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 辨析题

合集下载

教育学辨析题集

教育学辨析题集

辨析题1、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

答:错。

就教育的最一般意义而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但作为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从古至今,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唯一职能。

答:错。

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尤其是18-19世纪期间,随着大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确立和资产阶级政权的巩固,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相形之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则变得隐蔽起来,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学校教育制度只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答:错。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不仅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还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4、义务教育已经在世界各国完全普及。

答:错。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现代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5、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辨析题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4)13.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教育,教了几十年书,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2013-2014.1 (4)3.有的老师说:“只要有专业知识,就能上好课,何必还要学习教育学。

”2013-2014.2,2016-2017.1 (4)1.把几十个年龄与发展水平基本一致的学生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班集体。

2013-2014.2 (4)8、教育从一产生起就具有阶级性。

2014-2015.1 (5)14.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2015-2016.1 (5)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5)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5)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 (5)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5)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5)6、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

(5)7、教育学实际上就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汇编。

(5)9、《论语》中提出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

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部较为完善的教育学论著。

(6)10、教育现象也可以作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6)11、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早在人类出现之前,自觉的教育、指导和学习就已经普遍地存在于动物界。

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以后,人类只不过继承和改进了动物界业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获得了一些新的性质而已。

(6)12、学校教育就是文化教育。

(6)第二章教育的功能 (7)1、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 (7)一、教育与个体发展 (7)1.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

()2012-2013.2 (7)2. 德国法学家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九岁考入莱比锡大学,十四岁获得博士学位。

教育学辨析题

教育学辨析题

实用文档.辨析绪论1、辨析下面五句话: 1生物起源说2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3兽类教育与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根底4野兽也有教育5教育源于人的本能 答:错误 1 完全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3是不科学的观点 2、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答:错误 1将教育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混淆于无意识的模仿 2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3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4也是不科学的第一章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需要 答:正确 1必须有教育的传递,让年青一代掌握生产和社会经验 2社会文明不断延续和开展,必须有年长一代把这种后天的经验传递给年青一代。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过了现实条件答:正确 1猿脑变成了人脑,即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根底。

2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教育提供了工具 3劳动中积累了经验,便构成了教育的内容第二章1、经济对教育开展只有促进作用答: 错误 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阻碍作用,科学兴旺经济对教育有促进作用,落后有阻碍作用。

2、经济对教育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答:正确1经济开展的规模合速度制约着教育开展的规模合速度2经济开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开展的结构和布局3经济开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4经济开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是形式 5经济开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挥在那的物质根底3、政治对教育只有决定作用答:错误 1实质是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决定作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4、政治对教育局有决定作用 答:正确1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和目的 2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了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权利 4决定了局部的教育内容 5决定了教育的管理体制5、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答:正确1教育是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的劳动力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开展6、教育现代化指教育设备的现代化答:错误 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设备的现代化,还包括1教育观念现代化2教育目标现代化3教育内容现代化4教育方法和手段现代化5教师队伍现代化7教育管理现代化8教育制度现代化第三章1、龙生龙,凤生凤 遗传决定论 答案:错误1遗传素质是人的开展的生理前提,但是对人的开展不起决定作用2认为人的开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是不正确的2、环境决定论答:错误 1环境对人的开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开展 2人是环境的消极产物,人的开展为环境所决定,就会滑入“环境决定论〞的错误之中‘3、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无条件的 教育万能论 答:错误1只有遵循人的开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开展2要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第四章 1、教育目的的制定不能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和臆断答:正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2人的自身开展特点与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2、社会生产方式是确立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答:正确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3、全面开展是指平均开展答:错误 全面开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开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开展。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教育学第一次作业一、辨析题。

(每小题2分,共12分)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错)2.XXX的《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

(对)3.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错)4.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对)5.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错)6.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错)二、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60分)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轨迹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与著作,请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代表人物的重要教育思想。

(1)教育学的萌芽。

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

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

代表有古希腊的XXX、XXX、XXX。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XXX于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此时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XXX等。

(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20世纪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

标志是XXX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等。

(4)教诲学的多元化发展。

教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研究中心向美国和苏联转移。

标志是教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

代表人物有XXX、XXX、XXX、XXX、XXX、XXX等。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阐述一下。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1、有些教师说,他们没有学过教育学,但一样办了几十年课,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还有些教师说,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万世师表。

你认为上述观点正确吗?运用所学原理进行分析。

【答案要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

(1)这些教师认为没有教育理论,一样可以有教育实践,他们都忽略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2)教育理论对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从理论功能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解释教育实践、指导教育实践、推动教育改革;从实践意义上讲,掌握教育原理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教育质量、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还可以为学习其他相关学科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孔子是一位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他不仅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还善于总结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孔子总结了很多教育理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都是他总结教学经验以后提出来的教学理沦。

这些理论反过来直接指导了教育教学实践。

因此,真正重视教育实践的人,是不应也不会轻视教育理论的。

2、教育只能适应青少年发展而不能促进其发展。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受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教育必须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在:(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不同。

(3)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5)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但这种适应正是为了促进其发展,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适应是为了发展,发展是最终目的。

题目中只见适应不见发展,是错误的。

3、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教育学原理辨析题

以下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的辨析题5道: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问题、探讨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它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2.教育学的目的是为了寻找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最佳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虽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但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寻找一种适用于所有学生的“最佳方法”,而是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关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注重人的情感、思想和价值的培养。

因此,教育是一种“人性化”的过程,其核心是“人文精神”。

4.教育学的任务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同时也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传递文化、塑造社会规范、促进经济发展等,而育人的功能则包括促进个体发展、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等。

因此,教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研究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为社会发展服务。

5.教育是一种“生产”,学生是“产品”,而考试成绩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

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是一种“生产”,不能把学生简单地看作“产品”。

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关注其内在需求、个性和潜力,而不是简单地用考试成绩来衡量“产品质量”。

以上是一些教育学原理的辨析题,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学辨析题大全

教育学辨析题大全

1.动物界也有教育。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活动。

动物界的所谓“教育”,像老猫教幼猫捕鼠等只是基于生存需要的本能活动,它们是无意识的。

而人类的教育是一种有意识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如课堂教学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活动。

(3)因此,动物界没有教育,题干说法错误。

2.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教育活动。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参观博物馆是属于广义的教育。

所谓广义的教育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能够拓宽知识、影响品德发展等。

(3)因此,参观博物馆是一种广义的教育,题干说法是正确的。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只有文字产生后,才有可能建立起专门进行教育、组织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才会出现专门从事教育和根据文献资料传授知识的人——教师。

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产生是有直接联系的。

而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

(3)综上所述,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4.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得来的。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这是高尔顿的观点,是典型的遗传决定论。

它片面夸大了遗传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和学校教育的作用,特别是主观能动性在其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综上所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这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属于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

片面夸大了外部力量对人的作用,忽视了遗传素质,特别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3)综上所述,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6.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所以教育必须被动地迁就儿童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的和特点。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辨析题筒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2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辨析题筒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21)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辨析题筒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21)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教育学》辨析题筒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21)一、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

错(2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动物的活动源于其生存本能,而非教育。

(4分)2.德育为首,就是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无论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错(2分)。

德育之所以为首,是因为德育是塑造人的工作,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处事的重要工作,是指德育要蕴含在其他各育之中,要纳入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要变成全校教师的重要职责。

但并不意味着无论对学生进行什么教育,首先都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是应该根据其他各育的过程与规律巧妙地将德育蕴含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4分)3.自出生起,女性就优于男性;直到初中前期,男生开始优于女生。

错(2分)。

从生理角度看,男女确实存在差异,但不能说女性在早期就全部优于男性,初中前期后男生开始优于女生。

事实是:在早期,男孩右脑的专门化早于女孩,而女孩的左脑支配语言活动的部位比男孩发育快。

(4分)4.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

错(2分)。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动物的活动源于其生存本能,而非教育。

(4分)5.智育就是知识教育,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知基础和知识基础。

错(2分)。

智育确实是实施全面教育的认识基础和知识基础。

但智育的主要任务有三个方面:向学生系统的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

知识教育只是它的一部分任务。

(4分)6.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错(2分)。

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但学校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学校德育主要还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和政治态度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教育)和品德教育(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教育)等三个方面。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2024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教育学辨析题总结:
1.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事业的学科,其特点包括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其内容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等多个学科。

3.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学科,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教育学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教育过程中的学习、发展和教育效果等问题。

4. 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都是研究教育过程的学科,但教育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学习、发展和教育心理的过程和机制,而教育学则更加关注教育的目标、方法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5. 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的关系: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教育管理学关注教育组织和管理的问题,而教育学更加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6.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

不同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教育学者深入理解和解决教育问题。

7. 教育学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教育学的研究可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教育学研究的成果可以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 1 页共 1 页。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育学常考辨析题汇总1.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

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4.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

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专升本教育学辨析题

专升本教育学辨析题

专升本教育学辨析题教育学辨析题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错)2、上课听讲、师傅带徒弟、母鸡带小鸡都是教育现象。

(错)3、教育从来都是具有而且将永远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错)4、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主要是因为教育具有阶段性。

(错)5、19世纪法国著名学者利托尔诺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

(对)6、在教育的基本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育影响(错)7、教育的本体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它是派生其他功能的源泉(对)8、在原始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合二为一,人人必须劳动因而人人受教育。

但到了古代教育阶段,教育只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所以,古代教育不如原始教育。

(错)9、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

(错)10、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对)11、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是宫廷学校。

(错)12、教育的多元化是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对)13、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备和信息载体的现代化。

(错)14、教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其发展而发展的。

(错)15、教育学的源头是教育实践,因此其内容主要是教育经验汇编。

(错)16、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对)17、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学记》。

(对)18、“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即教育”是夸美纽斯的观点。

(对)19、最早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对)20、西方教育史上,首倡“从做中学”是杜威。

(对)21、“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画上等号。

(对)第二章1、教育的两大基本规律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规律和教育与人的发展相适应的规律。

(对)2、一个国家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

(对)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是: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错)4、教育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而引起社会变革(错)5、教育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所以教育只能依附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学-辨析题

教育学-辨析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教育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P10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教育思潮√4、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5、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平等。

×共产主义6、教育只有正向的功能,没有负向的功能;×教育既有正向功能也有负向功能7、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教育,扩大了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因而已经实现了教育机会的均等。

×并未实现1.培养目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

×广义的培养目标才是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着重对人才培养基本要求做出规定,教育方针着重对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提出要求。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而教育方针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3.教育目的既体现为社会教育目的,又体现为个人教育目的。

√教育的目的可以分为社会教育目的和个人教育目的4.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

√教育目标就是指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而培养人的方向和规格又是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所以,教育目标是很据教育目的制定的5.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

√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

因此,教育目的是对未来客观实在超前或预先的反映1、教师要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没有严格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义务,教师不仅要爱护学生,而且还要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因此在一些涉及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2、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

×因为这是由教师职责所决定的。

教育学 期末辨析题

教育学 期末辨析题

辨析题: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答:错,只有在古代教育中,教育才具有阶级性;而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劳动,而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以石器工具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原始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教育活动的非独立性,教育对象的平等性、普及性和教育实践的原始性;现代教育具有普及性,因为生产发展需要各类人才,要求每个劳动者具备一定文化知识。

综上可知,教育永远具有阶级性是错误的。

教育对经济、政治制度起决定作用。

答:错,教育虽然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巨大的影响,但这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教育本身是由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建立在一定政治、经济基础之上的教育,只能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发挥作用,为其服务,不可能超越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限制而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教育只能在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范围中对特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发展起延缓或加速的作用,而不能起根本上的作用。

简答题: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对象的差异性、内容、过程与教育情景的复杂等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复杂性与创造性(如:因材施教等)。

2、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师劳动对象及其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3、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教师劳动对象成长的长期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教师劳动空间的非限定性,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广延性。

4、教师劳动个体性与劳动成果集体性:教师劳动形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群体性与个体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答案

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答案在教育学基础领域中,辨析题是一种常见的考查形式,旨在考察学生对教育学相关概念、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通过解答辨析题,学生能够加深对教育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教育问题。

下面将给出一些典型的教育学基础综合辨析题及其答案,以供参考。

1. 辨析题一:“教育”和“教学”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教育和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两个关键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教育是指对人的综合发展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和培养过程,旨在使个体在各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它包括了课堂教学、校外活动、社会交往等方方面面。

而教学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教学是具体教育行为的过程,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品德的活动。

教育和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

2. 辨析题二:“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教育目标和教学目标是教育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区别。

教育目标是指教育活动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体差异所确定的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通常是宏观的、抽象的,是对被教育者个体全面发展的要求。

而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具体目标,是在教育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所确定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是微观的、具体的,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要求的表达。

教育目标注重培养个体的整体素质,而教学目标则注重在具体教学环节中达到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 辨析题三:“授课教师”和“教育家”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请给出你的理解和解释。

授课教师和教育家都是教育工作者,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区别。

授课教师是指在教育机构中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他们负责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引导思维。

授课教师通常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2021年辨析题60道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 2021年辨析题60道

1.凡是能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都可称其为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4.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即教育没有任何目的性。

5.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总是产生正向功能。

6.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

7.教育的发展依赖于经济的发展,所以应优先发展经济,后发展教育8.教育必须为社会服务,它对社会的适应是全方位的。

9.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0.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11.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2.只要得到适当的教育,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1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从而实现高效高质的教育。

14.学校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主体,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可有可无的补充。

1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之一是能够充分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16.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17.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8.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19.美育就是艺术教育20.劳动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到生产劳动第一线参与生产劳动。

21.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22. 课讲得好的老师就是好老师23.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师的本体性知识。

24.课程是课程表中所列出的学科科目。

25.活动课程的设计要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26.课程标准是中小学试题命制的主要依据。

27.课程标准是对学校课程的总体规划,它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始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8.课程计划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制订的。

29.教材是教学活动可以利用的唯一资源。

30.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课程就是课外活动。

31.教学就是教师上课,学生听课。

32.安排教师上课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33.坚持以教学为主的办学规律,要求学校领导集中全校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教学活动。

34.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35.备课就是钻研教材。

教育学(辨析题,案例分析有答案版)

教育学(辨析题,案例分析有答案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 )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 )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

A.强迫性B.民主性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

教师招聘试题:《教育学》常考辨析题

教师招聘试题:《教育学》常考辨析题

教师招聘试题:《教育学》常考辨析题_一、辨析题1.“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教师心态说明其处于生涯低落阶段。

1.【答案】该说法错误。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出现在稳定和停滞阶段。

这一阶段教师只做分内的工作,不会主动追求教学专业的卓越与成长,但求无过,不求有功,可以说是缺乏进取心、敷衍塞责的阶段。

而生涯低落阶段是准备离开教育岗位,打算“交棒”的低潮时期。

故以上说法错误。

2.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是指教师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2.【答案】该说法错误。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强调的是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这是教师的主要知识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

广播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普通文化知识也必须广博,应兼通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

故以上说法错误。

3.师范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3.【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有:师范教育、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等,其中师范教育即通常说的教师职前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起点和基础。

自我教育即专业化的自我建构。

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的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

故以上说法错误。

4.各国在学制上都会有一些特殊规定,比如设置特殊学校和特殊班级,这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4.【答案】该说法错误。

各国在学制上都做出一些特殊的规定,允许智力超常学生跳级,实行特殊招生,设立特殊学校与特殊班级,使特殊教育成为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这说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调整教育结构和建立学制的依据之一。

经济的发展为学校教育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客观需求。

故以上说法错误。

5.在我国,义务教育就是基础教育。

5.【答案】该说法错误。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而基础教育是指实施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是提高我国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学会做人的基础和学会生存的基础等的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
识现实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知识的方法。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力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

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3、教学就是教育。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与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
行教学。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与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
重要条件。

三、辨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错误,学生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认识与行动的内化,是在这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错误,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得还有一个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

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

正确,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首先,教学有法。

在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可以供我们选择与采用。

每种方法的操作均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它。

其次,但无定法。

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生硬使用已有的教法,这样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教师只有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呈现出无定法。

(重点)
三、辨析题
1.1898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错误,我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将班级授课制移植到中国。

2.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3.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4.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

5.学会人文关怀是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6.班风属于班级的成文制度。

六、案例分析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

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

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

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

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

”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知识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