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试 辨析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析题
二、辨析题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
识现实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老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力。
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既是人类知识长期积累和整理的成果,又是人类智力和智慧的结晶,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知识的方法。
对学生来说,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
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这些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造才能。
(2)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因为人们的智力同样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力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
可见,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
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3、教学就是教育。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和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与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
行教学。
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的掌握知识与技能,长久的保持在记忆中,以便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卓有成效地运用。
5、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系统,是培养和发展智能过程中不可少的
重要条件。
三、辨析题
1.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错误,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
2.只要学生获得了知识,那能力就会自然得到发展。
错误,学生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但知识不等于能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能力。
学生的能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客观事物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在他们头脑中的反映,在掌握和运用知识、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认识与行动的内化,是在这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
3.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与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成正比的。
错误,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一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的掌握到思想提高的转化,不仅有认知问题,更重要得还有一个情感问题、态度问题、联系个人修身或生活实际的践行问题。
4.考试与考查是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基本方式。
正确,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平时考查包括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测试等;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性检查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
5.“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首先,教学有法。
在教学中,有许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等可以供我们选择与采用。
每种方法的操作均有一定的程序与要求,我们必须首先掌握它。
其次,但无定法。
教师事先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走进课堂,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教师不能无视学生所呈现的生命信息,生硬使用已有的教法,这样就不会取得理想效果。
教学的方法的选择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和个性的差异、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及学校现有的客观条件等。
为了取得好的教学结果,教师只有明擦课堂,适时调控,灵活选择切实可行的方法,呈现出无定法。
(重点)
三、辨析题
1.1898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第一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错误,我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首次采用“编班”,“分级“的教学组织方式,将班级授课制移植到中国。
2.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个体社会化。
3.班级教育管理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和内化才能发挥作用。
4.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
5.学会人文关怀是班主任最根本的教育理念。
6.班风属于班级的成文制度。
六、案例分析题
一位家长在星期一发现儿子上学时磨磨蹭蹭,遂追问是怎么回事,孩子犹豫了半天才道出实情。
原来在上个星期二早上,班主任老师召开全班同学会议,用无记名的方式评选3名“坏学生”,因有两名同学在最近违反了学校纪律,无可争议地成了“坏学生”;而经过一番评选,第三顶“坏学生”的帽子便落在儿子头上。
这个9岁的小男孩,居然被同学选出了18条“罪状”。
当天下午初二年级组长召集评选出来的“坏学生”开会,对这三个孩子进行批评和警告,要求他们写一份检查,将自己干的坏事都写出来,让家长签字,星期一交到年级组长手中。
该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没有表示什么,签了字便打发孩子去上学。
随后,她打通班主任的电话,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班主任说:“你的孩子是班上最坏的孩子,这是同学们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来的。
”当她质疑这种方法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时,老师却回答:“自尊心是自己树立的,不是别人给的”,并说他们不认为有什么不对,其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好。
自从这个9岁的孩子被评选为“坏学生”后,情绪一直非常低落,总是想方设法找借口逃学。
问题:请用相关知识对该班主任的做法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该班主任用无记名方式评选了3名“坏学生”,其用意是想以其严格要求学生,让学生引以为戒,想用此对学生进行教育,但这种做法违反了德育原则中“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致使消极因素增长。
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中因势利导,长善救失,运用名种形式,不断强化和发扬学生自身积极向上的一面,抑制或消除落后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