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

合集下载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

长征的历史资料大全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长征的历史资料”,供大家参阅。

长征历史资料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__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从此,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局面。

长征跨越的地区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导读】: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

总计3万多人...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的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

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

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

”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

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

”那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是3万多人,还是2.5万人?各路红军长征胜利分别保存了多少兵力?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1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下设4个梯队)、第2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等组成)和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共8.6万余人。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红军过湘江后,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这是“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据统计,遵义会议时,中央红军的兵力总数约为3.7万余人。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人数各有多少?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人数各有多少?

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人数各有多少?众所周知,长征是红军主力部队的一次战略转移,其中包括: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红四方面军从川陕苏区开始长征,另外还有红6军团的西征与红2军团会师后一起从湖南桑植开始长征,红25军从鄂豫皖苏区开始长征。

本文属于资料性内容,文中大量数字均是来自官方资料及相关电文。

为了便于简洁就不一一说明出处。

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红一方面军下辖部队包括:红1军团(人数:19880人)、红3军团(人数:17805人)、红5军团(人数:9700人)、红8军团(人数:11500人)、红9军团(人数:9000人),军委直属第一纵队(红军总部及干部团),军委直属第二纵队(包括:机关,后勤,卫生等部门),总人数8.6万余人。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湘江战役后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人数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1月,红军占领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当时统计红军兵力人数是3.7万余人。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一方面军人数减至2万人左右、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的红1军团与红3军团组成陕甘支队北上,10月到达北吴起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人数7000人左右。

1935年11月,红15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缩编成红1军团,红1军团与红15军团加起来一共1万人左右1936年8月,红一方面军已经发展成3万人,包括:红1军团约8000人,红15军团约6000人,红一方面军直属部队7300余人,红军大学800人,陕南的红74师2000余人,地方部队6000余人。

红四方面军1934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

红四方面军下辖5个军(红4军、红9军、红30军、红31军、红33军),以及红四方面军补充师,炮兵团、特务团,妇女独立1团与妇女独立2团,红军大学,总数8万人,随行的机关及医院和工厂员工大概2万人,总计10万人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红四方面军总人数为42764人,其中总部直属队4664人,方面军直属队5000人,红4军5700人,红5军4600人,红9军9000人,红30军8000人,红31军5000人,伤病员800人,总计是3.81万人。

出发30万人,到陕北2.5万人,为什么还说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

出发30万人,到陕北2.5万人,为什么还说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

出发30万人,到陕北2.5万人,为什么还说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普通党员学党史:出发30万人,到达陕北2.5万,为什么说红军长征取得了伟大胜利——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用前辈的精神照亮未来由于“左”倾冒险主义的指挥失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4年10月16日,中央红军开始渡江西的于都河,长征开始。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出发的时候,共有30万人:红军战斗主力部队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8.6万,到达陕北只剩下6千-7千人;红四方面军8万人,到达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红二方面军1.7万,到达陕北约1万人;红25军出发约3000人,到达陕北约3400人,略有增加,是红军长征途中唯一兵员不减反增的队伍。

总体来看,红军主力部队从各自根据地出发时的总人数为20万人,到达陕北的总人数为5万人。

因为沿途有百姓加入,事实上从根据地出发的红军,最终到达陕北的,约为2.5万人!战损比达到惊人的85%以上!其中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战损比高达93.1%!仅血战湘江一役,中央红军就牺牲了3万多人!单纯从数字的角度,红军长征,明明是军事上的失败,那为什么说是“伟大的胜利”呢?其实,这就是看问题的格局问题。

毛主席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很好地阐释了这个问题。

1.虽然牺牲惨重,但保存了革命种子。

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试想,如果红军不进行战略转移,而是继续坚守,后果会如何?毫无疑问,蒋介石已经调集了百万大军,采取猛攻和蚕食的策略,而主力部队在第五次反围剿特别是广昌战役中已经牺牲惨重,困守原地,就只能是坐以待毙。

所以,实行战略转移,虽然牺牲惨重,但毕竟保存下来革命的火种,最后,几万人的星星之火,依然可以燎原,赶跑了日本侵略者,实现了民族独立;赶跑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这是历史用铁的事实证明的!2.虽然艰苦卓绝,但展示了壮志豪情。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伟大战役,发生在1934年至1936年期间。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极其艰难的环境和敌人的追击,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的任务。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数据,对红军长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本文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角度,探讨红军长征的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读。

二、红军长征的数据收集1. 红军长征的时间和地点:红军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行程约12000公里,跨越了11个省份。

2. 红军长征的参与人数:红军长征时期,红军的总人数约为8万人。

3. 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红军长征的平均行军速度约为25公里/天。

4. 红军长征的战斗次数:红军长征期间,红军与敌军进行了多次战斗,其中包括一些重要的战役,如四渡赤水战役、遵义会议等。

5. 红军长征的伤亡情况:红军长征期间,红军遭受了一定的伤亡,但具体的伤亡数字目前尚无确切统计。

三、红军长征的数据分析1. 行军速度与地形的关系: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和经过的地形,可以发现红军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军速度存在差异。

例如,在山区地形中,红军的行军速度较慢,而在平原地区,红军的行军速度较快。

2. 战斗次数与战役胜利的关系:通过对红军长征期间的战斗次数和战役胜利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红军在一些重要战役中的胜利率。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期间的战斗情况和红军的作战能力。

3. 参与人数与行军速度的关系:通过分析红军长征期间的参与人数和行军速度的关系,可以得出红军在不同规模下的行军速度是否存在差异。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红军长征期间的组织管理和指挥能力。

4. 伤亡情况与战役胜利的关系:通过对红军长征期间的伤亡情况和战役胜利的关系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红军在战斗中的牺牲程度和战役胜利的关联性。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5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难点的战斗和长期的跋涉,最终成功地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封锁,到达了陕北地区。

长征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死考验,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二、红军长征大数据的意义红军长征是一段充满着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的历史,它的故事和数据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难点奋斗和无私奉献。

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探索其中的规律和价值,为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三、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内容1. 红军长征路线和时间节点红军长征的路线涉及多个省份和地区,包括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详细记录红军长征的路线和时间节点,包括红军行军的速度、行军的距离、途中的战斗情况等。

2. 红军长征的人员组成和损失情况红军长征的人员组成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指标,包括指挥员、战士、政治工作人员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人员组成情况,以及在战斗中的伤亡和损失情况。

3. 红军长征的物资供应和补给情况红军长征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和补给,包括粮食、药品、弹药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物资供应和补给情况,以及对红军行军和战斗的影响。

4. 红军长征的战斗情况和胜利关键因素红军长征途中发生了多次重要的战斗,其中包括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红军长征的战斗情况,包括战斗的胜负、战斗的关键因素等。

5. 红军长征的影响和价值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深入挖掘红军长征的影响和价值,包括对中国革命的启示、对军事战略的影响等。

四、红军长征大数据的应用价值1. 历史研究和教育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通过对红军长征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段历史,挖掘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为历史教育和研究提供参考。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时间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二、人数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

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1、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人数86789人,抵达终点约六七千人。

2、红四方面军:出发人数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

3、红二方面军:出发人数1.7万人,抵达终点约1万余人。

4、红25军:出发人数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三、行程总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

红25军:近万余里。

长征经过省:14个。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四、战斗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五、年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31岁;军级领导平均年龄28-29岁;师、团将领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小的红军:9岁。

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157位中将平均年龄23.8岁。

六、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七、功勋1955年首次授衔,中将以上245名中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八、装备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年间进行的一次战略撤退行动。

这次长征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来深入研究红军长征的历史数据,以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数据来源:1. 红军长征的历史文献记录2. 红军长征相关的研究论文和专著3. 红军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4. 红军长征相关的地理和地形数据5. 红军长征相关的人口和经济数据数据分析目标:1. 红军长征的整体路径和行军速度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行军路线和历史文献记录,可以绘制红军长征的整体路径图,并结合时间数据分析红军长征的行军速度。

这有助于我们了解红军长征的行军策略和战术,并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2. 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决策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历史文献记录和相关研究论文,可以深入研究红军长征中的战略决策过程。

可以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战略决策,如选择行军路线、避敌策略等,来评估红军长征的军事指挥水平和领导能力。

3. 红军长征中的人员伤亡和资源消耗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历史文献记录和相关研究论文,可以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人员伤亡情况和资源消耗情况。

可以通过统计数据分析红军长征中的战斗损失、疾病伤亡、交通事故等情况,以及红军长征中的粮食、弹药、药品等资源消耗情况。

4. 红军长征对当地经济和人口的影响分析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的地理和地形数据,可以了解红军长征对当地经济和人口的影响。

可以通过分析红军长征经过的地区的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情况等数据,来评估红军长征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数据分析方法:1. 数据清洗和整理首先,对收集到的红军长征相关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包括去除重复数据、修复缺失数据等。

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数据可视化分析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如地图、折线图、柱状图等,对红军长征的路径、行军速度、战略决策、人员伤亡、资源消耗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长征前30万人长征后保留下来的兵力3万多人。

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的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

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

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1野战纵队、第2野战纵队和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共8.6万余人。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红军过湘江后,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这是“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1935年1月遵义会议时,中央红军的兵力总数约为3.7万余人。

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

1935年9月,张国焘分列中央,红一方面军的第1、第3军编为陕甘支队北上。

据《彭德怀自述》回忆,这批陕甘支队计1.4万余人。

他们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兵力只剩7000余人。

二、红25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1934年11月,红25军出发长征时,撤销师建制,军直辖3个步兵团(第223、第224、第225团)和手枪团,共2980人。

12月,红25军进入陕西南部,红25军主力发展到3700多人。

1935年7月,红25军出发继续长征时,全军4000余人。

到达延川永坪镇时,全军共有3400余人。

三、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长征胜利时保存了多少兵力?最后到达陕西时有多少兵力?1934年5月初,红四方面军长征开始时,人数庞大,总计约10万人,是当时红军的主力,也是张国焘的王牌。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据1936年10月15日朱德、张国焘给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电报中统计:红四方面军加上伤病员,总计共有3.81万人,还不包括其它附属党校、卫生、通信等专门机构。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

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_真实的长征里程全解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在缅怀先烈壮举,却有人竟有人质疑长征里程,红军真走了二万五千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真实的长征路程全解,希望你喜欢。

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西、甘肃一带进行战略转移,为开展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事业奠定了西北大本营。

这一史无前例的壮举通常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一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不单单是老红军刻骨铭心的记忆,也被深深打上了历史烙印。

然而,近些年来,有人质疑“二万五千里”的里程数存在虚假,那么“二万五千里”是怎么统计出来的?红军长征究竟走过了多少路?长征只有一万两千里?2003年,两位英国人李爱德和马普安在重走长征路后对外宣称:长征路其实不到官方长期宣传里程的三分之二,大约只有3700英里(约6000公里,即12000里)。

果然,此番言论一出,立即引起舆论风暴。

但只要推敲两人的行程,就能轻松地发现它与当年长征路的显著区别:1、大路、近路VS小路、山路两位英国人带着GPS设备重走长征路,行进路线多为大路、近路。

而在80年前,红军走的大多是小路、山路甚至是人迹罕至之处,李、马二人走过的路,不少在当时根本就不存在。

而且因为缺乏地图、道路崎岖,红军还走了不少冤枉路。

2、直线行进VS迂回作战80年前,红军在战争中行军,不断迂回和奔袭,发动了不少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大踏步进退的战略战术,行进中必然出现多次来回折返,例如四渡赤水,红军就曾在贵州、四川、云南边界辗转了3个月,走了110个地方。

而在和平年代,李、马二人没有走回头路。

在同样的三地边界,他们只走过了44个地方。

3、跳跃行进VS完整路程后经学者的核对,其实李、马二人并没有严格按照长征路线图行走,他俩起码少走了1/3的路程。

例如在《老林之夜》画作中记录的周恩来曾经站着倚着树睡觉的泡通岗(抱桐岗),李、马二人就不曾走过。

其实,真正的长征路,远不止“二万五千里”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进行长征的红军部队主要有: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红25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2、红6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32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共4路部队。

红军长征后到底还剩多少人

红军长征后到底还剩多少人

红军长征后到底还剩多少人红军长征经过哪些路线?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还剩多少人呢?下面店铺分享了红军长征后剩余人数以及红军长征路线,希望你喜欢。

长征之后还有多少红军?三万还是八万?红一方面军经过一年的长征转战,自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出发时8.6万人,到1935年10月进入陕北时部队只剩6000人。

当时,由师长改任由原三军团第十三团编成的第十三大队大队长的陈赓回忆说:“我当大队长,骑着马在前面走,不敢回头看,因为一看就把整个大队看完了。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周恩来面对部队严重的减员,心情沉重地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留下树身和树根。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都会师陕甘宁,经历了长征的红军还剩多少人呢?长征出发一个半月,人员损失大半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队伍是中共中央的所在,也是蒋介石集中重兵“追剿”的头号目标,加上长征初期的错误指挥,部队减员最为严重。

1934年10月中旬,在夜色掩护下,中央红军从赣南的于都县突破敌军包围圈开始长征。

出发前夕的10月8日,中革军委做了一个《野战军人员武器弹药供给统计表》,里面分别统计了红军一、三、五、八、九军团和军委纵队、中央纵队共计86789人。

上述人员中除了红军部队外,还有中央纵队中的少量政府机关人员和几千名临时召集来搬运物资的民夫。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武器弹药十分缺乏,全军共有枪4万支、子弹80万发,平均每支步枪只有十几发子弹,轻机枪才有百余发子弹。

中央机关的许多人手里只有刀矛,长征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徐特立(出发时58岁)为自卫,手里拿着一支红缨枪,有时还当拐棍用。

突围西进之初,由于领导人过分强调保密,事先没有做好动员,广大干部战士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

对于久经战斗考验的老战士来说,坚决服从命令已成习惯。

刚动员参军的一些新战士和民夫看到越走越远,却出现思想波动,加上行军疲惫,陆续出现一些掉队落伍。

在赣南、粤北突破第一、第二道封锁线时战斗并不激烈,却减员1.3万人。

红军达到陕北时的总兵力 120430

红军达到陕北时的总兵力 120430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保存了多少兵力?2012年04月29日08:32人民网[导读]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约7000余人;红25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兵力约3400余人;红四方面军除去牺牲的西路军2万余人,保存下来约1.2万人;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时人数为1.1万余人。

总计3万多人。

转播到腾讯微博在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前,各苏区的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

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

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毛泽东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

”毛泽东在1971年视察南方讲话中进一步说:“长征前红军三十万。

到陕北剩下二万五千人。

”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说:“共产党在一九三七年,因为在内战时期受了挫折的结果,仅有四万左右有组织的党员和三万多人的军队。

”那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到底是3万多人,还是2.5万人?各路红军长征胜利分别保存了多少兵力?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军委第1野战纵队(由红军总部和干部团组成,下设4个梯队)、第2野战纵队(由中共中央机关、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后勤部队、卫生部门、总工会、共青团等组成)和第1、第3、第5、第8、第9军团,共8.6万余人。

1934年11月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遭受了重大损失。

红军过湘江后,已从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这是“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据统计,遵义会议时,中央红军的兵力总数约为3.7万余人。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夹金山后,于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此时,中央红军人数已减少至2万余人。

中央红军长征过程的精确统计,用数字讲述整个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过程的精确统计,用数字讲述整个长征

中央红军长征过程的精确统计,用数字讲述整个长征
文字虽然简短,但是浓缩的精华,长征路上的数字,希望能帮你了解长征。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共计368天。

作战380次,其中有15天是大作战。

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18天用于夜行军。

整个长征途中,休息了44天,平均走182公里休息一天,日平均行军37公里。

共翻越了18座山脉,其中5座山脉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

穿越11个省,打下62座城市,经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从瑞金出发时共有8.6万人,如果按25000里计算,平均每行进1公里,就牺牲人员3.18名。

红军长征途中的大事记载

红军长征途中的大事记载

长征精神: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勇往直前
艰苦奋斗
生活中的你是怎么做的呢?
你有过这样的现象吗?
知道这是什 么吗?
红军长征中吃的野菜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简图
会宁 D
填图题
陕 西 C 吴起镇
西 康
遵义 B
湖 南
A 瑞金
小结
四渡赤水出奇兵 主席用兵真如神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 奇兵”,“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 兵真如神”,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 如此唱道。展开红军长征路线图,可以 清晰地看到,最复杂的一段行军路线是 在贵州遵义及其西北地区,这就是著名 的四渡赤水之战。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对尾追的川军两个旅发起猛 攻。当川军后续部队增援时,红军立即撤出战斗,于翌日 西渡赤水河,向滇东北扎西地区集结。此时敌人也云集扎 西,于是毛泽东毅然决定挥师东进,出敌不意,于2月19 日至21日二渡赤水,重入贵州,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 红军重占遵义后,蒋介石从重庆飞到贵阳。红军于 3月16日三渡赤水,重进川南,敌人急忙尾追北上。3月21 日至22日,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忽然调头向东,神不 知鬼不觉,一夜之间四渡赤水,由川南折向贵州,再次突 破乌江,占领息烽,佯攻贵阳。正当敌人慌慌张张急救贵 阳时,红军主力则大踏步进军云南,到达金沙江畔。继而 智夺皎平渡口,利用7天7夜的时间将两万红军主力从容地 渡过金沙江,最终跳出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形成的包围圈。
1934年11月25日-12月1日,中 央红军强渡湘江,减为3万余人。 湘江之战后,毛泽东力主放弃 原定的与红2、红6军团会合的计划, 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 进。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 局在黎平举行会议,接受了毛泽东 的主张。 1934年12月30日-1935年1月6 日,中央红军强渡乌江,并于7日占

解读长征:红军长征最后保留下多少兵力?

解读长征:红军长征最后保留下多少兵力?

解读长征:红军长征最后保留下多少兵力?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长征。

那么长征期间红军兵力发生了哪些变化?长征到达陕北时红军还有多少兵力?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的长征队伍是中共中央的所在之处,也是蒋介石集中重兵“追剿”的头号目标。

再加上长征初期的错误指挥,部队减员最为严重。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总共8.6万余人。

1934年底至12月初,中央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遇了国民党军的疯狂围剿,致使红军主力损失殆尽。

红军渡过湘江后,总兵力已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

1935年4月,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时兵力减至2.4万人左右,6月底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总兵力只有1.8万人,因此重新改称为红一方面军。

1935年9月,在张国焘企图另立中央的情况下,中央决定将红一方面军的红1、红3军编为陕甘支队继续北上。

编为左路军的红5、红32军则随红四方面军行动。

当时编为陕甘支队的红1、红3军总计1.4万余人。

1935年10月,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此时的兵力只有7000余人。

随后,中央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兵力达到1万余人。

同年秋,中央还将红一军团的大量干部派到陕甘地区工作,地方武装也发展到近万人。

至此,在陕甘地区活动的中央红军总共发展到3万余人。

有了根据地依托之后,中央红军又走上了发展壮大之路。

红二方面军1934年10月,红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与红3军会师时,共计3300余人。

红3军与红6军团会师时,全军约4400余人。

两军团合计兵力约7700余人。

红2、红6军团作战期间,虽有不少减员,但兵力仍有较大补充。

1936年7月,红2、红6两军团与红9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总兵力共计1.4万余人。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今宁夏西吉)与红一方面军会师,总兵力约1.1万余人。

正如中央书记处发给共产国际的电报所说:“红二方面军是各路红军中损失最小的,一直保留着万余人的建制。

红军长征数字

红军长征数字

红军长征数字红军长征数字一、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2日——1936年10月22日。

368天;江西瑞金——甘肃会宁。

行程25000余里;纵横11个省: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粉碎敌军围追堵截:国民党中央军及10个地方军阀;翻越山脉:18座(5座终年积雪);渡过河流:24条;攻占过大小城市:63座;通过少数民族地区:6个;整天打大决战:15整天;行军267天;夜行军:18天;休息:44天;平均每天行程:71里;平均休整一次需走里程:365里二、红一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称谓变化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组成, 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1931年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奉令撤销,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恢复红一方面军;1934年12月改称中央红军;1935年8月改称红一方面军;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对外称红军陕甘支队;1935年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 1937年8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三、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的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是:从赣州沿桃江向南经信丰境内的古陂、新田、安西到安远为第一道封锁线;沿湘赣边界的汝城到仁化至曲江为第二道封锁线;沿衡阳、耒阳、郴县、宜章、禾昌至曲江公路碉堡为第三道封锁线;沿湘江经衡阳至桂林为第四道封锁线四、七次会师1934年至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几经聚散,会师七次:①1934年10月21日,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会师;②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时以红二军团番号)会师;③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会师);④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与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⑤1935年10月2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⑥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军总令部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会师);⑦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会宁会师)五、六选落脚点1、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准备北上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

最新揭秘:红军长征的几组“冷数字”

最新揭秘:红军长征的几组“冷数字”

最新揭秘:红军长征的几组“冷数字”红军长征,作为人类历史最伟大的壮举之一,已经永远的载入了历史的史册!当人们在感叹红军所取得的、一个个耀眼的“热数据”之时,更让人感喟的是隐藏在角落里的“冷数字”!四支红军长征路线图冷数据一:到底有几支部队参加了当年的长征?答案是,总共有四支队伍参加长征。

按照红军当时的番号,他们分别是: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

一提起参加长征的红军队伍,人们最容易想到的是红一方面军,其次是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

其实,除了这三支如雷贯耳的队伍,还有一支军队也参加了长征。

他就是由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五军。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成立于1931年10月25日,隶属于红四方面军,首任军长是旷继勋,后来由徐海东接任。

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

冷数据二:红军队伍长征,用时最长的和用时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在参加长征的四支队伍中,用时最长的是红四方面军,前后用时,累计一年零七天。

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四川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然后,向岷江地区以西挺进,途径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地。

最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

用时最短的队伍是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先后历时10个月。

冷数据三:经历长征,减员最重的是哪支部队?长征后,部队人数,不减反增的是哪支队伍?经历长征,各路红军减员极其严重。

其中减员最厉害的是红一方面军,减员率达到92%。

经过长征,部队人数不减反增的是红二十五军。

飞夺泸定桥长征出发时:红一方面军长征时为86800余人,到达陕北只剩下7000人。

红二方面军长征时为17000余人,到达陕北只剩下14300人,减员16%。

长征死亡人数统计表

长征死亡人数统计表

长征出发时合计约30万人,到达后剩余约25000人。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历史背景
1934年4月,中央红军(1月,由红一方面军改称)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

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背景介绍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4年至1935年期间。

长征途中,红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目标,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了更好地研究和理解红军长征,我们需要对长征途中的大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战略决策和行军路线等方面的信息。

二、数据收集1.历史文献:收集和整理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历史文献,包括各种文件、报告、日记、信件等。

这些文献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各个方面,如战斗情况、指挥部署、部队编制、人员伤亡等。

2.地理数据:收集和整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地理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山脉峡谷等。

这些数据对于分析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的选择和行军速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3.人员档案:收集和整理红军长征期间参与长征的红军指挥员和战士的个人档案,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军衔、荣誉等信息。

这些档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红军长征的人员构成和个体经历。

4.口述历史:采访和记录参与红军长征的幸存老兵和亲历者的口述历史。

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回忆可以提供珍贵的历史资料,帮助我们还原红军长征的真实面貌。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1.数据清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去除重复、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数据分类与归档:将收集到的数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归档,便于后续的分析和利用。

例如,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人员等维度进行分类。

3.数据关联与分析:将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寻找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规律。

例如,可以通过对战斗情况和地理数据的关联分析,探索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的选择和战略决策的依据。

4.数据可视化:利用图表、地图等可视化工具,将分析结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例如,可以通过制作行军路线图、战斗情况统计图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和结果。

四、研究成果应用1.学术研究:基于红军长征大数据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学术界提供有关红军长征的新视角和新证据,推动红军长征的研究和评价。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核心提示:长征整个过程艰苦卓绝,中共率领的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地、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各个主力部队从由出发时的合计约30万人,锐减到了25000人,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的会宁会师。

凤凰卫视2011年10月2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何亮亮:1934年4月27日,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结束,中共丢失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之战成为红军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场阵地消耗战。

据官方统计,在这场战役中红军伤亡达到了5000余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广昌易手,中共控制地区的中心地带瑞金、宁都等地是危在旦夕,大退却已经在所难免。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1934年10月是中共长征开始的时间点。

其实早在8月12日,萧克、王震统帅的湘赣红军,由红16、17、18师组建的红二军团,就已经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当时萧克等人并不知道要长征,他们接到的命令是组成先遣队,前往湘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的红六军团汇合,为中央红军“西征”做准备。

尽管假扮成湘军,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军团,还是很快引来了湖南国民党军队的截击,由于出发并未接到明确的命令,因此红军出发时携带了过多的辎重,让西征之路变成了死亡之旅。

到了10月,中央苏区再也难以为继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不得不发出指令实施转移。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统帅着8万多人踏上了征途,不过一直到此时,中共行文中仍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是“长征”而且称为“突围”、“反攻”、“西进”。

一直到了这一年的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的时候,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的“长征”概念。

尽管长征在今日被公认为是革命壮举,但是在当时却被国民政府称为是“流窜”。

长征整个过程艰苦卓绝,中共率领的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地、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各个主力部队从由出发时的合计约30万人,锐减到了25000人,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呢,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的会宁会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军长征的数据统计: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时间:2011-10-21 来源:凤凰网分享到:
何亮亮:1934年4月27日,历时18天的广昌保卫战结束,中共丢失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之战成为红军历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场阵地消耗战。

据官方统计,在这场战役中红军伤亡达到了5000余人,约占参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广昌易手,中共控制地区的中心地带瑞金、宁都等地是危在旦夕,大退却已经在所难免。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1934年10月是中共长征开始的时间点。

其实早在8月12日,萧克、王震统帅的湘赣红军,由红16、17、18师组建的红二军团,就已经踏上了长征之路,不过当时萧克等人并不知道要长征,他们接到的命令是组成先遣队,前往湘鄂西,与贺龙、关向应的红六军团汇合,为中央红军“西征”做准备。

尽管假扮成湘军,萧克、王震率领的红二军团,还是很快引来了湖南国民党军队的截击,由于出发并未接到明确的命令,因此红军出发时携带了过多的辎重,让西征之路变成了死亡之旅。

到了10月,中央苏区再也难以为继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不得不发出指令实施转移。

10月10日晚上,中共中央统帅着8万多人踏上了征途,不过一直到此时,中共行文中仍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是“长征”而且称为“突围”、“反攻”、“西进”。

一直到了这一年的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作报告的时候,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

这是目前所知最早提出的“长征”概念。

尽管长征在今日被公认为是革命壮举,但是在当时却被国民政府称为是“流窜”。

长征整个过程艰苦卓绝,中共率领的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地、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各个主力部队从由出发时的合计约30万人,锐减到了25000人,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呢,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的会宁会师。

历史学家唐德刚则从另一个侧面阐述了长征的意义,他指出,蒋介石利用中共长征,借机“削藩裁军”因为当时西南地区的贵州、云南、四川都是地方军阀割据,湖南也不是嫡系,蒋借追剿红军,把中央军的势力深入到了地方,红军北上之后,中央的势力进入西南,是蒋介石的一大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