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

浅析德育在学科教育中的渗透浅析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有目的、有方案、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本途径,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

学生成长各个过程中所需要吸收的“精神复合营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来提供。

一方面,学生在校的大局部时间和精力都在课堂上,这为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提供了时间保证;另一方面,各学科都有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提供了素材支撑。

渗透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为此,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挖掘寓于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做到融德育与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

如何将德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二、立足教材,找准结合点,让德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设计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体系,充分挖掘教材中明显的思想资源、教材暗含的价值取向、学科知识及其背景,还有其中蕴涵的思想和方法及其背后的动人故事和学科开展中所形成的学科文化。

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科学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注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

不同学科渗透德育有其共性:都以知识为载体,寓德育于知识学习和训练过程中。

但由于中学各门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学科教学渗透德育也就有自身特点。

这要求我们根据学科个性,发挥优势,把握重点,分清主次,准确开掘教材内蕴含的德育因素,选择适宜的途径和方法,讲究渗透艺术,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与思想品德的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还要贴近教材。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课堂上的德育应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绝不能牵强附会,“为德育而德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道德意识,使他们能够成为有责任感、爱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以下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可用于实现这种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教师自己应该展示出积极的道德属性,以身作则,发展高尚的道德品质。

只有通过自己真实的行为表达,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教师应该尽量做到公正、真诚和尊重每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道德榜样。

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

例如,在讨论历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让学生了解伦理和道德的重要性,并培养他们的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

第三,教师可以在学科内容中融入一些道德教育元素。

例如,在语文课上,可以选择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文学作品,教授学生品味美好的文学情感,培养情感的调控能力。

在科学课上,可以从事例中选取一些道德议题,让学生思考科技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应对科技进步的道德担当。

第四,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参与校内外活动来培养其道德耐力和责任感。

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可以切身体验到尊重他人、助人为乐等道德价值,通过实践得到深刻的理解。

最后,学校和教师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自治组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才能。

学生自治组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责任感和经验,在参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公正公平的原则、忍让和社交技巧等。

总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的榜样力量、教学内容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通过这些努力,学生将能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做到知行合一,将德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

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5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1篇二、讨论问题为增加课题讨论针对性、实效性,课题组通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归结出我校学科德育渗透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一:重“智”轻“德”。

问题二:课程的育人功效几乎被忽视。

问题三:“学科德育渗透”只留于表面。

问题四:德育渗透内容滞后,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

问题五:德育渗透缺乏考核标准,缺少系统理论支撑,实施中随便性大。

三、讨论内容1、提高教育工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渗透重要性的熟悉。

2、明确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3、探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4、探究在学科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德育渗透方法。

5、查找并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6、制订学科德育渗透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四、讨论成果(一)熟悉成果1、充分熟悉到德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最常常最有效的途径。

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行替代的优势:一是有面广量大的特点:二是有切实的时间保证:三是有丰富的学问载体:四是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各科老师的重要任务。

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时期老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重要内涵。

教书与育人是是辩证统一整体,是老师工作不行分割的两个方面。

2、明确了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原则。

A、学科性原则。

寓德育于学科教学之中,必需从学科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动身。

B、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德育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不管是学科学问本身,还是学科中蕴含的思想教育因素,都必需是正确和科学的。

C、目标性原则。

要细心设计教学目标,找准学问点和德育教育的结合点,使两个目标方向统一起来,为同学综合协调的进展服务。

D、层次性原则。

学科德育与学科教学一样,应当遵循同学的身心进展规律,适时、适度、适量的进行,贯穿在整个教学之中螺旋上升。

E、浸润性原则。

在学科进行德育教育,要防止贴标签的现象发生,要如春雨润物一样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论文小学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学生从小养成懂得遵守纪律、关爱他人、尊敬师长、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

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情感目标设计,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德育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

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

那么英语学课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大家知道英语学科授课时主要使用的语言不是母语而是英语,而且也不可能像思品课那样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接受教育。

我的做法是适时地、自然地、潜移默化地进行。

在日常的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教学常规,培养学生有礼貌、互相关心、谦虚等好品质。

如在课堂组织教学中,每节课前的师生问好就在无形中增进了感情,Glad to meet you! Nice to see you,boys and girls!等的使用更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告诉了学生见面应打招呼,有礼貌。

在Daily talk 中,采用的对话也是很贴近学生生活的,如Is everyone here? How are you today? 通过回答,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同时也明白了应该关心、善待他人,这就是学科德育的一种方式。

再者,我认为激励和表扬对学生的触动是很大的,因此我常常用榜样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当同学表现好,老师发奖券或奖品鼓励时,要求全班都表扬Good! Very good!得奖同学应回答:Thank you,teacher.对于受表扬的同学来说,是种鼓励,下次会争取更好,培养了学习兴趣,调动了积极性。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德育工作“教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现代化建设依赖国民素质的提高”。

这就是说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人才培养依靠教育。

教师这个平凡的职业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

我长期从事小学教学,每天面对的都是天真烂漫、可塑性极强的孩子,面对着千家万户的“小主人”,我能教给他们什么呢?古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不仅要学富五车、旁征博引,还应以外在的行为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吸引、启迪学生。

教师不仅简单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怎样做人。

我不敢断言德育教育是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大多数德育教师都是兼职的。

少年吸毒的报道,少年犯罪率的上升……这些都使我意识到教师承担的责任。

“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每年接手新班后我就迫不及待地结合学生情况及社会上的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地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为在民族危亡关头总有一批仁人志士为国难赴汤蹈火、力挽狂澜,用满腔热血谱写爱国篇章,这些豪迈的壮举不但激励着子孙后代,更增强了炎黄子孙的凝聚力。

三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两篇课文《一定要争气》和《香玉剧社号飞机》,我觉得可以利用这两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定要争气》讲的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早年的成功实验震惊了欧洲的生物界。

这位功成名就的教授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条件,几经辗转回国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香玉剧社号飞机》写的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抗美援朝,卖掉自己的汽车,拿出多年的积蓄,带领剧社义演筹款,捐献战斗机的事。

在课堂上我又补充了一些资料,游子的拳拳报国之心,老艺人的殷殷爱国之情深深地打动、感染了学生。

课后我还组织了“学以致远,立场报国”的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布置了《我长大以后》这篇作文。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渗透德育是教育的常识。

下面我们来论述一下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众所周知,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但是在学科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容易被忽视。

要使学科教育渗透德育,首先要确立渗透德育的核心思想。

德育渗透学科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将德育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使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学的一部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品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二、渗透德育的方法和途径1. 设计德育主题的教学内容在学科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与德育相关的主题内容,如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品德观念。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讲授关于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在地理课上,可以讲授环保知识,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在语文课上,可以讲授一些感人的故事,启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感。

2. 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 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设计一些德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力量。

比如在生物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内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教育学生珍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在地理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环保公益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环保工作的意义。

在语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到老人院进行慰问活动,使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幸福。

通过这些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的魅力,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渗透德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们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学科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们从教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入手,不断探索和实践。

教师德育论文最新8篇

教师德育论文最新8篇

教师德育论文最新8篇教师德育论文篇一一、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首先,教师要树立新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两者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相比较而言,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是我们不能漠视的。

因此,教师应树立与孩子一同道德成长的观念,不仅要以身作则,更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反思,在教学相长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孩子一起感受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成为孩子道德成长道路上的同路人。

二、做德育课程的开发者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

”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它不是师生课程活动的指挥棒,其本身就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空间,教师要由教材的忠实宣讲者转变为教材使用的决策者,确立起自己作为新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者的主体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科书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同时,发现和利用好身边的教育资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学校和教师关注的事情。

把课堂扩展到了无限丰富的大自然、生活中,以至整个人类社会,让学生不仅学会书本上的知识,也学会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我们的地球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

所以,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

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试论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试论在小学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教育实践证明:对教育效果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在于被 教育者根据 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价值 观念等要求, 使之“ 内化” 为个体的思想品德意识, 外化” 再“ 为个体的道德行为。这种“ 内化” 外化” 和“ 作用是任何他人 也无法替代的心理过程。所以, 德育教育过程中, 充分利用 青年学生 自我意识分化矛盾的经济因素 , 使其矛盾中的“ 思 想的自 和“ 我” 现实的自我” 逐步走向统一, 是达到教育的可 行之道。 当然, 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 目 标, 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我认为, 大的努力方向还是可 以借鉴运用坦诚性原则和心理同化规律, 强化理论指导, 结 合现实循序渐进地培养并帮助其进行 自我教育,从而达到 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的目的。
45
的投入, 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 小学数学学科中的德育 素材, 相对来说, 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 的一些德育材料, 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 致使德育
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 新课程和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改革给每种学科提供 了
良好的德育机会和空间。为使学生多方面实现主动 、 、 活泼 和谐的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 自己所教课程的特点 ,改变方 法, 挖掘资源, 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 那么, 如何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我认为,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人手 : 一、 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理解德育的重要性。 学校的德育工作要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社
激励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世界观、 价值观。 关健词 : 素质教育 和谐发展 德育
现行教育在“ 应试教育” 的影响下, 不少学校和教师把
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 的工程, 那么, 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 、 、 劳这些 体 美、 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 这样看来 , 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 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 分, 它同样有着德育、 智育、 美育的义务和功能。 德之所以放 在首位, 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 而是只有在“ 有德” 的前提 下, 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 一些教师 认为: “ 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 数与概念、 测量与计算 、 解 题与应用 ’ 等能力 , 至于德育 , 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 的事了。” 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 , 必然 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二、 以往有些学科教材中德育内容空洞, 教师的德育方 法古板.导致学生的德育不成熟。 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 , 而是需要一定载体、 一定情感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3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3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3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本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欢迎阅读!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的渗透论文篇一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这是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要增强教师的德育意识,充分挖掘德育材料,注意德育工作的全面性。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德育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

而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学校德育不只是班主任和文科教师的任务,必须各科协作。

学科德育是素质教学的重要一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学教材中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施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

(1)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

(2)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

(3)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4)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认为应从四方面入手。

(1)要更新育人观念,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正确的育人观念,是科学地开展德育工作的理论武器,是数学的教学中德育渗透过程的前提条件。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 (4)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 (4)

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数学德育渗透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数学不仅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立德树人是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小学数学教育也不能例外。

因此,本论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一、立德树人与小学数学教育1. 立德树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培育造就大批具有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动力和责任担当的人才。

根据教育部2007年发布的《印发〈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2007-2010年)〉的通知》指出,教育应该融入高水平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立德树人”,意味着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强调道德品质的塑造和品德教育。

在教育实践中,立德树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是要以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科精神、课堂氛围等多种教育方式全面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注重人文关怀和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提高自我认知和道德水平。

2. 小学数学教育数学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点领域之一。

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有启发式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教育一样都具有鲜明的人文精神。

在传授基本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为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理念、优雅的情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小学数学德育渗透的实现1. 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激情教育的实质是是人的发展,而塑造人的德育就更是一个艰难而重要的过程。

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值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人格,赋予其正确的道德意识。

教师应当以激情、热情、爱心和理念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教学环境,并给学生举国自豪的科技文明感等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民族复兴、计划经济制度的美好愿景,激发他们的自信、自尊和自爱.2. 教师要重视丰富课堂教育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手段,不仅可以更形象、更深刻、更有趣地传递知识符号、渗透良好的德育教育,在推广数学原理思维的同时,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沟通家庭,构建健康文化的教育氛围。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5篇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5篇第1篇示例: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德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呢?可以通过选取具有高尚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讲解。

可以选取《小兵张嘎》、《孝子精忠》等篇目,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表达。

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热点话题,让学生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班级中出现的一些矛盾问题、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些小事等。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表达自己的道德情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念。

语文教学也可以通过阅读名人传记等文学作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和道德观念。

可以让学生了解岳飞的民族气节、庄子的忠厚品格等,让学生通过这些名人的事迹来认知道德的重要性,从而得到进一步启发和教育。

语文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渗透德育。

在阅读完孝子精忠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亲身感受孝子精忠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语文课文的内容来进行道德观念的引导。

在学习《草房子》的时候,可以通过对阿Q的人生观的讨论来引导学生了解自尊、自立、自强等正面的品质。

通过这种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可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有很多种,而这些方法无不离不开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

希望广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身的教学经验,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使学生不仅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能够在品格上得到提升。

第2篇示例: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方法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字、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德育教育的载体。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渗透进去呢?以下是一些渗透方法供大家参考。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意义上的学科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人们对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德育作为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篇文章将从学科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着手,探究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培养更多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德育与学科教育的关系德育是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品德、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使其全面发展。

而学科教育则是指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身为一名合格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具备优秀的人文素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因此,德育需要在学科教育中有所体现,两者相互渗透,才能保证学生受到全面的教育。

此外,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还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效果。

1. 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课程内容的设计是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和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

因此,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导向。

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特定价值,道德与伦理标准等重要概念的讲解。

例如,在化学、物理等科学课程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的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纯真好奇心和科学探究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传递科学家的道德精神和伦理规范,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师榜样作用的重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领者和榜样,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学科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实践道德的明确标准。

注重榜样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理念融入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懂得感恩、支持关爱的善良心态,为自身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3. 课外实践活动的加强德育教育的另外一部分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完成的。

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德育论文10篇

小学德育论文10篇

小学德育论文10篇【篇一】“德”是一个相当古老的话题。

小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其在德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师应在教学中结合语文所特有的思想性、语言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等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助力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德。

那么,如何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呢?一、深入钻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不包含意义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字有字意,词有词意,句有句意。

一篇好的文章有具体充实的内容、深刻明确的道理、流利顺畅的行文和充沛饱满的情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材内容都是教育学家在仔细的审核评价之后确定下来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

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努力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字、词中的德育因素。

有些字词本身就具有品德教育的意义,如“孝”,孝字可组词为孝顺。

“孝”本身就有孝顺的意思。

孝顺现指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晋代袁宏在《后汉纪・安帝纪上》写到:“观人之道,幼则观其孝顺而好学,长则观其慈爱而能教。

”由此可见孝顺对一个人,尤其是对年纪尚小的人的品质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还有“谦”字,谦字意为:虚心,不自满。

人们常用“谦谦君子”来形容那些严于律己、品德高尚的人。

方孝孺也说过:“虚已者进德之基。

”由此可见“谦”是对人性的一种赞美。

本身具有教育意义的字词还有:“学习”、“友爱”、“信”、“诺”、“恕”、“仁”、“忠”等。

虽然表现美德的字有很多,但更多的字的本意并不具有德育的意义。

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另辟蹊径地去找寻字词中的德育因素。

比如在课文中最常见到的“的”字,“的”只是一个助词,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字的书写和字形上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

“的”是由“白”和“勺”组成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白”和“勺”在组成“的”字之后都变“瘦”了。

他们只有变瘦了才能组合在一起,成为“的”字。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1. 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成为了教育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2. 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和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与传统的分科教育相比,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必要性:2.1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而德育教育那么关注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公民。

渗透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人文关心,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和他人,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2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学科教育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德育教育那么要求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2.3 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学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在现实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社会能力。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社会需求。

3.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灵巧运用各种方法和策略,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策略:3.1 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应该成为学生的典范,通过自身的言行和形象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3.2 融入学科内容教师可以通过选择有关道德伦理的案例或者引用相关名言佳句等方式,将德育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的过程中也能够了解和思考有关道德的问题。

3.3 运用故事教育故事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教师可以运用相关的故事或者小说来引导学生思考伦理道德问题,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能力。

3.4 进行德育主题讨论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立一些德育主题讨论的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展开辩论,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

学科德育渗透总结(9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通用9篇)学科德育渗透总结篇1一、我校德育渗透的途径的情况(一)学科中有些内容在德育意义上很有代表性,有些内容本身就是介很好的德育教材。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向学生传输道德文化知识。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教学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特点决定的。

1、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认识能力,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认识能力的同时,必将影响学生思想、品质、意志、性格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最长,对学生影响也就最大,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着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智育人,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以德育人,才能适应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人才提出的要求。

2、教师形象具有教育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

而这种指导成功与否又与教师自身形象即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形象和智能结构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教师自身形象的直接体现就是教学中的“讲台形象”。

教师教学中的“讲台形象”本身就具有教育性,是教师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学识、才干、教学技巧和品德修养等多方面素质的集中表现。

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学识、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讲台形象,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非语言行为的作用,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能在本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外,以教师的整体形象对学生产生整体的实际影响。

3、教材内容具有教育性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小学教育的目的、任务所编写的学科教材内容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和方法选择、组织的,注意了教材的思想、政治倾向,使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的有关知识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和长远目标联系起来。

论文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论文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论文有效发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开放性学科,不仅囊括了古今中外丰富的政治文化知识,还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全面掌握,更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实际的教学中,道德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的内容,相互结合,达到自然融入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并且能够在教育教学和引导策略方面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水平,从而让道德教育成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一道亮点,提高学科教学的效果。

一、关注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高低,用师德的力量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这是教师职业道德当中所提出来的要求,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时时刻刻要提醒自己,并且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严格要求自己的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方面要常抓不懈,并且建立相应的培训和监督机制,让教师能够对自己提高要求,在师德师风建设当中不断地提高道德水平。

所以,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自然的表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当中,一个人由内而外的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都可以从细节当中表现出来。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切实加强对自身道德健康的提高工作,如果在思想上有一些困惑,那么教师首先要解决自己的困惑,如果对于主流的价值观和社会提倡的道德良俗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那么教师自己首先也要通过读书,求教等各种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经常反省自身,要觉察自己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一些偏差情况,及时地进行解决,端正思想认识,从而也能给学生们带去更多积极向上的影响,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影响之下逐渐地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也能够自觉地遵守相应的道德原则。

二、通过实践活动渗透,开展道德教育。

在以往传统的道德教育活动中,口头说教的情况比较多,而真正把思想认识转变成实际的行动,中间还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方面对学科内容进行实践的教学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们在实践当中提高对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下的一些道德原则的认同程度进一步的提高。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六篇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六篇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六篇学校德育教育论文范文1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必需遵循的原则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奇异多姿的世界,由于有了人类而更加丰富绚丽,其中最奇妙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

精神世界的奇妙又是由于每个人不同的共性而形成的,假如理论上仅仅把德育教育视为“政治思想”的同义语或“道德教育”的简称,那么在德育实践上就会失之偏颇。

应依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同学身心特点,学问水平和品德形成的进展规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详细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横向贯穿,纵向连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

它有肯定的原则性:方向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原则、联系实际,有的放矢的原则、“有意”“有序”“有机”“有情”“有效”的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学校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途径和方法1.正确的教学思想、老师观。

老师要有人格魅力,要有丰富的感情,为人师表,成为楷模。

只有老师有美妙的情操,高尚的品行,才能在文章中找到切入点,联系点。

联系同学进行有效的情感熏陶,品德教育,老师则影响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

语文老师假如不具有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老师观,语文教学不会取得胜利。

而应当以科学教育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挥传统教学中科学的有用成分,突破陈腐落后的教育思想束缚,从实际动身。

制造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同时,树立为国家培育人才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真正把同学作为学习的仆人。

语文老师应在深化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热忱,深厚的才识与超群的教学艺术细心地设计教学过程,查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同学的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

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养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2.正确的新同学观。

今日,时代的进展,社会的进步,已经迫使老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待同学。

现代社会更注意是人本身――人的潜能,人的进展,人的共性和人的价值,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传统的同学观。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只有真正转变观念,才能积极主动、千方百计地在教学工作中去重视德育工作,研究德育工作,实践德育工作,渗透德育工作。

评价模式的改变也是推进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

这导致广大教师过分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因而忽视了德育工作。

只有形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全面科学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教师德育工作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自觉地把“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在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德育工作。

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有关道德、伦理、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在研究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这样,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总之,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改变评价模式,结合学科特点,联系教材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德才兼备”的培养目标。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工作,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渗透德育教育,而不是附加在教学内容之外。

例如,在物理课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家在定律发现过程中的艰辛劳动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意志品质。

在历史课中,可以结合我国的科技文化成就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或者通过近代中的屈辱历史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志和报国之举。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目标要高,着眼点要大,例如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爱国情操、崇高志趣、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浩然正气、为政风范、广阔胸襟、英雄气概和社会理想等。

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要求要适当降低,从小事抓起,例如在日常研究和生活中,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取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指人的品质。

从政治角度来说,德育味着一个人的政治觉悟、阶级觉悟、思想觉悟以及政治品质;从社会学角度看,德育则意味着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风格、品行等;在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为人处世的表现;在心理学上,可解释为人的意志、兴趣、爱好、情感、情操等。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和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三者关系相辅相成,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起导向和促进作用。

德育目标的实现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也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从实践中不难看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

思想品德及政治课是向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任课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运用教材联系学生实际,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的行为。

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几点看法
1.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渗透是以教学为存在前提教学中的课堂讲授、教学实践是德育渗透的主渠道。

课堂讲授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开发智力、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占用教学时间最多的。

课堂讲授在学生品德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灌输思想、提高道德认识能力、培养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堂讲授带有明显的学科特点,不同学科德育渗透有着各自的优势。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它们的教育作用是直接的、毫不隐讳的,教学的
教育作用应该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

而教学实践包括实验、实习、参观、调查、生产劳动等。

人的品德心理形成与发展,一点儿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任何知识、思想、能力、地发展和完善都是实践活动的结果。

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转变观念、增强信念、锻炼意志、掌握技巧、培养劳动习惯等,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人文学科部分内容也是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可分为直接式和渗透式。

直接式的德育优势不必多说,渗透式是通过欣赏、抒情、论证、比较等形式唤起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情感,陶冶情操。

文科教学应遵循真善美的统一,善必须以真为基础,以美来升华,在传真、扬善、颂美中启迪学生为善、乐善。

自然科学教学的特点是知识技能本身没有阶级性,但是人们学习、研究、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技能的活动,却受某种思想意识地支配,受社会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

这里不仅有个动机问题,也有个态度方法问题。

尤其是当代自然观、环境观、发展观以及科学道德观在自然科学教学中都有生动的体现,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塑造高尚人格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 在知识传授中进行德育渗透来提高认识
学科教学要重视挖掘知识中的“良知”,使知识更好地在社会文明中发挥作用。

前面已经阐述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不同,教师要遵循学科特点和规律,认真钻研教材,找准切入点,巧妙地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恰当的层次上渗
透,使学生能获得高品位的知识。

3.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只要是教师,无论他教什么课,在教学中都会通过态度、情感、言行对学生产生感染作用。

正如加里宁感受的:“老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

”“一个教师必须好好检查自己,他应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最严格的监督之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样严格的监督。

”作为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克服单纯业务观念,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率先垂范、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道德修养,既要做理论的“巨人”,又要做行为的楷模,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

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人格特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

教师要重视职业道德修养,维护自己的形象,为学生做好表率,积极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4. 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的观点。

尽管这些观点带有狭隘的经验主义色彩,但在揭示教育对生活的作用方面有其合理成分。

教育贴近生活,就是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学生的各种需要,尊重学生意愿,帮助学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为学生未来生活奠定基础。

学生的需要很多,也不完全一致,主要的是学习、生活、心理、和社会关系等。

当学生现实的、急迫的、心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诱发一系列思想问题,出
现非正常行为。

笔者曾对军队医学院校学员现实思想做了调查,暴露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很多。

有的学生生活自立能力差,常常依赖于家庭;有的学生缺少正确的消费观,花钱大手大脚;有的学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常常感到孤单;有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多,学习压力较大,等等。

学生希望教师成为他们成材的指导者和生活的引路人。

学科教学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紧密联系实际,教给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正确认识自我与他我的方法,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断提高他们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研究探索,做德育渗透的有心人,才能把握其中的规律,达到游刃有余、渗透自如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