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精选6篇)1调查时间:20xx年3月。
调查地点:农村、乡镇、就业办事处等地方。
调查方式:采用收集材料、电话、网聊、面谈等方式进行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深入剖析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前言: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成为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犯其主要原因是农民工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针对这一问题我对清涧县的农民工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通过调查清涧县外出的农民工在外主要涉及建筑业、餐饮服务、批发零售、车辆修理、轻工业等行业。
一、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及法律援助的途径调查显示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仍然是农民工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占到了被调查人数的54.64%。
通过法制宣传橱窗获取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占到了总数的25.24%,以互联网为载体获得法律知识的农民工只占到了总数的1.6%。
在农民工认为在哪里咨询法律问题比较可靠这一问题上,有48%的人选择了政府相关部门,44%的人选择了法律服务所,33%的人选择了律师事务所,还有13.5%的人选择了熟人介绍。
在有效解决法律问题途径这一项目上,有66.51%的人选择了依法解决,另外还有9.57%的人选择了上访,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已有了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而少部分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也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
在农民工是否了解法律援助具体条件的问题上,有84.07%的人选择了了解一些。
有85.6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他们需要法律帮助时很方便或比较方便。
此外还有89.84%的农民工认为他们能够或有时能在社区获得法律帮助。
二、农民工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农民工分布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难以集中这些特性给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特别是外出农民工的法制宣传教育比较薄弱,存在不少盲点。
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精心整理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以禹州市市区居民为例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实践团队我们“弘扬五四精神,传播法治理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以禹州市为范围通过访问、发放调查问卷形式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的调研。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72份、有效72份,极高的有效回收率表明了公民对其自身的法律意识的普遍关注,对其自身及周围人的法律意识程度讨论态度是积极的。
(二)受访公民基本信息本次调研的对象性别差异不大,在回收有效调查问卷里男性42名,女性30名。
这表明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对自身法律意识乐于讨论的程度基本一致。
在年龄方面16—29岁公民人数40、30—39岁公民人数16、40—49岁公民人数10、50岁以上公民人数6人,不难看出16—29岁公民所占比例高达56%,说明三十岁以下的青年自身法律意识关注程度最高。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9、初中24、高中(含中专、技校)1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21人;政治面貌上,受访人员为中共党员11人共青团员21人群众39民主党派成员1人;受访公民职业上,在校学生13人、国家公务员3人、私企工作人员2人、科教文卫人员3人、自由职业21人、其他20人。
月收入情况为1000元以下32人、1001—2000元21人、2001—3000元9人、3000元以上4人。
可见,公民的收入水平还是相对较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仅占5.6%,公民收入有所增长,但收入水平不高。
(三)对公民法律意识的相关调查1.法律现状及作用在“法律与您工作、学习和生活关系”中有39人认为关系非常密切,23人认为有多大用。
”以上数据表明法律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起到很大作用。
然而对于“与人发生纠纷”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的占67%、“向法院诉讼”占14%、“找中间人解决”占18%,72人中只有一人选择了“其他”。
这表明,人们虽然承认法律在生活中其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上还是不会直接选择“法律手段”,这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暑期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暑期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在今年的暑期,为了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我进行了一项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此次调查旨在揭示社区居民对法律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社区法治建设和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调查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集了X份有效问卷,并对X位居民进行了深入访谈。
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教育程度的社区居民,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法律认知方面大部分社区居民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常见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如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然而,对于一些较为专业和复杂的法律领域,如知识产权法、金融证券法等,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同时,仍有一部分居民对法律的认知存在模糊和错误的情况,例如分不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界限。
法律态度方面多数居民认为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的保障。
他们表示愿意遵守法律,并相信法律能够解决纠纷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也有部分居民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执行效果存在一定的疑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会受到权力和金钱的干扰。
法律行为方面在遇到法律问题时,约X%的居民会首先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如咨询律师、向法院起诉等。
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会选择自行协商、寻求亲友帮助或者干脆放弃维权。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居民能够遵守法律法规,但也存在一些不文明和违法的行为,如闯红灯、乱扔垃圾、不遵守物业管理规定等。
影响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因素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与居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呈正相关。
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居民,对法律的认知越全面,法律态度越积极,也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职业背景从事法律相关职业或具有法律培训经历的居民,法律意识相对较强。
而从事体力劳动或服务行业的居民,由于工作环境和接触法律的机会较少,法律意识相对较弱。
宣传教育社区开展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对居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居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权益保障,也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居民的法律意识现状,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和方法(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居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法律观念、法律运用能力以及对法律教育的需求,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法律意识、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了包含多个方面的问卷,涵盖法律知识、法律态度、法律行为等内容,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在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居民中进行广泛发放。
2、访谈调查选取了部分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深入了解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以及对法律的看法和需求。
三、调研结果(一)居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1、法律知识的了解大部分居民对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常见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如民法、刑法、劳动法等。
但对于一些较为专业和细分的法律领域,如知识产权法、金融法等,了解程度相对较低。
2、法律信息获取渠道居民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依次为电视、网络、报纸杂志、法律讲座等。
其中,网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法律信息来源,但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居民的法律观念1、守法意识绝大多数居民表示愿意遵守法律,认为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但也有部分居民存在侥幸心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选择违反法律。
2、权利意识居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懂得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或者不敢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三)居民的法律运用能力1、解决纠纷的方式在遇到纠纷时,居民首选的解决方式依次为协商、调解、诉讼。
其中,协商和调解被广泛采用,而诉讼则被认为是最后的手段。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居民对协商和调解的技巧和方法掌握不足。
2、法律援助的认知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援助制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具体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不太清楚。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意识的普及和提高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
为了解当下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和法律意识的形成情况,我们进行了一项居民法律意识调查,以下是调查报告的详细内容。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居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法律意识的形成情况,以及居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的应对方式。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希望能够为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涵盖了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群体。
问卷内容包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法律意识的形成途径以及在面临法律问题时的应对方式等。
三、调查结果1. 法律知识的了解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较低。
仅有30%的受访者能够正确回答法律常识问题,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时间、《婚姻法》的适用对象等。
而对于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如法律的效力和法律的适用范围等,更是有很多人存在误解或者不了解的情况。
2. 法律意识的形成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法律意识的形成途径主要是通过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
此外,家庭教育和社会交往也对法律意识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形成途径不明确或者缺乏相关的教育和宣传。
3. 面临法律问题时的应对方式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在面临法律问题时的应对方式是求助于专业人士,如律师、法律顾问等。
少部分居民会主动寻找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助解决。
然而,仍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在面临法律问题时常常感到无助和困惑,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寻求帮助。
四、调查分析和建议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居民的法律意识普及和提高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法律知识的普及仍然不够,需要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的力度,提高居民的法律素养。
其次,法律意识的形成途径需要多样化,除了媒体渠道,还可以通过学校、社区等渠道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根据对居民法律意识进行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居民对法律意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参差不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具体内容如下:一、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居民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相对较为有限。
一些居民普遍认为法律是高深莫测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了解其中的内容。
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对法律问题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判断,容易成为各种违法行为的受害者。
因此,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十分必要。
二、对个人权益的保护意识不够强烈调研结果显示,部分居民对自己的权益保护存在一定的漠视和侥幸心理。
他们相信法律不能真正保护个人权益,因此对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缺乏主动性。
这种现象在一些就业、合同、消费等领域尤为突出。
因此,加强对个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宣传,提高居民的主动维权意识,对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至关重要。
三、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呼声较大尽管部分居民对法律存在了解不足的问题,但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呼声较大。
特别是在婚姻家庭、劳动合同、租赁等领域,居民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法律知识和指导。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法律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等形式,满足居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
四、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调研结果还显示,部分居民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
他们认为法律教育只适用于法律从业人员,对普通居民并没有太大帮助。
这种观念导致居民对法律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然而,法律教育的普及性和必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因此,应加强对法律教育的宣传,提高居民对法律教育的重视程度。
总之,居民法律意识调研发现了居民对法律意识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但同时也发现了居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呼声。
因此,应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供法律援助和咨询等形式,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参与社会治理。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精选】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3541字)在中国不断与世界扩大交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今天,法律开始走进并更近的影响农民的生活,那么,农民的法律意识状态如何呢?他们的权利意识、法律保护意识和民主意识的状况又如何呢?这些都是我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急切想了解的问题,于是趁着暑假的机会,在我的家乡韶关市的几个乡镇展开了此次的社会调研。
一、调查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图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农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
通过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农村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地调查对象分别是韶关市犁市镇、长来镇、北乡镇在农村生活的居民,所被调查的人员大概在18—65岁之间,文化程度在小学至本科之间,无文盲。
所以,可以保证调查问卷的真实性,以及回答我访问时理解问题的能力。
三、调查的程序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问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不过仍是以调查问卷为主,访问为辅的调查方法。
四、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因为考虑到本次调查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都是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尽可能做到浅显易懂。
在爸爸的帮助下,这次的调查共发问卷60份,每个村各20份。
采用当场回收的方式,60份全部回收,但有4份没按要求填写,所以,最后的有效问卷为56份。
以下是我的调查问卷:1你对法律知识了解多少?A该了解的都了解了——12.8%B.不太了解——65.3%C不了解——21.9%2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A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10%B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18.3%C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法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居民的法律意识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权益保障,也对整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广泛的调查。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程度和地区的居民,以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一、调查结果(一)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大部分居民对基本的法律概念和常见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了解,但程度参差不齐。
例如,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晓率相对较高;而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法律,如《证券法》《反垄断法》等,了解的人数则较少。
(二)法律获取途径通过互联网获取法律知识成为了最主要的途径,其次是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居民表示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有限,缺乏系统和有效的学习途径。
(三)法律运用能力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仅有少数居民能够自信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许多人表示不知道如何着手,或者担心法律程序繁琐、成本高昂。
(四)对法律的信任度大部分居民对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表示信任,但也有部分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现象,影响了法律的公信力。
二、原因分析(一)教育因素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比重相对较小,且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和深入。
(二)宣传力度法律宣传工作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宣传内容不够通俗易懂,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难以引起居民的广泛关注和兴趣。
(三)社会环境部分不良社会现象和不公正的执法司法案例,使得一些居民对法律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
(四)个人因素部分居民自身缺乏主动学习法律的意识和积极性,对法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三、提升居民法律意识的建议(一)加强学校法律教育将法律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对法律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深入了解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居民的法律意识调研,以下是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调研方法
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向不同社区的居民进行了调研。
问卷内容涉及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对法律权益的维护意识、对法律服务的需求等方面的问题。
二、调研结果
1. 法律知识了解程度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居民对法律知识掌握并不充分,只有少部分人对法律有较深入的了解,普遍存在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欠缺情况。
2. 法律权益的维护意识
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有较多居民表示不清楚应该如何维权,也存在对维权渠道的不了解。
一些居民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而非积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3. 法律服务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居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较大,特别是在民事纠纷、合同签订、劳动权益保护等方面,需要法律服务的比例较高。
三、调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居民对法律意识的认知和维权意识还有待提高。
为了加强居民的法律意识,应当通过开展法律宣传教育、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等途径,提升居民对法律的了解和维权能力,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同时,政府、社会组织和法律服务机构应加强对居民的法律服务,提供更便捷的法律服务渠道,满足居民的法律需求。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居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未来加强法律意识教育和法律服务提供了指导和建议。
希望未来能够通过多方合作,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法律意识,推动法治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关于居民法律意识调查实践的个人心得在这一次毛概社会实践中我收获颇多,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
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这次我们的实践题目——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我们小组主要深入访问和调查了居民社区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探讨。
主要用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可以了解到当地居民的法律意识的现状。
虽然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但目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却不尽人意。
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农民法律知识水平的匮乏。
虽然经过多年的普法教育,农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传统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上普法宣传流于形式,农民对法律知识的认知仍停留在浅层次的感性认识上,不能真正了解法律的含义。
第二,法律知识欠缺,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足。
比如很多人知道杀人发火是犯法,但是对无照经营等却认为不犯法,更不要说对那些涉及与经济贸易等有关的法律知识了。
因此,除一些重大犯罪行为外,农民的社会行为基本上是脱离法律认知而进行的。
第三,权利意识淡薄。
“民不与官斗”、“一年官司十年仇”、“吃亏是福”等传统观念深深的影响着一群人。
受传统人治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法制在农村的着眼点都是如何加强管理,着重于法的政治统治功能,农民往往只把法律当成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工具,而忽视了法律保障权利的功能。
第四,是法律在农村缺乏应有的权威。
法治社会要求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
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
在农民的心中,政府管理了一切,在日常生活中找政府往往是解决矛盾纠纷的主要途径,远远大于寻找法律救济的比重。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居民法律意识调研报告一、调查目的通过调查居民的法律意识,了解他们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以及对法律问题的态度及处理方式,为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提供依据。
二、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不同年龄段、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居民进行调查。
三、调查结果1. 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在调查中,大多数居民对法律的基本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回答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等问题。
但同时也发现少数居民对法律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于法律的更深层次理解有所欠缺。
2. 对法律问题的态度大部分居民对法律问题持正义、公平的态度,认为法律的制定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保护公民的权益。
但个别居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有一定的逃避法律的倾向。
3. 处理法律问题的方式大部分居民表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主动寻求法律咨询或寻求法律帮助,他们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可以增加自身的法律意识。
但也有一部分居民表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可能选择采取默许、沉默、回避等方式,不愿意主动去解决法律问题。
四、调查分析1. 居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一在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职业和教育程度的居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不同。
年轻人对法律的认识一般较为深刻,而中老年人的法律意识相对较弱。
教育程度较低的居民对法律的了解也比较有限。
2. 部分居民对法律问题的态度存在问题个别居民在面对法律问题时,过于关注自身的利益,对社会公义和公平不够重视。
这种态度可能会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3. 有效提高居民法律意识的建议(1)引导居民加强法律学习,提高法律知识水平;(2)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居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3)加强社会法治建设,提高居民对法律的信任度;(4)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为居民提供及时、便捷的法律咨询和帮助。
五、结论通过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居民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和法律问题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
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和问题一、引言公民法律意识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知、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行使法律权益的能力。
它是建立在法治社会中的基本要求,对于公民的法律素养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950份。
调查对象主要为18岁以上的居民,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
三、调查结果分析1.公民对法律的意识在被调查者中,有70%以上的人表示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50%的人接受过法律知识的教育培训。
这表明大部分公民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然而,仅有45%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了法律的具体应用,只有25%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主动借助法律途径解决。
这说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的应用程度还不够高。
2.公民法律意识的薄弱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在公民法律意识中存在以下薄弱环节:(1)法律知识薄弱:超过60%的被调查者表示法律知识了解不足,无法正确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
(2)维权意识不强:只有30%的人在遭遇侵权时选择通过法律手段维权,其他人多将问题置之不理,甚至以暴力方式解决。
(3)对于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不足:50%的受访者对于维护公共秩序的主动责任不强,甚至对于律师的暴力行为表示理解和支持。
3.形成公民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在调查中,受访者提到了一些形成公民法律意识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1)普及教育不到位: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普及法律知识的渠道不足,学校、社区等地方普及教育缺失。
(2)法律意识宣传不到位:很多人表示,在媒体中很少看到法律宣传,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够广泛。
(3)法治环境不完善:有人认为法律执行不公正,相信通过法律维权没有实际效果。
四、提升公民法律意识的建议为了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1.加强法律教育普及:在学校、社区等场所开设法律课程,教育公民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
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社会调查报告一、引言法律意识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接受程度。
它对于一个社会的法治建设和人民的合法权益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调查,探讨当今社会公众对法律意识的认知与行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解决方案。
二、调查背景该项调查基于对XXX地区500名居民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情况和实践行动。
三、调查结果1. 法律意识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显示,62%的受访者表示对法律意识有一定的认知,但只有38%的受访者能准确理解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
其中,25-35岁年龄段的群体对法律意识的认知度最高。
2. 法律实践行为情况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受访者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仍相对较少。
仅有45%的受访者曾主动了解过相关法律法规,只有30%的受访者在面临法律问题时会主动寻求法律援助或咨询。
此外,仅有27%的受访者参与社会公益法律服务活动。
3. 影响法律意识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因素可能影响公众的法律意识水平:- 教育水平:受访者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群对法律意识的认知更高。
- 媒体影响: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获取法律知识和案例是公众提高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
- 经济状况:受访者中较高收入人群的法律意识认知程度较高。
四、问题与解决方案1. 法律知识普及不足调查显示,很多人对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的真正理解仍有待加强。
为了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增加法律方面的课程内容。
- 举办法律宣传活动,利用媒体和社区平台向公众传播法律知识。
- 支持法律普及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
2. 法律援助和维权机制不健全调查结果显示,只有少数人在面临法律问题时主动寻求法律援助或咨询。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可以考虑以下解决方案:-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
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精选9篇)
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精选9篇)当某一情况或事件需要弄明白时,我们通常要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最终根据调查情况形成调查报告。
怎样写调查报告才规范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当地居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1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
从人类对社会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
法律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精神底蕴,既是法律规范建设的精神动力,又是制度建设的精神支柱,不仅影响法律规范创制的质量,而且制约着法律规范转化为现实制度的全过程,从而决定法律制度建设的成败。
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我系以小组为单位,对各寝室不同年级的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从中了解到我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问卷分析1、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调查表明:他们对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方面的常识比较了解,有70%的同学都能答对这些方面的问题;但对法理、民法、知识产权法、仲裁法国际法、行政法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大部分人较为生疏。
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显得欠缺。
2、有平等的诉求,但对平等的理解不深。
在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有平等的思想意识,但对平等认识不到位,在心灵深处,惧怕权势;对他人的不良违法行为能进行正确评价和谴责,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却采取双重标准。
如对在法治社会中您认为对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影响最大的应当是什么的选答,认为各级官员的意志的表明部分人在心中已经认同官员的特权。
当在寝室里遇到窃贼时,有47%的人选择可能会痛打他一顿。
3、有建立法治国家的法律理想和热情,但对现实法治建设的心理准备不足。
暑期调查报告--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社区普法教育活动。
二.调查时间:2011年7月12号至8月20号三.调查地点: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四.调查对象: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居民五.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六.调查内容一、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1、调查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通过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
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居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
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调查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篇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3篇法律意识是关于社会与法律之间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虽然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法律意识的标准化的量表测量技术一直未受到重视,我国学术界最近涌现的大量关于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也显示出在调查方法上的欠缺。
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
法律意识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摘要]:世纪更替,回顾人类社会向文明进步的过程,人类用特有的灵性去思考以后,在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人类的主观世界,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规范,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法制制度。
这些法律制度来于生活,又真实地反映现实,普遍存在于我们周围。
法律的进步,法制的完善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
全民法律意识、法律素质的提高,才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决定因素。
可见,法律的普及特别势在必行特别是在农村。
[关键词]:法律普及当地群众思想现状解决办法在社会实践中,我亲身深入农村,就当前农村群众的法律素质进行了专题调研。
通过这次了解真实的反映了目前当地群众在法律意识上的强与弱,在触及法律面前的思想和行动以及当地法律知识的普及情况。
一、当地群众法律意识现状当地农村群众法律素质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法律通型;二是似懂非懂型;三是法盲型。
(一)、法律通型。
在走访的几个村的部分村两委成员和普通群众共80人,有17%的干部群众属法律通型的,他们主要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纸、书籍了解法律,他们往往会用法律的知识武装、充实自己的头脑,法律通型的干部群众较善于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
近几年来,在农村群众借贷问题逐渐成为激化矛盾的焦点、热点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群众碍于面子在借还钱、借还物时不写欠条和收据。
在这种情况下,万一单方失信,无法诉诸于法律。
而一些在法律方面较为精通的农民就会让对方写好欠条或收据,这样就有效的避免了经济的损失,也不至于伤了双方和气。
一些村的老人会用法,与子女签订老人赡养协议;有的农家女在结婚时与丈夫办理婚前财产公证,这都表明当前农村法律的存在和运用。
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
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社会调查报告一、调查背景法治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全民的法律意识,而社区作为人民群众居住的日常生活空间,居民的法律意识也是社会法治发展的基础。
为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本次社会调查旨在调查社区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依法行为的习惯以及对法律的信任度等方面情况,并通过分析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提高。
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发放问卷,让社区居民对相关问题进行匿名填写,旨在保证回答者的真实性和回答的客观性。
问卷共包括一些基本信息的收集和涉及法律意识的问题。
三、调查结果1.社区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5%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我国的一些基本法律,如宪法、刑法、合同法等。
而有15%的被调查者对基本法律了解程度较低,甚至表示不了解。
这说明大部分社区居民对法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一部分抱有陌生态度的居民。
2.社区居民依法行为的习惯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依法行为,尊重和遵守法律规定,而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不会依法行为。
这体现了社区居民在法律意识形态上的较高认同度,对法律的尊重程度相对较高。
3.社区居民对法律的信任度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0%的被调查者对法律制度表示较高的信任度,认为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也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度一般或较低,认为法律执行存在不公平或不健全的情况。
这也可能是影响他们依法行为的原因之一四、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整体较好,对法律的了解程度较高,依法行为的习惯较为普遍,对法律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信任度。
但仍有一部分人存在对法律的陌生感和对法律执行的不满意。
根据分析调查结果,可以发现以下原因可能导致社区居民对法律存在较大的不满意:(1)法律宣传不到位,导致部分居民对法律存在陌生感;(2)部分居民可能因为长期没有接触到法律的保护或者曾遭遇法律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对法律产生不信任感;五、建议1.加强法律宣传教育社区居民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存在差异,有必要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一、引言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社区治理的有效性。
为了了解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本报告旨在汇总和分析调查结果,以期为社区治理和法律教育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我们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10个社区,每个社区调查200名居民,合计2000名居民。
调查内容包括个体对法律的认知、了解法律权益和义务的情况以及对法律传播渠道的接触情况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1.法律知识水平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约65%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回答基本法律概念、程序和基本法律常识问题。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法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较高,为积极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支持。
然而,约35%的被调查者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或存在误解,这表明仍有一部分居民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法律权益和义务认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者认为了解和维护自身法律权益是他们的义务。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对自身的法律权益认知较强,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
然而,在对法律义务的认知上,只有50%的被调查者能够正确回答相关问题,其余50%的居民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或模糊。
故需要通过加强法律义务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3.法律传播渠道接触情况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通过电视、报纸、社交媒体等途径接触过法律信息,其中以电视为主要渠道。
这一结果表明社区居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法律信息获取,并对法律宣传有一定的接受度。
然而,仍有一部分居民通过传统媒体渠道获取信息,对于新兴媒体渠道了解较少。
因此,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法律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与建议:1.社区居民对法律基本知识的掌握较好,但仍有部分居民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2.社区居民对自身法律权益的认知较强,但对法律义务的认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法律现实的组成因素。
它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论观点,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要求及态度,对现行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评价和解释,也包括人们对法律和法律制度的认识、愿望和情绪等。
生活中,人们通常所讲的“法律观念”、“法制观念”与法律意识近义。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正确守法与执法的思想保证,普法教育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普遍增强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
对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加以分析,将有助于从社区公民法律意识现状出发,有针地性地搞好社区普法教育活动。
二.调查时间:2015年11月12号至11月20号
三.调查地点:重庆市合川区
四.调查对象:重庆市合川区居民
五.调查方法:通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六.调查内容
一、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调查
1、调查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
通过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法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很有限,权利意识很淡薄,人们普遍有一种耻讼、贱讼观念。
中国几千年封建意识以及建国后极“左”思想的影响,使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与时代精神相冲突的若干传统观念相交织的状况,特别是存在法律制度的现代化与法律意识滞后的矛盾。
主要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习惯于按传统观念参于社会生活,评判他人与社会、解决纠纷及维护自身权益、甚至给“权大于法”以相当程度的认可,视法为维护道德的武器,致力于“无讼”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言出法随”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存在,给某些居民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法律观念,“领导人讲的话就是法”。
这表明,法律权威的削弱和法律观念的动摇成为法制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2.调查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马尾区居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状况,通过了解进而加强和增进城市居民的法律意识,扫除法盲。
通过普法工作的全面展开和
深入进行,使得法律知识在普及,居民的法律意识在提高,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对法律保持正确的态度,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3、调查地和调查对象的选择
调查对象是马尾区居民。
所被调查的的居民中无文盲人员,文化程度在小学到研究生之间,年龄在20岁到60岁之间。
因此他们都具备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4.调查程序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
因为被调查对象人数较多,所以采用的是以问卷调查为主,访问调查为辅的调查方法
二、社会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面向马尾区居民发放的。
在内容上主要分为七部分,分别是:法律知识及获得途径部分;法律理念部分;对法律功能的认识部分;对法律实施的评价部分;对法律的信任程度部分;纠纷解决途径部分;对居委会的认识和评价部分。
为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被调查者的思想和观点,在设计问卷时充分考虑到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的参差不齐,尽量做到文字的浅显易懂,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因为采用了当场收回式,所以50份问卷全部收回。
但是在居民卷中有1卷并未按要求答写,因此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9份。
2.访谈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内容为--1你作为行人时你会怎么做,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3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
从调查的情况看,近60%的人认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执法情况总的较好,法律权威正在逐步形成,“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够实现。
40%的人对法律的现状表露出不满、担忧、无奈、失望,他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一)在一些地方法律得不到全面实施。
(二)轻视法律、漠视法治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居民对法律赋予的权利欠缺理解,不善于依法维权。
(四)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五)法律的普及不够深入,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效果不很理想,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企业、基层单位、学校等还存在“死角”、“空白”。
(六)在立法(包括法规、规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利益倾向突出,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在地方立法中群众参与还不够。
七.调查结果:
此次调查的结果说明,居民的法律意识比较弱,知识也比较缺乏,从数据上看,都没有太在意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也许他们觉得,在生活中遇到麻烦是必然的,并不是法律问题,也有可能受家庭、社会等各种因素影响,让他们认为权利比法律有用,在此问题中虽然有50%的居民回答是“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事实上,他们的法律意识并不
是很强,但是关乎到自己利益和前途,关乎到自己今后的发展,大家自然而然就会认为那是不合理也合法的,人都是自私的动物,谁不会为自己谋利益,谁不希望今后的路能够更加顺利,这也是人之常情。
八:调查结果分析
最大的问题是:居民的法律实用意识弱于法律权利意识,而造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有些人面对问题还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私了的观念。
对于与自己洗洗相关的日常行为,有的人还有用武力解决的观念,不能理性的处理问题
九.建议:
1.通过法律进社区活动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法律进社区工作,就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开展的社区法律服务工作。
一方面,要加强对“法律服务进社区”组织载体的培育和建设。
可以组织律师和法律援助工作者等专业法律人士做好“法律进社区”,以及大力组织和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
“社区是个家,建设靠大家”。
要努力号召和动员社区内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热爱公益事业的在职和离退休的法官、检察官、警察、律师、公证员和大中专院校的法律专业教授、学生积极参与法律服务活动,建立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
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以社区为依托,为居民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
法律进社区,社区将从三类人群进行普法教育,从而提高居民的法律的意识。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与权利意识
居委会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在省或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廉洁奉公,热心为居民服务,增强党的观念,自觉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群众监督,凡涉及省市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事项,尤其是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都要依法召开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逐步规范区级重大事务民主议事、决策的范围,程序和方法,保证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居民自治组织的自治作用,保障居民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3.加强法制教育,加大普法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广泛动员和组织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着重培养权利义务一致的法治观念,增强农村干部群众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法制宣传教育要与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纳要》,使二者互为促进,提高群众法制道德水平。
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居委会、调解委员会作用,加强矛盾纠纷调处,积极疏导民事纠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坚决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一般事情不出村,化解不稳定
因素,提高群众法律意识,为居民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十、结语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使我了解到我国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依法治国的方针还需继续贯彻到底,只有不断提高我国居民乃至农民的法律意识,法治社会的好处才能得以彰显,社会主义的先进性才能更好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社会才能和谐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共同致力于创造中国的世纪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