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

合集下载

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引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台湾的进口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最初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到现在的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进口,台湾的进口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台湾进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台湾进口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1. 从农产品和原材料进口到高科技产品和服务进口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台湾的进口产品从农产品和原材料逐渐转变为高科技产品和服务。

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台湾开始进口更多的零部件和设备,以满足内部产能和生产需求。

同时,台湾也开始进口更多的高科技产品,如电子产品、通讯设备、计算机等。

这些产品的进口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推动了台湾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2. 从发达国家进口到发展中国家进口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台湾的进口市场也发生了变化。

最初,台湾主要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进口产品。

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的转移和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台湾开始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如中国、东南亚国家和南美国家。

这些国家具有低成本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为台湾带来了更多的进口选择和更低的进口成本。

这种变化不仅提供了更多的供应来源,还增加了进口产品的多样性。

第二部分:影响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1. 国内产业结构变化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首要因素是国内产业结构变化。

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发展,国内企业对外资、技术和市场的需求也不断增长。

这促使台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国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进口产品的需求和结构。

2. 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也是台湾进口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全球化使得台湾能够更容易地获取全球市场的资源和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外资和技术向台湾流入。

区域一体化则加强了台湾与周边地区的贸易联系,提供了更多的贸易机会和合作机会。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日据时期,台
湾主要是一个农业经济,以稻米、糖和水果等农产品为主要出口商品。

然而,随着台湾光复归国后,岛内的经济开始发生转变。

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农业
现代化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这一举措对台湾经济起到了关键作用,将农业产出推向新的高峰。

随后的几十年中,台湾经济逐渐从农业转向工业。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吸引了国内外投资。

台湾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增长引擎,涵盖了电子、纺织、化工、机械等领域。

20世纪80年代,台湾迈向了更高级的产业。

高科技产业的发
展成为台湾经济的新引擎,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

台湾成为全球电子产品的生产中心,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和电子零件等。

90年代,台湾面临着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接触机会。

该时期见
证了两岸关系的缓和,台湾的企业和投资者开始涉足中国市场。

许多台湾企业逐渐在中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1世纪以来,台湾经济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尤其在以
互联网为核心的创新经济领域。

台湾成为全球重要的高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出现了众多新兴产业和企业。

然而,台湾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贸易的变动,台湾需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总体而言,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是由农业到工业,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变。

台湾政府的经济政策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繁荣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如何发达的

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如何发达的

台湾地区的经济是如何发达的?如果你了解芯片行业的发展历程,你可能对其中台积电的发展故事印象深刻。

台积电作为一个身处亚洲的公司,一举塑造了整个世界的芯片产业格局,而且带动台湾地区经济也跟着受益,非常了不起。

其实台积电的故事并不是特例,它虽然是仰仗张忠谋的高瞻远瞩,但也是暗合了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哲学。

台湾大学的陈添枝教授2022年出了本书,叫《越过中度所得陷阱的台湾经济1990~2020》,讲述了台湾地区经济过去三十年的故事,我读了之后深受启发。

2021年,台湾地区人均GDP超过了三万美元,算是迈进了发达经济体的门槛。

你稍微想想的话,这件事很有意思。

台湾是个小岛,它因为政治原因没有跟大陆经济深度融合,它也没有像香港那样给大陆提供金融服务,它没有一个本土的大市场,它也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国际化大品牌。

那台湾经济是怎么发达起来的呢?答案是台湾地区选择了一条特别独特的、在我看来是难以复制的发展路线。

但是这个路线特别值得思考。

不管你是搞宏观经济学的,还是办工厂的、开店的、搞服务业的,你是大企业家还是小商人,乃至于任何一个考虑自我发展的人,你都应该学学这一招。

这是一个关于「定位」的故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小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E.Lucas,Jr.)有句话叫「一旦你开始思考经济增长的问题,你就很难再思考其他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是一种奇迹。

经济波动是正常的。

经济增长,特别是持续的、决定性的、上台阶式的增长,是不正常的。

增长的意思是今年比去年好——为此你必须做一些跟去年不一样的事情,你得超越去年。

中国大陆的经济持续增长了四十多年,以至于我们已经把增长视为正常。

其实放眼全世界,能一直保持增长、并且从不发达变成发达的经济体,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有几个门槛。

一种增长方式只能让你走这么远。

到达一个门槛,就必须换一种增长方式才行。

到了门槛没迈过去,就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陈添枝说的「中度所得陷阱」——经济增长就会放慢甚至陷入停滞。

中卫制度下的“A-Team”联盟--台湾自行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中卫制度下的“A-Team”联盟--台湾自行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一一ll一一一一
上世 纪 六 十年 代 至八 十 年代 ,世界 自行 车 主 要供 应 基 地 经 历 了从 欧 美地 区 向 日本 而 后 又 向 台湾 转移 的过 程 。 由于 公路 赛 车 、 越野 车、 登 山 车 的发 明 ,变
速器 等 零 部 件研 发 的突破 ,钼 铬 合 金 、
了包 括 日本 岛野 公 司 在 内 的境 外 自行 车 行 车 产 业 的智 者 们 认识 到 ,必 须 重 新定 喘 息机 会 。 厂 商 ,以及 台湾 本 土 多 家 自行 车 厂商 去 位 台湾 自行 车 产 业 ,同 时在 组 织形 态 、 投 资办 厂。 中国 大 陆 的 自行 车 生产 量 快 产 品 创 新 、生 产模 式等 方面均 要有 新 的 速 增 加 ,成 为新 的世 界 自行 车 主要 供 应 突 破 ,才 有可 能 改 变 台湾 自行 车产 业 被 基 地 。 反 之 , 台湾 的 自行 车 生 产量 则 逐 边 缘化 的趋 势。 年 减 少 , 出 口量 由 1 9 9 8 年 的9 9 3  ̄ - 辆 减 尽 管 台湾 自行 车厂 商到 大 陆创 办 工 2 0 0 3 年 ,在 台湾 中卫 发展 中心 的支
中卫制度 下 的 “ A — T e a m"联盟
台湾 自行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文/ 曾 文 胜 吴 蕃 蕤
作者简介 : 吴蕃蕤 ,广 东省 生产力促进 中心 ,教授 级 高工 ,主要 研 究方向 :企 业管理 、企业诊
断 、科 技 咨 询 ; 曾文胜 ,广 东省生产力促进 中心 ,工程师 ,主要研究方 向:企业管理、科技 咨询。

2 0 0 3 2 0 0 4 2 0 0 5 2 0 0 6 2 0 0 7 2 0 0 8 2 0 0 9 2 0 1 0 2 01 1 【 年份)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台湾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农业和渔业,而殖民地时期(1895-1945年)对于台湾的经济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殖民地时期,台湾开始引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发展轻工业。

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台湾工业化的初步起步,例如台湾制药、纺织、糖业、盐业和金属工业等。

然而,由于殖民地政权的限制和二战爆发,这些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由日本归还给中国。

此后,台湾的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国共内战监的压力和资源的短缺使台湾经济发展面临困境,但是海外华人的资金和技术转移为台湾提供了有力的推动力。

1950年代,台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推动经济发展,包括重点发展轻工业和重工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吸引外国投资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台湾的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了一批知名的企业,例如富士康、联发科技等。

1960年代,台湾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开始取得显著成效。

台湾将重心放在制造业的发展上,以出口为主要驱动力。

台湾电子业快速崛起,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同样,台湾也开始发展高科技和知识产业,并鼓励创新和研发。

1970年代,台湾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台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和引进新技术。

同时,台湾也开始发展金融业和服务业,并逐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1980年代,台湾进入了成熟期,工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和转型。

台湾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逐步减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

此外,台湾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

1990年代至今,台湾继续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并迈向更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台湾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

总之,台湾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经历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化,再到高科技产业的转型升级。

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外部的支持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台湾经济的起飞和产业结构升级

台湾经济的起飞和产业结构升级

在积极进行农村“土地改革”的同时,台湾当局也采取措施努力恢复和发展工业。

从1953年开始,台湾制定和实施了第一个四年计划,主要侧重于用最短时间、最快的速度,提高工农业生产能力,缓解物质极度匮乏的矛盾,稳定岛内经济,并逐渐增加出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随后,又相继实施了第二、第三个四年计划,推行“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能源、肥料、纺织、水泥建材等岛内民生急需品和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并采取诸如外汇、进口管制等措施,保护岛内产业不受外来进口的冲击。

到1964年第三个四年计划结束时,台湾总体经济水平已有长足进步,农业迅速恢复,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初步建立了纺织、面粉、水泥、玻璃、轮胎、电扇等门类比较齐全的轻工业生产体系,不仅居民日常用品短缺的局面得到根本扭转,出口也大幅增加,出现了自光复以来首次出超的局面。

同时,台湾经济日益摆脱以农业为主的形态,逐渐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

1963年,台湾工业生产净额超出农业2.5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在台湾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有史以来第一次超过农业。

以此为标志,台湾经济开始进入“起飞”阶段。

台湾经济“起飞”阶段是在实施第四、第五个四年计划期间实现的,也就是1965年到1972年不到十年的时间内。

在第四个四年计划期间,台湾工业平均增长率为17.8%,第五个四年计划期间为24.1%,平均计算,在这八年内,台湾工业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9.5%,这种速度在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算相当快的。

如果说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是台湾经济的“进口替代时期”的话,则经济“起飞”时期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态最终确立时期。

到60年代初,由于以“进口替代”为目的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省内市场趋于饱和,台湾经济乃由省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从国外进口原材料,然后利用台湾廉价的劳动力进行加工装配,制成成品后再向外出口,以换取大量的外汇,进口先进的技术设备。

实施这一战略的结果,不仅台湾经济取得快速发展,而且也使台湾工业由内向型转为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研究近年来,智能制造技术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趋势。

在这一大背景下,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着丰富的制造业资源和技术实力,两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前景。

本文将对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合作的建议和对策。

一、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的现状中国大陆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拥有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庞大的人力资源。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台湾地区则是世界知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和自动化技术,尤其是在半导体和电子制造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台湾的企业在智能制造技术方面也有着深厚的积累,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两岸的制造业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和问题,如人力成本上升、技术更新换代、环保要求提高等。

海峡两岸智能制造产业合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产业互补性明显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智能制造产业中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中国大陆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成熟的制造业体系,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原材料资源,能够提供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和廉价制造。

而台湾地区则具有领先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拥有独特的优势产品和核心技术。

2. 市场需求巨大中国大陆市场规模巨大,消费需求旺盛,对高端、智能化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台湾地区的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拥有核心技术和优质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吸引力。

两岸合作开发市场,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还能够拓展国际市场。

3. 政策支持力度大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政府都非常重视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两岸政府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将会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为企业合作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

台湾的经济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台湾经济发展阶段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发展大致经历四个时期:(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

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税金军事性开支却占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濒临崩溃。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和旨在稳定社会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

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年均达各4.7%。

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金援,注人大量资金帮助台湾尽快恢复经济。

到1952年,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房地产业前的最高水平。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O年)。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彼时以林业为主,劳动力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收入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美国进口工业品。

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核心思想,确定了以工业培养工业,以纺织发展农业的方针。

土地改革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总海产品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71.5%,成为创汇主力。

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制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

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使用量不大、技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轻就业压力。

形成了糖、茶、菠萝及香茅油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纺织、食油、面粉、塑胶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去除替代工业。

(三)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中)。

由于台湾本土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导致经济后劲乏力。

台湾抓住当时国际抓住分工变化的契机,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权利,大力发展加工出口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并陆续修正或制定旨在促进出口的政策与措施,如开展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实行对外销厂商推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区和保税仓库等。

我国台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及其启示

结构转型 、 产业升级。新 的产 业政策是 以“ 科技 导向” 为宗旨,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加快传统 产业改造, 提高产 品价值 , 引导投 资流向第三产 业, 软化 产业结 构 。
( ) 一 大力扶植 高新技 术产业 , 调整 产业 结构 大力 扶植 高新 技 术 产 业 , 2 是 O世 纪 8 O年 代 以来 , 台湾产业 升级 的主要 策 略 。17 99年至 18 92
广 闻博录
当代社 科视 野 2 1 第 7— 0 2年 8期
我 国 台湾 地 区产 业 转 型升 级 的政 策 及 其启 示
浙 江行 政 学 院赴 台湾地 区考 察 团
摘 要 :0世 纪 8 2 0至 9 代 台湾地 区针对 在 资源环境 、 O年 科技 进步 、 国际 贸易、 产经 营等 方面的 矛盾 生 和 问题 , 实施 了“ 技 导 向” 产 业 升 级 策略 , 科 型 采取 了一 系列 的 应 对政 策和 改革 措 施 , 动 产业 转 型升 推 级 。 台湾推 动 经济现代 化 的成功 经验 可 为大 陆地 区提供 有益 的借鉴 。 关键词 : 业升级 产 业政 策 台湾地 区 产 台湾 地 区经 济转 型 升级 的经 验 , 浙江 学 术 是 界 和经济 界高度 关 注和重 视 的研 究课 题 。应 我 国 台湾地 区文官 学 院 和 暨南 国 际大 学 的邀请 ,0 2 2 1 年 5月 2 日至 3 4 1日, 以浙 江 行 政 学 院李 一 教 授 为团长的代表 团一行七人 , 访问 了台北、 南投等 定 了 11 产 品作 为 第 一 阶段 的 优先 发 展 对 象 。 5项 18 和 18 96年 97年 又增 加 了生 物 、 料 工 业 为策 材
在 经济发 展 的不 同 阶段 , 台湾 技 术 引进 的方 式和重点各有侧重。如 2 0世纪 6 0年代 , 注重技 术合作 、 购买专利 , 重点是 引进 电子、 电器类 加工 技术和化工、 纺织 、 塑胶等产业 的新产 品生产 技 术, 使工业生产向中游提升 ; 7 0年代 , 主要以技术 合作 、 购买机 器 设 备等 方 式 引 进 上游 工 业 的新 产 品和高技术 , 电子零 配件 、 如 化工 原材 料 等方 面较 高层 次 的生 产技术 ;0年 代 则 在强 调 自主研 究 开 8 发的同时, 采取技术合作 、 直接投资等方式 , 重点 引进高技术中的战略性技术 , 特别是电子信息技 术。 台湾注重 引进 技 术 来 源 的多 元 化 , 美 、 对 日、 欧的技术 引进 采取齐 头并 进 的方针 。其 中 , 、 美 日 等 国的大公 司对 台湾 的技术 引进 和开发 起着 重要 作 用 。在 台湾 吸 收 的外 资 中 , 国居 首 位 。 日本 美

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台湾产业结构的发展与调整
ASI A—I^c: P Ⅱ C Ec0NOⅢ C 捆I V nr ・8 : 卫E 5・
2 世纪 7 年 代 以前,台湾工 业尽 管有所 调整 ,也具备 O 0 了相 当 的工业 基 础, 工业 发展 的重心 始 终以轻 工业 为主 , 但 还未 形成 一 个完整 的工 业 体系 ,缺 乏重 化工业 与生 产 资料 生 产工业 于是 ,从 2 世 纪 7 年 代起 ,台湾 在继 续 发展 出 O 0 口加工工 业 的 同时, 始推动 第二 次进 口替 代工 业 。 17 开 在 93 年 开始 的第 六个 4 经济建 设计 划 中, 台湾 把 加速 发展 年 资 本及 技术密 集 工业 ”作 为工 业发展 的 重点 , 并以 “ 造 人 纤 维 塑 胶 一石化 ”及 “ 金属 制品 机械 —— 钢铁 ” 两大 系 列作 为代 表,采取保护 政 策 ( 即进 口 代 ) 建 立 台湾 自 替 , 己的重 化工业 。然而 ,世界 石 油危机 的 发生 ,改 变 了台湾
维普资讯
・ 强 经齐 0 . 臼 馥 ; 0 2互袁催厮 _ _ ● ・22 ll
● 杨荣珍
王建 民
( 对外经 贸大学 中国社科 院台湾研 究所)
内容摘 要日 末 文在 分析 台 湾产 业 发展 演 变的 基础 上 , 重对 台湾产业 鲒构 调整 与升 级的趋 势进 侧
维普资讯
- _ ■ 互袁任舜 222 台 馥 挤 _l 0. ・ 童 经 ・ 0
大新 兴工 业 ”为通 讯 工业 ;资 讯 ( 息 )工 业: 消费性 电 信 子工 业; 半导 体工 业 ;精密 器 械与 自动化 工业 ;航 空 航天 工业 ( 航太 工业 ) ;高级材 料 工业 ;特用化 学工 业 与制 药工 业; 医疗保 健 工业 ; 污染 防 治工业 。 8 “ 项关 键性 工业 技术 ” 为 :光 电技术 ;软 体技 术 ;工 业 自动 化技 术; 材料 应 用技 术;高 级感 测技 术;生物 技 术;资讯 ( 信息 ) 开发 技术 ;能 源节约 技 术 。 19 年, 台湾 当局 又提 出建 立 亚太 营运 中心 计划 ” 95 , 希望将 台 湾建 成亚 太地 区 的金 融 、海运 、空运 、电信 、制 造与媒 体 等 6 中心,核心 是建 成 亚太 制造 中心 ” 97 大 。19 年 ,台湾在 此基础 上 进一 步调 整 “ 太营运 中心” 策 , 亚 政 提 出将 台湾建 设成 “ 科技 岛 ” 。可 以说 ,9 年代 以来 ,台湾 工 0 业 发展 的 重点是 推 动高科 技产 业 的发展 。 依台 湾的 规划 , 台 湾 未 来将 成为 亚太 研究 重镇 、 亚太 高科 技 制造 中心 ,进 而 成为 “ 技化 社会 ” 科 。台湾 “ 科技 岛 目标 主要 包括 :(1 ) 建立亚 太研 究 重镇 到 20 年初 ,台湾拥 有世 界著 名的研 00 究人 员及研 究机 构 ,在若 干基 础研 究领 域 中作 出世 界级 的 重要贡 献 ,在亚太地 区成为研 究 的重 镇 。 (2) 建成 亚太 高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
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 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 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近十多年来,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
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 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 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 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

背景: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 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措施: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 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 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 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 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3) “美援”即将停止,建设资金不足。在五十年代, “美
援”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美援”进口占进口总 额的35%以上,“美援”固定资本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30 %以上,而且大部分外贸逆差是出“美援”弥补的。

(4) 技术水平低,发展重工业有不少困难。1961年熟练
工人只占生产工人的46.4%,还不到一半;受中等以上 教育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也不到四分之一;大多数工业企 业生产设备简单,难以发展重工业。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目前台湾经济存在的问题

2459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2459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机会和挑战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经济合作发展的机会和挑战前言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经济合作方面也存在许多机会和挑战。

笔者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当前两地经济合作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提出个人建议和看法,以期对读者有所启示。

1.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现状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两地政府之间就开始进行贸易和投资方面的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地之间的经济交流逐渐加强,并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经济关系。

目前,两地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1.贸易:中国大陆是台湾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地之间的贸易额呈逐年增长趋势。

在2019年,两地贸易总额达到1553.5亿美元。

2.投资:中国大陆在台湾地区的投资主要涵盖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等领域。

根据台湾地区投资委员会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大陆已在台湾地区投资了49.88亿美元。

3.旅游:台湾地区是中国大陆第二大旅游目的地,仅次于香港地区。

据台湾观光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大陆游客赴台湾地区的人数为218万,占台湾地区总游客人数的40%。

以上数据表明,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已经十分紧密,涵盖众多领域。

但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两地经济合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2.机遇和挑战2.1 机遇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

中国大陆拥有庞大的市场和廉价的劳动力,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而台湾地区则拥有高端的科技和人才,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

因此,两地之间在经济合作方面有着非常强的互补性。

随着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逐渐加强,中国大陆可以通过借鉴台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台湾地区也可以通过与中国大陆的合作,进一步开拓大陆市场,获取更多的商机。

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

两地可以联手开拓海外市场,共同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

2.2 挑战尽管两地之间的经济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台湾半导体行业发展史

台湾半导体行业发展史

台湾半导体行业发展史台湾半导体行业发展史台湾半导体行业始于20世纪初,当时的台湾还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通过各种途径在台湾建立了多个电子工厂,这些工厂在当时的台湾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重新回归中国,电子工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停滞期。

第一步:政策刺激,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转型在1979年台湾"四年计划"的倡议下,台湾实行了以设计、制造、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升级计划,推进了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转型的进程。

该计划重视文化产业、科技零组件、计算机、晶体管工业等,引导了台湾半导体向高端领域发展的浪潮。

第二步:技术创新,加强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由于本土化和出口的拉动,制造业和电子业发展迅速,半导体也成为重要产业之一。

大量的研究和发展将台湾半导体行业带上了一个新阶段,推动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已经开始引进北美的制程技术并独立进行研发,这一举措加速了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技术提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制程准确性。

第三步:产业发展,保持竞争力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市场的内外竞争愈发激烈,台湾半导体行业不断做出技术创新和加强生产力,保持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同时,台湾政府政策导向,也一直在不断地推进产业发展,加强台湾半导体的研发和制造能力。

此外,台湾政府在税收,信贷方面也积极配合,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和政策保障,鼓励其产业发展。

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台湾经济逐渐转型为高科技产业,台湾半导体产业不断升级完善、发展壮大。

在不断的自我革新中,台湾半导体行业早已习惯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挑战,是世界上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中心之一。

未来,台湾半导体行业还需不断创新,开拓新的市场和技术领域,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使台湾半导体行业发展更加长久和稳定。

台湾发展现状

台湾发展现状

台湾发展现状台湾作为一个亚洲四小龙之一,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

在这个小而美的岛屿上,经济、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首先,台湾的经济发展令人羡慕。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之一,台湾是全球电子产品的重要制造和生产中心之一。

世界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如台湾电子、鸿海精密、宏碁等纷纷在台湾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

此外,台湾还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家之一,积极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

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也是台湾的重要支柱产业。

其次,台湾在教育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台湾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高中学历普及率达90%以上。

台湾的高等教育也非常发达,拥有许多世界一流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如国立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交通大学等。

这些学校培养了无数优秀的人才,为台湾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再次,台湾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台湾拥有全球领先的制造技术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全球电子产品的重要供应链环节。

台湾的创新环境也非常有利于科技企业的发展,政府鼓励创业投资,提供各种扶持政策和资金支持。

这些都为台湾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台湾经济的稳定增长。

然而,台湾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台湾面临着来自中国大陆的压力。

由于两岸关系的紧张,台湾的出口市场受到了一定的不确定性,影响了部分产业的发展。

其次,台湾的人口问题也不容忽视。

台湾的人口逐渐老龄化,劳动力供应短缺,这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构成了压力。

同时,台湾还面临着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等问题。

综上所述,台湾作为一个小而美的岛屿,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就。

经济、教育和科技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内外因素的影响,台湾需要继续努力,加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为未来的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需要更多关注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等,维持可持续发展并实现全面发展。

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经济教案

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经济教案

本文将深入分析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

台湾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地区,是东亚经济体中的一员。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经历了一个经济奇迹,实现了从一个落后农业社会到一个现代、多元化的产业结构的转变。

这个转变一方面得益于台湾政府推动的从农业到工业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台湾企业家们的创新和才华。

一、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台湾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对于台湾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制造业约占台湾经济总产值的40%左右。

台湾的制造业非常多元化,以电子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是台湾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台湾还拥有发达的光电子、电脑、通讯器材、半导体、化学及光学玻璃等产业。

这些产业一方面为台湾创造了很高的GDP,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其中,半导体行业是台湾制造业的“龙头”产业,也是台湾在全球半导体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

2024年,台湾共发表半导体技术专利1.4万项,占全球总数的约15.3%。

另一方面,服务业在台湾也非常发达。

服务业约占GDP的55%左右,其中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客运服务业是台湾服务业的主要部门。

二、台湾的经济转型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台湾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便是低成本制造业的竞争。

随着东盟国家、中国大陆等地低成本制造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台湾的低成本制造业将越来越受到冲击。

面对这样的挑战,台湾开始进行产业转型,重视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2008年,台湾推出了“五大创新”计划,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计划包括:智能电子产业、光电子科技产业、绿色能源产业、生物科技产业和智慧型城市产业。

其中,智能电子产业是台湾推动的一个重点产业。

在这个领域,台湾将继续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推动新一代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物联网设备等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另一方面,台湾还将发展新能源和节能产业。

这个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2024年,台湾的绿色能源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000亿新台币。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

产业转移如何带动产业升级——台湾的经验陈羽;邝国良【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面对国际竞争与产业发展的严峻形势,台湾对大陆的大规模直接投资形成了产业转移,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观上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资本和高科技密集型产业成长迅速,并导致出口产品结构逐步升级,体现了转向控制价值链、占据高附加值环节的产业升级过程.此外,台商借此实现了嵌入新的"美、日、欧-台湾-中国大陆(含香港)、东南亚、欧"式的全球生产网络,并在大陆构筑了具有组群式整体移动特点以及不可逆转优势的投资网络,这对台商在大陆的持续发展以及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具有积极意义.未来随着两岸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并对两岸都将产生重要影响.台湾的经验阐释了产业转出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也为我国大陆的区域经济平衡发展问题提供了借鉴.【期刊名称】《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年(卷),期】2010(000)005【总页数】4页(P123-126)【关键词】台湾产业;产业转移;产业升级;产业结构【作者】陈羽;邝国良【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6.2长期以来,台湾产业一直专注于产品制造领域,建立了非常有竞争力的OEM产业基础,随着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台湾产业遭遇前有先进国家之高科技领先,后有新兴国家低成本之生产优势的严峻环境。

台湾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积极“应对”,主要方式就是对大陆的直接投资,这种产业转移现象是应对上述严峻环境的市场行为,那么其效果如何?目前对台湾产业转移大陆现象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两类观点:一类是强调产业转出对岛内的负面影响,这部分研究主要来自少数岛内学者;另一类则是岛内大部分学者以及大陆学界,认识到台湾产业升级的事实,指出对外投资对厂商的研发、岛内投资和就业有正面影响(Chen&Ku,2000;Yeh&Lin,2005)。

台湾地区积极推升印刷产业成果创造外销优势

台湾地区积极推升印刷产业成果创造外销优势
5 2 .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力求 进一 步提升 检验检 疫监 管 效 能 。同时加 强对 食 品包装原
体质 ,让 台湾 E I J , N产 业 昂首 阔
通 过此 次检查可 以看 出,
步走向全世 界 。
据 悉 ,2 0 1 3 年 针对 印刷 业
材料 各项 安全 、卫生性 能 ,尤 酒精饮料 类 、茶叶类 商 品的过
其是对 塑化 剂含量进 行检 测 ,
度 包装 限量情况 逐渐好 转 ,但 者办理全 台3 7 场 巡 回座谈会及
有效 地保 障 了食 品包装 材料 的 仍有部 分企业减 排意 识淡薄 ,
卫生安全 。
4 1 7 家 厂 商实 地 访 视 。针对 业
存 在过度 包装现 象 。同时 ,保 者不 同的技术 需求 ,提供短 期
量安全 问题 ,呈现 出量质 齐升 生 产 、销 售过度 包装 商 品企业 竞争力 以面对 更开放 、多元 的 的 良好态势 。
的处 罚力度 ,遏 制过度 包装现 挑战。
象。
8 4 l 中 国 包 装2 0 1 4 . 1
为是食 品的 “ 特殊添加剂 ”。
0 4 组样 品 中,合格 1 8 3 组, 与食 品直接 接触 的包装材 的2
9 . 7 % ,比全 国 2 O 1 3 年度 工业局在 E I J ,  ̄ U 产业 的 料 安全性 正成 为新 的焦 点 。为 综合 合 格 率为 8
3 . 9 个 百 分 辅导推 动成果进 行报 告 ,并有 有 效提升 盐城辖 区 内的食 品包 平 均 合 格 率 高 出 1 装 行业整 体层 次和 产 品安全质 点 。其 中 ,月 饼合格 率最 高, 量 水平 ,盐城检 验检疫 局对 食 在 l 0 4 组 样 品 中 ,合 格9 9 组, 印刷七 团体送 交 白皮 书予工业 局 ,期 望能做 为未来 政府对 于

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

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

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台湾机床工业发展概况台湾机床工业是台湾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之一,其主要竞争优势在于高品质、高精度和高灵活性的产品。

本文将从发展历程、产业现状、市场竞争、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介绍台湾机床工业的概况。

一、发展历程台湾的机床工业起始于日据时期,当时日本政府为提高台湾的经济实力,将机床制造业引入台湾。

在光复之后,台湾政府为了促进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积极鼓励机床制造业的发展,并组建了一系列协会和机构以推动产业的成长。

进入1960年代,台湾的机床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企业从做代工起步,迅速转型为独立研发制造业。

到了1980年代,台湾的机床工业逐步走出国门,开始向海外市场进军。

二、产业现状台湾的机床工业涉及机床制造、零配件、切割工具、软件等领域,拥有全方位、高质量、低成本的技术优势。

目前台湾机床生产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中南部地区,包括台南、高雄、嘉义等地。

其中,一部分是偏重基础件制造,一部分则将制造与研发结合在一起,致力于低成本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

台湾机床生产企业数量不少于350家,年产值超过150亿美元,产值占全球机床总产值的10%以上。

在全球市场上,台湾机床产品有较高的竞争力,出口量居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和德国。

其中,高精度、高速度、高功能的自动化设备、机器人、CNC(数控)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领先全球。

三、市场竞争台湾机床工业的主要市场包括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大陆等,其中美国和欧盟市场占比最大。

与亚洲其他国家相比,台湾的机床产品主要以高附加值、中高端市场为主,产品定位明确,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市场上,台湾的机床产品主要面向高端市场,国内机床市场需求量较大,未来市场潜力可观。

但随着中国大陆的机床工业的崛起,台湾机床工业在中国大陆市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四、未来发展前景未来的机床发展趋势将是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这也是台湾机床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分析

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升级转型的经验分析
在P C代工 组 装领 域 ,台湾 地 区及 台 资企 业 的笔 记本 出货量 占到 全 代 工 往 往被 认 为是 ~ 个低 端 的价 值 链 环 节 ,但 台湾 为融 入 产
球 总 出货量 的9 %以上。 在~般 零部 件 与计算机 周 边设 备的设 计 与 业 链 ,为最 终进 入高端 研 发及 营销 与服 务环 节 ,踏踏 实实 在该领 域 3
电 子信 息产 业 是 2 世 纪8 年 代 以来 全 球 发展 最 为迅 猛 的 一个 业 界 即准 确预 测 了笔记 本 产 品 可能 成 为P 产 业 中 的主 导产 品 ,并 0 0 C 高 度全 球 化 的 高科 技 产 业 ,在 这 个 高 新技 术 产 业领 域 。 台湾地 区 因此 而成 立 了 “ 笔记 型计 算机 联盟 ” ,谋划 在产 业 内构 建合理 的分 占有 重要 的 地 位 目前 ,台湾 地 区 以及 台 资企 业 在 电子 信 息 产业 工体 系 ,这 为台 资企 业成 为 当今全 球最 大笔 记本 制造 群体 奠定 了坚 , 内 的布局 已几 乎涉 足电 子信息 产业 的全 价值链 。在 最 高端 的f设 计 实的 基础 。反 观 日本 ,由于 长期 以来过 于持 守其 在办 公设备 方面 的 C 环节 , 台湾 } c设计我 营业 收入 已居 全球 第二位 ,有 数 家i C设计公 司 优 势 ,就 错过 了这~ 快 速增 长的产业 领域 。对 f C设计产 业发 展繁 荣
外 ,台湾 还在 液晶 平板 、主板 卡 、显 示卡等 关键 零部 件的 生产 方面 出 以及 企业 自身 的知识 积 累进入 整机 代 工、核 心零 部件 生产 、技术
实力强 劲 。组装 代工 更是 台湾地 区所 占居的传 统优 势环 节 ,特别 是 平 台研 发 以及营 销与服 务环 节 。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

我国台湾地区“科技导向”的产业升级政策及其启示
关键词 : 产业升级 ; 科技政策 ; 台湾地区
中 图分 类 号 : 0 15 文 献 标 识 码 : F 6 . A
我 国台 湾地 区从 2 纪 8 0世 O年代 起实 行经 济转 型 以来 , 出了一 系 列支持 创新 、 展知 识经 济和信 提 发 息服 务业 的政 策和 措施 ,促 进 了技术 创新 和产 业升 级 , 台湾在竞 争 力 、 使 技术 创新 、 教育 、 科技基 础 设 施、 企业 家创 新精 神方 面 的世 界排稳步 下降趋 势 ,而重 工 业 比值 则 呈上升 之 势 。 对而 言 ,0世 纪 5 相 2 0年代 轻 重工 业 的比例 变动较 慢 ,6 代后 ,变动速 度 明 0年
范 围内已具 有 明显 的优势 。
1 0世 纪 8 2 0年 代 以来 我 国 台湾 地 区 经 济 和产 业 变 动 的 特 点
第 5 (09 5月) 期 20 年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根据 台湾经 济 研 究院 资 料 ,从 18 9 1年至 19 98 术 中资金密 集行 业 、 中技 术 中资金 密 集行 业 、 高技 术
究院 组成 “ 略性 工业发 展 执行 委 员会 ” 根 据 18 策 , 91
中 国 科 技 论 坛
(09年 5月) 5期 20 第
我国台湾地 区“ 科技导 向” 的产业升级 政策及其启示
林 思达 , 立 军 , 新 根 王 严
(.浙 江 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委 员会 办公 室 , 江 1 浙 杭 州 3 0 1 ; .中共 浙 江省 委 党 校 , 江 10 2 2 浙
杭 州 303 ) 10 2
杭 州 3 0 1 ; 102
3 .浙 江 工 业 大 学 , 江 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2月社科纵横Dec,2006总第21卷第12期SOCIAL SCIENCES REVIEW VOL.21NO.12中国台湾地区的产业升级之路严 芳13 巩艳梅2(1.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2.开封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3)【内容摘要】台湾的产业升级对台湾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台湾为提高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宜的科技产业发展策略。

如:以科学工业园为基地推进“科技岛”计划;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确定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使本地区产业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线;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

【关键词】台湾地区 产业升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6)12-0040-02 上世纪80年代后,台湾地区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高涨,国际上环保意识普遍加强,加入WTO后又要开放区内市场,在这种形势下,产业升级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产业升级的关键是科技进步,科技产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原动力,而且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

经过20年的发展,台湾的整体科技实力和研究开发水平显著提高,高科技产业发展世界上居领先地位。

1998年台湾高科技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高达43. 7%,迈向制造业全面科技化的新阶段,科技产业实力在全球的排名上升到第11位,每万人在美获得专利数居全球第7位。

台湾为提高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适宜的科技产业发展策略。

一、以科学工业园为基地推进“科技岛”计划台湾高科技的发展是以发展科学园区为先导的。

开辟特定区域,集中发展高尖端科技,营造高新技术健康成长的环境,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也是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因此,科学园区和智能工业园区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摇篮。

台湾科学园的设立直接起因是1973年台湾发生了第一次能源危机,这次危机促使台湾当局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所大力推行的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外向型的工业政策必须进行重大调整,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而为了吸引区外高科技工业的投资和转移技术,必须提供一个产业聚集空间,使厂商除了员工训练、厂房、土地等基础设施成本得以达到规模经济而降低外,还可以在技术革新的传播方面享受聚集经济的利益。

1980年台湾以美国斯坦福科学园为蓝本创建了新竹科学工业园。

园区设立的宗旨是塑造高品质的研发、生产、工作、生活、休闲的人性化环境,以吸引高科技人才,引进高新技术,建立高科技产业发展基地,促进产业升级。

园区位于台北附近的新竹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

两所以理工见长的大学及“工业技术研究院”紧邻园区,园区内设立了6个实验室,并为园区提供了优良的科技人才,所衍生的公司达50多家。

至1990年,园区已开发面积605公顷。

园区的开发规划强调社区化、公园化,由工业区、住宅区及休闲娱乐区构成,工业园区如同一个城镇,设有银行、邮局、学校、诊所、消防队等。

对园区的税收、承租土地和厂房都有相关的优惠措施,对在园区内投资的外籍厂商给予优惠。

如规定5年免税期,期满后各种税收总额不超过营业收入的20%;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特殊贡献者,减免5年的土地租金;外国投资者享有100%股权及与本地投资者相同的优惠条件。

科学园区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华裔科技人才投资和从事开发研究,对台湾相关工业技术的提高有非常显著的贡献。

目前,园区内形成了集成电路、电脑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及生物技术等六大科技产业。

新竹科学园区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镇和世界高科技产业园区群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享有“台湾硅谷”的美誉。

1997年1月台湾又在台南县开始创建台南科学园区。

新的园区在总结新竹园区的经验基础上,既有所承继又有所改进。

如新园区将产业发展定位在生物科技和微机电两大类上,设置了微电子精密机械、半导体、农业生物科技三大专业区,有别于新竹园区半导体产业独大的现象;发展高科技的方向更加明确,规定了“技术领先产业优先进驻的原则”,即引进的产品必须是台湾空缺或技术比台湾先进,或是台湾急需的关键零部件。

台南园区的设立有助于改变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人口、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确定高科技产业发展重点制造业过去一直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后日渐衰退,失去优势,必须进行技术升级。

台湾为传统产业制定的转型目标是高科技化。

1995年台湾在规划制造业21世纪的发展方向时,对传统产业进行了筛选,选出了34项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决定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1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在策略上加强对其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并由科研单位协作和辅导,帮助其克服技术升级的瓶颈。

由于信息技术为标志的全球科技革命的到来,台湾于043作者简介:巩艳芳,笔名严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1997年将资讯电子等24项高科技产业技术作为当时重点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技术,其中包括精密零组件、64位元微处理机、通讯技术关键零组件、高清晰视讯产品、生物科技产品、复合材料等。

为紧跟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台湾借鉴美国、日本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选定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重点发展的四大高尖端技术,以此领导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一是信息技术,主要制定和实施资讯通讯基础建设计划,这个庞大的计划预计耗资上百亿元新台币,用6年时间完成;二是电子技术,主要是加速电子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及加速发展半导体技术,力争在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形成新的实力;三是生物技术,将其定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技术,特制定了生物发展计划,重点实施;四是航天技术,在21世纪把航天工业作为维系其经济增长和科技升级的重点技术。

三、制定《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台湾对产业升级的重视还表现在1989年正式废止了实施近30年的《奖励投资条例》,并于1990年底通过了《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内容包括以租税抵减奖励的措施鼓励厂商进行研究开发、自动化和人才培训条例、对资源贫瘠地区提供投资抵减租税优惠条例以及为重大投资事业提供工业区土地条例等。

《促进产业升级条例》主要是针对产业升级最直接相关活动,如研究开发、人才培训、自动化等“特定功能”采取抵减租税措施,同时对重要科技、投资事业也给予股东抵减税收或五年免税的优惠。

所以,该条例基本上是一个通过租税减免优惠措施来带动产业升级的产业政策工具。

该条例的最大特色是重视功能性的奖励而大幅减少其他奖励。

该奖励以特定功能作为奖励对象,目的在于补足市场机制的不足,例如研究发展的早期风险较大,厂商不敢轻易尝试,即使投资成功,由于知识产权保障的困难和技术生命周期的逐渐缩短,使厂商投资的回收充满不确定性。

从人才培训来看,人才的培养对厂商的技术升级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如若培养的人才跳槽,就可能使厂商培养人才的努力血本无归。

这些市场机制失灵的地方,只能有赖于政府的适度介入,通过租税奖励方式来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

因此,从理论上看,政府准许厂商研发费用抵减其应纳营利税款,可以降低厂商从事研究开发的成本,这也相当于政府的一项变相补贴措施,从而提高厂商的创新意识,增加研发支出,强化厂商的竞争力,增加产业发展潜力,从而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

四、使本地区产业融入跨国公司的生产线台湾的大企业不多,以重点产业资讯业为例,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先天不足,核心技术力量明显落后于美、日、欧等一些先进国家,做不了CPU、CD-ROM等高精尖产品,因此短期内不宜刻意追求经济规模和独创的品牌技术。

台湾从本岛实际出发,尽量避免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行正面竞争,主动适应新的国际分工模式,把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国际跨国公司的生产线,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一道或几道生产线的专业加工部门,或着重为跨国公司生产某种零部件以及相关的配套产品。

各个企业实行严格、精细的专业分工,每个企业重点生产一、二个小产品,并力求使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和具有全球最高的市场占有率。

这就是“小产品、大市场”的发展策略。

由于力求以一项或几项产品占领市场,从而逐步形成集单项产品积聚而具有的产业或行业整体优势,形成宏观层面上的规模经济效应,并逐步建立以电子周边产品和个人电脑产品为核心,企业与企业从产品到服务的产业链,在产业内部自然形成同呼吸、共命运的互惠互利联合体。

经过多年的努力,台湾的“小产品、大市场”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

虽然台湾电子企业大多是生产电脑硬盘、主机板、键盘、接线器、机箱、鼠标等电脑配件和电子产品的中小企业,但这些小产品集中起来便可组装成一部质量一流的电脑整机,在世界电脑市场同类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均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五、大力引进高科技人才产业升级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

针对人才外流严重的情况,台湾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1983年颁布了《加强培育及延揽高级科技人才方案》,以两年为期,推行相关措施。

这是第一次以科技政策方式颁布的方案,反映了对引进人才的重视,是20世纪80年代台湾人才回流的起点。

1995年又制定了《加强运用高级科技人才方案》,计划3年内每年引进600名高级科技人才,以加强岛内的科技研究和科技产业研发工作。

同时,台湾的《振兴经济方案》将“加强人力的规划运用”列项,责成有关单位配合,办理扩大引进海外产业技术人才返台服务工作,制定了《协助台湾民营企业引进海外产业专家返台服务暂行作业要点》,决定以提供专项资金的方式,不惜重金引进海外产业专家,以期达到台湾产业升级与人才培育的最终目的。

台湾还专门成立“杰出人才基金会”和“贝尔人俱乐部”。

“杰出人才基金会”由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教授发起,1994年11月下旬正式成立,目的在于以民间资源招聘国际水准的学术人才回台长期参加研究工作。

“贝尔人俱乐部”是以曾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过的返台科学家为主组织成立的。

俱乐部的主要任务是资助台湾厂商、学校、研究单位招聘美国高科技人才,计划引进1000名“贝尔人”到台湾。

经过努力,台湾研究发展人力资源指标得到了持续的增长。

1999年上述各种人才的总数为136323人,比1990年增加81.23%,这些人才为产业升级做好了人力上的准备。

此外,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一个趋势,即台湾高科技产业与大陆的合作逐渐增多,尤其是自2000年以来,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以高科技产业居多,被台媒体称为岛内高科技产业“西移”。

这是因为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存在着巨大的互补互利的合作空间,可共同研发、共选项目、共合资金、共享市场。

这种以两岸优势互补为基础形成的新的发展力,对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持续发展起着推动作用,祖国大陆将成为台湾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腹地,因此任何分裂祖国的图谋对台湾的科技产业都是不祥的信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