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启示

合集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师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建构主义更加关注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与情景性。

这启发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组织者”,唤起学生经验背景,改变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与重现学习情景。

标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教学从桑代克提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到现在,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为教育教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到目前为止,有大量的教师还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下受益,思考着学习的几个阶段并依此设计教学。

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弊端,他们持有一种客观的立场,忽视学习的主观因素;他们的研究简化了学习,脱离了真实的生活情景,缺乏对学习社会性以及情景性的关注。

所以在70年代末,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构建知识,更强调学习的主观性、社会性和情景性。

[1]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建立心理表征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表征既包括认知主义者强调的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学生头脑中对知识的理解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准确把握,而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是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的解释与假设。

因此,人们对同一事物往往产生不同认识。

当今的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因为人们不同的经验背景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这启发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引导学生提取原有经验,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的实质、过程与结果,建构主义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学习的导入、学习活动以及学习结果。

[2]上课伊始,教师要利用各种唤醒学生的先前经验。

1.设计解释性”组织者”,把原有的经验与新经验之间联系起来,为学生建构新知识提供经验基础。

1960年奥苏伯尔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解释性”组织者”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

论述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启示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论和教育理论,强调人类通过主动的认知和思维过程不断建构知识和理解。

它主要关注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并融入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和行为中的。

以下是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及其启示。

1. 知识被主动建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从外部传递给个体,而是由个体通过主动的思维和认知过程来建构。

个体通过观察、解释和理解外部世界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对比和调整,从而改变和扩充原有的知识结构。

这表明,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造出适合个体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

2. 社会交往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社会交往是知识建构的重要环节。

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和合作来共同构建知识,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和讨论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这表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3. 知识是主观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观的,不同个体之间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背景来理解和解释外部世界的信息,因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观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这表明,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4. 环境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个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环境对知识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通过与环境中的信息和经验进行互动来建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这表明,教学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对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仅仅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来帮助他们建构知识。

其次,教学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创造出鼓励学生交流和分享想法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和理解。

此外,教师应该创造出丰富、有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思考和体验来建构知识。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的启示是,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学生应该被视为主体,并且他们应该被鼓励发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并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和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学习的可延伸性,并且认为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学生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他们应该有机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这种方法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总的来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学生应该被视为主体,并且他们应该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这种方法中,教师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观思考能力,并认为学生应该有机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在这种方法中,学生应该有机会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

另外,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还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教师应该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概念。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并鼓励他们独立思考。

它还能帮助学生发展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能力,并且能够帮助他们与他人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有效的学习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意义也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建构起来的;学习过程中,要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千差万别;其实,在学生的共同体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建构主义虽然非常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是它也不否认外部引导,也就是教师的影响作用;总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把教学看作基本上由外部环境因素决定的例如学科结构、社会价值等因素,而是考虑到学习者,带进了学习情境的先前知识——他们的目的和观点;把教学看成是促进特定学习结果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们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主动构建知识概念和意义;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指导;一建构课堂教学新设计: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变化;因而首先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人工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的优势,探索最优的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中应进一步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去,做到:教学思路要清晰,过程流畅、自然,问题设计恰当可行,切合学生实际,提问要有技巧,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树立新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观:各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了学习者在建构性学习中的积极作用,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教学中应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引起悬念,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特别注意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准确生动形象,善于设疑,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三教学策略上的创新:建构主义学习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以前的学习;例如,在解决问题的学习中,总要有一个原有的知识激活阶段,然后通过同化或顺应过程重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使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进入另一个更高的发展平衡状态;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促进新、旧知识交互作用,这对于完善认识结构,使认识结构综合化、整体化、系统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地把新概念或规律与自己认识结构中原有的适当概念相联系,把新概念、规律与原有的有关概念、规律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结构;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唤起头脑中已有的有关概念,与新感知的概念一起,进行进一步的概括和深化,总结出共同因素,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四教师角色的转换: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的,在构建主义者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那么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和对话者,老师同时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之一;五评价的多元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更多的在于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在大多的构建主义者看来,我们在教学中应着眼于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着重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索、发现的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意义构建为最终目的来进行学生学习的评价,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启示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启示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启示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应用中给教学或学习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含以下观点:(1)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能够鼓励学习者进行批判型思维,能够更易于培养学习者的个性和易于发挥创造性。

(3)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

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3)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4)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5)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传统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景所具有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难以提取长时记忆中有关内容,因而将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发生困难。

从而启示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设情景正是数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切入口,以问题方式所展开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对学生认知活动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激发、引导和创新。

1.2 情景教学1.2.1什么是情景?柏拉图有这样的说法:人类认识自然世界,好比住在洞穴里的人,背向洞口,面向洞壁,只看见影子而看不见投射影子的实物——这就是哲学里有名的『洞穴学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对教学指导的启发

精心整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学的启示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在234由,12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

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

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

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

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

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

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

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

《教学与管理》2007年5月20日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建构主义源自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

下面我们就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这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关于学习的含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何克抗,1997;戴炜栋,2004)。

2.关于学习的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1)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2)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收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

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发挥指导作用:(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2)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合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完整版)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学的启示弋阳葛溪中学祝师龙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传递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假设、一种解释,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更新。

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适用的方法。

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知识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它不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

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

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四个重要的因素:强调学习协作、会话、情境和意义的构建。

(三)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己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基于这些经验基础上的一系列认知结构,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体的运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儿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应用。

通过深入探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

在中学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建构主义教学的关键。

这些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性,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培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中学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教学、启示、应用、基本原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知识建构过程、重要性、未来发展、总结、展望1. 引言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启示及应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和思考来建构新知识,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在中学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和探究空间,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未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和研究来不断完善和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潜力,有望推动中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正文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原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来构建新的理解。

这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强调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建构主义观后感

建构主义观后感

建构主义观后感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理论,强调认知活动是人的学习和思维的“建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和知识体系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构建是主动、个性化和基于经验的。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思考,引发了教育领域的一系列变革。

在教育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个性化,教学应该尊重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情景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还提倡通过实践、体验和反思促进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现代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终身学习者。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受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通过学习建构主义理论,我意识到教学并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体验主动构建知识。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运用建构主义的理念,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

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发现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中,我发现建构主义理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我发现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所学知识。

通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好,更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建构主义理论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也给教师带来了一些挑战。

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文档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深厚的哲学渊源与心理学根源,在心理学上的研究尤为突出。

从哲学层面来看,最早的建构主义思想可以追溯到维柯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

大多数学者则认为,建构主义思想的萌芽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认为,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无法被真实反映的,更没有必要花精力去揣测它,人们所能知道的东西都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故此,康德被诸多学者认为是建构主义的鼻祖之一。

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则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演变的直接动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对建构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至关重要。

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构建,是儿童在不断成熟的基础上,主客体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种个人经验或社会经验,从而使新旧知识逐渐达到平衡的过程。

在该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德国著名生理学家卡茨等人则强调,个人的主动性在知识构建的过程钟起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认知代表人物布鲁纳吸取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构建理论”,并将其宣传到了美国,在美国心理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自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被认为是学习理论界一场革命性变革,它是继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拓展。

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教师观的诠释上有着其独特的一面。

(一)知识观――知识是不确定的行为主义认为,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真实的反应,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客观世界是不能够被人真实地反映。

因为每个个体的认知图示即个体经验不同,加之其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是一种暂时的解释,而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进步又会出现新的解释。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存在唯一的真实或任何客观的实在,所以知识是不确定的。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能动性,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促进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建构主义是我国现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考试中频繁出现的考点。

除了建构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外,还需注意建构理论给实际教育教学的启示。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换句话说,最邻近发展区定义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儿童的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即教学可以创造最邻近发展区。

因此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而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不停顿地把儿童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

该教学法是指一步一步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当的、小步调的线索或提示,即支架,让学生通过这些支架一步一步的攀升,逐渐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论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一、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以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二、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

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S-R的过程。

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

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

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学习过程并‎不简单是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

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

三、学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建构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参与、自主学习和主动构建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建构主义这一理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幼儿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某个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个人的理论成果,而是众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关于建构主义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探索和总结的成果,他们主要包括杜威、维果茨基、加德纳,形成了众多建构主义理论流派,如个人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激进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等。

尽管不同的建构主义流派有各自的主张,但他们在学习理论上却有着共同的观点,即建构主义者都认为学习者是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世界,提高认知功能,而不是通过单向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

(一)建构主义知识观知识观,是指对知识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观念的综合。

它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知识有哪些形态,知识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客观的,但他们更强调,知识主要是由个人主动地建构而获得的。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仅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绝对的真理,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不同的个体会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相同的命题进行不同的建构,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只有通过主动建构来完成。

建构主义知识观引起了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一系列变革,这一理论使幼儿教育工作者重新考虑如何帮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质疑、探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环境中,进行建构意义的学习。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定的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信息加工理论者把人脑当成计算机,把学习看成信息的登陆、存贮、提取的过程;而建构主义者则认为学习是一个交互用的过程,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交互作用,即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地建构,从而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最新教育资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启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1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一种学习、教学理论被看做对传统学习与教学理论的一场革命,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

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同时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将对我们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教材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建构主义思想的产生源于17世纪末意大利哲学家维柯。

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真正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发展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有人称它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

知识也不断地变革、升华,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因此知识不是静止不变的,它是发展的、演化的。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是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的,而是需要学习主体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而每个个体都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建构着自己的知识,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和文化背景不同,因而他们建构的知识及对现实的理解也会有差异。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和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双向建构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

人的认知水平的发展,就是一个同化一顺应一同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它同时包含了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起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

(三)建构主义师生观和教学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启示
1.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内在动机,把被动转为主动。

在讲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游戏公平吗》这个课中,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丽周末都很想去看电影,但只有一张电影票,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对双方公平的方案来决定谁去看电影。

讨论的结果自然是五花八门的,有小组回答说:用抛硬币的方法;有小组回答说:用转转盘的方法;有小组回答说:用掷骰子方法……表面上看,似乎这个“小组讨论”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效,但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使观点或想法得到同学及老师的肯定,不再感到学习是压力、是负担。

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协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课堂充满激情和自由;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体验到了合作成功的快乐,增强了自信。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中国教育有个薄弱环节,缺乏对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相似三角形”时,我校教师自己结合学习内容,补充了实践活动课《测量旗杆的高度》。

实践活动课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测量旗杆(或路灯杆)的高度,得到数据后填写在教科书的图中,然后对图中的数据实行计算,从而得到旗杆(或路灯杆)的高度。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于一种形式得到结果,再从比较中体会到小组合作的好处,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能够通过合理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动作用,形成合作,达到知识互补。

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和自我实践的机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水平上的提升。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的语言,便于学生掌握抽象的知识。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协助,如人
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
得的。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和事例,便于学
生掌握抽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以作者把这个题目
分解成四个便于学生理解的问题:(1)根据已知条件,你能写出h关
于t的函数解析式吗?(2)你能画出大致图像吗?(3)如何求球从
弹起到回到地面所需要的时间?(4)如何求经多少时间球的高度达到3.75m?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能根据函数图像获得球从弹起
至回到地面所需的时间,就是图像与横轴交点之间的距离。

3.利用真实例子,明辨错误,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
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
理解”。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经具有的这些知识经验,而要把学生现
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这些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教学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把他所知道的信息告诉
学生,不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表现,而是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重
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处理
和转换,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真实性的学习
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

为此我们能够在学
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真实的案例,从实际出发,使学生的理解进一
步深入。

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

如果是普遍性的
错误,就要公开反馈,即时提供必要的事例材料,以澄清事实,明辨
是非。

如学生经常会因不能准确地按照分配律去括号而出现类似于
“4x-3(2-x)=4x-6-x”,“4x-3(2-x)=4x-6+x”,“4x-3(2-x)
=4x-6-3x”的错误。

这是方法性错误,纠错时作者协助学生理解括号
的“整体性”特征,并实行各种变式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去括号的
技能。

再如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时,学生经常会出现类似于“(a+b)
2=a2+b2”的错误,而在学习同底数冥的除法时,经常会出现类似于
“m6÷m3=m2”的错去,这是心理性错误。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错误,是因为头脑中储存的“顺序”而抗拒了“它序”。

要协助学生打破原
有的思维定势,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最终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4.结语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点,由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使用逻辑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