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桐丛枝病病树中的类菌原体与病毒_洪瑞芬
泡桐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泡桐主要病虫害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cf072029482fb4daa58d4b62.png)
木 细 弱 过 密 时 , 易 发 生 。 病 部 产 生 黑 色 小 病 斑 , 湿 天 气 容 潮
时 . 病斑上 形成粉红 色分生孢子堆 . 在 以后 病 斑 不 断 扩 大 汇
32 防 治 方 法 .
长缓 慢 . 重者 引起 死 亡
12 防治 方 法 .
1 . 培 育 无病 苗木 选 择无 病 母 树 的根 . 根 育苗 种 子 育 .1 2 埋
苗 . 易发 生 丛 枝 病 不
1 . 修 剪 幼 树 枝 初 发病 时 , 时修 除烧 毁 _2 7 及
1 . 选择 、 育 抗病 品 种 据 调查 , .3 2 培 白花 泡桐 、 毛泡 桐较 抗 病 。
321 冬耕 结合 冬耕将 蛹 翻至地 面 , . . 让鸡 、 鸟啄 食或 风干 冻死 3 _ 人 工捕 杀 幼 虫 根据 地 面 和 叶 片 的 虫 粪 碎 片 . _ 捕 杀 .2 2 人T
丛 枝 , 长缓 慢 和 衰 弱 对 苗 木 和幼 树 生 长 影 响 极 大 . 者 生 生 轻
3 泡 桐 灰 天 蛾
3. 为 害特 点 1
该 虫 属鳞 翅 目天 蛾 科 。 为害 泡 桐 、 金 树 、 树 、 树 、 黄 楸 梓 丁
பைடு நூலகம்
香 等 。 虫 体 和 翅 均 灰 白色 , 杂 霜状 白粉 。 翅 散 布 灰 黑 色 成 混 前
124 药 剂 防 治 带 病 根插 穗 . 5 .. 用 0℃温 水 浸 泡 1 n. 用 0 mi 并 石 硫 合 剂 残 渣埋 在病 株 根 部 土 中 .采 用 03波 美 度 石硫 合 剂 .
如何防治泡桐丛枝病
![如何防治泡桐丛枝病](https://img.taocdn.com/s3/m/90b0e0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1e.png)
泡桐丛枝病的传播和扩散还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如气候变化、国际贸易和生态系统的变化等。
一些政策和法规也限制了泡桐丛枝病的防治工作,例如 缺乏有效的国际合作和交流,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等。
02
泡桐丛枝病的病因和传播
泡桐丛枝病的病因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其病原体主要通过 泡桐韧皮部和根部的伤口侵入,导致树木枝叶丛生、黄化、 矮缩等症状。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与泡桐品种、树龄、立地条件、管理状况 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品种和立地条件对泡桐丛枝病的抗性 影响最为显著。
泡桐丛枝病的传播途径
在泡桐出圃和移栽时,应仔细检查是否有丛枝病症状,一 旦发现应立即砍除,并对砍伐后的树桩进行消毒处理。
使用化学药剂治疗
泡桐丛枝病的治疗还可使用化学药剂,如硫酸铜、波尔多液 等。
使用化学药剂时应注意浓度和剂量的掌握,避免对泡桐造成 药害,同时要注意与生物药剂交替使用,以降低病菌的抗药 性。
使用生物药剂治疗
பைடு நூலகம்
泡桐丛枝病的临床表现
泡桐丛枝病在发病初期,树干部位会出现肿胀和溃疡,随 着病情发展,树皮会逐渐腐烂并向周围扩展。
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会出现白色菌丝体,这些菌丝体不断 扩展,最终导致树干和枝条的死亡。
泡桐丛枝病的危害
泡桐丛枝病对泡桐树的生长和发育有严重影响,一旦出现病害,可能会导致树木 死亡。
这种病害不仅危害泡桐树的健康,还会影响其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给林业和园 林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05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林木病害,具有严 重的危害性和传播性。
泡桐几种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泡桐几种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96cf9de3fab069dc502201bf.png)
泡桐几种常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作者:李文霞陶海燕马冬梅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泡桐常见的几种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为泡桐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泡桐;病虫害;发生规律;防治技术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豫东素有“泡桐之乡”之美誉,泡桐作为商丘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因其树态优美,花色绚丽,叶片所分泌的粘液能净化空气,可供观赏,绿化、美化环境。
泡桐不仅是经济价值较大的速生树种,也是优良的造林绿化树种,常用于营造环城防护林带,道路绿化,农田林网,农桐兼作,工矿区绿化,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但在日常栽培和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和栽培技术的影响,常会导致一些病害的发生,从而影响泡桐的正常生长,通过近几年来的探讨,总结出了一套病害防治方法和技术,现介绍如下。
1 泡桐丛枝病1.1 症状及发生规律泡桐丛枝病是由一种比病毒大的微生物--类菌原体(MLO)引起的。
常见的丛枝病有两种类型。
1.1.1 丛枝型发病开始时,个别枝条上大量萌发腋芽和不定芽,抽生很多的小枝,小枝上又抽生小枝,抽生的小枝细弱,节间变短,叶序混乱,病叶黄化,至秋季簇生成团,呈扫帚状,冬季小枝不脱落,发病的当年或第2年小枝枯死,若大部分枝条枯死会引起全株枯死。
1.1.2 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芽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冬开花现象。
1.2 防治方法1.2.1 要加强预防工作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无病泡桐苗木,严格挑选无病的根条育苗,且严格消毒。
方法是将根条晾晒1~2d后,放入500~1000单位的四环素水溶液中浸6~10h,再进行育苗。
要尽量选用抗病良种造林,一般认为白花泡桐、毛泡桐、兰考泡桐抗病能力较强;山明泡桐和楸叶泡桐抗病能力较差。
1.2.2 要加强管理在生长季节不要损坏树根、树皮和枝条,初发病的枝条,病芽应及早修除。
病虫害考试真题与详细解析
![病虫害考试真题与详细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2489a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0.png)
2010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课程代码06635)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1分,共2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项选择或未选均无分。
1 .以下病害中不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病害是【】A.竹丛枝病类菌原体和真菌B.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和真菌C.翠菊黄化病类菌原体D.梨衰退病2 .以下锈病中未发现有转主寄主的是【】A.海棠锈病B.松瘤锈病C.竹杆锈病D.草坪草锈病3 .植物白粉病病斑上出现的小黑点,它们可能是【】A.菌浓B.闭囊壳C.菌核D.担子果4 .以下真茴的施子,不属于无性胞子的是【】A.游动泡子B.厚垣电子C.子囊胞子D.分生胞子5 .桃缩叶病在春末夏初叶片外表长出的层灰白色粉状物,为病菌的。
A.夏范子堆B分生胞子堆C.菌丝层D子实层6 .樱花等植物的冠瘦病病原是【】A.真苗B,细菌C.线虫 D.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第1页(共8页)7 .有“病〃而无”害〃的是[]A.郁金香碎锦病B.仙客来病毒病C.菊花黄化病D.矮天牛花叶病8 .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开展的要素之一是[]A.植物年龄B.环境条件C.植物的繁殖方式D.植物种类9 .以下病害不属于检疫对象的是【】A.松疱锈病B.杨树花叶病毒病C.草坪草褐斑病D.草坪草锈病10 .病植物在外部形态上表现的不正常特征称为【】A.病症B.病态C.病症D.病状IL以下关于昆虫成虫形态特征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身体左右对称B.整个体躯被有几丁质外骨骼C.神经系统位于体腔,循环系统位于血腔D.体躯分为头、胸、腹3个体段12以下关于昆虫头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高度骨化B.通常分为头顶、额、唇基、颊和后头5个区C.蜕裂线是一些昆虫幼虫脱皮时头壳开裂的地方D.昆虫头壳的构造和形状固定13 .蟋蟀和蛎虫的头式分别属于【】A.下口式,后口式B.前口式,后口式C.后口式,下口式D.下口式,前口式14 .以下关于昆虫触角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由柄节和鞭节2节构成梗节B.蝇类的触角为具芒状C.蜻蜒的触角为锤状刚毛状D.天牛的触角为棒状线状15 .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通常全变态昆虫成虫和幼虫均具有复眼B.复眼是由很多的单眼组成小眼C.蝗虫口器由上唇、上颗、下领和下唇4局部组成舌D.刺吸式□器害虫适用于内吸性杀虫剂进展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试卷第2页(共8页)16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通常昆虫成虫的胸足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跑节和前跑节6节构成B.蜜蜂成虫的后足常特化形成携粉足C.昆虫的翅是由附肢演化而来背侧叶D.根据昆虫翅的类型,蝴蝶的翅属于鳞翅17 .在以下各组昆虫中都进展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是【】A.盲蜻、叶甲、蝗虫B蝇虫、猎蜡、蝗虫C.介壳虫、粉虱、蚊D.蜂、蚊、蝉18 .蜜蜂的孤雌生殖属于【】A.经常性B.偶发性C.兼性D.周期此19 .以下关于昆虫内部器官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昆虫的心脏位于背血窦B.昆虫的中肠是昆虫消化和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具有昆虫“胃〃的说法C.昆虫的排泄器官主要是马氏管D.氧气是通过昆虫的血细胞运送到各组织器官20 .昆虫在地球上分布范围之广是其它任何动物都无法与其相比的,这是因为昆虫A.具有翅B.在地球上的存在时问较长C.具有多样化的口器类型D.体较小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空,每空1分,共10分〕请在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
浅谈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浅谈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587021a0bb4cf7ec4afed0ad.png)
浅谈泡桐丛枝病的发生和防治技术胡慧蔡战伟(商水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中心466100)摘要:本文针对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和发病的症状进行了总结,并结合泡桐本身的习性以及特点提出了几点较为合理的从治病防治措施,希望对预防泡桐从治病有所帮助。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7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18)18-0301-02引言泡桐是落叶树木的一种,其主要的特性就是生长速度快并且木材的质量很好,因此常常被用于乡村的造林绿化工作中。
然而,在种植泡桐的过程中,泡桐感染丛枝病的现象严重,造成泡桐发生大面积的叶片脱落以及干枯进而发育不良现象严重,从而影响了泡桐的生长。
随着调查工作的开展,明确了丛枝病的发病几率大约在8~25%,目前这一几率处在上升趋势中,因此,相关的防治工作是目前应用泡桐进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中主要的工作内容。
1发病规律通过对泡桐丛枝病的研究,该病病原体类型为类菌质体,可以在泡桐树之间传播,主要的传播途径分为带病的种根育苗以及昆虫取食传播,其中病原体主要依附于沙枣木虱和小板网蝽等昆虫的身上进行传播。
病原体在泡桐躯干上附着后往往会有一段潜伏的时期,通常为两个月到十八个月之间,并且随着季节的更替,比如秋季到冬季再到春季,病原菌也会随着树液向泡桐根部移动在回流到躯干上,从而保证自身在冬季的生存。
同时,根据相关的调查,自然生长的泡桐树苗发病率很低,而一些平茬苗和留根苗的发病几率往往很高,并且随着苗体生长时间的增长发病几率会逐渐的升高。
2发病症状结合以往的泡桐丛枝病症状进行分析,该病可以蔓延到整株泡桐,在枝干、花以及根本都有所体现,根据发病的特征分为以下两种:2.1丛枝型腋芽和不定芽的萌发不规律,小枝数量明显增多,染病的叶子枯黄,在冬季多生的小节也不会脱落,叶序不正常,通常这种类型的从治病会造成泡桐在1~2年内整株枯死。
2.2花变枝叶型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萌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
2020智慧树,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2c1cf0a98271fe910ef9ba.png)
2020智慧树,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章节测试【完整答案】智慧树知到《普通植物病理学》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引起植物偏离正常生长发育状态而表现病变的因素统称为病因。
A:对B:错答案:对2、植物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属于侵染性病害。
A:对B:错答案:错3、症状是指植物受病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植物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的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
A:对B:错答案:对4、有侵染性病害才会出现病征。
A:对B:错5、直到1861年,deBary才最终证实引起的爱尔兰岛大饥荒的马铃薯晚疫病是由一种疫霉菌所引起的。
A:对B:错答案:对第二章1、菌物的营养体均为是菌丝体。
A:对B:错答案:错2、各种菌物均可产生吸器来吸收营养。
A:对B:错答案:错3、子实体是菌物无性繁殖时形成的结构。
A:对B:错答案:错4、孢囊孢子是卵菌的无性孢子类型。
A:对B:错5、菌物有性生殖产生的结构和有性孢子具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是许多植物病害的主要初浸染来源。
A:对B:错答案:对6、菌物的有性生殖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A:对B:错答案:对7、菌物的生活史是指菌物孢子经过萌发、生长和发育,最后又形成同一种孢子的整个生活过程。
A:对B:错答案:对8、从生殖角度看,所有菌物的生活史都包括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
A:对B:错答案:错9、1969年Wittaker提出的五界系统中将菌物单独列为一界。
A:对B:错答案:对10、根肿菌属的休眠孢子囊球形,散生在寄主细胞内。
A:对B:错答案:对11、节壶菌属的休眠孢子囊以开盖方式释放游动孢子。
A:对B:错答案:对12、绵霉属引起马铃薯晚疫病。
A:对B:错答案:错13、接合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寄生性较弱,多为活体寄生型。
A:对B:错答案:错14、子囊菌的共同特征是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A:对B:错答案:对15、子囊孢子是经过质配、核配和有丝分裂之后形成的。
A:对B:错答案:错16、许多担子菌的双核菌丝细胞在分裂时,在靠近隔膜处形成一种锁状联合结构,这种过程可以保持菌丝的单核化,称为担子菌的锁状联合。
泡桐丛枝病防治措施探究
![泡桐丛枝病防治措施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3028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6.png)
评估标准
根据防治前后的病情指数、发病率、病情严 重程度等指标,以及防治成本和经济效益等 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改进方向和建议
改进方向
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病情的泡桐丛枝病,制 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
建议
加强泡桐丛枝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并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加强科研和技术创 新,探索更加有效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加强 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和林业工作者的防治
控制灌溉
合理控制灌溉时间和水量,避免泡桐根部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降低病害的发生 。
04
化学防治措施
药剂选择与使用方法
药剂选择
选择具有针对性的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化学药剂,如内吸性杀菌剂、保 护性杀菌剂等。
使用方法
根据药剂的特性和防治对象,采用不 同的使用方法,如喷雾、涂抹、灌根 等,确保药剂能够充分接触到病原体 。
泡桐丛枝病严重影响泡桐的生长和发育,导致树冠畸形、枝条丛生、叶片黄化等症 状。
病株生长缓慢,产量下降,甚至全株死亡,给泡桐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泡桐丛枝病的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难以根除,需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控制。
02
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泡桐丛枝病的爆发会对生态环境造成 破坏,通过防治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 的传播,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配合使用
可以将化学防治与其他防 治措施配合使用,以提高 防治效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5
生物防治措施
天敌保护和利用
保护天敌昆虫
对于泡桐丛枝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可以通过保护其天敌昆虫来控制其数量,从而降低病害的传播速度 。
利用天敌昆虫
有些天敌昆虫可以捕食泡桐丛枝病的传播媒介昆虫,可以利用这些天敌昆虫来控制病害的传播。
泡桐常见病虫害防治
![泡桐常见病虫害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9e47be65cfc789eb172dc893.png)
泡桐炭疽病(一)症状。
泡桐炭疽病主要危害泡桐叶片、叶柄和嫩梢。
当泡桐幼苗长出1~2对真叶时开始发病,叶片受害初期,病斑为失绿的点状,后扩大为褐色近圆形,周围为黄绿色,直径约1毫米。
在雨后或湿润时,病斑上常产生粉红色分生孢子堆或黑色小点。
后期病斑常破裂,病叶早落。
(二)发病规律。
泡桐炭疽病是由半知菌病菌浸染引起的,病菌在寄主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的初次浸染源,在生长季节中可以反复浸染多次。
一般在5月至6月中下旬开始发病,7月进入发病盛期,可持续到8月30日。
在泡桐苗木生长季节,高温多雨、排水不良、通风透光不良、苗木生长较弱等有利于炭疽病的发生。
(三)防治方法。
二、泡桐黑痘病(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泡桐黑痘病是真菌性病害,由泡桐痂圆孢菌浸染所致,4月中下旬可见病斑,5~6月为发病盛期,叶片、小枝上有黑痘出现,每年的7~8月发病严重。
发病后,叶片上的病斑呈黑褐色,直径0.5~2毫米,病斑中间破裂呈穿孔状,常沿叶脉发生。
叶柄、叶脉、嫩枝上的病斑突起呈疮痂状,初期病斑为淡褐色,潮湿时产生白色霉层,最后变为黑褐色,病叶卷缩,病梢枯死。
(二)防治方法。
选用楸叶泡桐、豫杂一号、山明泡桐等优良泡桐品种。
育苗要避免苗床地连作或在泡桐林附近育苗。
埋根苗穗要注意检疫,禁止从病苗上剪取。
苗床地在播种前可每亩撒1~1.5公斤敌克松,进行土壤消毒。
种子播前可用0.3%的敌克松原粉进行拌种。
加强苗期管理,留苗密度要适当,每亩留苗800~900株。
及时浇水施肥,促进泡桐苗木整齐、健壮生长,增强抗病能力。
苗期每15天喷施1次20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
对发病的泡桐苗木每10~15天交替喷施50%的退菌特800倍液或70%的托布津1000倍液1次,连喷3~4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三、泡桐网蝽(一)危害特点。
泡桐网蝽又叫角菱背网蝽,属半翅目网蝽科。
泡桐网蝽在我省一年发生3代,第一代成虫出现于6月中旬,第二、三代分别出现于7月下旬和8月下旬。
大学植物保护学考试(试卷编号261)
![大学植物保护学考试(试卷编号261)](https://img.taocdn.com/s3/m/6c9d43f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e.png)
大学植物保护学考试(试卷编号261)1.[单选题]毛竹的长离是由分生组织不断活动的结果。
A)居间B)侧生C)茎尖D)基生答案:A解析:2.[单选题]下列昆虫中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 )A)蚜虫B)叶蝉C)蛾类D)蝗虫答案:D解析:3.[单选题]热害的温度与作用时间密切相关,作用时间愈短,植物可忍耐的温度。
A)愈高B)愈低C)愈趋于不变D)无规律地变化答案:A解析:4.[单选题]农药登记的前两个字母PD表示该农药已获得()A)分装登记B)原药登记C)正式登记D)临时登记答案:C解析:5.[单选题]防治对象是多种咀嚼式口器害虫的是A)敌百虫B)敌敌畏C)杀虫双D)喹硫磷6.[单选题]下列不属于辛硫磷防治对象的是?A)鳞翅目幼虫B)叶蝉C)介壳虫D)螨类答案:B解析:7.[单选题]光合链中的最终电子受体是。
A)NADP+B)H2OC)CO2D)ATP答案:A解析:8.[单选题]泡桐丛枝病的病原是( )A)真菌B)类菌质体C)病毒D)线虫答案:B解析:9.[单选题]表示害虫危害的严重程度时常用的指标是()A)被害率B)虫口密度C)虫情指数D)损失率答案:C解析:10.[单选题]属于细菌性病害的是( )A)水稻白叶枯病B)棉花黄萎病C)苹果树腐烂病D)小麦锈病答案:A解析:C)过渐变态D)全变态答案:B解析:12.[单选题]在维持或消除植物的顶端优势方面,下面哪两种激素起关键性作用。
A)IAA和CTKB)IAA和ABAC)CTK和ABAD)IAA和GA答案:A解析:13.[单选题]用酵母菌酿酒,理想的方法是。
A)先通气后密封B)通足空气C)先密封后通气D)尽量密封答案:A解析:14.[单选题]叶蝉的触角为( )。
A)念珠状B)栉齿状C)具芒状D)刚毛状答案:D解析:15.[单选题]()是染色体以外的遗传因子。
A)芽孢B)质粒C)RNAD)荚膜答案:B解析:16.[单选题]昆虫最主要的排泄器官是( )。
答案:D解析:17.[单选题]"蟋蟀的触角为( )。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59df47f6edb6f1afe001f19.png)
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作者:段国兴来源:《农家科技》2019年第04期摘要:泡桐丛枝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泡桐传染病,一般情况下发病率在20%-40%,但是有些地区高达80%,很是严重。
本文通过简述泡桐丛枝病的病原菌,研究病原菌分布及运行规律,分析其流行条件,提出泡桐丛枝病发生防治技术,并希望在今后能够在更多的领域中探索和研究出泡桐丛枝病发生的防治技术,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泡桐;丛枝病;发生规律;防治技术泡桐是一种落叶乔木,原产地是中国,有很多品种,分布非常广泛,除了内蒙古、新疆等地区外,遍布全国各地,因为它生长力强,耐干旱能力也强。
它的经济价值很高,花叶果加工后可以作为药材,泡桐的木质均匀,易于加工,一般生长几年就可以加工利用了,非常适合目前我国木材缺乏的现状。
但是,泡桐很容易受到丛枝病的侵害,一般情况下,幼苗在被病原感染后,会在当年枯萎,最后逐渐死亡,而较大的树木不会有原来的生长趋势,逐渐衰败,最终死亡。
进而影响到泡桐的种植和利用,因此,需要探索和研究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技术,使得更多的泡桐免遭丛枝病的侵害。
一、病原日本是世界上最先发现泡桐丛枝病的国家,认为泡桐丛枝病的病原是类菌原体(MLO)。
这种病原类型不一,有些是圆形,也有些是椭圆形,还有少数是棒状,在韧皮部的筛管中移动,生长繁殖最后扩散至整棵树。
研究表明病原的大小0.2-0.82μm,一般没有细胞壁,有三层细胞膜包裹。
1967年日本学家首次研究表明,类菌原体对四环素具有敏感性,预测其可以成为治疗的辅助手段。
在1974年农科院学者用四环素治疗泡桐丛枝病病苗,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证明了泡桐丛枝病病原是类菌原体。
二、病原体分布及运行规律河南省农科院学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泡桐丛枝病的蔓延途径是因为泡桐种根带病,并把健芽嫁接到泡桐丛枝病苗上,最终会达到100%的传染率。
而后日本也做实验观察是否能够通过昆虫传泡桐丛枝病,结果证明茶翅蜂可以在泡桐之间传播病原。
如何防治泡桐丛枝病
![如何防治泡桐丛枝病](https://img.taocdn.com/s3/m/15f60227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3.png)
研究病原菌的致病机理,揭示其 侵入泡桐组织、导致丛枝病发生
的详细过程。
解析泡桐的免疫反应机制,探讨 泡桐如何识别、抵御病原菌的入
侵。
探究病原菌与泡桐之间的分子互 作,寻找关键互作因子,为防治
策略提供新靶点。
发展环境友好的防治策略和技术
01
02
03
04
挖掘和利用生物防治资源,如 拮抗菌、寄生性线虫等,实现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控制 剂,对病原菌进行生物防治, 降低病原菌的数量和致病力。
防治效果的评价和监测
定期调查病情
在防治过程中,定期对泡桐林进 行调查,记录病害的发生情况,
以评估防治效果。
监测病原菌数量
通过采集病样,检测病原菌的数量 变化,以判断防治措施对病原菌的 控制效果。
评估树木生长状况
病害。
害虫和机械伤害Βιβλιοθήκη 害虫的取食和机械伤害会为病原 菌提供侵入途径,增加泡桐树感
染病害的风险。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过程和机制
初期症状:泡桐丛枝病在发病初期, 叶片出现黄化、卷曲等症状,枝条生 长异常。
病情恶化:随着病原菌的不断繁殖和 毒素的积累,泡桐树的病情逐渐恶化 ,生长受阻,甚至导致死亡。
病原菌繁殖:病原菌在泡桐树体内繁 殖,并产生毒素,破坏树体的正常生 理机能,导致枝条丛生、叶片变小等 症状。
泡桐丛枝病的分布和发生规律
季节性:该病在生长季节内均可发生,但春秋季节为发病高 峰期。
在了解了泡桐丛枝病的基本情况后,防治该病的方法包括选 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病株和病源、采取生物和 化学防治等措施,综合应用这些策略可以有效地控制泡桐丛 枝病的发生和传播。
02
CATALOGUE
植物植原体病害及其防控措施
![植物植原体病害及其防控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4b1977f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7.png)
植物植原体病害及其防控措施;5科露一}蓓理Pesticid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2010,31(8)柱摭原傣病害及共黪撞措施董小军,一,路雪君,廖晓兰(1.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长沙市公用事业管理局.湖南长沙410000) PlantPhytoplasmaDiseasesanditsControlMeasuresDongXiaojun,LuXuejun,LiaoXiaolan(CollegeofBioSafetyScienceandTechnologyHun anAgricultureUniversity,Changsha410128,China)DongXiaojun(ChangshaUtilitiesAuthority,Changsha410000,China)Abstract:Thisreviewsummariesseveralkindsofthediseasescausedbyphytoplasma,includ ingthedistibution,symptomps,hostandpathogencategoryaswellasitscomprehensivecontrol measures.Thepropectsonthecontrolofphytoplasmahavebeenforecasted.Keywords:phytoplasma;symptom;pathogen;control摘要:本文对国内几种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的分布,寄主,症状,病原分类及其综合防治措施进行综述.展望了植原体防治的前景.关键词:植原体;症状;病原;防治中图分类号:$48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480(2010)08—48—03植原体原称类菌原体,是一种无细胞壁的单细胞原核生物.由生物膜包围,隶属于原核生物界,硬壁菌门,柔膜菌纲(又称软球菌纲1,非固醇菌原体目,非固醇菌原体科.植原体是植物筛管的专性寄生菌,主要分布在病株韧皮部组织中的筛管细胞,伴胞,韧皮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中,在传病媒介昆虫中主要分布于昆虫的唾液腺和脂肪体组织中:对四环素类的抗生素敏感,而对青霉素不敏感;对洋地黄皂苷有抵抗力.且对低渗的盐溶液敏感.植原体是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的病原.可引起寄主植物代谢紊乱,使植物产生黄化,丛枝,花变叶现象,此外还有衰退,簇生,矮化,变绿和小叶等症状.在自然条件下,植原体主要依靠韧皮部取食的昆虫如叶蝉,木虱和蚜虫等作为媒介进行传播和扩散.也可通过菟丝子进行传播,人工嫁接和繁殖器官也可传播植原体.植原体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多样,寄主范围广泛.在世界范围内已使300多种不同的植物发病Ⅲ.植物植原体病害的发生与温度有关,如桑矮缩病夏季发病重.植原体数量最多.而冬季数量减少[21.1国内植原体黄化病的症状及其病原分类1.1小麦蓝矮植原体(wheatbluedwarfphyto—plasma)小麦蓝矮植原体是我国首次报道的小麦植原体病害,属于翠菊黄化组三叶草绿变亚组植原体(16SrI—C),由介体条沙叶蝉专化性传播r311.条沙叶蝉一旦染病可终生带病和传病,寄主植物的种类影响其传病率【5】.该病害主要发生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晚熟冬麦区,在陕西曾先后大发生过10余次,发病田块轻者减产20%~30%,重者绝收翻种,对小麦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嘲.小麦蓝矮植原体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涉及菊科,夹竹桃科,茄科,豆科,收稿日期:2010—04—15—48—蔼"考,}翟堰Pesticid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2010,31(8) 禾本科,十字花科,玄参科,紫草科和苋科的9个科17个属1.1.2番茄顽固植原体(TomatostolburPhytopl—asma)番茄顽固植原体在自然条件下,主要通过介体昆虫传播,传播媒介包括甜菜叶蝉,印度棉叶蝉,菱纹叶蝉和烟草绿叶蝉.此外,也可通过嫁接和菟丝子传播.番茄顽同植原体在欧洲东南部国家普遍发生,非洲和美国佛罗里达洲报道有该病害.感病植株皮层增生和肥大,叶片褪绿黄化,植株不育.腋芽过度膨大不能正常发育和结实.在成株上,可观察到类似病毒引起的叶脉坏死,花叶和脉明症状.可侵染许多蔬菜作物,主要是茄科蔬菜,如番茄,马铃薯及烟草,另外还可侵染芹菜,胡萝卜,香菜,葡萄,油菜,蒲公英,蔓陀罗,剪秋罗等,以及很多杂草.1.3桉树黄化植原体(Eucalyptusyellowingphy—toplasma)植原体可以引起桉树黄化或丛枝,这种病症在印度【,苏丹_9I,意大利¨D]以及我国广东广州地区都有发现.世界各地已报道的各种桉树上的植原体病害症状大体相似.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受阻,树势较差,新出叶黄化,卷曲变小,边缘干枯,病叶易脱落,主脉褐红色不对称主梢节间缩短,侧芽过度生长,导致丛枝严重时病株顶枯直至死亡『l2l.根据16SrDNA 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将广东省广州地区发生的桉树黄化丛枝植原体鉴定为16SrI组成员.1.4泡桐丛枝植原体(Paulowniawitchesphyto—plasma)泡桐丛枝病(Paulowniawitches'broom,简称PaWB)又名泡桐扫帚病,由泡桐丛枝植原体侵染引起,在我国分布于陕西,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苏,浙江,江西等地,是泡桐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近年来在一些观赏植物如紫丁香和暴马丁香中发现该病原.其病原为翠菊黄化组的泡桐丛枝植原体,可通过茶翅蝽等昆虫介体传播.感病后小树枯死,大树生长缓慢,材积大减l1]】.1.5椰子致死黄化植原体(Coconutlethalye—llowingphytoplasma)椰子致死黄化植原体主要分布在美洲,非洲,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该病原侵染棕榈科15个重要类群中的7个.主要寄主是椰子树,油棕和其他一些观赏棕榈.感病症状最初为花序1个分枝脱落,短时间内发展到整个花序,后个别出生花序褐变下垂.整个植株从基部老叶到顶部新叶逐渐变黄,最后整株叶片变黄变于悬挂于树干,敏感型品种呈现亮黄色,不敏感品种呈现青铜色,部分嫩芽开始变黄.最后叶和生长点死亡l141.椰子黄化病植原体属于植原体16SrXIV组.2植原体的防治植原体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目前无法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对其防治的研究发展缓慢.控制植物植原体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一是消灭昆虫等传播媒介:二是直接消除病原植原体;三是根除提供传染源的受感染的植物_16】,防止病原传播.目前防治植原体要以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在预防过程中要注意:严禁从病区采集繁殖材料和苗木,防止病害向无病区蔓延:一经发现及时彻底清除病枝或病芽,将感病植株拔除并烧毁,减少再侵染来源:加强田问管理,给予尽可能好的生长环境,清除田间的杂草,可防止病害的流行2.1物理防治研究显示.热水处理是一种消除葡萄黄化病中植原体的方法.此法可以杀死植原体和昆虫的卵.将感病植株放在30~37的生长箱中热处理2~3天或在30~50℃的温水中处理10min以上,可有效的消除植原体.2.2化学防治杀虫剂可以控制和杀灭昆虫等植原体的传播媒介.对传病媒介体的种类,生活习性,传病特点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在适当的时间喷洒有效的杀虫剂.每年定期使用菊酯类或乐果等杀虫剂可以消灭传病昆虫,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植原体病害的传播和扩散.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注射植物茎杆,能抑制植原体在韧皮部的增殖,注射时病树树冠应少于50%感染症状,注射时间最好在8月末到10月初:也可以定期用1%盐酸溶解四环素粉对易感病植株进行根的注射或浸根.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范国强等ll7l试验通过不同浓度5一氟脲嘧啶和利福平对豫杂一号泡桐丛枝病幼苗形态等方面影响——49——咏药钟露翟壤PesticideScienceandAdministration2010,31(8) 的研究发现,所有浓度5一氟脲嘧啶处理后,病苗丛枝病症状不消失,而用150mg/L浓度的利福平处理后病苗症状消失,并且用PCR扩增也检测不到植原体的存在,表明150mg/L浓度的利福平可以消灭植原体.2.3生物防治2.3.1培育抗性品种选育和种植抗,耐病品种是防治病害的最有效的途径.通常从自然种群中筛选对植原体有抗性的植株进行育种.2.3.2将抗性基因转入植株中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抗病基因导人植株中,结合诱导生物抗性来减少疾病症状,成为控制植原体疾病的潜在的工具.近年来MoniqueGamier领导的实验室,利用顽固植原体的主要膜蛋白的抗体,筛选抗体的scFV片断的基因.将其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番茄韧皮部表达得到了抗植原体的工程植株,为植原体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法.2.3.3培育无毒苗木选用抗病品种和无菌种穗建立无病苗圃,发展无病种苗或繁殖材料,目前采用组织培养的脱毒苗和经过精确检测的无菌苗进行无性繁殖育苗,可以防治植原体或其他植物病害.3展望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以延迟或减轻植原体病害症状,较为实用,可是一旦停止使用症状又会恢复,病株并未得到真正治愈【191.杀虫剂可以防治昆虫媒介体,但对叶蝉类媒介的防治效果不明显且较贵,选择具有特异性的药剂并且控制好用药时间才是有效的.对受侵染的植株或繁殖组织进行热处理可以去除植原体.选用抗性品种是防治植原体最好的方法,筛选植原体抗性品种还有待于研究和开发.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找出抗植原体的基因,将抗病基因转入植株中培育转基因植株,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1RuthWelliver.DiseasesCausedbyPhytoplasmas[J].Plant PathologyCircularNo.82,1999,25(1):17-22.2高佳.两种植原体病害的分子检测与鉴定[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3顾沛雯.安凤秋,吴云锋,等_/J,麦蓝矮病植原体16SrRNA 基因片段的比较分析『J].植物病理,2005,35(5):403-409.4安风秋,吴云锋,孙秀芹,等.小麦蓝矮病植原体延伸因子(EF—TU)t.f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1):74-80.5顾沛雯,吴云锋,武科科,等.介体条沙叶蝉传播小麦蓝矮病植原体特性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4):24~28.6顾沛雯,吴云锋,安凤秋.小麦蓝矮病的研究进展[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6.7顾沛雯.吴云锋,安凤秋.小麦蓝矮植原体寄主范围的鉴定及RFLP分析[J].植物病理,2007,37(4):390-397.8SharmaJK,MohananC.FlorenceEJM.Alittle—leafdis easeofeucalyptusinKerala[J].India,EuropeanJournal ForestPathology,1983(13):385-388.9DafallaGA,TheveuE,CousinMT.Mycoplasma—like organismsassociatedwithhttleleafdiseaseofEuealyput microthecaMuell[J].JournalofPhytopathology,1986,l17(1):83-91.10MarconeC.RagozzinoA.Detectionofanelmyellows—relatedphytoplasmaineucalyptusfleesaffectedbylittle—leafdiseaseinItaly[J].PlantDisease,1996,80(6):669~673.1l张景宁.万汉彬,陈北光,等.桉树黄化病病原物研究[J].华南农,1982,2(4):45~47.12周国辉,许东林.广东桉树黄化(丛枝)病植原体分子鉴定与检测[J].植物保护,2005,32(4):53-57.13王洁,田国忠,竺晓平,等.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南阳分离物延伸因子(EF—Tu)tuf~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抗血清的制备『C1.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7. 14高军,范海阔,覃伟权,等.椰子致死黄化病的发生危害及研究进展[J].中国森林病虫,2008,27(4):22-25.15N.Nejat,K.Sijam,S.N.A.Abdullah,eta1.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aPhytoplasmaAssociatedwithCoconutY ellowDecline(CYD)inMalaysia[J].AmericanJournal ofAppliedSciences,2009,6(7):1331-1340.16A.Ciancio&K.G.Mukeqi(eds.).IntergratedManagement ofdiseasescausedbyFungi,phytoplasmaandbacteria[J].SpringsciencebusinessmediaB.V,2008:43~60.17范国强,张胜,翟晓巧,等.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7,43(7):138~142.18PhyllisG.WEINTRAUB.Insectvectorsofphytoplasma andtheircontrol—anupdate[J].BulletinofInseetology,2o07,60(2):169-173.19樊新萍,乔永胜,田建宝.枣疯病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2006,5(6):14~17.一50—。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试卷、习题及答案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试卷、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0bb84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32.png)
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试卷、习题及答案森林有害生物控制(虫、鼠害部分)试题(A)一填空(每空0.5分,共18分)1.咀嚼式口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五部分组成。
2.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各节由基部到端部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昆虫腹部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
4.完全变态类昆虫幼虫有三种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各举一例依次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防治地下害虫常用的农药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昆虫翅的质地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翅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
7.森林害虫一般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6类。
二概念辨析(每个2分,共12分)1.不完全变态、完全变态2.静态防御、诱导防御3.滞育、休眠4.次期性害虫、初期性害虫5.超补偿、补偿6.孤雌生殖、两性生殖三判断正误(共10分,每题2分,正确打“√”,错误打“×”)1.对刺吸式口器害虫常用内吸剂如灭幼脲等防治……………()2.蜕皮就是昆虫完成胚胎发育,从卵中破壳而出……………()3.趋光性昆虫均在白天活动,所以不能用灯光诱杀…………()4.食叶害虫应在其大发生的猖獗阶段进行防治………………()5.鳞翅目幼虫的腹足2~5对,腹足上没有趾钩………………()四简答(每题5分,共40分)1.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昆虫取食方式的特点及其防治异同。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方法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9da88b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c7.png)
泡桐丛枝病的防治方法泡桐丛枝病是一种发生普遍,严重危害泡桐生长的病害,分布极广,一般发病率在20%40%严重地区达80%以上。
感病的幼苗、幼枝常于当年枯死;大树感病后,常引起树势衰退,材积生长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造成死亡。
丛枝病是泡桐生长过程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根据其症状可分为丛枝型和花变枝叶型。
丛枝型为泡桐开始发病时,个别枝条上大量萌发腋芽(又称侧芽)和不定芽(除腋芽和顶芽外生长在其他部位的芽)抽生很多的小枝。
小枝上又抽生小枝,抽生的小枝细弱,节间变短,叶序紊乱,病叶黄化,至秋季簇生成团,呈扫帚状(外观形似鸟窝)冬季小枝不脱落,发病的当年或第二年后小枝枯死,当大部分枝条枯死后会引起全株枯死。
花变枝叶型为花蕾生长后变化为小枝小叶,其具体变化是花瓣变成小叶状,花蕊形成小枝,小枝腋芽继续抽生形成丛枝,花萼明显变薄,色淡无毛,花托分裂,花蕾变形,有越季开花现象。
泡桐一旦发生丛枝病,目前还缺少根治的方法,但在泡桐的不同生长期,对这种病害可以采取一些防治措施。
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选育抗病品种。
不同泡桐品种抗病能力不同,一般认为白花泡桐、毛泡桐、兰栲泡桐抗病能力较强,山明泡桐和楸叶泡桐较差。
可以从无病区选择无病母株采种和采根,建立无病苗圃或无病地块。
最好用种子育苗,因为种子带病率极低,也可先用种子繁殖实生苗,然后用实生苗的根育苗。
育苗前可用50℃温水处置种根10分钟~15分钟,会明显降低丛枝病的发病株率,且不会影响苗木的生长量。
加强管理。
改善水肥条件,促进泡桐健壮生长,以提高泡桐的抗病能力。
适当增施磷肥,少施钾肥。
据试验观察,土壤中磷含量越高,丛枝病发病率越低,钾含量越高,发病越重。
生长季节不要损伤树根、树皮和枝条。
秋季发病停止后,枝液回流前修除病枝,或春季树液回升前进行环剥,环剥宽度一般为被剥病枝处的径长。
完全清除内膛和外围病枝,修枝一年一次,以10月中下旬为宜,效果好,复发率低。
药物治疗。
用盐酸四环素治疗,疗效明显。
泡桐苗木常见病虫害特点、防治以及发病的规律
![泡桐苗木常见病虫害特点、防治以及发病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33da3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0.png)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 升高时,菌丝体恢复生长并扩展,通过风雨 和昆虫传播。该病在多雨、空气湿度大时易 发生和蔓延。泡桐品种间对黑斑病的抗性有 明显差异,其中毛泡桐最易感病,光泡桐和
白花泡桐较抗病。
泡桐丛枝病
症状识别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严重的病害,主要危害泡桐的枝条和叶片。受害后,枝条节间缩短、 丛生簇状、叶片变小、黄化、脱落。病原菌侵染树干后,会使树木发育不良、生长缓慢 、材质变劣、观赏价值降低。丛枝病的危害程度与品种、环境条件、管理措施等有关。
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升高时,菌丝体恢复生长并扩展,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该病在多雨 、空气湿度大时易发生和蔓延。泡桐品种间对炭疽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其中毛泡桐最易感病,光泡桐和白花泡 桐较抗病。
泡桐黑斑病
症状识别
泡桐黑斑病主要危害泡桐叶片和嫩枝。叶片 受害后,初期出现针尖大小的褐色小点,后 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黄褐色病斑 ,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现 黑色小点,呈轮纹状排列。嫩枝受害后,初 期出现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长条 形病斑,后期病斑开裂,严重时嫩枝枯死。
泡桐丛枝病的发病规律
泡桐丛枝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泡桐 树的枝条和叶片。
输标02入题
该病在春、夏、秋三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和梅雨季 节较为常见。
01
03
受害植株的枝条和叶片上出现丛枝现象,即新梢簇生 、叶片变形、生长受阻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整
个植株生长缓慢、矮化甚至死亡。
04
泡桐品种的抗性差异、虫媒传播等因素有利于病害的 发生和流行。
泡桐苗木常见病虫害特点、 防治以及发病的规律
汇报人: 日期:
许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许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https://img.taocdn.com/s3/m/4f6171e0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f4.png)
许昌泡桐丛枝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李婷婷;史梦蝶;张宁;赵文军;孙现超【摘要】对采自河南许昌的表现丛枝症状的泡桐样品进行了病原鉴定,并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了其分类地位.采用16S rDNA基因的通用引物R16mF2/R16mR1、R16F2n/R16R2和延伸因子(EF-Tu) tuf基因的通用引物fTufu/rTufu,对样品总DNA进行PCR扩增,分别得到了约1.2 kb和840 bp的特异条带.经克隆测序,并在NCBI网站比对分析,确定所得序列分别为植原体特定的16S rDNA和tuf基因序列.将测得序列与已报道的翠菊黄化组植原体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河南许昌的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属于16SrⅠ-D亚组.【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2)002【总页数】5页(P78-82)【关键词】泡桐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基因;延伸因子tuf基因;系统进化分析【作者】李婷婷;史梦蝶;张宁;赵文军;孙现超【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6;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6;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动植物检疫研究所,北京100029;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重庆4007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植原体影响着世界上数百种植物,其引起的丛枝病由昆虫载体传播,发生后对作物产量影响严重[1]。
泡桐是原产我国的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不仅在观赏、工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通过我国医药研究证明,其还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泡桐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区,在我国林业产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
泡桐丛枝病最早是1877年在日本记载,其发病严重,并已扩散蔓延至广大泡桐种植区。
泡桐丛枝病在韩国也有严重发生[3]。
在我国,除少数泡桐产区外,普遍都遭受泡桐丛枝病的危害。
据调查资料记载,仅河南省泡桐丛枝病的发病面积就达33.62万hm2,每年造成泡桐木材产量减产23万m3,折合人民币损失约4500 万元[4]。
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
![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c90d88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f5.png)
抗生素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和发病相关蛋白质的影响范国强;张胜;翟晓巧;刘飞;董占强【期刊名称】《林业科学》【年(卷),期】2007(43)3【摘要】泡桐(Paulownia sp.)是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和绿化树种;然而,丛枝病的发生给我国的泡桐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从泡桐丛枝病病原菌被发现以来,人们对其发病机理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李秀生,1983;任国兰等,1991;李加友,1997;范国强等,2003a;2006;何放亭等,1997;田国忠等,1994;王蕤等,1981),但由于其病原菌——植原体自身的特性,至今国内外仍不能进行体外活体培养,因此,限制了泡桐丛枝病有效防治方法的建立。
众所周知,蛋白质是基因表达的最终产物,基因的信息通过mRNA转录再到合成的蛋白质。
【总页数】5页(P138-142)【作者】范国强;张胜;翟晓巧;刘飞;董占强【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郑州,4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相关文献】1.周年温度变化对泡桐丛枝病植原体分布和消长的影响 [J], 曹亚兵;翟晓巧;介大委;范国强2.丛枝病植原体侵染对泡桐组培苗组织内H2O2产生的影响 [J], 田国忠;李永;梁文星;朴春根;黄钦才;郭民伟3.泡桐丛枝病发生特异相关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及质谱鉴定 [J], 范国强;曾辉;翟晓巧4.泡桐丛枝病发生相关蛋白质的电泳分析 [J], 范国强;李有;郑建伟;翟晓巧5.硫酸二甲酯对毛泡桐丛枝病幼苗植原体及SSR扩增位点的影响 [J], 范国强;赵改丽;翟晓巧;曹喜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