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药文化简介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
布达拉宫的藏医药知识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老宫殿之一。
作为西藏文化的象征,布达拉宫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是藏医药的重要研究与传承中心。
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布达拉宫,探寻藏医药知识不仅可以了解其发展和传承情况,还能领略到其独特的医药理念和疗法。
一、藏医药的发展历程藏医药起源于古代吐蕃王朝时期,经过历代医学家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布达拉宫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自藏王朝以来,布达拉宫就设立了藏医院,聚集了大量的医学家和药物专家,开展了广泛的医学研究和实践。
这些医学家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医学交流和合作,吸收外来的医学经验,为藏医药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藏医药的特色理念藏医药的特色理念主要包括整体观念、平衡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观念。
在藏医药中,医生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身体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因此治疗疾病时注重全面的调理。
而平衡观念则强调阴阳平衡、五行调和等理论,认为人体健康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紧密相关。
而在个体化治疗观念方面,藏医药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疾病状况都是独特的,因此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三、藏医药的独特疗法藏医药的独特疗法主要包括草药治疗、针灸疗法和藏药疗法。
草药治疗是藏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运用中草药进行药物疗法,以达到调和阴阳、平衡五行的效果。
针灸疗法则是利用针刺经络来调理人体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穴位,调整气血的流通,以起到平衡阴阳、滋养气血的作用。
而藏药疗法则是以藏区特有的药材制成的药物,通过药物的内服和外敷来治疗疾病。
四、布达拉宫对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中心,对于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布达拉宫设立了藏医学院,培养了大批的藏医学人才,促进了藏医药的研究和传播。
此外,布达拉宫还收藏有大量的医学典籍和文物,为后人研究藏医药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资料。
藏 药 文 化
藏药文化一、藏药起源:举世无双、雄伟壮观的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北起昆仑山,南至喜马拉雅山,西自喀喇昆仑山,东至横断山脉,幅员辽阔,地势高亢,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条件,复杂的地理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许许多多耐寒、抗缺氧、生物活性高的药材。
青藏高原是藏医学发生、发展的摇篮,几千年来,为藏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繁衍生息、生产活动和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完整的科学体系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由于其历史悠久、理论完整、用药考究、疗效独特,故位居藏、蒙、维、傣四大民族医药学之首。
藏医药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1300余年,而其真正的起源则要追说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史前年代。
早在公元前几个世纪藏族同胞便已懂得初步的医药道理,发现有些植物、动物和矿物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譬如:酥油可以止血,能治疗烧伤、烫伤,青稞酒舒经通络、活血散瘀,柏树枝叶、艾蒿烟熏防治瘟疫等方法。
这些经验通过言传口授世代相传,必是传少漏多,甚至以讹传讹。
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宇妥•元丹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宇妥•元丹贡布最为有名。
直至公元八世纪《医学大全》、《无畏的武器》、《月王药珍》等一系列藏医药著作的相继问世,才标志着藏医药开始进入有文字记载的系统发展时期。
非遗系列之藏医药PPT
本世纪下半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藏医药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非
藏医药科研工作被列为青海省医学科研重点之一,成立了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和州县藏医药研究机构。
先后整理、翻译、出版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藏医药选编》等10余部藏医药经典著作。
遗
“《帝玛·丹增彭措医著选集》整理研究”被评为1995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基础研究二等奖。 系
元)作为建设费用。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国
家对藏医事业的重视和关怀。
列
非
遗
0 2
前景展望
系
列
02 前景展望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世世代代的生 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与自然和各种疾病进行斗争中, 积累了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学 体系,涌现了许多医学贤圣,丰富了藏医理论,同时又由 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也出现了发展极其缓慢的局面,直到 本世纪下半叶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20治06区年区藏藏医医药教被育国逐务步院走列向入正第轨一,批以国正家规级学非历物教质育文和化在遗职产进修培训为主、民间师带 徒带教为辅的格局已经名形录成。。1983年,该区建立了第一所专门培养藏医药人才的自治区藏医学校,1985 非 年,西藏大学又设立了藏医系。1989年,藏医学校与藏医系合并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该院设大 遗 专、中专两部,每年为全区各地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新疆等成为该区藏医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 系 1990年至1995年间,在瑞士红十字会、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和外籍人士的援助下,分别成立了学制6年
名录。
在天津河东区中医院开设了藏医门诊。藏医独特的秘方, 非 精湛、良好的疗效,博得京津二地及国内外广大患者的好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
藏医-藏族医药简史藏医-藏族医药简史藏医药是一门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传统医药。
千百年来,它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和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民族医药学的精华,对某些疾病有独特见解和疗效,使其在祖国民族医学之林独树一帜,同其他民族医学一样,成为祖国文化宝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藏民族的繁衍昌盛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早在原始社会,藏族先民就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极为原始的医疗卫生经验。
据藏族史书记载,聂赤赞普在位时,他的心中存在一些疑虑的问题,包括盗贼、敌人、野牛,毒物和咒诅。
当时,他的臣下集拉嘎玛月德对他说:"可以用赔偿的办法来对付盗贼,用亲友来对付敌人,用药物来对付毒物,用禳解来对付咒诅".这表明,在二三千年前的西藏地区,尽管当时的生产水平还十分落后,但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药物,用来治疗中毒和其他病症。
这段时期估计是在由原始社会制度向私有制过度的时期。
大约在这个阶段,人们由图腾崇拜而产生原始的宗教观念,这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进步。
高原上的原始宗教是本教。
本教的教旨认为,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上、中、下三个世界,上界为天神所居,中界为念神,下界为龙神。
本教徒为人们卜卦祈福,上观天象、祀天神,下镇鬼魔,还能预卜吉凶,为病人乞求神药,息灾送病,为死者营建墓穴。
这种巫术与医术混为一体的现象,表明医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例如从敦煌出土的藏文卷就有“人神不悦,引来魔怪、妖精、瘟疫、厉鬼等。
国王与尚论生命危险,凶”;还有“属于‘火土’,身无病,生命平安,吉;……病人无须服药能愈”。
史料还表明,公元前1、2世纪的统治者巩杰赞普也请本教巫师卜病:“囊辛百脱坚以卜卦召福,祈神乞药……楚辛百村坚息灾送病……”。
这表明本教徒确是用祈卜与医药合用的方法来为人治病的。
本教不仅相信多神,而且认为人体的疾病与“龙”神有关,认为一切疾病都来自“龙”,这些“龙”能引致癞病、水疱、疱疮、痘疮、瘟疫、跛子、梅毒等,病种可多达400种以上,而引致这些病的“龙”也各不相同。
藏医学的认识
藏医学的概述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是由藏族医师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世代相传而形成的,是藏族人民治疗疾病和保护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藏医学综合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了藏族特有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藏医学的理论基础藏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五行学说:藏医学认为宇宙万物都由五行(金、木、水、火、土)构成,人体也是如此。
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保持了身体的平衡。
疾病的发生和治疗都与五行关系密切。
2.三气理论:藏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三种基本气体,分别是“温气”、“冷气”和“病气”。
温气和冷气的平衡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病气则是疾病的根源。
3.三个体液理论:藏医学认为人体内存在“胆液”、“黏液”和“气液”三种体液,它们的平衡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当体液失衡时,就容易引发疾病。
藏医学的诊断方法藏医学的诊断方法与中医学有相似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貌、眼底、舌苔等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性质。
2.闻诊:通过嗅闻病人体味来判断病情,例如体味中是否有腐败味或草木味。
3.问诊:通过与病人的交流,了解病情的发生过程、主观感受等信息。
4.切诊: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腹部等部位,来判断病情的变化和分析病因。
藏医学的治疗方法藏医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草药疗法:藏医学注重使用植物草药进行治疗,认为植物草药具有特定的药性,并能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
2.饮食调理:藏医学强调合理饮食对健康的重要性,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食材,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针灸疗法:类似于中医学的针灸疗法,藏医学使用针刺或热敷等方法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动。
4.外治疗法:包括外敷药物、熏蒸等方法,用于治疗皮肤病、创伤等疾病。
藏医学的特点和研究现状藏医学在医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它通过对藏族医生的实践经验和世代相传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科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藏医药文化的总结
藏医药文化的总结引言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一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藏医药文化。
本文将对藏医药文化进行总结,从其起源、基本理论、疗效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藏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
藏医药的起源藏医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
藏医药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多年,受到了印度传统医学、波斯医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在长期的实践中,藏医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法。
藏医药的基本理论藏医药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因素学说”、“藏医六淋”和“藏医四治”等。
其中,“三因素学说”认为人体健康与外界环境、个体生理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藏医六淋”是藏医药理论的核心之一,指的是六种病邪的侵袭和人体精气的淋失。
“藏医四治”是指四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内科和外科手术。
藏医药的疗效藏医药在临床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的疗效,尤其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据统计,藏医药的总有效率在80%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其中,许多中药方剂和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藏医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藏医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了现代藏医药体系。
现代藏医药在医疗设备、疗效评价以及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与此同时,藏医药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护,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条件。
结论藏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效在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藏医药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实践中,藏医药展现出了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病症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藏医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
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藏医药将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启发。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
藏医药的研究与发展藏医药是西藏地区传统的医疗体系,其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自古以来,藏医药一直扮演着西藏地区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藏医药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并且吸收了现代医学的一些成果,深受广大群众和学者的关注和喜爱。
一、藏医药的历史和文化特点藏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其源远流长。
古代的藏医学典籍《四部医典》是藏医药的起源,它包括了《丹珠尔》、《罗布沙》、《尼沙》、《玛依》四部书,是藏医药学的经典之作。
藏医药学是从藏族文化和哲学中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科学,它以自然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为基础,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医学体系。
藏医药的特点是重视整体观念,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以人为中心,注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在藏医药的理论体系中,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如外感、内伤、六情六欲、五气六味以及同病异治等因素都能引起疾病的发生。
藏医药强调疾病的防治,重视平衡调和,提出了“调和平衡”作为治疗原则。
二、藏医药的临床应用藏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表现出了其的独特优势。
例如,在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治疗中,中药的组方和药物选择都是根据疾病的表现和病情分型来实施的,在药物组合的过程中注重治疗病因和病理机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在对抗癌症等危重疾病时,藏医药疗法的综合性和个性化特点也表现出了重要的地位。
在同样的情况下,与成药相比,病人更愿意选择藏药中医疗卫生药的口服制剂,这些藏药中的中药具有化瘀散结、行气化痰、清热解毒等功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藏医药的科学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展,藏医药的研究也获得了巨大的进展。
目前,在藏医药学的研究中,社会热点问题和关注的重点基本集中在药物资源开发、药物活性成分、中药制药技术及药物安全性等方向。
例如,藏药中含有众多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如多糖、黄酮、皂苷、蒽醌等,它们对呼吸、心血管、神经系统、肿瘤等多个方面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因此,如何提取、鉴定、纯化和利用这些活性成分以获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是藏医药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藏医简介
诞生于雪域高原的藏医,天生就有得天独厚的资本。
由于在肝胆、心脑血管、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妇科等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藏医已成为全世界医学关注的焦点。
而堪称珍宝的藏地药材,便是成就藏医传奇的关键。
¤最高大的“聚宝盆”
世界上最高大、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是藏药的摇篮与主产地,现代藏药应用的地域,除了西藏外,还包括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自治州和自治县。
据调查,藏药资源有2400多种,其中植物类2172种、动物类214种、矿物类50种。
藏区自古以来便是我国药用植物的“聚宝盆”,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红景天、冬虫夏草等数百种珍贵药材畅销海内外,而鬼臼、红豆杉、八角莲、软紫草等抗癌药用植物也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应用。
¤精雕细琢的藏药
正因为藏地药材的名贵,藏医对于藏药的采集加工都极为重视。
藏药一般要求色鲜味艳、无虫害、无损伤,甚至未被阳光、阴影或水侵害过。
药材的花蕾、茎枝一般在旺盛时采,根、种子在秋季时挖,叶子要在夏季采,果实则在秋天收,树皮在冬春秋时采集,树脂在春秋采集。
藏地药材除了在采集时要“适地,适时”外,挑选时也要“干燥拣选,分清陈旧”,最后还要经过“炮制去毒,调伏增效,适当配制”等严格工序。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
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藏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为核心”的理念,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及通过草药、针灸、按摩等手段来治疗疾病。
以下是一些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1. 平衡理论:在藏医学中,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
根据藏医理论,人体内部的阴阳五行必须保持平衡才能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阴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五行则指代了金、木、水、火和土五种元素,通过平衡这些因素,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八支脉象:藏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是通过触诊脉搏来获取信息。
藏医学将脉象分为八支,分别是盛(yang)、沉(yin)、滑、弦、细、数、浮和大,每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体征和疾病。
3. 四因素理论:藏医学把疾病的产生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地气、天气、膏粱负荷与感冒七情。
地气指的是环境因素,比如高原地区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天气是指气候变化,如风、雨、寒等;膏粱负荷是指饮食和生活习惯;感冒七情是指情绪对身体的影响,如喜、怒、忧、思、悲、恐和惊。
4. 藏药:藏药是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量草本植物、动物及矿物等制成。
藏药采用天然材料,经过独特的加工方法制成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
藏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5. 针灸与按摩疗法:藏医学也包括针灸和按摩的疗法。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穴位,以刺激经络系统来调节身体功能。
按摩疗法则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和经络,以促进气血流通,调整身体平衡。
藏医学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疗法。
了解藏医重要基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也使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医药文化。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医学类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医学类包括多项传统医学知识和技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个:
1. 中医药:中医药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医学体系,包括中草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以及中医诊断和辨证施治理论。
2. 彝族传统医药: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文化。
彝族医药以植物药物、动物药物和矿物药物为主要疗法,并结合针刺、拔罐、刮痧等技术进行治疗。
3. 藏医药:藏医药是中国西藏地区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以藏药为主要疗法,结合独特的诊断方法进行治疗。
4. 蒙古族传统医药:蒙古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传统医药文化。
蒙古族传统医药以牛、羊、马等动物的内脏、皮毛、骨骼等材料为药材,并结合蒙古族特有的滑石、黄土等制剂进行治疗。
5. 少数民族药草知识:中国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药草知识和应用方法,如壮族、傣族、回族等。
这些中医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反映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魅力和疗效。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
布达拉宫的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布达拉宫作为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宫殿,也是藏族文化和传统医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布达拉宫内部,藏族传统医药和疗法得以延续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健康保健方式。
一、藏族传统医药的特点藏族传统医药源远流长,形成于高原地带特殊的气候、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下。
其主要特点包括:1. 自然疗法:藏族传统医药强调与自然和谐共存,充分利用高原植物、矿泉水和动物资源等自然资源进行治疗。
例如,藏药制剂以植物、矿物、动物和矿泉水等作为主要药材,通过中药煎煮、研磨等方式配制而成。
2. 整体观念:藏族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调理身体和心灵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与现代医学注重局部治疗的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3. 经验总结:传统藏医疗法经历了长期的实践,蕴含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藏医师通过世代相传的经验和知识,获取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治疗方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4. 多样性和个性化:藏族传统医药注重疾病的个体差异和多样性。
不同的疾病和病人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二、传统医药在布达拉宫的应用布达拉宫是一座庄严肃穆的佛教寺庙,同时也是藏族传统医药的重要中心。
在布达拉宫内,藏医师利用传统医药和疗法为前来求医的人群提供保健和治疗服务。
1. 药物治疗:布达拉宫内部设有藏药制剂室,藏医师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为其配制治疗方案和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藏地特有的草本植物、矿物等原料制成,经过严格的制备程序和稀释褒汤等过程,以保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2. 针灸疗法:藏医包括“边韦双刃”和“果巴”等多种针灸疗法。
在布达拉宫内的诊所中,藏医师通过针灸疗法调理病人的经络和气血,以平衡身体的阴阳,促进身体的自愈力。
3. 盖瓦疗法:盖瓦疗法是西藏传统医学中的一种特殊疗法,通过藏医师的手法和音乐疗法相结合,以治疗心理和情绪相关的疾病。
试论藏族医学古籍及其独特的医学文化
试论藏族医学古籍及其独特的医学文化本论文简要介绍几部藏族医学典籍,此后作者就《四部医典》这部医学文献作了重点的论述。
文中以《四部医典》为例来论述藏族独特的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
藏族独特的医学文化成就是中华民族医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标签:藏医学古籍《四部医典》1藏医学缘起藏医藏药已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藏族先民就认识到某些动、植物和矿物有解除人体病痛的作用,在藏族群众中很早就流传“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藏医学在雪域高原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发展和完善。
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
当时藏族医学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放血疗法、涂摩疗法、酥油止血等比较原始的治疗方法。
藏医学文献异常丰富。
藏族学者根据藏文献的内容,创立了“十明学”,其中“医方明”是“大五明”之一。
医方明(“禁咒闲邪,药石针灸”)即医药学,论述所治疾病、能治药物、医治的手段、施治医生的科学。
【1】藏族医学形成于吐蕃时期,先为零星,后集大成。
下面先介绍藏族几部医学文献。
2藏族医学古籍举要纵观藏医药发展历史,藏医药学著作有两百余部藏族医学文献,藏医药学古籍异常丰富,下面选代表性医学古籍文献作简要的介绍。
2.1《门杰钳莫》古籍介绍。
《门杰钳莫》(又称《医法大论》)。
根据《吐蕃王臣记》等史籍的记载,松赞干布641年迎娶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批书籍,其中就有“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医书,其中就包括中医大典《医法大论》。
七世纪中,由马哈德瓦、达马郭嘎等译成藏文,书名为《门杰钳莫》。
此书中系统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医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等学说。
《医法大论》对藏医药有较大的影响,可惜原书已失传。
2.2《无畏之武器》古籍介绍。
唐朝著名中医韩文海参与编译过医学著作《无畏的武器》这部书。
韩文海是为赞普松赞干布治病而来的汉地著名中医。
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
藏医药浴疗法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组方、浴前诊断、综合施治都是在藏医学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所 采用的药材均为青海本地雪域高原生态环境下的药材;其药浴流程和方法、时令选择、护理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蕴 含着藏民族特有的人文因素;在施治过程中综合运用藏药学、藏医诊断学、藏医护理学,为保障农牧社区和城镇 居民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
青海省藏医院传统医药
01 历史渊源
03 流行地区 05 社会影响
目录
02 医药特征 04 传承保护
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青海省藏医院传统医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藏医药浴法,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 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 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 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
流行地区
藏医药(藏医药浴疗法)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山南,以及拉萨、日 喀则、那曲、昌都、阿里、林芝等地和青海省西宁,以及海东、海南、黄南、海北、海西、玉树、果洛等地的相 关社区世代相传,广泛应用。
藏医药资源与应用概况
藏医药资源与应用概况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中的一支重要的分支,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作为我国的一种珍贵的医疗传统文化,藏医药拥有着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医疗理论和实践方法。
尤其是在西藏自治区,由于其地理位置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藏药资源体系和医疗实践。
本文将对藏医药资源与应用概况进行简要的介绍。
一、藏医药资源1. 藏医药药材资源藏医药药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藏和青海等藏区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植被丰富,大部分在高海拔地区,能生长的植物种类繁多,如藏红花、藏茯苓、川乌等,都是藏医药的重要药材资源。
藏药资源文化主要包括藏药的药用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这些药材的采集、贮藏、加工、配伍及应用等方面的传统技艺。
这些传统技艺在藏区地区代代相传,形成了悠久的藏药资源文化。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藏药资源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藏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藏药保护自然保护区,保障藏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藏医药应用概况1. 藏医药临床应用藏医药在西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
藏医医生根据藏医药理论和理念,采用藏药制剂、针灸、手法疗法等多种手段,对各类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特别是在高原地区,藏医药有着独特的疗效和优势,深受当地人民的信赖和依赖。
2. 藏医药研究和发展近年来,随着藏医药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理论被引入到了藏医药中,使得传统的藏医药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一些医药大学和科研机构也对藏医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藏医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推广。
3. 藏医药文化遗产藏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藏医药以其独特的医疗理论和实践方法、丰富的药物资源等方面为人所景仰,成为国家文化遗产,值得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和传承。
4. 藏医药的国际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藏医药逐渐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认可。
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
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神奇而又科学的藏医文化●历史藏医关于人类起源学说图起源:藏医藏药历史悠久。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用于治疗的经验;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知道了一些动物的药理作用。
相传在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说法。
据《玉妥.云登贡布传》记载,西藏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三种疗法,即放血法、火疗法、涂摩疗法来治病。
同时,还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治疗外伤等等原始简单的办法。
唐卡天文历算图公元四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碧棋嘎齐和碧拉孜入藏,传播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等五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元六世纪以来,从内地传来了医学和天文历算;七世纪,文成公主入藏,带来四百零四种病方,五种诊断法,六种医疗器械以及四种医学论著如《门介钦莫》(即《医学大全》)等。
八世纪,金城公主入藏时又带来了许多医药人员和医学论著,并把其中一些著作译成了藏文,如《索玛拉扎》(即《月王药珍》)等等。
四部医典赤松德赞时期,藏医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九大著名医学家,即玉妥.云登贡布、碧棋列贡、吾巴曲桑、齐齐谢布、米娘绒吉、昌提杰桑、聂巴曲桑、冬门塔杰和塔西塔布。
其中玉妥.云登贡布最为有名。
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发展:15世纪以后,藏医开始形成南北两个学派,北方以强巴·南杰查桑(1395年)为代表主要总结了北方高原地区多风湿的临床经验,编著了总则本的注解《事续极明》和论述本的注解《于露流水》、后续本的注解《所需所得》。
另外米尼玛·通瓦顿旦也编写了不少医学书籍。
南方以舒卡·年姆多吉(1439年)为代表,根据地处河谷的特点,擅长使用清解药物治疗温热病。
这两派的共同特点是依据《四部医典》有关人体解剖脏腑测量的论述,绘制了两派风格不同的医药学挂图。
他们的医著有:舒卡·年姆多吉的《藏箱之四部医典》和注解《细经函八一百多年后舒卡·罗珠给布为了寻找工受的医著到娘麦地区,他终于找到了新玉妥的《金注四部医典》。
藏医藏药简介
藏医药简介一、蔵医基础知识以藏族为主创造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简称藏医,易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五元学说五元即土、水、火、风、空五种物质元素,这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础元素;土元“沉、稳、坚、黏”,功能持载和固定,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水元“重、寒、湿、润”,功能湿润和聚拢,能使万物滋润和聚拢成型;火元“热、轻、锐、腻”,功能温和和熟腐,能使万物产生温热和促使成熟;风元“轻、动、糙、燥”,能使万物运动和保持干燥;空元“空、虚”,能为万物运动和生长提供空间;二三因学说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三大因素:龙、赤巴、培根;七大物质基础: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三种排泄物:大、小便及汗;三大因素支配着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的运动变化;1、龙译成汉语是风,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气”;它的功用是生呼吸、肢体的活动、血液循环、五官的感觉、大小便的排泄、帮助分解食物并输送饮食精微等;龙一旦失调,就会出现心、肺、肝、胃、肠、肾、骨、胆、血液等器官机能的疾病;因龙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又分为下述的五种龙:1维持生命的龙索增龙,索增龙,位于人体头顶部,运行的部位是咽喉部和胸部;是维持人体生理正常活动,保持命脉正常运化的龙,它司人体的吞咽动作,呼吸运动、唾液分泌、打喷嚏、打饱嗝,使人的记忆力清醒,增强感官聪明而敏锐,还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精神状态,如索增龙失调,则引起命脉发病,精神错乱,乃至死亡;2上行的龙紧久龙,紧久龙,是主气血上行的龙,位于人体胸部,并运行于鼻部、舌头和喉管部位;作用是司语言,增气力,使人面色红润有光泽,充满活力,精神振奋,善于思考,若失调则会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气短、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导致上半身生病;3主消化的龙麦娘姆龙,麦娘姆龙,是主消化的龙,主要位于人体胃脘部位,运行于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功能是人体的消化机能,负责把食物中的精华和糟粕部分分开,补偿损失,并促使血液生成和成熟起来,若失调,消化系统就会出现紊乱,导致腹中生病;4主排泄的龙吐塞龙,吐塞尤,是主排泄的龙,位于人体的肛门部位,运行于人体的下部,包括大肠、膀胱、会阴等部位以及大腿的内侧;功能是人体精液的排除,月经和大小便等的排除,还管理忍便的控制以及妇女分娩过程等;总之,凡人体下半身的各种机能,都由它来司理;若失调则会引起排泄系统的紊乱,导致下半身生病;5普遍存在的龙恰不欺,普遍存在于全身的一种物质,主要位于心脏,并运行于全身,协调各种龙,功能是司人体四肢的活动,屈伸行走,还司眼睛及口唇的开合,并主管人的语言和思维活动,如错乱会生跛、挛等病;2、赤巴译成汉语是火,相当于中医理论的“火”;它的功用主要是产生热能并维持体温,增强胃的功能,使人知饥渴、能消化、长气色、壮胆量、生智慧;按赤巴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又分为:(1)消化赤巴赤巴觉久,位于胃部的消化和未消化的食物中,其功用是产生热能,使食物分解为精华与糟粕,并使其他各种“赤巴”的作用能正常的进行,更好地发挥生理作用;(2)变色赤巴赤巴同已,主要存在于肝胆,主要功能是使事物中的精微所包含的色素变成体内各种应具有的色泽,如:血液中具有的红颜色,胆汁中的黄绿色,以及肌肉的红色,粪便总深浅不同的黄褐色等;(3)明色赤巴赤巴多塞,存在于皮肤,使皮肤细腻润滑;(4)能作赤巴赤巴朱谢,存在于心脏,支配意识,主心壮胆,生谋划,主要功能是产生自豪,智慧的欲望,上进心与勤奋,心胸开阔等;(5)明视赤巴赤巴同己,存在于眼目,主要功能是司视觉,使人能看到体外周围的物体,并与辨别其颜色有关;3、培根译成汉语是水和土,相当于中医理论的“津液”;它的功用主要是磨碎食物,增加胃液,使食物易于消化吸收;司味觉,供人以营养和输送体液、保持水份;长肌肉、润皮肤、调节人的胖瘦;使睡眠正常、性情温和等;由于培根所在的部位和功用的不同,又分为:(1)保持水分的培根培根登及,存在于胸部,是其他四种“培根”的基础,可协调其他四种培根发挥正常机能,尤其当人体内的体液水分产生异常,即过多或过少时,能起调节作用,使其恢复正常;(2)磨碎食物的培根培根疟及,存在于胃部,位于胃未消化的食物中,主要是磨碎食物,有利于分解,这一机能还需与其他两种因素,即“消化赤巴”、“消化龙”来共同完成;(3)品味的培根培根娘及,主司味觉,位于舌头的部位,其主要功能是司味觉,主管人体尝味的机能以辨别食物中的各种不同味道;(4)使人知"满足"的培根培根寸及,主司感觉,位于头部,主要功能是司六识,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它能使人体产生精神情绪,如喜、怒、哀、伤、知足满意等;(5)润滑关节的培根培根局尔及,存在于关节,司人体全身的关节部位,其功能是使关节,即骨骼与骨骼相结合的部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负责关节的屈曲和伸张,使它们能灵活地活动 ;龙的特性包括:粗、轻、寒、微、硬、动6种;粗,其表现特点是性情急噪,舌苔明显,厚而粗,皮肤粗糙;轻,指人体喜欢避寒就温,喜欢晒太阳、烤火、饮食也喜热食,不喜凉食;微,其表现是随处可到,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硬,指在体骨有坚硬的性质,成形的硬块,在胸腹部常表现坚硬而不柔软,一般称为痞块或痞气;动,在性情方面,表现为情志容易变动,爱激动,人喜欢活动,到处流动;它与微、轻这两种特性也密切相关;赤巴的特性包括:腻、锐、热、轻、臭、泻、湿7种;腻:指使人有油和腻的外观,如面部、皮肤,都出较多的油质,光亮润泽;锐,主要指人的性情敏捷,也较暴躁,患病时多为急病,如疖肿,也较易化胧;热,指人体喜冷而恶热,喜在凉处而怕热,饮水也爱凉饮;轻,指身体轻盈,在患病时,也都比较轻而易治;臭,指它使人体分泌的汗液具有一些微臭,而尿液也都具有明显的腥臭味等;泻,指它使人食的食物中难消化之成分排泄,发生腹泻;湿;指它使人体保持较多的水液,痰湿,体表也较湿,还常使人排泄;培根的特性包括:腻、凉、重、钝、稳、柔、粘7种;腻:与“赤巴”的腻性相近,即带有油腻的性质,逢有舌苔时,也多粘腻;但这种粘腻多为白色,与赤巴的黄色粘腻舌苔不同,其排泄物,如粪便、汗液、尿液等也多粘腻;凉,指身体多凉,喜欢呆在温暖的地方,平时则喜热的饮食;重,指身体多重坠,动作笨重不轻便,行动也懒慢,不喜活动,病情也较稳,不易产生突然的变化;柔:指它的性质柔软,嫩薄,如表现在舌苔上,也较轻而薄,如有疼痛,也是轻微的;粘:指分泌物多而粘而厚,如吐泻出来的排泄物,常带最多粘液;七大物质基础中以饮食精微为最重要,因为其他六种物质均由它转变而成;血能滋润身体并维持生命;肉似围墙,能保护身体;脂肪能柔润身体,悦气色;骨为支架,骨髓能生精,而精的功用是生殖;至于大、小便及汗三种排泄物均系排除体内废物;汗则尚有温润皮肤的作用;龙、赤巴、培根虽各有其功能,但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协调统一地进行活动;例如,人的消化功能,先由培根疟及磨碎食物,继则由赤巴觉久将被磨碎的食物加以腐熟分解,麦娘姆龙负责"过滤",分别清浊,使糟粕移入大肠,精微则被人体吸收;在正常人体内,三大因素、七大物质基础及三种排泄物之间保持相对平衡;一旦内外环境变化,平衡破坏,将会引起疾病;特别是龙、赤巴、培根中某一种因素的功能亢进、低下或互不协调,不仅可引起龙病、赤巴病、培根病,而且还是造成其他疾病发生的原因;龙、赤巴、培根既用来解释人的正常生理活动、某些疾病发生的原因,还用来区分人的类型;四部医典中记载,龙、赤巴、培根引起人的体形及性格等的区别有7种,即,单一的龙型,单一的赤巴型、单一的培根型,龙和赤巴混合型,培根和赤巴混合型,龙、赤巴及培根三者汇集型;三大因素在人体内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特性不仅表现在身体的各种生理、结构方面,以及患病时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还广泛应用于人体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类型,其生理构造的区别是:以龙为重要成分的人,其体形驼背、干瘦、体格矮小,容颜灰黄色、活泼多语,喜唱歌嬉笑,爱争吵,不能忍受寒冷,行走时关节做响,财运不佳,寿短,睡眠不实,嗜甜、酸、苦、辣的食物;以赤巴为主要成分的人易渴、不耐饥,头发和身体的肤色发黄,极其聪明而傲慢,多汗,身臭,寿长,体高,财运均为中等,酷嗜甜、苦、涩,以及凉性的食物;以培根为主要成分的人,其体温低、怕冷,骨骼关节不显露、肌肉丰满,身体的肤色为白色,体形端直,耐饥渴,抗烦恼,肥胖,长寿,多财,嗜睡,外柔内刚,性情善良,酷嗜辣、酸、涩、粗糙的食物;龙和赤巴混合身体较小,培根和龙混合者身材中等,汇集型者,由于汇集了上述各方面的特点,发育圆满,疾病较少,具备了上等才能;三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分内因和外因;内因是隆、赤巴、培根三元素失调;外因包括气候变化、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外伤等;内因方面关系较大的是人的类型和年龄;龙型的人和老年人易患龙病;赤巴型的人和青年人易患赤巴病;培根型的人和小孩易患培根病;外因则主要为季节气候,地区环境及饮食起居等的变化;培根病多发生于春季,龙病多发生于夏季,赤巴病多发生于秋季;寒冷易发龙病,干燥炎热易发赤巴病,潮湿易发培根病;在饮食方面,过饥、过他、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等,均可引起体内龙、赤巴、培根的紊乱和功能失调,在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下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侵入人体的途径:一般由表人里,经皮肤→肉→血→骨→五脏六腑;龙、赤巴、培根三类疾病在人体中并不是始终固定不变的,如治疗不当,受体内因素或外界环境影响,可以互相转化;单一的病可引起另一种病的发生,这叫做转化或变症;如龙病用苦寒药物治疗,龙病不愈,反而引起赤巴病或培根病的发生;同样,赤巴病和培根病亦可转变为其他疾病;龙、赤巴、培根三类病的变种共分十二种;此外,龙、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既可单独致病,亦可二者或三者混合致病;尽管疾病多种多样,但是均可归纳为寒热两大类;龙病、培根病、漫怀病属于寒性病;而赤巴病、血病、急性病均属于热性病;藏医记载的疾病有404种;其中101种不治自愈,101种可治愈,101种治而不愈,101种不可治;四其他藏医诊断方法与中医大致相同,但藏医的尿诊更有其特色; 藏医治疗疾病的方法非常丰富;内治法以饮食及药物为主,强调根据季节调整饮食和起居;外治法包括针刺放血、按摩、外擦、火灸、拔罐、药薰、敷烫、药水浴、穿刺等;藏医所用的药物中,矿物药和动物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藏医的治病原则是采用与疾病性质相反的药物,即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二、蔵药基础知识目前有药用记录的藏药达2294种;常用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占70%;动物类40余种,占12%;矿物类40余种,占14%;常用藏药中有三分之一用药与中药相同;藏区本地草药占常用藏药一半以上;药物的性能,可以用“四气六味”来说明;“四气”指寒、热、温、凉;“六味”指甘、酸、咸、苦、辛、涩;一四气说热症与寒症:按藏医理论概况,病症可分为热症和寒症两大类;因此,用来治热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寒性;用来治寒症的药物,认为它们具有热性;至于温性和凉性,不过是程度上,比热性和寒性略为差一点;有些药不发生寒热温凉的作用,药性比较平和,所以管他叫平性;二六味说六味指服用药物时所产生的几种味感,如甘、酸、咸、苦、辛,有些药物不产生明显的味感,因而藏医管他叫涩;药物由于所含有效成份的不同,服用时就会刺激人的感官,产生各种味感;同一味道的药物,有时可以引起共同的作用,一般归纳为甘味药物有止咳、调补的作用;酸味药物有温和、开胃、消食作用;咸味药物能使身体坚实、通便、健胃;苦味药物有恶心、晕眩、减肥作用;辛味药物能治血病,发散、行气、干水肿等作用;涩味药物有血、胆引起的疾病及减肥、消油作用;但前面所讲的六味药物包括饮食在内,都将不可应用过量,因各有个味的不足之处,如酸味过量产生血,胆液汁上升、水臌等;甘味过量则生培根和油脂,而又使身体胖,遗尿瘿瘤腺肿等;咸味过量则会产生头发脱落,头发变白,皮肤衰老,面部皱纹增多,胆液汁上升,体力减弱;苦味过量诱发衰竭,而且龙、培根生发;辛味过量精液耗损,四肢萎缩,腰部和背部经常疼痛;涩味过量产生胃内部的黏液上升,而且腹胀,脉阻等;六味各自药部:1、甘药部类:甘草、葡萄、红花、石灰化、腊肠豆、黄精、天冬、棱子芹、冰糖、蜂蜜、酥油、肉等,此类皆为甘味药部;2、酸药部类:石榴、沙棘、木瓜、余甘子、柏仁、五味子、酸奶、酸乳汁、青稞酒、酒杯曲等,此为皆为酸味药部;3、咸味药部类:光明盐、硵砂、黑盐、角盐、藏红盐、卤盐、火硝、火硝泥、皮硝、灰盐、官桂、芒硝、碱花等,此类为咸味药部;4、苦味药物类:山豆根、獐牙菜、船形乌头、洪连、波梭瓜、止泻木子、麝香、小檗、婆婆纳、五灵脂、秦艽、紫堇等,此类皆为苦味药;5、辛味药物类:胡椒、干姜、荜菝、鲜姜、阿魏、溪岸、猫瓜草、天南星、葱、蒜等,此类皆为辛味药部;6、涩味药物类:檀香、河子、毛河子、绿戎蒿、岩白菜、西谷米、青杠、西河柳等,此类皆为涩味药部;三八性说药物的总的功效按性味、威力、效能三个因素可分为重、润、凉、钝、轻、糙、热、锐八性;重、钝两者能医治龙病;轻、糙、热、锐能医治培根病;轻、糙、凉三者和龙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龙病;热、锐、润三者和赤巴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赤巴病;重、润、凉、钝四者由于培根的性质相同,所以能诱发培根病;同时将药物的性归为寒、热两大类,也把疾病归并为寒性与热性两大类;龙病和培根病属寒性;赤巴病和血病属热性;黄水病和虫病为寒热并存;因此藏医理论则依据对治原则,即热性病以寒性药物治疗;寒性病以热性药治疗;寒热并存之病则以寒热药兼用;四藏药分类藏药具体的功效,按照药物性质,将每一种性质的功能分,共有八大类别;1、珍宝药类:如黄金、白银、松耳石、珍珠、珊瑚等;2、石药类:如赤石、炉甘石、菊石、石燕、金石和银石等;3、土药类:如石蕊花、黄丹、火硝、芒硝、碱花、黑矾、胆矾等;4、木药类:分为根、梢、干、枝、树脂、皮、茎、叶、花、果十种;5、精华芳香成份药类:此类药物包括草类、树木、动物三种;如冰片、白檀香、紫檀香、沉香、红花、丁香、麝香、熊胆等;6、湿生草药类:如木棉花、香旱芹、草决明、波棱瓜、沙棘、石榴子、白胡椒、大托叶云实等;7、旱生草药类:如藏黄连、翼首草、矮紫堇、肉质猎眼草、乌双龙胆、角茴香、佛手参、小大黄、玉竹和黄精等;8、动物类药:分为角、骨、肉、血、胆、脂肪、脑、皮、爪、毛、尿、粪便、全身等十三类;三、蔵医服用注意事项藏药的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是与龙、赤巴、培根在一天之内的变化和时间结合起来的,这与其他医学相比又有其独特之处;一服药时间名贵类藏药放在睡前11时和早晨5时服用,这是从消化吸收的生理原理而来,因为这一时间是人体消化吸收机能最旺的时期,在此时服药更容易被消化和吸收,发挥其最佳的效能,所以一般把名贵类药物的用药时间放在此时;当然,由于工作和其它原因,不能在此时服药,也可以安排在其它时间服药;珍宝藏药建议最好黎明或清晨服用,一般药物根据病情及药性来确定服用时间,如养生、健胃的药物在黎明时饭前服用,药物作用猛而体质虚弱的人在饭后服用最佳;一是为了避免食物对药效的影响,因为有些食物和药物在胃里可发生反应,轻者可降低药效,重者可发生反作用,所以需要在饭前两小时或饭后两小时服药;二是激活消化机能,达到药物的促消化作用;由于药物的成分不同,有些药物是很难消化的,而饭后可激活胃的消化机能,所以一般把难消化的药物放在饭后服用;三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而定,药性猛而枯涩的药物不仅对胃刺激大,而且身体比较虚弱的患者极易发生恶心、呕吐等反应;所以放在饭后服用不仅可以减少胃的刺激,而且可以避免恶心、呕吐等反应的发生;四服药方式1、因藏药需能长期保存,原料和制作工艺与中药有所不同,药物较难以崩解,所以应该在服药的前一天晚上用热开水浸泡,第二天早晨空腹服用;如患者像服用一般药物一样用温开水吞服,就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如珍宝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仁青常觉,建议睡觉前将药物研碎,用少量温开水浸泡,第二天清晨兑入少量温开水,空腹服用;其他药物嚼碎后温开水冲服;2、藏药讲究搭配服用;如治疗中风瘫痪,一天中的早、中、晚吃的药有所不同;早上吃七十味珍珠丸,中午就可以服用二十五味珍珠丸,如果只吃七十味珍珠丸一种药,不但患者经济负担过重,而且效果也比较差;3、要分期服用;如重症病人和一般病人、恢复期病人,用药量应该有所不同,从一天一丸到3~5天一丸,还需根据病情加减用药量,比如第一周每天一丸,第二周3天一丸,以后逐渐减为3天、5天、7天一丸,直至停服;4、要对症服用;如藏药石榴日轮丸,药典中注明是温补胃肾;如果患者是肾阳虚就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是肾阴虚就不能服用,否则可能出现不良后果;5、选择服药水,红糖水,味甘性热,是医治培根病和龙病的最佳服药水;冰糖、沙糖水,味甘性凉,是医治血、胆、肺热病的最佳服药水;蜂蜜水味甘性温,是医治黄水病和培根病的最佳服药水;三、蔵药病名注释癫狂:藏医认为是癫症和狂症两种疾病的合称;1、癫症:本病是以神志障碍为特征的一种病;藏医认为心脏中意识通行的细小管窍被隆邪所阻塞,导致人的正常思维功能减弱,心力衰弱,身、语、意三者的功能异变而产生的一种精神障碍疾病;2、狂症:本病是病邪侵入身心中意识运行的脉道,引起意识逆行而发的一种神志疾病,发病原因是心力衰弱、心情被扰乱等;白脉病:白脉病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症状一般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黑白脉病:是指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或病理损害、外部创伤造成的病理变化,症状表现为:口眼歪斜、四肢麻木不仁偏废不用、拘挛僵直、角弓反张、瘫痪、偏瘫、意识不清、头部震颤、失语蹇言等等;瘟疫:是指肉眼看不见的病菌侵入人体造成的,具有来势猛、高热、病程短、危险性大的特征,如:脑炎、淋巴腺炎、破伤风、黄胆性肝炎、急性肾炎等;黄水病:藏医认为黄水是血的糟粕进入胆囊,分解为胆汁,胆汁的精华便为黄水,黄水在生理方面起着调节人体水液、润滑关节等作用;但黄水偏盛或偏衰则产生黄水病,导致浮肿、水肿、湿疹、脏腑积水脓疡等;干黄水:藏医认为黄水遍于人体周身肌肉、骨骼及脏腑等内外各处,尤其是肌肤间和肌体各关节,黄水起着润滑关节,调解水液的作用;但人体内的黄水偏盛会诱发黄水病;干黄水其意相似于“除湿”;木布病:是三因隆、赤巴、培根与血、黄水相凝结而引起的综合症;主要症状为:胸腹灼痛、消化不良、呕吐胆汁,吐烟汁色粘液和血、大便燥结、肌肉消瘦、脊椎疼痛、舌不知味、出现肝脾胃肠痞瘤等;呃逆:是指气息上冲,喉间不自禁发出响声的一种疾病;病因是饮食起居发生不及、过甚、相反等异常导致隆功能紊乱,堵塞上行隆的通路,遂成呃逆;水肿:藏医认为水肿是下坠浮肿侵入各脏腑中,引起脏腑黄水积聚的一种疾病;发病原因是消化不良,起居失常,过度服凉性药物,久卧潮湿之地等,造成胃火衰败而发病;主要症状有:胸背疼痛,身体深重,腹胀肠鸣,面黄发热,小便不利,有时泄泻等;心隆症:病邪侵入心脏,在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失去平衡,导致病理变化,形成的危害人体的一种疾病;表现为身体战粟、胸闷气满,嘘气频发,胡言乱语,头晕目眩,失眠不寐,心神不宁等;痛风:本病是由隆与血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手脚关节干痛,时痛时缓,如同大燎,麻木不仁,肌肉跳动,时而散大,时而缩小,肿痛难忍,甚至化脓,足跟结垢呈花斑等;冈巴病:本病是因培根及血偏盛致使骨肉间肿胀、微痛,小腿逐步浮肿及齿龈变紫等为特征的一种疮疡病,属藏医八自生疮之一;症状为:上半身出现血点,心悸、头及眼眶疼痛,齿龈紫色发肿、出血,目赤,嘴唇发紫;腰部及小腿、膝关节疼痛,月国窝拘挛难伸,不能站立,躯体上下轮番疼痛等;肝中毒:由瘟热和毒热引起的肝损伤所致;症状为双目赤红、脸青而糙,肋骨刺痛、肝胃胀满、饮食不消化、饭后疼痛、大便干燥,足背浮肿、面颊和手足心呈黄色,患病日久则肝脏腐败,咯吐烟汁样痰液;陈旧热病:藏医学理论认为热症经年累月,迁延不愈,致使热邪深陷身内血液、骨骼等正精之中,犹如铁锈侵蚀铁内,油腻渗入骨内,漆渗入木内样,难以排除者称之为陈旧热;症状为:面多油腻,口内粘腻,上腭干硬,目赤干涩,流泪不止,皮肤色青干燥,上结薄垢,心跳不舒,上体灼烧,四肢与下体沉重麻木,体力衰弱,毛孔酸麻,放射性疼痛等;培根:相当于中医的“水”、“土”,但其作用与含义更广;它的生理功能是调节水液、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发生病理变化后则成为危害人体的疾病;症状为:饭后肝痛、腹虫上窜,口吐绿水,腹部胀满,形神憔悴,眼白黄染,身体沉重,倦怠无力等;龙血不调: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被扰乱而妄行所发疾病;症状为:全身关节疼痛、头晕发冷、失眠不寐、心烦心颤,身寒发冷,血压升高等;肝病:肝脏在过食辛辣及酸味之品,强力劳作等影响下,容易发生病变产生疾病;症状有:食欲不振、胃肝不适、腹胀头晕、心神不宁等;尿闭:是三因平衡被扰乱,致使小便闭塞不通的疾病; 症状为:尿色发青,膀胱及尿道刺痛,尿色红黄,尿道灼痛,尿液粘稠,胶滞不利,膀胱胀满,小便闭阻不下,用力才得排出等;尿频:由于培根和脂肪过盛,不能生化成血、肌肉、骨等精华而直接流入膀胱,导致尿量减少,尿液变得浑浊,淋漓不断的病; 症状有:尿液味涩如酒,尿液浑浊色紫,尿色白如撒米粉状,浑浊如撒细砂状,尿液味臭色红,并常流不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藏文化、藏医药文化培训手册一藏医药基本理论藏医药学迄今有近4000多年历史,其医学风格独特、理论完整、实践丰富,强调整体观念与平衡协调,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
他不仅是藏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也是中国和世界传统医学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讲授藏医药的基本理论。
第一是藏医药的发展历史;第二是藏医药的理论的三大学说,它构成了藏医药学的理论基础;第三个方面讲一下藏医药学独特的树喻图,树喻图是藏医药学的医学挂图,又被称为曼唐,它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藏医药学的理论与疾病治疗的思路和方法。
发展历史萌芽藏医药学萌芽时期是指从远古到公元6世纪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是原始藏药和医疗经验积累阶段。
约公元前1900年以苯教为主的象雄文化已臻于成熟。
藏医学界公认的第一位藏族医家的杰普赤西用象雄文总结苯教医师经验著成《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解毒疗法》等藏医学的奠基医典。
继后,木杂扎海、色妥介普等苯医学家在《苯医四续之根本医典》的基础上编著成另外三部苯医著作,统称为《苯医四续》,这是现行《四部医典》的母本。
奠基藏医药学奠基时期是指公元6世纪到9世纪中叶这一段时间。
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名医,藏医药得到空前发展,众多博大精深的医学典籍流传至今。
这一时期藏医药学上最重要的发展是公元8世纪末《四部医典》的问世。
《四部医典》作者是藏王赤松德赞时期九大名医中最著名的宇妥·元丹贡布。
宇妥·元丹贡布在总结苯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践经验和中医学、阿拉伯医学以及印度医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著成举世闻名的藏医药学巨著《四部医典》。
《四部医典》集古代藏医学之大成,内容丰富广泛,从人体卫生保健、胚胎发育、分娩、生理、解剖、医学理论到临床实践、从病因病理到诊断治疗、从药物到方剂、治疗原则、疾病分类等都有详细叙述,是藏医药的奠基之作。
后经历代藏医药名家不断整理和发扬,藏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日益完善,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举世罕见。
可以说《四部医典》的诞生,使藏医药学成为具有独立理论体系、临床各科齐全、经验丰富的一门医学,从此奠定了藏医药学的基础。
顾名思义《四部医典》是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根本医典》、《论说医典》、《秘诀医典》和《后续医典》,每个部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全书囊括了藏医理论和实践的全部内容。
争鸣公元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是藏医药学的百家争鸣时期,这一时期藏医学中出现了许多不同学派争鸣的局面。
这些学派中以强巴学派和苏喀巴学派的影响最大,由于强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西北高寒干燥地区,所以被称为北派,北派的代表人物是南杰札桑;而苏喀巴学派主要活动于拉萨东南地区,被称为南派,南派的代表人物是年尼多杰。
藏医南、北两派及其支派虽然各有专著,但均捧《四部医典》为主要经典,只是某些学术观点不同,对《四部医典》某些内容的解释也有一些差别。
藏医各大学派的竞相争鸣活跃了医药学术思想,丰富了《四部医典》的具体内容,也促进了藏医药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
繁荣藏医药学在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方面。
19世纪,藏医药史揭开了新的一页,13世达赖十分重视藏医药学的发展,下令恢复和加强以前建立的药王山利众院、重新印刷藏医药经典著作、出巨资修订《四部医典》。
1897年委派强巴派名医夏吾丹却华旦和苏喀派名医羌青巴·强巴图昂主持药王山医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培养出大量学员。
1835年,帝玛·丹增彭措所著藏药经典《晶珠本草》问世。
《晶珠本草》分上下两部,共收载药物2294种,除去重复部分,共收载药物1220种。
这部本草巨著内容丰富,分类科学,至今仍是研究藏药的重要参考书。
《晶珠本草》被誉为藏医中的《本草纲目》,而其实际收录的药材比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要多出423种。
藏药材藏医药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独特的疗效。
青藏高原共有天然藏药材2300种,其中植物药材2085种,动物药材159种,矿物药材50余种。
常用的300多种,其中植物类200余种,动物类40余种,矿物类40余种。
由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空气新鲜,纯净无污染,使得那里的植物具有耐寒、抗旱、光合作用强、有效物质积累高等独特的生物特征,药效特别好。
加上独特的理论和炮制工艺,使藏医药在多种疾病领域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日益显现出独特的医疗价值和应用前景,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
三大学说五源五源学说是古代藏文化中一个朴素的哲学观念。
五源学说认为,土、水、火、风(气)、空是器世(物质世界)和情世(人和一切生物)产生的五大根源,故称五源。
五源是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要素。
五源学说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水、火、风和物质存在、增长和运动的空间等五源相互滋生、演变、发展的关系,进行抽象的推衍、释译、归类,用以解释事物的结构和运动形式,是一种具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方式。
当这种朴素的哲融入到藏医的发展过程中时,就形成了藏医药理论。
所以说,五源哲学是藏医学的理论根基。
藏医认为,人也是有很精微的五源所构成的。
人体先天源于父精母血,又在胚胎发育阶段得以母体营养而增生。
五源不齐全,精血则不能受孕生胎。
藏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正是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结果,所以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就是使人体五源失去平衡的异常现象归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三因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三因,就是指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
藏医理论认为隆、赤巴、培根三大因素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三种能量物质,易引发疾病的三种因素。
其中隆是主导人体全身机能活动的一种动力,具有“气”的性质;赤巴是主导人体热能的一种因素,具有“火”的性质;培根与人体水液的物质保持密切联系,具有“水”和“土”的性质。
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在人体各按其位、各具常量、平衡协调、相辅相成。
当正常发挥各自的功能时,则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等的生理功能旺盛,健康无病、充满活力。
但是一旦因外在因素的干扰,发生偏盛偏衰、太过不及,而相互失去平衡和协调,即发生病理变化之后,则引发各类疾病,成为发病的根源。
治疗疾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调节病理的隆、赤巴、培根三邪的过程。
因此,三因理论贯穿于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的所有方面,藏医生理、病理和治疗无不以三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三因学说是藏医学的根本和核心。
寒热寒热学说可以说是藏医学理论的总纲。
寒热学说将疾病、药物都分为寒热两种属性,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寒热属性,不同的药物也有不同的寒热属性。
人体内的隆、赤巴、培根三因素、疾病以及人的意识等都源于五源。
根据五源成分的多寡,人体疾病概括起来分为寒热两种。
藏医学将火源偏多者成为热性疾病,土、水、风源偏多者称为寒性疾病,空源寒热症兼有。
寒热学说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被称为寒热辩证法,主要就是辩察疾病的寒热属性然后再对证用药治疗。
针对疾病具有不同的寒热属性,藏医学中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也有寒热之分。
基本原理就是热病寒治、寒病热治。
五源、三因与寒热的关系藏医学五源、三因和寒热三大学说有机结合、不可分割,是辩证施治的医学理论。
其关系体现在以隆、赤巴、培根三因学说为核心,与另外两大学说紧密相关。
生理状态下的三因素具有很多属性和特点,主要有寒、热属性和五源属性。
赤巴性热,培根性寒,隆的寒热属性也属寒。
赤巴和培根之间具有相克的关系;隆具有两重性,即:遇到赤巴将其鼓得更热,遇到培根将其激得更寒。
从五源属性来看,隆五源属风(气);赤巴五源属火;培根五源属水、土。
从寒热属性来看五源,土源、水源属寒,火源属热,而风源则是位于二者之间,为中性。
二、树喻图《四部医典》后来被第司.桑杰嘉措绘制成彩色医学挂图,藏族称“曼唐”,共80幅,曼唐上的医学理论常用愿望树来形象表达,形象生动,一目了然。
1、生理病理树第一幅的愿望树有两干,一干表示正常生理,一干表示病态的病理,代表正常生理的树干分三枝,分别表示人体的3大因素、7种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
3大因素在正常情况下主宰着7大物质基础和3种排泄物的变化,维持平衡,一旦失衡,便导致病理变化。
代表病理的树干上的9个分枝及63片叶表达了疾病的病因、途径、规律以及转归、致死的原因等等。
人体三因:隆,赤巴,培根七大物质:藏医认为,人体内有七种基础物质。
这七种物质为食物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骨髓和精液,被称为人体七精华。
三种排泄物:藏医理论认为人体中除了七精华之外,还存在着三秽物,即粪便、尿液和汗液三种排泄物。
在人的生理病理图生理主干七精华的上面绘制的三片树叶表示的就是人体三秽物。
两花三果:这一部分主要的内容是藏医理论的一种哲学,即长寿之花结出无限安乐之果、健康之花结出虔诚信仰(真理)和财富之果。
这虽然是一种原始的朴素哲学观念,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我们现代的一些观点和理念。
我们现代人所认识的财富、安乐,健康、真理、财富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和生成的关系,在古代的藏医理论中就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体现。
疾病的根源:藏医理论认为贪(贪欲)、嗔(愤怒)、痴(痴呆)是引起人体疾病的总根源,其中贪欲能引起隆病的发生;嗔怒能引起赤巴病的发生;愚痴能引起培根病的发生。
发病的原因:发病的原因包括:季节影响、饮食不当、起居不慎和其他因素四种,其他因素为外力,鬼邪作祟等。
发病的途径:藏医理论认为疾病入侵人体是依靠皮肤、肌肉、脉络、骨骼、脏和腑一次侵入的六个途径,病邪通过这六个途径从表及里,从外到内,从浅入深,侵害机体而发病,影响健康。
发病的部位:培根病好发于上部,近头、脑。
赤巴病好发于中部,近肝、膈。
隆病好发于下部,近腰、髋。
发病的规律与年龄、地区、季节的关系:首先依年龄段分析,因为老年人有隆的体质,所以容易患隆病;而壮年人具有赤巴的体质,容易患赤巴病;儿童则是具有培根的体质,容易患培根病。
根据地区,高寒地区容易患隆病;干热地区容易患赤巴病;潮湿地区容易患培根病。
疾病与季节的关系体现在:隆病在夏季、夜晚、拂晓易发,赤巴病在秋季、中午、午夜易发,而培根病易发于春季、黄昏、清晨。
死亡——疾病的结果:藏医理论认为致死原因有:阳寿终结、三因相克、呼吸停止、用药失当、伤中要害、呼吸停止、发烧过度、体温耗尽、虚弱不堪和其他因素。
疾病的转化:隆病痊愈,转化为赤巴病;隆病痊愈,转化为培根病;隆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隆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赤巴病愈,转化为隆病;赤巴病愈,转化为培根病;赤巴病未愈,又增添隆病;赤巴病未愈,又增添培根病;培根病愈,转化为隆病;培根病愈,转化为赤巴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隆病;培根病未愈,又增添赤巴病。
疾病的归类:藏医理论认为,不管何种疾病都可以被归类到寒热两种症中去。
2、治疗树饮食疗法:隆病患者,一般用下面这些食物来调节:马肉、驴肉、雪猪肉、隔年肉、人肉、菜籽油、隔年酥油、红糖、蒜、葱;隆病患者适宜的饮料之枝显示适宜隆病患者的饮料有:牛奶、藏当归叶加黄精青稞酒、红糖青稞酒、牛骨汤青稞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