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资料

合集下载

科学推理常用公式

科学推理常用公式

科学推理解题技巧:1.掌握常考公式2.受力分析3.运用生活常识进行推理判断1.杠杆原理:杠杆保持平衡的条件:2211L F L F ∙=∙(L 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2.平抛运动的物体(1)水平速度:0v(2)竖直速度=0(3)水平距离t v s 0=(4)竖直距离221gt h = (5)在t 时刻的竖直速度:gt v t =3.匀变速运动的物体 (1)2021at t v s += (2)at v v t +=0(3)as v v t 2202=-(4)A.B 中间时刻即时速度ts v v v t t =+=202 (5)AB 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22202t s v v v += (6)匀速22s t v v =4.动能、重力势能mgh E mv E p K ==重力势能动能,212 机械守恒定律: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5.物体的浮沉条件 G 物 =ρ物gV 物 F 浮 =ρ液gV 排F 浮=G 液排=ρ液gV 排。

(V 排表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当物体漂浮时:F 浮=G 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悬浮时:F 浮=G 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上浮时:F 浮>G 物 且 ρ物<ρ液 当物体下沉时:F 浮<G 物 且 ρ物>ρ液 浮力F 浮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 物= V 排= Vρ物<ρ液 G 物< F 浮 上浮至漂浮ρ物=ρ液 G 物 = F 浮 悬浮ρ物>ρ液 G 物> F 浮 下沉至底6.合力在同一直线上:21F F F ±=不在同一直线上,成角度θ,合力θCOS F F F F F 21222122++=合力的大小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减小,合力可以大于分力,可以等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科学推理九大考点

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科学推理九大考点

科学推理九大考点核心考点一 力的平衡二、例 题 剖 一、中公名师说析1.A 、B 、C 三个物体的质量相等,有F=1N 的两个水平力作用于物体A 、B 上,A 、A.3NB.2NC.1ND.0N1.【答案】D 。

【解析】以整体为研究对象,则整体在水平方向受向左和向右的大小相等的拉力,二力的合力为零。

若地面对A 有摩擦力,则整体不可能静止,故地面对A 的摩擦力为零。

故本题选择D 。

1.力的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受力平衡,此时作用于物体上的所有力的合力为零。

2.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各个方向的合外力均为零。

分析某个方向的受力情况时,可以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

考点 透析2.国家大剧院外部呈椭球形,假设国家大剧院的屋顶为半球形,一保洁人员为执行2.【答案】A 。

【解析】方法一:以保洁员为研究对象,作受力分析图如下所示。

设此人的重力为G ,根据平衡条件得,屋顶对他的摩擦力f=Gsinθ,屋顶对他的支持力N=Gcosθ;保洁员在半球形屋顶上向上缓慢爬行的过程中,θ减小,则f 减小,N 增大。

即屋顶对他的摩擦力减小,屋顶对他的支持力增大。

故选A 。

方法二:保洁员在向上爬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的重力,屋顶的支持力,还有屋顶摩擦力。

考虑最极限的情况,就是保洁员爬到了屋顶的最高处(也就是半球形的顶部中心位置),这个时候只受到竖直方向的自身的重力和屋顶的支持力,没有摩擦力。

则摩擦力从有变为0,即摩擦力变小,A 正确,B 错误。

相应地,最开始还有摩擦力作为分力,此时支持力小于重力,后来到最高点的时候就只有支持力来平衡重力了,即支持力等于重力,所以支持力变大,C 、D 选项错误。

故本题选择A 。

要求分析摩擦力、支持力的变化情况始终受力平衡三、小试身手1.如图,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斜面体P,两长方体物块a和b叠放在P的斜面上,整个系统处于静止状态。

若将a和b、b与P、P与桌面之间摩擦力的大小分别用f1、f2和f3表示,则有:A.f1=0,f2≠0,f3≠0B.f1≠0,f2=0,f3=0C.f1≠0,f2≠0,f3=0D.f1≠0,f2≠0,f3≠02.如图所示,两物体M、N用绳子连接,绳子跨过固定在斜面顶端的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力),N悬于空中,M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

推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推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推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 推理的类型推理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或定律得出特殊的结论或应用到特殊情况的推理方法。

演绎推理的基本规则是:如果前提成立,则结论必然成立。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得出一般性原则或规律的推理方法。

归纳推理的基本规则是:如果个别情况成立,则一般规律很可能成立。

在日常生活中,归纳推理常用于总结经验,演绎推理常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2. 推理的基本要素推理的基本要素包括前提、推理规则和结论。

前提是推理的起点,是已知的信息或条件;推理规则是根据前提得出结论的方法或规律;结论是由前提和推理规则得出的结果。

在推理过程中,前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推理规则是推理的逻辑基础,结论是推理的最终目的。

3. 推理的方法推理的方法包括三种:逻辑推理、数学推理和语言推理。

逻辑推理是基于逻辑规律和规则,通过演绎和归纳的方法进行推理。

数学推理是基于数学知识,通过数学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语言推理是基于语言表达和语义逻辑,通过语言规则和词语逻辑进行推理。

不同的推理方法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和问题,但它们都是通过逻辑思维和规则进行推理得出结论的方法。

4. 推理的原则推理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逻辑原则和实用原则。

逻辑原则是推理的基本原则,包括排中律、非此即彼、三段论等逻辑原则。

实用原则是推理的实际应用原则,包括经验总结、实践检验、情境推理等实用原则。

逻辑原则是推理的基础,实用原则是推理的灵活应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推理的完整体系。

5. 推理的误区推理中常见的误区包括:偏见、模糊性和谬误。

偏见是在推理过程中受到主观态度和情感影响而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模糊性是在推理过程中信息不清晰或缺乏逻辑规则而导致推理结论不确定。

谬误是在推理过程中由于逻辑错误或事实错误而导致推理结论错误。

要避免推理误区,需要调整思维态度、提高信息获取和加强逻辑训练。

6. 推理的应用推理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医学诊断、社会管理、教育教学等领域。

推理的知识点总结

推理的知识点总结

推理的知识点总结一、推理的定义推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来达到某个结论的过程。

其中,逻辑和推断是推理的两个关键元素。

逻辑是指依据逻辑规律和法则进行思维的过程,而推断则是指由已知信息得出新的结论或判断的过程。

二、推理的分类根据推理的特点和方式,可以将推理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两种。

1. 直接推理直接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规则直接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A等于B,而B等于C,则可以直接推断出A等于C。

2. 间接推理间接推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和推理步骤,最终得出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通过已知的条件和规则,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断,最终得出事实或结论。

三、推理的基本原理推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非矛盾性原则、排中律原理和等同原理。

1. 非矛盾性原则非矛盾性原则是指相互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成立。

也就是说,如果A是真的,那么非A 就是假的。

这个原则是推理的基础,也是逻辑思维的基础。

2. 排中律原理排中律原理是指一个命题要么是真的,要么是假的,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一个命题不能既是真的又是假的,或者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

3. 等同原理等同原理是指如果两个命题在任意情况下都同时为真或者同时为假,那么这两个命题就等同。

也就是说,如果A等于B,而B等于C,那么A就等于C。

四、推理方法推理的方法包括直接推理、因果推理、比较推理、假设推理等多种方式。

1. 直接推理直接推理是最为简单直接的一种推理方式,它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规则直接得出结论。

2. 因果推理因果推理是指通过对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推断,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

例如,如果A 是因果B,而B又是因果C,那么可以推断A是因果C。

3. 比较推理比较推理是指通过对不同对象或事物的比较和对比,得出结论的一种推理方式。

例如,通过比较A和B的特点和优缺点,得出A优于B的结论。

4. 假设推理假设推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情况进行假设,进行推理和推断的一种方法。

例如,如果A 是真的,那么假设B也是真的,然后根据这个假设得出结论。

推理类知识点总结

推理类知识点总结

推理类知识点总结一、推理的类型推理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两种类型。

1.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已知的普遍原理或规则出发,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推断出结论。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是一个普遍原理,如果说“小明是个人”,那么根据这个原理就可以推断出“小明会死亡”。

演绎推理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种形式:三段论、假言推理和拒取演绎。

2.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事实或案例出发,推断出普遍性的结论。

例如,通过观察很多次火烧起来时都是红色的,就可以推断出“火总是红色的”。

归纳推理也可以分为一般归纳和基于类比的归纳。

二、推理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推理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推理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1. 真理原则推理的结论必须符合事实的真相。

如果推理的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得出的结论也是错误的。

2. 一致性原则推理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前后推理的一致性,不能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3. 全面性原则推理时需要考虑到所有相关因素,不能忽略某些重要的信息或现象。

4. 逻辑性原则推理的过程需要符合逻辑规律,不能出现违反逻辑规则的情况。

三、推理的方法推理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分析推理和类比推理等。

1. 演绎推理方法演绎推理方法通常采用三段论的形式,即从普遍原理出发,根据特殊情况得出结论。

这种方法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学科和领域。

2. 归纳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方法通常采用观察、实验和类比等方式,从具体案例出发,得出普遍性结论。

这种方法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应用。

3. 分析推理方法分析推理方法是指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复杂的问题和情况,能够帮助人们理清问题的关系。

4. 类比推理方法类比推理方法是指根据相似性来推断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在解决新问题或难题时往往非常有效。

四、推理的实际应用推理在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们常常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来发现新的规律和原理。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考点一:电学【基础概念】1.电流:用I表示。

电压:用U表示。

电阻:用R表示2.电流的单位为安培,简称安(A),电压的单位为伏特,简称伏(V),电阻的单位为欧姆,简称欧(Ω)3.电学中的电器元件:4.电路图: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组成最基本的电路图,电路图有三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电源、开关、电阻。

(1)通路:当开关闭合,没有出现任何断电,电路图有电流流过,是闭合的电路图,属于通路。

(2)开路:当开关抬起,是非闭合电路,为开路。

(3)短路:在电阻下面接一根导线,叫短路,如下图,黑色导线没有经过任何电阻直接回到负极,通过一条导线把电源的正负极连接起来,中间没有通过电阻,叫做短路。

当电流从正极出发,由于导线直接接在了电源的正负极,不会经过电阻支路,直接回到负极,即电阻R被黑色的导线短路了。

一、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叫做欧姆定律:电流=电压/电阻,I=U/R 对于一个电路来说,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电流和电压成正比关系;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电流和电阻成反比关系。

通过欧姆定律可以得到I、U、R之间的关系。

二、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1)串联电路:(电阻左1右2)所有电流都是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返回到电源的负极。

如图:从正极出发,先经过电阻R1再经过电阻R2,接下来返回电源的负极,有先后顺序,依次经过两个电阻R1、R2,即为串联电路。

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2)并联电路如图,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走到节点A,电源到达节点时分了两个叉,之后同时经过2个电阻,接下来电流在节点B处汇合,最后返回负极。

特点:一个电路会在某一个节点分叉,并且同时经过电阻R1、R2,再到某一个节点后汇合回到负极。

并联电路中电压处处相等(3)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电压:U总=U1=U2电阻:R总=R1R2/(R1+R2)例题:一个开关控制办公室里的两盏灯,最合理的电路图是:【解析】.开关控制两盏灯,B项开关只控制一盏灯,排除。

推理知识点总结及讲解

推理知识点总结及讲解

推理知识点总结及讲解一、推理的类型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

通过观察和整理已知的特殊事实或案例,再加以分析总结和归纳出一般规律或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如,通过观察某个地区的物种分布情况,可以推理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

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式。

利用已知的一般规律或定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例如,利用数学中的定理和公式,可以演绎出特定题目的解答。

3. 感知推理感知推理是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来推断出未知的信息。

例如,通过观察云的形状和颜色,来推断出天气的变化。

二、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问题首先要清楚地确定问题或要解决的事情,明确推理的目的和范围。

2.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或其他手段,收集所需要的信息和事实。

3. 分析归纳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4. 建立假设在归纳的基础上,可以建立假设或预测某种可能性。

5. 推理推断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建立的假设,进行推理推断,得出解答或结论。

6. 验证和修正最后要对所得的结论进行验证和修正,看是否符合事实,并对推理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

三、推理的常见错误在推理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推理错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陷阱思维陷阱思维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受到思维方式和逻辑习惯的限制,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2. 无效推理无效推理是指得出的结论与已有事实或规律不符,导致结论不成立的推理错误。

3. 偏见推理偏见推理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受到主观情绪和偏见的影响,得出不客观的结论。

4. 非原因推理非原因推理是指在推理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真正的原因,而是一种错误的因果关系。

四、推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推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1. 决策问题在做决策时,我们需要对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推理问题》 知识清单

《推理问题》 知识清单

《推理问题》知识清单一、推理的基本类型1、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亡,张三是人,所以张三会死亡。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根据“所有人都会死亡”这个一般性的前提,以及“张三是人”这个具体的条件,得出了“张三会死亡”这个结论。

2、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由个别事物或现象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

比如,观察到一只乌鸦是黑色的,两只乌鸦是黑色的,三只乌鸦是黑色的……观察了很多只乌鸦都是黑色的,从而得出“乌鸦一般都是黑色的”这个一般性结论。

3、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

比如,地球和火星都围绕太阳公转、都有大气层,地球有生命存在,从而推测火星也可能有生命存在。

二、推理的常用方法1、三段论法这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基本形式,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组成。

大前提是一般性的原则,小前提是一个特殊陈述,结论则是根据大前提和小前提推导出来的。

2、假设法先对所给定的问题提出某种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推理,如果推出的结果与给定的条件矛盾,那么说明假设不成立,需要重新提出假设进行推理。

3、排除法根据已知条件,逐一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4、图表法对于一些复杂的推理问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如表格、流程图、思维导图等,使问题更加直观,便于分析和推理。

三、推理中常见的错误1、以偏概全根据个别、局部的事例就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他可能的情况。

2、偷换概念在推理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改变了某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导致推理错误。

3、因果倒置把原因和结果颠倒了,误认为结果是原因,原因是结果。

4、非黑即白认为事物只有两种极端的情况,忽略了中间的可能性。

四、提高推理能力的方法1、多读书,多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推理提供更多的素材和依据。

2、多思考,多练习遇到问题多思考,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推理,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推理能力。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就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就是以基础概念知识与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瞧,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就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瞧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就是能瞧懂串并联,这个就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瞧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就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 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 ② 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与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I3与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就是________。

A、I1=I2+I3B、I2=I3C、I1=I2+I3+I4 D、I2=I4【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1=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 号与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I2=I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与为总电流,因此I总= I4+I2或I3=I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与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汇编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汇编

学习-----好资料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是以基础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看,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看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看懂串并联,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看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②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I1+I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1、I2、I3和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

更多精品文档.学习-----好资料A.I1=I2+I3B.I2=I3C.I1=I2+I3+I4D.I2=I4 【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1=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 号和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I2=I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总=I4+I2或I3=I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

科学推理知识点和题型科学推理是一种基于科学理论、数据和实验的推理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自然现象并解决实际问题。

在科学推理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和题型。

一、知识点1、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科学推理的基础。

它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解释,通常以假说、定律或定理的形式出现。

在科学推理中,我们需要了解并运用这些理论来解释和预测现象。

2、数据采集:科学推理需要基于可靠的数据。

数据采集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等步骤。

只有准确、客观的数据才能支持有效的科学推理。

3、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科学推理的关键步骤。

它需要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工具,以及制定合理的实验步骤。

一个良好的实验设计可以有效地验证科学假说并提供可靠的证据。

4、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科学推理的核心。

它包括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和因果推理等方法。

这些方法帮助我们从已知的事实和理论推导出新的知识和理解。

5、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推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要求我们保持对理论和数据的怀疑态度,评估证据的可靠性和逻辑的合理性,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

二、题型1、理论应用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给出某种物质的密度和体积,要求计算其质量。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对科学理论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2、数据分析题:这类题目提供一组实验数据或观察结果,要求考生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例如,给出某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数据,要求分析光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实验设计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或探究某个科学现象或问题。

例如,探究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全面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逻辑推理题:这类题目给出一段描述,要求考生根据逻辑推理找出其中的错误或不合理的部分。

例如,描述中提到一个永动机的制造过程,要求考生找出其中的逻辑错误。

科学推理 图形推理知识点(专项)

科学推理 图形推理知识点(专项)
受到的上、下表面压力差
三、压强
竖直向上
漂浮:F 浮 = G
悬浮:F 浮 = G 上浮:F 浮﹥G 下沉:F 浮﹤G
1、固体压强 P=FS 固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固体压强
2、液体压强 P= ρ 液 gh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 连通器:
上端开口不连通,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 理解:①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它的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②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③对地球来说,南北两极的重力加速度大于赤道 2. 重力的三要素 大小:G = mg(g=9.8N/kg)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上。其中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 的几何中心 (三)弹力 (1)弹力的概念 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对跟它直接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就叫弹力 (2)弹力的大小: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对于拉伸形变(或者压缩形变)来说,伸长(或压缩)的长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 (3)弹力的方向: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作用在物体上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平板的弹力垂直于板 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曲面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支撑点 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索的弹力沿着 绳子指向收缩的方向。 (四)摩擦力 (1)摩擦力的概念: 互 相 接 触 的 物 体 +发 生 相 对 运 动 或 有 相 对 运 动 趋 势 时 ,在 两 物 体 的 接 触 面 之 间 有 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作用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物体之间产生摩擦力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第一:两物体相互接触; 第二: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弹力; 第三: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第四:两物体间接触面粗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

科学推理知识点总结一、科学推理的基本概念1.1 科学推理的定义科学推理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和实验结果,通过逻辑分析和推断,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或理论的过程。

1.2 科学推理的特点科学推理具有系统性、严密性和合理性的特点。

它要求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1.3 科学推理的功能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二、科学推理的方法2.1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具体的事实和观察数据出发,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个别现象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2.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和规律出发,得出具体的结论和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从一般到特殊,通过逻辑推理从已知的一般性原理推断出具体的结论。

2.3 实验推理实验推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实际的实验和观察,对科学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出新的科学结论。

2.4 统计推理统计推理是通过概率和统计方法,从样本数据推断出总体特征和规律的推理方法。

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概率和统计原理,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三、科学推理的重要性3.1 促进科学知识的发展科学推理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3.2 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能够提高科学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3 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已有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数据出发,得出新的科学结论,从而指导科学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3.4 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科学推理能够帮助科学家从大量的事实和观察数据中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拓展人类的认识领域,推动科学知识的发展。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默写
一、科学推理法的定义: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推理、判断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科学推理法的应用:
1. 推断混合物可能组成:如沉淀可能是纯净物,也可能是混合物,有的沉淀既可以溶于酸,也可以溶于碱。

物质灼烧也可能产生多种焰色反应等。

2. 判断溶液中存在的离子:通过溶液的颜色、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3. 判断溶液的组成: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4. 判断离子的存在:通过一定条件下的反应现象和产物的推断等。

三、科学推理法的注意事项:
1. 推理要有依据,要全面,不能凭空想象或以偏概全。

2. 要注意物质性质的分析,要全面了解物质的性质,不能只关注某些性质而忽略其他性质。

3. 要注意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4. 要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要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并能够灵活运用。

以上是关于科学推理化学知识点的默写,供您参考。

推理题目知识点总结

推理题目知识点总结

推理题目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推理是指根据已知的事实或信息,通过逻辑思维和分析推断出未知事物的过程。

推理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并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推理的类型1. 归纳推理:通过观察已知事物,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例如,观察到每只猫都有尾巴,可以推断出“所有猫都有尾巴”。

2. 演绎推理:从已知的前提出发,应用逻辑规则得出结论。

例如,已知“所有人类都会死亡”,可以推断“张三是人类,所以他会死亡”。

3. 类比推理:通过比较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推断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是相似的。

例如,如果A国家的教育制度使得教育水平提高了,那么B国家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教育制度来提高教育水平。

三、推理的逻辑规则1. 充分必要条件:如果A是B的充分条件,那么B是A的必要条件。

例如,“雨是湿润的天气”是“湿润的天气是雨”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矛盾反证法:通过假设某命题为假,并且推出与已知事实相矛盾的结论,从而证明该命题为真。

3. 演绎推理:通过前提和逻辑规则得出结论。

例如,“如果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而B为真,则A也为真”。

四、推理的常用技巧和方法1. 分析问题:将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部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2. 归纳与演绎:归纳可以从特殊到一般地推导出结论,演绎可以从一般到特殊地应用到具体情况中。

3. 假设和推论:通过假设特定条件来得出结论,然后再根据推论验证这一结论是否成立。

4. 类比推理:通过比较两个相似的事物,得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是相似的结论。

五、推理题的解题技巧1. 理解题意:仔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条件。

2. 分析题目:将题目中的条件进行分类,找到相互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3. 运用逻辑规则: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要求,运用适当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

4. 多角度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可以帮助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

在推理题中,掌握好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docx

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

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最全广东省考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最全广东省考科学推理知识点汇总

科学推理基础知识汇总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⑵声音的产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振动而发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的“声”分别是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而发出的声音②“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继续传播并存在。

③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人不一定能听到。

⑶声音的保存: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声相同的声音2、⑴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⑵声音的传播:能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①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②真空不能传声⑶声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叫声波。

3、声速:⑴定义: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反映的是声音传播的快慢。

⑵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速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②声速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当空气中不同区域的温度有区别时,声音的传播路线总是向着低温方向的,如上面的温度低,声音就向上传播,此时,低处的声音,高出容易听到。

4、回声:⑴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产生的。

⑵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不小于0.1秒⑶回声传播的时间低于0.1s,反射回来的声音只能使原声加强,使得原声听起来更加深厚、有力。

这就是所说的“拢音”。

⑷回声的应用:“回声测距”:测海底深度,山与山间距离等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5、人耳的构造:⑴外耳: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外耳,主要有:耳廊、耳道两部分。

⑵中耳:主要有耳膜、三条纤细的耳骨:锤骨、砧(zhen)骨、镫骨。

耳骨(又叫听小骨)是人体内最小的骨头。

⑶内耳:耳蜗、半规管(共三条)6、鼓膜是怎样工作的:人耳的鼓膜是一层很薄的像鼓的鼓膜一样的弹性膜,即可绷紧,也可伸展。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

科学推理知识汇总版

2018省考科学推理内部资料考点汇总版目录第一章:声的世界.................................................................................. (3)第二章:光现象........................................................................................ (8)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 (14)第四章:物态变化.................................................................................. (21)第五章:电流和电路................................................................................ (28)第六章:电压、电阻................................................................................ (34)第七章:欧姆定律.................................................................................. (38)第八章:电功率........................................................................................ (42)第九章:电与磁........................................................................................ (47)第十章:信息的传递................................................................................ (54)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 (57)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63)第十三章:力和机械................................................................................ (68)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73)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 (81)第十六章:热和能.................................................................................. (86)第十七章: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94)第一章:声的世界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⑴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考点全解】科学推理

【考点全解】科学推理

科学推理模块判断推理能力判断推理能力部分包括四种类型的题目,均为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

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

(共30题)一、科学推理: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原理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第一章牛顿三大定律与基础力学第一节牛顿三大定律基础理论1.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其他物体对他施加作用力迫使他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F=ma 3.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4。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平衡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5.平衡力与作用力:相同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不同点:平衡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知识点:惯性:物体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对于惯性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1)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跟物体的受力无关,跟物体所处的地理位置无关.(2)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则惯性大,其运动状态难以改变.(3)外力作用于物体上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但不能认为克服了物体的惯性。

【例1】下列情景是为了预防惯性造成危害的是( )A.B.溜冰时脚向后蹬地跳远运动员起跳前助跑C.D.锤头松了向下撞击锤柄司机带安全带【例2】匀速上升的气球下方用绳子挂着一实心铁块,瞬间剪断绳子,则铁块()A.继续匀速上升 B。

立即下降C.先减速上升,再加速下降 D。

先减速上升,再匀速下降【例3】如右图所示是一辆运动着的车,底部C点在车顶A点的正下方.若A处有一滴水掉下,水滴落在C点的正前方B点处,则车子正在作()。

A、向前的匀速直线运动B、向后的匀速直线运动C、向前的加速直线运动D、向前的减速直线运动【例4】如图甲、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分别是()A、4N和8NB、4N和4NC、4N和0ND、8N和8N【例5】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推理知识点科学推理部分是以物理为主的,考试中涉及的物理学,包括力学、机械运动、电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

命题者在这部分的设定仍是以基础概念知识和基本原理为主。

其实很多题目,我们只要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做对题目,从目前考试真题的情况来看,考查范围仍不会超过初中物理的范围。

考点一:电学与电路有关的题目,可以说是整个科学推理部分最简单、最易短时间掌握的题目。

这部分题目中,不涉及复杂的原理,也不涉及任何生涩的概念。

只要能看懂最基本的电路,熟练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公式,就能做。

因此这部分题目,如果在真题中遇到了,那就是必做。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看懂串并联,这个是最基本的要求。

公务员考试不考复杂的电路图,只要能看懂最简单的即可。

二是能记住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计算的基本公式。

把握好这两个点,基本上就能解决所有有关的电学题目。

①串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11=12 电压:U总=U1+U2 电阻:R总=R1+R2②并联电路公式电流:I总=11+12 电压:U总=W=U2 电阻:R总= (R1+R2【真题】将四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I、I2、I3和I4,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并联电路a、b间的电压维持在定值,则下列电流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

Is I?'厂;< Fl【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1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11= 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2号和3号构成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电流出处相等,因此12=13。

2号、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总=I4+I2或13=11。

故答案选择B。

【练习】将五个相同的灯泡和两个相同的电池以导线联接,其电路如图。

若通过各灯泡的电流分别为II、I2、I3、I4和15 ,假设电池供应的电压稳定,则下列关于该电路电压、电流关系的描述:①15=11+12 :②U仁U4;③U3=U4;④I5=I1+I4中正确的为__________ 。

D.②④【解析】题目要求我们判断电路图的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第一步我们要搞清楚电路中各个元件的串并联状态。

5号灯泡在干路上,因此I5=I总。

剩下的四个灯泡中,1号和2号构成并联电路;3号灯泡与4号灯泡构成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电流之和为总电流,因此I5=I总=11+12= I3+I4 。

并联电路电压出处相等,故5= U2 U3=U4故①③正确,答案选择B o考点二:光学与光学有关的题目,主要考查平面镜、透镜的成像原理。

此外,光学的很多题目还会涉及到常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海市蜃楼是怎么产生的?天A.I1=I2+I3+14 D.I2=I4B.I2=I3C.I1=I2+I3A.①②B.①④C.①③空为啥是蓝色的?等等,涉及到折射、散射、反射等知识点。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只要把握两个点:一是能理解并熟练掌握平面镜、透镜的光路图。

平向離的朮路:二是能够理解平面镜反射定律和透镜折射定律,平面镜部分要能利用成像原理进行入射角、反射角的基本计算。

平面镜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角相等。

透镜的折射定律:① 折射角(密度大的一方)小于入射角(密度小的一方)② 在相同的条件下,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真题】两反射镜面I、II成5度角放置,光线入射镜面I的入射角为30度,然后在两个镜面中来回反射,则光线第一次从镜面I上重新反射出来的出射角为_____________A. 30 度B. 40 度C. 50 度D. 60 度【解析】题目的实质便是对反射定律的直接考差,只要大家知道这个定律,这道题的计算并不复杂。

【真题】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要使一束平行的细光束通过透镜变为一束平行的粗光束,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题目的实质就是考查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那么我们根据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方向可以得出A和B是不可能正确的。

C和D的区别在于,根据C的组合,一个箭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之后,应该位于凹透镜的右下方,两个箭头的光线应位于凹透镜的右上方,故C错误。

D选项符合光路规律。

故答案为D选项。

考点三:运动学需要知道以下基础知识:(1) 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运动,观察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如我们坐在火车里,观察的火车是静止不动的,而陆地上的人观察到火车是运动的。

(2) 质点:我们通常用一个有重量的点代表一个物体。

1、直线运动1. 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是相等的。

用下列公式代表位移、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s=vtS—表示位移,有大小、方向,是个矢量;V—表示速度,有大小、方向,是个矢量;入射北线入射角反射无线F307777 >77 卄7777”t —表示时间,是个标量。

2. 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走过的位移不相等。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改变的量都相等,这个物体就是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3. 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的加速度是一个不变的常量,通常用g 表示,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在曲线运动中物体运动到某一点时,物体所受的合力可以分解为沿速度方向和垂直速度方向两个分量,其中沿速度方向的分量改变速度的大小,垂直速度方向的分量改变速度的方向。

特殊的曲线运动有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1) 平抛运动: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如果物体仅受重力作用,这样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如出弦的箭、出膛口的子弹。

平抛运动可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以及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 圆周运动:质点以某点为圆心,半径为r 的圆周上运动时,其运动轨迹为圆周,它的运动就叫做圆周运动。

任何物体在作圆周运动时需要一个向心力,因为它在不断改变速度方向。

运动对象的速度大小不变,但方向一直在改变。

另外,离心运动也是比较特殊的一类运动:离心运动指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合外力不足以提供所需的向心力时,将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物体做离心运动的轨迹可能为直线也可能为曲线。

3、机械能1. 功。

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作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的公式为:W=Fs W为功,F为力,s为位移。

2. 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被称为动能,它通常被定义成使某物体从静止状态至运动状态所做的功。

3. 重力势能、弹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做重力势能。

物体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做功本领越大,物体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多。

重力所做的功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公式:Ep= mgh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势能叫弹性势能。

同一弹性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

4. 机械能。

机械能是动能与势能的总和,这里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者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条件下,物体动能与势能的变化量相等,也就是动能的增加或减少等于势能的减少或增加。

考点四:力学需要知道以下基础知识:(1)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施、受力物体缺一不可。

力的单位为牛顿,力有大小、方向,是矢量。

(2)地球上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这种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假设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到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3)二力平衡,即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任何外力的作用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5)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要注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和二力平衡要区分开。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支持力和压力就是一对常见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系,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

通常所说的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的物体,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

通常说的拉力也是弹力,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例题:如图所示,球和墙壁无摩擦,绳的拉力为T,墙对球的弹力为Q如果绳的长度缩短,贝9( )。

A. T、Q都不变B. T减少,Q增大C . T增大,Q减少 D. T、Q都增大解析:此题答案为D。

设绳与墙壁的夹角为则T=& cos B, Q=G< tan 9,若绳的长度缩短,则9变大,故T变大,Q也变大。

2、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相对于这个物体滑动或有滑动趋势时,要受到这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这个阻碍的力叫做摩擦力。

如果相互接触的物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受到的是静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 卩Fn,卩表示动摩擦系数,FN表示物体对另一物体表面的垂直压力。

静摩擦力和推力作用在受力物体上,这两个力处于二力平衡。

例题:如图所示,人沿水平方向拉牛,但没有拉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绳拉牛的力与牛拉绳的力是一对平衡力B. 绳拉牛的力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C. 绳拉牛的力小于牛拉绳的力D. 绳拉牛的力小于地面对牛的摩擦力解析:此题答案为B。

牛拉绳的力跟绳拉牛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平衡力则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故B项正确。

3、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往往不只受到一个力,而是同时受到好几个力,而我们总能得出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共同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作用在物体上的一个力往往能产生几个效果,所以可以分解成好几个力,这个过程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

该如何分解这个力,要按照实际情况来决定。

如下列图示,就是分解合力(F、G)的不同情况:例题:见下图,当K1、K2和K3三个力施加于P点后,P点的受力方向是A、B、C、D四个方向中的()解析:此题答案为B 。

根据受力图分析,A方向是K1和K2合力方向,C是K2 和K3的合力方向,因此,最有可能是K1、K2和K3三个力合力方向的应该是B o4、液体压强因为液体受到重力作用且具有流动性,所以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有压强,而且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