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1952年人民大众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
1952—1956年,既土地改革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但它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A)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B)经济上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① 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② 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③ 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④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C)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个过渡社会,它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社会主义因素与非社会主义因素1)社会主义因素:① 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② 国营、合作社经济;③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带有若干社会主义因素;④ 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也带有社会主义因素。
2)非社会主义因素:①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③ 小商品经济;④ 农民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3)社会主义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不断增长,克服各种非社会主义因素以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三章(毛概)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过渡性质的社会,待条件成熟后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0年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要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开始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
2.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引导手工业从生产资料私有制走向社会主义合作化、集体化的道路。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性胜利。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对民族资产阶级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政策,以和平赎买方式有秩序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过但没有实行的以和平赎买的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P8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消灭了地主阶级,国内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谈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一、谈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这个社会将不断地向着社会主义方向转化。
1、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2、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②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③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主要矛盾:(1)1949-1953: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1953-1956: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两重性):(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始末?如何评价?始末: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
毛邓三重点归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提问】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里,取得民族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在理论上是毫无疑义的。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兼有这两种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或特性。
这个过渡时期不能不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
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为什么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呢?答案:这主要是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第(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2、认为过渡时机到来四(二)过渡时期总路线1、提出、内容和特点2、必要性和可能性章(三)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三大改造的政策、方针、方法和步骤2、三大改造的历史经验、失误和偏差3、三大改造的历史地位、作用和意义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和主要矛盾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方针、政策五、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及其伟大意义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二是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三是文化上是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主要矛盾从新中国建立到1952年,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彻底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努力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1952年底,当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 特殊的时期,即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它确 实一个不可忽略的存在,对于早期恢复和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起了很大 的作用,它最终将走向社会主义。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仅仅只存在了七年 时间,这就是我们国家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时期。 这个时期从一开始就因其必然走上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最终趋向 而只留给自己一个短促的发展时限。但是,它的存在却是历史的必然, 是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一个必经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开辟出的一条 独具中国特色的过渡道路。
•
文化方面
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 所谓民族的,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的、 带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 所谓科学的,就是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 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的一致。 所谓大众的文化,即是民主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 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 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这一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新型的人民民 主专政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经济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确立。
• 政治方面
工人阶级--社会主义经济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个体经济 民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 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 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 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地位)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合 作 社 经 济 主国 义家 资 本
个体经济(绝对优势)主义社会的性质
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 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 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新 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 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 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 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 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 对人民实行民主 对敌人实行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 领导阶级——工人阶级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 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 同地主阶级、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和帝 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 革命遗留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迅速恢 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 基本好转,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 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
资本主义
矛盾
社会主义
经过
土地改革
资产阶级
矛盾
工人阶级
转化成的主要矛盾 阶级利益的 对抗性
资产阶级
消除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总结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第二节主要内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征(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1956)第二,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关系:领导阶级——工人阶级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第三,在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的主要矛盾是:国内;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国外: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土地改革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思考: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然而何时过渡?怎样过渡?(二)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特征第一,在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矛盾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2)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3) 文化上实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
•) •)
体路手大农国路自极后家主 3
所上工 有来业 制,引 。把导
个到 体社 所会 有主 制义 改集 造体 为化 集道
,业 也、 必手 须工 将业 个产 体品 和的 分需 散求 的日 农益 业扩 、
家 经 济 建 设 和 工 业 化 的 发 展 对
的然 内灾 在害 要, 求存 ;在 另着 一走 方互 面助 ,合 随作 着道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还比较低但这时我国社会化生产力已有一定规模这说明我国已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
新民主主 义社会的 性质和特
点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一个过渡性社会?
• • • •
•
深 历向中 党 入 史社国 在 认 必会由 过 识 然主新 渡
会到 主第 义二 的阶 社段 会, ”以
会联
”合 ,专 “政 然的 后新 ,民
为“ 首是 领要 的建 中立 国以 各中
行命 新两 民个 主阶 主段 义。 革党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和
共 产 党 领 导 的 革
主 义 社 会 的
主共义社人 。建再主个国命领社命 建
义和制会民 社国度主共
立使主革无的导会, 中之义命产目人主包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的 中 介
系 , 是 近 代 中 国 由 半
会 不 是 独 立 的 社 会 形
义 社 会 性 质
少立。标
步主定性起素和殖态
过
要之中,
10 初 国 这 年,到是
过主了和着又桥民, 渡义它领决有梁地它 到社将导定非。半属
渡 性
,
`
•
•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经济形态上,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个体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社会形态来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它不同于以往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独立的社会形态,它仍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1)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社会主义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2)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建国初,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得到了苏联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这些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因为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收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最终将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5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那么5种经济成分之间的关系如何呢?五种经济成分中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因此,三种经济成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便指由原先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以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构成。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结合阶级构成分析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
其中,经济成分中所指的社会主义经济其代表阶级是工人阶级,个体经济的代表阶级是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代表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有自己独立的发展方向,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谈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
一、谈谈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特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它们彼此斗争着。
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处于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这个社会将不断地向着社会主义方向转化。
1、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2、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
(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①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②个体经济(资本主义性质)③合作社经济(个体私有、集体合办;半社会主义性质)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公私合营;带有社会主义性质)3、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主要矛盾:(1)1949-1953: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1953-1956: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基本矛盾(两重性):(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国民党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2)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渐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谈谈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始末?如何评价?始末: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改造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过暴力没收与和平赎买这两种方式,并认为如果能用赎买的办法变革所有制,将是“最便宜不过了”。
列宁设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对资产阶级进行和平赎买,认为这对无产阶级是最有利的事情。
《新民主主义论》的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于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所写的一篇重要的政治理论文章。
该文主要内容如下:
1.社会性质: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的矛盾是国家和民族的矛盾,
人民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革命领导阶级:中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应当成为革命领导阶级,领导农民、城市小
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力量,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3.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应当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建立一个由工人、农民和城
市小资产阶级联合领导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政权。
4.革命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解决民
族和人民的基本矛盾,建立一个新的民主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
5.革命策略:在中国,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同时发展和巩固根据地,依靠革命力量的发展,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6.各个阶级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个阶级的任务不同,但是各个阶级必须
在反帝反封建的大前提下,团结一致,推动革命的进程。
7.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应该积极参与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同时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革命策略。
这些观点和策略为中国共产党后来领导中国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思想和策略。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与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
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 政 治 形 态 上 , 新 民主 主 义的 政 治 也 就 是 多 元的 , 它 不就 是 一 个 阶 级 的 专政 ,而 就是 几 个 革 命
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
,而社会主义因素 (无产阶级的领
导 ) 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
增长 ,最终取代资
具体的说来 :
经济形态上 ,就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
, 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就是
: 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与 国家 资本 主义 经济五 种经济 成分 并存 。其中 国营 经济就 是新 民主 主义社 会中 经济方 面的 社会
,也பைடு நூலகம்是必不可少的两个
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 1956 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
改革就是党与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做一个比较的话 ,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从
奋
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 ,只不过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也就就是说 ,二者的根本性
质
就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就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同等重要的。什么
就是
社会主义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但就是
,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与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这个社会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特点:
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发展趋势就是社会主义因素日益增长,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因素,而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具体的说来:
经济形态上,就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就是: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其中国营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合作社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就是个体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形态。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任务就是恢复与发展生产,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并逐步扩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削弱资本主义经济成分,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基础。
在政治形态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就是多元的,它不就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就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同样也就是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并存,而社会主义因素(无产阶级的领导)占主导地位。
二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也就是必不可少的两个阶段。
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党与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
如果我们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做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与政策,。
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全面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就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与全国人民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都就是为了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就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2、无论就是社会主义改造还就是社会主义改革,都就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
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3、社会主义改革不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与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与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与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
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就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就是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与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目的就是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4、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
无论就是改造还就是革命,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二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一致的
尽管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为了实现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
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70年代末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
度。
但就是二者的根本目的都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性质就是相同的
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追求单一的公有制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而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允许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图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意义,从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社会主义。
二者的表面特征就是有区别的,但二者都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
斗的伟大历史进程的大胆探索,只不过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也就就是说,二者的根本性质
就是相同的。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就是同等重要的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同等重要的。
什么就是
社会主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的独立思考。
但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性。
正就是由于这种创造性,为20年之后
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准备。
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跨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
这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正就是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某些不足,就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
言论来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改造。
试想,如果没有“当初”的实践,怎么能够“早知今日”呢?
并且,社会主义改革决不就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全盘否定,它不过就是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上,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探索。
当然,我们更不能用50年代指导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来否定三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与改革的关系问题,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就是一个不可回避、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改革的基础与前提,就是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历史的与逻辑的起点;社会主义改革就是对改造积极成果的继承与进一步巩固与完善、二者就是辩证统一、根本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