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设计经验分享之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的磁场分布
差模电流的磁场主要集中在差模电流构成的回路面积之 内,而回路面积之外的磁力线会相互抵消;而共模电流 的磁场,在回路面积之外,共模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 同,磁场强度反而加强。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PCB的很多EMC设计都遵循这个规 则。
第12页/共91页
特性阻抗: 传输延迟: 对FR-4材料(εr在4.5~5之间),w ≈ h/8,特性阻
抗75Ω;w ≈ h/3,特性阻抗50Ω。传输延迟大约为 190ps/inch。
第17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微带线和带状线的比较
微带线的传输延时比带状线低。 微带线位于表层,直接对外辐射,带状线位于内层,
问题。
耦合途径
干扰源
敏感设备
第2页/共91页
常见EMC测试项目
EMC:电 磁兼容性
EMI:电磁 干扰
EMS:电 磁敏感
RE CE Harmonics Flicker
辐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谐
射导
波
发发
电
闪 烁
射射
流
RS CS ESD 辐传 静 射导 电 抗抗 抗 扰扰 扰 度度 度
第3页/共91页
EFT/B 电 快 速 瞬 变 脉 冲 群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1页/共91页
EMC定义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电磁兼容性
EMC定义:在同一电磁环境中,设备能够 不因为其他设备的干扰影响正常工作,同时 也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工作的干扰。
EMC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EMC
静电波形及参数
Tr约为0.7至1ns,因上升时 间非常短,根据傅利叶变 换,其产生干扰的频率可 以延伸至500MHz。
第4页/共91页
EMI(AV产品)
电源线端的传导骚扰:150KHZ~30MHZ
吸收钳法测骚扰功率:30MHZ~ 300MHZ
辐射发射
: 30MHZ~ 1GHZ
第5页/共91页
A为差模电流环路面积; f为差模电流频率; r为测试点距离差模环路的距离。
第14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总结:在线路板上抑制干扰的途径有:
1、减小差模信号回路面积;
2、减小高频噪声电流(滤波、隔离及匹配);
3、减小共模电压(接地设计)。 在PCB的EMC设计中,上述的1、3点是PCB
EMC设计的关键目的。
第20页/共91页
PCB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对于多层板,关键布线层(时钟线、总线、接口信号 线、射频线、复位信号线、片选信号线以及各种控制信号线等所 在层)应与完整地平面相邻,优选两地平面之间。 信号回路 地层 关键布线层 地层
第15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微带线和带状线
微带线 微带线是贴附在介质平面,并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特性阻抗: 传输延迟: 对FR-4材料(εr在4.5~5之间),w ≈ h,特性阻抗
75Ω;w ≈ 2h,特性阻抗50Ω。传输延迟大约为 142ps/inch。
第16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带状线 带状线是在两个导电平面结构中被介质材料所包围的 传输线。
第18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1、基础知识 2、 PCB设计原则
3、案例分享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19页/共91页
PCB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时钟频率超过5MHz,或信号上升时间小于 5ns时,一般需要使用多层板设计。
【原理分析】:采用多层板设计时,信号回路面积能够 得到很好的控制。
有参考平面屏蔽。 微带线可见,便于调试,带状线不可见,调试不方
便。 对于带状线,由于其夹在两平面之间,其辐射途径
得到较好的控制,其主要对外传播途径为传导,即 我们需要重点考虑提其供电过程中的电源、地的纹 波以及与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对于微带线,除传导途径外,其自身对外的辐射对 EMC指标至关重要。
/
DIP/i 电 压 跌 落 短 时 中 断
PMS 工 频 磁 场 抗 扰 度
surge 浪 涌 抗 扰 度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静电放电,考察设 备在接收外界静电源(如 带电人体、带电设备等) 所产生的直接放电或静电 场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测试标准:IEC 610004-2。
第6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7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1、基础知识 2、 PCB设计原则
3、案例分享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8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电流和共模电流
关于辐射的一个重要基本观念是“电流导致辐射, 而非电压”。静态电荷产生静电场,恒定电流产生 磁场,时变电流即产生电场又产生磁场。
产品EMC设计
系统设计:在产品进行系统设计时就应该开始考虑EMC 设计。
结构EMC设计:包括布局设计、屏蔽设计、接地设计、 滤波设计等。
设计原则:1、能屏蔽的尽量屏蔽;2、金属件一定要充分接 地;3、在布局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减短互连电缆线; 4、缝隙要 尽量小,敏感电路离缝隙尽量远等。
线路板EMC设计: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讨论学习的。
在任何电路中都存在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
一般来说,差分模式信号携带数据或有用信号(信 息)。共模模式是差分模式的负面效果。
第9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电流 大小相等,方向(相位)相反。
由于走线的分布电容、电感,信号走线阻抗不连续, 以及信号回流路径流过了意料之外的通路等,差模电 流会转换成共模电流。
第10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共模电流 大小不一定相等,方向(相位)相同。
设备对外的干扰多以共模为主,差模干扰也存在,但是 共模干扰强度常常比差模强度的大几个数量级。
外来的干扰也多以共模干扰为主,共模干扰本身一般不 会对设备产生危害,但是如果共模干扰转变为差模干扰, 干扰就严重了,因为有用信号都是差模干扰。
基础知识
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模型
差模 辐射
id
共模 辐射
ic
第13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场强计算公
式
共模辐射场强: E 1.26 I L f / r
其中,I为共模电流强度;
L为共模电流路径长度;
f为共模电流频率;
r为测试点距离共模路径的距离。
差模辐射场强: E 2.6 I A f 2 / r 其中,I为差模电流强度;
基础知识
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的磁场分布
差模电流的磁场主要集中在差模电流构成的回路面积之 内,而回路面积之外的磁力线会相互抵消;而共模电流 的磁场,在回路面积之外,共模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相 同,磁场强度反而加强。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PCB的很多EMC设计都遵循这个规 则。
第12页/共91页
特性阻抗: 传输延迟: 对FR-4材料(εr在4.5~5之间),w ≈ h/8,特性阻
抗75Ω;w ≈ h/3,特性阻抗50Ω。传输延迟大约为 190ps/inch。
第17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微带线和带状线的比较
微带线的传输延时比带状线低。 微带线位于表层,直接对外辐射,带状线位于内层,
问题。
耦合途径
干扰源
敏感设备
第2页/共91页
常见EMC测试项目
EMC:电 磁兼容性
EMI:电磁 干扰
EMS:电 磁敏感
RE CE Harmonics Flicker
辐传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谐
射导
波
发发
电
闪 烁
射射
流
RS CS ESD 辐传 静 射导 电 抗抗 抗 扰扰 扰 度度 度
第3页/共91页
EFT/B 电 快 速 瞬 变 脉 冲 群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1页/共91页
EMC定义
EMC: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电磁兼容性
EMC定义:在同一电磁环境中,设备能够 不因为其他设备的干扰影响正常工作,同时 也不对其他设备产生影响工作的干扰。
EMC三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构不成EMC
静电波形及参数
Tr约为0.7至1ns,因上升时 间非常短,根据傅利叶变 换,其产生干扰的频率可 以延伸至500MHz。
第4页/共91页
EMI(AV产品)
电源线端的传导骚扰:150KHZ~30MHZ
吸收钳法测骚扰功率:30MHZ~ 300MHZ
辐射发射
: 30MHZ~ 1GHZ
第5页/共91页
A为差模电流环路面积; f为差模电流频率; r为测试点距离差模环路的距离。
第14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总结:在线路板上抑制干扰的途径有:
1、减小差模信号回路面积;
2、减小高频噪声电流(滤波、隔离及匹配);
3、减小共模电压(接地设计)。 在PCB的EMC设计中,上述的1、3点是PCB
EMC设计的关键目的。
第20页/共91页
PCB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对于多层板,关键布线层(时钟线、总线、接口信号 线、射频线、复位信号线、片选信号线以及各种控制信号线等所 在层)应与完整地平面相邻,优选两地平面之间。 信号回路 地层 关键布线层 地层
第15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微带线和带状线
微带线 微带线是贴附在介质平面,并直接暴露于空气中。
特性阻抗: 传输延迟: 对FR-4材料(εr在4.5~5之间),w ≈ h,特性阻抗
75Ω;w ≈ 2h,特性阻抗50Ω。传输延迟大约为 142ps/inch。
第16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带状线 带状线是在两个导电平面结构中被介质材料所包围的 传输线。
第18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1、基础知识 2、 PCB设计原则
3、案例分享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19页/共91页
PCB设计原则
【设计原则】:时钟频率超过5MHz,或信号上升时间小于 5ns时,一般需要使用多层板设计。
【原理分析】:采用多层板设计时,信号回路面积能够 得到很好的控制。
有参考平面屏蔽。 微带线可见,便于调试,带状线不可见,调试不方
便。 对于带状线,由于其夹在两平面之间,其辐射途径
得到较好的控制,其主要对外传播途径为传导,即 我们需要重点考虑提其供电过程中的电源、地的纹 波以及与相邻走线之间的串扰。 对于微带线,除传导途径外,其自身对外的辐射对 EMC指标至关重要。
/
DIP/i 电 压 跌 落 短 时 中 断
PMS 工 频 磁 场 抗 扰 度
surge 浪 涌 抗 扰 度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
ESD:静电放电,考察设 备在接收外界静电源(如 带电人体、带电设备等) 所产生的直接放电或静电 场干扰时的抵抗能力。
测试标准:IEC 610004-2。
第6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7页/共91页
目录
一、EMC概述 二、线路板EMC设计技术
1、基础知识 2、 PCB设计原则
3、案例分享 三、关键电路EMC设计
第8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电流和共模电流
关于辐射的一个重要基本观念是“电流导致辐射, 而非电压”。静态电荷产生静电场,恒定电流产生 磁场,时变电流即产生电场又产生磁场。
产品EMC设计
系统设计:在产品进行系统设计时就应该开始考虑EMC 设计。
结构EMC设计:包括布局设计、屏蔽设计、接地设计、 滤波设计等。
设计原则:1、能屏蔽的尽量屏蔽;2、金属件一定要充分接 地;3、在布局设计时要尽量减少减短互连电缆线; 4、缝隙要 尽量小,敏感电路离缝隙尽量远等。
线路板EMC设计:接下来我们要重点讨论学习的。
在任何电路中都存在共模电流和差模电流。
一般来说,差分模式信号携带数据或有用信号(信 息)。共模模式是差分模式的负面效果。
第9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电流 大小相等,方向(相位)相反。
由于走线的分布电容、电感,信号走线阻抗不连续, 以及信号回流路径流过了意料之外的通路等,差模电 流会转换成共模电流。
第10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共模电流 大小不一定相等,方向(相位)相同。
设备对外的干扰多以共模为主,差模干扰也存在,但是 共模干扰强度常常比差模强度的大几个数量级。
外来的干扰也多以共模干扰为主,共模干扰本身一般不 会对设备产生危害,但是如果共模干扰转变为差模干扰, 干扰就严重了,因为有用信号都是差模干扰。
基础知识
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模型
差模 辐射
id
共模 辐射
ic
第13页/共91页
基础知识
差模辐射和共模辐射场强计算公
式
共模辐射场强: E 1.26 I L f / r
其中,I为共模电流强度;
L为共模电流路径长度;
f为共模电流频率;
r为测试点距离共模路径的距离。
差模辐射场强: E 2.6 I A f 2 / r 其中,I为差模电流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