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中考试题

试题1: 《愚公移⼭》练习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⑴ 曾不能毁⼭之⼀⽑.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⑶ 惧其不已.也 已:⑷ ⽆陇断.焉 断: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B. 遂率⼦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D. 何苦.⽽不平 苦: 劳苦4⽤现代汉语翻译下⾯的句⼦。
寒暑易节,始⼀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组是( )A.以. 君之⼒ 扶苏以. 数谏B.河曲智叟笑⽽⽌之. ⽈ 此则岳阳楼之. ⼤观也C.⽽. ⼭不加增 义不杀少⽽. 杀众D.告之于. 帝 皆以美于. 徐公6.下列⽂⾔⽂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项是( )(1)⽽⼭不加增,何苦⽽不平?(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愚公者,年且九⼗。
A.反问句 陈述句 倒装句 被动句B.反问句 倒装句 被动句 陈述句C.疑问句 陈述句 被动句 判断句D.疑问句 倒装句 判断句 陈述句7.读了这则寓⾔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 (1)草⽊ (2)亡,通“⽆”(3)停⽌ (4)隔绝3.D (苦:愁)4.(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次。
(2)你太不聪明了。
5.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6.B7.启示:像愚公⼀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
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不可避免要⾯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分重要的意义。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A.杂然相许. 许:赞同B.⼦孙荷.担者三夫 荷:肩负、扛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篾柳条等编织的器具D.寒暑易节,始⼀反.焉 反:同“返”,往返2.下列各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法完全相同的⼀组是()A.以.君之⼒曾不能损魁⽗之丘静以.修⾝,俭以养德B.河曲智叟笑⽽.⽌之⽈ 外户⽽.不闭(《礼记》⼆则)C.甚矣,汝之.不惠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D.虽.我之死,有⼦存焉 虽.乘奔御⻛,不以疾也(《三峡》)3.下列对选⽂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荷担者三夫”“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从⼈⼒之少、运输⼯具简陋等⽅⾯表现了移⼭的艰难衬托出愚公移⼭的毅⼒和决⼼。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文言文在中考语文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断句和文言文的理解与练习则是提升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以下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一系列最新的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和文言文练习题,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断句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断句。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二)给下面这段文言文断句。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三)请为以下文言文断句。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二、文言文练习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水尤清冽尤:_____(2)日光下澈澈:_____(3)佁然不动佁然:_____(4)悄怆幽邃悄怆: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经典文言文中考试题及答案

经典文言文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B. 吾欲之南海C.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D. 项为之强答案:B。
在选项B中,“之”用作动词,表示“去”的意思,而其他选项中的“之”用作代词。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以下哪篇古文?A. 《岳阳楼记》B. 《醉翁亭记》C. 《滕王阁序》D. 《出师表》答案:A。
这句话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超脱物欲、不以个人得失为喜悲的高尚情操。
二、填空题1. 请填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
”答案:后天下之乐而乐。
2.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的一句话,请写出其完整的句子:“______,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简答题1. 《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答案:《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与世隔绝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
那里的人们生活简朴而和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 《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案:《出师表》中诸葛亮表达了对先帝刘备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忧虑,以及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和责任感。
四、翻译题1. 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答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
2. 翻译《岳阳楼记》中的名句:“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答案: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精神愉悦,所有的荣誉和耻辱都忘记了。
五、论述题1. 简述《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及其启示。
答案:《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
这句话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在于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六、作文题1. 以“我眼中的《岳阳楼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中考文言文断句100练(含答案和翻译最方便完整版)

中考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考查题型:大致命题形式:主观点断,一般只要求在句中关键处断开。
解题策略:断句时,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
高考断句主要考查句末,句内可断可不断的地方一般忽略不计;并且不要求用明确的标点符号标明,只需要用“/”断开即可。
1、借助古代文化常识断句,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方面的知识。
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烛之武退秦师》)这段文字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根据这些内容,点断就很方便。
2、找出名词、代词等关键实词断句。
跟现代汉语一样,文言中的名词、代词一般也用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找出这些关键词语,据此断句也很方便。
3、根据文言虚词断句。
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断句的地方。
如夫、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也、矣、欤、焉、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区分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根据排比、对偶、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断句。
这些修辞手法是文言中常用的,利用它们也会给断句以帮助。
5、根据对话、引文等断句。
文言中的对话、引文常用“曰”“云”为标志,遇到对话时,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6、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可以帮助断句。
如“……者,……也”等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
不能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7、根据文章结构断句。
文言中有些文段,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写的。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12篇(含答案和解析)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司马光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余近日以军务倥偬①,寝食不安。
吾家本诗礼门阀②,勤与朴为余处世立身之道,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
余虽在军中,尚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看后,用朱笔圈批,日必了此功课为佳。
偶遇事冗③,虽明日补书补看亦不欢,故必忙里偷闲而为之。
然此策尚下,故必早起数时以为之。
决不肯今日耽搁,谓有明日可朴;亦不肯以明日有事,今日预为。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节选自《清代四名人家书》)【注释】①倥偬(kǒngzǒng):事多,繁忙。
②门阀:名门贵室。
③事冗:事务繁忙复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余近日以军务倥偬。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以为/在有所益B. 肃/遂拜/蒙母C. 有恒/又为/勤朴之根源D. 日/必了此/功课为佳(3)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线的句子。
如是者数年,未尝间断,亦无所苦。
(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读书的作用。
甲文通过写鲁肃“与蒙论议”后,与吕蒙“”这一举动,侧面表现了吕蒙读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乙文则指出读书可以传承“诗礼”家风,培养“”品质。
(5)甲乙两文中多种读书方法值得借鉴,试概括出一种并结合原文说明。
答案:(1)①研究。
②因为。
(2)D。
(3)像这样坚持几年,不曾间断,也不感到什么苦(也没什么感到苦的)。
(4)①结友。
②有恒(勤朴)。
(5)【参考示例】①泛读法,如“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定量读书法,如“日日写字一页,看书二十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中考对于初中文言文的考查是重点之一,其中文言文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掌握好常见的文言文句式,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还能在翻译和答题时更加准确。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常见的初中文言文句式,并通过一些练习题来巩固。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2、“……,……也”式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3、“……者,……”式“粟者,民之所种。
”4、用“乃、则、即、皆、诚、为”等词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5、无标志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见……于……”式“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2、“为……所……”式“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3、“受……于……”式“受制于人。
”4、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
”三、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正常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2、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何”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
(3)用“之”“是”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如“唯利是图”“马首是瞻”。
3、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马说》)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4、状语后置“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四、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省略情况:1、省略主语“(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一、不死之药【原文】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
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
”因夺而食之。
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
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
’臣故食之。
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
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
”王乃不杀。
【练习】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徐珂【原文】蔡璘,字勉旃,吾县人。
重诺责,敦风义。
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亡何,其友亡。
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
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卒辇而至之。
【练习】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亡.何,其友亡。
(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B.(1)wú 不(2)yù 告诉C.(1)wú 不(2)yù 词语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
(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C.且父未尝语.我也。
(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
(所以)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原文】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新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断句练习题不少同学畏惧文言文断句题。
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
在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
请大家先记住下面的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章法内容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学生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
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我们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
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比如《塞翁失马》,我们经过通读,就能了解文意及层次:该段文字讲述了“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得马和儿子堕马的事,告诉人们不要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得”与“失”。
“好事”与“坏事”,“福”与“祸”,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断句时,就可抓住“失马——得马——儿子堕马”这一发展过程,抓住人们的看法和“塞翁”的态度,去逐层、逐句点断。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
文言句式练习题

文言句式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是”字作代词的是哪一句?A. 此非吾所欲也。
B. 吾知所以拒子矣。
C. 是非君子之言也。
D.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 “吾将上下而求索”中,“上下”一词的意思是:A. 向上下两个方向。
B. 到处,到处寻找。
C. 地位高低。
D. 古代的两个国家。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以”字的用法是:A. 介词,用。
B. 介词,因为。
C. 动词,认为。
D. 连词,和。
4. “吾日三省吾身”中,“日”字的用法是:A. 名词,日子。
B. 名词,每天。
C. 动词,日晒。
D. 形容词,日常的。
5. “何陋之有?”这句话的正确翻译是:A. 有什么简陋的?B. 有什么不好?C. 有什么值得称赞的?D. 有什么值得批评的?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不患人之不己知,________。
”_________,患不知人也。
7. “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味着学习不应该停止。
8. “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孟子》,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9. “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荀子》,告诫人们要不断学习。
10. “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左传》,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
三、翻译题11.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2.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3.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14.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15.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四、简答题16. 请简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含义。
17. 请简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
18. 请简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寓意。
19. 请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理念。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哎呀,说到中考的初中文言文句式和练习题,这可真是让同学们又爱又恨呐!咱们先来说说这文言文句式。
就像搭积木一样,句式就是那些固定的框架,得把字词按照规则放进去,才能搭出漂亮的“房子”。
比如说“判断句”,“者,也”这种经典组合,像“陈胜者,阳城人也”,一读就知道在表明身份。
还有“倒装句”,“宾语前置”啦,“状语后置”啦,常常让人有点晕头转向。
像“何陋之有”,本来应该是“有何陋”,宾语跑到前面去了,是不是有点调皮?“于”字一出现,说不定就是状语后置,“战于长勺”,其实是在长勺打仗。
这些句式啊,刚开始学的时候,感觉就像一团乱麻。
我记得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小明,他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句式的时候,那叫一个头疼。
有一次做作业,碰到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他愣是没看出来这是宾语前置,还跑来问我:“老师,这句子怎么这么别扭啊?”我给他一解释,他恍然大悟的表情,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
从那以后,他每次碰到文言文句式的题,都会多琢磨琢磨。
那咱们再来说说文言文练习题。
做练习题就像是练武,只有多练,才能把招式熟记于心。
比如说解释加点字,这可需要积累,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可能不一样。
“安”字,有“怎么”“哪里”“安稳”等意思,得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还有翻译句子,不仅要把字词翻译对,还得注意语序和语气。
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道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有个同学翻译得可有意思了,他写成“不因为东西高兴,不因为自己悲伤”,这可闹了大笑话。
其实应该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要想在中考文言文这块儿拿高分,就得把这些句式和知识点弄得清清楚楚。
平时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但练得多了,就能稳稳当当上路啦!来,咱们做几道练习题试试手。
“夫战,勇气也”这是什么句式?对啦,是判断句。
再看这道,“何以战”,这又是啥句式?聪明的你一定能想到,这是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该是“以何战”。
(完整版)中考5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翻译)

1、蒲留仙是谁?请写出我们学过他写的文章。
2、用四到六字为每个段落拟个小标题。
3、用原文的话概述《聊斋志异》的特点
4、蒲松龄“笔法超绝”的原因是什么?
1、译 文
皇帝亲自慰问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领们都下马迎接和送别。接着往细柳军营,细柳军营的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拿着锋利的刀,拉开弓弩,拉得满满的。天子先行的卫队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行的卫队说:“天子将要到了。”军营门的军官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从将军命令,不听皇帝发布的命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臣拿着符节下诏令给周将军:“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上的人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天子就控制马缰绳慢行。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作揖说:“穿戴着盔甲的将士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天子被感动了,在车上俯身扶着车前的横木。皇帝派人告知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礼仪就离开了。
A、呼而问之B、以此戒之C、多作自能见之D、自是之后
(三)欧阳修论作文
(苏轼《东坡志林》)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一定会被袭击而俘获。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他吗?”
文言文阅读练习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断句训练12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断句训练120题(含答案解析)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言文断句12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其间/千二百里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猿/则百叫无绝D.相与/步于中庭2.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于/夏水襄陵B.绝/多生怪柏C.虽/乘奔御风D.常有高/猿长啸3.(题文)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D.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夫君/子之行B.非学/无以广才C.淫慢/则不能励精D.非淡泊/无以明志5.5.下列朗读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6.下列句子朗读停顿的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富贵/不能淫B.必先/苦其/心志C.舜/发于/畎亩之中D.曾益其/所不能7.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B.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D.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D.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9.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断句知识精讲与练习题一.知识精讲1.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如:(1)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2)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3)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例(1)中的“而”是转折连词,例(2)~(4)中的“若夫”“盖”“且”为语气助词。
2.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须分开。
如:(1)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例(1)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例(2)中的“中间”是“中间夹杂”的意思,与今义“中间”不一样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此外,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于是”,“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均属此类。
3.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
如:(1)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例(1)是主谓之间的停顿,例(2)(3)是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的停顿。
4.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患,死于安乐》)。
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5.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必以/分人(《曹论战》);(3)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例(1)中“其一”后省略了“狼”;例(2)“以”后省略了“”;例(3)介词“为”后省去了宾语“桃花源中的人”;“其一”“以”“为”后略停,以体现出宾语的省略。
6.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
如:(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在咱们初中的语文学习里呀,文言文那可是个重要角色。
尤其是那些文言文句式,就像是藏在古文中的小秘密,得咱们仔细去琢磨。
先来说说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像判断句就挺有意思。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者,……也”的形式,一下子就表明了身份,简单明了。
还有宾语前置句,“何陋之有?”正常应该是“有何陋”,把宾语“何陋”提到前面了,是不是有点绕?但多琢磨琢磨就明白了。
状语后置句也常见,像“战于长勺”,正常应该是“于长勺战”,地点状语放到后面去啦。
另外,还有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千里”是定语,本来应该在“马”前面,结果跑到后面去修饰了。
那这些句式怎么学呢?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小明。
刚开始接触文言文句式的时候,他那叫一个头疼,总是分不清。
有一次做练习,看到一句“微斯人,吾谁与归?”他愣是没看出来这是宾语前置句,还按照正常语序去理解,结果答案错得一塌糊涂。
后来呀,我就给他支了一招。
让他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培养语感。
还给他准备了一些专门针对句式的练习题,做错的题目就让他反复琢磨,分析错误原因。
慢慢地,小明有了进步。
下面咱们就来做几道文言文练习题试试手。
先来看这道题:“忌不自信”,这是什么句式呢?对啦,这是宾语前置句,正常应该是“忌不信自”。
再看这道:“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可是个典型的判断句,“……则……也”的结构很明显。
还有这道有点难度的:“尝贻余核舟一”,这是定语后置句哦,正常语序应该是“尝贻余一核舟”。
咱们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不能死记硬背,得结合具体的文章和练习题,多思考多总结。
就像盖房子,句式就是那一块块砖头,只有把砖头弄清楚了,咱们这房子才能盖得牢固。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讲文言文句式,有个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这些句式感觉好复杂,学了有啥用啊?”我当时就笑了,跟他们说:“同学们,你们想想,如果咱们穿越回古代,不懂这些句式,那跟古人交流可就闹笑话啦!而且呀,这也是咱们了解古代文化的一把钥匙。
中考文言文训练题

1、下列哪一项不是古代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A. 比喻B. 借代C. 排比D. 夸张变形(答案)D2、在文言文中,“之”字常见的用法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作为代词,指代人或事物B. 作为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C. 作为动词,表示“去、往”D. 作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C3、下列哪个成语直接源自一篇著名的文言文?A. 画蛇添足B. 滥竽充数C. 刻舟求剑D. 破釜沉舟(答案)D(注:源自《史记·项羽本纪》,虽非传统意义上的文言文课文,但相较于其他选项,它更直接关联到古代文献)4、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通过什么方式向齐王提出建议?A. 直接批评B. 讲述个人经历,隐喻劝谏C. 上书陈情D. 通过第三方传达(答案)B5、下列哪句文言文的翻译是正确的?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后时常复习,不是很痛苦吗?B.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无知。
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知识而能有新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D.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个人一起走,必定有一个人是我的老师,因为他年纪比我大。
(答案)C6、在文言文《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 赞美岳阳楼的美景B. 抒发个人遭遇的不平C. 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D. 记录岳阳楼的历史变迁(答案)C7、下列哪一项不是文言文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A.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B. 分析文言虚词的用法C. 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D. 精通现代文学理论(答案)D8、文言文《爱莲说》中,作者周敦颐通过赞美莲花,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或态度?A. 对富贵生活的向往B. 对隐逸生活的追求C. 对高洁品格的崇尚D. 对世俗名利的蔑视与批判(答案)C。
历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3题--文言停顿断句

中考语文真题精选53题--文言停顿断句1.【2018福建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逃声哉?”(选自《列子·汤问》)【乙】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
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
此妙处也。
(节选自《梦溪笔谈》)【注】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
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
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
④粲:鲜明。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B.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C.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D.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答案】 7.(3分)C【解析】先弄清句意为:尤其精工于秋天雾霭远景的画作,多描写江南的真山真水,而不用奇特峻峭的笔法。
可知划线句分为“尤工”“多写”“不为”并列的三层,故本句停顿为“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故选C。
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
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
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初中文言文句式题

判断下列句子属于哪种文言特殊句式。
A、宾语前置B、判断句C、被动句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E定语后置、F、省略句示例:(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申之以孝悌之义()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5.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9.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10.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2.輮以为轮()1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不拘于时。
()1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7.客何为者?()18.大王来何操?()19.沛公安在?()20.籍何以至此?()21.具告以事()22.贪于财货()23.此天子气也。
()2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7.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9.何以伐为()30.无乃尔是过与()31.欲呼张良与俱去。
()32.毋从俱死也。
()33.奉厄酒为寿。
()3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6.加彘肩上。
()37.置之坐。
()38.若属皆且为所虏()39.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40.寓军邠州。
()41.无伤也!请辞于军。
()42.欲谁归罪?()43.段公,仁信大人也。
()44.以如司农治事堂。
()45.栖之梁木上。
()46.南冥者,天池也。
()47.翱翔蓬蒿之间。
()4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4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50.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二.选择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C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A.甚矣,汝之不惠B.古之人不余欺也C.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C.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D.微斯人,吾谁与归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B.夫晋,何厌之有子何恃而往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B.毋宁毙于虞人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卿欲何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不然,籍何以至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子何恃而往傅说举于版筑之间A.// B.// C./ D.//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文言文语法实词活用一、名词1. 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2. 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
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鞭子打3. 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4. 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二、动词1. 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
传:传授的知识2. 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让……争斗3. 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哀:为……哀悼三、形容词1. 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
故、新:旧的(新的)知识。
2.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见贤思齐焉。
齐:看起3. 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4. 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
①友人惭惭:形容词意动,感到惭愧。
四、数词. ---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文言文练习题-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中考初中文言文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用“……者,……也”来表示。
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3、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4、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1、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3、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4、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1、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2、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6、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1、此为何若人《公输》2、为与此同类《公输》3、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4、号为张楚《陈涉世家》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七)、用“是”表示判断。
1、斯是陋室《陋室铭》2、是金陵人《湖心亭看雪》(八)、否定判断句,用“非……也”表示,“非”翻译成“不是”,“也”字不翻译。
1、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2、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中文言文句式(二)二、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1、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所思何)《木兰诗》3、何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4、会宾客大宴(大宴宾客)《口技》5、菊之爱(菊),陶后鲜有人《爱莲说》6、莲之爱(莲),同与者何人《爱莲说》7、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8、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生序》9、微斯人,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10、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11、时人莫之许(之)《隆中对》12、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13、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14、何以(何)战《曹刿论战》15、忌不自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介词结构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以骨投)《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祭)《陈涉世家》4、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藏)《大道之行也》6、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7、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8、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生传》9、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生序》10、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11、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12、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13、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1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寄臣)《出师表》15、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起)《公输》16、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7、所欲有甚于生者(甚)《鱼我所欲也》18、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状语后置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1、又七年,(自)还自扬州《伤仲永》2、蒙辞以军中多务(辞)《孙权劝学》3、(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4、醒能述以文(述)者,太守也《醉翁亭记》5、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泻出)者《醉翁亭记》6、冷光之乍出于匣(出)也《满井游记》7、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桃核)为之《核舟记》2、其两膝相比(两膝)者《核舟记》3、遂率子孙荷担(子孙)者三夫《愚公移山》4、马之千里(马)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5、更有痴似相公(痴)者《湖心亭看雪》6、鸢飞戾天(鸢)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7、诸郡县苦秦吏者(郡县),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8、居庙堂之高(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江湖)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初中文言文句式(三)三、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省略主语1、(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3、(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4、(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5、(我)还自扬州《伤仲永》6、(他们)见余,大喜曰《湖心亭看雪》7、(高山)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8、(吾)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与朱元思书》9、(余)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10、(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送东阳马生序》11、(溪泉)斗折蛇行《小石潭记》12、(滕子京)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3、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陈涉世家》14、(殿下)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15、(吾)由是感激《出师表》16、(子)胡不见我于王《公输》17、(此人)必为有窃疾也《公输》18、(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二)省略谓语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三)省略宾语1、问(之)所从来《桃花源记》2、便要(之)还家《桃花源记》3、使(之,身子)与台齐《童趣》4、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5、愿为(此)市鞍马《木兰诗》6、投(之)以骨《狼》7、日光下澈(潭水)《小石潭记》8、醒能述(之)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9、上使(之)外将兵《陈涉世家》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之)用者《陈涉世家》11、独守丞与(之)战谯门中《陈涉世家》12、与(之)俱来《隆中对》13、将以(之)攻宋《公输》14、货恶其弃(之)于地也《大道之行也》(四)省略介词“于”1、场主集薪(于,在)其中《狼》2、吾既已言之(于,对)王矣《公输》3、驱之(于)别院《童趣》4、与同人饮(于)楼上《山市》5、彼其受之(于)天也《伤仲永》6、予独爱莲之出(于,从)淤泥而不染,濯(于,在)清涟而不妖《爱莲说》7、各隐(于,在)卷底衣褶中《核舟记》8、饮食百物皆倍穹(于,比)常时《观潮》9、急湍甚(于,比)箭。
《与朱元思书》10、寓(于,在)逆旅《送东阳马生序》11、坐(于,在)潭上《小石潭记》12、得之(于,在)心而寓之(于,在)酒也《醉翁亭记》13、独守丞与战(于,在)谯门中《陈涉世家》14、然足下卜之(于,向)鬼乎《陈涉世家》15、一厝(于,在)朔东,一厝(于,在)雍南《愚公移山》(五)省略量词古汉语中,数词可直接修饰名词,表数量的多少,而省略量词。
1、船头坐三(个)人《核舟记》2、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口技》3、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辩斗《两小儿辩日》4、一(个)男附书至,二(个)男新战死《石壕吏》四、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观潮》2、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二)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贤能为之用《隆中对》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②宠辱偕忘________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④微斯人________(2)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人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
对此,你怎么看【答案】(1)日光;一起;探求;如果没有(2)①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②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有。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了滕子京虽遭遇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理政,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了“不以己悲”。
(4)我不同意这一观点。
这句话寄托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虽然现在处于和平时期,但我们也要将国家放在第一位,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生活中,要身体力行,关心国事,尽己所能做一些对国家、人民有利的事。
【解析】【分析】(1)、景:日光;偕:一起;求:探求;微:如果没有。
(2)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对重点词语正确翻译,句式上样正确认识。
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璧:玉璧;忧:以......为忧;乐:以.....为乐,据此进行翻译。
(3)藤子京也有此胸怀,谪守巴陵郡后并没有沉沦,而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以此证明。
(4)审查题干,联系生活,容易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阐述理由时,层次要清晰,语言要简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