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部队序列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37岁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团政委邓发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肖华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
长征中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1930年8月,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经两军团前委联席会议决定,组成第一方面军。
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
第一军团总指挥部由方面军总指挥部兼,下辖三、四、十二、二十、二十二军,共5个军。
第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下辖五、八、十六军,共3个军。
全军共计3万余人。
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
1931年11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周恩来先后任总政治委员,叶剑英任参谋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同年底进行整编,军团总指挥改称军团长,全军辖3个军团24个军,共约7万人。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朱德任总司令兼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总政治委员兼方面军政治委员,叶剑英任方面军参谋长,杨尚昆任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央军委,红一方面军再次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西部懋功地区会师。
不久,中央红军再次改称红一方面军。
后因张国焘的反党分裂活动,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和第三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
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恢复红一方面军名称,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之一。
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
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0年7月组成;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1933年6月组成。
1-1出身三个方面军的元帅大将上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红一方面军(115师343旅)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中央军委总司令朱德(元帅)总参谋长刘伯承(元帅)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上将)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李涛(上将)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周士第(上将)教导营营长陈士渠(上将)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上将)司令部教育科科长陈奇涵(上将)政治部破坏部(敌工部)部长周桓(上将)军委纵队司令叶剑英(元帅)政委宋任穷(上将)干部团团长陈赓(大将)干部团特科营营长韦国清(上将)教员宋时轮(上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元帅)政委聂荣臻(元帅)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保卫局长罗瑞卿(大将)后方部部长赵尔陆(上将)第1师(1、2、3团)师长李聚奎(上将)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1团团长杨得志(上将)第2师(4、5、6团)政委刘亚楼(上将)(37)师长黄永胜(上将)4团政委杨成武(上将)5团政委赖传珠(上将)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上将)政委肖华(上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元帅)(10月)参谋长肖劲光(大将)随营学校任党的总支书记唐亮(上将)卫生部政委李志民(上将)第4师师长张宗逊(上将)政委黄克诚(大将)第5师师长李天佑(上将)政委钟赤兵第10团政委杨勇(上将)第11团政委张爱萍(上将)政治部主任王平(上将)第12团政委苏振华(上将)红五军团(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陈伯钧(上将)第13师政委朱良才(上将)红八军团(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并入五军团)军团长周昆参谋长张云逸(大将)红九军团(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参谋长郭天民(上将)(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35年10到达陕北,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出发时8万6千人,到达7千人)红军大学学员邓华(上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元帅)副总指挥萧克(上将)参谋长李达(上将)红2军团(120师358旅)军团长贺龙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上将)第4师(10、11、12团)第5师(13、14、15团)师长贺炳炎(上将)第6师(16、17、18团)政委廖汉生18团政委余秋里红6军团(120师359旅)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上将)政治部主任夏曦第16师(46、47、48团)第17师(49、50、51团)第18师(53团)(35年11月湘西出发,36年10月到宁夏,历时11月16000里,出发时21000人,到达13300人。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
红军三大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于一九三0年八月,是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一支红军主力。
后来曾改称为中央红军。
一九三0年五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会议决定,各地红军分别集中组成军团。
据此将红四军、红六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辖三个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为第三军),第十二军,随后,赣西南的地方红军第二十军和第二十二军,也归属红一军团建制。
同时,红五军团根据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精神,辖两个军:第五军和第八军。
随后,湘鄂赣边地方武装编成第十六军,也归属红三军团建制。
八月二十三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第一方面军,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朱支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三万余人。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革军委)成立后,撤销了红一方面军番号及其领导机关,所属各部队直接归中革军委指挥。
此后,红一方面军改称中央红军。
一九三二年二月,王明“左”倾错误领导,强令中央红军攻打赣州,不仅久攻不克,反遭重大伤亡。
三月,中革军委重编第一、三、五军团。
一军团,林彪任总指挥,聂荣臻任政治委员;三军团,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肖劲光任政治委员。
六月,党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的番号及其指挥机构,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兼红一方面军司令,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一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辖第一、第三、第五军团。
八月八日,重新恢复毛泽东为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
十月,正当国民党对中央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的紧急时刻,王明左倾错误领导,撤销了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
由于朱德、周恩来灵活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于一九三三年三月继续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五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朱德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周恩来任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著名将领长征时的年龄2011-07-08 16:58:21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64次评论:0条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 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 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 37岁政委陈云 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 31岁政委宋任穷 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军团长林彪 28岁政委聂荣臻 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32岁参谋长左权 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 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 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 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 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 24岁第2团政委邓发 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 23岁第4团团长耿飙 24岁政委杨成武 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 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 28岁政委肖华 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 36岁政委杨尚昆 27岁李富春 34岁参谋长邓萍 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 26岁政委黄克诚 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 20岁政委钟赤兵 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 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 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 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 22岁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 39岁政委李卓然 35岁参谋长陈伯钧 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 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 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 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 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 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长征系列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
长征系列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名称多有变动,但在长征中两者基本可以划等),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核心大佬”领导,狭义上的长征就是指红一方面军所走的路程。
红一方面军下辖四个军团,分别是红第1军、红第3军、红第5军团和红第9军团(后改称红第32军)。
林彪(1907年-1971年),红第1军军团长。
彭德怀(1898年-1974年),红3军军团长。
董振堂(1895—1937),红第5军军团长,第5军在长征中主要承担保卫善后工作,被誉为“铁流后卫”。
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的中流砥柱,前后不断调整、壮大,将星云集,建国后的8位元帅、7位大将、30多位上将都是出自红一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来自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
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核心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三人组成。
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分为两部,主力部队和红25军,这两部当时正活跃在不同地区。
主力部队早在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境,建立了川陕苏区,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该部发动川陕甘作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而主力从原鄂豫皖根据地撤出时,留下了红25军断后,红25军一直游击作战到1934年11月,迫于形势压力也开始实现战略转移,即“红25军”的长征。
长征的起初目标是保命,而后逐步确立了北上路线,在确立北上的主线任务后,便也伴随着一个支线任务,这就是——会师。
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于1935年6月,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懋功会师。
但是两支部队在会师后因分歧没有一同北上(这个本文不展开详谈,后面再出详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红四方面军的红25军一直以“孤兵”挺进,完成了他们自己的长征路线。
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万里,早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是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
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红二方面军已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开辟了黔东根据地。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红军各方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红一方面军【简介】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
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
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
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
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
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
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
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
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2010-07-26 14:57:0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alisonke(王慕康)《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红色记忆系列——之十三三、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
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
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及长征时期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及长征时期各部队、中央军委的演变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共中央于1827年7月12日在汉口成立由张国焘、李维汉、李立三、周恩来、张太雷组成的临时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取代原中央政治局职权。
之后连续举行会议,确定进行南昌暴动和秋收起义。
1927年8月1日,中共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部分部队在南昌举行暴动,这批部队成为中共第一批独立领导的正规武装部队,这一天因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但是该部所使用的番号依旧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下辖三个军)。
第一次使用工农革命军番号是在1927年9月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使用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番号,并使用了红底、中央为五角星、五角星内为镰刀斧头图案的军旗。
在随后的1927年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中第一次使用了人民海陆军和工农红军这两个名称,但是并未组建正式的红军部队,事实上各地的中共部队使用的仍旧是工农革命军这一名称。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可以说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工农红军至此方才正式诞生(之前的工农革命军各军在历史文献中往往也被通称做红军,如在改称红军第四军之前的井冈山朱毛会师后于1928年5月4日成立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往往还是被叫做红四军)。
但是,尽管《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使用红军的名称,但是各军的序列和番号却没有做统一规定,各红军割据地区之间又往往互不了解,因此最初番号颇有重复。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一、入川初期部队序列表(1933年春)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①政治部主任张琴秋②副主任傅钟第十师师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参谋长吴展政治部主任傅钟(兼)28团团长汪烈山政委甘良发29团团长徐士奎政委肖永贵30团团长方庆焱政委詹才芳第十一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政治部主任周光坦31团团长李德堂(后陈再道)政委叶成焕32团团长孙玉清政委徐长勋33团团长程世才(兼政委)第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政委甘元景副师长何畏政治部主任韩继祖34团团长许世友政委熊国其35团团长王学礼36团团长余天云副团长韩东山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217团团长洪美田政委闻盛世218团团长徐深吉政委陈少清219团团长陈友寿政委曾传六二、1933年秋扩编时部队序列表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后洪学智)第1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发(辖第 28、第 29、第 30团)第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政治部主任彭瑞珍(辖31、32、33团)第12师师长刘世模(兼后张才千)政委徐长勋政治部主任吴世普(辖34、36团)第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25师师长许世友(兼)政委陈海松(辖73、74、75团)第27师师长王学礼(后刘理运)政委梅宏华副师长武传圣(后汪成功)(辖79、80、81团)第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李天焕)第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汪加申(辖262、263、264团)第89师师长柴洪儒政委杜义德政治部主任裴寿月(辖265、266、267团)第90师师长邹洪盛(后徐盛礼)政委程世才政治部主任李述方(辖268、270团)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兼)孙玉清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后张成台)第91师师长朱德崇政委林英安政治部主任张仕全(辖271、273团)第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杨朝礼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辖274、275、276团)第93师师长叶道志政委王德安政治部主任冯秀之(辖277、279团)第三十三军(1933年10月)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王维舟③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11月后到职)第97师师长师长罗南辉(兼任)(辖289、290、291团)第98师师长师长蒋群麟政委龚堪彦(辖292、293、294团)第99师师长师长冉南轩(辖295、296、297团)三、与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部队序列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十师师长王友均(后王近山)政委叶道志第十一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十二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二十四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第二十七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第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政委张文德第九十师师长汪乃贵第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政委詹才芳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朱良才、王新亭)第九十一师师长余家寿(后徐深吉)政委桂干生第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荣第九十八师师长吴世安政委吴成忠第九十九师师长王波政委王德安注释:①曾中生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1936年红军改编前军事实力详情
1936年红军改编前军事实力详情1936年8月份,红军的实力分布如下:1、第一军团,辖;第1、第2、第4师,骑兵第2团,炮兵连,工兵连,教导营,共约8000人。
2、第十五军团辖;第73、第75、第78师,骑兵第3团,炮兵连,工兵连,共约6000人。
直属部队;第81师,辖;第241,242,243团,700人。
骑兵第1团400人,特务团400人,山炮连150人,通信警卫部队800人。
3、后方主力部队。
第28军,辖第250,251,252团,炮兵排,共约1400人。
第29军,辖第255,256,257团,炮兵排,共约700人。
独立1师,辖第1,2,3团,炮兵排,约500人。
两个独立团,共约800人。
一个骑兵团约400人马。
一个山炮连150人。
其余通信、警卫等部队约800人。
总计约7200人。
4、地方部队陕北省有三个独立团,五个独立营及各县区游击队,共约3000人。
陕甘宁省有两个独立团,一个独立营及各县游击队,共约1300人。
陕甘特区有游击队约350人。
中央直属队有200人。
关中苏区有游击队约400人。
神府苏区有一个独立团及各县游击队,共约800人。
第一方面军(含1军团8000人、15军团6000人,各直属部队7200人,地方部队6000人,红军大学800人,在陕南的红七十四师2000余人。
)总计3万人;装备步枪1万余支,轻机枪500余挺,重机枪100余挺,迫击炮40门,山炮2门。
第二方面军(第2军7643人,第6军4059人,第32军2677人)14379人;装备步枪6268支,轻机枪160挺,重机枪129挺,迫击炮4门,山炮1门。
第四方面军(第4军5700人,第5军4600人,第9军9600人,第30军8000人,第31军5000人,方面军直属队5000人,总直属队4664人)共计42564人,装备步枪15300支,驳壳枪及手枪2900余支,轻重机枪495挺,迫击炮28门。
抗战爆发前陕甘宁地区的红军总数达到7.4万人,枪4万余支(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红二十五军(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军 长 程子华 29岁
副军长 徐海东 34岁
政 委 吴焕先 27岁
注: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鄂东北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年9月于陕北延川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与陕北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政委 黄克诚 32岁
第五师
师长 李天佑 20岁
政委 钟赤兵 20岁
第10团 政委 杨 勇 22岁
第11团 政委 张爱萍 24岁
政治处主任 王 平 27岁
第12团 政委 苏振华 22岁
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
军团长 董振堂 39岁
政 委 李卓然 35岁
参谋长 陈伯钧 24岁
小资料:1955年授衔时,254位中将以上的将军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其中元帅9位,大将8位,上将48位,中将157位。长征开始时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36.5岁,8位大将31.7岁,48位上将25.9岁,157位中将23.8岁。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31岁
第四师(下辖第10、11、12团)
第五师(下辖第13、14、15团)
师长 贺炳炎 21岁
第六师(下辖第16、17、18团)
政委 廖汉生 23岁
第18团 政委 余秋里 20岁
2、 红六军团(下辖第16、17、18师)
军团长 肖 克 26岁
政 委 王 震 26岁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
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 1、 来自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 古 27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闻天 34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41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 朱 德 48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 周恩来 36岁
中央政治局委员 陈 云 29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36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邓 发 28岁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凯 丰 28岁
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 42岁
2、军委纵队(下辖4个纵队)
司令员 叶剑英 37岁
政 委 陈 云 29岁
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 贺 龙 38岁
副总指挥 肖 克 26岁
总政委 任弼时 30岁
副总政委 关向应 32岁
参谋长 李 达 29岁
1、 红二军团(下辖第4、5、6师)
军团长 贺 龙(兼)
政 委 任弼时(兼)
副政委 关向应(兼)
参谋长 李 达(兼)
第一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 彭雪枫 27岁
第二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 罗 彬(后为何长工)
第三纵队 司令员兼政委 武 亭(后为李维汉)
第四纵队 司令员 陈 庚 31岁
政 委 宋任穷 25岁
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 林 彪 28岁
政 委 聂荣臻 35岁
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 32岁
参谋长 谭家述 25岁
政治部主任 夏 羲
第十六师(下辖第46、47、48团)
第十七师(下辖第49、50、51团)
第十八师(下辖第53团)
注: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1936年10月22日至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行16000里,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出发时共21000人,剩13300余人。
第十三师 政委 朱良才 34岁
6、 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 刘少奇 36岁
军团长 周 昆
政 委 黄 苏
参谋长 张云逸 42岁
7、 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
军团长 罗炳辉 31岁
政 委 蔡树藩
参谋长 郭天民 29岁
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万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参谋长 左 权 29岁
政治部宣传部长 邓小平 30岁
保卫局局长 罗瑞卿 28岁
第一师(下辖第1、2、3团)
师长 李聚奎 30岁
政治部主任 谭 政 27岁
第1团 团长 杨得志 24岁
第2团 政委 邓 发 24岁
第二师(下辖第4、5、6团)
政委 刘亚楼 23岁
第4团 团长 耿 飙 24岁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26岁
5、 红三十三军(下辖第97、98、99师)
军 长 王维舟 47岁
注:1935年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10月8日同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历时近1年半,曾三过草地,转战川、康、甘3省。出发时为8万余人,剩33000人。
政委 杨成武 20岁
第5团 政委 赖传珠 24岁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 彭绍辉 28岁
政委 肖 华 18岁
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 彭德怀 36岁
政 委 杨尚昆 27岁
李富春 34岁
参谋长 邓 萍 26岁
第四师
师长 张宗逊 26岁
三、红四方面军(下辖第4、9、30、31、33军)
军政委员会主席 张国焘 37岁
总指挥 徐向前 33岁
副总指挥 王树声 29岁
政委 陈昌浩 28岁
政治部副主任 傅 钟 34岁
1、 红四军(下辖第11、12、13师)
军 长 王宏坤 25岁
副军长 许世友 29岁
政 委 周纯全 29岁
第11师 师长 陈再道 25岁
第12师 师长 张才千 23岁
2、 红三十军(下辖第88、89、90师)
军 长 程世才 22岁
政 委 李先念 25岁
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22岁
3、 红31军(下辖第91、92、93师)
军 长 王树声(兼)
4、 红九军(下辖第25、27师)
政 委 詹才芳 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