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说明文复习“重点句”笔记整理

中考语文说明文复习“重点句”笔记整理

重点句(关键句、信息句、中心句)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阅读说明文,特别要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什么是关键语句呢?就是指能提示文章的主旨、集中体现段落及文章的中心的句子。

有些关键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给阅读带来了一些障碍,所以,对理解关键句的方法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探讨,为阅读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础知识纵观近几年中考试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

说明类的文章亦是如此。

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依据“句不离篇”的原则,其实就是考查对文章内容或者主旨的理解。

1、抓住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2、品读能体现内容的概括句3、连缀能体现思路的标示句。

关键句的把握与理解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技能,也是解答这种方法与技能,相信在语文复习中会事半功倍。

具体来说,除了上面的几种句子之外,还可注意下面的方式:1、抓首句。

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

说明文首段,首句则往往指明对象的某一特征。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二段的首句是“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它交待了荔枝成熟时的颜色。

2、抓中心句。

语境中的句子不是按等同价值排列的,而是既有关键的中心句,又有作为附加成分的句子。

分析时要迅速从大量的扩展句和叙述句中抓住中心句。

3、抓转承句。

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问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

如北京中考《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一文中“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有外在的事物对地球的威胁转入人类对自己的威胁。

4、抓点睛句。

有的句子在语段中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风景谈》在每幅画面后面加上了一句或两句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文字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抓警句。

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如:《故宫博物院》最后一句话:“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中考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考点一:信息提取与概括一、概括文章内容答题方法:①抓关键段。

(总括段,总结段,承上启下段)②抓关键句。

(中心句,段首总起句,段尾总结句,段中过渡句,设问句)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逐段概括,合并归纳)二、概括段落内容答题方法:①抓中心句,直接概括。

(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②分析文段层次,抓语言标志。

(关联词,指代词,顺序词,特殊标点符号)③组织语言表达,抓规范答题。

(准确,全面,简洁)三、筛选提炼信息答题方法:①审题干要求,锁定有效文段。

②根据疑问词,锁定有效词句。

③组织语言表达。

(准确,全面)四、辨析信息正误(选择题)常见设错类型:①偷换概念。

②表述夸大或缩小。

③混淆或然、必然。

④混淆已然、未然。

⑤以偏概全。

⑥因果颠倒。

⑦张冠李戴。

⑧误划类别。

⑨无中生有。

答题步骤:①对照选项,寻找相关语句。

②比较选项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

③判断选择。

例题:1、(统编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谢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2、(统编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第一讲文体知识类

202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第一讲文体知识类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3.给说明对象下定义:①审题干,明确需下定义的对象及题目要求(如段 落限定等)。②圈画关键词句,筛选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属性。③将提取的 信息整合,用“是”“叫作”等词连接起来。 (答题模板:“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是/叫作+被定义对象”或“被定 义对象+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性”)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改编)本文主要是讲物候现象,请你 结合第1~3段内容给“物候”下定义。 【答案】物候(被定义对象)是指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同气候关系密切、 能指导农事活动的、以年为周期而变化的(本质特征)_自然现象(属性)。
时间 用途: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动植物生
顺序
长等。
教材示例:如《中国石拱桥》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采用了从古到
今的时间顺序。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特征: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说明。(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
外到内、从中间到两边等)
标志词:表示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的词语,如东西南北中、上下
并列式 递进式
总分式
连贯式 (承接式)
2025版
语文
甘肃专版
说明文的结构 文章各部分的内容没有主次之分,没有轻重之别,是平行式
的结构。多用于采用空间顺序的事物说明文。 由现象到本质,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多用于采用逻辑顺序
的事理说明文。 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总—分—总”式常用于采用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部分 的逻辑顺序的事理说明文中。事物说明文则多用“总—分”
语文
甘肃专版
考点2 说明顺序
1.(2024·广安第16题第2问)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2.(2024·天津第8题D项)本文采用“分—总”结构,以空间顺序重点介绍了 大风车的构造和风力发电的优势。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0:说明文阅读【课件讲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10:说明文阅读【课件讲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

考点击破
⑶逻辑顺序: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分之间的逻
辑关系来说明。
☆逻辑顺序
主要→次要 现象→本质 浅→深(简单→复杂;低级→高级 ) 概括→具体 一般→个别 特点→用途 原因→结果(结果→原因)
考点击破
考点四 说明文语言
(一)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审题,看要求分析的是哪些词语。 2.找出词语,并看该词语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性的词语,还是体现说 明文语言生动形象性的词语。准确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修饰词语的运用和同义词 的选用;生动形象性主要体现在修辞方法的运用和用词的生动。 3.结合词语特点进行说明。
事物说明文,是以事物为具体的说明对象,使读者了解和认识事物的特征为 说明的目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说明文。通常以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进行说 明。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 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考点透视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考查点有: 1.标题与说明对象 2.说明方法及作用 3.说明顺序 4.说明文语言 5.说明思路 6.句段的作用
准确严密性(修饰 限制性词语)
关联 词语
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使语义更具层次感,突 出说明内容的重点,从而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
考点击破
角度
生动形象性
特征
修辞的使用
作用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使用记叙、描写(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 表达方式的使用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或运用名言、俗语、流行语、新词等;或引用新 鲜话题、热门话题等,使得标题生动、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引用(化用)古诗词,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运用问句(反问句或疑问句等)感叹句等句式,设置悬念或增强表达效果,引 发读者思考。

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原卷版)

第01节 说明性文章阅读-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原卷版)

第四关:现代文阅读第一节:说明性文章阅读考点解析考点归纳1.文章的说明对象及特征,2.说明方法及作用,如“”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说明文语言,如“加点词能否删除”,“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析说明顺序,如“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文章第一段和第一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5、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6.分析特定段落的作用。

7.、拓展延伸。

命题趋势近年来,说明文阅读不赋分一般比较固定,多在15分/8分之间,多以检查题、选择题形式出现。

兼及填空题。

除概括说明内容、指出说明对象、明确说明顺序、品析语言特点、判断说明方法及作用等常规题型外,拓展积累与探究性试题逐渐增多。

所选材料涉及热点科技、生活百科、传统文化、自然奥妙、生态环保等,主题多来自于《人民日报》、《知识窗》、《科技日报》、《百科知识》、《中国国家地理》等报刊。

预计2022年中考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会呈现出以下趋势:阅读材料以课外为主,注重选文的科学价值,选文视野开阔,材料以生态环境、前沿科学、社会、热带、民俗、民情传统文化为主,注重时代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

命题者将继续围绕说明文内容。

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等常规考题进行考查,以主观题为主客观题为辅,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将继续成为考查重点。

探究能力题将会增加考查比例。

如对文章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的感悟和评价,为文章介绍的科学产品或事物写宣传语,为文章说明的自然生态现象提建议等。

解题要诀“三看法”判断说明对象一看题目:题目就是说明对象或题目包含说明对象。

二看结尾:无标题或标题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文章结尾的往往会点出说明对象。

三看段落中心句:段首的中心句、段尾的总结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短语。

备考锦囊一.关注考题名称的变化。

各地关于说明文阅读问题一般直接明确为说明文阅读,有些地方则称为实用类文本阅读或非文学性文本阅读,前者如广西百色、贵州毕节等地,后者如广西梧州等地,而一些地方则称为说明性材料阅读,已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形式呈现。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大纲

2024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大纲中考作为学生学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考试,语文阅读部分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 2024 年全国中考语文阅读题的大纲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1、记叙文阅读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情感。

分析人物形象,包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理解文章的情节发展,能够理清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对文章的写作手法进行赏析,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体会其对表达效果的增强作用。

2、说明文阅读准确获取文中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作者是如何清晰、准确地介绍这些特征的。

掌握常见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并能分析其作用。

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包括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等,把握文章的条理和逻辑。

考查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能够将文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3、议论文阅读明确论点,能够从文章中准确找出作者的观点,并理解其内涵。

分析论据,判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以及其对论点的支撑作用。

理解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并体会其论证效果。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判断推理的合理性。

二、文言文阅读1、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之”“其”“以”“于”等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推断出文言词语的意思。

2、句子翻译要求学生能够将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3、内容理解理解文言文的主旨大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文中人物的形象和品质,体会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

4、文学常识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三、古诗词阅读1、诗词赏析对诗词的意境进行分析,感受诗人所营造的氛围和情境。

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诗词中蕴含的喜怒哀乐。

赏析诗词的语言特色,包括用词的精妙、句式的特点等。

2、诗词主题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或个人情怀。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说明文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⑤扬派盆景的造型并无固定程式,因“本”制宜,特别是残桩,经 盆景艺人改造,定能变废为宝。扬派盆景最经典的造型是游龙弯式,一 般采用“S”曲线矮化树本高度,同时通过上下、左右不同走向变化展现 曲线美,使其有凤翔之姿,龙舞之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⑥ 2008 年,扬派盆景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2009 年,在扬州瘦西湖风景区的万花园内,建设了功能齐全的扬派 盆景博物馆,成为扬州盆景的重要展示窗口。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③小雪节气不一定下雪,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
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雪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
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香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
至美之味。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
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
们,踏着薄薄一层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蕻、大头大脑的
文化的完美结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24版 语文
②扬派盆景的植物选材是造景的灵魂。在扬派盆景中,常见的植物 有松、柏、榆、杨四种。松有黑松、罗汉松等,柏有桧柏、刺柏等,榆 有榔榆、白榆等,杨指的是黄杨。黄杨是扬派盆景中的常用树种之一, 明代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就记载了一则关于黄杨盆景枯干复活 的逸闻。传统的扬派盆景以幼树为主,谓之“自幼栽培”,但成型缓慢。 现代的扬派盆景大多采用自然树桩,以缩短成型年限。挑选树本时,首 观其根,次看其本。首选主根短、分根健硕、须根茂密的树本。选本则 要根据创作立意审视形态,一定要选理想之材,否则容易前功尽弃。之 后审视其枝条,特别是分枝和分布要有韵律。分枝是“云片”(指盆景主 体造型)出片的基础,虽可“因枝而宜”,但分布不理想,也将有碍“云 片”的层次与姿态。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实战演练五

【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知识点梳理及答题技巧实战演练五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上了初中,如果要问语文试卷最难的是什么,就是阅读理解如何拿到高分。

阅读理解分数比值大,并且难以踩中拿分点。

那么有没有一些实用答题技巧呢?今天就为大家分享几个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通读全篇,大致了解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理解某句子的含义或分析句子的作用(1)理解句子的含义,首先抓住句子的中心词语,明白句子的表层含义,再结合上下文或主旨,并联系句子的修辞、表现手法等,用通顺、明白的语言把深层含义诠释出来。

(2)分析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可以从它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结合表达方式等来进行。

信息提炼要准确,表达的语言要精练信息的提炼是否准确,直接影响作答质量的高低。

这就要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次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表达的能力。

能否精练地表达出来,反映出考生是否准确地筛选整合出了信息。

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原文中的相关语句答题,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因为很多时候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

玉米食物链①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作者是美国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说明文(说明对象)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点突破:说明文(说明对象)

说明文(说明对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青藏高原,植物是这样活下去的①青藏高原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分布有丰富的动植物。

许多物种不仅能在严酷的高原生存下来,而且能够繁衍后代。

那么,它们是如何适应极端环境的呢?下面就来看看植物都有什么高招吧!②温度和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以羌塘高原为例,其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这里的月平均温度也不会超过15摄氏度;年均降水量小于500毫米,但蒸发强度高于1800毫米;年平均风速超过3米/秒,月平均最高风速可达6.4米/秒。

多数地区的年平均大风天数超过80天,部分地区甚至超过了160天。

因此,生长在这一地区的植物既要应对低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又要应对强烈的大风以及由此导致的强烈蒸发引发的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③为了应对高原的低温、干旱和强风的恶劣环境,植物通常采用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变矮、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因此整个羌塘高原既没有参天大树,也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这使得这一地区的植物显得比较“低调”。

不要小看这种矮化的植物,这样一方面能避免强风引起的强烈蒸腾导致植物水分丧失,另一方面则能避免较低的气温对植物的冻害以及冻融过程引起的细胞生理干旱。

④提到植物的矮化,我们最先想到的是高山流石滩上的“垫状植物”。

“垫状植物”是对具有球形或半球形表面的植物的总称,有极端缩短的茎、密集的叶或者小枝,是植物经过多年辐射性生长而形成的紧密簇生结构。

垫状植物的寿命很长,在高海拔环境内,垫状植物是最具代表性的高度特化植物生活型的模式种类。

羌塘高原最常见的垫状植物有囊种草、无心菜属、点地梅属、垫紫草属和委陵菜属等类群。

⑤这些植物呈垫状或者密集匍匐状生长,不但适应了羌塘高寒、强旱等极端环境,还会改善生长位置及周边生境的土壤理化性质、营养成分和水热条件,由此形成了垫状植物内部相对较为良好的微环境,而这种微环境的改变能够显著提高群落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在群落物种组成和结构方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
目标:
(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
(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
一、说明文
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二、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
(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
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说明文阅读技巧

说明文阅读技巧【题情分析】【考点扫描】命题角度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知识要点】1.说明对象:一篇说明文要介绍给读者的事、物、理、现象等。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指具体的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中国石拱桥”;二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指抽象事物,包括现象的原因、事物的本质、事物内在的规律、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或某个深刻的道理等,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的“大自然的语言”。

2.特征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说明对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态、性质、结构、成因、功用、发展变化等。

【常考题型】1.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从说明对象看,这是一篇说明文。

(横线上填“事物”或“事理”,要判断该文是说明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理)3.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什么?4.请用一句话介绍×××(说明对象)。

【答题对策】1.看文章标题:有的文章题目直接或间接点明说明对象。

如《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

2.找关键语句:找准中心句、首括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进行判断。

如《说“屏”》,抓住第一段中的关键句“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可以判断文章介绍了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美感。

3.从关键词语入手:包括特征词语、思路字词等。

特征词语,如“美丑”“长短”“冷热”等;思路字词,如“首先”“其次”“再次”“一方面”“另一方面”“总之”等。

4.用精练语言概括: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应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内容)。

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范例解析】见【明晰考向·感悟真题】一、(2015·安徽中考)从第④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应从第④段的一些关键句、短语入手,如“拟态,表现为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或周围自然界物体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很高”“这种相似性可表现在外形、颜色、气味、鸣声和行为等方面”,我们就可推断出第一个特点为:相似性;再从“拟态非常神奇,也很常见,在动物、植物和真菌界都存在”可推断出第二个特点为:普遍性。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 说明文答题模板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 说明文答题模板

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说明文答题模板【篇一】初中说明文阅读答题模板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与练习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说明文考点分析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就说明文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考查类型及答题对策分别进行总结、归纳。

只有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主题,才能正确理解文章,进而根据文章的事实细节推测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句子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对策: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中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中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初中阅读之——说明文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

2、根据说明文语言,说明文可以分为生动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1、从标题着眼;2、从分析材料入手。

三、说明文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的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说明文的方法1、举例子: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别: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

5、下定义: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6、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7、画图表: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

8、作诠释:就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说明方法的题型做法:要求举例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举了……的例子;用……和……进行了对比;在……段用了分类别;对……问题(句子)作诠释;其他则抄写原句。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说明性文章读写 文体知识梳理+基础考点精讲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说明性文章读写  文体知识梳理+基础考点精讲

3.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定义及作用
教材示例
定义: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
门别类加以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中,列举物候现
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 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就使用了分类 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条理, 别的说明方法。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突出。
下定义
定义: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华罗庚《统筹方法》中“统筹方法, 或内涵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一 作用:更科学、更准确地揭示 句,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确切而简要 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事理)。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内涵。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 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 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 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
典例精讲 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 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 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 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 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 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 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 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①看标题——标题常会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明确说明对象的方法 ②看首尾段——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常会点明说明对象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题型示例精细整理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题型示例精细整理

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要点、题型示例精细整理以下是关于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阅读知识要点、典型题型、答题技巧的总结和整理。

典型题型使阅读的规律呈现地更直观具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梳理现代文阅读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探寻和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技能技巧。

说明文复习要点、典型题型、技巧点拨●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所主要说明的事物。

确定说明对象的标准:(1)整体、主要(2)具体、准确●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

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中考语文精选考点《说明文阅读》

中考语文精选考点《说明文阅读》
•••
D
)
A. 文章开头引用农谚,引出说明内容,激发了读者
的阅读兴趣。
B. 第④段中加点词“主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 确、严密的特点。
C. 第⑥段中的“主角”指的是森林涵养水源的主 体——林地土壤。
D. 本文是总分结构,采用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 清晰,普及了科学知识。
现代文阅读
【】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
现代文阅读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中国更以文明自觉的态度重视生 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和艰 巨而迫切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国始终坚持在发展 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
在具体实践中,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 家战略,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 期规划,从法律、技术、人才等层面不断提升生物多 样性治理能力。
Hale Waihona Puke 雾凇等水平降水形态。现代文阅读
【】 由第⑧段“森林植被的增加还影响到各种降水
形态,比如霜、露、雾及雾凇等水平降水,雨、雪 等垂直降水”可知,“雨、雪”是垂直降水形态, 并非水平降水形态。故选D。
现代文阅读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C ) A.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 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B. 使用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 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C.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树总是 同水联系在一起,森林是不少水系的发源地。 D.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林地土 壤蒸发总量小于无林地土壤蒸发总量。
现代文阅读
④植物工厂需要多种先进设施,如对环境进行精确控 制、反馈的计算机和传感器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植物来 设置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高精度地实时 测量植物的生长和生理状态,生成数据并反馈至控制系统, 对环境进行动态调节。研究发现,光质能影响植物的光合 作用和光信号调节,在植物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 植物对光质具有不同的偏好性。比如,优化红光或远红光 的比例,可以提高三色堇的开花数量和质量;而要想长出 肥厚的绿色生菜,就需要多用蓝光和红光。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5例题

江西省中考语文复习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 说明文阅读 应试技巧知识点5例题

专题十说明文阅读应试技巧知识点5例题【例1】可植入人体设备渐流行杨阳①当人们还普遍认为谷歌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会是下一个消费热点的时候,可植入设备已悄然来袭,且渐行渐近。

②可植入设备是指需要通过手术植入人体或动物体内的电子设备,例如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脑神经刺激器、动物标签等。

可植入设备主要由传感器、微型芯片和精密机械部件等组合而成。

微型芯片几乎是所有可植入设备必备的元件之一。

③与普通消费电子类产品不同,可植入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和危险,只能通过手术取出更换。

一些可植入设备,例如人工耳蜗,植入后会和人体组织结合在一起,所以是不易更换的。

因此,可植入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都不能出现故障,所以对可靠性、安全性有极高的要求。

④核心的微控制芯片除了具备所要求的基本功能外,还需要采用各种安全加固技术,保证硬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软件的稳定性。

这样的芯片一般不会采用市场上通用的商用微处理器,而是需要专门研发定制,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

⑤可植入设备并非一项全新的研究。

1998年,英国伦敦瑞丁大学研究控制论(对信息传递和控制的研究,尤其涉及人及动物大脑与机器及电子装置的差异)的教授布雷恩就曾经将一枚芯片植入自己的胳膊,他进行这项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自己的电脑能否在楼内无线跟踪他的行迹。

⑥据了解,美国应用数据公司早在2004年10月就宣布,该公司研制的VeriChip芯片已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可以将其用于医疗目的。

VeriChip是一种可植入人体内的微型芯片,是一种医用跟踪设备。

⑦目前,可植入设备主要应用于医学领域,是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高端产品。

例如摩托罗拉公司研发的“电子纹身”,由超薄电极、传感器、无线电源、电子元件和通信系统组成。

这款产品目前可测量佩戴者的心率、血压、皮肤的温度等关键数据。

这些指标有助于专业研究人员跟踪佩戴者的健康情况。

⑧此外,大家熟悉的心脏起搏器、脑神经刺激器、人工耳蜗等,均已经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复习要点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所主要说明的事物。

确定说明对象的标准:(1)整体、主要(2)具体、准确。

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如何判断说明顺序:①以时间为顺序的,一般都有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出现,如:“过后”,“不久”②以空间为顺序的要抓住表示方位的词: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

一般介绍建筑物的都用空间顺序。

③以逻辑为顺序的,判断是逻辑顺序可抓重点词语,如:“所以”、“首先”、“其次”。

作者不管是采用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的说明对象的特点。

关于说明顺序题型示例:试题一:为了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首先要控制和消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

其次是彩生物(例如蚯蚓等)降解净化土壤。

还可以通过施有机肥、换土和深翻等手段,治理土壤污染。

问一:本段采用了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答一:本段采用的顺序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

问二:列举的治理土壤污染的三种方法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二:不能。

因为文章是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试题二:第一种泪水是在眨眼间产生的,即所谓的“基础泪”……,第二种眼泪,也具有纯生物作用,它是因为条件反射活动流出的泪水。

……第三种眼泪,也是最后一种眼泪,即由于激动而流出的眼泪。

得到的证实说,这种眼泪只有人类才有。

问一:三种眼泪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答一:不能。

因为本文是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逻辑顺序说明的。

问二:本文说明三种眼泪时,哪种说得简略,哪种说得详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答二:前三种略,第三种详。

因为第三种最高级最复杂。

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试题三: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

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

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例如:摩托车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

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可能死亡。

问一: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内容的?答一:按照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

问二: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什么好处?答二: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楚。

注意:有些时候,我们在分析某一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时,需要概括主要内容。

我们可以从一组答案体会一下:答案示例1:这篇短文第一自然段主要说明红血球中的血红蛋白,其他各段接着说明白血球、血浆、血小板、人体的血量以及造血器官,所以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答案示例2:本文是根据人类使用铅的历史,围绕其用途、毒性展开说明的。

答案示例3:文章先写昆虫和某些动物将树木分解,再写真菌和细菌对树木的分解。

所以:有时候回答说明顺序就是把说明文的主要内容前后概括出来以体现说明的前后顺序。

常见的说明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

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

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1)下定义的作用:准确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容,使读者对事物的概念有了十分清楚的了解。

(2)打比方的作用:使被说明事物形象具体化,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展现事物的特征,便于读者理解。

(3)举例子的作用:准确形象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事例典型,深入浅出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

(4)列图表的作用:直观、清楚地说明事物,一目了然,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

(5)列数据的作用:用科学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事物特征。

(6)分类别的作用:把某一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眉目清楚,层次清晰。

(7)作比较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读者对说明事物的特征有更清楚的了解。

注意:我们在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试题一: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

例如制造染料、农药、灯泡、电池、开关的工厂,它们排出的废水中通常含有汞,这些废水流入到江河里,使生长在河里的鱼儿体内含有了许多的汞。

人吃了这种鱼,汞便在人体内慢慢积累起来,这就是汞中毒。

久而久之,汞中毒的病人会出现口吃不清、手脚麻木、耳聋眼瞎、精神失常等症状,甚至会死亡。

问:本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答:举例子。

具体说明工业污水是重要的污染源以及它的危害,更有说明力。

便于读者理解。

试题二:一般采用三种方法:一是加热法。

对小范围雾区采取一定的措施,加热空气使雾滴蒸发而消失。

二是吸湿法。

播撒盐、尿素等吸湿物质颗粒作为催化剂,产生大量凝结核,使雾滴在凝结核上凝结成大气滴形成降雨或降雪,从而达到消除的目的。

三是人工搅动混合法。

用直升飞机在雾区顶部缓慢飞行,把雾顶以上干燥空气驱赶下来与雾中空气混合,促使雾滴蒸发消失。

(2005年河北省试题13题)问:这部分内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人工消雾的三种方法。

试题三: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

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

(《能吞能吐的森林》)问:本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答: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试题四:森林能够有效地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

森林凭借庞大的林冠、深厚的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能够起到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减轻地表侵蚀的作用。

据测算,5万亩森林的蓄水量约有一百万立方米。

在森林被破坏或无森林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许多河道和水利设施不断受到泥沙淤积,经常造成水灾。

问:文章划线句子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答: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森林在涵养水源方面的重要作用。

(意思对即可)试题五:万人大礼堂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

作用分析: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者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万人大礼堂的宽度、深度、中部高度及体积,突出其“雄伟”的特征,使读者一目了然。

使用多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更形象生动,具体准确地揭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使人们能清楚地认识被说明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