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化学系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
中国的地理人文与民俗风情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国家,她的地理环境和民俗风情使得这个国家独具魅力。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人文和民俗风情,并展示这个国家丰富多样的文化。
一、地理环境中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东西横跨5个时区,南北跨越近60纬度。
这个国家地理上的多样性为中国的地理人文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中国境内有长江、黄河等重要河流,还有奇特的地理地貌如喀斯特地貌、高原和高山。
这些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为中国的人文活动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条件。
二、人文风情1. 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有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如北京、上海、西安等。
这些城市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
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古城墙,上海的外滩等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2. 文化遗产中国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丽江古城、黄山等。
这些文化遗产融合了中国的历史、艺术和传统,代表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敦煌壁画以其精美的绘画和艺术价值而闻名于世,丽江古城则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黄山则以奇特的山水景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3. 传统节日中国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合家欢乐是其最大的特点。
中秋节则以赏月、吃月饼的方式庆祝,寓意团圆和祈求丰收。
这些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传统价值观。
三、民俗风情1. 传统民居中国的传统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结构,如四合院、土楼、风雨桥等。
四合院是中国古代民居的代表,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和家族的重视。
土楼是福建土楼群落的代表,形状奇特、历史悠久,被誉为“活的古代城堡”。
风雨桥则是江南水乡的特色建筑,桥面上设有屋顶,可以为行人提供遮风挡雨之处。
2. 传统服饰中国的传统服饰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如汉服、旗袍、唐装等。
汉服是中国汉族传统服饰的代表,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体现了中国古代对美的追求。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了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
传统文化与化学两者看似相悖,但实际上它们可以相互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和学科交叉。
本文将探讨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和具体案例。
传统文化的价值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传承、智慧和价值观念。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被忽视和遗忘。
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意义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产生许多有意义的效果。
首先,通过将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化学的知识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化学产品和技术。
例如,传统中草药的运用与化学药品的研发相结合,可以提高药物的有效性和副作用的控制。
其次,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促进文化创新和传统艺术的传承。
通过化学的辅助,可以保护和修复传统文化艺术品,并开发出新的保护材料和技术。
最后,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和方法。
通过化学分析等手段,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材料、颜料、纸张等进行鉴定和研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的具体案例1. 传统染色与化学染料传统染色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染料在染色过程中往往对环境和人体有害。
通过研发和应用环保的化学染料,可以保留传统染色的美感和技艺,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 中草药与药物研发中草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药用价值。
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可以提取出有效的药物成分,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3. 传统建筑材料与新材料研发传统建筑材料如黄土、瓦片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性,但在环保和耐久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通过化学分析和研究,可以开发出新型的建筑材料,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具备了环保和耐久性。
2023届高中化学人教版二轮专题复习第7讲-化学与中华传统文化STSE(学案)
石油的分馏
物理变化,得到石油气、汽油、煤油、柴油、重油等
石油的裂化
化学变化,获得更多轻质油,特别是汽油
石油的裂解
化学变化,获得短链气态烃,如乙烯、丙烯、甲烷等
煤的干馏
化学变化,隔绝空气加强热,得到焦炉气、煤焦油、焦炭等
煤的气化
化学变化,将煤转化为可燃性气体的过程,
主要是C(s)+H2O(g) CO(g)+H2(g)
(2)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
胆铜法
用胆水炼铜是中国古代冶金化学中的一项重要发明。早在西汉时就已有人觉察到这一化学反应,《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就提到:“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
冶炼青铜
过程大致是先把选好的矿石加入熔剂,再放入炼炉内,点燃木炭熔炼,等火候成熟,弃去炼渣得初铜。初铜经提炼才能获得纯净的红铜。红铜加锡、铅熔成合金,即是青铜。
绿色食品:
指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且有营养价值的卫生食品。
(2)环境污染
污染名称
主要污染物及形成原理
PM
2012年3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新纳入的强制监测指标是PM。PM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微米的颗粒物,也称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水华:人为向淡水中投入(或排入)生物需要的营养物质(N、P等)后,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长、繁殖,并使水质恶化而产生腥臭味,造成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温室效应
指由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使排放到大气中的CO2、CH4等气体大量增加,致使地表温度上升的现象。
酸雨
浅析民族文化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析民族文化中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摘要】本篇文章旨在探讨民族文化中化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并介绍民族文化与化学课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挖掘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可以为化学课程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化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民族文化故事引入化学概念,设计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化学实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结合民族文化开发化学课程资源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民族文化与化学课程的结合是十分有益的,可以为教学带来新的可能性,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民族文化、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化学知识、实践活动、故事引入、实验设计、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教学内容。
1. 引言1.1 探讨民族文化中化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在民族文化中,化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文化传统,包括语言、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这些文化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通过挖掘民族文化,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许多化学现象和原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的奥秘。
1.2 介绍民族文化和化学课程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化学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教学中,结合民族文化元素开展化学教育,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化学知识。
民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元素,通过挖掘民族文化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可以更好地将抽象的化学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化学的实用性。
通过开发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化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参与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更直观地感受化学现象,增强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利用民族文化故事引入化学概念,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深刻的记忆,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设计以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中国地理文化与民俗
中国地理文化与民俗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古老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国家,地理环境和民俗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地广人稠,拥有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如山脉、江河、湖泊和平原,这些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同时,中国的民俗传统也是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反映了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中国的地理环境对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拥有许多著名的山脉,如长城沿线的秦岭和太行山,西南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南方的南岭和云贵高原。
这些山脉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形成了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和关注环境保护的观念。
中国的江河湖泊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江大河和如泊、太湖等大湖泊是中国的重要水运和灌溉系统,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发展提供了基础。
这些水系也为中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风貌,如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和黄河的红色河谷。
中国人民世代相传的民俗传统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都是中国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些节日不仅具有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还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家庭、亲情和友情的重视。
中国的民俗传统还体现在婚礼、葬礼和习俗等方面。
中国的婚礼习俗包括婚礼仪式、婚礼习俗及婚俗习俗。
例如,新郎新娘在婚礼仪式上要穿上传统的婚礼服装,进行传统的敬酒和交杯酒仪式,以表示对彼此的祝福和承诺。
在葬礼方面,中国人信奉着尊重祖先的传统,包括丧葬仪式、祭祀和守丧习俗等。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有许多习俗,如拜年、送礼、结交朋友、尊重长辈等,这些习俗扎根于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
总之,中国地理文化与民俗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中国的民俗传统则是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反映了他们对家庭、亲情、友情和祭祀的重视。
这些地理文化和民俗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并对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世界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地理知识教案学习世界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地理知识教案:学习世界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到地球表面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等。
地理知识不仅仅是了解地球的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景观,还包括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和民俗风情。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我们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不同地区与文化的认知,培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世界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是十分重要且有益的。
本教案将针对此目标,提供一些教学策略和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1 教学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了解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概念及重要性;- 掌握不同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基本内容;- 培养跨文化交流和尊重多元文化的能力。
1.2 教学要求学生应能够:- 深入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读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2.1 教学方法- 多媒体呈现: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不同地方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阅读与解析: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地理书籍或文章,分析其中涉及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研究,通过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 参观与实践:利用实地参观、实验或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不同地方的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2.2 教学策略- 激发兴趣:设计趣味活动、游戏或故事情节,引发学生学习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的兴趣。
-问题驱动:提出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供一些线索或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和学习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
-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对文化差异和民俗风情进行思辨和评价。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
汇报人:日期:•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中国古代的化学工艺与技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化学知识普及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的交融与发展中国古代化学的起源炼金术与道家制药古代中国的炼金术和道家制药有着密切的联系。
炼金术士通过加热、冷却、蒸馏等手段,试图将普通的金属转化为黄金或长生不老药。
而道家制药则是在炼丹术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旨在制作能够治疗疾病和延年益寿的药剂。
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的影响虽然炼金术和道家制药的目的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它们对古代化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炼金术士和道家制药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技术,为后来的化学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炼金术与道家制药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火药与炸药的起源火药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最初是由方士在炼丹过程中发明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药开始被用于军事用途,成为当时最具有威力的武器之一。
火药与炸药技术的发展在火药的发明之后,炸药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们通过改变火药的配方和制造工艺,提高了炸药的威力、燃烧速度和控制性能。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军事、民用和工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瓷技术与硅酸盐工业陶瓷技术的起源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早在公元前几千年,中国人就开始制作陶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陶瓷文化。
硅酸盐工业的发展硅酸盐工业是现代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陶瓷生产。
在陶瓷生产中,人们掌握了各种与硅酸盐有关的化学知识和技术,如原料的选择、配方、烧制温度和釉料等。
这些技术和知识为后来的硅酸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古代人们会使用各种植物和动物材料来制作香料,如麝香、龙涎香、麝鼠香等,这些香料常用于香囊、熏香和化妆品中。
古代女性使用的化妆品多含有铅、汞等有毒元素,如脂粉、口红、眉黛等,不过也存在一些较为安全的化妆品,如蜜粉、香粉等。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融入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摘要: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具备良好的自然与人文条件,价值意蕴多元深刻,融入路径有效全面,全流程的民俗文化地理教学设计很好地诠释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理念,对有效提升师生民俗文化素养,科学培育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民俗文化;融入1民俗文化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基础1.1民俗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了多元化的民俗文化资源。
以苏州地区为例,依据民俗事象所归属的生活形态,将苏州民俗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八小类”民俗类型。
大类一为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香山帮传统建筑、吴江桑蚕丝绸等)、工商业民俗(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等)、生活民俗(甪直水乡妇女服饰、同里阿婆茶文化等);大类二为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轧神仙庙会、古胥门元宵灯会等)、人生民俗(沙家浜水乡婚俗、同里走三桥习俗等);大类三为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艺民俗(昆曲、东山抬阁等)、民俗观念(妈祖祭、虞山三月三报娘恩等),多样的民俗文化资源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素材。
1.2教育教学实践的传承性与广泛性教育教学具有文化保存和文化传递的功能。
教育教学的过程就是提升青少年民俗文化认知、增强文化保护与利用意识的过程。
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使青少年掌握民俗文化传递手段和工具,以此实现民俗文化传承。
同时,学校的教学活动往往主题突出、形式活跃、覆盖面广,特别是其受众群体的广泛性使之成为民俗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青少年的好奇心强、求知欲高,数量庞大,为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大的生力军。
1.3高中地理知识的区域性与实践性高中地理知识区域属性明显,其分析尺度和时空规律都有较大差异。
民俗文化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体现,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了解区域民俗文化的过程。
浅析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事、诗词等方式进行情境创设,不仅能充分激发高中生 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 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时,教 师则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可以提出以 下几个问题:(1)你们知道古代的炼丹术吗?(2)古代 的炼丹家葛洪曾经提出了丹砂烧成水银,积变形成丹 砂,这体现了什么样的化学原理?(3)炼丹术的功绩 之一就是促进了四大发明之一 ——黑火药的产生,那 么,你们知道黑火药是怎样配制的吗?此时,教师可以 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化学课堂的导入中,以提问的形式激 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积极钻研及主动 学习相关化学知识,从而使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得到 有效提高。
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知识
传统文化蕴含的化学知识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体现了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涵盖了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规律,还包括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入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分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冶炼术、药物研制和染料制作。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冶炼术体现了古代人民对金属和矿石的认识和利用。
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在世界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例如中国古代的制铁术就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在制铁过程中,人们发现了炼铁的关键步骤-冶汤法,即将铁矿石放入坑窑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精矾作为还原剂,通过高温加热将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铁。
这一过程中,人们发现矾石在高温下具有还原性,成为古代冶炼铁器的重要辅助剂。
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药物研制也是一门融合了化学知识的学科。
中国古代的中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草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超过了几千年。
在中草药的研制过程中,人们通过试验和摸索,发现了一些草药具有明显的药效,能够治愈一些疾病。
这其中就包含了对草药的提取和分离过程,涉及物质的溶解、蒸发和结晶等化学反应过程。
草药的研制还包括了草药的药性测试、毒性测试等一系列实验,这些都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和运用。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染料制作也是一个融合了化学知识的领域。
中国古代的染织技术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在染料制作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些自然物质能够给织物以颜色,这其中就包括了一系列化学反应。
以蓝色染料为例,人们通过摸索和实验发现,若使用蓝靛为原料,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通过还原和氧化反应,将靛蓝颜料还原成无色氧化靛,再经氧化反应即可重现蓝色颜料,这就是蓝色染料的制作过程。
这涉及了染料的还原、氧化等化学反应过程。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一种表现。
通过对冶炼术、药物研制和染料制作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人民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化学知识和经验,这为后世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
化学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对于教育的渗透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在教学中如何融入传统文化,以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性1. 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国家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将传统文化融入化学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与化学相关的智慧和知识,比如古代的药物制备、染料工艺、冶炼技术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化学教学的引子,让学生通过了解传统文化,更好地了解化学的发展和应用。
3. 通过化学教学融入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让学生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传统文化1.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传统文化的故事、典故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古代的炼丹术、青铜制作等与化学相关的事迹,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兴趣。
2. 可以在化学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中的成语、俗语等,比如“探囊取物”、“水至清则无鱼”等,通过这些成语和俗语的解释,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道理。
3.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选择和传统文化相关的实验内容,比如制作染料、制作香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在化学实践中的应用。
4.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设置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的关系,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与化学的结合点。
5. 通过课外拓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化学应用的结合,如参观古代冶炼遗址、制作古代染料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对于化学的影响。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效果与意义1. 渗透传统文化的化学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化学科目的兴趣和投入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的结合一、引言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环境意识、全球观念的重要途径。
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表现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初中地理教学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与文化现象的理解,培养其综合素质。
二、地理知识与民俗文化的关系地理知识涵盖了地球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而民俗文化则是人们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是民俗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影响和塑造了不同的民俗文化。
其次,民俗文化反过来也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深入,民俗文化逐渐渗透到地理环境中,改变了自然环境的某些方面。
此外,地理知识和民俗文化也是相互影响的。
在地理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民俗文化的实际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三、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的策略1.结合地方特色,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资源,将其融入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讲授气候、地形、水文等地理知识时,可以结合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饮食文化等民俗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2.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体验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讲解上,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体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俗村寨等场所,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将民俗文化融入初中地理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
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是一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学知识和技术相融合的探索和实践。
这种结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保护与修复文物:化学技术可以应用于文物保护和修复领
域。
例如,使用化学药剂和方法进行文物表面清洁、防腐处理、颜色修复等。
传统文物与化学相结合,可以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遗产。
2.色彩与染料:传统文化中的染织工艺与化学染料技术相结
合,可以开发出更多色彩丰富、持久耐用的染料,同时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特色。
例如,研究传统草木染料的成分和反应机理,基于化学原理改进染色方法,可以实现更好的染色效果。
3.食品与调味品:传统文化中的食物和调味品制作工艺可以
与化学技术结合,进行创新和改进。
例如,研究传统发酵食品的微生物发酵过程,利用化学分析和调控方法来控制发酵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性。
4.中草药与药物研发:传统中草药的应用与现代化学药物研
发相结合,可以发现传统草药中潜在的治疗成分,并通过化学提取、分离和纯化技术来开发新的药物。
这种结合可以促进传统中草药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发挥传统文化在医药领域的价值。
5.艺术与人造材料: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瓷器、漆器、陶瓷
等与化学技术相结合,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现代感的艺术品。
例如,运用高分子材料技术改进传统漆器的耐久性和抗磨损性,或通过化学处理增强瓷器的硬度和韧性。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化学相结合,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挥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种结合可以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到更广泛的认知和传播。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基础,但是不是限制,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过去,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现成的环境,现在,生产力越发达,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就越大。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生产力】2、对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我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
在中国站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文化的吸收在于新的文化能否适应农业文明的生产形式。
3、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S 笔记:乡村行为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文化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是润物无声的:口传心授、空间扩散、群体性活动符号思维的象征体系: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传习文化成果、整合文化心理、调节文化生活信仰:从神到人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1、重农固本2、因为农耕文明下农耕生产力的先进性,使得游牧民族农耕化。
【所以重点是生产力,文明是适应生产力的】3、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乡族组织和宗法经济4、中国农耕经济包容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PS 笔记:物质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劳动人民的智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具民俗、技术习俗、人文仪式。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化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有关说法判断错误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明朝的《本草纲目》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该段文字记载了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2)汉朝的《淮南万毕术》、《神农本草经》记载“白青(碱式碳酸铜)得铁化为铜”,“石胆能化铁为铜”都是指铜可以采用湿法冶炼。
(3)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该段文字记载了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
(4)晋代葛洪的《抱朴子》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是指加热时丹砂(HgS)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晶体。
(5)《抱朴子》中“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两个反应互为可逆反应。
(6)《抱朴子· 金丹篇》中记载:“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该过程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7)“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
(8)《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如此提取青蒿素纯属萃取。
(9)浸出《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提取青蒿素中的纤维素。
(10)“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
(11)“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
(12)《天工开物》载:“凡研消(KNO3)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祸不可测”,说明KNO3能自燃。
(13)《开宝本草》载:“(KNO3)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
涉及了溶解、蒸发、结晶提纯过程。
(14)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
(15)《本草纲目》中记载“(火药)乃焰消(KNO3)、硫磺、杉木炭所合,以烽燧铳机诸药者”,这是利用了“KNO3的氧化性”。
化学与传统文化
化学与传统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它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而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与文化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物质与文化有着密切的。
同时,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密切相关。
化学与文化的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而物质是各种文化现象的载体,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的基础。
从人类社会的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的各种文化活动都离不开物质。
人们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物质财富,使用各种化学方法对物质进行分析、合成、分离等,从而获得各种物质资源。
这些物质资源进一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例如,食品的制作需要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反应原理,建筑业需要了解材料的化学性质和加工方法,医疗保健需要了解药物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制等等。
因此,化学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现象的基础。
化学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的各种生产活动、生活习俗等都与化学密切相关。
例如,古代人们利用火进行烤制、冶炼等生产活动,而火的利用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使用各种化学产品,如化妆品、洗涤剂、药物等等。
这些化学产品的使用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化学也是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化学技术的支持,而化学技术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化学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
化学不仅是一种自然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俗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化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化学与文化的,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格的地区差异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南北方性格差异与环境的关系系别:化学系专业:化学学号: 2009121205姓名:孙继光时间: 2010.12.22太原师范学院教务处编印性格的地方差异与环境的关系---中国南北方性格的差异与环境的关系作者孙继光(太原师范学院山西030031)[摘要]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心理差异明显,不同地区的人性格上亦有不同,这与环境颇有渊缘。
北方人大多性格奔放粗扩,热情外向;而南方人则多清秀细腻,稳重内向,善于算计。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大脑结构或遗传因素育什么差别,而是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造成的。
地理特征促使一个地区的居民形成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点[关键词]性格;地区;差异;环境;文化;气候[正文]地区性格差异,讲这个话题,比较大.就我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经验,我无法完整的诠释它.只能用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经历,来说说自己的认识.性格:我们都听过“不到东北不知道胆有多小,不到广东不知道钱有多少”,意思是说东北人勇敢豪爽,广东人精明强干,懂经营会赚钱。
在人们的印象中,不同地区的人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
提起江浙人,闪现在脑海中的就是温婉闲适,非常细致的生活,一说起山东人,大家就会认为他们既传统又豪爽还不失精明,而山西人则憨厚朴实。
人的性格的确有地域性,地域是怎样影响人性格的呢?地理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
我们都知道“海洋文化”、“黄土文化”这两个名词。
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
受中国传统思想影响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
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
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
在临近海洋的地区生活,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海上航行交流的机会很多,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也多。
这样就形成了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
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一边伸向太平洋,另一边伸向黄河,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同时它处于南方和北方的过渡地带,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双重的性格特点。
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历史积淀、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巨大影响一个地区的人性格同一性,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才形成的。
一个地区的历史进程和历史文化对人的性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满族等游牧民族多生活在中国东北,游牧生活要求他们必须有强健的体魄和近乎野蛮的性格。
游牧民族能歌善舞,鲁莽冲动,又很讲义气,这些性格特点流传下来,影响着现代北方人尤其是东北人的性格。
广东人是非常勇敢的,这种勇敢与北方人的勇敢不尽相同,而是敢于冒险、有团队精神。
广东大部分地区都是沿海的,绝大多数人都以打鱼为生。
在海上,每天都要经历大风大浪,并且需要很多人合作,这就促使广东人形成了勇敢的性格和极强的团队精神。
北方地区居民大多以种田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与外界合作,因此,北方人的性格特征更适合做独立性较强的工作。
气候和饮食习惯使人的生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性格特点阳光的照射使人大脑产生五羟色胺,五羟色胺使人产生良好的情绪。
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人们大多在室内活动,接受阳光照射很少,五羟色胺分泌少,使东北人脾气暴躁。
地区:简单的说来,这和生长发育有关,南方气温高,发育早,周期短,北方气温底,发育晚,周期长。
和地域环境有关,南方地少人多,相对狭小,北方地广人稀,视线开阔。
北方游牧民族为主,常年依草依水而居,不喜农耕,大吃肉类,骑马善射,因而豪放。
南方自黄河流域古文明辐射开来,加快了农业商业的发展,尤其是买卖的兴起完全改变了世人原有的性格,变得细致,不再粗枝大叶,变得精明,不再不拘小节。
尤其是待颇多文人思想的出现,时常琴棋书画,陶冶情操,追求文章的华丽,书法的精妙,让人的性子懂得欣赏起来,慢慢地拐弯抹角起来。
北方人的性格就像她的四季一样比较鲜明。
大喜大悲,喜形于色,是朋友的时候可以哥们义气两肋插刀,酒过三巡豪言壮语;但也可能一语不和大打出手,六亲不认。
所以在北方的街头巷尾常常会遇到当众吵闹打架的事情。
而南方人的性格却比较含蓄,温和,有时会让人觉得他们个性的线条模糊不清晰。
接人待物文雅、礼数周全,但会理智地保持一定的距离,不随意地承诺什么,也很少激动起来,所以在南方的饭馆和街上,到处都是一片安宁祥和的景象,如果碰到一帮面红耳赤的家伙,那一定是从北方来得。
就连说话都是这样,北方人字正腔圆,有人称咬牙切齿,而南方人软绵甜腻,有人称含混不清。
做事情也不同,北方人容易激情和冲动,做事经常是大起大伏,但缺乏理智和韧性。
南方人藏而不露,但心中有数,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将事情做完,但有时过分的理智也缺少了几份做人的乐趣。
以上这些概括只是大体上讲南北方人的差异,但具体到个别地区具体的人还是有所出入的。
比如北方的山西人心思缜密,生活习惯勤劳节俭,重视读书教育,这些又比较像南方人的某些方面。
而安徽、江苏北部的人们在口音、生活习惯等方面又接近北方。
南方人与北方人在的相貌、性格上都有差别,一般来说,南方人黝黑、瘦小,北方人高大、白皙;南方人细腻、多思、聪慧,北方人豪放、耿直、豁达……。
细细想来,差别还是很多的。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差别?差别本身本来就有趣味,更有趣的,也许是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形成这种差别的最大因素,当然是因为人种不同。
但是,除此之外,也许地理、气候和历史的原因也是值得关注的。
南方人与北方人处在不同的地理、气候和历史环境下,塑造了南方人与北方人不同的性格和体态。
达尔文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也可以在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差异里找到某种答案。
环境:在中国的地理上,一般来说,北方多是平原、戈壁,北方人总是置身于一望无际、一览无余的广阔天地里,这样的地理环境会让人感到简单而安全,北方人在这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地理环境下生活,他们不需要有太多的提防和防备,如地理的简单那样,北方人的思维也是简单而直白,所以就形成了豪放、耿直、豁达的性格特征;相对而言,南方却是多山,地形崎岖、丛林密布,地理环境变化多端,十里一个天、百步不同景,地理环境充满着复杂性和不安全性,南方的人们生活在这种复杂和不安全的周边环境中,就养成了南方人细腻、多思、聪慧的性格,甚至有时会演变为敏感、多心、多疑,他们总是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同一事物或同一现象,并判断对自己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气候也可能是造成南方人与北方人相貌差异的一个因素,如果注意观察,北方人两只眼睛之间的距离比南方人的要大一些,而相对于北方人,南方人的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如果把南方人与北方人的这个差别,与南方、北方的气候差异相联系,也可以找到理由:南方比北方湿润、多雨、光照强,南方人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的特点,恰好可以对眼睛起到防晒、防雨的作用,而北方的干燥、少雨、光照少的气候,使北方人不需要具备眼睛防晒、防雨的的功能,所以北方人没有“眼框内陷、额眉突起、眉毛乌黑”的特点。
如果说从地理和气候的角度解释南方人与北方之间的差异,还显得有点牵强的话,那么用历史的眼光看南方人与北方人在性格、体型的差异,也许会有一些说服力。
我国北方山少平原多,放眼四望,方圆几里乃至上百里一览无余,所以,北方人的性格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相反,南方则等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条块分割相当严重,刚使平原地区也是沟壑纵横,山区峰回路转,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
南方人在“巴掌大”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为了生存,他们养成了精打细算、小心谨慎、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发挥聪明才智的思维习惯,另外,南北方的气候差异造成了南北方人的心理差异。
南方气候较温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争芳斗艳,使南方人春成了沉稳、安祥、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
而北方气候较为寒冷干燥,多风沙,每年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因此,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们多形成了冷静、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
文化:在北方经常可以看到,下了班的男人们三五成群到小饭馆里喝酒,外面冰天雪地,屋里温暖如春,他们一边唠着,一边喝着,真是快活似神仙。
男人们在酒桌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喝死也不能被人吓死”,但见男人举杯问对方:“你和我感情铁不铁?”回答是“贼铁!”问话的人笑逐颜开,一仰头一杯酒下肚,将杯口朝下,高高举起。
此时,对方即使再不胜酒力,也要一醉方休,这才够朋友。
痛痛快快地喝酒,欢欢喜喜地划拳,高高兴兴地唠嗑,这就是北方人豪爽的秉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是高兴!北方男人爱喝酒,北方的女人也爱喝酒,而且只要端杯就会让你惊诧并震撼。
前年冬天,我到哈尔滨就真正领教了北方女人的厉害。
席间,我要了一杯红葡萄酒,一位北方女诗人见了,讥我喝红酒是“好色之徒”。
她端起酒杯,豪气冲天地提出要陪每位在座的男士四杯白酒,我不敢也不好意思推辞,四杯酒下肚,已不知东南西北,回去一直睡到第二天下午才醒,但她却毫发未损,我算是真正领教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另层含义。
到南方做客,主人首先会请你喝茶,而且特别讲究礼仪,“茶重于礼”,主人会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还会用双手奉上,表示自己对客人的最大尊重。
与北方人大杯大碗喝酒不同,南方人喝茶用的是小盅,而且需细品慢尝。
《红楼梦》里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这也体现了南方人的精细。
南方人尤其喜欢喝早茶,早晨的茶楼雅座总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
一边品茶一边吃糕点一边聊天,清新淡雅却也其乐融融。
“偷得浮生闲半日,静坐庭前细品茗。
如尘俗事眼前过,唯留清风绕衣裙。
”有一年春天,我到武夷山游玩,当地朋友请我喝茶。
我们到一个叫“清风明月”的茶楼,但见墙上挂着名人手画,配上雕花红木桌椅,一派清雅别致,古色古香。
茶艺小姐身着蓝叩花短袖衫,身材苗条娟秀,端着一个古雅精致的茶盘款款而来,上面放着紫砂壶和几个酒盅大小的茶杯,右手平托着盛茶的锡罐。
端坐后,用镊子取出茶壶,茶杯放好。
动作轻柔矫健,扑鼻的清香,丝丝缕缕从她的指间弥漫开来,我沉浸其中,享受到一种诗意的浸润,有种尘埃落定、浮华归于宁静的感觉,整个心都淡泊在清朗洁净中,真是“一盏清茗酬知音,半壁山房待明月”。
酒,热烈、香醇,塑造了北方人热情豪爽、刚强率直的性格:茶,自然、恬淡,孕育了南方人清柔细腻、精细智慧的个性。
喝酒可以活跃气氛,在北方有“无酒不成席,无鱼不成宴”之说;喝茶可以健身养性,在南方有“一天三盅,雷打不动”的谚语。
酒和茶都是待客之品,因品性不同,犹如阴阳之分。
古人云:饮酒可以成仙,品茶可以成道。
其实北方人喝酒和南方人喝茶,喝的都是个心情,我觉得只有身心融入,方得其味。
只要心情好,感情真,花前饮酒和月下品茶都是难得的人间乐事。
追究起来,这应与他们所处的不同地理环境有关系,北方寒冷,喝酒御寒是最简便的方法,所以北方人不论男女老少,都能喝酒。
南方气候炎热,茶可消暑解渴,喝茶会使人神清气爽,所以南方人爱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