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PPT课件
《内经选读》课件
病因病机理论
总结词
病因病机理论是《内经》中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描述,它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内外环境因素有关,不同的 病因会导致不同的病机。
详细描述
病因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有关,不同的病因会对人体的脏腑和经络产生不同的 影响。病机理论则描述了疾病发生后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和反应,包括正邪斗争、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一。
05 《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CHAPTER
《内经》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结词:广泛应用
详细描述:《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在现代中医临床中仍然被广泛应用。它为中医临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 导,对于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内经》在现代针灸学中的应用
总结词:重要依据
贡献
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对后世中医临床实践和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2 《内经》的基本理论
CHAPTER
阴阳五行理论
总结词
阴阳五行理论是《内经》的核心理论之一,它认为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存在着阴 阳和五行相互作用的关系。
详细描述
阴阳理论认为万物皆有阴阳两面,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万物。五行理论则将自然界 和人体内部的各种事物按照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进行分类,并认为它们 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扶正祛邪
根据病情轻重缓急,以扶正为主或祛邪为主, 或扶正祛邪并用。
三因制宜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治疗方案。
调理脏腑
针对病变脏腑进行调理,恢复其正常生理功能。
治疗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 的穴位和针灸方法进行治疗。
补虚泻实
黄帝内经PPT课件
下 文
③源于天地之间“人”的社会因素,如喜怒、饮食劳
逸、
㈣《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意义
《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为后世医家认识病因奠定了基础。 ①汉·张仲景按病因的传变概括为三条途径:“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 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 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②晋·陶弘景《补闕肘后百一方·三因论》提出疾病的发生: “一为内疾,二为外疾,三为他犯”。 ③宋·陈言明确提出“三因学说” :“六淫,天之常气, 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 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 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 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
apply
㈤《内经》病因三部分类法临证指要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说明邪气不同,所伤人体病位 亦不同,换言之,人体各部位对病邪的易感性不同。故临 床常见风雨之邪伤人大多始于头面部,咽喉部,如风寒头 痛,鼽衄,喉痹,咳嗽等;而久居阴冷潮湿之地,或长期 水中作业,则腰痠骨痹身重肢疼,多见下肢病证;喜怒不 节则或见两胁胀痛,泛酸呕吐,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 或见胸痛心烦,心悸气逆,为心气痹阻;或见神志狂乱, 谵妄昏瞀,为心神惮散等,均为气机逆乱,直接影响五脏 功能所致。
一、病因与病因学说 ⒈病因: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⒉病因学说:研究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 现的理论。 ⒊中医探求病因的方法
⑴问诊求因:详细询问发病经过及治疗情况, 直接确定病因。
⑵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 探求病因的方法。
⒋病因分类 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黄帝内经幻灯片课件
23
胃经
24
巳时(上午9-11点) 脾经当令
• 1.脾主运化 • 2.脾主身之肌肉 • 3.脾在志为思,思伤脾 •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25
脾经
26
午时(上午11-13点) 心经当令
• 黄帝问衰老的原因在时代还是在人 --在于人及其脏腑能否“法于阴 阳、和于术数”
• 人为什么会得病--习性造病(欲,好)
42
上古天真论
•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 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 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黄帝 内经》
1
为什么要学习《黄帝内经》
• 1.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
唯一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生命之学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大慈悲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2. 可以认知自我
• 生命活力: 魄力 精神 意志 胆识 聪明 • 人身难得,真法难闻,中国难生
• 3. 可以培养我们的洞察力
守,病安从来 • 脏腑本性--也是人性所不及
40
上古天真论
•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 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 生命是一个过程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 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晙作,精之至也。终 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55章)
41
上古天真论
44
上古天真论
•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
《内经》的脉法(PPT课件)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 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内经》出现了脉诊专论
• 有时仍将脉色说成是一回事。如:“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 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徵其脉小色不 夺者,新病也;徵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 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徵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这种现象说明早期医药学的局限。
02
《内经》的脉法是以 阴阳学说为认识方法
《内经》的脉法是以阴阳学说为认识方法
脉诊方法自从它的起源就是以阴 阳学说做为认识方法,这与它起
源于讲阴阳的医经一派有关。
《史记》说脉法始于扁鹊,扁鹊 是医经一派,新出土的马王堆汉 墓帛书中有阴阳脉法,这都可证
明它起源于阴阳学说。
02
脉诊和色诊在《内经》时代已经基本分开,形成了两种诊法。
由于历史和实际原因,脉诊和色诊之间还有不少交叉和联系。
03
色脉与皮诊等尚有若干联系
皮诊的诊络以外的那 部分内容更是如此。
皮肤、毛发、肌肉、 筋骨的情况亦无不与 色脉之诊有相应的联 系。
《内经》中往往将色 脉与皮诊并称,但实 际它们之间存在相应 的联系。
《内经》的脉法上反映了经络即血脉的事实
例如:《灵枢·脉度篇》:“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是经络的体系 。
《灵枢·决气篇》:“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内经》以脉中之有所有者,除可 见之实质性的血以外,更主要的是营气,营气主要的表现是脉动,动为气之表现,这里“气 ”的含义并不宽广,只指脉的跳动而言。
《内经》的脉法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23
目录
• 引言 • 《内经》的脉法是以阴阳学说为认识方法 • 《内经》的脉法上反映了经络即血脉的事
《黄帝内经讲座》课件
目录
contents
《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的生命观《黄帝内经》的疾病观《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黄帝内经》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01
《黄帝内经》简介
据传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的黄河流域,是古代医家集体智慧的结晶。
起源
经过多个朝代的增补和修订,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经典体系。
总结词:疾病的预防和诊治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主张通过调理饮食、运动、情志等方面来预防疾病,同时提倡采用综合疗法来诊治疾病,包括针灸、药物、按摩等。
04
《黄帝内经》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预防为主,注重养生保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治未病
调理阴阳
扶正祛邪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通过调整人体内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详细描述
在《黄帝内经》中,疾病被定义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所导致的生理或心理异常现象。这种异常现象可以表现为各种症状,如疼痛、发热、咳嗽等。根据病因的不同,疾病可以分为外感疾病和内伤疾病两类。外感疾病主要是由外界的六淫邪气所引起,而内伤疾病则主要是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所导致。
总结词:疾病的成因主要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和正气虚弱,从而引发疾病。详细描述:在《黄帝内经》中,疾病的成因主要包括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外感邪气如风、寒、暑、湿、燥、火等,通过侵袭人体的经络和脏腑,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饮食不节如过饥、过饱、饮食不卫生等,会导致脾胃功能受损,影响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引发疾病。情志失调如喜、怒、忧、思、悲、恐等,会导致气机紊乱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引发疾病。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导致阴阳失调和正气虚弱,从而引发疾病。
中医科推荐读本黄帝内经ppt课件-PPT文档
去寒就温,躲避寒冷,保持身体的温暖。冬天阳气都藏在丹田处,四 肢会发冷,要去寒就温。可以吃点味厚的、滋补的东西,要靠饮剂, 如醪糟酒,化掉味厚的东西。日本料理生鱼片配清酒和芥末,清酒化 开,芥末辛散宣开。
无泄皮肤,肺主皮毛,中医称人为倮虫,皮主收敛,毛主宣散。人体 皮多于毛,收敛大于开泄。满面红光,小孩子并不是这样,老人如果 粉粉的满面红光,是一个危险的像,虚阳外越。小孩身上有一层细细 的毛,很润泽地把阳气收在里面,涵在里面。肺有两个特性,一个是 肃降为主,一个是宣发为辅。 人的体表,特别是后背,都为太阳,不要经常开泄。
• 《黄帝内经》还对中医学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治法治则、
预防养生、运气学说、脏腑经络、针刺方药等进行了详尽的阐 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可谓中医史上一大壮举。《黄帝内经 》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具体应用和良好的诠释,其中的哲学思 想令世人感到荡气回肠。这部医学著作在很多其他方面都达到 了极高的学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黄帝内经》讲什么
•1.顺其自然(因天之序) •2.健康长寿靠自己 •3.天人合一
• 因天之序,天的序就是从夏到秋,从秋到冬,从东再到春
。天之序永远不会变,人体也要顺应这个次序。最好的状 态是四象全有,见群龙无首吉。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和状态 。
• 健康长寿靠自己,《黄帝内经》是讲医道的书籍。健康是
书中重要内容节选
•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怒伤肝、喜伤心,大怒可以伤肝,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
节制自己的情绪,不能让它任意泛滥。过喜的话就会伤及 心,喜则气缓。 思伤脾,过思的话就会伤脾胃,吃不好,睡不香。 忧伤肺,过忧的话,就会伤肺气,林黛玉就属于忧伤肺。 恐伤肾,过恐就会伤肾。
黄帝内经PPT课件
*严重者用良性活血药:
赤烧、单参、或鳖甲等调整。女人摆脱了怀孕、 生子、抚养、哺乳的沉重负担、到觉悟高潮期, 开始为自己活了。
.
15
七、“八”是男人这辈子的数
*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葵至、精气溢泻,
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 32岁)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 40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 ( 48岁)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葵竭,精少,
肾藏衰,形体皆极。 ( 56周岁) *八八:则齿发去,无子 ( 64岁)
.
16
*16—24岁是男人发展勇力和智力的黄金年龄, 禁欲会伤神,节欲
*32岁男人最迷人,过30岁,“病”就开始上门 找人皱纹其欲眼角,斑白始于鬓角,全因三 焦经出了问题
A、透支肾精,身体会灾害不断,男人64岁没有精了 B、吃的多,耗的元气越多,应吃坚果硬果
* 春天多风,且风是往上走的 秋天的风具有萧条之气
夏天多暑多热,秋天多燥,冬天多寒
平平淡淡的欲望,心无挂碍
真气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珍惜
.
9
2、精不内守的表现: 眼神没神,脸色发黑,发暗, 女人早产堕胎(养精蓄锐)
人“汗出如油”的时候最危险. 先补后益才能制止漏精
3、失什么也别失神。 焦虑忧虑会导致人失神。
.
12
* 早熟必早衰
* 21岁到28岁是女性最适合结婚的年龄。 28岁是最美的年龄。
* 黄脸婆:肠胃功能不好。长斑、黑眼圈、 刀疤脸都是胃有问题, 脱发的原因是精血不足
* 42岁时一定要照顾好小肠经、膀胱经以及胆经和 三焦经,60、70岁仍面如桃花。
黄帝内经-阴阳五行 ppt课件
理论阐发
人体与天地相通应 一方面,天地之气入通人体以养脏腑,另一方面,人体的形态结构和 生理、病理又与天地的事物应象. 法天地之理养生治病的意义.
临证指要
李×× ,女,10岁.病孩由其父抱持而来,合眼哆口伏在肩 上 , 四肢不自主地下垂软瘫 , 如无知觉状 . 其父代诉 : 病 已三日,每到中午午时和半夜子时左右 ,即出现上述症 状 , 呼之不应 , 但过一时许 , 即醒起如常人 . 岳见病状及 聆听病情亦感茫然,讶为奇症.乃深加思考,得出子时是 一阳生之际,午时是一阴生之际.子午两时正是阴阳交 替之候,而出现痴迷及四肢不收之病状 ,则治疗应于此 着眼,但苦无方剂,展转思维,想到小柴胡汤是调和阴阳 之方剂,故投以二帖试治.不意其父隔日来告服药二剂, 已霍然如常人,即拟上学读书云. (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
名词解释
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食 ”音义均同饲。有供给、饲养 的意思。“五气”,即风、火、湿、燥、寒。
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争修明,音声能彰:“五 色”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修明”,原义是 整治洁明。《韩诗外传》:“礼仪修明,则君子怀之。” 此处引申为明润。“彰”,即显著。指声音洪亮、清晰。 湿疹怎么治疗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气和”,谓五脏之气 协调正常。“生”,指生化机能。“气和而生”,谓五脏 获得天气与水谷精微的营养,脏气趋于协调正常,因而能 保持旺盛的生化机能。“津液”,此处泛指精、血、津液 等有形物质,是产生一切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津液相 成”,说明人体生化机能得到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 资助,于是“神乃自生”。“神”这里指生命活动,它是 依附于形体而存在有功能表现。
临证指要
饮食生冷,而致吐泻,此脾胃虚寒所致无疑.而患者又有心烦,口苦,脉 数等热象.心烦,口苦表现为上,泄泻,呕吐病变在中下,一寒一热,一上一 下,错综复杂,刘老清上温下,选用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治,干姜以温中 ,芩,连以清上,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升降相因.
黄帝内经课件
通过分析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性质、部位和程度。
脉象的运用
在临床实践中,结合其他诊断方法,综合分析病情,做出更准确 的诊断。
望诊法
望神
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判断病 情的轻重缓急。
望色
观察患者的面色,判断病情的 性质和部位。
望形
观察患者的形态、体态等,判 断病情的虚实和寒热。
望舌
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等,判 断病情的寒热、虚实和气血运
黄帝内经课件
• 黄帝内经概述 • 阴阳五行理论 • 脏腑经络理论 • 病因病机理论 • 诊断方法与技巧 • 治疗原则与方法
目录
01
黄帝内经概述
定义与起源
定义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典 籍,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也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
起源
据传,《黄帝内经》起源于先秦 时期,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 和完善,最终成书于西汉时期。
03
注意事项
在针灸治疗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在治疗过
程中,患者应保持放松状态,不要紧张;治疗后,患者应注意保暖和休
息,避免剧烈运动。
感谢观看
THANKS
寒邪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可致气血凝滞。
暑邪
暑为阳邪,炎热夏季致病特点为暑热伤气耗津。
湿邪
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易阻气机。
燥邪
燥为阳邪,易伤津耗液,致口鼻咽干、皮肤干裂 。
火邪
火为阳邪,炎上生热,易耗气伤津。
七情内伤致病
喜伤心
过喜则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怒伤肝
过怒则肝气郁结,疏泄失常。
忧伤肺
过忧则肺气耗散,气机不畅。
03
脏腑经络理论
《内经选读》ppt精品课程课件讲义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合流始于战国之末的阴阳家,兴 盛于两汉,是汉代流行的思想。汉代的许多政论、著作每 带有阴阳五行的印记。
其
他
语言文字的使用,纪时的习惯,制作金属细针所要求 的材质和冶炼术等,亦多符合汉代的特点。
第一单元
佐证——出土文物
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王堆、荆州地区张家山等数 处汉墓出土了大量简帛医书,内中虽然没有《黄帝内经》 或《素问》之类的篇卷,但其内容与《内经》有一定关 联,成为考定《内经》一些篇章来源和撰著年代的可靠 依据。 《灵枢·经脉》及《黄帝内经》不见于马王堆、张 家山汉墓,更加证实《内经》成书确在汉代初年之后。
关于原著
•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
•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 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中国医学发展 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典籍。 • “岐黄之术”?!
• 后世医学尊称为“医家之宗”,“轩岐之书”。
学习要求
1.掌握《内经》的成书时代。 2. 掌握《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的书名含义。 3.掌握《内经》的流传情况。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内 经 选 读》
主讲:XX XX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
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 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 - 孙思邈
PPT内容可自行编辑
开始上课!
绪 论
为什么要学习原著?
• 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始终 •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而且这样一种研究,比起 •通过同时代的工作对已完成的题目作出一种流畅 •的叙述来,往往对于实质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刻的 •理解。 --------爱因斯坦
黄帝内经 课件
肾
节制房事,避免过度劳累,适 当食用补肾的食物如黑芝麻、 核桃等。
四季养生法
春季养生
注重养肝、生发阳气,多食用 温性食物如韭菜、红枣等,加
强锻炼和户外活动。
夏季养生
注重养心、清热解暑,多食用 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 冬瓜等,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秋季养生
注重养肺、润燥生津,多食用 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百合 等,保持室内空气湿润。
文化价值
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黄 帝内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 智慧和思维方式,具有很 高的文化价值。
02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理论
阴阳理论
阴阳理论是《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万物 皆有阴阳两面,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人体的健 康和疾病也与阴阳平衡有关,保持阴阳平衡是养生的关键。
健康旅游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念和方法被应用 于健康旅游项目中,为游客提供身心 健康的旅游体验。
06
黄帝内经的现代研究与发展
黄帝内经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角度的研究
从现代医学角度对黄帝内经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探讨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跨学科研究
结合其他学科如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黄帝内经进行研究, 挖掘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价值。
黄帝内经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技术应用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黄帝内经研究、整理和传播方 面的应用,展望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前景。
结合现代医学发展
分析黄帝内经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发展 方向,探讨其在未来医学领域的作用和价值。
学术交流与合作
促进黄帝内经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其在 国际学术界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内容与架构
精读《黄帝内经》 ppt课件
ppt课件
39
谢谢
ppt课件
40
1、阴阳的其本概念,
2、阴阳其本内容,
ppt课件
23
3、人体结构和物质阴阳分属和特征,
4、人体生理功能方面的阴阳相互关系,
5、人体病变方面的阴阳病因病机, 6、诊断辨证阴阳学说的运用, 7、中医治疗上阴阳学说的运用, 8、养生防治上阴阳理论的应用。
ppt课件 24
脏象学说内容类 《素问·灵兰秘典》论述十二脏的主要 生理功能。 《素问·六节藏象》论述五脏与体表联 系及与季节气候关系。 《素问·别论》五脏六府、奇恒之府的 共同的功能
ppt课件
27
(七)结合临床实践应用,深入地 理解《内经》的理论观点
理论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在学习《内 经》时对某些理论原则,在全面深入理 解的基础上,还应当与临床实践密切结 合起来。通过实践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和 掌握《内经》学术思想和理论原则。
也有很多医家认为,《内经》也是临床 之书。
ppt课件 28
ppt课件
3
《内经》,原为 18 卷。其中 9 卷名《素 问》;另外 9 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 《九卷》或 《针经》,唐以后被称为 《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 形成于战国时期。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吴仪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 2008年全 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说这番话的。 吴仪笑呵呵地说:“中医是有很大 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 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她的话 还没有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然后便 是掌声。
ppt课件
14
要掌握原文中的理论原则及其学术观 点,除了自己在读通原文的基础上,运 用中医理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探 索外,还必须参阅历代各注家对《内经》 的理解和心得体会,进一步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折。
黄帝内经_收藏版 PPT课件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第二单元阴阳应象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篇解]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
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
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学习要求]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掌握阴阳的可分性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原文]201 一级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注释]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
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
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
杀,消亡。
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5、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
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
本,指阴阳。
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
积,汇聚。
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黄帝内经-大学生课上PPT讲解PPT课件
选C 肾 水
生姜泻心汤 散痞气之结:半夏,生姜 温补中气:人参,大枣,甘草 降胃气之逆:黄连,黄芩
半夏:辛开(调脾气升) 黄连: 苦寒(使胃气降)
脾胃的病机病理变化:
1饮食不节 (过饱或饮食无常) 《内经》”阴之所生,本
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湿·热致脾为病 《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暴注
黄帝内经-大学生课上PPT讲 解
№提示:
张仲景:今有人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
此皆胃气不和之故。 《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心火
“治病必求于本。”“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思路:失眠
本:脾胃 (中焦斡wo旋上下之作用)
脾胃
标: 心肾(水火相济)
脾胃不和使水火相济之功受阻→阴阳不
交 ,阳不入阴→失眠多梦
3>少阳脾胃病——和解
有“胸满胁痛而呕”或“潮热”者,均主用小柴胡汤
4>太阴脾胃病——理中
太阴主寒湿之化,治疗以温中为主,立方如理中汤.(丸)、 甘草干姜汤之类。 1“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 ,宜理中丸”此乃脾虚中寒不能摄液所致.方用理中丸温中 缓 图,属正治之法。 2太阳与太阴并病,“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以人参汤温中寒.加桂枝以解表散寒,自是表里双解之法
发展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六经病机,发挥 了脏腑、经络、气血、痰饮病机。
《诸病源候论》为最早的中医病因病机 专著。
《小儿药证直诀》奠定了儿科病机理论 基础,阐明了儿科病机特点。
刘完素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李东垣确立“阴火”的病机概念。 朱震亨倡“相火论”,提出“阳有 余、阴不足”及阐发“六郁”病机。 温病学派阐发了卫、气、营、血病 机传变规律与三焦传变机理 《医林改错》丰富了瘀血病机理论。 《血证论》对血证与脏腑病机作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
经脉
.
3
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 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雷公曰:愿卒闻 经脉之始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 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
4
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 于中焦,下络大肠,还 循胃口(贲门),上膈 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 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 之前,下肘中,循臂内 上骨下廉,入寸口,上 鱼,循鱼际,出大指之 端;其支者,从腕后直 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
5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 则交两手而瞀(mào),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 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 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 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 变。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 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 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
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
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
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
指间,出其端。
.
9
是动则病洒洒(xiǎn)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 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gàn)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 (zhěn),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 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 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 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 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6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 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 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 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 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 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 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 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 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 右之左,上挟鼻孔。
.
7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 目黄,口干,鼽(qiú)衄,喉痹,肩前臑痛, 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 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 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 小于寸口也。
.
12
.
8
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
(è)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
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
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
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
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
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
内经 • 灵枢—经脉. Nhomakorabea1
《灵枢经》与《素问》共同组成了中医经典医学论著 《黄帝内经》,该书创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和针法原理, 是中医理论和针灸发展的核心。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称该书为《九卷》, 此后又有《针经》、《九灵经》、《九墟》等不同书名。
《灵枢经》涉及针刺、经络方面的内容有九针形制用 法、十二原穴、五输穴、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各种刺法及补写操作、针刺禁忌、五节刺、卫 气循行规律及与针刺的关系等等。
.
10
三、足阳明胃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 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 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 (zhuān)内,循胫骨后, 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 廉,入腹,属脾,络胃,上 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 心中。
.
11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 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 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 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写之, 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 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