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资料
• 1.翻越五岭 2.急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 5.踏岷山雪
强渡大渡桥
红军过雪山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四川西北)
红军过草地
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 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 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 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 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正如毛泽东同志 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 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始。长征用铁的事 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 他们是国内
长征资料
。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 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 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 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 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 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 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 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 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 雪山。
泸定桥。红军第一军团29日晨占领泸定桥西岸。国民党军第 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 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 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 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 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 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红军主力就靠7只小船从 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 的9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 奉军委命令一直在黔西 绕圈子,时东时西,忽 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 分兵力。5月6日,他们 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 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 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 江。
强渡大渡河
“强渡大渡河”1935年5 月,红军决定迅速抢占大渡河上的
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 雪并不远。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 高。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 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 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 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 怀抱里了。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
血战湘江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 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由于临时中央的领导者 ,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 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 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 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 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
长征的资料和故事1934年10月11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中革军委、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及其直属部队组成第一野战纵队,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开始进行战略转移,拉开万里长征序幕。
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同敌人进行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爬雪山,过草地,付出了巨大牺牲。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红军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初并没有使用“长征”这个名称。
中央红军行动之初,所确定的行动目标是到湘鄂西地区与红2红6军团会合,然后实施反攻,打破国民党军“围剿”,恢复中央苏区。
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名称是“长途行军与战斗”、“远征”、“转移”或“战略转移”,而在中革军委与红军总部机关所发布的命令、指示中则称之为“西征”、“突围”。
这些名称,一直使用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经过彝民区。
此时,距离中央红军离开江西中央苏区已经有七个多月的时间了。
扩展资料:长征期间的重大事件介绍:1、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博古“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
这次会议初步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湘江战役湘江战役在国民党方面称作全州战役,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五昼夜。
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长征1934年10月,因为博古、李德等人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红军先后逃离追踪。
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不过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因为连续苦战,红军由8万余人锐减5万余人,剩余3万余人。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主力军队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准确领导,制定了红军之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长征的简介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长征各阶段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和战略撤退行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下面是有关长征的详细资料:一、长征的背景1. 抗日战争背景:长征发生在抗日战争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共产党决定采取战略撤退,以保存实力。
2. 国共内战背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国共两党的冲突逐渐演变为全面内战,长征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之际。
二、长征的起因1. 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国民党军队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围剿”,红军面临巨大的压力。
2. 湘江战役失败:红军在湘江战役中遭受重大损失,被迫放弃原有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三、长征的路线和行程1. 路线选择:红军领导层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选择西北方向,经过陕甘宁边区,与苏区取得联系。
2. 行程和时间:长征历时两年零六个月,红军行军途经11个省份,跨越18个山脉,总行程达到2万5千多里。
四、长征的艰辛和牺牲1. 自然环境的考验:长征途中,红军面临严酷的自然环境,如高山、河流、草地等,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2. 敌人的追击和围剿:红军行军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追击和围剿,红军不得不进行多次战斗和突围。
五、长征的意义和影响1. 保卫中国共产党:长征的成功,保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使中国共产党得以继续领导中国革命。
2. 壮大红军的力量:长征过程中,红军得到了锻炼和壮大,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3. 形成毛泽东军事思想:长征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形成的重要历程,对日后的中国革命和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长征的经典事件1. 井冈山会师:红军主力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会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确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2. 红军长征出发:红军主力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长征的历程。
3. 千里跃进黔马:红军在贵州进行了千里跃进的行动,成功突围,避开了敌军的追击。
长征资料_??????
长征资料
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在1934年至1936
年间,从江西瑞金起跑,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西延安的一次伟大战役。
以下
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1. 长征的背景:长征是中共中央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抵
抗国民党的“围剿”政策的一项重大战略行动。
2. 长征的起因:中共中央认为当时的武装反抗力量已经无
法一次性消灭敌人,决定采取游击战争,打破敌人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3. 长征的路线:长征的主要路线是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等省,最终到达陕
西延安。
4. 长征的艰苦条件:长征的路径经过险峻的山脉、密林、
河流等地形,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的追击,军队
经历了艰苦的长途跋涉。
5. 坚定的意志和艰苦奋斗: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经历了
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并展现了坚定的意志和无私奉献
的精神。
6. 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使得中国工农红军转移了根据地,保存了战斗力,确立
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红军长征时间:从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至1936年10月22日红二、红一方面军会师结束。
红军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
红军长征路线:各路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六万五千余里。
其中: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7至1935年10月19日,历时12个月零2天,途经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11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从1935年11月19日至1936年10月22日,历时11个月零3天,途经湖南、贵州、云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肃、陕西8省,行程二万余里。
红四方面军从1935年3月下旬至1936年10月9日,历时1年零7个月,途经四川、西康、青海、甘肃4省,行程一万余里。
红二十五军从1934年11月16日至1935年9月15日,历时10个月,途经河南、湖北、甘肃、陕西4省,行程近万余里。
红军长征中的重大事件:湘江战役、通道转兵、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穿过夹金山、跨越大草地、毛尔盖会议、腊子口战役、吴起镇会师、会宁会师。
红军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兴起的关键。
二、红军长征造就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为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
三、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的胜利增强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红军长征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象征,在新的历史时期是鼓舞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精神力量。
五、红军长征的影响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树立了一座无与伦比的丰碑。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
关于长征相关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了逃离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从江西瑞金出发,历经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陕北的一次伟大远征。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长征的一些相关资料。
一、长征的起因和背景长征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中央红军在江西瑞金地区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红军被迫离开了瑞金,开始了长征。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斗争遭受了严重挫折,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二、长征的路线和过程长征的路线经历了多次变更,最终红军选择了从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等地,最终到达陕北。
这条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跨越了中国的南北和东西方向,是一次极其艰苦的远征。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和挑战,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还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条件。
三、长征的意义和影响长征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长征使得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下了基础。
其次,长征锻炼了红军的战斗力和顽强意志,使其具备了更强大的战斗力。
最后,长征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共产党的声誉得到了提升。
四、长征的启示和教训长征给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训。
首先,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在艰苦斗争中才能锻造出真正的革命战士。
其次,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正确的路线和观点,才能赢得胜利。
最后,长征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
五、长征的纪念和影响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受到了广泛的纪念和影响。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纪念活动、出版相关书籍等,来追忆和纪念这段历史。
长征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象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
六、长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长征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长征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也对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
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关于红军长征的资料简介一,关于红军名称来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名称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秋收起义的工人,农民,自卫军上井冈山时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其他地方起义部队名称,有农民革命军,土地革命军,农民革命团等等。
1927年11月临时中央政治局规定,党所建立的军队名称是工农革命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正式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此时共产国际建议使用工农红军的名称。
1928年5月25日党中央发出第51号通报,规定党领导的武装部队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协议。
红军主力部队于19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
南方8省边界13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于1937年10月改编为“新四军”。
1946年秋“八路军”“新四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二,关于红军的发展:1927年“八.,一”起义后,党在各地发动农民工人开展武装斗争,主要有:1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领导革命军人,农军,工人起义,10月下旬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2海陆丰农民起义;1927年10月,彭湃领导农民自卫军起义。
3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日,张太雷,叶剑英,聂荣臻,叶挺等领导革命军人,广州工人起义。
4湘南起义;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在湘南发动农民起义,3月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5弋横起义;1927年11月,方志敏领导江西农民起义,建立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6黄麻起义;1927年11月,潘忠汝,吴光浩,徐海东等人领导的红安,麻城两县农民起义,建立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7渭华起义;1928年春,刘志丹,谢子长领导渭南,华县的学生,农民,革命军人起义。
8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领导的革命士兵和农民起义,主力部队转到井冈山。
9百色起义;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广西右江的革命士兵,农民起义,开辟了右江革命根据地。
有关长征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时间】1934~1936年间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地点】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军长征
红军长征编辑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博古等领导人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共八万六千人从瑞金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江西瑞金出发——渡过于都河——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长征资料
长征的困难
长征图片
谢谢大家
长征资料
长 征 路 线 图
长征
• 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 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略转移。1934年 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 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 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 • 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 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 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 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 两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 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四方面军
• 红四方面军是工农红军主力之一,由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领导, 1931年11月7日成立于鄂豫皖苏区。1932年5月遭受国军围剿,9月 突围西行5千里,于12月过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占领通江,建 立川陕根据地,这是第一支长征的红军。 •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张国焘战略配合红一方面军,发起嘉陵 江战役,令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根据地,强渡嘉陵江,向西挺进,总 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5月中旬占领了茂 县、理番。6月,抵达岷江以西的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6月17日 ,张国焘、陈昌浩反对向东向北发展的川陕甘方针,复电中共中央, 认为“北川一带地形给养均不利大部队行动”,“敌已有准备”、不 宜过岷江东打。提出向西发展,“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 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
长征各部队介绍
•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 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 达二万五千里; •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 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 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 、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 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 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 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红军长征是指在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历史背景1933年10月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动员近100万国民革命军围剿各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主要控制地区)。
在前四次战役中,由于实施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政府军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
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原名秦邦宪)采纳苏联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放弃过去四次反“围剿”斗争的积极防御方针,将这场战争定性为国共之间的决战,采用军事冒险主义,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抵抗国民革命军,决定在国民党之前抢先行动,发动所有红军展开全面进攻,并争取苏维埃在全中国的胜利。
但中央苏区只有10万左右的正规军和数万游击队,在抢先进攻后不久即遭到巨大损失。
这时共产党方面决定进行阵地防御,辅以“短促突击”(短距攻击),意图抵挡国民革命军的前进。
但这个行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不久,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府瑞金的北大门广昌陷落,红军死伤一万余人。
关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资料之长征过程江西瑞金出发——冲破三道封锁线——渡江战役,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城——1935.1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甘肃会师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10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长征资料
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由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后组成)、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以上,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合,长征结束。
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红军曾四次由毛泽东率领突破了国民党的“围剿”。
但由于王明一意孤行的“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为保存充分的实力,中国红军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8.6万人,分别自瑞金、鄠都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逃跑),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转移时经过:何家冲、金家寨、泾县、旌德、陶家河、汤口、谭家桥、分水、淳安、怀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横峰、戈阳、古楼、庆元、福安、宁冈、宁化、井冈山、雩都、长汀、全州、桂东、信丰······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同年11月和次年4月,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离开原有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11月,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
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
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干部团偷渡金沙江袭击并消灭了川军一排守敌,迅即以一部控制了绞车渡两岸渡口,前后控获七只小船。而团主力则由北岸的深谷,急进至几十里外的高原,击溃了川军援兵。这比洪门渡因江流太急,无法渡过龙街渡又因江面太宽,敌机可以低飞骚扰不便渡江;因此,一、三军团都集中到绞车接渡江,而仍以五军团的一个师担任掩护。 三天后,敌人的敢死队十三师约五、六个团的兵力,向绞车渡追来,被我五军团打了个措手不及,沿河溃退下去。原来蒋介石也发觉了我军的战术方针有了新的变化,于是就在贵阳召开会议,研究我军近来的作战特点,规定了“长追稳打”的战术方针,以免被我军歼灭。现在敌十三师见脱离主力太远,被我一追,不知虚实,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团街固守起来。我军就依靠绞车渡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全部渡过江去。第二天,敌人的大队人马才赶到,而这时候,船只已经烧毁,红军早已远走高飞了。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其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但是,为什么要举行长征?红军为什么能够胜利地完成这个伟大的壮举?其中却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记取。
在遵义休整了十二天。党中央就在这时候召开了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
三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左”倾路线的领导者,企图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这个错误的军事路线,就决定了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并招致了长征初期的严重损失。 这次会议,胜利地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的领导,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这是有极大的历史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这一转变,我们党才能够胜利地结束了长征,在长征的极端艰险的条件下,保存了并锻炼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并且克服了张国焘的退却逃跑路线和分裂党的阴谋,胜利到达陕北,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高潮的到来。
从1934年10月16日红军在江西渡过于都河,直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到陕北,历时两年整,行程上万里,其间经过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路上行军一共368天,余下来的100天大多都在战斗中渡过.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 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红军长征资料
1934年至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那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它激励着一个有12亿人口的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一过公路,摔开了敌人,部队就象插上了翅膀,放开大步,一天就走一百二十里。途中,连克定番(今惠水)、广顺、兴义等县城,并渡过了北盘江。四月下旬,我分三路进军云南:一路就是留在乌江北牵制敌人的别动支队九军团,他们打败了敌人五个团的围追,人滇时,占领宣威,后来经过会泽,渡金沙江;另两路是红军主力,攻克霑益、马龙、寻甸、嵩明等地,直逼昆明。这时,滇军主力全部东调,云南后方空虚,我军入滇,吓得龙云胆颤心惊,忙将各地民团集中昆明守城,我军却虚晃一枪,即向西北方向金沙江边挺进。 金沙江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形势非常险要。如果我军不能北渡,则有被敌人压在深谷歼灭的危险。这时,蒋介石似乎已经发觉了我军的行踪,天天派飞机来侦察。我军三路连夜向金沙江平行急进:一军团抢龙街渡,三军团抢洪门渡,干部团抢绞车渡,五军团仍旧殿后掩护。
这时,福建事变发生,敌人被迫调动兵力东下,如果我们善于联合这些主张反蒋抗日的力量,共同对付蒋介石反动派,这对支持国内日益增长的抗日民主要求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同时,军事上也完全可能趁此消灭一部分敌人,粉碎第五次“围剿”。可是,“左”倾路线却断言中间派别是所谓中国革命最危险的敌人,因而坐失良机。敌人摧毁了福建人民政府,得以从容调转头来,重新压向根据地。
遵义会议的精神传达到部队中,全军振奋,好象拨开重雾,看见了阳光,一切疑虑不满的情绪一扫而光。经过十多天的休整,部队体力稍见恢复,又进行了整编,立即移师北上。 这时候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地区颇有发展,但是因为敌人驻在芷江一线,防备我返回湖南,因而无法取得联系。四方面军在川陕也粉碎了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当中央红军经桐梓、鳛水,渡赤水河北上时,立即引起敌人极大的恐慌。四川军阀急忙抽调兵力至川黔边境布防,派其模范师(郭勋祺师)四处巡弋,并封锁长江,防我北渡与四方面军会合。当我军挺进至滇东北之威信时,敌周浑元、吴奇伟纵队已从湖南赶来。土城一仗,未能消灭郭师,敌又大军奔集。我乃放弃北接长江的意图,突然甩开敌人,挥戈东指,再渡赤水河,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消灭王家烈两个师。这时,敌周、吴纵队也已赶上,和我军展开激战。天下大雨,山路泞滑,我三军团与干部团和敌人反复争夺老鸦山制高点,一军团趁黑夜从西侧插入敌人大队中,号声四起,山鸣谷应,敌人腹背受敌,顿时大乱,仓惶南逃。我军边追边打,直到乌江边,歼灭敌一个多师。残敌渡江南窜,怕我追击,把乌江浮桥拆掉,来不及过江的敌人也悉数被歼。这一战役是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肚仗。
二 开始长征,由于“左”倾路线在军事行动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当时中央红军第五军团,自离开中央根据地起,长期成为掩护全军的后卫,保护着骡马、辎重,沿粤桂湘边境向西转移。全军八万多人马在山中羊肠小道行进,拥挤不堪,常常是一夜只翻一个山坳,非常疲劳。而敌人走的是大道,速度很快,我们怎么也摆脱不掉追敌。
一 党中央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开始了土地革命时期以王明为代表的第三次“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党的统治。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的中央根据地党代表大会和一九三二年十月的宁都会议,根据六届四中全会的错误纲领, 污蔑毛泽东同志的正确路线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改变了中央根据地正确的党的领导和军事领导。到一九三三年初,临时中央因为白区工作在错误路线的领导下遭受严重损失,而迁入中央根据地,更使错误路线得以在中央根据地和邻近根据地进一步地贯彻执行。
我军经过苦战,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蒋介石急调四十万大军,分成三路,前堵后追,企图消灭我军于湘江之侧。
面临故人重兵,“左”倾路线的领导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企图夺路突围,把希望寄托在与二、六军团会合上。在广西全县以南湘江东岸激战达一星期,竟使用大军作甬道式的两侧掩护,虽然突破了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接过湘江,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
这时候,蒋介石正亲自在贵阳督战,慌忙调云南军阀部队来“保驾”,又令薛岳和湖南部队东往余庆、石阡等地布防,防止我军东进与二、六军团会师。在部署这次行动时,毛主席就曾说:“只要能将滇军调出来,就是胜利。”果然,敌人完全按照毛主席的指挥行动了。于是,我军以一军团包围贵阳东南的龙里,虚张声势,迷惑敌人,其余主力穿过湘黔公路,直插云南,与驰援贵阳的滇军事道而行。这次,毛主席又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的灵活的战术,“示形”于贵阳之东,造成敌人的过失,我军得以争取时机突然西去。
广昌一战红军损失很大。从此“左”倾路线又实行了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因而完全处于被动,东堵西击,穷于应付,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 最后,又拒绝了毛主席将红军主力转至外线、调动和歼灭敌人、用以保卫和扩大根据地的正确主张,实行了逃跑主义。一九三四年十月,猝然决定离开中央根据地,事前固然未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作深入的思想动员,又未作从阵地战转为运动战、从依靠根据地转为脱离根据地、长途行军作战所必需的准备工作,即仓促转移。
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象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渡江北上却又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右敌人。我军一动,敌又须至摆阵势,因而我军得以从容休息,发动群众,扩大红军。待敌部署就绪,我们却又打到别处去了。弄得敌人扑朔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这些情况和“左”倾路线统治时期相对照,全军指战员更深刻地认识到:毛主席的正确的路线,和高度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的军事艺术,是使我军立于不败之地的唯一保证。
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会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三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了会议,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部队在黎平整编后,立即出发,一九三五年一月强渡乌江,打下了遵义城。这时期,行军作战虽然同样紧张,但由于毛主席酌英明主张,作战一直顺利,部队情绪也逐渐振奋。
“左”倾路线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界限,主观地急于要超过民主革命;低估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主张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以至上层小资产阶级。第三次“左”倾路线更把反资产阶级和反帝反封建并列,完全否认由日本侵略所引起的国内政治的重大变化反而把同国民党反动统治有矛盾,而在当时积极活动起来的中间派别断定为所谓“最危险的敌人”。他们不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特点,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不了解中国革命的不平衡性、曲折性和长期性,就从而低估了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乡村根据地的重要性,错误地要求红军夺取中心城市。
我军在遵义一带几次寻战,敌却小心防守。三月,我军便自遵义西进,占仁怀,由茅台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敌人料我将北渡长江,大为恐慌,连忙在川黔滇三省边界大修碉堡,企图封锁围歼我军。但我军却突然由川南折回贵州,在茅台附近四渡赤水河,除留一支小部队牵制敌人外,其余急行军通过枫香坝,南渡乌江,直逼贵阳,并且分兵一部东击瓮安、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