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十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这一章开始,转入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本章阐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性、特征、主要矛盾,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它的生产关系适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因而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也曾经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局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扬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发展经济的作用。
●但是,这种调整只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对资本主义某些局部关系的扬弃,并没有动摇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也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因此,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与生产社会化相适应的公有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不可抗拒性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只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内在矛盾。
但是,这种取代的过程,并不能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而自发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资产阶级不会让资本主义制度自行灭亡。
因此,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必须经过代表新生产力的工人阶级自觉进行的革命斗争才能实现。
这种取代的实现途径,还取决于各国基本矛盾发展所造成的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的对比,取代的具体方式和所走的道路会因各国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存在差异。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学目标: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性、一般道路以及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的历史发展的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的实践,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揭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趋势。
使学生在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知识,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
在掌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规定性的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个性特征。
熟习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要点:学习本章,要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和途径,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征、主要矛盾及根本任务,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及其目标模式,为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提供制度前提。
本章重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经济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路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的本质。
本章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关系。
教学设计: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大背景下理解新的理论判断。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重点在讨论。
以富于启发性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详略得当,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诠释,对基本经济原理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尽可能地将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前言问题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同学们,以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认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其他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我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没收官僚资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使无产阶级领导的国民经济命脉,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石(2) 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我本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赎买政策,即利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国计民生的有利作用,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作用。
并通过由初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3)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我国对农民个体经济的改造,是通过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这样三个互相衔接、逐步前进的形式和步骤实现的。
对城镇个体手工业的改造是从流通领域人手,建立供销合作组织,然后进一步进人生产领域的合作,建立生产合作社。
我国从1952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到1956年底,对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标志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形式、方法和步骤也不完全相同。
根据我国国情,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形式和步骤,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其具体途径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改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通过改造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我国,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分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两个部分。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及其对待无产阶级革命的态度,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办法。
根据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反动本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后,对它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把它变成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ppt课件
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 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 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 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 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列宁的“退一步”指什么?“前进两步”又指什么?列 宁认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是“退步”。你怎样看待这一矛 盾?
“退一步”:允许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 “前进两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
.
.
列宁的逝世(1924年1月21日)
斯大林
.
苏联(苏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路:
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失败)
是1卢布。
——这就是计划经济 .
光芒的背后……
谁不加入集体农庄, 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饥饿的农民
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
.
光芒的背后……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 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 时代的水平。
.
工人阶级的胜利宣告了资本主义的破产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 为宣传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而绘制)
.
苏联的五年计划建设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 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
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 美国罗斯福新政
光芒的背后……
初级经济基础完整重点笔记(自整理)
第一部分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1、人的劳动: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劳动对象:生产工具3、劳动资料:物质资料(二)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社会生产方式决定适应反作用生产关系-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总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三)社会经济规律客观性:建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随客观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生存的条件分: 在人类社会各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原始社会:最初时候制度,石器生产工具,2、奴隶社会:铁器出现3、封建社会:出现商品经济4、资本主义社会:蒸汽机出现的第一次科技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
内燃机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自由竞争趋向垄断5、社会主义社会: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特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自己自足(二)商品经济特征:以交换为目的的时候经济形态形成条件:社会分工第一次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分工:手工业从畜牧业中分离第三次分工:商人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商品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四、市场与市场体系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
狭义:交换的场所广义: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体系: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相互作用联系过程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生产资料市场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房地产、信息技术完善的市场体系有以下功能:提高资源配置功能——通过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相互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一直处在不断的变革中。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迅速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 改革开放开启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生产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部门间互相竞争甚至斗争,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1982年,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规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对农村土地权属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开始。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实践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具体来讲,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1 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和措施。
同时,在财税、货币金融、价格、外贸、能源、交通等方面,也相继实行了市场化改革。
1.2.2 企业集体化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企业管理体制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但这种体制在实际运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对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修改和调整,设立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两种形式,并逐步进行了企业的改革。
这一改革为后续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3 民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和城市劳动者因失业而自主创业,经济快速发展,明显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活力。
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发展私营企业,逐步取消了对私营企业的限制,政策也越来越积极,这促进了私人经济的良性发展。
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三个阶段的思想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 个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
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
5
为什么要有过渡阶段?
是因为无产阶级胜利了,取 得了政治上的统治,但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没有建 立起来,而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这一经济制度是不可 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的,而 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运 用政权的力量建立起来的。
•
3、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20.9.11 08:51:0 808:51 Sep-201 1-Sep-2 0
•
4、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 错儿。 08:51:0 808:51: 0808:5 1Friday , September 11, 2020
•
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 者强。 20.9.11 20.9.11 08:51:0 808:51: 08Sept ember 11, 2020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的教训: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犯了 “超越阶段”的错误,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如中国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就是对超越发展 阶段的认识,加上一系列左的政策和方针,使经济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理论的探索:重新认识发展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理论。
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中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 阶段的科学判断。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第一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 段”。此后,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六 大、十七大都分别对此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与深 入的论述。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1.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 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必然结果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途径 1)没收官僚资本和贱买民族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 有制; 2)改造民族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3)改造个体私有制经济,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3、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1.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 制和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两级分化。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按劳分配 3、共同富裕 1.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运行的重 要特征
பைடு நூலகம்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题; 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和作用
①按劳分配的内容和要求; ②按劳分配的性质; ③按劳分配的作用。
3、按劳分配的实现特征 1.3.2其他分配形式 1.3.3按劳分配与其他分配形式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分 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指社会和集体以人们付出劳动的数量和质量 按劳分配 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社会根 按生产要素分配 据各生产要素在商品和劳务生产服务过程中投入的比例 和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即劳动力、资本、土地、 技术等诸多生产要素共同参与受益分配。) 1、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1.3.4效率与公平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实用版3篇)篇1 目录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四、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篇1正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依据一定的经济原则,组织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制度和方式。
它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多个方面。
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制度性质。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分配方式,它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权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以下特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即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决定了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外,还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如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
这些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
3.按劳分配为主体。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分配方式,体现了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和权益。
同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如按资分配、按需分配等,以满足不同劳动者的合理需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它既体现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确保社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功。
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建立了一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按劳分配制度的实行,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初级经济师各章考点汇总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考点1:物质资料生产1.定义: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
(2)劳动资料: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如原始森林的树木、矿石、棉花、钢铁。
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1.生产力变革:(1)定义: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两大要素:人(劳动者)和物。
(3)主要标志:生产工具的变革.2.生产关系的变革(又称社会生产关系):(1)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2)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类型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4)生产方式: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可以概括为: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变革考点3: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1)社会经济制度: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
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2)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
(3)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制度、奴隶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考点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和实质:生产相对过剩.(3)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双重作用:〈1〉造成生产力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2〉对经济发展具有强制性的暂时调节.考点5: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存在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讲义摘要: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特点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发展正文: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与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指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其主要特点如下:1.生产资料公有制:国家、集体和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
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按劳分配原则: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二、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等。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场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通过市场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在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1.初次分配:按照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2.再分配: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实现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与发展1.企业改革:国有企业、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共同发展,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
2.企业经营策略:面向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特点以及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把握市场规律,积极调整经营策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国史)第一章+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
主要内容:
A、关于国体和政体 : 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 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 封建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1948年6月,中共中央文件开始使用“人民民 主专政”这个概念。 政体:采取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B、关于经济形态和经济方针。
经济形态: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 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 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 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 经济成分,这些就是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 态。 经济方针: “四面八方”政策。“公私兼顾、 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新民主主 义经济政策。
定义:在党政军机关中进行的反对贪污、浪费
和官僚主义的斗争。
1952年2月10日公审中共高级干部 刘青山、张子善,并以贪污罪判处死刑。
(3)意义及经验教训
意义:(见教材) 经验教训:
A、反腐败要靠法制。 B、反腐败要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但不能
运用群众运动。 C、社会主义时期的反腐败斗争应长抓不懈。
1.对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1)为什么要调整工商业:
地位重要;遇到暂时困难. (2)其基本环节: 调整公私关系 劳资关系 产销关系 (3)成效:
2.“三反”“五反”运动
(1)背景:
“五毒” “三害”
(2) 过程:
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 济情报的斗争。
定义:在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中进行的反对行贿、
对“一边倒”的认识与评价
认识:实行“一边倒”的方针,并不是放弃自己 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而是在坚持独立自主 和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在政治上同苏联和其他 社会主义国家站在一起,共同反对以美国为首 的帝国主义。 实行“一边倒”方针,是新中国在对外关 系方面,把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 交关系放在第—位,并不是不与社会制度不同 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评价: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比较合理的选择, 但也有其局限性。
第1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考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涵和意义:(1)内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内容:(1)所有制或产权制度,这一制度既决定了经济决策的主体,也决定了收入分配的方式;(2)收入分配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社会生产成果归谁占有和支配;(3)资源配置的方式,就是通过什么机制来分配资源或生产要素。
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生产各个环节中,生产环节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在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居于核心地位。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地位和作用:(1)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2)有利于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3)既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又有利于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4)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考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内涵1.含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内涵:一是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二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2)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报酬并不是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的,同时,财产性收入、福利性收入都不属于按劳分配。
2.如何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1)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2)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01第一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主义经 济制度建立 的政治前提
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
社会主义部分
主讲:刘肇民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客观必然性
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建立的政治前提 人类社会崭新的社会制度 基本规律决定的历史必然 无产阶级专政
落后国家爆发无产阶级革命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1.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崭新的社会制度
以往生产方式的更替都是私 有制形式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公 有制取代私有制
2、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 经济制度,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 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的, 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高度社会化 大生产的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先进性-矛盾性-必然性-社会主义革命
1)资产阶级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2)资本主义体系发展的不平衡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是一个 历史发展过程
二、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主观意志
“历史的误会”
中国无法选择资本主义道路
国际条件 群众基础 社会力量 合乎历史发展 的客观规律 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一般规律不 排斥曲折或跳跃式的发展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经济特征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共 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 社会在经济上的共同点 是:都实行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消灭了剥削。
其重大区别集中体现在 分配方式上。共产主义 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 分配。
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2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实践的教训: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犯了 “超越阶段”的错误,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如中国 在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就是对超越发展 阶段的认识,加上一系列左的政策和方针,使经济 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理论的探索:重新认识发展阶段是从十一届三中全 会后在理论上不断探索,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科学理论。
2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的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分析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作出中国处于不发达社会主义 阶段的科学判断。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 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 第一次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 段”。此后,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六 大、十七大都分别对此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与深 入的论述。
6
共产主义形成三个阶段的经济特征 过渡时期的特征
▪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的经济特
征---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并存和 斗争。其斗争的结局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建 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7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特征
①实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社会生产由国家统一、有计划地组织。 ③商品货币关系已经不存在。 ④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是以劳动为尺度在全社会 范围内实行按劳分配。
14
第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这个论述突破了单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认识社会 主义本质,而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方面 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16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
12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建立
全民所有制建立的途径和采取的形式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生产资料归社 会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 形式,是同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和经营活 动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建立的两条途径:没收官僚资本和赎 买民族资本。
采取的形式:国家所有制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
1.马恩摆马脱恩了对用未实来验社手会段形去态建进设行共预产测主的义方的法空与想特,点 而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中理解未来社会---共 产主义的实现。 2.马恩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发展的观点上的, 从不把它看成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把它看成是经常 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11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旧中国的经济落后和特殊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要分两 步走:第一步就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二步就是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存在 三种基本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 经济。这个过渡时期是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开始,到社会主 义公有制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体地位为止。根本任务 是把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占主体的经济结构,改造成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结构。
(一)社会主义社会主 要矛盾的解决要求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 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 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 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 决落后的生产力。
17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建立和发展要求解放和 发展社会生产力 ▪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应当是高度社会化的 现代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但我国是社会生产力水 平较低,不具备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物质基 础。所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起社会主义社 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国内一切 问题的基础。
4
一、马、恩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 三个阶段的思想
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三 个互相衔接的发展阶段:
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 的革命转变时期(过渡时期)
共产主义第一(低级)阶段 共产主义第二(高级)阶段
5
为什么要有过渡阶段?
是因为无产阶级胜利了,取 得了政治上的统治,但是,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并没有建 立起来,而社会主义经济制 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 础的,这一经济制度是不可 能在旧社会内部产生的,而 是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运 用政权的力量建立起来的。
13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建立
建立的途径和采取的方式
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部分。它是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一定范围的生 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所有制形式。一般说来,它是 与较低的社会化生产程度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 建立的途径:通过合作化方法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 的个体私有制。
1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是 通过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 按劳分配,消灭剥削和消除 两极分化
19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维护公有制和按劳 分配的主体地位,是发展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如果没有了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就根本不可能消灭 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不可能真正地发展社会生 产力,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20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是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 极分化。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因为我国有十几亿人口, 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 个台阶的速度也会有快有慢。同步富裕既不符合 国情,也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其结果只能是同步 贫穷。所以要鼓励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