解读知识“点评”阅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