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一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熟读并背诵全文。
3、学习古人“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
4、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至背诵,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学习作者的好学精神和求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语: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2、解题:这是作者写给他的同乡后生马君则的一篇文章,节选自《宋学士文集》里的《朝京稿》。
这是一篇“赠序”,它不同于一般印在书前评介作品或说明写作目的的“序”。
赠序是古代文体之一,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是叙述自己的力学苦学的情况,以激励对方努力学习为目的。
“生”是对晚辈的称呼,也有亲密的意思。
东阳马生:东阳的马君则。
3、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人(浙江义乌县一带),明初著名文学家。
生活在元末明初,曾被召为翰林院编修,他借口父母亲年老,辞不就职,专心著述。
明初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江南儒学提举,替太子讲经,并在自己左右顾问。
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被称为“国家文臣之首”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四川茂汶),中途病死夔州(四川奉节)。
生平著述很多,有《宋学士文集》75卷。
他的散文成就尤高,立意精深,语言生动畅达。
这篇课文是他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能够解释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朗读和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运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艺术风格。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送东阳马生序》,使学生对古代书法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送东阳马生序》是王羲之给其友人的赠序,以马生序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和敬意。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分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解析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而指加于其所欲指者”,“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等。
2.3 王羲之书法艺术欣赏: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其字体特点和艺术风格。
分析王羲之的书法技巧,如用笔、结构、章法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以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你们认为什么样的书法作品才能被称为优秀?”引导学生回顾已学习的书法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课文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指导发音和情感表达。
3.3 书法欣赏与实践: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艺术特点。
安排学生进行书法实践,尝试模仿王羲之的字体风格。
第四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4.1 课堂小结:强调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欣赏和模仿的重要性。
4.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送东阳马生序》全文。
布置书法作业,要求学生模仿王羲之的字体风格,创作一幅作品。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教学效果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书法实践的能力。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掌握其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2)领悟到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2)修辞手法的运用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领悟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友情观。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举例子说明。
3. 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看法和体会。
五、教学反思1. 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学生反馈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3.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篇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5篇《送东阳马生序》教案1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文体特征。
3、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质疑法教学手段:多媒体、示范朗读带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刻苦求学的成语故事大比拼)1、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囊萤,以囊盛萤。
《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以认继日焉。
”《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2、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敬)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
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3、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又作穿壁引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4、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
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
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5、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公开课《送东阳马生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其将归见其亲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等。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如典故、对偶、排比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方法,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3)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文化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理解“送序”的意义。
(2)体会作者的谦逊、低调、尊师重道的品质。
(3)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古今异义词的解释。
2.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3. 对作者观点的准确把握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讲解。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王羲之及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和情感。
3. 讲解分析: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方法,分析课文内容。
5. 情感体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谦逊、低调、尊师重道的品质,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设想】通过写自己年轻时期读书的艰苦,劝人利用便利的条件,虚心求教,认真读书。
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种勤奋善学的精神,并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二、介绍作者和作品1、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
他年少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
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
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
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
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嗜学怠叩问绮秀裘葛谒余撰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五、学习课文第1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1段。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

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优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意;感受古代士人的谦逊、勤奋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与运用;2. 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和分析;3. 朗读、背诵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理解;2. 文本深层次意义的挖掘;3. 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王阳明的生平和事迹;阐述《送东阳马生序》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韵律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化背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本的深层次意义;比较、分析、归纳,提炼文本的主题思想;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解析文本的深层次含义;阐述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
5. 练习与反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反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情况;2. 学生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分析、归纳、表达能力等;4. 学生对文本深层次意义的把握和理解;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送别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3.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文言文作品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会文中人物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3年度《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3篇【完整版】

2023年度《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3篇【完整版】《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1素材积累《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晚年写的一篇劝学文章,是一篇赠序。
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重、赞许之辞。
这是一种特殊的文体。
古人有所谓“赠言”,到了唐代,赠言才成为一种文体,叫作“序”。
但它和“序言”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
“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
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
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
宋濂写下这篇赠序,结合自己的实践说明“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
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上课笔记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通读课文,利用文下注释自己翻译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把握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学习形象说理的技巧。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多媒体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背景链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晚辈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2、熟练地背诵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3、了解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经历,激励同学发愤读书,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翻译并背诵全文。
2、学习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
【课前准备】
1、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
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
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
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高人一等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前功尽弃,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
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
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正音正字
叩(kòu)问叱(chì)咄(duō)俟(sì)负箧(qiè)曳(yè)屣(xǐ)皲(jūn)裂媵(yìng)人以衾(qīn)拥覆皆被(pī)绮绣容臭(xiù)烨(yè)然缊(yùn)袍敝(bì)衣
强调同学读一读,最好当堂写一写,真正收到实效。
三、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解词析句
教师指导同学重点掌握难懂的实词(特别是古今意义发生变化的)和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
在理解上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援疑质理俟其欣悦四支僵劲不能动主人日再食同舍生皆被绮绣,腰白玉之环
2、解释下列文言语句:
手自笔录……弗之怠……余因得遍观群书。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援疑质理。
卒获有所闻。
主人日再食,鲜肥滋味之享。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3、辨析各组虚词的意义
无从致书以观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走送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门人弟子填其室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五、翻译课文
在基本弄懂词句的基础上,组织同学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逐句翻译、理解课文,然后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六、朗读背诵
要求同学大声地诵读,切实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眼看字,心明义,口发声。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态度;了解“序”的文体特点。
〖公开课教案〗
一、检查作业
视同学不同情况,做针对性检查。
二、整体感知
让同学对照读课文,考虑下列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都是怎样解决的?找出相关句子加以印证。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尽量要求同学自学,不懂再问)
提示:
1、本文以作者自身学习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叙述在他青少年时代求同学涯中的艰苦和勤奋,表示了顽强的学习毅力和勤苦的学习精神。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
2、⑴第一段总写,突出勤奋:
无书:无从致书以观──借书,抄书: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无师: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为师严厉:未尝稍有降辞色(遇其)叱咄──求学礼周:立侍左右色愈恭,礼愈至。
⑵第二段详写,突出艰苦:
求学中途艰难: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受人照顾: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学习生活艰苦: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本文是一篇序,是赠序,亦即赠言。
与书序(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序》)不同。
本文是作者写给马君则的赠言,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满怀期望,态度恳切。
三、重点研讨
小组合作探究。
考虑题:
1、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情节?
3、找出课文中议论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引导同学对照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深入地讨论,不只要理解课文内容,也要提高认识)
教师提示:
1、作者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依靠的是他的精神力量。
他用精神的富足,战胜了生活上的贫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空虚,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2、通过对比写自身生活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
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归结上文,突出勤苦。
前者标明勤能补拙,后者标明乐以忘忧。
四、体验与反思
引导同学对比作者,围绕“尊师好学”等方面的问题,谈谈自身的学习经历。
找出缺乏,加以改进,提高认识。
对课文中诸如教师态度严厉等问题,可以让同学谈出自身的观点,但要引导同学辩证地、历史地、正确地认识问题。
五、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
其实古人论和学习的文章多得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
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赞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等。
在今天,学习的目的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亘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
希望同学们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之年,学有所成。
六、作业
1、写一篇文章──“谈学习”,600字。
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后半局部。
3、继续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