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式探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论文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摘要】本文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教学特点、具体操作方法、实际效果以及拓展与创新的探讨,阐述了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美术欣赏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法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法、课堂教学、艺术修养、审美能力、教学特点、操作方法、实际效果、拓展创新、学习热情、个性发展、素质提升。
1. 引言1.1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其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本文将对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析,通过对其基本概念、教学特点、具体操作方法、实际效果以及拓展与创新进行深入讨论,旨在明确其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实际价值。
美术欣赏教学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还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感受和表达艺术的美,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和互动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设计丰富多彩的美术欣赏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情感体验,提升其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通过对美术欣赏教学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可以发现其对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欣赏教学法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加强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推动学生的艺术教育和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2. 正文2.1 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是指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和评价,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促进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引言:美术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审美能力。
本文将探讨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分析其中的优点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美术欣赏教学法是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细致观察、分析和理解,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形式特点和艺术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判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审美情趣:通过观察和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敏感度。
2.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
3.拓展思维空间: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促进情感交流:美术作品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
二、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仔细观察,并描述所见所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分析和理解:通过分析艺术作品的题材、构图、色彩等要素,帮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的表达意义和美学价值。
3.比较和评价:通过对不同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和评价,引导学生形成独立、客观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判断能力。
4.创作和表达: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鼓励学生进行艺术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美术欣赏教学法的优点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有以下几个优点:1.激发学生的兴趣:美术作品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培养审美能力:美术欣赏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察和分析,提升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摘要]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关注而日益受到重视。
但是,目前我国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仍因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教学实效性较差等现象。
笔者立足于对美术欣赏教学法内涵的分析,进而论述了美术欣赏教学法分类与具体应用,以及目前我国美术欣赏教学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之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希望更好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法在我国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优势的发挥。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法课堂应用探析目前,艺术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的关注而日益受到重视。
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也逐渐成为向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积极手段。
社会的整体进步,要求美术教育水平与之相适。
但是,目前我国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却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实效性相对较差。
笔者认为想要提升我国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当加强对于美术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教学形式的改革。
其中,美术欣赏教学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法内涵美术欣赏教学法,其内涵与外延相对较为丰富。
想要了解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内涵,则首先我们应当对于什么是“欣赏”进行相应阐释。
查阅《现代汉语辞典》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欣赏”一词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领略玩赏”,第二“认为好,喜欢”,“欣赏”一词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通过对于“欣赏”一词内涵的推敲,我们则可以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加以定义。
笔者认为“美术欣赏教学法”是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之中,通过美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对于优秀美术作品进行整合,进而通过各种媒介呈现给学生的一种优秀教学方法。
通过以上对于“美术欣赏教学法”的定义,我们可知,在课堂美术教学过程之中采用美术欣赏教学法,应当能够使学生处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之中,美术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应当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所见作品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同时,能够内化到其头脑之中,进而影响到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确立。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美术欣赏教学法是指在美术教育中,通过观赏美术作品,将艺术家的创意和表达方式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和评价这些作品的过程。
在实际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探究和感受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将从美术欣赏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入手,分析在课堂中如何运用美术欣赏教学法,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美术欣赏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基本的能力,它是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发现作品中的特点,来理解作品内在的逻辑、情感和意义的能力。
只有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欣赏美术作品。
2.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在观察、分析和评价美术作品时,能够客观地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表现能力和叙述形式的思维能力。
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发现作品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并在欣赏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3.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美术作品,激发想象,发挥创造力,构思出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二、如何运用美术欣赏教学法1.通过对作品的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精彩描述,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细节等来感受作品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地分析和评价,学生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美术作品。
3.通过美术创作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摘要】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对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美术欣赏教学法的概念和意义,然后探讨了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包括观察、分析和感悟艺术作品。
进一步分析发现,美术欣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总结了美术欣赏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美术欣赏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为今后的美术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美术欣赏教学法、课堂应用、艺术兴趣、审美水平、创造力、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结论总结、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引言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感、激发创造力的重要途径,不仅仅是传授技能和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开阔他们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创造力。
探讨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及其效果,对于提高美术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1.2 研究意义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探析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术欣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可以逐渐建立起对艺术的理解和热爱,从而提升其审美水平。
美术欣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感受和理解不同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风格,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艺术视野,激发自己的创造欲望。
美术欣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多角度地观察、思考和分析,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的教育方法。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优秀获奖科研论文【摘要】在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原本传统的教学观念必须得到相应的革新。
由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学生的缺点无限放大,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原本沉闷的课堂必须要进行改善,从而确保小学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在相对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提升知识水平。
本文主要结合小学语文课堂的实际情况,探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将赏识教育的重要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的成绩,并且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课堂教学我们必须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相应的变革,利用赏识教育来提高学生积极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使得学生的思想得到相应的解放,乐意配合教师的工作,改变原本落后的教学模式。
一、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赏识教育的意义通过赏识教育使得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优势。
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非常重视学生的主观情绪体验,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及文学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讲是必经之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标准的普通话与学生进行交流,必须意识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鼓励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优点,了解学生的特长,在掌握学生优势的前提下,促进他们努力学习语文学科,从而使学生的优势得到发扬,使缺点得到不断补充。
赏识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赏识教育的运用,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兴趣,使得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语文课堂中展现出来,充分地体现出高尚的教师素养。
因此,在小学语文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探究的乐趣,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思考,使学生对于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除此之外,赏识教育的存在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受到教师赏识的学生也会变得越发积极,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展现给老师和同学们。
欣赏式探询
今年为了顺应潮流,我参加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三个同学会。
第一个感受当然是和同学们和老师们二十多年后的相聚让我非常之激动,第二个感受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同学当中对老师当年的对自己的关爱点滴还念念不忘,并且充满感激之情。
同学会后,我经常暗自问自己:我不是一个让孩子讨厌的老师,也不是一个十分讨孩子喜欢的老师。
再过几十年,会不会有孩子来请我参加他们的同学会呢?当然这只是我闲暇时随便想想的,但是,作为一个任课老师,我一直在关注我们班的一些“问题”学生,从教十多年,也让我看到了一些对这些“问题”学生不公平的言语和行为,很庆幸,每次遇到“问题”学生,我一般都会比较谨慎,因为我知道,他们之所以会是“问题”学生,因为他们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要用特殊的方法来对待,但是自己在这一问题上还只是模糊的行动。
王珍老师的讲座无疑是一场“及时雨”,给我在“问题”学生的处理上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提出了“欣赏式探询”在育人中的有效运用,即“问题”学生管理方式的创新。
在如今这个更关注人类心理健康的时代,这一新的育人方式无疑是顺应潮流的。
王老师提出,传统的育人方式以问题为焦点,由历史成因分析及形成新策略;而新的育人方式则以解决之道为焦点,教师不应该只捍卫诊断,更应该捍卫人。
它的核心词为:成全、放宽。
在这种新育人模式下,都是首先要过自己的一关,不要怕孩子拉低分数,不要怕孩子考不及格。
而要看到孩子在分数之外的一些东西,要以一种成长的视角看待这些学生,激发孩子的潜能,小步前进。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马上想到了自己班上的一个“问题”学生,其实这个孩子和一般的“问题”学生大有不同。
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好,只是学习习惯、倾听习惯上有一些问题,课堂上经常会随意大声说话,老师说一句他说两句,不光会打断老师的思路,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同学。
我也曾经批评过孩子,但是见效不大。
经常批评他,我又怕打击孩子的学习热情。
所以我真的有点束手无策。
回校后,我先对这孩子的行为进行了分析。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试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运用论文:试谈探究性学习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运用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1)16-0038-02传统的“授受式”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教科书要求掌握的知识又大多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至出现了师生一代代更换,唯独教科书上的分析和结论永远不变这样一种怪现象。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使学生成为有艺术头脑,能独立进行艺术思维的人。
正是基于对传统的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标准才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引导学生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达到美术鉴赏的教学目标。
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作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
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创造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教育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然而在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由于观点障碍、信息障碍、教师权威障碍、教学方法障碍、技能障碍等,造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普遍不强。
有人说:“课堂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问题。
”学生没有问题也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机、思想和方法。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理解水平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欣赏作品,既能锻炼学生的观察力,也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还能促使学生去认真赏析作品。
如在引导学生欣赏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时,提出这样的问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与我们现代人有哪一点不相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以剃去眉毛为美)?当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找到答案时,大家都对这种现象惊诧不已,同时对“美具有时代性”这一美学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
欣赏式探询——促进班级自主管理的新视角
及 实施 原 则及 欣 赏式探 询 用 于 班级 管理 的一 些条 件 等三 个方 面 来展 开论 述 . 认 为在 一 定 的 条件 下 . 欣 赏 式探 询 能 尝试性 地 应 用 于 促 进 班 级 自主 管理 。 【 关键 词 】 欣 赏 式探 寻 自主 管理 【 课题项 目】 本文为浙江省规划课题《 走向高中生 自主管理得班级建设研究》 的阶段成果 , 课题编号: 2 0 1 4 S C1 3 7
【 中图分类号】 G4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4 ) 0 7 — 0 2 1 5 — 0 3
在现 实的班级管理 中. 班主任常常是班级 实际上的领袖 . 而 非 常 强调 学生 的 自主参 与和 合作 班干部和其他的学生通常只是执行者 这在 多份调查报告中都有 班级作为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 .若是十几年来都 类似 的描 述 ( 庄 惠玲 , 2 0 0 5 : 骆舒 洪 。 周卫红。 2 0 0 1 ) 然而 , 过 分 强 是在外部控制下开展 活动的. 这对学生未来的民主 生活是非常不 调班主任 的作用. 使得 班主任的工作强度过 大. 班主任 的生活常 利的。因此 . 本文非常赞同美国卡 内基教 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厄 常伴随过 多的琐碎事务 . 同时其对班级的职 责重 大. 因此班主任 内斯 特 ・ 波伊 尔的观 点 。 他 认 为基 础教 育应该 是 一 个 “ 大 家庭 ” , 而 的生活呼唤“ 人性化” 与此同时. 学生常常处于一个被 管理者的 这 个“ 大 家庭 ” 应 该 以人 为 中心 组 织起 来 “ 在 基础 教 育 的 学校 中 . 地位 . 其 自主管理的意识薄弱 。 自 主管理的能力低下。 这一管理模 师 生之 间 的谈话 是 双 向的 学生在 向老 师谈 自己的 想法 时不 感 到 式. 与 新课 程 改革 中促 进 学生 的 个性化 发展 和 教 育的 民主 化 是 冲 任何 的拘 束 学校 不刻 意地 强调 交流 的 ‘ 渠道 ’ . 而 更 多地 强调 谈 突的 , 与 国 家不断推 进 民主 政 治 的大 背景是 相 悖 的 。 因此 , 特 别是 话 的坦 率 。 学校 里 的每 一 间教 室都 是 一 个大 家庭 . 在这里. 老 师是 在 新 课 改 实施 后 . 班级 的 自主 管理 成 了学术界 和 学校 实践 关 注 的 听众, 也是学生 ” ( 波伊 尔. 1 9 9 8 ) 波伊 尔这段 关于基础教育学校 个 热 点。 的描 述 . 同样 可以 来描 述班 级 的 自主 管理 在这里. 班 级 是 学生 和 班级 自主 管理 强调 学生在 班 级 管理 上 的 自主 参与 .把 班级 教师生活的大家庭. 而其运作 自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 看 成是 学生的 一个 带 有一 定 自主 管理 的组 织 . 而非 单 纯来 自外 部 那 么 学生 自 主 参 与 到什 么程度 7教 师在 班 级 中处 于什 么位 昊康 宁提 出“ 半 自治性 组 织” 这 个概 念 认为“ 所谓 半 自治 性是 控制 “ 班级管理的最高价值是让管理本身成为一种教 育力量. 促 置? 进学生参与, 开发学习潜力, 展示学生的个性。 引导每一个学生实 指作为未成年人组织的班级并非完全靠 自身的力量来管理 自己, 现 自主发展 ” ( 龚孝华. 2 0 0 2 ) 事实上 . 班级的 自主管理本身不仅 而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于外部 的力量 这里有两层涵义: 一层 实施 全 控 制 方 式 : 另 一层 是 教 师 也 不应 期 是一种管理手段 . 也是一种追求的 目标 . 其本身便是带有教 育性 , 是 教 师 不 可 包 办一切 , 使 得 学 生在对 班级 管 理的 参 与 、 合 作 中得到 个 性发 展 。 寄让学生完全按意愿去管理班级的一切 .采取全放任的方式 ” 如 何 解 决在 班 级运 行 过程 中 出现 的 问题 .并使 学生 更 充分 ( 吴康 宁 , 1 9 9 9 ) 按 照 吴康 宁的 理 解 , 班级 管理 是 介 于 完全 控 制 和 地参与管理 . 提高其 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欣赏式探询的方法 完全放任之间的。实际上这种理解方式是非常模糊的 . 只是理论 因为 实践 中很 少有 这 两种极 端的 方式 。 此外。 吴 给 我们 打 开 了一 个新 的视 角 欣 赏式探 询是 积 极 心理 学研 究 的成 逻辑 建构 的 需要 . 果. 最早 在 企 业管理 实践 中进行 运 用 . 并受 到 广泛 的认 同 。 欣 赏式 没有把教师看成班级的一个成员. 而是一个外在控制的 力量 出现 探询认为. 人的行为是 由行为的结果控制的。 问题 出现 固然有其 的 . 本文更趋向于把教 师看成是班级这个“ 大家庭” 中的一个成 来 由. 但 更 重要 的 不是 知 道 问题 是 什 么 . 而是要 知 道 问题 解 决之 员 因此 这 样一 来 . “ 半 自治性组 织 ” 这 个理论 建 构 的概 念 就 不 必 后是 什 么状况 .以一种 积极 的预 期 来激 发 组织 和 个体 的正 能 量 。 要了 教 师介 入 的程 度有 一 个从 高到 低 的过 程 . 或者 说 班 主任 的 角色有一个不断弱化 的过程 , 在这个过程 中。 学生的 自主管理意 从而达到问题解决和组织( 个体) 生命 的发展 欣 赏 式探 询促 进班 级 自主 管理 的适 切 性 识不 断提 高 . 自 主 管 理能 力 不 断提 升 我们 再 来看 欣 赏式探 询 关 于组 织发 展 的最 基本 的 理念 “ 欣 班 级 的 自主 管 理 需要相 应 的 理念 和 制 度 支撑 .需要 比较 民 主 的运 行程 序 , 并且 弱化 班 主任 的 角 色 ( 庄 惠玲 , 2 0 0 5 ) , 给 予 学生 赏 式探 询 ” ( A p p r e c i a t i v e i n q u i r y , ) 这 一 术语 的 涵 义 , 便 是 以 一 更 多的 自主管 理的 空 间 在 班级 组 织运 行 的过 程 中 . 势 必会 出现 种欣赏的 态度来探询 问题的解决. 认为所有组织都蕴藏着很 多未 积极 因素 ” .将 组 织 的优 势组 合起 来 以促 进 组 织 的发 系列 问题 . 例 如 纪律 问题 、 卫 生 问题 。 如何 具 体 的解 决这 些 实际 被 开 发 的 “ 的 问题 . 欣 赏 式探 询 给 出了一 种可 能的 组 织发展 的 方 法 欣 赏式 展 而这 离不开 组织 成 员 的共 同努 力 . 离不 开 充分发 挥 组 织成 员 并以欣赏式探询的方式来激发组织成 员的潜能。 因此 . 欣 探询适合班级 自 主管理吗? 我们将考察两者关于组织的假设的适 的优势. 切性 . 以及 实现 组 织发展 途 径 的基 本理 念是 否 相融 赏式探 询 最 重要 的发 展理 念 , 便是 “ 精 诚合 作 , 共 同发 展 ” , 以充 分 的激 发组 织 成 员的潜 能和 发 挥其 优 势 欣 赏式探 询 把组 织 成 员在 、 关于 组织 的假 设 班 级 到底 是 怎 样 的一 个组 织 ?按 照 吴 康 宁 对 于社 会 组 织的 工作 过程 中积 累的 经验 . 以及 好 的 做 法 看成 是 宝贵 的财 富 . 这 一 界定. 认为一个社会组织必须具备三个要素 . 即明确的组织 目 标, 方法便 是 用 来 开发 和 挖掘 组 织成 员工作过 程 中积 累下 来 的经验 . 正式的组织机构. 清楚的组织规范( 吴康宁, 1 9 9 9 ) 。 但是班级这个 使 得 这 些 隐性知 识 能 够 显 性化 . 并在 组 织 内加 以共 享 和推 广 ( 毛 2 0 1 2 ) 。 因此这 一 方 法非 常 强调 组 织 成 员的 深度 参 与 , 强 调 组 织其特 殊 性在 哪 ? 工厂 、 医院这 些社会 组 织 . 其组 织 目标 是指 向 文静 .
赏识教育应用论文(5篇)
赏识教育应用论文(5篇)第一篇:赏识教育探讨所谓“赏识教育”,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和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教师,家长要用“欣赏”和“爱”的眼光去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赏识和赞扬的教育,其本质是“爱”,其实质是“尊重差异”。
其表现形式就是认可,表扬或夸奖,其途径是赏识孩子、学生的行为结果与过程,其基本方法是尊重、激励、理解与包容。
赏识教育既可以是一种教育理念,也可以作为一种教育、教学和管理孩子的手段运用于教学和平时的日常管理过程之中,它对我们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管理好孩子的方法,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发孩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信学习的参与度和效率,转化后进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融洽、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要善于学会赏识孩子的成绩与优点。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作为家长与教师就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表扬与鼓励,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与进步,感受到自己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让学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与尊严,使其更有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成为孩子学习、进步、做人、做事、成功、成才的内驱力,这样,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对孩子的成绩与优点视而不见,漠然置之,或者是轻描淡写,孩子就会很失落,很扫兴,很尴尬。
哪怕是一点小小的成绩,孩子都会非常在意,甚至非常计较,其实也是,孩子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正是这一点一滴的小事,见证着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也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小小的表扬与鼓励,才开启了孩子心智的大门,从而扬起了他们成功与成才的风帆。
相反,愈是经常得不得鼓励,经常受到批评和训斥的孩子,其行为习惯和成才轨迹愈是反复无常,波动较大。
导致心理逆反的有之,孤独无助的有之,自暴自弃的有之,破罐子破摔的也有之。
其次,要学会赏识孩子的缺点。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欣赏优秀的孩子并不难,难的是去如何欣赏顽劣的孩子,这对绝大多数家长和教师而言,不仅是一种“磨难”,更是一种挑战,这就要求家长与教师一定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能求全责备,要求苛刻,要有仁爱之心与包容之心,要公正、客观的对待每一个孩子,不能厚此薄彼,一刀切。
欣赏课论文[五篇范文]
欣赏课论文[五篇范文]第一篇:欣赏课论文初中音乐欣赏课中的点滴从事初中音乐教学也有近16年的时间了,我一直在探索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我觉得欣赏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倾听,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欣赏时间较长的传统曲目《二泉映月》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我以前就是一开始就介绍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并且一味的让学生从头到尾听完,然后谈感受,这样的倾听只会让欣赏教学陷入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且由于曲目倾听时间教长,学生也很容易失去倾听的兴趣,没有耐心听下去,出现非完整的音乐体验。
在一次学校课改赛课中,我给学生欣赏了《二泉映月》,我选择完整听与浏览听、重点听相结合:组织教学后,先不出示曲名,只告诉学生今天所听曲目为“世界十大名曲之一”以激起学生兴趣,接着便让学生初听部分乐段,让学生说说对音乐初听的印象,各自谈感受。
有同学说音乐情绪悲伤、凄凉,犹如描绘旧社会受日寇侵略的村落场面;有的说乐段让我想起自己不高兴的往事;也有的说象一个饱经风霜和挫折的老人在述说他的悲惨遭遇。
教师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作为合作伙伴,无需步步传授,学生已初步把握音乐的基本情绪。
接下来教师对作品背景、作曲家情况作简单介绍,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便可完整欣赏全曲。
由于每个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有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在完整倾听的过程中我用关键性词语或动作提示学生说出瞬间的音乐感受并记录下来。
《二泉映月》的情绪走线大体为忧伤——悲凉——昂扬——悲愤——怒号——憧憬,在倾听时我采用了重点反复听、片段倾听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各乐段音乐的音乐情绪及反应的思想内涵。
最后完整欣赏全曲。
不管是怎样的倾听方式,一首曲子必须至少有一遍完整的欣赏过程,才能体现倾听的完整性,否则,学生听到的音乐永远是支离破碎的。
《梁山泊与祝英台》在众多音乐作品中算是欣赏时间很长的,我留意了一下有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如果再加上我的讲解与学生的反馈,将耗去一节课的时间,因此给学生倾听这样长时间的作品很是捆扰我。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略论文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探略美术欣赏是中学美术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术欣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正确认识美学观。
美术教学过程是个科学探究的过程,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深层次的内涵,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艺术鉴赏观。
但想上好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对欣赏课感兴趣,掌握正确的欣赏方法,一直是我们美术老师研究的内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好教学题材和内容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资料搜集是很重要的,选择具有代表性、易于接受的作品,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筛选网络资源,主动搜集图片、资料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本学期的欣赏课内容多,欣赏的内容历史跨度大。
假如老师不在课前调动学生完成资料、图片的搜集活动,很难在课堂上很好的欣赏。
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了搜集任务。
让学生寻找自己熟悉的雕塑图片如兵马俑、敦煌的雕像等等,了解它们的特点,了解发现经过,及藏经洞里文物的流失情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等。
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已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
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
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展示,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相联系,扩展知识面。
二、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对美术欣赏课保持严肃的态度,并不是说老师要板着脸教学,把课堂弄得好似一潭死水。
现在的学生学习都比较紧张,升学考试的压力又非常大,每天都承受着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美术学科作为非考试科目,不应该让学生承受过重的压力。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没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的学习方式,以及平易近人的教师形象,你会看到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或做各科作业;或说话聊天;或伏案睡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美术老师要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吸引每一个学生,打动每一个学生,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引导学生进入艺术美的殿堂。
欣赏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规划课题“欣赏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 [2021]GHB0124)研究成果之一。
欣赏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李海崇欣赏教育可以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不断发掘他们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可以更富有表现力、更积极地思考,充分展现其个性,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欣赏教育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特征,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判断,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欣赏教育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把握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学校互动。
欣赏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运用鼓励语言,激活学生思维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欣赏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满足学生心理需求,鼓励学生建立学习自信。
写作和阅读是初中语文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欣赏教育,设置一些开放性话题,激活学生的写作思维。
就像网络上所说的“雪化了是春天”这句话,如果碰到欣赏它的教师,认为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诗;如果遇到了认死理的教师,认为雪变成了春天,这个句子中有语法错误。
为此,教师不应在写作中给学生太多的“要求”或“提示”,而要设置开放性话题,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在观察中进行思考,创新表达形式。
同时,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写作活动,每一次的写作都是学生尽心完成的,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写作成果,即使是一篇不完美的作品,也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基础,表达了他们最真挚的感情。
初中写作在批阅时要注意方式的创新,“面批”是主要的方式,教师在帮助学生修改文章时,多运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觉得他们的文章仍然有价值,并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教师在提出写作主题时,也必须遵循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欣赏型探究及其对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探索篇•方法展示欣赏型探究的发展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不再一味地进行诊断性评价、分等式的对待、单极式的授课等,对中小学教学起到了引导作用,促进了新课程改革。
一、欣赏型探究的实质欣赏型探究是由凯斯西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大卫·库珀里德提出的,由发现、梦想、设计、实现四个阶段构成。
能促进个人发展,也能激发团队的潜能,对于组织而言,有利于改变传统观念,推动组织积极变革。
二、欣赏型探究视野下的中小学教学问题我国目前中小学教学都存在着过分看重分数、课堂,即教师的一言堂和知识灌输、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体等弊端。
从欣赏型教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诊断式”而非“欣赏式”的评价。
诊断式的评价重在发现评价对象存在的问题、缺点,欣赏式评价重在发现评价对象的优势与潜力。
传统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师评价学生都采用诊断性评价,偏好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对学生的缺点进行批评,想通过这种负强化的手段来改正学生出现的问题,可是往往会事与愿违。
欣赏式评价则是要求教师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优点,并通过正强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进步。
两相比较,欣赏式评价更有利于中小学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且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因此,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观点,采用欣赏式教学评价方法,更多地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二是“分等式”而非“同一式”的对待。
分等式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主观性地对学生进行分等、分层,区别对待。
对待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总是给予很高的关注度,而定位的中等生、学困生总是相反地对待,教师的这种差别对待会扼杀学生的潜力。
同一式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提供机会。
在中小学教学中必须要坚持“同一式”对待。
三是“单极式”而非“合作式”的教学。
单极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单向给学生传递知识,合作式教学是指师生之间有互动的教学,学生也参与进来。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并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而建立高效的课堂,是建立在师生间有效的沟通和互动的基础上。
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
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探析论文摘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越来越成为影响学生的成长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学习知识储备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
语文教学是学科教育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一部分学生不仅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而且存在着严重的畏难情绪。
语文教师应该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动态,反思语文教学活动,将赏识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给予学生学习信心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赏识教育的内涵出发,指出了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应用赏识教育,希望可以带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些借鉴和思考,为提升语文教学水平注入动力。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学;赏识教育一、引言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学科,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学生来说,赏识教育是学习的动力。
教学行为的根本并非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鼓励以及科学的引导。
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让学生消除语文学习的思想包袱,对语文学习更加有信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爱上语文,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尤其是在当今素质教育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越来越要求教育活动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赏识教育的应用也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展现,引导学生不断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二、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必要性教师期望效应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又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具体指的是:假如教师对学生十分喜爱而且对这些学生充满期望,一段时间过后,这一部分学生往往会有明显的进步。
相反,假如教师对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厌恶,那么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品行都会退步。
究其原因,教师对学生寄予希望时,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鼓励与关注,学生会有一股上进的力量对待学习以及自己的言行,萌生不负众望的心理观念。
并且学生的优点以及积极的行为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时,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动力和信心,更加坚定做个好学生的信念。
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论文】
赏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讨摘要:合理运用赏识教育是鼓励和认可学生行为的方式,能给予学生帮助,引导其树立自信心与自尊心,促进学生进步。
文章结合教学经验,以赏识教育理论为基础,探究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赏识教育,仅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赏识教育;运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则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所获得的教育效果差异较大。
一些人主张采用高压教育方式,一些人主张采用批判式教育方式,但更多人偏向于赏识教育。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指出:“希望别人赏识自己是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诸多能力有限,所以相较于成人,他们更需要被赏识和肯定。
赏识教育是人文化、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大力推广赏识教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天赋。
一、赏识教育赏识是一种对人的肯定,以心理暗示的方式来使得人充满自信,积极探索。
学生赏识教育不只是单纯表扬和激励学生,也是赏识学生的行为,强化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赏识教育也是一种适当的提醒,可增强学生心理体验感,纠正其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要求教育者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以激励、真爱和信任为基础,借助赏识和赞扬受教育者,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其健康成长。
赏识教育是人文性、人性化的素质教育理念。
二、赏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1.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学习的革命》中这样写道:若是一个孩子经常得到鼓励,他就会更加自信;若是一个孩子经常得到认可,他就懂得如何自爱。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渴望关注与赏识”是所有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源于成人和教师对其做出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自信是成人和教师构建起来的。
教师要在合适的场合和时机积极赞扬孩子的优点,肯定其成功和进步,切忌小题大做。
让学生觉得“我能行”“我可以”,这是极为重要的,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欣赏式探询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当今的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欣赏式探寻的理念和方法,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欣赏式探寻课堂教学学生中心关注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5-151-02欣赏(appreciate)式探询(inquire)是新兴的组织发展理念,是指当人们获得积极、肯定、赞赏的正面信息时,不仅会感到高兴、得意,而且强化动机和增强主动性,生发自我价值感,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趋向:如若获得消极、否定、指责的负面信息,不但会感到沮丧、压抑,还容易产生“自我防卫”心理,踌躇、逃避、排斥,引发消极发展的倾向。
欣赏式探寻继承和发展了马斯洛(maslow)在社会科学方面远见卓识的积极认识;也是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方法论,尤其是在实施理念和具体方法方面强调的隐喻、叙述、会意、语言和生成性等理论,都会对当今的课堂教学产生积极影响。
1 欣赏式探询的定义即“皮格马利翁效应”:培养积极的自我认知,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来自古希腊神话,相传是塞浦路斯国王。
常年独居,性情孤僻,独爱雕刻。
他用象牙雕刻出一樽他理想中的少女形象,天天与之相伴、如痴如醉。
把满腔热忱和情感都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身上,久而久之,少女雕像被他的痴情所感动,化身成真人,从雕像中走了出来。
皮格马利翁如愿娶了这名少女为妻。
这则神话在西方被广泛传诵,近代以来,心理学家们对它产生了兴趣和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在1968年做了一个教育实验:他们来到一所普通小学,从学校里随意选取了几个班,煞有其事地对这些班级里面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然后把所谓的智力测试的“结果”名单交给有关教师,宣称部分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最有发展前途者”,并嘱咐教师对此要严格“保密”。
出乎老师意料的是,名单中所列的学生有些看来平时表现非常一般,甚至是水平较差的学生。
对此,罗森塔尔解释是:“请注意,我强调的是今后的发展,而非今天的现状。
”鉴于罗森塔尔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家,又有智力测验的结果作为依据,老师对此深信不疑。
其实,这份名单完全是随意拟订的,根本不是依据什么智力测验的结果。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来到这所学校,对这些名单里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让人嗔目结舌的是:凡被列人名单的学生,不但学业成绩提高比较迅速,而且开朗主动,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教师的感情也是特别深厚。
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这则希腊神话,将其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同时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尽管相关教师把这份名单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始至终都藏在心里,但由于受到“权威性谎言”的影响和暗示,对名单上的学生产生期待,这种积极情感会通过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音容笑貌、言语等传达出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希望,不但滋润了学生的心灵,更是通过情感传递出的赞许和鼓舞。
实践中,教师正是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触动和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主动、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行动上不知不觉地更加积极主动,促进行为表现。
2 欣赏式探寻的价值欣赏式探寻,以下简称ai秉承“欣赏探寻、促进发展”的理念,将学生和教学环境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通过发现和赋予激活学生的热情、潜能、性格方面的优势,谋求个体与集体,及其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提升和改善。
在ai中,介入(intervention)让位于探询(inquiry)、想像(imagination)和创新(innovation);发现(discovery),梦想(dream)和设计(design)取代了否定(negation)、批评(criticism)和消极治疗(spiraling diagnosis)。
ai通过了解、沟通和询问问题的艺术,促进相互理解和移情,扩大互动领域和空间。
通过潜移默化地激发式的提问、沟通、探询,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实现积极的成长和发展。
ai假设所有学生都蕴藏着很多未被开发的“积极因素”(thepositive)—即指引他们从过去走向现在和未来的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内在动力和需求,被称为“积极的改变核心”。
人,是一种复杂的、特殊的生物。
人们获得积极、肯定、赞赏的正面信息时,不仅会感到高兴、得意,而且强化动机和增强主动性,生发自我价值感,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趋向:如若获得消极、否定、指责的负面信息,不但会感到沮丧、压抑,还容易产生“自我防卫”心理,踌躇、逃避、排斥,引发消极发展的倾向。
前者有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支撑,而且发展出了诸如体育与管理学领域的“内心戏”(the inner game)、心理学范畴的心理治疗以及本文所倡导的“欣赏式探询”等实际应用;后者有“墨菲定律”(murphy’s law)作为佐证,而且发展出了诸如对话、行动科学(action science)习惯性防卫、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理论。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 r.rogers),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的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是融为一体的。
”罗杰斯的理想就是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汇为一体”的人。
他称之为“全人”(whole person)。
因此,要想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要懂得真心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自我认知,激发和发掘每个个体的潜能。
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是激发课堂生命力、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法宝。
虽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探询方法和技巧,但在日常生活、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中,有着神奇的功效。
在不被重视和鼓励、甚至充满负面言语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往往会受到消极负面信息的影响,丧自失我价值感,对自己做出比较低的评价,从而表现更为消极,降低自我心理预期,随后的行为表现和学业表现也会变得越来越差;而在充满赞赏和信任环境中,学生易受到鼓励和促进,增强自我认知,行为表现也会变得更加积极,最终展现出更好的学业表现。
3 欣赏式探寻的功能3.1 实现积极自我认知,转变传统课堂管理模式积极的自我认知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由之路。
但在传统课堂中,以控制—灌输为导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和以问题解决、错误纠正为聚焦的教学和传递方式,从根本上抑制了自我认知的形成。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导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等等;一旦不符合要求、预期或规范,就会被视为犯错,或被训斥,或遭受相应的惩罚。
在传统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模式下,久而久之,学生会变得思维僵化、思路枯涸、产生挫败感和抗拒心理,从而削弱求知的热情,进而逃避学习的任务。
3.2 克服自我防卫,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心理学巨匠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指出,人类具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反应机理,即是每当遭遇让我们感觉到很焦虑的事情时,我们的“自我”(ego)会产生一系列防卫机制,用来保护自我避免受到外部伤害。
若使用恰当,防卫机制可减缓和化解“超我”(superego)与“本我”(id)之间的冲突;但若过度或使用不当,则会产生消极、逃避、抗拒、等不良情绪,最终导致如沮丧、抑郁等精神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看,自我防卫机制是人之天性,但其触发的基点则是焦虑(tensionandanxiety)与紧张。
实践表明,建立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相互信任的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
师生之间采取探询式民主平的的对话与沟通,可大大消除学生在课堂认知中的焦虑情绪,从而将自我防卫机制控制到适当的范围,使得学生精神愉悦和心理健康。
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3.3 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4d循环流程促进性情意目标的实现欣赏式探询是促进个体发展,激发内在潜能、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新方法。
欣赏式探询的的实施方法遵循下面的4d循环,即发现(discovery)——设计(design)——梦想(dream)——实现(destiny),构成完整动态系统,使学生参与进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发现(discovery):发现学生的起点水平,发现学生的个体、禀赋、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设计(design):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课程和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与学生实际情况和需求相应的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环节。
梦想(dream):通过设计一系列探索式问询的问题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
实现(destiny):实现预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和三维目标,促进全面发展。
4 欣赏式探寻遵循的基本原则正向原则(the positive principle)正向的探询和引导带领出正向的改变。
(positive questions lead to positive change)我们正向探询和沟通互动的愈多,就能引导出学生愈多的正向能力倾向,转变学生对于疑难问题的关注方式,从而改变学习动机。
建构性原则(the constructionist principle)。
语言创造世界(word create worlds)我们用什么样的语言沟通交流,就建构了我们认知的世界。
我们给学生描述的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世界,而是要带领学生认知我们所描述的世界。
预期原则(the anticipatory principle)想象激发了行动。
(images inspire action)学生自然的会朝向他们所想象的未来行动,我们对未来越是怀着积极正向的美好图景,越是能够调动出学生内在驱动力和行动力。
同时性原则(the simultaneity principle)。
探询创造了改变(inquiry create change)在我们沟通探询的那一刻,改变就开始了。
探询是一种介入,因为它通常就产生了有效的行动和正向的改变;改变的种子就包含在我们问学生和引导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中;你的语言创建了他们的世界. 使学生收到鼓励的语言、而不是诸多消极的言语;对学生传达希望的话语、而不是泄气的话语;让你的语言去引导和激发学生,而不是制造心理伤害和创伤。
诗意原则(the poetic principle)。
我们选择我们课堂的关注焦点。
关注什么,就创造什么(we can choose what we study)课堂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一首诗,当我们看的角度、看的方式和切入点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我们选择专注和理解是重要的、这种关注和理解,描述、并且构建了我们的认知方式,实现了最终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