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多主体需求的关注度研究——以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为例
华侨城——生态广场
![华侨城——生态广场](https://img.taocdn.com/s3/m/02c1ad28bcd126fff7050b5d.png)
E 市民活动区,由于用地的南面聚集了大量的居 住建筑,因此设计了一块供居民使用的活动场 地,解决了周边居民的日常休息活动问题。 F 生态园林区,利用原有地形的坡地,在用地 的西面设计的保持原有山地特征的生态园林区, 协调广场与城市的关系,提高了整个街区的环 境质量。
植物配置分析
深圳市位于祖国的南疆,广东 省南部,毗邻香港。地势东南高, 西北低,多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 的台地,西部沿海一带是滨海平原。 深圳以平原和台地地形为主,约占 总面积的78%。北面和东北面多为 山地和丘陵,重峦迭翠,有丰富的 森林资源。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带有 丰富的海产资源。另有少量台地分 布于各区。深圳属亚热带向热带过 渡型海洋性气候,风清宜人,降水 丰富。 所以广场大部分以、垂柳 、 榆树、银杏为主
广场分区:
A 交通转乘区,解决体育场疏散人流的集散问题 B 文娱休闲区,紧靠体育场的狭长用地上解决日常人 们的休闲活动问题 。 C 中心广场区,解决人们的集会活动,大型文化活动 的空间载体问题 。 D 商业服务区,在南面用地上利用原有条件设计地下 车库及商业设施,结合道路北面的小型商业及治安设 施,通过天桥形成一个商业服务的中心。
华侨城——生态广场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 规划设计
华侨城生态广场
设计理念
整个广场的设计由于其所处的区位 特征,依据自然的山地地貌特征及 业主的设计要求,广场设计的另一 个指导思想应体现生态与可持续发 展的主题。
广场设计中以圆形旱喷泉广 场为中心向外辐射展开,依 据地形形成两条主要景观轴 线贯穿整个广场。 由于广场的地形为西高东底, 因此在西侧保留了原有的坡 地形成生态绿地,形成环抱 的趋势,既增强了广场的凝 聚力,又形成了完整的生态 环境。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景观设计分析研究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景观设计分析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d0767131b765ce050814cc.png)
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景观设计分析研究华侨城生态广场简介区位分析华侨城生态广场位于深圳市华侨城中部,西临杜鹃山东街与欢乐谷隔街相望,南面是中旅广场,并有欢乐谷轻轨干线总站,作为广场的主要入口,北面是中旅学院与燕晗山。
依据上述场地情况,并且与今后华侨城中内部发展的趋势相呼应,景观设计自然就形成了由南向北逐渐由人工变为天然的过程。
相关数据广场占地4.6公顷,由艾格广场和艾格生态花园两大部分组成,共分有六个小园区,建有2万平方米的700位地下停车库以及1万平方米的社区中心,其内包括酒吧茶室、精品商店、中西餐饮、艺术展廊、健身中心以及社区图书馆等服务设施。
生态广场正好处于居住社区与城市绿地的结合部位,实际上扮演着社区中心的地位,这里集中了酒吧、高档餐饮等娱乐设施,附近有超市、百货商场。
一端与居住区接驳,一端与城市公园相连,生态广场非常高效的发挥着它的价值,使得此处拥有极强的活力。
建筑风格华侨城周围建筑大部分为东四方传统建筑,而生态广场周围是多幢现代高层建筑与多层建筑,生态广场本身作为开放型广场结合部分商业建筑社区活动中心与地下车库,因而此广场一定要有鲜明的风格,既体现深圳城市及社区的多元文化,又能融入周围的建筑组群。
整体亲水性评价华侨城生态广场以生态概念为设计依据,用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城市建设的新理念。
依水系布置的流线大致为旱喷广场(以及运动场地)——湿地水塘——儿童戏水区——种植水塘——自然小溪——自然模拟水景区。
水景系统人工景区根据标高不同设计为A、B、C三个分区,自然景区根据地势分为D、E、F三个分区(图5.4)。
依照动静水景主要水景布置形式如下:A区主要为连接轻轨车站,是整个广场的入口,中西部设置圆形水池,高雾喷泉,以及人工水渠。
B区中主要以一模结构步行廊连接,贯穿并且地面覆土倾斜的B幢建筑形成一下沉式广场,设置休息区,设有儿童戏水池、喷泉等。
C区是热带景区。
主要是硬质铺地和热带植物组成的休息空间。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b0c7e5e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3.png)
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加速,城市社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城市的社区是城市民生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理解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能够帮助进一步优化城市社区,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以深圳华侨城为例,分析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
一、研究背景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社区公共设施、社会资源、人际关系等因素的依赖程度。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社区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功能。
城市社区给予城市居民一个居住和生活的中心,提供福利设施、文化娱乐等社会资源,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研究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依赖性对于优化城市规划和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深圳华侨城作为深圳市的一个重要城市社区,是一座文化旅游景区。
它是深圳的文化中心,公共设施和社会资源十分丰富,成为了吸引大量游客的地方。
通过分析深圳华侨城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城市社区的运作方式,为城市规划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数据与方法1、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主要从深圳华侨城的官方网站、深圳市统计局的官方网站以及其他相关的文献资料中搜集获得。
本文主要依据的数据包括深圳华侨城的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社会资源等信息。
2、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来分析深圳华侨城的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
描述性统计方法是研究对象定量数据的基本方法,主要用于分析数据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深圳华侨城的人口分布、公共设施和社会资源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通过计算均值、方差、标准差和频数等指标来描绘数据的基本特征和规律。
相关系数分析方法是研究两个或多个定量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方法。
本文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分析深圳华侨城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依赖性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1、深圳华侨城的人口分布深圳华侨城的人口分布如图1所示。
城市广场与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
![城市广场与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https://img.taocdn.com/s3/m/17c29fb8aeaad1f346933f6d.png)
城市广场与公共空间的设计需求作者:殷红来源:《硅谷》2009年第07期摘要从城市的本质入手分析其设计需求,并提出相应对策。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存在形式之一,具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和其特殊性,由此提出城市广场在使用上的多样性需求和环境形象的整体性需求,针对两种设计需求提出几点设计方法。
关键词城市广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需求中国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410129—01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
如同其它许多新鲜事物一样,我国新建的城市广场也受到正反两方面的评价。
那么,如何进行城市广场的设计呢,怎样确立广场的设计需求和相应对策呢?一、城市广场的本质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存在形式,因此,其本质将有城市公共空间的共性,和其自身的特殊性。
1城市公共空间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物质积累和意义象征,它和社会生活紧密相关。
城市公共空间为社会生活提供场所,同时也对人的活动起到促发限制的作用。
二者是一种互构的关系:特定的空间形式、场所会吸引特定的活动和用途,而行为和活动也倾向于发生在适宜的环境中,甚至对环境产生能动的作用。
如果从社会生活角度对城市公共空间分析,可归纳其本质在于:不同的生命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不同的价值体系的交流沟通和它们的彼此共存、互相交融和互相补充。
2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其它存在形式例如:绿地、商业步行街等相比较,广场更集中地反映社会文化,并且包含了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
社会文化具有历史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因此,广场的时代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表现得很突出。
例如欧洲城镇的市民广场和我国的天安门广场就有本质区别,不仅广场如此,城市亦然,我们说“巴黎咖啡伦敦啤酒”就是社会文化地域差异特征的表现。
我国近年来新建的城市广场往往既要承载集会、观演等社会活动,又要表现某些主题,在建设之初就被要求成为展现城市风貌的窗口,承担地区标志的重任。
成都华侨城公园广场“场所空间”研究
![成都华侨城公园广场“场所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03fb97cf242336c1eb95e22.png)
成都华侨城公园广场“场所空间”研究摘要:通过对华侨城公园广场的调研,根据“场所理论”,从“场所空间”角度来分析华侨城公园广场的“场所空间”特色,并从“图底关系”、“空间形态”、“人的活动与含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场所;广场;图底关系;空间形态;活动与意义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location spa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Oct park plaza based on “location theory”,and further interpreted from the angle of “space form”,”artivity and meaning of people”.Key words:location; plaza; Diagram bottom relationship; space form;activity and meaning广场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时代,那是一个供人们集会、交易、说笑、观望、安睡的具有广场精神的场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都市中城市广场已经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可是人们却很难在自己的身边发现有意义的城市广场。
广场历来被称为是“城市的起居室”,顾名思义活动之于广场的重要性,因此重视广场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互动关系是广场设计成功的关键。
1、华侨城公园广场的总体布局华侨城公园广场位于金牛区西北部,处于成都市快速发展的三环路带状区域。
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主要由东西轴方向构成的一系列空间和一些从轴上发展出的延伸空间组成。
整个华侨城公园广场分为三个部分:华侨城广场、动漫广场和欢乐谷广场。
华侨城公园广场以其独特的主题商业文化开发形成特色商业零售、影视动漫、时尚美食、休闲娱乐四大大商业主题,已成为人们乐于来此的休闲娱乐购物之处。
华侨城广场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此广场为华侨城商业区中心广场,广场视野开阔,临成都市三环路。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因素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191800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71.png)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因素陈义勇【摘要】研究社区公共空间中,可达性、场地大小和吸引力对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广东省深圳市华侨城社区为例,观察记录了社区内各公共空间4d 内的活动量,统计了各公共空间单元的场地面积、居住人口、就业人口和场地吸引力相对值,建立了影响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单因素及多因素模型.研究发现,公共空间面积、吸引力及可达性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显著;公共空间场地面积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动的最重要因素,当社区公共空间单元面积为500~2 000 m2时,其利用效率较高;对于同等面积的社区公共空间单元,增加其吸引力比增强可达性更为重要.研究认为,社区公共空间供应和布局中应以使用者需求为中心,不宜布置过大的公共空间,应化整为零,均衡布局,重视环境建设和设施的配置.【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年(卷),期】2016(033)002【总页数】8页(P180-187)【关键词】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公共空间;社区;场地大小;深圳华侨城【作者】陈义勇【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 518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城市景观规划中越来越重视社区绿色公共空间的供应,因为绿色空间可以促进居民的户外活动、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3]. 以户外活动研究为依据,发达国家已制定许多指导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政策和导则,以促进居民对绿色公共空间的利用[4]. 国内对绿色空间的利用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才开始重视绿色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5-6].许多学者研究发现不同人群对公共空间利用的显著差异[7-8]. 不少研究认为公共空间的距离是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最重要因素[3],通常认为300~400 m是一个重要临界值,公共空间距离超过400 m时,使用频率将迅速下降[9]. 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公共空间的不同属性,如面积、设施和环境,会影响其使用[10-11]. 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相似距离和可达性的公共空间,70% 的人会选择访问那些更吸引人的,而并非更近的公共空间[9]. 研究也发现,公共空间面积大不一定就好,无论是实际还是感知的尺度,都不与使用者偏好直接相关,场地本身的黏着性和它所提供的机会及风景显得更加重要[11]. 也有研究指出,就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日常休闲活动而言,“微环境(局部环境)”品质的重要性超过了整体环境[12].然而,同等条件下,社区居民究竟优先选择更大或更近的公共空间,还是环境设施条件更好的公共空间?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供应和改善中,可达性、吸引力和场地面积等因素,城市规划工作应如何综合考量?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本研究选取典型社区,采集数据建立模型,探索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因素.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居住区,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占比小;为数不多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极大地限制了其公共效益的充分发挥[1,13]. 有些公共空间经常人山人海,而另外一些公共空间则总是冷冷清清. 本研究以典型社区的公共空间使用为例,分析影响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使用的主要因素,并探讨合理使用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途径.以深圳市华侨城社区的公共空间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华侨城社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自1985年开发建设,是一个国有企业主导发展型的社区,内部配套设施完善,目前已成为一座集旅游、居住、商业办公和创意文化产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海滨城区. 依据华侨城总体规划(2015—2025年),华侨城社区常住人口总量37 700人,总就业人口约21 800 人. 本次研究选取深南大道北侧片区,主要为居住和办公组团,总占地面积为306.2 hm2. 数据采集及研究框架见图1.1.1 公共空间识别及单元划分首先对华侨城所有的公共空间进行全面调查,选择普通民众可进入、可停留、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空间. 而位于高档住宅区、别墅区中的公共空间因为不向公众开放,不在本研究的调研之列. 此外,街道、水面、山体和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也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中. 为探求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环境要素,依据空间配置和环境特征,将所有公共空间划分为若干空间单元,保持空间单元内景观要素基本一致或具有连续性,同时各空间单元之间则有较大的差异性或比较明显的空间分隔性. 同时,为保证基本空间单元的规模可比性,每个空间单元的面积不小于100 m2.根据以上原则,最终将研究区域的所有公共空间划分为112个公共空间单元,平均面积约为 2 130 m2. 这些空间单元的构成和功能各异,比较均衡地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域中. 其访问量也千差万别,有些空间单元人满为患,也有许多空间单元人迹罕至(图2).1.2 公共空间环境扫描及吸引力分析研究人员对所有公共空间单元的环境特征进行全面调查和记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17项特征变量:空间构成、场地设施、景观环境特征. 其中,空间构成方面,详细测量了场地总面积、可进入的草坪面积、林下空间面积、步行道长度和硬质铺地面积等;场地设施方面,调查了健身设施数量、商业设施数量、座椅数量、辅助座椅、遮雨遮阳设施、非机动车设施、环卫设施和照明设施等8类设施;景观环境类的调查内容包括了水景观数量、(哺乳类和鸟类)生物栖息种类、雕塑小品数量和机动车停车数量(含违停)等.针对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本身吸引力的多方面因素,与本研究平行的另一项研究重点关注了公共空间自身的多维度特征对其吸引力的影响,用公共空间单元扫描的17个特征变量建立了单因素和综合回归模型,其结论认为草坪面积、水景观数、步行道长度、长凳数量、商业设施数量、健身设施数量是影响公共空间吸引力的6个显著的变量[14]. 本研究采用这6个变量,使用双等差级数法[15],计算各公共空间单元的吸引力相对值为1.3 公共空间可达性分析可达性是影响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重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部步行环境较好,受机动车交通影响较小,因而本研究使用与公共空间一定距离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即公共空间的服务人口,来衡量其可达性. 公共空间服务人口的调查包括两部分,即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 依托于华侨城总体规划调研,研究人员走访了华侨城各居住社区物业管理部门,获取各居住组团2013年末的居住人口数. 该数据包括了出租屋居住的人口和其他户籍常住人口,统计表明,12个居住组团2013年末居住人口总数为29 293人.华侨城社区的就业人口规模也较大,主要由华侨城集团下属企业就业人口、创意产业园就业人口和片区商业就业人口3部分构成. 下属企业有详实的人员统计资料;创意产业园管理部门掌握了园区内就业情况;各区域商业从业人口因资料不全,按照商业营业面积经验值推算. 经测算,研究区域就业人口总量为16 917人.确定了居住和就业人口的总体分布,现需要进一步确定距离公共空间一定范围内的服务人口数量. 确定合适的距离临界值是可达性计算的关键. 距离取值过大则将包含大量可达性低的人群,而取值过小则只能包括一小部分可达性高的人群. 文献[9]研究表明,300~400 m是一个重要临界范围,当居住空间距离公共空间超过400 m时,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将迅速下降. 研究区域中,居住在公共空间100、200和300 m范围内的居民数量分别为55.8%、17.5%和15.1%,3项之和已经达到88.4%;就业人口数量分别为57.1%、21.2%和15.6%,3项之和达到94.0%. 因而研究采用300 m距离,分别计算公共空间300 m缓冲区范围内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数量,以衡量该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服务人口越多即代表该空间的可达性越好.研究假定各组团内居住和就业人口均匀分布,计算出人口分布密度,再与落入某公共空间缓冲区的面积相乘,即可得到该组团内属于某公共空间的服务人口数;然后对某公共空间服务的所有组团的人口求和,即可估算出各公共空间缓冲区内的居住和就业人口值. 计算表明,每个公共空间单元300 m缓冲区范围内居住人口均值为3 403人,就业人口均值为592人.1.4 公共空间活动量调查统计社区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现场调研在2014年11月份展开,为期4 d,气温均在20~30 ℃之间,天气为多云或多云转阴,较适宜进行户外活动. 17名经过培训的调研人员分别在两个工作日(11月5日、11月13日)、两个周末(11月9日、11月16日)对112个公共空间单元的使用人数进行统计,每天观察时间为9∶00—22∶00,每小时每个场地记录1次.调研共观察到户外活动35 090人次,平均每个公共空间单元内活动人数为313人. 其中,白天(9∶00—18∶00)27 854人次;晚上(19∶00—22∶00)7 235人次;工作日14 854人次;周末20 236人次. 本研究所指人数均指4 d内各时点瞬时人数的汇总值. 调研表明,1 d内公共空间的人流最高峰出现在15∶00—17∶00,2个低谷则分别对应午餐和晚餐时间,其他时间人流量较为平稳,21∶00后人流量迅速下降.2.1 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单因素模型以往研究表明,影响城市公共空间活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可达性、场地大小和吸引力等[9,16]. 为探索影响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主要因素,首先建立单因素模型,因变量分别为活动总量(P)和活动密度(D),自变量包括可达性(居住人口R)、可达性(就业人口E)、场地面积(S)、吸引力(A)等. 各变量的基本信息见表1,回归结果见表2.单因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活动量与可达性(居住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可达性(就业人口)呈微弱正相关关系,不显著. 这表明研究区域内,公共空间的活动量主要与居住人口可达性相关,而与就业人口可达性几乎无关. 研究区域主要为居住社区,南部和东部有部分商务、办公、文化等机构. 调研证实,这些就业人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率较低.公共空间中活动总量与场地面积、场地吸引力均呈非常显著正相关关系. 其中与场地面积相关系数最高,为0.519 7,显著性水平达0.001,即公共空间面积越大,其内部活动总量越多. 但是考虑到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效率时,即使用活动密度与场地面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为显著负相关,也就是面积越大,其活动密度越低,空间利用效率越低.而公共空间的活动密度与其他几个自变量相关系数均较小,显著性水平也较低. 总之,单因素模型表明,公共空间活动量与居住人口、场地面积、吸引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及共同作用关系不明确.2.2 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多因素模型采用单因素模型可以大致看出因变量与自变量相关关系及方向,但因变量是在多个自变量共同影响下,使用单一因素模型无法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建立多变量模型,探讨各个自变量如何共同作用;同时在控制其他变量影响前提下,探讨某一自变量的影响. 基于此,分别建立如下模型:Pi=C+αRi+βEi+γSi+δAi+εiDi=C+αRi+βEi+γSi+δAi+εi多因素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住其他变量影响时,场地面积仍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动量最显著的因素,显著性水平达到0.01. 不过,场地面积对活动总量的影响为正,对活动密度的影响为负. 场地面积平均每增加100 m2,场地上活动人数将增加6人,但活动密度将降低19人/hm2.但活动场地也并非越小越好,统计表明,活动密度超过平均值的场地面积主要集中在500~2 000 m2,占66.7%. 图3是不同面积等级场地内的平均活动密度统计,不难发现,场地面积为500~2 000 m2时,平均活动密度较大. 公共空间单元面积过大时,场地通常较为空旷,难以聚集较高人气;而单元面积过小时,可提供的设施和空间有限,也难以聚集较高人气. 因而,场地单元面积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最聚集人气的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单元面积建议为500~2 000 m2.场地面积是影响活动总量的首要因素,控制场地面积变量后,紧接着进入多因素模型的是公共空间的吸引力变量,而不是可达性变量. 即对同等面积的公共空间,那些环境和设施条件好的公共空间更受欢迎,而不一定是可达性更好的公共空间. 吸引力变量对公共空间活动总量和活动密度的影响都是正向且显著,吸引力相对值每增加1,场地内活动总量增加约126人,活动密度增加932人/hm2(显著性水平0.05). 可通过增加草坪面积、设置水体景观、增加步行道、设置座椅、增加商业设施和配置健身设施等方法,提高公共空间吸引力.继场地面积和吸引力后,可达性(居住人口)是最后1个进入多因素模型的变量. 在控制其他变量前提下,公共空间服务的居住人口每增加100人,场地内活动人数大致增加3人(显著性水平为0.1),活动密度则增加13人/hm2(不显著). 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可达性(就业人口)与活动总量与活动密度相关性仍然极低,可以进一步确定就业人口数量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的影响极低,即就业人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程度十分有限. 在研究区域内,就业人口在上班时间无暇参加公共生活(除午休时有少量人员参加外),而非上班时间他们也极少在工作地附近的公共空间停留. 这一点,在各种商务办公类公共空间的供给安排中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应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公共空间.2.3 结果与讨论多种因素影响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依旧在探索中. 总的来说,城市中那些邻近大量居住人口、面积较大且环境宜人的公共空间,通常具有较多的活动量.文献[3,17]报道了可达性对公共空间使用的重要影响. 澳大利亚一项控制了公园规模、环境等变量的研究发现,那些可达性条件好的居民高强度地参与步行的可能性要高50%[9]. 自然英格兰组织(Natural England)呼吁所有人都应在离家300 m范围内有一处面积不低于2 hm2的绿色公共空间[18]. 近年来随着居住区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大量公共空间的建设,居民到公共空间的可达性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研究区域内,55.8%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公共空间100 m范围内,88.4%的人口居住在距离公共空间300 m范围内. 距离公共空间超过300 m的主要是部分高档住宅区和别墅区中的居民,但其内部都有只向内部开放的公共空间. 因而,在本案例社区内,公共空间可达性已达到较高水平,提升公共空间可达性的余地不大,可达性也不是限制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无独有偶,Schipperijn等[17]的一项研究使用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检验了影响居民是否使用最近公共空间的不同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50%的居民使用最多的公共空间并非距离他们最近的公共空间;影响居民是否最经常使用最近公共空间的因素包括场地面积、距离、年龄和健康状况等. 另一项研究则提出,对于大部分丹麦人来说,与绿色空间的距离并非是限制他们使用绿色空间的因素,因而增加更多邻近的绿色空间并不能促进他们对绿色空间的使用[18]. 本研究回归结果也表明,对于开发比较成熟的华侨城社区,可达性并非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首要因素. 需要更加重视公共空间本身的吸引力、单元大小和设施功能[19].本研究回归结果表明,那些面积较大的公共空间有更多的活动总量,但对应于更低的活动密度. 早在1986年就有学者针对公共空间提出:尺度大总是好吗?并通过研究发现,使用者偏好不受实际或感知的尺度影响[11]. 实际上,面积更大的空间因为有更多设施,提供更好更多样的环境,创造更多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人参与公共活动[9]. 本研究中吸引力得分和场地面积有一定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466,显著性水平为0.001. 然而,从单位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来看,也并非面积越大越好[20]. 当社区公共空间单元面积为1 000~2 000 m2时,具有最高的活动密度,即使用效率最高. 本案例中,面积为500~2 000 m2的空间单元内平均活动密度比那些较大或较小单元中的平均活动密度高出150%. 因而,盲目追求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并不可取,合理的设定公共空间单元面积,并提供健全的设施和高品质的环境,才能促进公共空间更高效的利用.但是,当前我国内地的开放空间的供给方面仅有一些简单的数量标准,缺乏设施配置、环境质量方面的具体准则,带来的后果是许多开放空间吸引力不足,类型单一、功能单调、设施匮乏、利用率低. 如《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规定规划城市人均绿地面积不应小于10.0 m,其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应小于8.0 m,尚缺少场地内各种设施供给方面的要求. 与此同时,城市公园的建设十分重视绿化覆盖的数量要求,如《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13)》规定,公园中绿地率不应小于65%,社区公园中带状绿地宽度不宜小于8 m. 因而许多公园十分重视绿化率和绿化覆盖率的提升,片面强调景观、园林和观赏功能,树林茂密,植被丰富,但留给使用者活动的空间则十分有限. 而上述相关标准准则在如何提升开放空间吸引力、促进开放空间活动量方面,却鲜有涉足. 我国香港在开放空间供给方面,《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中不仅规定了休憩用地人均数量指标,还限定休憩用地中动态休憩用地(通常设有户外康乐和运动设施,主要供进行主流康乐活动,包括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网球、篮球、排球、壁球、足球、小型足球、健身/舞蹈、体操、榄球/棒球/木球、田径、滚轴溜冰、缓步跑、儿童游乐场)和静态休憩用地(通常经景观设计,成为公园、花园、休憩处、海滨长廊、休闲活动地点、儿童游乐场、缓跑径和健身径等,同时供市民观赏花草树木等;社区休憩用地还需设有休憩处和儿童游乐场)的比例不低于3∶2,也规定了各类休憩用地中各类设施的配置要求,保障了不同户外休憩活动的需求,十分值得借鉴. 本研究证实了公共空间面积、吸引力及可达性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动量有显著影响.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供给可从如下方面着手:1)场地面积是影响公共空间活动的最重要因素. 活动总量与场地面积呈显著正相关,活动密度与场地面积呈显著负相关. 当社区公共空间单元面积为500~2 000 m2时,其利用效率较高. 过大或过小的场地都不利于聚集人气. 因而不宜布置过大的公共空间,应化整为零,均衡布局.2)对于同等面积的社区公共空间单元,增加其吸引力比增强可达性更为重要. 可通过增加草坪面积、步行道和座椅,设置水体景观,增加商业设施和健身设施等,提高公共空间吸引力.3)居住人口数量与公共空间的活动量显著正相关,而就业人口数量与公共空间活动量几乎无关. 社区公共空间的布局应主要满足居住人口的需求.。
论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
![论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81b0b58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5.png)
论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论主题公园体验价值的创造——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引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变革,主题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主题公园不仅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更重要的是通过创造全方位的体验,为游客带来深刻的价值。
本文以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为例,探讨主题公园如何创造体验价值,以及对于游客的影响和意义。
一、主题公园背景介绍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是中国最早建立的主题公园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旅游度假区之一。
它融合了国内外各种主题元素,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华侨城主题公园拥有世界级的演艺表演、创意游乐项目、博物馆和文化展览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主题公园的体验设计1. 多元化的景观布局华侨城主题公园通过景观布局的多样性,创造出一个异彩纷呈的旅游空间。
游客可以在不同的主题区域中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欧洲风情街、东南亚风情街、明清街等。
这种多元化的景观布局,使游客能够通过旅游体验感受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色文化。
2. 刺激性的创意游乐项目华侨城主题公园的创意游乐项目给游客带来了极高的刺激和挑战。
比如“火山”过山车、激流勇进等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充分释放压力和乐趣。
这些创意游乐项目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娱乐需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游客与主题公园之间的情感连结。
3. 融入艺术表达的演艺表演华侨城主题公园在演艺表演方面注重艺术表达的融入。
舞台上的演员通过精彩的表演和舞蹈,将故事情节和音乐细腻地结合在一起。
演艺表演不仅能够给游客带来视听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表达激发游客的情感共鸣。
三、主题公园的体验价值1. 满足旅游需求和娱乐欲望主题公园通过多样化的体验项目和娱乐设施,满足了游客的旅游需求和娱乐欲望。
游客可以在主题公园中尽情享受游乐项目带来的快乐,释放压力和疲劳,满足了他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
2. 丰富的文化体验华侨城主题公园通过融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一种丰富的文化体验。
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
![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cd0a5a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d.png)
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摘要深圳作为中国的特别经济区之一,其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对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深圳现有公共空间设计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和提升城市形象。
1. 引言公共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休闲、交流和社交的场所。
深圳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其公共空间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缺乏独特性、不满足多样性需求、缺乏绿化等。
本文将提出一些建议来改进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以便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2. 问题分析2.1 缺乏独特性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缺乏独特性,很多公园、广场都在设计上缺乏创新,没有独特的特色来吸引人们。
这导致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兴趣下降,使得公共空间利用率低下。
2.2 不满足多样性需求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过于单一,很多公园都只注重绿化,忽略了人们的其他需求,比如休闲、运动等。
这导致了公共空间的功能单一化,不能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
2.3 缺乏绿化深圳的公共空间缺乏足够的绿化,很多公园的植被不够丰富,缺乏自然的氛围。
这不仅导致了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也削弱了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
3. 改进方案3.1 增加独特的设计元素为了增加深圳公共空间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创新的设计元素,比如艺术装置、景观设计等。
这将让公共空间更具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来使用和享受。
3.2 实现多功能性设计为了满足人们的多样性需求,深圳的公共空间设计应更注重多功能性。
可以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活动区域,比如儿童游乐区、健身区、休闲区等。
这将使公共空间更加多样化,并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3 加大绿化力度为了增加深圳的公共空间绿化程度,我们应该推动绿化工作的开展。
可以增加植被覆盖面积,引入更多的绿化植物,并在公共空间中设置自然景观和生态水体。
这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和自然的环境。
4. 实施计划为了落实改进方案,我们提出以下实施计划:4.1 制定设计准则深圳应制定公共空间设计的准则和标准,明确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如独特性、多功能性、绿化等。
深圳华侨城都市活力区(华侨城模式研究)
![深圳华侨城都市活力区(华侨城模式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bdb1f78168884868762d6c1.png)
旅游产业
前瞻效应
旁侧效应 依托产业单位和居民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活动形成规模
【空间布局】商业区沿城市干道核心布局,居住区围绕商业区和 空间布局】商业区沿城市干道核心布局, 产业区外围延展分布, 产业区外围延展分布,生态休闲区呈带状贯穿于整个区域
居住区 根据自然景观条件及周边因 素划分形成多个不同档次和 主题的住宅组团,围绕核心 商业区和旅游产业组团外围 延展分布,多元化的住宅产 品,包括高层、多层、别墅 高端住宅区 (波托菲诺) 旅游产业 生态休 (欢乐谷) 闲区 居住区 居住区 旅游产业区 (世界之窗) 教 育 居住区 居住区 居住区 商业区 旅游产业区 (锦绣中华) 创意产业 高新制造 高新产业区 康佳集团布局于整个区域 东北侧,三面沿城市主干 道,并通过对就工业厂房 的改造利用发展文化创意 产业 商业区 商业、写字楼、酒店、文化 设施等集中于两大核心商业 组团,位于整个区域的中心 位置,并沿城市主干道深南 大道布局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社区配套商业:核心区大型商场 社区配套商业: 社区配套商业 的底商
【休闲】涵盖了娱乐休闲、商业休闲、文化休闲、运动休闲和商 休闲】涵盖了娱乐休闲、商业休闲、文化休闲、 务休闲, 务休闲,满足都市人群的各种休闲需求
休闲娱乐 休闲商业 文化休闲 运动休闲
• 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 乐谷三大主题公园构成区 域核心休闲娱乐功能 • 区域内拥有餐馆、酒吧、 咖啡厅等休闲娱乐设施, 完善了都市休闲娱乐功能 并增加了区域活力
8%
THE END!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1983年的华侨城 1983年的华侨城 距离当时的深圳城市中心约14km, 属于完全未开发的郊区地带
本报告是严格保密的。
【居住】根据资源条件不同打造城 【商务办公】商务配套虽然规模较 居住】 商务办公】 市居住区与生态居住区, 市居住区与生态居住区,成为城市 少,但档次较高 豪宅板块
深圳华侨城专项案例
![深圳华侨城专项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ed5856a58da0116d17494a.png)
食街、酒吧街 (OCT广场)
生活方式具像表现 的营造
以沃尔玛为中心的 区域商业中心
城市生活配套功能
波托菲诺特色街 益田假日广场
区域型商业
低档次
高档次
符合区域消费群体 高档 档次
必须存在的
主动经营(不是必 居住消费群体带来 主动修建
须的)
的商业利益驱动
对区域价值增值不 明显
欢乐谷特色
全园共分八大主题区:西班牙广场、卡通城、冒险山、欢乐岛、金矿镇、香格里拉森林、飓风 湾、阳光海岸,加上独具特色的玛雅水公园
从美国、荷兰、德国等国家引入众多全国乃至亚洲独有的项目: 如世界最高落差的“激流勇 进”、 中国第一座悬挂式 过山车“雪山飞龙”、 中国第一座巷道式“矿山车”、 中国第一 座“完美风暴”、 中国第一辆“仿古典式环园小火车”、 亚洲最高,中国第一座惊险之塔 “太空梭”、 亚洲首座集视 、觉、听觉、触觉于一体的“四维影院”、 世界轨道最长的水战 船“丛林水战”、以及国际一流水平、 国内第一条高架观光游览列车“欢乐干线”等另外还 有欢乐表演 (地道战 、极限运动 、高空杂技 、街舞 、炫彩巡游 、魔幻嘉年华 )
结论
结论一:重大配套(商业、旅游)的建设运营是影响主宅区域版块价 值提升的关键因素
结论二:区域增值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重大配套(商业、旅游) 的建设运营对区域版块的影响后期要大于前期
华侨城商业形态
华侨城的商业形式分析
商业类型 功能 档次
形成动因
对区域增值 的贡献
与城市的关系 商业街属性
社区商业街
■开发前期大力营造区域环境和配套设施,建立区域形象;住宅开发借助区域优 势,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 ■以城市的模式兴建配套设施,同时面向城市和社区,提升区域形象和档次; ■提供OCT生态广场、玫瑰广场、特色商业街等别具特色的公共休闲空间; ■在不改变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区域规划,极力保护自然面貌,营造生态资源; ■商业层次多样,业态丰富。
街区形态和场所特性调查——以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区为例
![街区形态和场所特性调查——以深圳华侨城创意园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3807bbe4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f230057.png)
1692023.16 /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heory 建筑设计·理论划的上位要素,同时也可以称为街区的环境资源禀赋,所以对城市形态的讨论应当作为理解街区形态的前提,在《城市塑形》一书中,作者挑选了6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去探讨城市的“建构要素”,包括其形态背后的政治经济要素、城市演进历史和世俗化的“标志”。
书中所选时期从奥斯曼的巴黎城市规划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理想之城[1]。
该书强烈表明了城市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变化是根植于特定历史要素的发展,即城市形态受经济、文化、政治、人文、科技生产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主导因素的差异也导致城市形态所反映的社会基础不同。
1.2关于华侨城城市形态的历史沿革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位于深圳华侨城原东部工业区内,地处华侨城东北部,东邻侨城东路,北靠侨香路,原入驻企业多为20世纪80年代引进的“三来一补”工业企业。
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来华创业一时形成时代潮流,因此华侨城最开始是归侨人士的安置场所。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深圳华侨城(OCT)紧跟深圳特别行政区的发展步伐,进入了短暂的工业化时期。
同时,深圳华侨城还规划了侨胞和港澳同胞返厂工业区,建设了深圳湾酒店和游乐园,此处一度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重要地标。
华侨城东部工业区其实也是深圳市发展的缩影。
同深圳一样,这个区域的产业一开始引进的是低端加工业,而后是制造业的升级腾飞,最后又经历了制造业的转移。
东部工业区很快就完成了由盛转衰的过程,因此大量工人随工厂转移搬迁,而那些包括缝纫、金属加工和机床制造在摘要 文章以深圳市华侨城东部工业区的发展为索引,以城市街区形态学和街区特性作为切入点,讨论华侨城的场地形态和街区环境,简要分析该街区的形成因素,以及它对周边居民、工作人员、管理者的影响。
希望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深入地探讨城市、场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发人们对旧城改造发展的思考,从而更好地引导城市管理者对社群、街区、文化的保留传承。
040.深圳市城市更新进程中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现状再思考
![040.深圳市城市更新进程中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现状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5dd30976581b6bd97f19eabc.png)
深圳市城市更新进程中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现状再思考余磊,周继红摘要:近年来,深圳进入存量规划时代,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城市更新中,如何保证公共开放空间等公共利益日益成为规划师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2012-2016年深圳市已公告的城市更新规划项目为研究对象,首先,从规划布局和日常使用两个维度入手,发现公共开放空间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存在边角化、分散化及私有化等问题;其次,发现由于公共开放空间生产逻辑的转变,存量规划时代公共开放空间生产的主导权逐渐转移至开发商;最后,据此提出完善与细化更新项目中公共开放空间的管理与奖励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深圳,城市更新,公共开放空间,发展现状1引言自改革开放30年以来,深圳在快速扩张阶段之后,已经面临城市发展空间难以为继的困境,以“增量发展”为主到以“存量空间利用”为主的转变是必然选择。
但深圳的城市更新具有更为强烈的经济效益导向,是以释放低效土地潜在价值为主要目的。
市场驱动下的城市更新导致深圳城市空间不断增高加密和人口的进一步集聚,作为高密度城市的典型,2014年深圳全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大部分亚洲城市1,这对城市空间的承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虽然政府通过制定各项城市更新政策,强制实现了部分公共配套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提升和优化,但这部分空间增量的压力势必会影响到无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开放空间等调控空间,2016年深圳市已公告的22个城市更新项目中提供的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为9.2公顷,占全部更新项目总拆除用地面积的6.76%,但人均公共开放空间仅1.057平方米,对地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服务水平带来极大冲击。
本文将在前序研究的基础 上,将研究视角更加微观化,聚焦于深圳城市更新中公共开放空间的规划布局以及日常使用上,试图进一步总结城市更新中公共开放空间的发展现状并提出若干改进策略。
其中,本文所讨论的城市更新中的公共开放空间(public open space)依旧指的是“城市更新项目中,室外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结合用地分类,主要包括公园绿地,广场用地和体育用地等,并继续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市海洋局)官方网站已公告的2012-2016年更新规划成果为研究对象。
华侨城——由城市独立单元到城市的有机构成元素
![华侨城——由城市独立单元到城市的有机构成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c21e9f9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2.png)
文中提到的城市独立单元是指在城市中占据一定的地域,在行政、经济、功能上具有 一定独立性的实体。根据不同的划分方法,城市独立单元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 城市独立单元在城市发展上所起的作用可能会十分不同。依据城市独立单元和城市的互动 状况,我们似乎可以将其分为积极互动型、一般互动型和消极互动型三类。华侨城基本上 属于积极互动型。
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首先提出城市独立单元概念和选取华侨城为研究对象的依据,并对论 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将深圳市发展阶段及华侨城发展阶段进行结合,划分出两者互动的建设发 展阶段,并分阶段对深圳市及华侨城的发展进行叙述,了解两者发展中的互动关系。 第三部分,分析深圳市发展的功能变迁和华侨城发展的功能变迁,探讨两者之间功能 变迁的关系。 第四部分,分析深圳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变迁和华侨城发展空间的结构变迁,探讨两者 之间空间结构变迁的关系。 第五部分,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更加细致地了解华侨城由城市独立单元到城市的有机 构成元素成功条件,并对同类型城市独立单元的理解有所帮助。
三、深圳市发展与华侨城发展功能变迁的关系.....................................21
1. 城市功能的变迁......................................................................................................21 2. 华侨城的功能变迁..................................................................................................24 3. 城市功能变迁对华侨城功能变迁的影响..............................................................36 4. 华侨城功能的变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42 5. 小结..........................................................................................................................43
(范文)何海珊 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形态研究——以深圳华侨城集团为例
![(范文)何海珊 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形态研究——以深圳华侨城集团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0437dab9f3f90f76c61b16.png)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形态研究——以深圳华侨城集团为例系别:经济学与商务管理系专业:经济学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黄力远(讲师)刘军(副教授)(职称)二〇一三年四月学术诚信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均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毕业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培养单位。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人签名:日期: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形态研究——以深圳华侨城集团为例[论文摘要]文章明确了主题公园产业集群的相关概念,接着探讨了主题公园集群的形成模式,在已有的市场主导模式和政府扶持模式下归纳出另外三种类型的主题公园集群模式。
分别是放射型的主题公园集群模式、重合型的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和网络型主题公园集群模式。
在此理论基础上,介绍了深圳华侨城现在主题公园集群的情况,发现华侨城的旅游产业是构建在其主题公园集群的优势上,而且这种优势还能为华侨城的其他的产业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同时,本文也对主题公园集群的形成原因和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主题公园;产业集群;华侨城集团[Abstract]By summarization and current status of the theory of the cluster of theme parks in the Introduction and defined the concept of theme park industry cluster. Then explore the mode of formation to the cluster of theme parks. Without the existing of market-led and government support these two modes, summing up other three types of the model . They are radiation type of the theme park cluster model, coincidence type of the theme park cluster model and network-based type of the theme park cluster model.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I will introduce the cluster situation of OCT theme park. By analysis distribution of its industry we can see the OCT's tourism industry has big advantages because its cluster of theme parks success. Also this advantage can creat some good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industry in OCT. As well a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impact of the cluster of theme parks.[Key words] theme park; industrial clusters; OCT Group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2 研究文献综述和评价 (1)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2)2 主题公园集群模式分析 (4)2.1 主题公园集群的现况 (4)2.2 主题公园集群的模式 (4)2.3 主题公园集群模式的成因 (7)2.4 主题公园集群带来的影响 (7)3 华侨城主题公园集群模式的分析 (8)3.1 华侨城主题公园集群的现状 (8)3.2 华侨城主题公园集群的模式 (8)3.3 华侨城主题公园集群模式的成因 (12)3.4 华侨城主题公园集群带来的影响 (12)结论 (13)注释 (14)参考文献 (14)致谢 (15)1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从1952年马都拉夫妇在荷兰创建了小人国马都洛丹主题公园的诞生,到1955年华特·迪斯尼在美国建造了加州迪斯尼乐园将主题公园发扬光大,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不同地域人们的认识、接受和欢迎,而在此30多年后,于1989年我国首家以展现中华美景的真正意义上的主题公园“锦绣中华”落地开花于深圳,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创造了收回投资一亿元的记录,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从此点燃了我国第一轮主题公园建造的热潮,全国各地纷纷建起的主题公园,但大部分主题公园由于项目内容雷同,投资不足,经营管理不善,产权存在纠纷等问题都在成立不足几年内就衰败倒闭,引起各界的唏嘘和反省。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115ca03a6c30c2259019e09.png)
城市广场空间研究摘要:城市广场作为城市户外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承担着提供市民休闲、交流空间的功能,还在丰富城市景观、组织城市交通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各地都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广场建设同时,却没有一个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系统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体系,导致城市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处于一种比较混乱的状态。
近几年我国掀起了城市广场建设的热潮,由于全球化的浪潮,使得西方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们,使每个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正在慢慢消失,城市与城市之间也越来越相似了,由此产生的问题日益严重。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场是城市建设中提高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场空间的探讨来寻找解决广场设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广场;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开放空间;公共空间;地域特色Abstrac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city outdoors space, the city square not only providing the space where people can release themselves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ut also p1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enriching the city landscape, organizing the city traffic and so on. At present, because of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in China, lots of city squares is being constructing in many cities. But there is not a systematic city square design system which accord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country. This is why the desig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square in China are disordered. Plaza, as a primary el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of improving urban public space. With the tide of constructing urban plazas and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our cities are impacted by western culture intensively, and more the same, which region culture difference vanished subtly, and they look like more on a serious problems day by day.Key words: square; City square space; City open space; Public Space;Region characteristics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等活动的“广”而“空”的场地。
景观广场调研报告
![景观广场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090859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90.png)
景观广场调研报告1.前言景观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城市形象、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景观广场的实际情况,以便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城市公共空间,本文对景观广场进行了调研,整理出了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以供参考。
2.调研目的(1)了解景观广场的现状、规模和分布情况;(2)调查市民对景观广场的评价、使用情况和需求;(3)搜集其他城市的景观广场建设和管理经验,以便借鉴和推广。
3.调研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向市民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景观广场的评价、使用情况和需求等方面的情况。
(2)实地走访:对市内的所有景观广场进行实地走访,记录广场的大小、设施和绿化情况等重要内容。
(3)文献研究: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其他城市的景观广场建设和管理经验。
4.实地调研结果(1)现状:经过实地走访后,我们发现共有10个景观广场,占地面积分别为1500-5000平方米不等。
其中,5个广场配有喷泉、音乐喷泉设施,4个广场设置了小型儿童游乐设施,并配有休息区域和供人参观拍照的浪漫景色。
(2)规模及分布:经过走访发现,景观广场的规模分布比较广泛,分别位于市区和郊区,大多数广场集中在市区。
(3)设施及绿化:其中5个景观广场拥有完善的设施,包括足够的座位及栏杆等设施。
大多数广场的绿化情况较好,但少数广场存在一些公共设施损坏、设施过少以及绿化不到位等问题。
5.问卷调查结果(1)景观广场的评价: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市民认为景观广场的环境卫生比较好,美观程度较高,同时也有一些市民反应出景观广场的噪音过大、设施陈旧、绿化不到位等问题。
(2)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市民对景观广场的使用比例较高,其中以老年人、家庭及青少年人群为主。
(3)需求情况:大多数市民表示景观广场的相关设施需求量巨大,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的需求更加迫切。
此外,一些市民也希望加强景观广场的管理,保证广场环境的整洁和安全。
6.其他城市的经验文献研究发现,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注重景观广场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景观广场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22f7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b8.png)
城市规划中的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人们交流互动、社会繁荣的重要场所。
本文将讨论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创造一个宜人、活跃和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性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生活的核心,它们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享和互动的场所。
首先,城市广场是社交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居民可以在广场上结识新朋友、参与社群活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关系。
其次,城市广场也是文化表演和艺术展览的重要场所。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城市广场可以为居民提供丰富多样的娱乐体验。
最后,城市广场还是人们参与公众事务和政治活动的场地。
在这里,居民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公民讨论,促进民主和社会发展。
二、城市广场与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原则1. 多功能性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应具备多功能性,能够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
设计时应考虑到各类活动的需求,例如社交聚会、户外运动、文化表演等等。
同时,要提供丰富的设施和服务,例如长椅、亭子、公共厕所等,以增加人们在广场上的停留时间和舒适度。
2. 可持续性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追求可持续性。
这包括可持续的材料选择、雨水收集系统、节能照明等等。
此外,设计还应考虑到绿化和生态特点,提供足够的绿色空间和植被,以改善空气质量和城市生态环境。
3. 可访问性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便利。
设计时应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的需求,确保他们能够方便地进入和使用这些空间。
此外,设计也要考虑到交通网络和路径规划,确保广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联系畅通。
4. 设计创新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应具有创新性和吸引力。
通过独特的景观设计、艺术装置和灯光效果等,可以提升人们对这些空间的兴趣和参与度。
此外,在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到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智能公共设施和无线网络等,以提供更好的体验和便利。
城市公共性语境下的空间同构尝试——江门华侨中心
![城市公共性语境下的空间同构尝试——江门华侨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835ecdde79563c1ec4da71bc.png)
城市公共性语境下的空间同构尝试——江门华侨中心发表时间:2018-06-11T12:03:28.02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6期作者:柳珊陈昌勇(通讯作者)[导读] 当下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产生了城市特色迷失、市民性空间缺失、自然趣味丧失等现象。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摘要:文章通过规划结构的整体性、城市空间的公共性、建筑意象的可识别性和可持续的利益平衡等方面的分析,对江门华侨中心项目的创作构思进行了梳理。
依据项目所处城市环境的特点,并通过对地块现状的分析,形成了相应的设计策略,在方案的推导过程中注重对城市空间的公共性的探讨,提出了顺应城市空间结构、紧扣“内陷”特征进行空间同构的设计方案。
关键词:公共性;空间同构;城市空间A Spatial Isomorphism Sample of Building in the Context of Publicity——Jiangmen Overseas-Chinese Centre ABSTRACT:The article sums up 4 main points of designing Jiangmen Overseas-Chinese Centre through analyzing the realistic conditions,including the integrality of planning structure,the publicity of urban space,the identifiability of building image and the benefit balance on the basis of sustainability.According to these,several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The publicity of urban space is discussed a lot during the process.And the final scheme is isomorphic to the inward concave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space. KEY WORDS:Publicity;Spatial Isomorphism;Urban Space前言:当下快速的城镇化建设进程,产生了城市特色迷失、市民性空间缺失、自然趣味丧失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如何更好地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筮!翅廑慧担笠;撼壶坌基空间垒圭签益壅笪差洼廑受塞二二丛堡刿坐堡缝生查亡扬塑倒兰!!
表3基于来源地的主体分析
表4基于年龄的主体分析
表5基于使用频率的主体分析
将主体类型交叉分析,可知华侨城内居民使用频率最高,频率依距离增远而递减(图1);华侨城内居民的使用者以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周围居民、深圳居民、外地游客和工作人员中的使用者以18—30岁的年轻人为主(图2);使用频率较高的主体为18~30岁的年轻人,其次为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退休人群(图3)。
图1主体来源地与频率的交叉分析
图2主体来源地与年龄的交叉分析
图3主体使用频率与年龄的交叉分析
3.3主体对需求关注度的分析
关注度作为评价关注程度的标准,即:关注度=某类主体选择关注此项需求的人数/该类主体人数×100%。
3.3.1主体对需求关注度的变化趋势
90
80}
零70;
赵60}
燃50;
粼40
*30-
椎20
10:
0
§≯罗≯
十功能性需求
n嘲卜社会性需求
+情感需求
—-_-知识需求
一偶发性需求
图4主体对需求的关注度随年龄变化的趋势
(1)不同年龄的主体对功能性需求的关注明显高于其他需求;18—30岁的主体对功能性需求的关
注度高于其他年龄主体;不同年龄的主体对知识需
城市公共空间多主体需求的关注度研究——以深圳华侨城生
态广场为例
作者:唐慧超, 王萌萌, 熊亮, TANG Hui-chao, WANG Meng-meng, XIONG Liang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89
刊名: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24(3)
1.阿里斯截尔·罗杰斯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权利的空间 1999(02)
2.周波;柏景后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7(04)
3.王维仁关于城市广场公共性的思考[期刊论文]-新建筑 2002(03)
4.王玲;王伟强城市公共空间的公共经济学分析[期刊论文]-城市规划汇刊 2002(01)
5.赵秀敏;葛坚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公众参与问题[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4(01)
6.张景秋从城市文化视角解读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期刊论文]-规划师 2004(12)
7.刘静;孙凤岐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与法规及规划的相关问题解析[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4(06)
8.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 2005
9.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 2002
10.谢斯;米托;罗立彬消费者行为学管理视角 2004
11.刘杰武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探索--华侨城生态广场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园林 2007(07)
12.史洁居民休闲生活与居住区公共开放空间品质[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6(04)
1.苗壮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的宜人设计[期刊论文]-城乡建设2008(6)
2.刘杰武.LIU Jie-wu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探索——华侨城生态广场模式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园林2007,23(7)
3.苗壮.MIAO Zhuang新一代住宅景观——华侨城生态广场生态性分析[期刊论文]-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2)
4.杨跃洪城市人行系统规划初探以深圳华侨城人行系统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2000,16(5)
5.何文捷居住环境与旅游文化的相互交融--解析华侨城波托菲诺"纯水岸"的景观建造[期刊论文]-中外建筑2003(5)
6.深圳华侨城规划建设处华侨城生态广场[期刊论文]-建筑技术及设计2003(1)
7.梅策迎.Mei Ceying社区与城市公共空间整合设计的探索——以深圳华侨城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8,26(10)
8.钟力.项秉仁.Zhong Li.Xiong Bingren人居空间的功能混合研究——以深圳华侨城为例[期刊论文]-华中建筑2008,26(1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djzgcxyxb200903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