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生土建筑的应用与结构现状研究报告
引言
据估计,世界上超过30%的人口居住在泥土(主要是土坯)建筑中,我国农村目前仍有超过1亿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且土坯墙、土筑墙等土墙承重建筑在我国村镇各式生土建筑中占一半以上。
通过对山东省内(以滨州、青州、莒南、淄博等地村镇为例)生土建筑进行实地调研,总结山东省内生土建筑的应用与结构现状,汇报如下:
生土建筑具有如下优点:
[1]、墙体、屋顶等尺寸较厚,热学性能较好,冬暖夏凉,保温隔声效果良好;
[2]、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3]、施工技术简单,施工工期短;
[4]、环境友好,建筑垃圾可作为肥料,可回收利用等。
同时,生土建筑具有如下缺点:
[1]、强度低,自重大,抗震性能差;
[2]、受材料限制,建筑空间(开间、进深等)拓展受限,门窗洞口较小,通风采光性能差;
[3]、防潮、防水性能差,墙基水冲蚀严重,耐久性差;
[4]、卫生条件差,灰尘较多,夏季潮湿,生物活动较多等。
1、调研地区生土建筑结构形式分布
调研时间为2012年7月—8月、2013年1月—2月,对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县、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山东省青州市高柳镇、山东省临沂市临港区团林镇等地的686处生土建筑民居开展了实地调研。
生土建筑结构类型分布如表1:
表1 调研地区生土建筑结构形式分布
表1显示,山东省内生土建筑主要分为生土墙承重(如图1)、砖石柱-生土墙承重(如图2、3)、木柱-生土墙承重等几种形式,其中土墙又可分为土坯墙和土筑墙,且生土墙承
重形式所占比例超过生土建筑的50%。
数据显示,生土建筑占调研区域房屋形式的15.6%,该建筑类型依然为村镇民居非常重要的建筑形式。
所以,研究生土建筑现状,研究其结构问题仍然具有必要性。
2、生土建筑结构技术细节
<1> 地基与基础
村镇生土建筑地基多采用素土夯实、三七灰土夯实、部分地质较好区域直接采用天然地基,尺寸约为70×30cm 。
基础多为条形基础,由毛石或砖砌筑,尺寸约为60×50cm 。
部分地区采用在基础上部铺设20cm 厚的麦秸,来达到墙体防潮目的(如图4)。
以上构件尺寸因地区不同而调整。
<2> 生土墙体
土墙分为土坯墙(如图5)和土筑墙(如图6)。
土坯墙根据制作工艺不同分为两类,一类直接由生土夯打成型;另一类由生土、麦秸、土泥做成泥坯晾晒成型。
土筑墙根据制作工艺不同也分为两类,一类由麦秸拌和土泥,将墙体分为半米左右一段堆砌成型的甩土墙;另一类由半干半湿(最优含水率)的粘性土,在木夹板中分段分层(每层30—50cm )夯实而成的板筑墙,又名夯土墙。
土墙厚度因地域不同而异,常用40—60cm 。
图1土墙承重
图2砖柱-土墙承重
图3 石柱-土墙承重
图4 砖基础图
图5 土坯墙 图6 夯土墙
<3> 屋盖
屋盖构造由下至上依次为,梁,檩,高粱秸,泥巴,麦秸或瓦(如图7)。
其中木结构之间为榫卯连接,屋架多采用三角形木屋架,檩在山墙上采用硬山搁檩,山墙和屋架上搁檩铺椽,椽上架顶。
3、结构问题与建议
<1>、砌筑工艺差
土坯墙是用土坯做块材,用黄泥做灰浆,砌筑而成的墙体。
黄泥粘结能力有限,且竖向缝隙间几乎没有灰浆粘结,易形成通缝。
丁砌甚至有立砌的砌筑方式也使土坯墙横向受力性能较差,整体性极差(如图8、9所示)。
建议:规范砌筑工艺,统一土坯尺寸,砌筑采用卧砌方式,做好搭接错缝,使墙有良好的整体性,砌筑土坯墙的泥浆最好用草泥浆,增强对土坯的拉结作用,增强其抗震能力。
<2>、联结差,整体抗震性能差
砌筑材料间使用黄泥粘结,粘结效果差;部分石柱、砖柱与生土墙间无搭接,使用过程中易产生纵向通缝(如图10所示),整体性能大幅降低,抗震性能差;屋架结构中采用硬山搁檩,檩上架顶,檩条与山墙间无连接措施(如图11所示),使用过程中由于应力集中,易产生局压破坏。
且在地震作用下,檩条易被抽出,造成屋架整体垮塌;屋架构件之间多采用榫卯连接(如图7所示),节点连接强度差,整体性能局部降低,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破坏。
图7 三角屋盖图
图8 墙体均为丁字砌筑 图9 土坯立砌
图10 横墙产生纵向通缝
图11 硬山搁檩
建议:纵横墙连接处错缝搭接,并在压槎处铺设木条、草筋等拉结筋,加强纵、横墙联结,避免产生通缝。
在墙上搁置檩条或梁时加设垫块,分散端部压力,避免局压破坏。
硬山搁檩情况下,檩条伸出长度要足够大,避免地震时抽出。
屋架、梁、檩条等构件之间的连接需在榫卯连接的基础上,增设扁铁、铁丝等铁件连接,增加节点连接强度。
<3>、无圈梁、构造柱
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好处除了加强房屋整体性和稳定性外,还可以将屋顶的压力均匀地传递给墙,并可预防由于不均匀沉降造成的墙体裂缝和垮塌。
但调研数据表明调研地区生土建筑建造时期集中在20世纪70—90年代,房屋在建造过程中均未考虑加设圈梁、构造柱。
建议:在房屋建造中增设圈梁、构造柱,对已有生土建筑,可设外加型圈梁,在生土墙中开槽,加设构造柱,并通过铁件等连接构件与圈梁连接,增墙房屋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防潮防水措施不健全
生土材料遇水成泥,强度降低,修复困难。
而调研区域生土建筑在墙体防潮,面层防水方面缺乏有效措施,导致墙基墙面冲蚀严重,部分面层脱落,墙体风化腐蚀严重,墙体承载力大幅降低(如图12、13所示)。
建议:就地取材,利用石膏,砂浆等抗冲刷材料对生土墙体进行抹面,防止墙面、墙基遭受雨水冲刷,增加其耐久性。
并在室外做好泛水等排水工作。
4、生土建筑发展前景与限制因素
生土的材料特性和强度均不如粘土砖,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村镇建筑中被砌体建筑所替代。
但在今天能源危机,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粘土砖被限用,生土建筑也将以其绿色环保,施工简单,性能优越,可回收再利用等优势再次迎来作为村镇建筑首选建筑材料的机会。
但生土建筑也确实有其发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有自身材料性能缺点,结构限制,以及人们被“生土建筑等于落后,土房意味着贫穷”等观念所左右等。
所以在保持生土建筑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生土材料、新型生土结构,规范生土建筑设计,寻求生土建筑生产模式机械化等课题将被提上日程。
我们对生土建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上仅为本次调研的几点收获与建议,希望得到生土研究前辈的批评指正。
图12 墙基冲蚀严重,墙面脱落
图13 墙面雨水冲刷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