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主要涉及第1节《力的概念》和第2节《力的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分类、作用方式、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尤其是力与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小车、滑轮、钩码、气球等。

2. 学具:橡皮筋、直尺、铅笔、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了解力与运动的关系。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效果,如推、拉、挤、压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的相关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力与运动的关系。

5. 随堂练习:设计有关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小题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6. 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7. 小组讨论:讨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2. 力与运动的关系3. 例题解析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举例说明力与运动的关系。

(3)计算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运动状态。

答案:(1)见课本。

(2)见课本。

(3)物体受到的两个力分别为F1和F2,夹角为θ。

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这两个力的合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这节运动和力教案,旨在帮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知道运动和力是相互关联的。

2. 能力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尝试、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2. 重点: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准备一些小车、小球、绳子等,用于展示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小车,一些彩色纸片,用于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引入运动和力的概念。

例如,讲述一个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故事。

2. 讲解:简要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让孩子们了解运动和力是相互关联的。

3.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每组有一个小车,孩子们需要用彩色纸片放在小车上,然后推动小车,观察纸片的状态。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4. 讨论:让孩子们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回答一些问题,如:力的作用是什么?运动和力是如何相互关联的?6.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一次力的实践活动,并记录下来。

五、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次活动的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孩子们是否掌握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

2. 拓展延伸:可以让孩子们进行一些力的实验,如:摩擦力实验、重力实验等,进一步加深对力的理解。

还可以让孩子们观察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现象,如:汽车运动、人走路等,并记录下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内容。

具体包括: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2. 使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惯性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难点:理解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小车、滑板、斜面、弹簧测力计。

学具:笔、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辆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小车为什么能继续运动?什么情况下物体会停止运动?2. 例题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惯性的概念: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形状或大小。

(4)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各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4. 小组讨论:讨论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减小或利用惯性。

六、板书设计1. 牛顿第一定律2. 惯性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分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举例说明惯性的概念。

(3)列举三种力的作用效果和分类。

2. 答案:(1)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如: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向前倾;抛出的物体在空中继续飞行等。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交通工具的安全带、运动场上的跑道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列举至少三个应用二力平衡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2.完成教材第8章第2节后的习题1、2、3,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每道题的解题思路。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中的“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这两个条件。要求实验步骤清晰,数据记录准确,并分析实验结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实验器材,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
2.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并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
3.各小组汇报实验成果,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发现和心得。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实验中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二力平衡现象,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基本概念:讲解二力平衡的定义,阐述二力平衡的条件。
3.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知识应用: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运用二力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二力平衡条件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自己对二力平衡现象的理解和体会。
3.教师强调二力平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意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二力平衡知识,并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二力平衡知识点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的第一节,主要内容为:1. 学习运动和力的概念;2. 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3.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4. 学习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运动和力的概念,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2. 使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运动和力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运动和力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2. 学具:笔记本、笔、三角板、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木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当小车推动木块时,木块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引出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讲解运动和力的概念:解释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运动和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通过钩码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当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若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则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运动和力1. 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2. 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3. 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密切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大小相等2. 方向相反3. 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物体受到的力越大,运动状态改变得越明显。

()(2)物体受到的力越小,运动状态改变得越不明显。

()(3)物体受到的力为零,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2. 选择题: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A. 弹簧被拉伸B. 弹簧被压缩C. 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D. 物体在斜面上加速下滑3. 解答题: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方向水平向右,另一个力为8N,方向水平向左,求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处于平衡状态,说明理由;如果不处于平衡状态,请说明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授课课件全章教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授课课件全章教案

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

(2)使学生领会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方法。

(3)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4)知道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5)知道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6)能分析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利用和危害.2、过程与方法在解释惯性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物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育;(2)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讨论的愿望,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认识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表述、正确认识惯性现象。

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演示]: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受力后运动,撤力后慢慢止.[设疑]:那么是不是说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2、新课教学(1)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运动者皆被推动",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就是说,小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

大家都同意他的观点吗?[演示实验]: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用力推它,但小车仍然向前运动。

[提问]:小车没有受到水平的推力作用却仍然能运动,这不是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相违背了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一下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a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一定需要力来维持吗?b猜想与假设:[学生活动]:学生对问题做出猜想,教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c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讲解]:我们现在还是回到这辆小车,我给它一个推力它就能运动,那么它为什么运动一段距离以后又会停下来呢?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有力阻碍了小车的前进,水平方向上没有其它力的作用,这样我们想办法让摩擦力更小,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中,深入探讨第12节内容。

主要围绕力概念、作用效果、测量和力合成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力概念,掌握力作用效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解力合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能力。

3. 使学生掌握力合成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概念、作用效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力合成原理。

难点:力合成原理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小车和绳子、图示等。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小车、绳子、图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拉力作用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关系。

2. 教学内容展开(1)力概念与作用效果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力概念,知道力有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

讲解力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形状等。

(2)弹簧测力计使用介绍弹簧测力计原理,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3)力合成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力合成原理。

结合图示,讲解力合成方法,如力三角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等。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力合成原理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有关力概念、测量和合成问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概念、作用效果2. 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3. 力合成原理及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概念,并给出三个生活中常见力例子。

(2)简述弹簧测力计使用方法。

(3)如图,已知力F1=6N,F2=8N,求它们合力F。

答案:(1)见学生解答;(2)见学生解答;(3)合力F=10N。

2. 作业答案:(1)答案见学生解答。

(2)答案见学生解答。

(3)答案:合力F=10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概念、测量和合成掌握情况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力合成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摩擦力【教学目标】1.能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摩擦力。

2.能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用弹簧测力计粗略地测量水平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3.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能表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所受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认识摩擦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和防止,并能正确说出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请两位同学将已经事先准备好的页页交叠的书拉开。

请同学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同学不能拉开这两本书?二、新课讲授(1)定义请同学们看这两幅图画,并请同学对这两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得出摩擦力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分类根据摩擦力的定义,可以将摩擦力分为滑动摩擦力(相对运动)、静摩擦力(相对运动趋势、滚动摩擦力(使用轮子)。

练习:根据摩擦力的分类判断下列摩擦力属于哪种摩擦力?当用铅笔写字时,笔尖与纸面之间是_____摩擦,手与铅笔之间是_____摩擦。

汽车正常行驶时,前轮与地面之间是_____摩擦。

圆珠笔写字时,笔尖与纸之间是_____摩擦。

人走路时,鞋子与地面之间是_____摩擦。

用转笔刀削铅笔时,笔刀与铅笔之间是____摩擦。

(3)产生摩擦力的条件通过定义以及常识请同学们思考,产生摩擦力的条件有哪些呢?产生摩擦力的条件:相互接触且有挤压,接触面凹凸不平,有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

小练习:根据摩擦力的条件,判断下列情形中有没有摩擦力?(题见课件)(4)摩擦力的方向观察刷子运动时刷子的棕毛弯曲的方向,思考摩擦力的方向会是怎样的呢?对于木箱,如果地面绝对光滑,木箱将会怎么样?总结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使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这些定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受到的力的性质及大小。
3.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成果,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运动和力的关系。
a.牛顿三定律的内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b.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c.运动和力的关系在体育运动中的体现。
2.学生反馈: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明白学习物理知识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物理的魅力,培养他们的物理素养。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a.选择题: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程度。
b.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c.探究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教师指导: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小组合作任务:
a.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手抄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内容包括:1. 力的作用效果;2. 惯性;3. 重力;4.摩擦力;5. 二力平衡;6. 压强。

具体到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能说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能通过实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3. 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学具:笔记本、课本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上课之初,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如弹簧被拉伸、乒乓球被击打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弹簧、挤压海绵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足球等。

(2)实例说明: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如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用力踢足球,足球飞出去等。

3. 随堂练习:(1)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例题讲解:教师可以出一道例题,如:一个足球被踢出去,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力作用的什么效果?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改变物体的形状2.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 请举例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请分析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是否能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是否能运用力的作用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等。

对于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如重力、摩擦力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2节“二力平衡”。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2. 掌握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3. 学习二力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二力平衡的定义和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二力平衡状态;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和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讲桌、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引发学生对二力平衡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介绍二力平衡的定义: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力就称为平衡力。

(2)讲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3)演示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和判断方法。

3.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二力平衡的概念和判断方法。

4. 拓展延伸:讨论二力平衡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板书设计1. 二力平衡的定义;2. 二力平衡的条件;3. 二力平衡的判断方法;4. 二力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2. 应用题:一个物体在桌面上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力为5N,向上;另一个力为7N,向下。

请判断这两个力是否为平衡力,并说明理由。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讲解、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概念、条件和判断方法。

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对于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二力平衡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牛顿第一、二、三定律,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力的概念,对运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学生还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牛顿第一、二、三定律,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牛顿第一、二、三定律,力的作用效果。

2.难点: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小车、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运动和力的例子,如运动员跑步、汽车行驶等,引导学生关注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对物体的影响。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如:用弹簧测力计拉着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用钩码挂在滑轮上,观察钩码的下降速度等。

4.巩固(10分钟)讨论并总结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了,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5.拓展(10分钟)介绍牛顿第一、二、三定律,让学生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更深入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特别是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本章的教学重点。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运动和力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3.指导与反馈: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讨论,解答学生疑问,给予及时的反馈。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
2.练习组织: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3.反馈与指导:针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给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所在,提高学习效果。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力的概念、运动状态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导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章主题——运动和力,强调力在物体运动状态变化中的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知识讲解:详细介绍运动和力的关系,包括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的内容。
2.案例分析:结合具体实例,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刹车时汽车的运动状态变化、投篮时篮球的运动轨迹等。
3.力的合成与分解题:完成课后练习题6-10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题能力。
4.小组合作题: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过程和结论。
5.拓展思考题:针对本章内容,提出一个与运动和力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求学生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思考文章,分析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3摩擦力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定义,以及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讲解摩擦力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接触面粗糙和物体间存在正压力。
3.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讲解摩擦力的方向,并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建立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物理知识基础,掌握了力的概念、二力平衡条件等,为学习摩擦力打下了基础。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尚不深入,对摩擦力的产生、大小和方向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应用与实践: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如如何减小滑板时的摩擦力、如何增加鞋底与地面的摩擦力等。
3.教学评价:
-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4.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间的压力等因素对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5.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介绍实际生活中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鞋底的花纹、滑板的轮子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分析摩擦力在运动和静止物体中的作用,举例说明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运动和力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八章运动和力教学目标:1.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4.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5.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重难点:1. 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3.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思路与设计:本章内容概念性强,比较抽象,很多知识、规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相符的,所以要理解好本章知识,关键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然后分析概括、总结归纳得出科学的规律结论。

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得到结论性的、规律性的知识,而且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初步的科学探究方法。

其中重点要学习设计实验的表格、学习收集数据,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怎样提出科学的猜想,学习归纳方法,学习评估自己与别人实验的成功与失误。

也就是说要把科学探究当作教学内容来认真对待。

要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

科学探究是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只有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才能实现。

本章的知识跟社会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教学中要多举实例让学生分析,以加强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把知识讲活。

教学措施:1. 通过实验探究、动画演示,得到结论再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2. 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边实验边总结并应用启发性的综合性教学法3. 对摩擦力的定义采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采用猜想与反驳教学模式。

4. 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生活的实际意义,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意识。

课时安排:本章共分3节,新授课及练习用6课时,复习检测用2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8章运动和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巩固和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相互作用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的相互转化,运动和力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滑轮组,弹簧秤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滑轮组的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力。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如运动的定义,力的分类等。

3. 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弹簧秤的拉伸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

4. 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相互作用关系。

难点:运动和力的相互转化,运动和力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巩固和加深了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能力强,对运动和力的相互作用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但同时,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训练。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

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5篇积极探索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中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1滑轮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架台、细绳、钩码、测力计。

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

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

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

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

(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

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

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②学生分组实验(绳子两端各挂钩码)③学生装汇报实验结果。

(绳子两端各挂1个钩码,保持平衡)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

工作方便。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必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八章力
一、什么是力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二、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力的描述课件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 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 知道力的单位;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力的图示【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观看足球比赛,观察运动员踢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会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运动员在长传和短传时用力有何不同?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教学反馈】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

本节可通过观看力的作用的录像,激发学生兴趣。

其中部分内容以老师讲解为主,学生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

课堂严谨而又不失活跃,学生掌握内容深刻而又牢固。

三、弹力力的描述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2课时
【仪器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弹力;
(2) 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四、重力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2课时
【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50g钩码4个、铁架台一个、带有细线的小球、水平仪、一把直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
(2) 知道重力的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
(3)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4) 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2)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 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 根据重垂线的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水平仪,检查家中的家具是否放置水平。

2. 制作不倒的“小丑”。

3 如果没有重力,生活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写出你能想到的情况,越多越好。

【课后练习】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教学反馈】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

探究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这个实验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学会用比值法处理数据,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让学生从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活动的乐趣和科
学方法的重要。

五、摩擦力
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
授课时间:1课时
【仪器材料】弹簧测力计、木块、砝码(或钩码)、木板、毛巾、棉布、装米的杯子、筷子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知道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的存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2) 知道在一般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3)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知道摩擦力的利和弊,培养学生初步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能举例说出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及摩擦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体会探究过程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2)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3)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探究日常生活相关现象中的物理规律的习惯,具有把物理知识用于解释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难点】
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过程】
【实践活动】
1. 观察自行车,了解自行车上的摩擦,哪些部位是需要增大摩擦的哪些部位是需要减小摩擦的写出简单的报告。

2. 自己做一做“筷子提米”的实验。

3. 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没有了摩擦,会是怎样的呢?写一篇 300 字的短文。

【教学反馈】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认识到摩擦现象,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摩擦现象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直观的感性认识出发,认识摩擦现象。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因为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
定的探究经历和能力,本节课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