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文化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

一藏医药基本理论

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

萌芽

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奠基

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后经

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顾名思义《四部医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和《后续医典》,每个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全书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争鸣

公元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局面。这些学派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喀巴学派的影响最大,由于强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西北高寒干燥地区,所以被称为北派,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杰札桑;而苏喀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东南地区,被称为南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年尼多杰。

藏医南、北两派及其支派虽然各有专著,但均捧《四部医典》为主要经典,只是某些学术观点不同,对《四部医典》某些内容的解释也有一些差别。

藏医各大学派的竞相争鸣活跃了医药学术思想,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也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繁荣

藏医药学在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

19世纪,藏医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3世达赖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发展,下令恢复和加强以前建立的药王山利众院、重新印刷藏医药经典著作、出巨资修订《四部医典》。1897年委派强巴派名医夏吾丹却华旦和苏喀派名医羌青巴·强巴图昂主持药王山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出大量学员。

1835年,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藏药经典《晶珠本草》问世。《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共收载药物2294种,除去重复部分,共收载药物1220种。这部本草巨著内容丰富,分类科学,至今仍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中的《本草纲目》,而其实际收录的药材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多出423种。

藏药材

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疗效。青藏高原共有天然藏药材2300种,其中植物药材2085种,动物药材159种,矿物药材50余种。常用的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动物类40余种,矿物类40余种。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空气新鲜,纯净无污染,使得那里的植物具有耐寒、抗旱、光合作用强、有效物质积累高等独特的生物特征,药效特别好。加上独特的理论和炮制工艺,使藏医药在多种疾病领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日益显现出独特的医疗价值和应用前景,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

三大学说

五源

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五源学说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水、火、风和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等五源相互滋生、演变、发展的关系,进行抽象的推衍、释译、归类,用以解释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当这种朴素的哲融入到藏医的发展过程中时,就形成了藏医药理论。所以说,五源哲学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三因

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

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但是一旦因外在因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调节病理的隆、赤巴、培根三邪的过程。因此,三因理论贯穿于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所有方面,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无不以三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根本和核心。

寒热

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寒热学说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被称为寒热辩证法,主要就是辩察疾病的寒热属性然后再对证用药治疗。针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藏医学中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寒热之分。基本原理就是热病寒治、寒病热治。

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

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赤巴性热,培根性寒,隆的寒热属性也属寒。赤巴和培根之间具有相克的关系;隆具有两重性,即:遇到赤巴将其鼓得更热,遇到培根将其激得更寒。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