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南坑傩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萍乡傩文化》课件

《萍乡傩文化》课件

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现状
目前傩文化正在通过多种手段 进行传承和发展,年轻的傩文 化传人不断涌现,萍乡傩舞团、 傩戏团等已成立多年,在不断 表现中国傩文化之美的同时,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傩文化的未来前景
傩文化在丰富我国非物质文化 遗产和传承中的作用必将更加 重要。萍乡傩文化将在新的历 史起点上,展现它辉煌、灿烂 的前景,更好地为中华传统文 化发扬光大作出自己的贡献。
萍乡傩文化
萍乡傩文化是指汉族萍乡地区、彝族傩文化在萍乡所形成的一种地方文化。 是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民间文化中黔湘鄂赣文化区傩文化的 代表之一。
概述
傩是什么?
傩是中国传统民间宗教活动中的一种,是冬春之际,吸引游神下凡的仪式和娱乐表演。
傩文化起源与发展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生产、繁衍的崇拜与祷求,具有丰富的生产、生活和审美内 涵。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借鉴并逐步发展、演变出丰富多彩的傩文化。
傩戏的表演形式
傩戏采用群众集体娱乐表演的特点,分为文戏和武戏。文戏主要是小品、滑稽和寓言故事,武戏强调技击,以 搏击、跳跃、舞蹈及音乐的结合形式展现出来。
傩戏的演员和角色
傩戏演员主要由傩舞队员组成,其中一般是由首背部矮小、膂力较大的舞者担任傩戏演员,主演则一般由傩舞 队老艺人担任。角色方面,分为正、反两类,包括忠诚的士兵、义气的将领、邪恶的大臣、才子等。
3
傩音乐的地位和作用
傩音乐是傩文化的灵魂,是傩仪祭祀的必要配套之一,可以凝聚现场氛围,使观 众与傩仪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精神共鸣。
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傩文化的保护和挖掘
傩文化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民间 文化,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 产,需要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挖 掘。萍乡市目前已经建立了较 为完善的傩文化保护机制,并 利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对傩文化 进行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doc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doc

萍乡历史——导游必知萍乡历史文化萍乡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文鼎盛。

古为吴楚通衢,湘赣边境重镇。

这里傩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其浓厚的古傩遗风和显明特色,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1.萍乡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萍乡傩源于何时,虽已无确切的文字考证,但从现已发现的出土文物和萍乡的历史地理沿革来考察,均可说明萍乡傩起源之久远。

如以上所述,我国古代稻作民族的图腾崇拜,可能是傩最早的标志之一。

在中华民族中,首先创造稻作文化的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百越民族,因此,可以说傩文化也是百越民族的图腾文化。

远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萍乡就有百越族一支的三苗先民在这里生产劳动和繁衍生息。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的稻作遗址中,比较典型的有毗邻萍乡不远的湖南省长沙市的南坨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与陶器,如石斧、石铲、陶碗、陶盘等,从中可找到早期的傩祭图象符号。

1974年萍乡大安里也发现了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出土陶片中就有云雷纹、龙纹和山字纹饰。

这是萍乡发现年代最早的图腾崇拜的见证,也可以说是萍乡出现傩文化最早的见证。

其次,萍乡在古代战国时期为楚国领地,与大部属楚国领地的湖南省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易受楚文化的影响。

楚人好巫,三苗族好巫,所以古时萍乡必然巫风盛行。

傩派生于巫,萍乡产生巫傩文化是事理之必然。

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九歌》,作为我国最古老而又有文字可考的一篇傩乐傩舞诗词,在萍乡傩乐傩舞中可以找出影子。

另外,据有关史料和民间老傩艺人介绍,萍乡的傩庙和木雕傩面具早在唐朝就已经出现了,在民间乡里并且已广泛流传着唐宏、葛雍、周武三位傩神驱鬼逐疫的神话故事。

同时,据有关史料记载:唐、葛、周三人是周幽王的谏官,因周幽王昏庸而辞官修道成仙的(见《九通分类总纂》礼类节二十二册,卷七十,第十三页)。

现从有据可查考的文物,北宋太平兴国年问,在萍乡建立的傩神将军庙算起,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由此可以推断萍乡不仅在唐朝以前就已开始有傩事活动了,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历史时期。

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萍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如下:
1.红色非遗成为非遗保护新亮点。

例如,莲花打锡、萍乡花果、上栗酸枣糕等都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非
遗项目。

2.地域文化特色鲜明。

例如,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3.传统老字号强化保护。

非遗项目中的传统老字号对于传承传统文化和推动社会和谐和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4.非遗助推乡村振兴。

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5.推进传统工艺振兴。

例如,湘东傩面具雕刻、芦溪缩龙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项目。

6.填补非遗领域空白项目。

例如,吴、楚文化的相濡浸染,构成了萍乡风情独具的民风民俗和异彩纷呈的民
间艺术。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资料或咨询当地文化部门。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萍乡傩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本文旨在通过对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的深入分析,探讨其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为现代社会提供启示。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主要包括傩舞、傩戏、傩面三大类。

萍乡傩戏具有显著的特色,如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音乐优美等。

同时,萍乡傩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萍乡傩文化不仅在当地广为流传,还影响到了周边地区,成为研究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对象。

萍乡傩舞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舞蹈,其动作古朴、形象生动,通常以群舞形式出现,场面热闹。

在表演过程中,舞者们通常穿着特制的服装,佩戴各种道具,通过舞蹈动作表现各种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形象。

同时,萍乡傩舞还具有优美的音乐和唱词,为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萍乡傩戏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独角戏、对唱、群唱等。

其中,独角戏通常由一个演员表演,以唱为主,说白为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对唱和群唱则是由两个或多个演员表演,通过歌唱和说白表现剧情。

在表演过程中,演员们通常会使用各种道具和面具,以增强表演效果。

萍乡傩舞和傩戏的演员们通常会穿着特制的服装和头饰。

这些服装和头饰根据不同的角色和剧情有着不同的设计,如龙、凤、狮子、老虎等动物形象,以及各种神仙、历史人物等形象。

这些服装头饰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能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角色形象,表现剧情内容。

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萍乡傩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崇拜、鬼神信仰等思想观念,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萍乡傩文化还反映了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如尊老爱幼、崇尚正义等。

萍乡傩文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如和谐、对称、平衡等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江西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初探

江西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初探

江西萍乡傩舞艺术特征初探作者:付红玲琦来源:《艺海》2011年第04期摘要:萍乡傩舞是南方最具地方特色、最丰富、最具影响力的。

本文探讨了萍乡傩舞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萍乡傩舞艺术特征萍乡“地界吴楚,水接潇湘”,有“湘赣咽喉”之称。

萍乡自古人文鼎盛,民风淳朴,民间文化艺术极为丰富。

萍乡傩是南方具地方特色,最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

萍乡傩舞以巫神文化为基础,融汇地域性的传统民俗、祭祀活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创造神物性格,刻画神物形象,唤起信仰幻觉的过程中,体现出特定程式和氛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一、萍乡傩舞的形式一个舞种的形成,必须有其单独存在和突出表现的意义。

并且这种形式必须具备一定的要素,运用一定的方法组合起来,才可能具备舞蹈语言的性质,最终拥有其动作、姿态、步法和技巧等基本成分,以致在诸多的表演中进行客观和主观的择取、组合、发展和变化,形成经久不衰的舞种。

1、萍乡傩舞的动作:严格按照傩事活动的程序进行步法和布阵。

步法以东、西、南、北、中为方向,布阵以子午回龙、太极回龙、八卦回龙等为中枢,生发出“一字长蛇阵”、“龙门阵”、“八卦阵”、“麻雀阵”等阵法,其舞蹈动作风格独特,每个傩舞队各具特色。

麻山镇汶泉傩舞动作古朴庄重,柔软圆润、典雅文静。

无论是扬臂或举足,动作小巧轻盈,表演“摇、转、甩、耍、点、缠、跳、跑”等动作,都以贴身舞动,小旋步交替小范围中完成为特点,偶而同时低头抬头相对望视,情趣横生。

赤山镇石洞口和南坑镇傩舞以粗犷剽悍、风趣诙谐为特点,基本动作体现在顺拐的两脚上,随着咯咚咚锵锵的3/4锣鼓节奏,每小节的第一拍双脚原地不动,二三拍双脚则左右、右左方向反复有力地弹踩在锣鼓点上,民间艺人称此动作为“踩傩”或“踩锣”。

排上乡毛园的傩舞动作以激烈奔放、勇猛刚韧而见长。

速度快而不乱,既猛又稳,敏捷轻巧,并且不断变换位置,表演长手对打。

动作幅度舒展有力,多以“弓箭步”、“跪步”对峙舞蹈动作为特点。

萍乡风俗习惯

萍乡风俗习惯

萍乡风俗习惯萍乡农村有“吃新”的习俗,据说它的来历是与农事季节密切相关。

这天,农家掐早稻熟穗,取新米拦老米蒸食,配鱼肉和新鲜蔬菜,焚香敬天地神灵后合家欢食,以庆祝早稻丰收,除传统节日外,萍乡在饮食习俗、日常忌讳都有独特之处。

萍乡的民间艺术是萍乡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勤劳智慧的萍乡人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多姿多彩、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其中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要数萍乡的傩文化。

1、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萍乡上栗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

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

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

”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

2、莲花打锡2000多年前,莲花就有锡制品。

清康熙年间,皇上曾下旨由街头村锡匠打造锡钱币。

莲花打锡工具简单,工艺讲究。

有“三分打,七分磨”之说。

莲花锡器精细匀称的锡花、弧线优美的造型、雕刻精美的装饰,堪称民间手工一绝。

3、萍乡春锣萍乡春锣是流传在萍乡一带的由“报春”演变来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每逢春节之后,报春人身背锣鼓,挨家挨户去告诉人们当年的家事季节,提醒人们注意及时播种、耕田。

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普及,春锣演唱的内容开始改变,成为向人们恭贺新年、传吉报喜,并逐步发展到说人物、扬善贬恶的一种艺术形式。

4、莲花茶灯舞“茶灯舞”又名“茶灯闹春”,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莲花县六市、高洲、坊楼等乡镇广为流传。

村民每逢喜庆佳节,常以“茶灯舞”上门祝福。

每到一处,主人门外鸣放鞭炮相迎。

表演者入堂屋,高喊“恭喜发财”等赞语。

该舞蹈由15人组成男女群舞。

它通过各种灯彩的舞姿变化,绘成了“双龙出水”、“蛟麻花”、“上南天门”、“蛇退壳”、“双龙摆尾”等一幅幅画面。

“茶灯舞”的表演形式特点是:画面多姿,载歌载舞、间有道白、滑稽多趣。

5、安源面塑安源面塑是一种民间传统美术。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
傩,这个字,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已经比较陌生。

但是,如果把时间拨回到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代甚至原始社会时期,傩,在人们的生活中,可是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人的心中,每只面具都代表着一个神灵。

傩神面具戴到脸上,自己的角色似乎也发生了改变,拥有了神灵的力量,去驱逐各种鬼疫。

历朝历代,傩祭成为一种固定的仪式。

从朝廷到民间,每年都要定期举行隆重的傩祭仪式。

萍乡傩舞,至今还保留了这种源自上古的傩祭遗风。

不仅村村户户用傩舞来欢庆节日、祈福纳财,而且还保留了大量的古傩庙和傩面具。

走进始建于明朝的上栗县石洞口傩庙,你会发现“傩”、以及傩面具,在萍乡人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样的傩庙却是遍布乡间村落。

其实,要真正体会傩舞的铿锵,还是要看男子的傩舞。

古时候,女子不仅不能跳傩舞,连面具也不能触摸。

是的,也许男子戴上傩神面具,更能代表神灵的阳刚和力量。

在神与火的力量交融中,在响彻云霄的锣鼓声中,有了这么朴实有力的动作,什么样的鬼疫吓不跑!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越来越淡薄。

现在,萍乡人跳傩舞,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习俗和节庆娱乐。

现在的傩舞,虽然宗教色彩已经淡化,但是,还依然保存着远古遗风,傩舞的舞步明显体现着这一特征。

傩舞,正是因为一直保留着古代舞蹈的风貌,而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萍乡人跳傩舞。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江西萍乡傩文化艺术形态研究
王洋;王安琦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7(0)5
【摘要】傩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江西的巫傩文化集中在萍乡、婺源等地区,萍乡的傩戏更是由来已久.20世纪90年代,江西省萍乡市上粟县湘东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艺术之乡”,并已向国家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主要从萍乡傩戏的滥觞及历史沿革,萍乡傩戏的社会功能及其潜在的族群意识,萍乡傩戏的艺术形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对傩戏的生成土壤、宗族观念、民俗因子等进行研究,其视角涉及戏曲学、人类学、民俗学、语言学等诸多学科.萍乡的傩文化,集合了民俗、宗教、民间音乐等多元因素,是不可多见的复合型文化承载方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质,而其中折射出来的人文内涵,更是具有深入挖掘的学术意义.【总页数】4页(P107-110)
【作者】王洋;王安琦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0
【相关文献】
1.傩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传承和保护 [J], 叶楚豪;文侃
2.傩文化的苦旅——读《贵池傩文化艺术》 [J], 周华斌
3.傩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传承和保护 [J], 叶楚豪;文侃;
4.江西萍乡地区傩庙建筑审美文化研究 [J], 李岳川; 漆浩
5.江西萍乡傩文化在现代服饰图案的应用研究 [J], 董聪;杨甜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

傩舞的原生态艺术特色江西南丰傩舞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本文对传统南丰傩舞舞蹈动作的特点、服饰的艺术特色、音乐的风格、形式、种类及南丰傩舞面具形成的渊源和规律进行整理和分析,阐述南丰傩舞鲜明地方风格和独特神韵特色的同时所表现出的艺术特征。

江西南丰傩舞文化历史悠久,傩风盛行。

与周边省市的傩文化相比,南丰傩舞更古老稚拙,更粗犷豪放,更具原生态特征。

它们大多保存了古老的驱疫逐鬼的祭祀内容,融合了明清时期社祭中娱神乐人的习俗,渗透了社祭的神人角色,显示出了传统的科举进仕文化主题和人文精神的内涵[1](P141-145)。

南丰傩舞的这种历史渊源和浓郁的原生态性质,决定了它在动作、服饰、音乐、面具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一、南丰傩舞的舞蹈艺术特色南丰傩舞的舞蹈形式,有大傩仪式舞和大傩娱乐舞两种。

大傩仪式舞不多,大傩娱乐舞主要是借娱神而娱人,分为单人舞和多人舞。

单人舞,由一人表演、结构完整、塑造人物并抒发人物内心感情。

多人舞,大多由两人以上表演、结构完整、有独立主题、内容和一定的情节。

不管是大傩仪式舞还是大傩娱乐舞,也不管是单人舞还是多人舞,其舞蹈特色都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戴面具表演。

面具是古傩的主要特征,南丰傩舞都脸戴面具,身穿彩衣,手持道具,合着音乐,应着节拍,霍然起舞。

演出时“手脚弯钩身段圆"是傩舞基本动作的规律。

艺人戴不同的面具,依照着规律,配以不同情绪音响节奏,可刻画出不同性格的人物。

傩谚云:“发怒晃头笑抖肩,手舞足蹈顺一边,快慢缓急看人面(指角色),一举一动合鼓点。

”二是具有鲜明的节奏性。

因傩舞戴面具表演,作为舞蹈三个基本要素之一的舞蹈表情由于面具表情的固定,而无法表现多样化。

这使得舞蹈另一基本要素——节奏显得更加鲜明。

许多表现英雄神将的独舞和双人舞,都力度强、速度快、幅度大,具有粗犷豪放、雄健明快的风格。

三是具有巫舞特征。

禹步手诀是临川傩舞的一个重要特征。

南丰傩舞通常有五种巫步、四种手诀。

萍乡文化

萍乡文化

萍乡文化B1411 04 肖卡萍乡民俗文化萍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辉煌的文化遗产。

萍乡民俗文化绚丽,采茶俚调、民间灯彩、古朴漆画繁衍流传,历久弥新。

渊源于楚巫的傩文化"三宝俱全"(傩面、傩舞、傩庙),被称作"艺术的活化石"。

在民间的群众艺术活动品种多、活动多,代代相传。

至今仍保存下来并在民间流传的尚有30余种:春锣、渔鼓、花锣鼓、茶灯、牛灯、渔仔灯、围鼓、风筝舞、莲花闹、扑蝶舞、泥塑、瓷雕、盆景、彩扎、竹编及民间绘画(农民画、磨漆画、剪纸、烙花、微雕、根雕)等。

傩文化可以说是萍乡最古老的社会文化遗产,80年代初在收集整理时被挖掘出来,现已发现500多个古傩面具、10余处傩神庙和一批傩艺术者表演队伍,还发现了据传有年历史的傩服饰和大量的傩法器、道具,成为全国罕见的傩文化遗产聚集地区之一,1991年,上栗、湘东傩文化展览应邀参加中国“民协”举办的中国建党七十周年献礼展出,上栗傩舞队应邀参加广州中华百杰博览会,引起中外专家、学者极大的兴趣。

法国民间艺术考察团对萍乡丰富的傩文化遗产表示惊讶和钦佩。

1999年,上栗县、湘东区被江西文化厅命名为“傩文化之乡”。

萍乡灯彩历史悠久,源流甚远。

据《萍乡县志》记载“上元张灯自初十日起至十六日止……。

”、“新年村市各有神会、神出,鼓吹导行”;俗有“年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之说。

萍乡灯彩至今长盛不衰,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从城市到农村几乎到处可以看到活跃的灯队,听到悠扬的唢呐和明快的花锣鼓。

灯采的种类包括:茶花灯、狮灯、牛灯、龙灯、缩龙、马灯等。

萍乡采茶戏是产生、流传在湘赣边界萍乡市及其邻近地区的一种载歌载舞的,乡土风味浓郁的地方戏曲,曾被誉为“江西的评弹”,“一朵绚丽多姿的山茶花。

”采茶戏的曲调依不同的调式色彩、旋律特征和曲式结构,分为“采茶调类”、“神川调类”、“民歌小调类”、“词调类”。

有的曲调又因行当(生、旦)不同,声腔又有“正韵”、“派韵”之分,具有同曲异腔之妙。

我的家乡——萍乡 ppt课件

我的家乡——萍乡 ppt课件
我的家乡——萍乡我的家 Nhomakorabea——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我的家乡——萍乡
•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 傩舞、傩戏、傩符、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 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 汉代,一次傩祭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活动,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 皇帝、大臣、一品至六品的官员都要观看,市井百姓也允许参加。 宋代,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 明代,傩戏演出时竟出现过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 …… 若要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哪能置傩于不顾呢?
• 萍乡傩文化历史悠久,萍乡傩面具已列入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 据文化部统计,中国大部分的傩文化是从萍乡传出去的, 应此文化部把萍乡的傩文化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的申报项目
萍乡美食
萍乡美食

江西萍乡地区傩庙图片

江西萍乡地区傩庙图片

江西萍乡地区傩庙照片资料
一、萍乡东源乡小梘傩庙
1、小梘傩庙主殿正门
2、小梘傩庙主殿前(街巷)
3、小梘傩庙对面戏台、酒楼
4、小梘傩庙 主殿内部空间
(主殿内中间天心)
5、小梘傩庙外部格局
二、 萍乡赤山丰泉村石洞口傩庙
1、石洞口傩庙门前(雨亭)
2、石洞口傩庙对面戏台
3、石洞口傩庙内部空间 .
.
三、湘东下埠傩神庙
1、下埠傩庙(外景)
2、下埠傩庙(主殿)
3、下埠傩庙戏台、酒楼
4、下埠傩庙 (殿内祭台、神龛、傩坛)
5、下埠傩庙 主殿内采光亭(后修缮添加)
1、德化庵傩庙 (主殿、雨亭)
2、德化庵傩庙 简介
.
4、德化庵傩庙对面戏台
5、德化庵傩庙 主殿内傩坛供奉“三元大将军”
6、德化庵傩庙内 傩轿
7、德化庵傩庙内的百盏灯
8、德化庵傩庙 主殿内钟鼓区
五、湘东栗塘钟馗庙
1、栗塘钟馗庙主殿
2、栗塘钟馗庙对面戏台
3、栗塘钟馗庙 主殿内部 祭台、神龛
4、栗塘钟馗庙主殿内八角采光亭
六、湘东毛园傩庙(福崇庵)
1、毛园傩庙 外景
2、毛园傩庙主殿
3、毛园傩庙主殿正门
4、毛园傩庙主殿内傩坛
5、毛园傩庙主殿正门框上道教符号
6、湘东俞家坊傩神庙内道教图案
七、萍乡卢溪南坑傩庙
1、南坑铁子山傩神庙
2、南坑车厢傩神庙 (主殿全景)
4、南坑车厢傩神庙 主殿对面戏台
6、南坑车厢傩神庙内 万民伞。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

民族舞教程萍乡傩舞萍乡傩舞是中国传统的民族舞蹈之一,源于江西省萍乡市的民俗节庆活动。

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且极具观赏性的表演艺术形式。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萍乡傩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指导和启发。

萍乡傩舞的基本动作可以分为手舞和脚舞两大类。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手舞的动作。

手舞包括手指的灵活运动、手掌的张合和手腕的转动等。

在傩舞表演中,手舞往往起到衬托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舞者需要通过屈伸、捧掬、曳挥等手势来展现舞蹈的美感和表达舞台形象。

在进行手舞时,要注意手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力求流畅自然,使观众感受到舞者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是脚舞的讲解。

萍乡傩舞的脚舞动作主要包括步法和跳跃动作。

在傩舞中,常见的步法有点步、步子、侧步、踩步等。

这些步法的运用既要求舞者的动作精确度,又要求整体的协调性和节奏感。

跳跃动作是傩舞中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腾空跳、踮脚跳等。

跳跃动作要求舞者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平衡性,同时要灵活运用膝、踝等关节,保持动作的稳定和美感。

除了手舞和脚舞外,舞者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也是傩舞表演的关键。

萍乡傩舞强调舞者的形体和神态的协调性。

身体的姿态要端正自然,舞者要尽量展现出柔韧的肢体线条和舞动的美感。

面部表情的表达也是傩舞中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通过眼神、微笑等表情的变化,舞者能更好地传达舞蹈的情感和内涵。

要成功地学习和表演萍乡傩舞,舞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气息控制和舞台意识。

气息控制是指舞者通过呼吸和发声的技巧来支持舞蹈动作,使动作更加协调和有力。

舞台意识是指舞者在表演过程中要能够注意到自己的位置、队形和舞台空间的利用等。

只有具备良好的气息控制和舞台意识,舞者才能更好地展示出傩舞的魅力。

总之,萍乡傩舞是一门需要细致学习和不断实践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和掌握其基本动作和技巧,舞者能够更好地展示傩舞的美感和表达力。

希望本文能够为对萍乡傩舞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让我们一同感受傩舞的魅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

江西南丰傩文化论析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

江西南丰傩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传承,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舞姿动作粗犷、古朴有致,以面具为特殊化妆手段,融合了民俗、宗教、雕塑、彩绘、舞蹈等多方面内容,是艺术工作者研究古傩舞的活化石。

江西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民间宗教仪式。

傩文化包括傩庙、傩神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我国古籍中早有关于傩的记载,如《诗经·卫风·竹竿》载:“巧笑之,佩玉之傩。

”《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命国难(傩),九门磔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傩),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傩),旁出土牛,以送寒气。

”说明周代傩文化已盛行,并且一年之内要举行三次活动。

傩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在我国,形成了一个包括陕、甘、川、黔、桂、湘、皖的傩文化圈。

江西传傩,始于汉初,两千多年来,傩风不绝是我国傩文化圈中的重要一环,而赣傩尤以南丰、上栗两县为盛,堪称中国傩文化的活化石。

南丰县因出色的傩舞艺术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萍乡的傩文化因艺术种类多、内容量大等特色,也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一、南丰傩文化的历史发展南丰傩舞,俗称“跳傩”,是沿袭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驱傩”演化而来的舞蹈。

南丰有傩,自汉开始。

据南丰西溪乡余氏重修族谱内《金砂余氏傩神辨记》称:“辉(此文作者)尝考宋时邑志旧本载,汉代吴芮将军封军山王者,昔常从陈平讨贼,驻扎军山,对丰人语曰:“此地不数十年,必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必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

”《辨记》中还引用《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傩神,熊皮四目,执戈扬盾,皆所以除疫。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傩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傩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傩戏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中获得生息,繁衍后代,生存的欲望需要宗教(自然宗教)观念的帮助来超越自我,龙的传人以伟大的浪漫主义心性创造了灿烂的巫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鬼”。

巫傩活动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巫傩之风的传承与流布融入习俗之中,即使在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中国的傩事活动可追溯至久远的上古时代,商周,春秋,秦汉乃至明清,传留至今。

最有名的大抵是楚国的傩舞活动。

楚人“信鬼神,好淫祀”,而江西为楚国的管辖地,楚人的巫傩习俗也深刻地影响了赣傩的传承。

赣傩从春秋一直保存至今,江西萍乡,其辖地至今遗存的起傩仪式“启师、请神—点将、发兵—行傩—归庙”就与公元前三世纪流传于楚国《九歌》祈神程式“布坛、迎神—降神—酬神—送神”颇为相似,而且《九歌》中的天神、水神等神灵,也可以在萍乡的傩神之中找到。

说明萍乡傩可能与战国时期楚地古傩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并有可能同时传播。

傩文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

中国的傩,琳琅满目,种类繁多,各有特点。

以服务对象、演出对象和演出场所划分,分为民间傩、宫廷傩、军傩和寺院傩四种。

土家、壮、侗、仡佬、苗等民族的傩戏属民间傩;地戏、关索戏属军傩;藏族聚居区大寺院的跳鬼,包括北京雍和宫的正月跳鬼属寺院傩。

据有关专家调查表明,贵州是我国傩戏最多,品种较齐全的省份,因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与兴趣,美国、日本、法国、西德等10多个国家的专家多次专程前往考察。

古代的傩礼,有两大任务:一、定期驱傩;二、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

它至少与军礼和凶礼有关。

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傩文化,也需要多少知道一点五礼的常识。

简单的说:一吉礼,是对天神地祗和宗庙(祖先)的祭祀之礼。

封禅就是历代最大的吉礼。

二凶礼,是指伤亡灾变之礼,包括水旱、饥馑、兵败、寇乱等礼,以丧礼最为重要。

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在文具文创中的设计与应用章裔涵陈婷

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在文具文创中的设计与应用章裔涵陈婷

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在文具文创中的设计与应用章裔涵陈婷发布时间:2023-05-01T02:40:45.851Z 来源:《时代教育》2023年4期作者:章裔涵陈婷[导读] 萍乡傩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傩文化是一种融合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性文化形式,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近几年,文创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论述了萍乡傩面具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萍乡傩面具的特征,对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在文具文创中的设计创新进行了阐释,旨在为萍乡傩面具的文创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与理论参考。

江西工程学院江西新余 338000【摘要】萍乡傩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傩文化是一种融合宗教、民俗和艺术的综合性文化形式,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近几年,文创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论述了萍乡傩面具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归纳总结了萍乡傩面具的特征,对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在文具文创中的设计创新进行了阐释,旨在为萍乡傩面具的文创创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考与理论参考。

关键词:萍乡傩面具;装饰图案;傩文化;文具文创傩是古人用来驱邪避疫,求福纳吉的一种古老的传统仪式。

萍乡傩面具是萍乡傩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萍乡傩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

萍乡傩面具至今幸存的五百多只古傩面具,是萍乡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对宗教、民俗、历史和艺术等提供了实物见证。

一、萍乡傩面具的起源和发展江西作为我国傩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优越的人文环境。

萍乡傩面具在历史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萍乡傩文化的盛行,为傩面具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由于地域、民族的差异而存在很大的差异,是由群居人群所创造和传承的民族习俗,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自然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康的生活愿望,寄托着人们的心理需求。

赣傩面具: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

赣傩面具: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

赣傩面具:传承千年的古老表情宁都黄石中村──七十二侯文官摄影梅联华宁都黄石中村──东大神摄影梅联华宁都黄石中村──白面东大神摄影梅联华南丰菜溪乡上三塘──法海摄影梅联华南丰菜溪乡上三塘──傩公摄影梅联华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其中傩面具的雕刻艺术已超过了宗教祭祀意义,正日渐成为引人瞩目的民间工艺品,并凸显其独特的收藏价值。

2005年6月,在南昌首次举办的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展出了一千多件汉、唐、明、清时期的赣傩面具,一时间引起诸多中外傩文化专家和学者的关注。

已有千年历史的赣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且自成文化体系而蜚声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千百年来,赣傩在江西各地一直十分盛行,至今仍有25个县市每年傩事活动不断,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近250种。

随着近年来傩文化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与之相关的收藏和研究也日益升温,傩面具即是其中一项。

千年之“傩”傩,亦称“大傩”,其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意为“迎神赛会,驱逐疫鬼”。

傩文化是中国较为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由傩庙、傩面具、傩舞、傩戏、傩符、傩服饰、傩兵器等组成一个复杂整体,更包含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傩事便被记入了国家典章,那时每年春季都会在国都举行“国人傩”,秋季举行“天子傩”和“大傩”,在民间则有“乡人傩”。

先秦文献记载,举行傩礼是为了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已传入东南亚。

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开始向戏剧和娱乐方向发展。

元代因信仰不同,傩礼曾一度受到排斥,直到明代才有所恢复。

清时,宫廷不再举行傩礼。

然而与宫廷傩不同的是,在《论语?乡党》中有所记载的“乡人傩”则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

萍乡南坑傩的艺术特色

萍乡南坑傩的艺术特色

萍乡南坑傩的艺术特色早就对乡傩颇感兴趣,从第一眼欣赏到傩舞表演,听舞傩者踩着“咚、咚”鼓点,看舞傩人迈着憨厚而独特的“锵、锵”舞步,似乎听到远古的先人用石头撞击所发出的脆响,一群树叶蔽体者围坐在篝火旁,喉咙里发出阵阵节奏的低吼;当看着那造型恐怖、雕刻精巧的傩面具扮做凶神恶煞的鬼神模样,似乎可以看到古人迷茫中的寻觅眼神;当看到将军模样的舞者把厉鬼捉住,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你分明可以听到先人们的呐喊和欢呼声……所有这些都勾起我浓浓的好奇心,更引发我无尽的遐想,总想一探究竟。

于是我在一首首的诗句里、报纸的夹缝中、杂志的每一个角落,密切关注介绍傩舞方面的照片和文字,慢慢的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有关家乡傩的知识,也有了后来与乡傩零距离的接触了。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

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此地不数十年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所传之傩很快在县西流行。

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作了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傩舞发展进入全盛期。

明清两代则是赣傩的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都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乐安有“滚傩神”,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

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

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

萍乡南坑窑下村景点

萍乡南坑窑下村景点

萍乡南坑窑下村景点历史渊源夏商周时期•殷商时期:南坑窑下村是殷商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文物出土丰富,见证了当时的繁荣和发展。

•周时期:南坑窑下村周边地区逐渐兴起了一些农村聚落。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坑窑下村隶属于南阳郡,成为农业主导的鲜卑族居住地。

宋元明清时期•宋代:南坑窑下村周边地区陆续开垦成为良田,农业发展迅速。

•元代:南坑窑下村形成规模较大的农业社区,并开始有商业活动。

•明清时期:南坑窑下村逐渐繁荣,是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然风光娄江•南坑窑下村地处娄江边,江水清澈湍急,周边郁郁葱葱的植被营造出一幅美丽的画卷。

•河岸两侧夏日里,迎来了一片绿色,娄江畔的柳枝下、青山倒映在江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

声音景观•在南坑窑下村的主要街道上,可以听到乡村居民一边互相交谈,一边嬉笑打闹的声音。

•夜晚时分,可以听到青蛙的鸣叫声,给人一种宁静和安详之感。

•南坑窑下村周边都是广阔的田地,绿油油的水稻和金黄的麦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建筑风格传统农居•南坑窑下村的主要建筑为传统的农居,木结构,瓦顶,脊饰装饰精美。

•农居内部保存了许多传统的家具、日用品等文物,向游客展示了当地的传统文化。

古老宫殿•南坑窑下村还有一座古老宫殿,是当地重要的文化遗址,保留了古代建筑的精华之处。

寺庙和祠堂•南坑窑下村拥有几座古老的寺庙和祠堂,是乡村民众信仰和活动的场所。

民族风情•南坑窑下村还有一些民族风情的建筑,展示了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和风俗。

人文传统传统节日•南坑窑下村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居民和游客一起庆祝,感受传统的喜庆氛围。

民间艺术•南坑窑下村的居民善于表演民间艺术,如杂技、舞蹈等,每年都会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

•南坑窑下村的传统美食丰富多样,有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味道,让人流连忘返。

手工艺品•南坑窑下村的居民擅长制作手工艺品,如陶瓷、织锦等,展示了传统工艺的魅力。

历史人物李白游历南坑窑下村•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曾经游历过南坑窑下村,并留下了不少诗句,推广了南坑窑下村的美丽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萍乡南坑傩的艺术特色早就对乡傩颇感兴趣,从第一眼欣赏到傩舞表演,听舞傩者踩着“咚、咚”鼓点,看舞傩人迈着憨厚而独特的“锵、锵”舞步,似乎听到远古的先人用石头撞击所发出的脆响,一群树叶蔽体者围坐在篝火旁,喉咙里发出阵阵节奏的低吼;当看着那造型恐怖、雕刻精巧的傩面具扮做凶神恶煞的鬼神模样,似乎可以看到古人迷茫中的寻觅眼神;当看到将军模样的舞者把厉鬼捉住,正义最终战胜邪恶,你分明可以听到先人们的呐喊和欢呼声……所有这些都勾起我浓浓的好奇心,更引发我无尽的遐想,总想一探究竟。

于是我在一首首的诗句里、报纸的夹缝中、杂志的每一个角落,密切关注介绍傩舞方面的照片和文字,慢慢的我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有关家乡傩的知识,也有了后来与乡傩零距离的接触了。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奉命征伐闽越,驻兵南丰军山。

为避“刀兵之灾”,告诫乡民“此地不数十年有刀兵,盖由军峰耸峙煞气所钟,凡尔乡民一带介在山辄,须祖周公之制,传傩以靖妖氛”,所传之傩很快在县西流行。

唐代文化鼎盛,《开元礼》对州、县傩礼作了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8州37县“乡傩”的传播,南丰、萍乡、修水都有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

两宋江西经济文化发达,赣傩盛行,傩舞发展进入全盛期。

明清两代则是赣傩的繁荣时期,江西30多个县市都有乡傩记载或遗存:赣东以南丰为最,清末至今有180多个村庄组建过傩班,现仍有“跳傩”、“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113班,乐安有“滚傩神”,崇仁有“面仂公”和“跳八仙”,宜黄有“跳傩”,广昌有“孟戏”和“跳魁星”,黎川有“跳和合”与“跳八架”,抚州、南城、金溪也有傩俗记载。

赣北记载甚多,南昌和新建称“大傩”,高安和上高有“逐疫”,靖安和奉新名“掸傩”,修水叫“行傩”,武宁唱“傩歌”,德安“行傩礼”,瑞昌有“神傩”,都昌谓“逐疫”,彭泽“赶花猫”是傩俗。

赣中是乡傩活跃区,清代峡江元宵“有傩”,清江和丰城的傩戏流传到云贵。

赣东北以婺源有名,傩舞称“跳鬼”,清代有36傩班、72狮班之说。

浮梁有“五举戏”,先跳傩,后舞狮。

在赣南,宁都有傩舞遗存,瑞金有傩俗记载。

赣西数萍乡最多,主要分布于南坑、新泉、麻田、张家坊、上埠、茅店、万龙山、下埠、麻山、湘东、腊市、排上、上栗、桐木、金山、赤山、东源、长平、高坑等地。

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萍乡县志》载:“先春三日,乡人乃傩,魅面朱衣,执戈扬盾,驱疫疠以达阳气。

”芦溪傩舞称“仰傩神”(仰,跳的意思)或“耍傩神”,傩庙、傩面具、傩舞谓之“三宝”。

万载称“跳魈”或“搬案”,分“闭口傩”和“开口傩”两种流派。

宜春亦有“闭口傩”、“开口傩”和“旁白傩”之分。

各地乡傩构成了具有江西特色的赣傩文化群。

而萍乡傩尤以南坑车湘村为最。

南坑,地处芦溪县西南面,20世纪末江西省考古队就在芦溪县宣风镇的山背村发掘出了大批新石器时代的石器,有石锛、石镞、石釜等,还出土有鼎、鬲、壶、罐、簋等陶器,从这些大量石器与陶器的出土,证明该县在原始社会就有人类居住,而南坑镇与宣风镇相隔仅20公里左右。

车湘,是芦溪县南坑镇的一个行政村,古时又称“芦茅洲”,是个荒芜之地,野兽出没无常。

据传,南坑车湘傩起源于唐天佑三年(公元906年),黎氏干公从江西吉安来车湘建基立业,其时定居在车湘院背冲庵门前的观音堂,为求神灵保佑,免受天灾病患,于是在观音堂内立了傩神大帝神位予以供奉,由于天灾战乱不断,无奈人口逐年减少,庙里的香火日渐衰退。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左右)时,黎氏頖(音pàn,頖,即“頖宫”,又作“泮宫”,中国西周时诸侯所设的大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痈,诸侯曰泮宫”)芹公于元符三年来车湘,忽一夜,电闪雷鸣,紧靠在车湘长(音读zhǎng)房坪里的竹杈上平白无故地出现了一个铜质的傩面具,形似现在的小鬼面具,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躁动,大家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神灵感应的征兆,必须慎重对待,最后决定在长房坪里盖一茅厂屋为纪,把院背冲庵门前的傩神大帝与这一铜制傩面具一并供奉,日日焚香礼拜,丝毫不敢怠慢,自此,人口逐年增加,庙里的香火也日渐旺盛了起来。

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拆除茅厂屋,扩建成三栋二间砖瓦结构的房子,开始雕绣傩神面具,练跳傩舞。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0年)又扩建加高为四栋三间的“昌”字形庙宇,增雕一大神傩面具,名曰:“大老爷”,作为守家之神;同时添置耍傩道具,年年春节耍傩神,跳傩舞;后还在庙门前修建了一座戏台,惜在1953被强行拆除,庙里的全部材料也被搬去一空。

解放后,破除迷信,庙门一度紧闭,傩神庙被辟为集体仓库。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下,“傩舞、傩庙、傩面具”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得以发掘保护,重显其独特光彩和魅力。

1984年庙宇又重新整修,1986年雕绣傩面具26尊,添置傩舞道具、服装一批……南坑傩得到全面恢复。

1994年南坑车湘傩还被邀请到秦皇岛南戴河,为“中国万博文化城”的开城大典做傩舞表演达一月之久,笔者有幸带领表演队伍到该地演出,至此车湘傩声播全国。

现在的傩神庙是从原址院背冲庵门前搬来的。

距今有三、四百年的历史。

1998年7月又将旧庙拆除,建成琉璃瓦,瓷条饰墙的砖混结构建筑,增设焚香亭、戏台、厨房、傩舞表演场等,形成了演练、观赏、议事为一体的综合格局,总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多平方米;2000年剥离饰墙瓷条,改用红粉拌水泥刷墙;2011年在傩庙东北面增设傩文化陈列室,傩庙正北面开辟了傩舞表演场等。

车湘傩神庙,位于萍乡市芦溪县西南面约15公里的南坑镇车湘村,其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人丁兴旺。

傩神庙里供奉的主神是“三元”唐、葛、周,(唐,唐宏,字文明;葛,葛雍,字文度;周,周武,字文刚)。

传说“三元”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刚这异父同母的三兄弟在梅山古寺老僧学道有成后,为皇帝设坛求雨,解救旱情有功,被封为官,做阳间与天神之间的使者。

千百年来,每年大年前夕,傩神大帝必须出洞过大年。

时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俗称小年)。

童谣有云:“噼呖趴啦砰,小年傩爷要出洞。

”出洞前必须问卦选定吉日良辰,摆好新毛巾,烧好药水茶,给大神准备洗面水,请有威望,身体洁净健康的头首操作,将洗好面的菩萨一一摆放在庙里神桌上,要求工正整齐,大将置中央,其他放两旁,所有信士在三十年夜饭前,都得先到庙里用大肉大鱼供奉大神,燃放爆竹之后方才回去过年。

所以三十夜傩庙内香火空前旺盛,爆竹声不断,纸屑成堆。

“咯咚锵锵、咚咚锵锵、新年初一,傩神出行。

”正月初一是“大老爷”“出行”的日子。

十几二十号人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前面有牌匾、土号、各色彩旗、万民伞、蜈蚣旗开道,后面紧接有大锣、钞、鼓、唢呐等民乐护送,“大老爷”及其他傩神面具被安放在傩王爷轿(俗称“傩轿”)里,傩轿装饰得极为豪华,四面用红绸圈围,绸布下方缝以手掌宽的金边,鲜艳亮堂;正面红绸上绣一大“福”字,轿尾绣一大“发”字,左右两边分别绣的是“平安”、“兴旺”;傩轿由头首抬着,踩着“︱︱咙咚咙咚咙咚咙咚︱锵||”龙灯鼓点调,吹着喇叭到福主老爷那里拜年,然后进行游行,每到一处,家家户户准备香烛鞭炮,摆出最丰盛的祭品在路旁进行迎送、供奉,接受大神恩赐,出行完毕回庙。

然后以关公、欧阳二位大将带四位将军到各户耍傩舞,但只耍将军搁剑。

各家各户无不热烈欢迎,盛情接待。

“正月闹新春,家家耍傩神,更要有味道,就要耍全套。

”正月初一出行以后,初二日便在各家各户耍傩神,一般只有欧阳、白马两将军的面具率领四大天将,敲锣打鼓搁剑弄斧地玩一场,每家只用香烛鞭炮进行迎接,只要一至两天的时间便可耍完全村各户,随后便由邻村(南坑、团丰、大岭、双凤、衡江、上丰、芦溪)及各企业单位邀请去耍,也有的人家晚上请去耍全套的。

“男女老少要开工,元宵傩爷要归洞。

”由于过了十五元宵节,儿童要入学,大人要开工,人们也无暇再耍傩神了,为了避免傩面具的遗失和损坏,须将所有傩神面具安放在神龛内,安放前要选好日子,请乐师奏乐,道士唱法事,诸如“立坛招兵,安慰,杀鸡,祭神,安洞烛,神灵归位”等一系列程序。

五大傩神面具放在神龛上层,其余二十多副面具封闭在下层柜内,鸣炮后封上封条,进洞结束,谓之“封洞”,即“洞天福地”之意。

平时练习傩舞不用面具。

据该村65岁的黎清和头首介绍说,其神与人相似,也讲究修养生息,谓之“循环”是也。

进洞后的菩萨到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过小年时才能出洞,平时不可擅自取出,若要出洞,事先必定要禀告菩萨准许。

出洞程序是:点香烛,净手,头首作辑,擂鼓撞钟,禀告神灵,鸣炮,开启封条迎神出洞,洁面,鸣炮,撞钟击鼓,化钱。

“年年十月初一,傩神老爷生日”,村民都在庙里用餐,不吃斋食,鱼、肉、酒皆可上桌。

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既交流的思想,又增进了村民之间的感情。

南坑傩的舞蹈动作简单古朴,清一色古装打扮,耍傩时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位进行。

每一个动作有严格的要求,且含有一定的意义,必须符合“天圆地方”。

南坑傩舞现在共有十个节目,按出场次序分为:第一场:将军搁剑欧阳大将军和白马大将军各自手持七星宝剑,做“作揖、搁剑、撩须、用剑”等动作,意为耍神,跳得愈热闹愈能避邪。

这是正气之剧的开场,两个大将军威力无比,所到之处无不吉祥安泰,在新年里首先感受到正气凛然,威风八面,预示着新的一年神佑慈航,富裕安康!第二场:赞土地也叫赞屋场(屋场,地方方言,指人所居住的场所),这是整个傩舞中唯一的一场文傩,人们通过“土地神”之口来赞誉居住地的吉祥风水,传达出美好的心愿。

土地公赞词与唱词是:旁白:“甲子乙丑海中金,门前狗叫是何人?”土地公白:“丙寅丁卯炉中火,门前狗叫就是我。

戌辰己巳木连木,财神土地请进屋。

(咳一声):不要急来不要忙,土地老子过地方,土地土地来此地,国泰民安人口清洁,六畜兴旺,百事顺序,土地老,土地老带来十宝,一宝金花,二宝聚宝盆,三宝摇钱树,四宝四季发财,五宝五谷丰登,六宝六畜兴旺,七宝七星伴月,八宝八仙庆寿,九宝九龙赶猪,十宝十全齐美,加上一宝大家都好。

”第三场:船古老送将传说唐朝时,一船公沿着长江一带把傩神送到各地驱邪除灾,确保地方上人寿年丰,四方太平;船公亦善武术,一路上傩神开山劈路,为船公保驾护航,尽职尽责。

这出戏暗喻一个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颗真诚的心,只有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四场:太子习双刀皇太子精神抖擞,神态谦和,稚气无邪,其舞蹈动作轻盈欢快,只见他飞舞双刀,收擒五方邪魔。

第五场:和尚戏道士和尚、道士分别是佛教和道教的两个宗教门派,这出戏表现的是他们相互比较法术,品长论短,互不认输,颇具诙谐幽默。

此场表演看似幽默,实质指明一个人不可以自恃妄为,须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告戒人们要谦恭求学方是正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