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6 古今词义的异同

合集下载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词义的转移 • 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 • 兵-----古代指“兵器”(“甲、革 、乘”等处于用一语义场) ---现代指士兵,(“工、农、学、商”等处于同一语义场) • 暂 • 时间范畴 • 汉以前-------突然、一下子 • 《广雅•释诂》“暂,猝也。” • 《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 国。”杜注:“暂,犹卒也。” • 许慎时-----“暂”义又发生了转移---------“不久也” • 庚信《镜赋》“不能片时藏匣里,暂出园中也自随。” • 中古以后----发生了新的转移-----现在“暂时的”意义,对将 来而言 • “暂时出去,将来还回来。”
2、从词义轻重情况看: 轻------重. 诛-------责备 《论语•公冶长》:“於予与何诛” 口诛笔伐 杀戮 重-------轻 感激 古义愤激之意 《异苑》卷五:“正月十五日,感激而 死。” •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皆感激为雲泣下.”
• 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而古代汉语则以 单音词为主 • 消息------“消长” • 贾谊《鵩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 睡觉----睡醒 • 白居易《长恨歌》“云髻半偏新睡觉(刚刚 睡醒)”。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 • • • • •
语言是发展的 词汇的发展演变更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 ↙ ↓ ↘ 旧词消亡 新词产生 词义不断演变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有三种情况: 1、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汉语的基本词汇 2、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 • • •
• • • •
该 古代常用义-----完备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王逸 注:“该,亦备也。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 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乞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丈夫----男子的通称 丈人-----古代对尊敬的老人的称呼,同今称岳父为 丈人意不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脚——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如 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 古代汉语指膝盖以下部位 韩非子难言 难言》 孙子膑脚於 膑脚於魏 《韩非子 难言》:"孙子膑脚於魏." 中古以后指足. 杜甫《 中古以后指足.如杜甫《乾元中寓居同 谷县作》 手脚冻皴皮肉死. 谷县作》:"手脚冻皴皮肉死." 涕——上古指眼泪. 如《诗经 邶风 燕 上古眼泪. 诗经邶风 邶风燕 上古指眼泪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中古 以后指鼻涕.如王褒《僮约》:"目泪 以后指鼻涕. 王褒《僮约》 鼻涕长二尺. 下,鼻涕长二尺."
雌,雄还可指称植物,如"雄花", "雌蕊".
2,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於古 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的范围之内. 宫:上古泛指房屋.《墨子节用 中》"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 时,因丘陵掘穴而处焉."秦汉以 后,一般民房不能称"宫",只有 帝王的殿堂,住处才能称公,如阿
房宫,未央宫,有些寺庙也可 称"宫",现在除了某些旧有名 称叫"宫"外,只有某些文化娱 乐场所叫,如"少年宫","文 化宫"等.
劝:古义是勉励,鼓励."以劝事 君者."是积极鼓励别人做某事. "劝学","劝耕" 劝 的今义一般是从消极方面来劝说 别人.
汤——古代汉语指热水.《论语 季 古代汉语指热水. 论语季 古代汉语指热水 见善如不及, 氏》:"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 又如成语"以汤沃雪"" ""金 汤."又如成语"以汤沃雪""金 城汤池""赴汤蹈火" ""赴汤蹈火 城汤池""赴汤蹈火". 现代指食 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物煮后所得的汁水.如"米 ""菜汤 菜汤" 汤""菜汤".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1)古义轻今义重 诛:《说文•言部》:“诛,责也。”成语“口 诛笔伐”。“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于予与何诛?”后来词义变重,成为“杀” 的意思,《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至军,立 诛杀曹无伤。”成语有“天诛地灭”。 恨:古义指遗憾。“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2)古义重今义轻 怨:古义指痛恨。“秦父兄怨此三人,入于骨 髓。”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购:古义指重金购求、悬赏。“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 “吹嘘”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 “爪牙”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谤”古指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货财”。 4.从成语中考察 成语“揭竿而起”、“走马观花”。“举世无 双”、 “赴汤蹈火”,等等。
2.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以后,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焚,烧田也。” 響,回声。 色,脸色。 江、河,古代为长江、黄河的专名。 皮,古指兽皮,带毛的。 醒,由酒醉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病古重病曰病。 粮:原指干粮。 涉,原指淌水过河。 匠,“木工也”。
3.词义范围的转移 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 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如相似或接 近等)。
赂,古指用财物送人,又指赠送的财物,中性词。 复辟:古义指恢复君位。 锻炼,在古代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祥:古义指吉凶的征兆、预兆,中性。 后指吉 祥,为褒义。 侵:古义指不宣而战,无正义非正义之分。《左 传》:“凡师,有钟鼓曰伐,无钟鼓曰侵,轻曰 袭。”后指非正义的侵略、侵犯。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显著最快,尤其是词义,几乎处于经常变动中。

古今词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如天地人马牛,日月风雨雪霜,东西南北左右上下等。

这些词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历史悠久,经过各个语言时代一直流传至今,千百年来意义基本相同,没有发生变化,古今一脉相承。

(二)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有些词,虽然词形没有变化,但古今词义完全不同,例:①走,今义为慢慢散步,古义为跑。

②去,今为往,古义为离开。

③慢,今为动作迟缓,古义为懈怠无礼。

④行李,今义为出行时携带的行装物品,古义为外交使节。

⑤牺牲,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的生命,古义为祭神的猪、牛、羊。

⑥烈士,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自己生命的人,古义为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⑦丈夫,今义为女子配偶,古义为男人。

⑧厌,今义为厌恶,古义为满足。

⑨毙,今义为死,古义为倒下。

⑩卑鄙,今义为品质恶劣行为下流,古义为出身卑贱,见识短浅。

(三)古今词义有同有异古今词义异同是词义演变发展的结果,新义和原义比较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睡——古指打瞌睡,今扩大为任何时候任何形式的睡。

菜——《说文》:“草可食者。

”扩大为鱼肉及其他食品。

醒——本文为酒醒,扩大为睡醒。

2.词义缩小子——本指儿女,不分男女,统称为子,后专指儿子。

臭——从自从犬,本义指气味,包括香气秽气,后专指秽气。

汤——本指热水,开水,后指菜汤内汤。

3.词义转移脚——原指小腿,后来指人体接触地面的部分。

闻——本义是听,现代指用鼻子嗅。

庙——原指供奉祖先的地方,后专指供奉神的地方。

4.词义褒贬色彩不同谤——古指公开议论,今指诽谤毁谤。

贿——古指财物或赠送财物,后指行贿,受贿。

祥——古指征兆,包吉兆凶兆,后代专指吉兆。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疾病——疾:小病,病:大病怨恨——怨古重今轻,恨古轻今重。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但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又必须看到语言的继承性。

语言的继承和发展,就造成了古今语言既有“同”的一面,又有“异”的一面。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全面考核古今词义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发现,古今词义的异同表现为三种情况:1 古今意义基本相同我们知道,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词汇中同人们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时的稳定性。

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

例如: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雷、电。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圆、大、小、扁、平、尖、钝、美、丑、善、恶。

数词——一、二、三、四、十、百、千、万。

上述诸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我们说“基本”,意味着它们自古及今并非没有一点变化。

例如,“人”的词义,古人和今人的认识并不完全相同。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现代汉语词典》:“人,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可见,现代人对“人”的本质属性的认识,要比古人深刻得多。

但不管怎么说,古语中的“人”和今语中的“人”,所指并无不同。

基本词汇的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体现了现代汉语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关系。

2 古今意义完全不同有些词,古今词形(书写形式)完全一样,但含义迥异。

例如:该——古代常用义是“完备”。

如《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汉王逸注:“该,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该”的现代常用义则是“应该”,与“完备”完全不同。

找——古代的含义是“划船”。

《集韵·麻韵》:“划,舟进竿谓之划。

或从手。

”(“或从手”说明“划”的另写法为“找”)《字汇·手部》:“找,与划同,拨进船也。

”现代“找”义为“寻找”。

古代汉语词汇学

古代汉语词汇学

• 2.词义的扩大: • 词义的缩小的特点是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古义一般包
括在今义之中。例如: • “色”表示脸色,现在是表示颜色、色彩。 • “河”表示黄河,现在是表示河流。 • “江”表示长江,现在是表示河流。 • “响”表示回声,现在是表示响声、声音。 • “裁”表示裁衣,现在是表示裁断、裁削。 • 3.词义的转移: • “走”表示跑,现在是表示行走。 • “脚”表示小腿,现在是表示足掌。 • “狱”表示案件、官司,现在是表示监狱。
• 例如 • 1)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使甲代替乙,例如"齿"、"年"、"
兵"等。 •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者客体。例如"将"、"薪"等。 • 3)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刚"、"的"、"姝"等。 • 4)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者人。例如"陵"、"室"、"宗"等。 •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
• (2)辐射式引申:指由本义直接派生出来引申 义,它是以本义作为起点,向着不同的方向派 生出来几个直接引申义的词义引申脉络。
• 3、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常常是用同一个字来表示的,读 音也绝大多数是一样的。但是有一些词,在词义引申 之后改变了读音,有的还另外造了字。例如:
• 二、古代汉语词汇复音化 • 1、同义词连用 •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 • 3、双音节单纯词的连用 • (1)叠音词 • (2)联绵词 • 1)双声 • 2)叠韵 • 3)非双声、叠韵 • 4、偏义复词的运用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 •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粮: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庄子 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 三月聚粮。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三月聚粮。”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注: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居家为食,行道曰粮。” • 《晋书 吴隐之传》:“每月初得禄,裁留 晋书·吴隐之传 吴隐之传》 每月初得禄, 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 后汉书·和帝 身粮,其余悉分授亲族。”《后汉书 和帝 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纪》:“诏贷被灾诸郡民种粮。”
• 2、古今义同词
•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 古今坐的方法不同, 变化。 变化。 •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 抢:《战国策 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战国策·秦策 秦策》 布衣之怒, 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 逍遥游》 跣,以头抢地耳。”《庄子 逍遥游》:“我决 起而飞,抢榆枋。 起而飞,抢榆枋。” • 行李:《左传 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 行李: 左传·僖公三十年 僖公三十年》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菜 《说文》:“草之可食者。” 说文》 草之可食者。 鹤林 《鹤林玉露》:仇泰然曰: 鹤林玉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 “某为太守, 居常不敢食肉,只 是吃菜 公为小官,乃敢食肉, 是吃菜;公为小官, 乃敢食肉, 定非廉士。 定非廉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请同学分析: 请同学分析: 睡: : 说文·目部 目部》 坐寐也。 史记·商 《说文 目部》:“坐寐也。”《史记 商 君列传》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 史记·苏秦列传 苏秦列传》 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 苏秦列传》: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苏轼《秋声赋》 童子莫对, 苏轼《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 睡。” • 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 苏轼《海棠诗》 只恐夜深花睡去, 烧高烛照红妆。 烧高烛照红妆。”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面向”,再引申为“方向”。用作名词。后来,本义废了, 词义发生了转移。
二、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
汤:本义指热水。《说文》“汤,热水也。” 《孟子》“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臣请就汤镬。”镬:大锅。汤镬:古代的一种刑罚。 现代的“汤”已经不是热水了,而是指带有食物煮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2.词义轻重的不同 a.从词义的轻重情况看,有些词,古义轻,
今义重。如 诛:最初只是责备的意思。《论语·公冶长》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 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今成语有“口 诛笔伐”。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 义加重了。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语言的发展变化,不仅表现在词的数量的增
减和形式上的变化,而且还表现在词义的发 展变化上。古今词义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 不同的地方;既有继承的一面,更有发展的 一面。
一、古今词义变化的基本情况
古今词义的异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的(古今通用词):基本词 汇及一些一般词汇。
反义词并用如“高下”、“富贫”、“进 退”、 “穷达”。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
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语的 词按双音词来分析。
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散消 息,安有常则。”
今:news
地方:古:土地方圆。
妻子:古:妻子儿女。
睡觉:古:睡醒。
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 题
b.与此相反的情况是:古义重,今义轻。如: 感激:古义是“愤激”的意思。《异苑·卷五》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第一节古今词义的异同一、词义异同的情况1、古今无别基本词汇,自然现象、亲属名称、肢体名称2、古代使用、现代不用(1)随着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觥;(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如祲;(3)被别的词语取代,如倡优。

3、用字相同,但古义与今义迥别,如怕,本为泊的本字,与害怕之意无关。

4、古义与今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关系较为复杂,可从以下几方面考察:(1)意义的多少不同。

池,古护城河、池塘;今池塘、旁边搞中间洼下的地方(乐池、舞池)。

古汉语中有些词,除有现代常有的意义外,还有些现代所无的意义,如国(都城)、家(卿大夫的封地)、怜(爱)。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售,古侧重于行为的结果,如《广韵》:“售,卖物出手。

”《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

”今只侧重行为的本身,如售票,零售。

再,古侧重行为的具体数量,即两次或第二次,如晁错《论贵粟疏》:“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今侧重行为的重复。

(3)词义的轻重不同。

恨,古义轻,今义重。

如司马迁《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怨则是古义重,今义轻。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4)词义感情色彩不同。

干宝《搜神记》: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报任安书》:下流多谤议。

《国语越语上》:“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5)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

《孟子·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二、词义变化的类型从词义适应的范围看,词义的变化分为词义的缩小、扩大、转移三类。

1、缩小。

古义范围大于今义。

坟:土堆积而成的高地。

亲戚:亲属,包括父母子女。

臭:气味。

宫:室,房屋。

禽:鸟兽。

丈夫:男子。

2、扩大。

古义范围小于今义。

色:脸色。

江:长江。

河:黄河。

雄:鸟父。

雌:鸟母。

户:单扇门。

3、转移。

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词义中心转移,而甲乙两事物之间又有联系。

走:跑。

狱,案件。

诛,责求。

从词汇发展历史看,三者可以交替发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17
1、古今意义基本相同
• 古今汉语在词义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 (1)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即语言辞汇中同人们千百 年来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最基础的部分,具有历 时的稳定性。这些词数量不多,但在长期的历史发 展过程中,其意义基本未变。例如: •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 风、雨、雷、电。 •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 跳、叫。
• 古义只表“第二次”或“两次”,如 •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今义则是“再来一次”之义,表示动作反复进行,可指 “第二次”,也可指“第三次”、“第四次”等。
32
• (4) 暂——
• 古今均有“时间短”之义。 • • • • 《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腾”是“突然(一下子)腾跃起来”的意义。 古义还表“突然”、“仓猝”。 此义现代已无。
胡床,即椅子。143、词义的发展变化• 严格说来,人们对社会、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化,所 有的词义古今都有差异。 • 如古今生活方式的变化也使一些词的内涵发生了相 应的变化,例如“坐”, • 古代是指双膝着席,臀部落在脚后跟上, • 现在是指双脚垂地,臀部着物。 • 小姐、同志
15
• 由以上三点可知,我们讲古今词义的异同,只是 辞汇演变中的一种情况。 • 我们讲的词义异同,是指同一个词,它所指的意 义古代和现在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8
3、古今意义有同有异
•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这是古今词义对比中最常见的 情况。 • “同”,指古今词义有联系、有继承; • “异”,指古今词义有发展、有变化。 • 学习古汉语辞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掌握古 今词义之间的差别,特别是细微的差别。例如: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 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 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这是多数词义 变化的情况。C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D图古义 包含今义,表示今义缩小。E图古今意义不在同一个意义范 围,表示词义转移。


2.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一、古今词义间的对应情况
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2.古今词义不同
3.古今词义有联系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1.范围上的差异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 词义的转移
2.感情色彩上的差异

褒贬方面、 轻重方面



5、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孟子· 梁惠王上》





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三国 志· 诸葛亮传》 7. 帝自捉刀立床头。《世说新语· 容止》 8. 丽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豪杰交通。 《史记· 黥布列传》 9. 姜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左传》 10. 日中如探汤。《列子· 汤问》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2.从语境上分析
据词所处的上下文,和词在句中的搭配关系分析。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3.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联合式复合词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 4.从今语中保存的古词古义上去考察,从成语中 去考察。
•1.范围上的差异 •①词义扩大 •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
乃敢食肉,定非廉士。《鹤林玉露》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左传·僖公十六年》:“是何祥也?吉凶安在?”
“爪牙”、“吹嘘”、“复辟”
三、掌握词的古义的手段
1、从字形上分析

《秦淮健儿传》: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
上海古籍出版社标点:“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 之。”
正确:“与僚友饮,酒酣斗力,毙之。”
2、从语境分析
《秋声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
“鸿胪寺” “白马寺”
(二) 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
1、词义轻重变化
《报任安书》:“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 穷。” 《汉书·苏武传》:“子为父死亡所 恨。”
“口诛笔伐”、“天诛地灭”
《史记·秦本纪》:“缪公之怨此二人 入于骨髓。” 《汉书·苏武传》:“闻汉 天子甚怨卫律。”
《史记·项羽本纪》:“吾闻汉购吾头 千金,邑万户。”
《左传·鞌之战》:“人不难以死免其 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小结
二、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二)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的变化
(一)词义范围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缩小
“臭”、“肥”、“恶”、“好”、“子”
《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父母闻之,清宫除 道。”
《论语·子路从而后》:“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 杖荷蓧。”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 孝公表甚 长,而酒酸不售。”
《左传·蹇叔哭师》:“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左传·蹇叔哭师》:“穆公访诸于蹇叔。”
《汉书·萧何传》:“汉王怒,欲谋攻 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 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 乎?’”
《周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 有片金。”

古今词义异同

古今词义异同
“忙”,古代指心中烦乱,今指工作多。
(二) 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1)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今:泛指被推翻的反动统治者恢复原来的制度或地位。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吹嘘——古:替人宣扬、称扬。今:说大话,并且含贬义。
(2)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原是“冶炼”的意思,用作比喻义时,指酷吏玩弄刑法对人进行诬谄。《后汉书·韦彪传》:“锻炼之吏,持心近薄。”今义则带褒义,使身体强壮,使思想提高。如“锻炼身体。”
(三) 古今词义有同有异
“怜”,古今都有可怜的意思,但是古代还有“爱”的意思。如:《史记·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是“售”在古代强调的是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意思是直到酒味变酸了也卖不掉。而今天“售”指卖的行为。
(三) 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反义词并用如“进退”、“高下”、“富贫”、“穷达”。
同义词并用如“宫室”、“辅相”、“臣虏”、“货财”。
后代联合式复合词的词素一般都是同义、近义或反义的,可以提供考察词的古义的线索。如复合词“觉醒”说明“觉”与“醒”同义,它的古义是睡醒。又如复合词“寒暄”中的词素“暄”古义是温暖,与“寒”相反。对于这类复合词,我们可以由一个已知的词素意义去了解考察另一个词素的古义。
汉语词汇在由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意义基本上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主要表现在基本词汇上,如自然现象的名称、亲属的称谓、肢体的名称等。象“天地人、马牛羊、日月星辰、风雨雹霜、父母兄弟、心耳手口、东南西北、上下大小、轻重长短”等等。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古今意义基本相同的词是不多的,我们不要看到这些词大都是基本词汇,就反过来认为基本词汇意义上都没有什么变化。事实上,基本词汇中的许多词,由古到今,意义上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代汉语讲义-词汇-古今詞義的異同第一節詞彙的繼承和發展語言的詞彙是發展變化的。

閱讀古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古今詞義差異所帶來的理解障礙。

基本詞彙和一般詞彙一、舊詞不斷消亡1、歷史事物的消亡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詩經豳風七月)觥是古代一種有獸頭形的器蓋或整個器物象獸形。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臘而相遺以水。

(韓非子五蠹)(觥籌交錯)膢是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飲食神的節日。

臘,古代陰曆十二月的一種祭祀。

(臘月)長沮、桀溺耦而耕。

(論語微子)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為耒。

(易經系辭下)玦: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

(項羽本紀)(玦為環形而有缺口的玉;璧為平圓形,中間有孔。

)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之中,人不堪其優,回也不改其樂。

(論語雍也)筑: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

(史記刺客列傳)2、表示過去的思想意識的詞語薨: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曲禮下)弑:臣弑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漸矣。

(易經坤文言)3、被別的詞語所取代舊詞所反映的事物、觀念仍然存在,但後代改變了說法。

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蓄之,流俗之所輕也。

(報任安書)倡優-藝人、演員4、有些詞語,古代和現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義和今義卻迥然不同。

《說文示部》齋,戒潔也。

本指古代祭祀或典禮前清心潔身,以示虔誠。

殺之府舍,而丞相奉齋酧(chou4醇酒)入廟祠(漢書趙廣傳)魏晉時期,“齋”有了居室、房舍的意思。

如:吳郡太守張懋聞齋內床下犬聲。

(搜神記)再如:我決起而飛,搶楡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逍遙遊)搶(qiang1):觸碰,今:搶劫李廣軍極簡易。

(李將軍列傳)簡易:怠慢、輕慢的意思,與今義無關。

二、新詞不斷產生電原為閃電義,今以電為首的字越來越多。

德律風麥克風第二節古今詞義的變化1、意义的多少不同一個詞有本義,還可以有引申義,形成一詞多義現象。

在詞典中表現為義項。

有的產生,有的消亡。

古今词义异同古代汉语课件

古今词义异同古代汉语课件

稍微的“稍”字„在古代当做“渐渐”讲。 《汉书》:“吏稍侵凌之”,是说一个人做官 很老实,连衙门里的小官吏,都渐渐地欺他老 实。这里“稍”字就含有渐渐地、得寸进尺地 去欺负他的意思。如解作“稍微”的话,就不 对了,因为不能说稍微地去欺负他。 直到宋代,“稍”字还是这个意思。苏轼的诗 中有“娟娟云月稍侵轩,潋潋星河半隐山.” (《与述古自有美堂乘月夜归》)之句,是描 写他从一个地方回家时看见月亮慢慢升上去, 渐渐侵入窗户中的景色,是非常富于诗意的。
3.我们这门课,“古今词义”是作为古汉语教 学体系的概念,不是作为严格意义的词汇史 概念。 古今词义的辨析针对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义, 以“义项”为单位,差异是就“某词的某义” 而言,而不是就整个词来说。例:
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 —贾谊《过秦论》 于是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 《庄子 徐无鬼》
汉语的词汇的发展变化包括三个方面:旧词消亡、新 词产生、词义的发展变化。
一、旧词消亡 1、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已经消亡。 㸬(bèi)、犙(sān)、牭(si)。劓(yì)黥(qíng)膑 (bing) 2、 词所指称的事物并没有消亡,但后代的说法改变了。例如: • 古 今 古 今 古 今 古 今 • 醯 醋 假 借 绤 粗葛布 絺 细葛布 • 足 脚 牡 公 牝 母 雉 野鸡 • 汲 打水 奕 下棋 的 靶心 速 邀请 • 恙 疾病 肩舆 轿子 囹圄 监狱 侏儒 矮子 • 庠序 学校 膏腴 肥沃 屦 鞋子
仅பைடு நூலகம்
1. jin3,仅仅,表示数量小 2. jin4,接近、几乎。唐代口语词,几乎达 到„„,表数量大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一旦临小厉害,仅如 毛发比。——1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张巡)初守睢阳时, 士卒仅万人。——2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2 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 层。——2

6古今异义

6古今异义

土烧成的器皿都可以称之为“瓦”。“瓦”还可以指纺锤,如
“弄瓦”的“瓦”,就是指用泥土 做成的纺锤。给女孩子玩。 所以生女孩叫“弄瓦之喜”,而生男孩叫弄璋之喜。今义:主
要指盖房屋顶的建筑材料。
金:古义:泛指金属; 《说文· 金部》:“五色金也。” 《说文》
可见,“金”并不单指黄金。《左传· 僖公十八年》“郑伯始朝楚,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方面 (1)古褒今贬 爪牙:本为是表示得力民的武臣猛将,是个褒义词。 那时带有赞美的意味。《汉书 · 李广传》“ 将军者,国 之爪牙”。《国语· 越语》:“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 可不养而择也。” 《现代汉语词典》注释为“爪和 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帮凶。” 复辟:古义:恢复君位,褒义; 今义:恢复旧的反 动的势力,贬义
二.词义变化的主要形式 (一)词义范围的差异
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转移 (二)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褒贬方面 轻重方面
1.词义的扩大: 指一个词的意义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是 指所指称的对象范围扩大了。其扩大方式一般为由部分到整体, 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
菜:古义: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禽、蛋等类食物; 《说文· 艹部》:“菜草之可食者。” 《鹤林玉露》记载: 仇泰然对一幕僚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 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古书中常见 “面带菜色”也是指蔬菜之黄绿色。 今义: 除主食以外的一切食物。到了吴敬梓《儒林 外史》时,菜已经由专指蔬菜而兼指肉、蛋等副食了。 如该书第四十二回:“都是些燕窝、鸭子、鸡、鱼…… 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来。”
该: 古义:完备;今义:应该。楚辞《招魂》:“招具该备, 永啸呼些”。王逸注:“该,亦备也。”成语 有“言简意 赅”,“赅”是“完备”的意思。不过,字型有些不同。 绸: 古代是“缠绕”的意思。今义:丝织品。《诗经》中原有 “绸缪”的意思,原本也是“缠绕”的意思 。现在有成语“未 雨绸缪”,已不是‘缠绕’的意思。 羞:会意字,字形从手从羊,古义指“肉食品”,或泛指 “食”。今义:害羞,不好意思。《离骚》:“折琼枝以为羞 兮。”《左传· 隐公元年》:“可羞于王公” ,即“可进献给王 公作美食之意”。 挥霍: 上古没有“任意花钱”之意,而指“轻捷”“疾速的样 子”。 行李:古代指“外交使者”,指人,现在指随旅行者来往的东西, 指物。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古代汉语通论古今词义异同

一、词义演变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语言各要素总是直接或
间接地映射着社会的变化。词汇对社会变化的反 映是最敏感的,旧词旧义在不断地消亡,新词新 义在不断地生成。尤其是在社会产生剧烈变化的 时期,词汇变化的迅速常使人有应接不暇之感。
二、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
(一)基本没变 一般说来,基本词汇的变化相对较小。有些
金”在先秦泛指金属,《说文》:“金,五色金也。” 《史记·平准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 赤金为下。”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金就砺则利” (《荀子 ·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 专指黄金
瓦:《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象形。”指陶器。现代汉语“瓦”指铺房顶 用的建筑材料,一般用泥土烧成。 子、禽
“汤”,原指一切热水,现在仅指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或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
“丈人”,原是对一般年长的男人的尊称,现在仅称妻 子的父亲。
“坟”古义是用土堆积而成的高地,今义是埋尸体的土 堆
古今词义是否相同,要留心比较。由于 社会生活的变化,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 古今并不完全一致,例如,“车”在古 代指马车、牛车、战车等,而现代又指 汽车、火车、摩托车等,但作为陆地上 有轮子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意义几乎 没有变。
(二)古今意义悬殊,很多意思已经消失了。
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尔雅·释天》: “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 (用白底子的锦把旗杆裹起来)《九歌·湘君》: “薜荔拍(一作柏)兮蕙绸。”王逸注:“绸, 缚束也。”
位的比较而言。 一般认为,词义范围的变化有三种情况。 1、扩大 词义的扩大指词义内涵变大了。如:
菜:古代指植物性的蔬菜。《说文》:“菜, 艸之可食者。”现代汉语“菜”既指能做副食品 的植物、蔬菜,也指经过烹调供下饭下酒的蔬菜, 蛋、鱼、肉。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古代汉语-古今词义的区别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汉语发展的过程中,词汇也是随着它所表⽰的事物、现象的消亡⽽消亡、变化⽽变化、产⽣⽽产⽣的。

由此,便产⽣了古今词义之间的异同。

本⽂就是通过具体的词例来说明古今词义异同所存在的⼏种情况。

由于古今词义的异同情况复杂多样,所以,笔者从多个⾓度对古今词义的异同进⾏了简要的分析。

⼆、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指词义的外延)1、词义范围的缩⼩其特点是词的古义的范围⼤于今义,今义⼀般包括在古义之中。

全⾯收敛。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

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打扫房屋。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范围缩⼩了。

⼜如“丈⼈”在古代是对⽼者的尊称。

《论语·⼦路从⽽后》:“⼦路从⽽后。

遇丈⼈,以杖荷蓧。

”现代“丈⼈”专指妻⼦的⽗亲,即岳⽗。

词义范围缩⼩了。

2、词义范围的扩⼤。

其特点是古义的范围⼩于今义。

词义从故意过渡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扩张的⽅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

《说⽂》:“焚,烧⽥也。

”本义是放⽕烧⼭林进⾏围猎(“⽥”的意思是⽥猎,后来写作“畋”)。

《左传·⼦产说范宣⼦轻币》:“象有齿以焚其⾝。

”意思是⼤象因为有价值昂贵的象⽛,因⽽导致⾃⾝遭受围猎。

⼜如《孟⼦·许⾏》:“益烈⼭泽⽽焚之,禽兽逃匿。

”后来“焚”的意义范围扩⼤,泛指⼀切焚烧。

就是⼀例。

词义扩⼤的现象在汉语词义的发展变化中⼗分普遍。

古汉语许多词的意义在发展中由特指变为泛指,由专名变为通名,都属于这类情形。

“響”——古代的意思是回声,后来的意思泛指⼀切声⾳。

“⾊”——古代的意思是脸⾊,后来的意思指颜⾊、⾊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例:“初⼀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的“江”指长江。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左传·僖公四年》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诗经·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频。”
现代汉语中“池”只保留了池塘的意思,而 “护城河”的意思消失了
3、古今词义微殊
• 有的词随着社会的发展衍生出新的词义.新词 义产生之后,原有的词义并未消亡,而是在相 当长的历史时期并行使用。
今天把旅行时携带的东西 叫“行李”古义完全消失。
• 古汉语中有些词的两三个词义都 是经常使用的,但是今天只继承 了其中的一个义项,其他的义项 都消失了,对于这些词要注意已 消亡了的词义,不要用今天的一 个含义去解释古时的几个意思。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爱
爱:古时“爱”有两个常用义: 一是疼爱、喜爱;另一个是吝啬。
• 劝:《说文解字》:“劝,勉也。”意 思是勉励、劝励,用在积极方面。
《左传·成公二年》赦之,以劝事君者。”
《成公·十四年》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
汉代开始有 “规劝” 意思,用在消极 方面的劝阻。
《史记·商君列传》:“劝秦王显岩穴之士。”
二、古今词义发展的方式
❖古今词义的差异,从逻辑方面考察, 在外延上,有三种情况:
古今词义微殊-狱
狱:在先秦,“狱”指诉讼案件。
《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到了汉代,“狱,产生了监牢义。
《史记·邹阳列传》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 这个词义自产生之后,一直使用到今天,但现代使用 的新义不能与古义混淆。
古今词义微殊-劝
秦始皇之后,只有帝王的殿堂、居室才能叫作“宫” 如“阿房宫”、“长乐宫”,现代专指一些文化娱 乐场所的名称,如“文化宫”等,词义缩小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於基本詞彙。如
《說文》 《新華字典》
埃 塵也
灰塵
嘗 口味之也
辨別滋味
澄 清也
水清
69
4
複音詞也不乏用例。如“芍藥”、“梧桐”、 “鳳凰”、“窈窕”、“逍遙”等。《詩經》 中就有了。
這類詞是漢語詞彙中最穩定的部分,正是這 類詞與發展緩慢的語法結構一起,保證了語 言的穩定性。
《詩經·豳風·七月》:“言私其豵,獻 豜於公。”
豨xī,[野]豬;大豬。
69
9
D.羊: 羜zhù:出生五個月的小羊。 《本草綱目·獸部·羊》:“時珍曰:
羊子曰羔,羔五月曰羜,”
69
10
(三)詞義有了變化的詞
1.古今詞義迥然不同的。 (1)該
A.招具該備,永嘯呼些。(《楚辭·招 魂》)
敢食肉,只是吃菜;公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 廉士。”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二回:“都是些 燕窩、鴨子、雞、魚……那菜一碗一碗的端上 來。” 《新華字典》:主食外的食品。
69
22
(3)醒
A.《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姜與子犯謀, 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B.《楚辭·漁父》:“世人皆醉我獨醒。”
古代的官職:丞,里正,封人,三公,車右, 執金吾。
古代的祭祀活動:祠,礿,禪,社,祓。 古代的刑罰制度:刖,臏,劓,黥,大辟。 古代的器物:簞,干,爵。 (盾,自關而東或謂之干。——《方言》九) 古代的名称:太監,妃子,員外。
69
7
(2)區別詞的消亡。
古代需要區別的事物,用不同的詞來記錄, 後代不需要區別,這些詞也就從語言中消失 了。
本指由酒醉的狀態恢复到正常狀態。也即 “醒酒”。
後來詞義擴大,除“醒酒”外, “睡醒”、 “清醒”等由不清醒狀態恢復到清醒的狀 態都叫“醒”。
69
23
(4)涯
A.《尚書·微子》:“若涉大水,其無津涯。”
B.孟郊《病客吟》:“大海亦有涯,高山亦有岑。”
——涯:本義指水邊。《說文》:“涯,水邊
B.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 各善一節。(南朝齊·謝赫《古畫品録 序》)
——完備
69
11
思考
①《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 供其乏困。”
②《莊子·逍遙遊》:“蜩與學鳩笑之曰: ‘我決(xuè)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 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
③成語“揭竿而起”。
69
12
2.古今詞義同中有異
聽。” ④《左傳·僖公五年》“太后之色少解。” ⑤《左傳·成公二年》:“人不難以死免其君,
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勸事君者。”
69
16
二、古今詞義的發展和變化
上節談及的引申和更替,是古今詞 義變化的一種情形。當然詞義的發 展變化還不僅限於此,這一節我們 具體來看看詞義變化的情況。
69
17
古今詞義發展、變化的幾種情形
(1) 愛 A. 《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 B.《孟子·梁惠王上》:“百姓皆以王為
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趙岐注: “愛,嗇也。”
69
13
(2)訪 穆公訪諸蹇叔。(《左傳·僖公三十
二年》) ——諮詢 (3)去 孟子去齊。(《孟子·公孫醜》) ——離開
69
14
(4)敵國
1. 詞義的範圍變化 2. 詞義的感情色彩 3. 詞義的輕重
69
18
(一)詞義範圍的差異
1.詞義的擴大 2.詞義的縮小 3.詞義的轉移
69
19
1.詞義的擴大
詞義的擴大是指詞從原義發展到新義,所 代表的概念由下位概念變成了上位概念, 內涵進一步抽象概括,外延則相應地進一 步地擴大,原義所代表的事物僅成了新義 所代表的事物中的一類。變化突出的特徵 通常是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
69
20
(1)皮
A.相鼠有皮,人而無儀。(《詩·鄘風·相 鼠》)
B.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左傳·僖公十 四年》)
——自然的、帶毛的、獸類的皮
“皮”的詞義擴大,不管帶毛的不帶毛的, 只要是事物的外表,都可以稱之為“皮”。
69
21
(2)菜
《國語·楚語下》:“庶人食菜,祀以魚。” 《說文·艸部》:“菜,草之可食者。”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某為太守,居常不
也。”
C.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記憶體知己,天涯 若比鄰。”
D.《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 有涯隨無涯,殆矣。”
——後又擴大到天邊、盡處的意思。
69
24
思考:
①理 《韓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
A.鬍鬚,根據長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名稱: “須”, “髭”, “髯”。
B.牛的各種名稱:犙(sān三歲的牛),牭 (sì四歲的牛),犕(bèi八歲的牛);“牯” (ɡǔ,母牛),“特”(公牛);“犉” (rún身長七尺的牛。泛指大牛。)
69
8
C.各類豬的稱呼: 豯xī,三個月小豬。 豵zòng,豕生六月曰豵。 豣jiān,三歲豬。
A.凡公女嫁於敵國……(《左傳·桓公三 年》)
B.《戰國策·秦策五》:“秦人援魏以拒楚, 楚人援韓以拒秦,四國之兵敵,而未能複戰 也。”
——地位或勢力相等。
《國語·周語中》:“敵國賓至,關尹以告, 行理以節逆之。”韋昭注:“敵國,位敵 也。”
69
15
思考: ①《琵琶行》:“如聽仙樂耳暫明。” ②《左傳·宣公二年》:“宣公驟諫。” ③《史記·商君列傳》:“孝公時時睡,弗
69
5
(二)已經消亡的舊詞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 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 士,士臣皂,皂臣輿,輿臣隸,隸臣僚, 僚臣僕,僕臣台。 (《左傳·昭公七 年》》)
其中“皂、輿、隸、僚、僕、台”等表示 各種奴隸等級的詞也就隨之而消亡了。
69
6
(1)歷史詞的消亡
語言中有些詞因社會的變化而消失了,成了死 詞。如:
古今詞義的異同
——古今汉语在词汇上的差异(一)
一、古今詞義異同的基本情況
(一)古今沒有變化的詞 (二)已經消亡的舊詞 (三)詞義有了變化的詞
69
2
(一)古今沒有變化的詞
主要是基本詞彙: 自然現象:天、地、日、月、星、山、水、
火、風、雨、冰、雪。 方位詞:上、下、東、西。 肢體名稱:心、手、頭、眉、耳。 動物名稱:牛、馬、羊。 數詞: 一、五、千。 動詞及性質形容詞等:哭、笑;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