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民俗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引言世界上各个地域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成为了他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许多民族文化面临消失的威胁。

然而,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试图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并保护民族文化,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

自然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是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地理环境的自然特征给予了不同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草原以广袤的草场和如诗如画的蓝天白云而闻名,形成了蒙古族勇敢和自由的精神。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依靠牧畜生活,形成了独特的乐器和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和嗓音高亢的呼麦。

同样,藏区的高海拔地理环境造就了藏族和喜马拉雅山文化的独特性。

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藏族人民发展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服饰和宗教信仰,如拉萨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藏传佛教在藏区的传播等。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特征。

例如,在沿海地区生活的民族,如汉族、日本人、韩国人等,由于地理接近海洋,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与海洋息息相关。

这就使得海洋成为他们的生计来源,同时也影响他们的饮食、民间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因此,地理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息息相关。

地理隔离的作用地理隔离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一些地理环境恶劣或相对闭塞的地区,往往难以被外界侵扰。

这使得当地民族的文化能够相对封闭地延续下来,保持纯粹性。

世界上许多多山区、沙漠、孤岛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子。

例如,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脉位于南亚的心脏地带,其峻险的地理条件使得当地的若尔杜民族几乎没有受到外界文化的侵袭。

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信仰、语言、服饰和风俗习惯,并通过口头文学和传统艺术形式将其传承下来。

此外,地理隔离还可以形成少数民族的聚集地。

在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怒江和澜沧江峡谷形成了自然屏障,使得不同傈僳族的群体定居在此。

这导致了傈僳族在这一地区的文化和传统相对纯正。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我国民俗事象的影响摘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关键词民俗事象地理环境The Infuence Of Chinese Folk Custom Fr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bastract: Chinese folk customs, 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cuc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 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cerned,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rographical envireonment. 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de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 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 envireonment and how beings harmor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Key word: folk custom geographical enviroment1 引言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只有在保持各种特色文化的前提下,致力于文化的合谐构建才为上上之策;因为历史,政治,经济,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从古至今就形成了南北两种文化;那么这两种文化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南北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组成和完善了中国文化;二种文化都有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但是二者又有诸多差异;风俗文化即民间风俗与文化,指的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故从民俗的角度我们就可以从饮食,建筑,交通,节日,宗教几个方面进行透视;而依据区域我们可以把其分为东北文化,西北文化,东南文化,西南文化,中南文化.但从其历史形成和其文化特性我们把以上五个区文化用东北文化,秦陇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楚湘文化;综上所述,南北文化差异即长江以北地区与长江以南地区文化的不同之处;一、饮食中的南北差异提及南北饮食的差异,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南方主食大米、北方主食面粉;但是东北生产大米,而且久负盛名,颇为有趣的是东北人自己有名的大米主要卖到其他地方,自己却不喜欢吃;从菜系来看,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除了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喝汤来看南北迥异: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二、南北建筑之别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着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三、南北节日习俗宗教之异我国传统节日较多,大多都和宗教信仰有关,下面从我国几个重大的传节日来看来北之差;1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们公认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中国更是无比的突出;吃团圆是这个节日里的重头戏;但是就中国而言南北方还是有差异的;比如说,北方喜欢吃饺子而南方则吃米饭,北方家庭里面吃团圆饭时一般是一个家庭独立过,而在南方却喜欢一个家族在一起共同吃团圆饭;2 春节祭祖,这个习俗南北都有,但各有不同,在南方比较隆重,多在祠堂一个家族进行祭拜,然后进供物品给祖先,放鞭炮,越长越好,代表家丁兴旺;而在北方一般为家祭,只是在家中简单的供奉一些食物;3清明节,此节日本为提醒农民耕种的日子;但是后来了展成为一个祭祖踏青的活动;中国南方的清明时期有踏青和扫墓两大活动,而在北方只是外出简单扫墓;总体而言南北之差给我们的认识就是艺术上南雅北俗;建筑南奇北雄;饮食上南甜北咸;服饰上南秀北朴;等等;而这些在文人的笔下往往更为诗意化,南方是烟雨楼阁,春花秋月;北方是长河落日,塞外大漠,还有金戈铁马,南人缠绵、温柔、纤细、优柔,北人豪爽、酣畅、粗犷、干脆……四、南北文化代表影视作品北方文化代表:十三省、乔家大院、康熙王朝等;南方文化代表:倾城之恋、英雄无悔、商界等;五、南北代表旅游景区北方:1、山西绵山山西介休市;2、河南龙门石窟河南洛阳;3、辽宁本溪水洞辽宁本溪市;4、山西乔家大院山西祁县;5、故宫、长城北京等;南方:1、湖南天门山湖南张家界市;2、贵阳普渡桥石雕贵州;3、庐山山水空灵江西省九江市;4、大理博南古道云南大理;5、丽江古城等;从中国民俗各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我们民族文化合谐音符的基因和特色. 南北文化的差异让对文化痴心的人们沉醉,然而我亦期盼着南北文化在绽放自己独特的美丽时也能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的文化以更绚烂更多姿的形态出现在世界面前;。

内蒙古人文风俗论文

内蒙古人文风俗论文

内蒙古人文风俗论文内蒙古自治区位于中国北方,是一个拥有丰富人文风俗的地区。

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使得内蒙古的人文风俗独具特色。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的人文风俗,揭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地理环境、历史演变、民族文化等。

首先,内蒙古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民族多元的特点。

这里生活着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个民族,他们各自传承并发展了独特的文化。

例如,蒙古族是内蒙古的主要民族,他们以草原文化为特色,骑马射箭、唱草原歌曲等活动成为了他们的传统习俗。

其次,内蒙古的历史演变也对人文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上,内蒙古是草原民族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为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奠定了基础。

例如,牧民们在草原上放牧,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充满了尊重自然、关心动物的精神。

此外,内蒙古的人文风俗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具有深厚的影响力,许多蒙古族信仰藏传佛教并将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中。

寺庙、经文、法会等都成为了内蒙古人文风俗的一部分。

宗教仪式和节日活动体现了内蒙古人民的虔诚信仰和独特风俗。

内蒙古的人文风俗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充分展示。

例如,传统的蒙古包是内蒙古的象征之一。

蒙古包是一种圆顶帐篷,由多根木条组成,覆盖在羊毛毡上。

蒙古包内部布置简洁舒适,家具陈设精美,代表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

内蒙古的美食也是其人文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烤全羊是内蒙古的传统菜肴,也是蒙古族各类节庆的重要食物。

烤全羊在全羊去内脏后,填充各种香料和调料,再用火烤制而成。

这道菜肴鲜嫩多汁,香气扑鼻,风味独特,是内蒙古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民俗节日也是展示内蒙古人文风俗的重要方式。

例如,那达慕大会是内蒙古的传统节日,也是蒙古族人民的盛大庆典。

那达慕大会通常在夏天举行,涵盖了骑马射箭、摔跤、马球等多种传统竞技项目,吸引了众多人们前来观看和参与。

这个节日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展示,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草原的机会。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民俗区域差异性的影响
有些民俗则是 由宗教信仰而产生的 ,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 。 如有些宗教对教徒的婚丧 、嫁娶饮食等方面 的规定 , 慢地成为民族 慢 的风俗习惯 。 2 地理环境对不 同民俗 区域性影响 的具体表现
差大 , 在过 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 以过冬 ,同时又不舍得一时 “ 挥 霍 ”掉 , 方人 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 “ ”。这样一来 ,北方大多 北 享用 数人也养成了吃成 的习惯 。江苏 、广东 、 浙江 、云南等地居民也大多 爱吃甜食。南方 多雨 ,光热条件好 , 产甘蔗 , 盛 比起北方来 ,蔬菜更
民俗 即民族的风俗习惯 , 是指 —个 民族在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和 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各方 面的传统 , 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 而行成 的风尚 、习俗。具体反映 在各 民族 的服饰 、饮食、居住 、生 产 、婚 姻 、丧葬 、文娱活动 、节庆 、礼仪、禁忌等方面 。
( 地理环境 对饮食民俗的影响 。俗语 说 “ 2) 民以食为天” ,饮
所以墙不论夯土或土坯都 比较厚 ,房子不高 ,内部严实 ,窗户开在南 墙 ,大而明亮 ,便于接受阻光 。南方住房墙 体薄 ,房体较高。墙体多 用石灰涂成白色 ,反射阳光 ,加强通风 , 减少南面热空气进入室内 并
下 。反穿皮袄毛朝外 ,这都是 为了防寒 。西南地区深受来 自印度洋西 南季风和来 自太平洋东南季风 的影响 ,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终 年湿润 、炎热 。首先是 紧身、轻巧 、利落 ,便于平时农业繁忙时提高 劳动效率 ;其次是无领 、赤脚 、裸露部位多 ,戴斗笠或缠包头可以适 应湿润降水多的气候环境 。再 比如生活在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的京族 , 传统 的服饰 以衣裤型短装 为主 ,既简洁美观又 适宜涉水、乘船 的水上
作者简 介 孙秀英,女 ,河南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本科

中国地理民俗论文

中国地理民俗论文

论文题目:广西壮族生产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初探姓名(学号):黄静秋(201113500034)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壮族生活方式与地理环境关系初探【摘要】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生活在广西这片美丽的土地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壮族有着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是密切联系的。

壮族人民为了更好的适应大自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建筑、饮食等文化景观,这使得壮族生态文化中贯穿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线。

【关键词】自然地理环境;壮族我的家乡是靖西,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辖8个镇11个乡,总人口62.97万人,、汉、苗、瑶等11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99.4%,为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沿边有152.5公里长的边境线,有龙邦一类口岸、岳圩二类口岸,4个边民互市点,36条出入境通道,是大西南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之一,具有优越的沿边优势。

而我是一个壮族人,故在此我主要粗浅分析一下壮族人民的风俗及其地理环境的探究。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

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直到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一、概述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一个民族的文化,实质上是对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描述。

而描述生产、生活方式的每一种文化事象,都是人类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创造的人文景观之一,这种人文景观总是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文化圈有关,是一个地域内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此,我们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样要从衍生此事象的整体生态环境出发。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400字作文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大陆国家,一面临海,其它三面陆路交通极不便利,形成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特征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但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

[关键词]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影响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阶段,由于人们对自然的支配能力远低于自然对人的影响力,地理环境就成了制约人类文化生成的主要基础。

所以,要探讨文化特征形成的基本因素,就必须重视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从广义来说,可以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或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称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狭义的地理环境仅指“自然地理环境”。

本文中的地理环境即属后者一类。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指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总的来说,发展变化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往往难以察觉。

地理环境为塑造不同的文化类型和不同的文化特性提供了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自然而然地决定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传统文化也同其他各国文化一样,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是“一个极有回旋余地的半封闭的暖温带大陆而非海洋国家”,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特定的历史舞台和可能性。

下面将从传统文化的三个特征方面来阐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和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传统文化统一性与延续性的影响有极为广袤的疆土,是一块极为辽阔的大陆,其土地面积与整个欧洲大陆相差无几。

早在2000多年以前,的版图已“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由于内部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流域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形成里一个疆域广阔的大一统国家,也使得文化上易于形成统一的类型。

地域辽阔、回旋余地较大,即使发生较大的社会动乱,文化传统也能够得到较大程度地保存(如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和两宋之际的文化南移)。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塑造社会文化习俗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过提供资源和限制人类活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信仰和价值观。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不同的社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首先,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在海洋环境中,人们经常依赖海洋资源,如鱼类和贝类,发展出以海鲜为主的饮食文化。

例如,日本的寿司和意大利的海鲜意面都是海洋环境的文化产物。

而在干旱地区,人们则往往依赖稳定的水源和耐旱作物来维持生计,发展出以小麦、大麦等为主的饮食习俗。

这种因地制宜的饮食习惯与地理环境紧密相连。

其次,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产生重要影响。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促使该地区的穆斯林信仰极度保守,因为它们担心西方文化通过石油贸易进一步渗透进来。

而在印度尼西亚等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伊斯兰教的传播相对较少,而改宗基督教的人较多,这是因为基督教的传教士往往为了赢得人们对救济资源的信任而进行传教活动。

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资源和限制对信仰以及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此外,地理环境对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高山地区的人们往往形成紧密的社区,发展出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和独特的文化习俗。

而处于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倾向于形成多元化和开放式的社会结构,产生更多的交流和沟通机会。

同样,地理环境的不同也影响人们的迁徙方式和交通工具。

在山区地带,人们通常依靠脚力或动物来进行交通,而在平原地区,人们则更多地采用船只、火车和汽车等交通工具。

这种地理环境所带来的交通方式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交习惯和人际关系。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习俗的影响是双向的。

社会文化习俗也可以反过来改变地理环境。

例如,土著居民的文化传统通常鼓励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护和保护生态系统。

这些保护措施有助于维持地理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文化习俗还可以通过创造农田、建设灌溉系统等方式,改变土地利用和水资源分配,从而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家乡是一个地理环境非常优美的小镇,山清水秀,四季分明。

这样的地理环境不仅赋予了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也深刻地影响着家乡的风俗民情。

首先,家乡的地理环境是家乡风俗的重要因素。

家乡地处山区,周围群山环绕,山脚下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水流潺潺,时常传来鸟鸣虫鸣之声。

这种优美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家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

由于交通不便,家乡人们对于物质生活并不奢求,更加注重家庭和乡里之间的团结合作。

在家乡,邻里之间关系紧密,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是家常便饭。

这种地理环境和人文氛围相互作用,形成了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

其次,家乡的地理环境也直接影响了家乡人们的饮食习惯。

家乡山区土地肥沃,适宜耕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因此,农民们多以粗粮、杂粮为主食。

同时,家乡盛产各种山珍野味,猪肉、鱼类、竹笋等都是家常菜。

家乡人喜食酸辣,偏爱浓香,餐桌上少不了一壶自酿的米酒。

这种饮食习惯既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也反过来影响了家乡人的生活方式。

此外,家乡地理环境的气候也对家乡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乡四季分明,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寒雪压,民风淳朴。

在寒冬里,家乡人们会举办篝火晚会,围在火堆边唱歌跳舞,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盛夏时节,家乡人们会举办赛龙舟、放河灯的传统活动,弘扬民间文化。

这些节庆活动和风俗习惯都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传承下来的。

总的来说,家乡的地理环境对于家乡风俗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理环境赋予了家乡独特的人文风貌,塑造了家乡人勤劳朴实的性格,影响了家乡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家乡的风俗与地理环境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这座小镇独特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久远而深厚的历史底蕴。

愿家乡的风俗在地理环境的滋润下,继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

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

山西民俗文化与地理环境山西简称晋,可分为晋南、晋中、晋北三部分。

再分细了还有晋西南、晋西北等,但我们平常说的也就是晋南、晋中、晋北、晋西南、晋西北。

我就从这几个区域说一下我所了解的这些地方的民俗风俗与地理环境。

从地理环境方面来讲,山西地处黄土高原东部,西部就是华北平原,有黄河流经。

地理坐标为N34°34′——40°43′、E110°14′——114°33′。

山西的整体东北向西南倾斜,西部是陕西,北部是内蒙古,东部是华北,南部是河南。

由于地势的多样性,山西的气候也具有多样性。

冬季受来自蒙古的寒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

当春季来临,由于地面温度回升快、气旋活动频繁,多沙尘暴。

夏季受季风影响较小,为大陆性季风气候。

秋季同北方大部分地区一样秋高气爽,比较舒适。

气候的差异决定了这里的人的居住环境。

在以前山西大部分地区都住在窑洞里,窑洞冬暖夏凉正好适应这里的气候。

但是,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这使得住窑洞也变得不安全。

在说,住窑洞要挨着山,交通不便,如果下雨,基本上就不能出门。

现在建筑业迅速发展,人们住进了楼房,有集体供暖,冬天不再冷,夏天还有空调,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但在某些比较落后的山区,人们依然保留着这样的传统。

现在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观光旅游也,就是让人们重新体会一下我们的传统,感受一下那个时代的气息。

在20世纪,人们为了过冬,每家都会有土炕。

土炕和泥糊的炉子相同,可以过火。

我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有一个火炕,冬天躺在上面相当舒服,和现在的电褥子热的感觉不一样,那是一种温暖,是黄土儿女对黄土的一种眷恋。

现在在冰冷的宿舍里感受着耳旁的冷风时,总会幻想当年那不透风的小屋和严实的被窝。

关于农作物,山西有北方典型的农作物:小麦、高粱、玉米、蓖麻、大枣……在农村,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田。

春播秋种,土地就是淳朴的山西农民的一生。

有个词“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是用来形容他们的。

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形成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是地理环境对其产生深刻影响的结果。

不同的地理环境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条件和挑战,从而促使他们发展出独特的文化习俗。

在各地的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衣着习俗。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穿着厚重的衣物来保护自己免受严寒的侵袭。

这种衣着习俗反映了人们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

相比之下,在温暖的南方地区,人们穿着轻薄的衣物,以应对高温和湿度。

这种差异还可以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节日庆祝活动中看到,如北方的冰雪节和南方的水上嘉年华。

地质条件也对文化习俗产生重要影响。

丰富的土壤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这促使人们形成了农耕文化,并且在他们的习俗中体现出来。

比如,许多农耕社会在丰收之后都会举办庆祝仪式,以感谢大地的恩赐。

而在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区,人们更倾向于从事畜牧业和狩猎采集活动,这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习俗的形成。

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形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交通和通讯条件的影响。

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人们往往更加封闭和保守,他们的文化习俗往往保留更多的传统特色。

相比之下,便利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会促进区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导致文化交流和融合。

例如,众所周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贸易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促进了艺术和宗教的交流,从而形成了悠久的文化习俗。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还会影响民族和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各个地理区域上,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和种族。

这些民族和种族在环境适应和资源利用上有所差异,因此也有不同的文化习俗。

例如,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游牧文化,而沿海地区的渔民则以捕鱼为生,并形成了与海洋有关的文化习俗。

总之,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衣着习俗、庆祝活动、农耕文化、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民族和种族等因素都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地理环境对文化习俗的影响,并且保护各地文化的多样性,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我的家乡论文

我的家乡论文

我的家乡论文主题:我家乡的特点和魅力引言:我家乡是一个美丽而独特的地方,拥有许多令人难忘的特点和魅力。

它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民风情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展现出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一、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和气候:我家乡位于**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四季如春,四季分明,适宜居住和旅游。

2.山水之美:家乡地处山区,山峦叠嶂,风景如画。

有许多著名的山峰,如**山、**山等,以及宏伟壮观的大峡谷、深潭瀑布等自然景观。

二、历史文化1.丰富历史遗迹:我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古城墙、古建筑、古街道等等。

这些遗迹让人们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厚重。

2.独特民俗文化:家乡的人们有着淳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等,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民间表演,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三、人民风情1.热情好客:我的家乡人民热情好客,待客如亲人。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和友善。

2.勤劳智慧:家乡人民勤劳而智慧,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繁荣富饶的生活,为家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经济发展1.农业优势:家乡拥有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气候,农业发展非常繁荣,产量高,品质优良,出产了许多绿色食品。

2.旅游业:家乡的优美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旅游业的兴起为家乡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推动力。

结论:家乡的特点和魅力使其成为一个宜居宜游的地方。

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人民风情、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索、生活和投资。

我深深爱着我的家乡,为它的美丽和独特而自豪。

我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的家乡将会更加美丽和繁荣。

民俗文化论文

民俗文化论文

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创造依赖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每个民族只能在大自然提供的天然舞台上从事文化创造活动。

因而决定了民族文化属性具有两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彝族文化的研究,注重于社会属性的研究却忽视了自然属性的研究。

拙文试图从自然属性角度来探寻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凉山彝族文化的影响。

一、凉山自然地理概况凉山的地形“为西部高原区和东部山地区。

西部有大雪山山脉,东部有大凉山山脉。

雪山山脉间耸立着太阳牦牛山。

太阳山由西北而东南,东至冕宁,南抵米易、盐边,绵延数百里,山脉中部于冕宁境内被雅砻江截断,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

太阳山东有锦屏山,向南延伸经西昌,南至安宁河,牦牛山东有安宁河,西有雅砻江,为一狭长山脉,海拔平均在3200―3000米左右。

位于自治州东部的大凉山山脉北起石棉,南及金沙江。

由东而西,主要大山有小相邻,是凉山州越西、喜德、冕宁的分界邻,由石棉经越西于泸沽被孙水河切断。

地势陡然下降,向南延伸至西昌县境南部拔地而起出现螺吉山。

主峰海拔高达4000米,向东南延伸至宁南,会东直抵金沙江北岸为鲁南山,向南延伸至会理县境东部为龙帚山,再是碧鸡山,由甘洛向南延伸经西昌、昭觉、普格、宁南等地,最高峰海拔4500米左右。

大凉山主脉黄茅埂,绵亘于自治州东北部雷波、马边、美姑三县境内。

最高峰为美姑、马边交界处的大风顶,海拔在4035米。

自治州境内地表起伏大,高低悬殊。

西部木里境内夏俄多季峰海拔高达5959米,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总面积的70%以上。

高原次之。

丘陵、平坝、盆地仅占5%--6%。

山地多为高山和中山,相对高度一般在1000―2500米。

低山仅见于马边南部和会东、会理之间,以及西昌大兴至黄连坡小庙一带。

木里县境内高原海拔一般在4000米以上。

高原和山地被河谷分割为条状。

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水系纵横流经于山地和高原之中,从而形成了高山耸立,峡谷纵深,山川相间的川西南高山峡谷区。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

关于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内容摘要】:由于受不同地理环境、风俗文化的影响,生活在南北地区的人们的饮食,建筑,节日,宗教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

一谈到南北首先想到的就是南方的雨,下得缠绵、温柔、纤细、持久;像南方少女的情,羞羞答答,多情、含蓄;使人想起洞箫牧歌、春花秋月,想起酒香四溢的杏花村和青烟缭绕的山野、村舍……北方的雨,下得豪爽、酣畅、粗犷、干脆。

像北方汉子的情,炽烈如焰,热情、奔放。

使人想起黄钟大吕,金戈铁马,想起浑厚的高原,平坦的沃土以及犄角般的玉米和火一样燃烧的红高粱……这样的描述不禁让人联想到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

的确,就如同这南北各具特色的雨,南北的文化也在文化的舞台上尽情展示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魅力与风采。

【关键词】:风俗文化;地理环境;南北地区。

何谓文化,中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在战国时期就有“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语。

其实,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从识意文化、制度文化到物质文化无不折射出风俗文化与地理环境的深厚渊源。

那么作为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民俗风情又如何能够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呢。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华夏民族,这个东方最伟大的民族又是如何创造,谱写这一永不绝响的曲子的呢。

自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驭宇内起”到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再到如今的构建合谐社会。

中华大地上,五千年来一直在高唱着统一合谐的音符。

风俗文化是这大合谐,大统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但世间任何事物,无论有形亦或无形都存在者其两面性。

故每一个统一的时空里都存在差异性,故异中求和,和中有异在民族,文化领域成了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

家乡风俗的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家乡是一个人生长的地方,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各种因素不仅塑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风俗文化。

下面将从地理环境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来探讨家乡风俗的形成及其特点。

一、地理环境对家乡风俗的影响家乡的地理环境是指其地理位置、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所构成的环境。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文化风俗。

在家乡,地理环境与风俗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决定了家乡所处的区域性特点,比如南方家乡的水乡风情和北方家乡的冰雪风光。

地理位置还影响着家乡的交通情况和与外界的联系方式,进而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其次,气候条件。

气候对于家乡的风俗来说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服饰文化等方面。

比如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人们更注重食用热量丰富的食物,穿着厚实的衣物;而在气候炎热的地区,人们则更喜欢清淡的饮食和宽松的服装。

再次,地貌地形。

家乡的地貌地形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比如山地家乡的人们往往勤劳朴实,务农为生;而平原家乡的人们则更注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乡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着当地的风俗文化,塑造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地理环境不同,家乡风俗自然也就各具特色。

二、影响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塑造除了地理环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对家乡风俗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因素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等方面。

首先,历史文化传统。

家乡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是家乡风俗的主要构成因素之一。

历史文化的积淀使得家乡拥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贯穿于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

其次,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在家乡风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着当地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当地的节庆活动和宗教仪式。

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

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

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是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里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是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结果。

从这一角度去看,江西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外乎两个层次,看看下面的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吧!江西地理风俗小论文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的原生态层。

这主要是指在历史萌发阶段,江西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状况,这片土地上最初几批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由此形成的早期区域文化的原型。

这时候产生的看似简单、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奠定了江西人文环境的基础,并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因素流传、存在于江西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或显或隐地发生着作用。

江西文化的底蕴来自于此。

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各地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汉书·地理志》这一段叙述就印证了这一点,清楚地指明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有“风土人情”的叫法,二者是不可分的。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境内的地形地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其实它是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其东、西、南三面都有山峰突起,构成半环绕之势,中部丘陵、盆地相互交错,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带。

内有以赣江为首的“五河”(另外四条主要河流是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入鄱阳湖,构成以之为中心的一大水系;外有长江流经北部边缘,构成天然的航运系统,水利资源不可谓不丰富。

整个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温和湿润。

另外,江西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温和的气候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平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

在人类早年蛮荒时期的渔猎生活之后,江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农耕社会。

在以后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里,农业一直是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

在与土地为伴的日子里,人们逐渐形成了勤奋务实、淳朴善良的内在精神特质,从而设定了江西人文风貌的基本色彩:质朴、稳健。

江西各地县志中都有所反映,如“地平衍,介乎江湖间。

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适应

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适应

文化习俗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适应人类始终是地理环境的一部分,而地理环境则塑造着人类的文化习俗。

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又反过来对地理环境产生着影响。

首先,山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习俗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山区,由于交通不便和资源匮乏等因素,山地居民往往形成了勤劳节俭的生活方式和务实的价值观。

他们开辟了梯田、修建了村寨,利用自然资源努力维持生计。

此外,山区人民还形成了许多特殊的习俗,例如,结婚时的“抢亲”仪式,既是一种表达勇气和决心的方式,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家庭和土地的深厚情感。

其次,海洋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习俗同样产生着重要影响。

海洋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粮仓和外交沟通的重要路径。

对于沿海地区的居民来说,渔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来源。

他们形成了以渔业和海洋文化为核心的习俗,例如,舞龙舞狮等庆祝海丰收的传统表演,展示了沿海人民对海洋的感恩之情。

此外,海洋独特的生态环境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例如对自然保护的重视和对资源浪费的抵制。

然而,不同地理环境下的文化习俗也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

例如,在干旱地区,人们往往形成节水习俗。

他们收集雨水、开挖水井等方式节约和利用水资源。

同时,干旱地区的人们对于土地的景仰和保护也体现在他们的习俗中,例如,祭拜土地神,以追求好年景和丰收。

这种文化习俗的形成和传承,有效地帮助了人们在干旱的环境下生存并适应环境。

此外,文化习俗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生活方式上,也表现在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

例如,长期居住在森林地区的部落,形成了尊重森林、保护自然的文化习俗。

他们相信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此对于树木、动物和水源都保持着敬畏和大力保护的态度。

这种习俗为森林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保护,也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综上所述,文化习俗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地理环境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化习俗,而文化习俗又通过适应环境的方式反过来影响地理环境。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

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地理环境的适应。

文化传统是民族的骄傲,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地理环境则是民族的根基,是文明的土壤。

本文将探讨文化传统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传承与影响。

首先,文化传统对地理环境的传承与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地理环境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表达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在沿海地区,人们侧重海洋文化的传承,鱼米之乡的生活方式也使人们养成了勤劳、朴实和豪爽的个性;而在内陆山区,人们把山水作为画卷搬进了日常生活,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山水画、民间歌舞等艺术形式。

这些都是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文化特色,反过来也会进一步影响地理环境的利用和保护。

比如,在山区,人们因为对山水的热爱而更加注重山水的保护,推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对山林的保育更加重视。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地理环境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与保护。

其次,地理环境对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影响同样是不可忽视的。

地貌、气候和资源等地理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从而塑造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

例如,尼罗河的泛滥为埃及帝国带来丰饶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富饶的文明,埃及文化也因此而闻名于世。

再比如,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肥沃的黄河流域,而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文化传统的形成离不开地理环境的育成,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特殊性为文化传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传承也面临新的挑战与问题。

现代化的进程,城市化的加速和大规模工农业的发展,都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与此同时,由于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均衡,一些地理环境也面临着破坏与退化。

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平衡传承与保护?首先,应该意识到文化传统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要借助现代技术的力量保护和恢复地理环境。

比如,在文化传统的保护方面,我们可以开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如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培训、舞蹈音乐等传统艺术的推广等;在地理环境的保护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投入更多资源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机制,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对地理环境的破坏。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

收稿日期:2002-03-18 作者简介:陈启跃(1958-),男,江苏宜兴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地理及旅游的教学与研究.第15卷第3Π4期2002年7月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 L OF H AI NAN NORMA L UNI VERSITY (NAT URA L SCIE NCE )V ol .15 N o .3Π4July 2002文章编号:1671-8747(2002)03-0059-04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陈启跃(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摘 要:我国的民俗是我国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民俗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而言,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民俗的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民俗也是人们适应地理环境、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关键词:民俗;地理环境;人地关系中图分类号:K 901 文献标识码:A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尽管目前因为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民俗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但研究民俗仍然能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以前在讨论民俗文化时,比较多的是从历史、民族和文化的角度出发,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观察和讨论民俗.1 传统民俗形成与演变的自然基础是地理环境人类是自然的产物.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传统民俗形成的自然基础.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历史最悠久、农业资源最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农业生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农业生产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地理环境不仅提供了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与场所,而且作为农业生产力的一部分参与了农业生产过程.地理环境还是农业社会分工和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自然基础,传统农业的季节性、不稳定性以及生产周期长、劳动时间不均衡等特点,也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民俗是随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而形成的,随着生产工具的出现和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的.尽管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依赖程度在逐渐降低,但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农业生产还脱离不了地理环境.因此,无论从那个方面说,农业生产民俗的形成与演变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民以食为天.我国饮食的种类繁多,单就菜系来说,就有四大菜系.即用料广、选料严、多海鲜与野味,口味偏重清、鲜、爽、滑,配菜丰富,粥品、点心特别丰富的粤菜;重油重味、偏爱麻辣,善于运用普通材料制出多种美味菜肴,小吃特别丰富的川菜;用料讲究、善于用高档材料做出高热量、高蛋白的厚味大菜,善于以汤调味的鲁菜;味兼南北、河鲜菜突出、点心和小吃精美的苏菜等等.这些菜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地域性强,它们根据菜系所产生与流行地区的物产、自然环境、社0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来选料和决定烹饪方式与口味.我国的民族众多,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同一个民族的服饰在不同地区也有差异.服饰的主要功能是抵御寒冷和保护人身安全.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对服饰的功能要求是有差异的.气候炎热地区人们的服饰薄而透气且宽松,气候寒冷地区人们的服饰则厚实而注重防寒;长夏无冬地区的人们不需要准备冬衣,四季分明地区的人们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而进行春、夏、秋、冬衣物的更替;地形复杂地区因气候的多样性与多变性,当地人们的服饰也必须适应多变的气候特点.我国民居的种类繁多,从主要类型来讲有东北等地区的口袋式民居、华北地区的四合院式民居、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民居、草原游牧民族的帐幕式民居、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面坡式民居、西南地区的干栏式民居、林区的干井式民居等等.这些民居不仅在造型、结构、布局、材料、建筑工艺、功能等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而且在选址、建造程序、建房禁忌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所有这些差异,都与地理环境有关.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为了解决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产生了各种形式的交通.交通民俗的形成与演变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极为明显.河网密度、河流的水文特征等对水上交通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平坦的地形是交通理想的地形,崎岖陡峭的地形是交通的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将会产生具有不同特色的交通方式.以桥为例,有东部平原地区的拱桥和梁桥,有西南地区山区的索桥等;以水上交通为例,有适应水深河宽环境的“船”,有适应山区流急滩多水浅环境的“排”或“筏”等民俗,简尔言之就是百姓习尚,民间习俗.民俗是经过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对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而产生的.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都离不开其生存的空间与基础———地理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传统民俗的形成与演变,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2 传统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传统民俗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和空间上的传播性,是它的两个主要特征.在时间上的传承性实际上就是民俗的形成、发展与演变.空间上的传播性就是民俗的传播与扩散,这个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有可能形成新的民俗分布区或产生新的民俗.就民俗传播与扩散的方式来讲,主要有两种.①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徙造成的传播.历史上无论是战争、灾害或其他原因,迫使某个民族或某个地区的人群发生大规模且较长距离的迁徙,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迁移.在迁移过程中,有的民俗因为失去了存在的自然基础或社会背景而逐渐消亡,有的民俗则经过改造或和移入地区当地原有民俗相互交融,形成新的民俗.但是新的民俗必须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否则就不具备新民俗形成的基本条件.②因为采借方式使某一民俗向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扩散.这种传播方式比较简单,不需要人口的大量迁徙,而是在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生活较为稳定的情况下进行民俗文化的交流.民俗的这两种传播方式都需要一个前提,即人们的交往比较方便,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就是地形较为平坦,交通较为方便.有些民俗事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一些地区都有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有的地区赛龙舟还成了一项常年稳定的民俗盛会.赛龙舟分布比较广泛的原因是因为屈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受到广大人民的崇敬,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纪念屈原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平坦,河湖众多,水面开阔,水流平缓,有举行龙舟比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有的民俗事象的分布范围非常狭小,例如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之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往往成岛屿状,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的分布,也成岛屿状.形成这种现象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横断山地区.区内地形崎岖,“地无三尺平”是其地形条件的真实写照.崎岖的地形不仅阻碍了交通,更阻碍了不同民族或不同地区人们的交往与融合.3 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民俗,这表现出民俗对地理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们不仅从地理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和地理环境发生精神上的联系.有什么样的地理环境,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民俗.在我国民俗的地理分布上,有几条大的民俗分布的区域界线,即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秦岭—淮河、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这几条界线两侧的民俗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认为是地理环境差异在民俗上的具体反映.大兴安岭—长城—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基本上与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致,也是我国牧业地区与农业地区的分界线.此线的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盆地为主,气候干燥,草原广布,是我国主要的草原牧区、高山牧区和高寒牧区,人口稀少,以少数民族为主他们在长期的牧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牧业民俗文化.此线的东部地区,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光、热、水、土条件配合较好,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地区,人口密集,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分布地区.东西两部分地区的人民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婚姻、丧葬、工艺、竞技、交通等等民俗都有较大的差异.就生产而言,西部地区人们以牲畜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放牧为主;东部地区人们则以土地为主要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耕作为主.就居住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由于生产需要“逐水草而居”,所以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式住房里;东部地区的人们一般以固定的土地为生产对象,没有十分特殊的原因他们不会弃地而去,其住所就以固定的房子为主.就饮食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肉、奶为主食物;东部地区的人们以米、面等为主食.以服饰而言,西部地区的人们以“袍”为主,而东部地区的人们以“衫”为主等等.秦岭—淮河一线也是我国东部地区“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在东部地区,南北之间的民俗也有较大的差异.我们常说的“南人吃米,北人食面”、“北车南楫”是东部地区南北之间最典型的民俗区域差异,这种差异正是南北之间地理环境差异的反映: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河网密布,水资源比较充裕,可以广种水稻并以大米为主食,传统的交通工具也以船为主;北方气候较冷,干旱少雨,河流稀少,水资源不足,因而以旱地作物为主,主食以面粉为主,传统的交通工具以车、马为多.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是我国西部地区民俗的一条重要界线.该线以南的民俗文化主要是适应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高寒的地理环境和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受藏传佛教的影响较大.该线以北的民俗文化以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牧业民俗为主,在绿洲地区有部分农耕民俗文化,受伊期兰教的影响深刻.4 传统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典范我国各地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总结了数千年的经验,形成了具有模式化的习俗,也就是民俗.观察众多的民俗,我们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民俗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精神,尽可能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天人合一”的目标.这一点在生产、居住、服饰、饮食等物质民俗方面的表现特别明显.农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之一.我国劳动人民总结了长期的生产经验,16第3Π4期 陈启跃:中国传统民俗与地理环境26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年形成了与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与生产技术,并以民俗的方式传承下来.一是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二是在农区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与不同的耕作制度.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以旱田为主,一年一熟至一年两熟,主要作物以小麦、玉米、高粱、棉花等旱地作物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以水田为主,一年二熟至一年三熟,主要作物以水稻为主.三是注意地力的保护与恢复.在农耕生产中采用轮作、施用有机肥、休耕等,牧业生产中采用轮牧等等.四是以乡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了若干防止破坏自然环境的禁忌.事实证明只要是因地制宜的地区,自然环境比较好,否则,或多或少都会造成环境的退化.我国传统民居的一般朝向是坐北朝南,这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阳光南来的条件相适应.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的民居并不一定朝南,例如在云南大理,绝大多数民居的正房朝向是坐西向东,原因之一,是大理地处点苍山下,点苍山属横断山脉,其走势为南北向,形状狭长的洱海在点苍山东面,与之平行,亦呈南北向,两者之间的缓坡,便是古代大理的发祥地,那么,建房无论是从建筑和施工的角度去考虑,背靠苍山、面向洱海取朝东方向最有利.原因之二是与大理的“下关风”有关.下关风是大理四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一.下关风大,而且一年四季几乎天天都有,常年风向以偏西风为主.大理民居朝东也是为了避风.大理民间有歌谣说“大理有三宝,风吹不进屋是第一宝”.可见,云南大理民居朝东体现了白族人民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民俗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在漫长的岁月中,民俗事象能流传至下来,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民俗中所反映的许多生产与生活方式都非常注意尊重自然,适应自然,善待自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还须不断吸取我国的传统民俗的精华,协调人地关系,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高曾伟.中国民俗地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7..中国饮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 林乃焱木[3] 陶立瑶.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责任编辑:黄向阳) T raditional Chinese folk custom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CHEN Qi-yue(Zhenjiang College,Zhenjiang212003,Chima)Abstract:Chinese folk customs,which come from people’s sum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are the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culture.As f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customs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con2 cerned,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custom while the spread and diffusion of folk custom’s are restricted by th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As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geographi2 cal environment is domonstrated by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folk customs,folk customs reflect how people are adapted to the loc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how human beings harmonize themselves with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s.K ey w ords:folk custom;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uman-geography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例谈同地理环境相协调的中华民俗文化

例谈同地理环境相协调的中华民俗文化

例谈同地理环境相协调的中华民俗文化黄廷勇/四川省广汉市金雁中学文化现象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

中华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地理环境的产物。

对此,笔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现象,以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分析,以供读者参考。

一、传统民居文化人类的洞居历史悠久,而黄土高原因黄土垂直节理发育,及当地很少有其他建筑材料,使得这一古老的居住形态保留至今。

我国东北盛产木材,加之受俄罗斯和日本的影响,木屋比例全国最大,甚至连室内装修也为全木质的;东北地区冬半年特别寒冷,民居窗户纸糊窗外,因为室外气温低,纸糊在窗外,处于冻结状态,不易破碎,倘若糊在窗内,室内暖气会把冰霜融化,窗户纸很容易受损。

我国西南边陲,竹类众多,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创造了竹楼,一楼用柱子架空,四周敞开,四面通风,凉爽惬意。

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房屋间距,从北到南不断缩小。

东北和华北地区,为了抵御冬半年的寒冷,必须争取更多的太阳辐射,避免建筑物相互遮挡,强调建筑物之间保持较大的间隔;而南方地区,为了盛夏的遮阳,建筑物应尽可能缩小间距,以期借建筑物的遮挡获得较大的阴影区。

北方民居墙体厚实,内有火炕,有利于御寒;南窗宽大,有利于接受更多的太阳光。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

南方民居,为了降温、防湿、通风、散热,设计时一般房屋高度较大,地基较高,房顶坡度较大,房顶出檐比北方深远。

例如东南沿海的骑楼。

在青藏高原地区,气候高寒,而且风速较大。

故高原的农民多以山石筑屋。

当地民居,石墙木顶,且石墙底宽上窄;木顶上盖卵石,填土捣实,既坚固又保温。

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民居的基本特征是:厚墙小窗平顶。

“火州”吐鲁番民居盛行土拱,即把房身入地0.3到0.7米,欲进屋先下台阶,从而充分利用地下冬暖夏凉的条件。

内蒙古草原,牧民多住白色圆顶帐篷,适应当地多大风雪的气候特点,也有利于游牧的经济生活。

二、民族服饰文化裙子是气候炎热地区的最佳服饰,终年温暖的海南岛、台湾和云南南部、两广南部的人们绝大部分时间可穿裙装、戴凉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唐银平学号: 10080427班级: 2010级财经学院会计04班四川饮食文化之川北凉粉前言(一)川北凉粉的简介(二)川北凉粉的历史典故(三)川北凉粉的发展渊源(四)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五)川北凉粉的特色吃法(六)川北凉粉的营养价值(七)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八)总结参考文献摘要:川北凉粉历史悠久创于蜀汉时期,经历千年的历史积淀在西南乃至全国有相当的影响,做工简单而美味成为川北人们不可缺少的饮食。

它已经成为当地的一种悠久的文化,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

关键词:川北凉粉;发展;营养价值;文化前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人,我已经在南充生活了21年了。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们当地的好吃的小吃——川北凉粉,那可真是微辣鲜香、细致绵软、清爽利口。

来到重庆求学后,我意外地发现这儿也有卖川北凉粉的地方。

因此趁着这次作业我就介绍下自己难忘的美味。

俗话说:名以食为天。

古往今来,这最不能少的就是吃了,而特别在夏季,凉粉是老百姓喜欢吃的食品之一。

(1).产品简介发源地:四川省第三大级城市南充市川北凉粉(注册商标),原为农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历史。

川北凉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有的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

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

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

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拌、制做火候、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

不到一年,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

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过去卖凉粉,多是挑着担儿卖,或在街边,或在十字路口,担儿一放,四面八方的顾客就来了。

现在一般只卖成品凉粉,吃辣、吃酸,自己加佐料拌。

要吃,也只有到大餐馆的筵席上品味儿了。

(2).历史典故寻踪溯源,追根究底。

川北凉粉,创于蜀汉,兴于明清,盛于五十年代。

靠川乡礼仪之帮,经二十八代传人之手,牵丝挂牌,制粉调汤,传承至今,其间,已有近两千年历史。

相传早在蜀汉时期,安汉县(今南充市)嘉陵江中渡口码头,在渔舟货船之间,沙丘卵石之上,有两个凉粉棚:大棚姓薜,人称薜凉粉;小棚姓谢,名叫谢凉粉。

大棚经营冷吃旋子凉粉,小棚经营热食片子凉粉。

两家凉粉`冷热有别`开头各异。

一样的绵软细嫩,爽口宜人;一样的麻辣鲜香,其味无穷;薜家婆媳与谢家父子两情相悦,喜结良缘,夫妻和睦,绝技传家,两面三刀种凉粉,合流一处;谢凉粉更招换记,粉墨登场,亮相安汉。

据说巴西郡(今阆中)太守张飞,巡视安汉,对谢凉粉喜爱有加,备受封赏,成为蜀国刘备御前贡品,谢凉粉才挤身市井闹市,集能工巧匠,取西充山南椒辣,采南部江北豆夹,改制砣粉,再调红油,配上松脆酥香小锅魁,风味独特,鲜美异常。

刹时间,老饕光顾,馋虫毕至,车水马龙,食客盈门。

(3).产品的发展史书记载,川北凉粉始于蜀汉,自清光绪年间四川南充设店经营至今。

1956年政府成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2004年企业改制,成立了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2005年公司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17家。

2006年开设直营店一家、连锁加盟店22家。

2007年发展连锁加盟店24家,建立“辣椒红油”工业化生产线,产品通过国家QS认证,进入南充及周边市场。

三年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为大众提供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目的,以经营川北凉粉系列菜品(小吃、中餐、快餐)及产品(菜籽油、红油、淀粉、调味品)为主,以连锁加盟发展为模式。

建成了食品研究所、中心化验室,配置了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从事产品研发。

制订了“辣椒红油”、“豌豆淀粉”企业生产标准,购置了先进的制油、沱粉生产设备,专业生产“川北”牌辣椒红油及凉粉专用沱粉,产品统一配送到全国各连锁加盟店,用于川北凉粉生产制作。

截止2007年底公司总部有员工9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19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3人,全国劳模2人。

开设直营店3家,在全国16个省、市、区开设连锁加盟店63家,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定点收购基地、油菜籽定点收购基地)。

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四川老字号》、《四川名小吃》、《中国绿色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生产示范企业》、《南充市商贸流通先进单位》、《四川省著名餐饮企业》、《四川省商务厅重餐饮企业》等诸多荣誉,同时“川北”商标荣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南充市知名商标”称号。

展望未来,公司以“品牌化、餐饮连锁化、产品工业化”为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引进资金。

从2008年起公司计划用五年的时间把川北凉粉做成“南充的城市名片”、中国的“驰名商标”;发展直营店20家、连锁店80家;川北凉粉辣椒红油系列产品进入全国市场,销售收入突破3000万元;初步建立川北凉粉生产加工基地(即榨油厂、制油厂、调味生产线;沱粉厂、凉粉生产线;生猪养殖场、沼气源供应站;辣椒、油菜籽、豌豆经济作物种子培育场)。

公司计划用10年的时间完善“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将川北凉粉建设成为集科研、产品生产、贸易、餐饮经营、连锁发展、旅游观光等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集团。

(4).基本原料与制作步骤a. 基础原料主料:豌豆配料: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当地特制红油最佳),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最好是加一点冬菜(川北凉粉发源地四川南充当地特产冬菜最佳)。

b.制作步骤1.用清水将豌豆浸泡6—8小时左右,直到泡涨为止;2.对泡涨的豌豆进行水磨(即在磨的时候加适量的水);3.豌豆全部磨完后,用豆包布过滤。

第一遍过滤出的是原汁浆,浓度大,用容器装好单独放在一边。

第二遍、第三遍再加清水过滤,目的是将大部分的淀粉滤出,经3小时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淀在下面的油粉和淀粉;4.将第一遍滤出的原汁浆倒入锅内,一边加温一边用木质小擀面杖不断的进行搅动,待烧沸后,再将第二、第三遍过滤出的油粉和淀粉(浓度约60%)缓缓加入锅内,一边加一边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和先下锅的原汁混为一体,并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起锅;注意:后加入的油粉、淀粉要适量,太多吃起来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样,不成形。

是否适量,可把搅动的擀面杖举起来看能否形成片状。

5.将做好的成糊状的热粉倒入陶瓷器皿中进行冷却(不用木制器皿);6.将冷却后的凉粉,切成约8厘米长,0.8厘米宽(厚)条状,装入碗内,加入精盐、葱花和红辣椒油即可食用。

根据各自的爱好,也可加适量的香油、大蒜和酱油。

(5).特色吃法吃川北凉粉时,将凉粉切成薄片,或用旋于族成筷子粗细的条丝,装人碗里,再加上精盐、蒜泥、花辣面、味精和酱油等,再淋上色彩鲜红的辣椒油,即食用。

特点:细嫩绵软,鲜美滑爽,香辣利口。

还可用“黄粉”制成黄色凉粉,用绿豆制成绿色凉粉。

既可单独食用,还可装入锅魁或“薄饼”(精白面摊成如纸样厚薄的饼)套食。

还有一种热凉粉,其制法也用豌豆粉搅拌成糊,不同者,热凉粉是在瓦盆里加热掺水加豆粉搅成糊状,然后加入佐料,吃起来热乎乎的,又是一番风味。

(6).营养价值豌豆:豌豆中富含优质蛋白质、胡萝卜素,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防止人体致癌物质的合成,降低人体癌症的发病率。

豌豆中还含有较为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大肠蠕动,保持大便能畅,起到清洁大肠,防止便秘,抗癌防癌的作用。

豌豆与一般蔬菜有所不同,所含的止杈酸、赤霉素和植物凝素等物质,还具有抗菌消炎,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

香菜:香菜中含有许多挥发油,其特殊的香气就是挥发油散发出来的。

它能祛除肉类的腥膻味,因此在一些菜肴中加些香菜,即能起到祛腥膻、增味道的独特功效。

香菜提取液具有显著的发汗清热透疹的功能,其特殊香味能刺激汗腺分泌,促使机体发汗,透疹。

另具和胃调中的功效,是因香菜辛香升散,能促进胃肠蠕动,具有开胃醒脾的作用。

(7).川北凉粉的未来发展趋势据史籍载,川北凉粉肇始于蜀汉,唐宋以来一直为巴蜀民众所喜爱,为历来官府士绅所称道,历经两千年盛誉不衰。

川北凉粉终从嘉陵江边的简陋棚户走上官府、士绅迎宾送客的大雅之堂,跻身于名小吃之林!自清朝四川南充城区正式设店以来,声誉更盛,四方商贾赞不绝口。

新中国建立后,川北凉粉之发展更是受到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深受朱德、邓小平、罗瑞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注。

1956年人民政府设立了“国营南充市川北凉粉店”,成为继承与弘扬川北凉粉饮食文化的龙头。

为适应发展需要,2004年川北凉粉店进行改制,经四川省工商局批准,组建了更具发展潜力的“四川川北凉粉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改制以来,公司以传承川北凉粉饮食文化为宗旨,服务大众,继承与发展并重,以主营川北凉粉系列小吃(粉类、面食类、粥类)、中餐(凉菜卤菜类、家常特色炒菜类)、快餐(经济型套餐系列)等物美价廉、营养健康的绿色食品为特色,以共同发展、创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公司本部现已建立了三厂一部二基地(即榨油厂、红油厂、沱粉厂,企业总部,辣椒种植基地、油菜籽种植基地);先后荣获了“中华老字号”、“中华名小吃”、“中国绿色食品餐饮企业”、“四川餐饮名店”、“食品安全示范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

现已在北京、深圳、新疆、安徽、西安、山西、重庆、成都等地开设了数十家连锁加盟店。

展望未来,公司将立足四川,面向全国求发展,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把川北凉粉做成在中国具有更高声誉、在海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餐饮业著名品牌,成为中华名小吃之林中的一朵璀灿的奇葩!(8).总结随着川北凉粉的发展,各地区的川北凉粉又因其地域、文化风俗或者个人喜好的不同而开始呈现地方特色,这让川北凉粉更加充满生命力。

川北凉粉作为我们的一种传统文化,我们不应该让它被遗忘在这高速的时代,而应该选择去继承和发扬,让川北凉粉的美誉名满天下。

参考文献:陈寿。

《三国志》张征雁,王仁湘。

《昨日盛宴: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李春梅,刘佳。

《图说中国文化—中华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