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毒理论浅析

合集下载

瘀毒是指藏在血液里的毒

瘀毒是指藏在血液里的毒

瘀毒是指藏在血液里的毒,大多是从中年开始出现的,一般表现为舌下脉络发紫、容易健忘、皮肤干燥、胸闷憋气、脸色暗等。

有瘀毒的人,可以服丹七片,也可以用丹参或山楂泡水喝,可以活血化瘀,清除血管垃圾。

2气毒。

气毒是存在肺里面的毒,中医认为“肺主气”、“肾主纳气”,有气毒的人往往肺肾功能不好,一般身上气味大,如有口臭、汗臭等。

为了防止气毒,可以每天早起做深呼吸,即“呼吸吐纳”,把肺中的浊气排出来,保持体内空气的新鲜。

水毒。

阴毒中最严重的就是水毒,一般由肾功能衰弱引起。

40岁以上的人应该注意,如果早上起来下眼皮、脚踝浮肿,很有可能就是水浊。

想要驱逐水毒,首先要看医生,检查肾脏和心脏有无疾病,如果水毒是因肾功能不好导致的,可以服用金匮肾气丸,通过温肾来调动机体的气化能力;如果肾脏和心脏都没有病,那说明气血运行不好,需要多运动,饮食上可多吃一些除水湿的丝瓜、冬瓜等。

4湿毒。

湿是水的异常形态,由水转化而来。

体内有湿毒的人,一般表现为舌苔白腻、恶心、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等。

湿毒主要是因脾气虚,不能化湿导致的。

我们常吃的食物中,豆类最养脾,可以用各种豆子熬成粥喝;还可以用党参、白术炖肉吃,有不错的健脾除湿、升清降浊效果痰毒。

有的人早上起来不停吐痰,没完没了,这就说明有痰毒了。

痰毒一般由饮食而来,或因肺功能不好导致。

如果气管不好,痰多,可以喝二陈汤来治愈,一服药茯苓、法半夏、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用水煮了喝,喝上7天痰即可化。

日常饮食上,萝卜是最好的化痰食物,可以买生萝卜加点香醋凉拌吃;另外还可以多吃冬瓜、无花果、紫菜、罗汉果等清热化痰之品。

结语:我们知道排毒对于美容养颜非常重要,要想拥有好的身体,要及时排除体内毒素。

从毒瘀理论辨治酒渣鼻

从毒瘀理论辨治酒渣鼻

从毒瘀理论辨治酒渣鼻
戚钰;周昕欣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年(卷),期】2024(48)3
【摘要】酒渣鼻之病名和理论肇始于先秦时期,《黄帝内经》对其病因病机有详细描述,目前认为本病是由于肺胃积热,毒瘀之邪结聚,上泛于鼻面部而发病。

毒邪理论滥觞于仲景,毒邪是邪气蕴结不解,“毒”在酒渣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毒瘀内蕴是酒渣鼻发病的关键。

常见病因病机为寒毒致瘀、热毒致瘀、湿毒致瘀、痰瘀毒互结、久瘀痼疾等。

寒毒致瘀多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同时多予辛温散寒之品;热毒致瘀多用大黄䗪虫丸加减;湿毒致瘀予祛湿邪之品配合少量活血化瘀药,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痰瘀毒互结予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药物,如海藻、昆布、三棱、莪术等;久瘀痼疾常用虫类药配合固护脾胃、滋阴养血之品,常配伍白芍、枸杞子、丹参、生地黄等。

【总页数】4页(P213-216)
【作者】戚钰;周昕欣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
【相关文献】
1.从“毒瘀交阻”理论辨治胃癌前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2.蔡小平以瘀毒致病理论辨治肝癌
3.基于长安雷氏心病痰瘀流派“痰瘀毒”理论辨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
4.郭俊杰基于“浊毒瘀损”理论辨治消渴经验介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浅谈王清任的瘀血理论特点及活血化瘀法的现代临床应用医林改错二卷。

上卷以“亲自改正脏腑图”为核心,对古代脏腑图中的一些错误作了澄清和纠正;下卷记载了王氏临床辨治中风瘫痪痹证痘疹介绍活血化瘀的经验治病要诀,在于明白气血。

《素问·调经论》云:“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治病之要诀,在于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

”对于气血之病,王氏则又特别强调气虚和血瘀为致病之源。

强调临证治病之关键在于调理气血治疗经验学术重点。

瘀血证治分部论治瘀证中风论治气虚致中一)瘀血证治1瘀血之因虚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停留而为瘀实邪气所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瘟毒)则煎熬成块2瘀血之症显而易见血瘀之症血瘀杂症通窍活血汤所治的头面、四肢及周围血管瘀血证;血府逐瘀汤所治心胸以上之证;膈下逐瘀汤所治肚腹之瘀血证;少腹逐瘀汤所治之月经紊乱、经色改变、痛经、崩漏、小产等;身痛逐瘀汤所治久痹等;颠狂梦醒汤所治之哭笑不休,骂詈不避亲疏等证;瘀血证治逐淤法虽早在《内经》、《伤寒论》中就己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血实,宜决之。

”张仲景用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证等,但过于简略;《医林改错》载有33方,其25方中,有活血化瘀药者22方,有黄芪者11方,两者兼有者8方。

瘀血之治(1) 行气活血化瘀方: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2) 补气活血化瘀方补阳还五汤;止泻调中汤助阳止痒汤(3) 解毒活血化瘀方解毒活血汤通经逐瘀汤4) 回阳救脱活血化瘀方:急救回阳汤五逐瘀汤方剂歌诀血府逐瘀用桃红,四物再加牛桔梗;柴胡枳壳与甘草,专治胸中血瘀症。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川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腹茴香与干姜,元胡灵脂没芎当,蒲黄官桂赤芍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瘀毒”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

“瘀毒”理论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探讨
Ab ta t Ac t o o a y s n r me ACS i c u e y u s a l t e o ce o i lq e r p u e o r so . a e n t e p t o sr c : u e c r n r y d o ( ) s a s d b n t b e a h r s lr tc p a u u t r r e o in B s d o h a h — p y il g c me h n s o h so o i c a im f ACS t er lt d l e a u e fsa i n o i swe e r v e d s se t a l . ec r e tr s a c h o y o , h ea e i r t r so t ssa d t x n r e i we y t ma i l Th u r n e e r h t e r f t c y s a i n o i s lb r t r e u t , l ia h r p fsa i n o i s we e ds u s d a d i ea in wih ACS we ee p o e . i t ss a d t x n ,a o a o y r s l ci c l e a y o t s sa d t x n r ic s e n t r l t t s n t s o r x l r d Th s ve mi h x e t t s a l h t et e r t a a i f rt e f t r a o ao y a d c i ia t d e . i w g te p c O e t b i h h o e i lb ss o h u u e lb r t r n l c l u i s s c n s3 3 26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2 0 )2 1 7 0 1 7 —1 4 (0 9 O —0 2 — 4

干燥综合征的虚瘀毒论

干燥综合征的虚瘀毒论

干燥综合征的虚瘀毒论干燥综合征是指全身或部分机体器官分泌液体减少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可表现为口干、眼干、皮肤干燥、干咳等。

干燥综合征通常和免疫系统失调有关,但中医理论认为,这些症状还和体内气血失衡、阴阳失调、虚实不分等原因密切相关。

在中医中,干燥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虚症,而这类虚症的治疗重点则在于通过调理气血、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来进行。

于此同时,中医理论认为,干燥综合征的诱因同样和身体暴露于毒素或有害物质有关联,因此在治疗干燥综合征时,我们还需要考虑身体内毒素的影响,而即便患者并没有实际接触到有害物质,但由于喝水、吃饭、呼吸等生理活动,在生活的过程中,人体也可能接触到毒素,长年累月的作用下也容易导致干燥综合征。

那么,干燥综合征究竟和毒素有什么关系呢?干燥综合征、阴虚、湿热毒素在中医中,重要的几个概念是:气、血、阴、阳、虚、实。

对于干燥综合征而言,关键的概念则是“阴虚”。

阴虚表现为身体内阴液不足,因此会导致一系列症状,包括干燥综合征。

那么,中医中如何理解阴虚呢?在体内,肾阴是指人身体内的阴液,而阴液则是一种滋润养分,帮助人身体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

那么如果阴虚了,肾阴减少,身体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说出现“虚热”症状,让人感到口渴、口干舌燥、心烦意乱等。

干燥综合征主要就出现在阴虚的病情中,而阴虚的病情则和肾的病因有关,如肾阴不足、肾阴虚症等病因。

除了阴虚以外,对于干燥综合征的原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身体内局部的湿热,也有可能导致干燥综合征。

这些湿热毒素在体内循环,唤起身体内组织更新,调整因压力和口腔卫生问题引起的口干症状,同时在全身血流的微小循环里也令干燥症状有所改善。

毒素可引发人体自身的“火热响应”,将身体各个组织的功能开启,让机体更好的处理压力,并随时间推移自行消解。

在中医理论中,毒素会导致体内的湿热问题,具体表现为“热毒”,而“热毒”加重的病情也可能引发干燥综合征的表现。

从中医角度看干燥综合征的治疗那么,针对此病症,中医如何进行治疗呢?从理论上来说,中医的治疗重点就是恢复身体内的阴液、养阴补肾,还可以针对身体的湿热和毒素进行排毒调理。

《伤寒论》提出:身体的瘀毒主要分...

《伤寒论》提出:身体的瘀毒主要分...

《伤寒论》提出:身体的瘀毒主要分...中医认为,万病皆生于瘀。

那么,什么是“瘀”呢?《说文》里讲:“瘀,积血也。

”——瘀,同“淤”,实际就是凝滞、郁积的意思。

众所周知,我们体内的气血都是在不断流通循环的,一旦人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导致寒邪入侵聚集成瘀,那么就会堵塞经络血管,造成气血不畅、机体运作下降。

轻者会引发身体局部红肿、疼痛、出血等,重者则阻碍人体新陈代谢功能,诱发肿瘤甚至发生癌变。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提出:身体的瘀毒主要分为瘀血、水湿和食瘀三大类。

瘀血容易诱发瘀血的两个因素是:一是阳虚,阳虚生内寒,寒则血脉凝滞,血脉不通畅,发生血瘀。

二是气滞,肝气郁结,气不顺畅,不能推动血行,进一步发生血瘀。

瘀血对人体的危害1、瘀血在心,表现为胸闷、心前区刺痛,或痛引左臂内侧、唇舌青紫;2、瘀血在肺,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咳血或咳粉红色泡沫样痰;3、瘀血在肝,表现为胁肋刺痛、久见肿块,若兼有脉络滞塞的情况,还会有腹部脉络怒张、面色青黑等表现;4、瘀血在胃肠,表现为胃脘处固定部位刺痛怕按、大便色黑如漆;5、瘀血在子宫,表现为痛经、小腹刺痛怕按、经色紫暗有块,或崩漏血下;6、瘀血在脑,表现为头痛、头晕、痴呆、语言不清,或癫狂发作等。

如何自查①面色晦滞,口唇色暗,舌紫暗或有瘀点;②形体羸瘦,吃不胖,还常感到饿;③妇女痛经、经闭、崩漏;④皮肤干燥瘙痒、表面血丝明显,大便颜色经常偏暗偏黑;⑤性格内郁,心情不快易烦,急躁健忘。

以上症状出现2个或以上,证明瘀血较严重,需要活血祛瘀。

可多食用菠菜、银耳、香菇、黑木耳、桂皮、八角、茴香等食物,有理气活血的作用。

日常需加强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同时注意调畅情绪,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要内郁于心。

艾灸复溜、太冲、气海、三阴交、膈俞、血海、合谷等穴,可以推动血液运行,改善瘀血问题。

每晚睡觉前,还可以把双掌搓热,在以上穴位进行按摩揉搓,能够更好地调理局部气血。

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水湿。

瘀毒为病四法抗癌

瘀毒为病四法抗癌

瘀毒为病四法抗癌癌症是当前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

癌症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事故一起,构成当今世界所有人群的三大死亡原因。

据统计,我国肿瘤发病率约为200/10万,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220万以上,每年在治患者600万以上,医疗费用在1500亿以上,每年死于癌症人数超过160万。

20年来,我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29.42%,在35~59岁最佳工作年龄段死亡的人员中,癌症长期居于各类死因之首,是造成我国最佳劳动力损失和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

无论城市或农村,恶性肿瘤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20年来其年均增长速度约为1.3%,预计2020年前,我国癌症的发病率不会下降。

因此,攻克癌症是我国医务工作者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院长郑伟达主任医师,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社会办医管理分会主任委员;曾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副会长,第461次香山科学会议执行主席之一。

他从医以来诊治各种癌症及疑难杂症患者数万人。

创制“慈丹胶囊”、“参灵胶囊”等18种药物,且“慈丹胶囊”入选“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立项课题。

并提出“癌症瘀毒理论”、“伟达慈丹四位一体抗癌康复疗法”等理论。

今简介如下,与同道探讨。

治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科学抗癌医学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的健康,提高生命和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癌症的治疗也必须贯彻这一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郑伟达认为,抗癌必须首先以改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为核心目标。

生活质量是指由人的身体健康所决定的一种总体上的良好状态,决定着肿瘤的预后;研究已证实,体重减轻指数超过15%的病人,化疗的耐受性和效果均差,病人的预后也差。

且生活质量也是癌症姑息治疗临床研究的一个独立终末评价指标。

对于预期寿命很短的病人来说,癌症治疗唯一的效果可能仅仅体现在生活质量的有效改善上,即在疾病本身好转相当缓慢或不完全的情况下,生活质量的预后价值增大。

基于“瘀毒”与“自噬”理论的关系探讨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及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机制

基于“瘀毒”与“自噬”理论的关系探讨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及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机制

基于 瘀毒 与 自噬 理论的关系探讨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及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机制张家欢1,方 兴2,徐秋凤1,李 薇1,王 娇1,刘彩芳1,杜春云1摘要 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CSVCI )的发病机制㊁诊疗要点依然是神经病学研究的热点㊁难点㊂中药在治疗CSVCI 的疗效明确,能改善病人预后及生活质量㊂CSVCI 的核心病机为瘀毒致风致呆, 瘀毒 病机贯穿其发生发展的始终㊂老年人体质衰弱,精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邪气横生,瘀毒内阻,损伤脑络,致中风偏瘫;脑髓失养,则神机不再㊂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下,中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也逐渐深入㊂自噬与中医 瘀毒 理论存在一定的关系,基于两者的关系,深入探讨CSVCI 的病因病机及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机制,为今后进一步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㊂关键词 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瘀毒理论;自噬;通窍活血汤;病机;作用机制;综述d o i :10.12102/j.i s s n .1672-1349.2023.21.016 脑小血管疾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cognitive ,CSVD )是指由动脉粥样硬化㊁遗传㊁特发性㊁感染性㊁免疫介导或其他继发性病因,引起的一组脑小动脉㊁微小动脉㊁毛细血管㊁小静脉㊁微小静脉病变的疾病[1]㊂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cerebral small vessel cognitiveimpairment ,CSVCI )是指由CSVD 继发的认知障碍,具有极高的患病率[2]㊂与年龄相关的CSVD 在老年人中最为普遍,并导致中风和血管性痴呆的高全球疾病负担㊂脑中小血管分布广泛,管腔狭窄形似中医所言之络脉,且多位于分水岭区,具有易滞易瘀㊁易成形的特征,易于造成血液壅塞以及病理产物堆积㊂络脉细小,易瘀酿毒,使神明失养而致呆,造成一些隐匿的认知障碍[3]㊂研究证明,调控自噬通路可以通过吞噬受损和/或旧的细胞器以及错误折叠或聚集的蛋白质[4],维持细胞稳态,能有效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5],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CSVCI 的一个有效靶点㊂本研究重点论述瘀毒理论与自噬的相关性及其治疗机制㊂1 瘀毒理论溯源1.1 瘀的内涵在中医古籍中,对瘀的描述有很多㊂‘说文解字“: 瘀,积血也 ㊂‘楚辞㊃九辩“: 销铄而瘀伤 ㊂‘黄帝内经“曰: 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基金项目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管理局基金项目(No.GZSY21-31);广西医疗卫生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项目(No.S2020051);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No.YCXJ2021105)作者单位 1.广西中医药大学(南宁5200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南宁530001)通讯作者 方兴,E -mail :**************引用信息 张家欢,方兴,徐秋凤,等.基于 瘀毒 与 自噬 理论的关系探讨脑小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病机及通窍活血汤的治疗机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3,21(21):3956-3962.为厥 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提出: 苦杖散以散瘀血 ㊂‘伤寒论“也曾将瘀血与记忆相联系,原文记载: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㊂所以然者,本久有瘀血,故令喜忘 ㊂血行不畅,血不循其经即为瘀血㊂瘀血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㊂气滞则血行受阻,气虚则运血无力,痰浊则脉络不通,寒邪则使血凝,邪热则使血煎熬,均可致血瘀滞于脉㊂所以,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于脉络,而成为血瘀的一种原因㊂1.2 毒的内涵在古代医学中,毒已然具有广泛的含义㊂‘说文解学“言: 毒,厚也㊂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㊂中医对毒的认识主要有:1)指治病之药或药之偏性,如‘黄帝内经“: 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毒药攻邪;有毒无毒,所治为主㊂ ‘周礼㊃天官“曰: 医师聚毒药以共医事㊂ 2)指病名,如‘金匮要略“论之阴阳毒,‘景岳全书“论丹毒等,‘类经“云: 阳毒痈脓,阴毒遍身青紫之类也㊂ 3)指病因,‘敖氏伤寒金镜录“: 邪毒之气盛也 ㊂‘医林改错“指出脏腑受毒火煎熬,随变生各脏逆症,如瘀毒㊁热毒等㊂4)指治法,如解毒㊁攻毒等㊂5)为虚词,如湿毒下注,指病因为湿邪,毒字并无特殊含义㊂毒邪的特性:毒邪种类繁多,但具有某些共性,具有依附性㊁酷烈性㊁从化性㊁秽浊性㊁骤发性㊁广泛性㊁选择性等特性㊂本研究所论述之毒乃内生之毒,脏腑功能失司和气血不循其道,阴阳失衡,水津失布,浊气生而不能泄,蓄积体内而成㊂ 毒 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形式多样,即可潜伏结滞络脉,耗气伤精;也可以直接侵犯损伤脏腑,而使形体受损,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兴奋性神经毒㊁毒性氧自由基㊁炎性介质等[6]㊂1.3 瘀毒理论古代中医对 瘀 毒 往往分而论之㊂最早将其结合论述的是东晋张湛: 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急者交患暴至 ㊂说明其久积成瘀毒,成形骤发的特点㊂后世陆续有关于 瘀毒 理论的阐述及应用㊂如‘儒门事亲“中有关于杖疮 瘀毒约一㊁二斗 的记载㊂后世逐渐用 瘀毒 理论解释疾病的病因病机;‘验方新编“: 毒瘀肝经 势极多危 ;清代郭志邃‘痧胀玉衡“载: 毒瘀肝经,损坏内溃 毒瘀肾经,腰脊疼痛 等㊂瘀毒的转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瘀和毒又可互相作用,加速这一过程的发生发展㊂1.3.1瘀可致毒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指出: 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㊂ 瘀血阻滞经脉,气血紊乱,邪气横生,久酿煎灼则化毒; 非其正则为邪 ㊂瘀血不能发挥其本身血液荣养之效,即为体内之废物,本身也可构成毒气的一种㊂1.3.2毒可化瘀王清任言: 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㊂毒气内生可循经蔓延,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被毒气侵扰,运化失常,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亦无法被正常代谢,积聚于脉中,阻滞气机,影响血液运行而成瘀血;毒气积聚于血液内,搏结于血管,腐蚀管壁,使管壁或硬而不张,或脆而易破,血液溢出不循其道而成 离经之瘀血 ㊂瘀毒持续壅结,脉络阻塞,则瘀血再生,结痰㊁结热变生为毒,周而反复,造成脏腑功能紊乱,气血运行失调,使体内的生理产物堆积或病理产物蕴积不解,损害脏腑㊂瘀毒具有发病急骤㊁病情危重㊁病位广泛㊁病势缠绵㊁易与他邪相兼为患㊁致病多从火化等特点[7]㊂ 瘀血内阻,使脑气与脏气不接,气血无法上注于脑,脑失所养,精髓枯萎 ㊂毒瘀交织,使阴阳不和,脏腑功能失常,气化失司,精气血津液输布失常,甚至可能导致元气衰败,阴阳离决㊂常富业等[8]认为中风后常有瘀毒,胶结累积,损伤脑络,气血不能正常输布,脑髓失荣,脑体不养㊂瘀毒阻于经络,如肌肤麻木不仁㊁肢体偏枯不遂等经络失养的表现;瘀毒闭阻头面清窍,则出现头晕㊁头痛㊁舌僵语蹇甚至失语等;瘀毒阻于脑体,则出现猝然昏扑㊁不省人事等气血逆乱的症状;瘀毒阻于脑髓则出现神识不清或神机出入障碍等呆病的症状㊂中风后及时行化瘀解毒之法,可以有效抑制瘀毒的进一步累积,可以提高治愈率和改善预后㊂2瘀毒与CSVCI的关系CSVCI属于中医中风后合并呆病的一类范畴㊂明清至民国时代开始将 瘀毒 与中风相联系,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形成了 瘀毒致风 的理论㊂王永炎认为瘀毒滞于脑络,经气不达,新血不生,内外引动,发为中风;神机出入障碍,神识不清,或发为呆病㊂由此可见瘀毒致风是中风的病机核心,并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㊂瘀毒合邪,致病更甚原邪㊂一方面,瘀血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缓慢,精微物质不能正常濡养组织,正气失去物质基础,不能奋起御邪,使疾病缠绵难愈;另一方面,毒气具有极强的致病性,发病急骤,容易腐蚀脑髓,造成病情突变㊂脑小血管直径为40~200μm,管腔狭窄,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功能,对血流更为敏感,更容易阻塞不通㊂这些血管大多位于分水岭区,分布广泛,血管密度低,极易发生循环缺血和低灌注㊂在健康的大脑中,神经元㊁血管和炎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正常功能所必需的㊂当这些相互作用受到干扰使机体正常代谢失衡时,就会出现慢性病理性炎症[9]㊂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㊁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的增加,首先造成微循环障碍[10]㊂如中性粒细胞在管腔狭小的毛细血管中很难正常通行,可能滞留在管腔内,阻碍血液运行,形成微循环障碍,血液循行不畅便滞为瘀血㊂神经元需要充足的血流量以确保提供足够的营养并清除废物㊂但是由于脑脉中血液运行不畅,使得新血不能上荣,精微物质(即氧气和葡萄糖)不能营养神经,导致缺血坏死和认知水平下降㊂瘀血长期累积,加重缺血缺氧和炎症反应,并释放大量的氧自由基㊁一氧化氮㊁兴奋性氨基酸等毒性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即为内生之毒邪,毒气具有极强的侵袭性,损伤脑络,造成线粒体损伤㊁神经元死亡等不可逆的脑组织损伤[11],导致认知功能障碍㊂毒邪阻滞气机,或煎熬血液,也会加重血液黏稠㊁凝滞不通等瘀血表现㊂瘀毒相互搏结,呈现浓㊁凝㊁聚的特点,在血液中潜伏累积,耗气伤津,郁而化热,造成一系列的血管改变,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㊁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㊁血管间隙扩大㊁血脑屏障通透性降低等㊂瘀毒不能去,周而复始,相互转化,侵袭脑之络脉,使经络不通,最终导致闭塞,而变生中风偏枯;蚕食脑髓,脑髓空虚,则神机不复㊂3自噬理论自噬是溶酶体或液泡中细胞自身成分降解途径的统称[12]㊂自噬是一个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膜包裹部分细胞质㊁需要降解的细胞器㊁蛋白质以及侵入性病原体形成自噬体后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进行自我降解,回收利用部分能量,实现细胞稳定及更新㊂这一过程几乎发生在所有哺乳动物细胞中[13]㊂根据溶酶体/液泡转运机制上有所不同[14],自噬过程主要分为伴侣介导的自噬㊁微自噬和巨自噬㊂巨自噬是作为最有效的降解能力,是细胞各方面的主要和普遍的降解机制㊂自噬分为3个过程:自噬起始㊁自噬膜延伸和自噬溶酶体形成㊂自噬是指由自噬相关基因(Atg)引起的应激适应过程[15],调控机制复杂,其上游信号通路主要涉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依赖通路和mTOR非依赖通路[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㊁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㊁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Ras-MAPK)㊁p53㊁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㊁内质网应激]㊂AMPK和mTOR的调控已获得可信的认可,被认为是自噬的关键分子,其中Beclin1是这些通路的主要配位分子和中心环节㊂AMPK严格依赖三磷酸腺苷(ATP),在饥饿条件下被激活,满足细胞的营养供给;mTOR是自噬的负调节因子㊂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存在及其转化为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LC3Ⅱ)的低迁移形式被用作自噬水平的标志㊂p62是哺乳动物的选择性底物和调节蛋白,介导蛋白质聚集体㊁中间环㊁可溶性蛋白质和过氧化物酶体㊂在外部应激㊁饥饿㊁缺氧㊁内质网应激等特殊情况下,自噬是一种自我生存机制,在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细胞存活㊁生物体发育㊁生物能量稳态㊁细胞死亡㊁衰老㊁免疫和新陈代谢㊂自噬在许多人类疾病中的重要性,如癌症㊁神经系统疾病㊁代谢紊乱㊁免疫和感染[4]㊂4瘀毒理论与自噬的关系4.1气化不行,新血不生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是物质转化的过程,气化功能失常则会引发疾病㊂自噬折叠过时的蛋白质,促进细胞的更新就是气化的过程㊂在整个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必须降解过时的蛋白质,为新蛋白质的合成腾出空间[4],并合成新的蛋白质,为机体提供氨基酸㊁核苷酸㊁游离脂肪酸等作为能量循环利用物质,是 气化 完成物质交换的微观体现㊂在中医理论中,瘀血不去,新血难生㊂ 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这些过时的蛋白质以及代谢产物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已经成为瘀血浊毒的一部分,需要被及时清理㊂若机体出现自噬缺陷或不足,这些老化的代谢产物(瘀血)阻于经脉之中,血液循环体系受阻,不能完成新的一轮物质交换,势必导致机体功能异常,影响新血的形成,留滞日久不能及时清除,亦可化热化毒,形成瘀㊁热㊁毒互结之势㊂自噬系统的效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16],气机无力,脏腑功能失调,脾不能运化,肾不能蒸化,导致津液不能被正常运化,凝结为瘀毒等的病理产物㊂‘难经“: 血壅而不濡㊂ 细胞不能完成降解和自我更新而壅滞成瘀成毒,也不能转化为能量濡养细胞㊂4.2阴阳不和,气血逆乱‘黄帝内经“曰: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 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 ㊂阳气盛,则血水化,推动精血等阴性物质的运动;若阳虚则血脉不温致寒而凝,气血运行不畅㊂ 阳化气,阴成形 ,阴盛阳虚,精血积聚成痰成瘀㊂ 阴阳气不相顺接 ,经络气血逆乱,气血循经上涌,脏腑功能失常㊂中医认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㊂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可通过互相转化,达到自身的平稳,维持全身气血以及脏腑功能的有序运行,阴阳失衡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㊂这与自噬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是类似的㊂当机体受到饥饿㊁缺氧㊁缺血再灌注等内外环境因素刺激后,细胞通过降解与重新利用及自我更新,达到阴阳平衡㊂正常细胞代谢中会出现蛋白质错误折叠㊁细胞器老化与损伤等现象,这是阴气相对过盛的表现㊂阴过盛,则会启动细胞自噬将产生的物质降解,同时释放能量供给细胞生存,属于阳生以制阴的表现㊂自噬的过程就是阳生阴长㊁相互制约以维持阴阳平衡的过程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曰: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㊂机体而出现阴阳偏衰;当机体伴随着年龄的增加㊁自噬水平的降低,代谢产物蓄积超过机体自噬降解能力时,会出现阴盛阳衰㊂此时则需要人为干预,提高自噬水平,促进㊁协调全身脏腑之阴阳,气化 离经之血 ,吸收 瘀血浊毒 ㊂4.3正气不足,邪气乃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㊂正气,即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以及康复能力㊂正常的自噬对有害刺激的防御反应,一定程度上与人之正气相类㊂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自噬在大多数细胞的基础水平上都很活跃,消除了受损细胞器和大分子物质,在维持细胞内完整性和体内平衡中发挥作用㊂正气不足,气血失调㊂自噬失调不能及时清理细胞产物,则会阻碍正常的气血运行㊂细胞产物会变性为病理产物侵袭人体,形成致病之邪气㊂ 邪气留止,积聚乃成 ,气血不行,瘀血堆积,累积成毒气,不仅损伤脉络,甚至侵犯全身脏器功能㊂细胞自噬可防止细胞损伤,促进细胞在营养缺乏的情况下存活,并对细胞毒性刺激作出反应,在疾病发生之前及时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质聚集物,使邪无可入,病无所生,达到治未病之效㊂‘灵枢㊃百病始生“: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㊂ 当自噬能力正常,体内正气充足,邪气则无机可乘㊂当体内病理产物堆积过多,邪气过盛伤人时,自噬便发挥自调自稳的功能,自发提高自噬水平,则能自然地对其进行清除㊁吸收,达到截断病势的效果,这是正气御邪的过程㊂炎性因子等病理产物凝聚在血管内,使血液黏度增高,血流凝聚,瘀于脉中;由此逐渐导致微循环障碍并造成自由基堆积㊁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及DNA损伤,这些毒性或受损分子在细胞中积聚,对脉络形成直接损害,会进一步加剧血管内皮功障碍[17]㊂而自噬机制可以通过Beclin-1与抗凋亡因子Bcl-2相结合,减少中枢祌经系统细胞凋亡[18],从而起到保护细胞,驱除毒邪的作用,使经络系统机能恢复平衡㊂此外,自噬依靠细胞 自我吞噬 来回收过时的成分,并产生能量供给㊂当自噬不足时,能量供应也会相对减少,这也是体内正气不足的机制㊂正气虚,则邪气凑,自噬不足也给了瘀血浊毒邪气致病的机会㊂5自噬对CSVCI的保护作用自噬具有保护细胞和神经的作用[19]㊂CSVD与各种病理过程有关,如内皮功能障碍㊁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功能障碍㊂大脑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需要的能量是极其庞大的㊂但大脑内的细胞能量储备有限,对血流的依赖度极高,当脑中供血中断后几秒内脑功能将会停止,几分钟内则将导致相应组织区内不可逆的神经元凋亡和坏死[20]㊂饥饿㊁高温㊁缺氧和氧化应激等病理情况下,自噬为抵抗环境改变而诱发一系列细胞保护机制[21-22],回收再利用废物以制造能量及代谢的基本物质㊂5.1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内皮细胞通过调节脑动脉和微血管中血管壁的血管张力,维持血管内稳态并调节循环成分的运输以及参与炎症过程,引发遗传性和散发性CSVD的病理变化[23]㊂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受到自噬系统的调控㊂血管在应激条件下,通过消化降解血管内受损变性的蛋白质以及损伤细胞器以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和存活,使血管壁免受损伤㊂自噬的激活也有助于上调内皮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水平,清除受损的线粒体,阻止细胞色素C等强氧化物的释放与积聚[24]㊂自噬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调节中,可以促进血管的更新换代,还能清除蓄积的过氧化物降低内皮炎症,改善组织器官微循环障碍[25],维持组织灌注㊂5.2血脑屏障血脑屏障破坏是CSVD早期脑损伤的早期潜在病理机制[26-27]㊂血脑屏障主要由内皮细胞㊁内皮细胞之间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TJ)㊁基底膜㊁星形细胞末端足突和周细胞组成㊂血脑屏障严格调节离子㊁分子和细胞进出循环血液和脑脊液或脑实质的运动,确保正常的神经元功能,并保护大脑免受有害物质和病原体的侵害㊂在CSVD病人中,基底节㊁海马和皮质区毛细血管腔内血管内皮损伤后血浆蛋白[包括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㊂血脑屏障的破坏会导致液体和其他血浆成分外渗,从而导致血管周围空间扩大㊁脑实质局部损伤,如脑微出血㊁白质高信号负担以及认知能力下降[9]㊂由内皮细胞表达的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形成和维持对血脑屏障的完整性至关重要[28]㊂自噬是血脑屏障的上游调节机制,可以抑制和降解claudin-5,实现其再次分配[29],达到维持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以及完整性的作用[30],封闭细胞间隙并维持细胞旁屏障,抑制渗透作用㊂细胞自噬可以维持物质转运和体液平衡,在有害物质穿越血脑屏障㊁加速药物穿越血脑屏障发挥作用等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19]㊂5.3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散在的脑血管淀粉样变性是CSVD血管病理改变的最常见形式之一[31]㊂β-淀粉样蛋白(Aβ)可以在脑内的小动脉㊁毛细血管基底膜和相邻的神经纤维中沉积,通过增强内皮素收缩血管的作用,加速脑组织的低灌注进程[32];还会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和管腔狭窄,导致微缺血灶和微出血形成㊂强聚集性的Aβ1-42产生的一氧化氮破坏蛋白质结构,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细胞膜发挥毒性作用[33],进而损伤神经元,并且可诱导炎症和氧化应激等刺激,损伤神经细胞㊁影响细胞信号转导[34],导致认知功能障碍㊂研究发现在自噬小体出现在Aβ沉积之前[35],参与Aβ分泌及溶酶体介导的转运㊁清除及降解,防止蛋白堆积形成神经元毒性㊂5.4慢性缺血/低灌注慢性缺血或低灌注源于微血管结构改变㊁深部脑穿支动脉损伤㊁脑血流灌注减少和选择性少突胶质细胞凋亡㊂海马是脑内缺血性损伤的最敏感区域[36],由此造成神经元损伤㊁胶质细胞活化㊁胆碱能神经元障碍等以及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37]㊂而海马自噬体的增加,可以缩小梗死面积[38]㊂在缺血㊁缺氧的环境中,大量活性氧(ROS)和自由基的释放引起氧化应激㊂此时自噬机制可以调节代谢活动,清除受损线粒体,为神经细胞创造有利的存活条件,也可有效缩小大脑梗死体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细胞凋亡率[39]㊂其中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自噬活性可促进细胞增殖和迁移,抑制其自身的死亡[40-42],成为脑卒中后神经修复的新靶点㊂此外增强自噬活性,增加LC3Ⅱ/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Ⅰ(LC3Ⅰ)比值的和降低p62表达量,可以抑制炎性小体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的激活,以减轻脑灌注不足所致的炎症损伤[43],从而防止对宿主组织的过度损伤㊂5.5炎症反应CSVD炎症分为全身性炎症(如C反应蛋白㊁白细胞介素6)或血管炎症[如同型半胱氨酸㊁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44]㊂免疫炎症反应在脑卒中的发生㊁进展和恢复中起核心作用[45]㊂自噬机制可以阻止小胶质细胞向M2型(抗炎)极化,进而减轻脑卒中后炎症反应[46]㊂巨噬细胞中自噬通量上调可以抑制由巨噬细胞浸润引起的斑块内炎症反应[47]㊂而在内皮细胞中的自噬通路可以通过调节脂质降解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减轻其诱发的炎症反应[17]㊂自噬缺陷还会激活炎症机制途径[48]㊂线粒体自噬是自噬的一种形式,可以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减少ROS的产生,抑制细胞凋亡[49]㊂自噬缺陷导致线粒体DNA (mtDNA)的功能失调[50],并直接释放到细胞质中,破坏线粒体呼吸链造成ROS(mtROS)产生过多㊂同时mtDNA累积突变会破坏线粒体呼吸链以及细胞衰老,加剧炎症反应㊂5.6白质损伤脑中白质主要由神经纤维㊁轴突及神经胶质细胞组成[51]㊂脑缺血/低灌注㊁血-脑屏障破坏㊁静脉胶原沉积及遗传因素等可以导致神经细胞接触有害物质,从而激活脑胶质细胞和炎症反应,诱发脑白质㊁神经轴突和突触损伤,最终导致CSVD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52]㊂血脑屏障分解允许潜在有害的毒素和免疫细胞进入大脑,渗漏的纤维蛋白原阻碍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的成熟,从而抑制髓鞘的维持和修复成中枢系统局灶性脱髓鞘[45]㊂但自噬机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弥补,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存活㊁分化以及影响髓鞘生成[53]㊂星形胶质细胞充当维持脑稳态的 管家细胞 ,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作出迅速反应㊂其通过自噬通路清除有毒蛋白质聚集㊁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和各种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包括受损的线粒体㊁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消除神经炎症,并参与神经元中谷氨酸(GLu)的转运过程[54]㊂6通窍活血汤通过调控自噬通路治疗CSVCI中医认为瘀毒蓄积损伤络脉,致使脑不能荣,髓不能养㊂基于此,CSVCI的治疗原则应为祛瘀解毒为要㊂通窍活血汤为经典名方,出自‘医林改错“,为清代医家王清任所创,在活血祛瘀通窍的同时,也兼具解毒之效㊂其组成包括赤芍㊁川芎㊁桃仁㊁大枣㊁老葱㊁红花㊁鲜姜㊁人工麝香㊁黄酒㊂方中君药麝香气味芳香走窜,上行脑络开窍通络,游走血脉解毒生新;赤芍㊁川芎行血活血,桃仁㊁红花活血散结,老葱辛散,通阳入络,黄酒通络,通利气血运行的道路;佐以生姜㊁大枣调和营卫,以助生化之源,大枣又可缓和芳香辛窜太过,调和诸品,使瘀毒除而正不伤㊂组方中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祛瘀解毒㊁活血通窍之功效[55]㊂通窍活血汤可降低血液黏度,防止血栓产生,调节血管的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的分泌,从而改善脑血流情况,改善微循环障碍,并防止炎症反应[56]㊂通窍活血汤对大脑的海马区超微结构具有神经元修复与突触重塑的作用㊂在改善CSVD所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方面有显著的疗效[57]㊂研究发现,通窍活血汤能够促进LC3Ⅰ型向LC3Ⅱ型的转换,激活PI3K/mTOR/UNC-51样激酶1(ULK1)通路,促进细胞自噬[58],保护脑神经组织细胞[59]㊂麝香可以干预细胞自噬,双向调节血脑屏障,调节氧化应激反应,抑制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调节Ca2+超载,而发挥着保护神经细胞㊁改善脑缺血损伤等积极的治疗作用[60]㊂还可以生理性开放血脑屏障[61],增加药物含量㊂红花中的羟基红花黄色素可以动态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带的自噬活性和干扰素β(IFN-β)的表达[62],清除坏死细胞碎片,降低异常细胞的能量消耗,缩小梗死面积,促进梗死区域功能恢复正常,保护脑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㊂桃仁及其有效成分能够抗缺氧㊁抗血栓形成,减少自由基生成,平衡自噬蛋白与凋亡蛋白的表达[63],增加乙酰胆碱(Ach)含量,使其达到平衡状态,促进学习记忆[64]㊂川芎有机酸活性成分可调节自噬-溶酶体通路,改变溶酶体功能,促进自噬体的产生,促进自噬通量发挥神经保护作用[65],还可以调节自噬程度,防止自噬过度所致的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发生㊂激活的内质网自噬可以减轻Aβ25-35诱导的SH-SY5Y神经细胞毒性和认知损伤[65]㊂赤芍提取物可改善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加速自由基清除和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㊁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还可减少脑耗氧量从而改善小鼠记忆障碍[66]㊂通窍活血汤中多味中药都可以通过调控自噬水平发挥协同作用㊂7小结由此可见,中医 瘀毒 理论和自噬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㊂自噬缺陷表达了内生瘀毒实邪的微观水平㊂由于年龄等相关因素,大多数老年人出现自噬不足的情况,导致代谢产物蓄积,内生瘀毒不能被及时清理,破坏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而导致CSVD的发生,甚至继发认知障碍㊂祛瘀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上调自噬水平,从而吞噬多余的细胞器或受损的细胞质,达到治疗CSVCI的效果㊂在现代技。

瘀毒文献研究简述

瘀毒文献研究简述

瘀毒文献研究简述郑伟达郑东海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北京100023)摘要:“瘀”和“毒”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并指导临床,在肿瘤中医病因病理学研究中,瘀毒日益受到学术界及临床医家重视。

古代文献有关“瘀”、“毒”的论述较多,但对于“瘀毒互结”致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特点、临床治疗等相关论述则很少,亟待进一步搜集整理、深入研究。

本文通过对先秦~现代医家有关瘀毒的文献做一梳理、综述,以期对中医肿瘤基础理论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瘀毒;文献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肿瘤学“瘀”和“毒”均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用于解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并指导临床,在肿瘤中医病因病理学研究中,瘀毒日益受到学术界及临床医家重视。

古代文献有关“瘀”、“毒”的论述较多,但对于“瘀毒互结”致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特点、临床治疗等相关论述则很少,亟待做进一步搜集整理、深入研究。

“瘀”的基本字义是血液凝滞,同“淤”,如我们常说的“瘀血”、“活血化瘀”,《说文解字》:“瘀,积血也,从病,於声。

”《楚辞•九辩》:“形销铄而瘀伤”。

在历代医学典籍中,“瘀”的含义慨括起来有以下几种:①污秽的,非生理的有毒之血。

《证治准绳》:“百病由污血者多”,《皇汉医学》:“瘀即污秽之谓”。

可见,“瘀”在我国古代中医病理学概念中已含有“瘀毒”的含义。

②指病理产物。

《素问•调经论》:“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血证论》:“离经之血为瘀血”。

③久病必瘀。

《医林改错》:“久病入络即瘀血”。

④郁积、停滞之意。

《伤寒杂病论•阳明病篇》:“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

”“毒”的本意是毒草滋生,《说文解字》:“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

”历代以来,人们将“毒”字广泛引申运用,如毒物、罪恶、祸害、危害、狠毒、厉害、苦痛、杀害、憎恶、憎恨等等,均有“毒”的含义。

凡恶性的、暴烈的、极盛的、厉害的、凶狠的均可用“毒”来形容,例如人们将恶性肿瘤称为“毒瘤”。

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99年 第2期 No.2 1999论瘀毒阻络是络病形成的病理基础雷 燕 黄启福 王永炎摘 要: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一类疾病,邪入络脉标志着疾病的发展和深化,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虚滞、瘀阻、毒损络脉。

本文以血管性痴呆和糖尿病血管病变作为研究络病的切入点,发现不仅久病可入络,急症也存在着虚、瘀、毒结、痹阻络脉等入络入血的病理变化,并推测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管与血液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失调可能是络病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一。

关键词:络脉;络病;病因病机;瘀毒阻络Pathologic Basis of Collateral Disease FormationLei Yan(雷 燕),Huang Qifu(黄启福),Wang Yongyan(王永炎)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Collateral System is the functional network to keep the entatic state of the body. Collateral diseas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stagnation of the system. Pathogen invasion of the collateral signalized t he develo pment and intensification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mainly expressed by the patho logical changes of blood stasis, stagnation by deficiency and toxic factor. The research was started with the vascular dementia and diabetes vascular lesion.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pathologic changes of pathogen invasion in the blood or the collateral not only existed in choronic cases but also in emergency cases. One of the pathophysiologic bases of collateral disease was inferred as the endo thelial and the interaction disturbance between blood vessel and blood const ituents.KEY WORDS: Collateral system; Collateral disease; Etiological fact ors and pathogenesis络病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学说认为凡久病、久痛诸症,多因络脉瘀滞而引起。

基于湿热毒瘀理论探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基于湿热毒瘀理论探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中医论坛 基于湿热毒瘀理论探析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安晓霞1,2,王振刚2,李 慧1,冯敏超1,陈国忠2(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 )是消化内科常见急腹症,临床治疗难度大,病死率较高。

中医药在治疗SAP 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早期有效的干预治疗能够及时控制病情进展,从而降低SAP 的病死率。

广西名中医陈国忠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提出SAP “湿、热、毒、瘀”理论,认为其病机演变主要以湿、热、毒、瘀4种病理因素为主,在SAP 的不同时期兼夹为病。

陈教授基于“湿、热、毒、瘀”理论治疗SAP ,并创立了“清解化攻法”,在改善SAP 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SAP 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湿热毒瘀;理论探讨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24.04.018[中图分类号] R657.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24)04-0538-05[通信作者] 陈国忠,E -mail :cheninjp@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60890);广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发与推广项目(GZSY21-15);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YCBXJ2022008) 近年来我国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临床发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近20年发病率由0.19%上升至0.71%,AP 的预防和治疗临床需高度重视[1-2]。

AP 中大约有20%~30%发病后会发展成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3],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治疗难度较大,病死率高。

浅谈痰瘀毒理论与胸痹治疗

浅谈痰瘀毒理论与胸痹治疗

浅谈痰瘀毒理论与胸痹治疗赵丽; 王凤荣【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9(034)021【总页数】3页(P3245-3247)【关键词】痰浊; 瘀血; 毒邪; 胸痹心痛【作者】赵丽; 王凤荣【作者单位】锦州市中心医院中医科辽宁锦州121000;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一科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胸痹心痛是以胸部闷痛,痛彻左肩、咽喉、左上臂内侧,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胸痹心痛的发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自然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环境和疾病谱较古代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有必要对其病机证治重新进行认识和梳理。

一直以来痰瘀被视为胸痹的重要致病因素,随着毒邪学说研究的深入,众学者逐渐意识到痰-瘀-毒是导致胸痹心痛的重要病理基础,贯穿本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痰瘀内生,久恋不去,痰瘀浊化,蕴结体内,壅塞络道,郁久腐化,蕴热成毒,痰瘀毒结于脉络,终致脉络损伤,形成痰瘀毒相互交结的病理局面,毒损脉络,损伤血脉,促进胸痹心痛的形成。

1 痰瘀毒相关论痰是体内水津输布运化失常,停留聚结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瘀是指血液运行涩滞,或壅滞于脉中,或溢出于脉外所引起的病理表现。

也就是说“痰来自津,瘀本乎血”。

津血同源,故而也有“痰瘀同源”之说。

《素问·调经论》曰:“孙道水溢,则经有留血。

”《血证论》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可见,痰瘀异中同类,是津液为病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互因互化,乃一源二歧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言:“夫毒者,皆五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

”《金匮要略心典》亦有云:“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

”根据毒的来源,可分为外入之毒与内生之毒。

胸痹形成多与内生之毒有关。

所谓内毒,实际是疾病中的病理产物,具体指脾胃功能失调和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痰瘀堆积所形成的痰毒、瘀毒等,其在本质上与痰、瘀无异,只是病情更趋严重。

血脉之中痰瘀互为因果,或因痰致瘀,或因瘀致痰,如此往复,终致痰瘀互结,如《医述》所言:“如先因伤血,血逆气滞,气滞则生痰,与血相聚,名曰瘀血挟痰……若素有郁痰,后因血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瘀血。

基于“毒瘀理论”浅析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基于“毒瘀理论”浅析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基于“毒瘀理论”浅析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殷宏伟;张从忠;刘灿;邓思巧;蔡弘;严张仁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年(卷),期】2024(33)2
【摘要】Ⅲ型前列腺炎也称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是常见的男科疾病之一,其临床症状复杂多变,病程迁延不愈。

但无论从中医学还是西医学的角度,从生理特性还是病理特点,从内在证候亦或是外在症状,从中医藏象还是西医学解剖,在CP/CPPS发展的任意阶段,都与毒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二者共同决定CP/CPPS的发生发展及传变。

运用毒瘀理论浅析CP/CPPS发病特点及病因病机演变过程,分析CP/CPPS的中医诊疗思路,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6页(P61-66)
【作者】殷宏伟;张从忠;刘灿;邓思巧;蔡弘;严张仁
【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西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基于中医“毒、瘀、虚”理论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防控宫颈HPV感染的应用
2.基于中医病机“瘀毒互结”致病理论的肿瘤“瘀毒同治”特色理论及抗肿瘤创新药物研究
3.中医药诊疗痰瘀互结型耳鸣研究进展
4.基于“浊毒”理论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病机及其中医药治疗进展
5.基于血浊理论探讨痰瘀内阻型进展性卒中的中医辨证施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癌“瘀、毒”论

宫颈癌“瘀、毒”论

宫颈癌“瘀、毒”论鱼潇宁;金钊;严然;由凤鸣【摘要】宫颈癌为原发于子宫颈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已婚妇女中常见的肿瘤,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色或血性,有腥臭,稀薄水样或米泔样。

【期刊名称】《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宫颈癌;生理特性;瘀;毒;辨证论治【作者】鱼潇宁;金钊;严然;由凤鸣【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宫颈癌为原发于子宫颈黏膜上皮或腺体的恶性肿瘤,是已婚妇女中常见的肿瘤,为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本病临床表现为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增多,白色或血性,有腥臭,稀薄水样或米泔样。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基本病因。

中医虽无宫颈癌的病名,但类似宫颈癌的描述散见于“带下”“崩漏”“癥瘕”等病证中。

如《素问·骨空论篇》曰:“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诸病源候论·崩中五色俱下候》又有:“崩中之病,是伤损冲任之脉……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

”[1]本文基于宫颈的生理特性总结宫颈癌的病理要素,探讨宫颈癌的治疗。

1.1 开阖有度,以通为用子宫颈系指“子门”,是子宫连接阴道的部分,也称“子户”“胞门”。

《类经》注释说:“子门,即子宫之门也。

”“子门”之名已寓有子宫屏障之意,可知古人对子宫颈口的功能已经有所重视[2]。

子门司胞宫之开阖,此功能与其所处位置有密切关系。

子门之上口通于胞宫,下口连接阴道,通于阴门,而阴门通于外。

结合现代西医学的认识,可概括为五个方面[3]:①系月经、恶露排出之门户;②为生成、泌泄带液的主要之处;③是胎儿娩出经过的第一道关口;④是合阴阳后男精通行的关口,即合阴阳后子精出入之门户;⑤宫颈病变诊断及宫腔内手术操作必经之关口。

子门开阖有度,则按月运行经血,分泌白带,娩出胎儿,排出胎衣、胎水、恶露等物。

基于瘀毒理论探究带状疱疹诊疗思路

基于瘀毒理论探究带状疱疹诊疗思路

基于瘀毒理论探究带状疱疹诊疗思路
王新月;李忻红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0
【摘要】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突然出现红斑、继而迅速出现簇集性水疱,皮损沿着某一神经走行呈带状分布,且位于身体一侧,并伴明显的神经痛,是皮肤科的常见疾病。

中医学对于本病早有认识,称本病为“蛇串疮”“缠腰火丹”或“火带疮”等。

中医认为:外毒侵袭,湿毒内生,气血瘀滞,阻于经络,为本病的主要病机。

基于“瘀毒理论”在带状疱疹中的重要性,选取清热解毒法,以祛除体内火热毒邪,运用活血化瘀法,以消散局部瘀血,同时兼顾扶正祛邪之法,为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提供理论依据及诊疗思路。

【总页数】5页(P166-170)
【作者】王新月;李忻红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5
【相关文献】
1.基于中医病机“瘀毒互结”致病理论的肿瘤“瘀毒同治”特色理论及抗肿瘤创新药物研究
2.基于"瘀毒"理论探究解毒活血方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机理
3.基于伏邪病机理论探讨带状疱疹诊疗思路
4.基于清热化湿、透毒逐瘀法运用四妙勇安汤
加减治疗Sweet综合征的中医理论探究5.基于“毒瘀理论”浅析Ⅲ型前列腺炎的中医诊疗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

瘀毒病机与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相关的理论思考张京春;陈可冀【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08(28)4【摘要】不稳定斑块破裂是发生具有代表性的心血管血栓性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

考虑到现代医学对于易损斑块炎性反应及血栓形成的病因学认识与中医学"毒"、"瘀"之病因病机和临证特点的相似性,加之临床表征方面的毒瘀特点,讨论中医学以"瘀血"为ACS的主要病因病机的传统认识似应扩展为"瘀毒"致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从而发生ACS。

认为符合循证医学的临床研究以证实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征并形成"瘀毒"病因病机的临床诊疗规范,对于易损斑块及其作为病理基础的ACS这一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366-368)【关键词】瘀毒;病因病机;易损斑块;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作者】张京春;陈可冀【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1;R543.6【相关文献】1.中医脂毒、瘀毒与易损斑块关系的理论探讨 [J], 周明学;徐浩;陈可冀2.颈动脉易损斑块从"阳明瘀毒"论治探讨 [J], 张桂睿3.痰瘀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易损斑块的影响 [J], 靳宏光;朱星;李铁;王义强;成光宇4.加味大黄牡丹皮汤干预颈动脉硬化易损斑块阳明瘀毒证的临床研究 [J], 张桂睿;姚建景;张秀君;游佳华5.清心解瘀方调控巨噬细胞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J], 赖润民;刘启予;鞠建庆;徐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浅析
申锦林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5(011)003
【摘要】张学文教授之“毒瘀”、“痰瘀”、“水瘀”观点是以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及其内在联系为理论基础。

认为邪郁化毒,气血随之壅盛为“毒瘀”形成之始动环节;痰瘀同病,互相兼杂是痰浊或瘀血为病发展的病理结果;气化失司,血流不利则为水是“水瘀”为病之关键。

【总页数】2页(P19-20)
【作者】申锦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9.7
【相关文献】
1.张学文教授从颅脑水瘀论治疑难脑病经验 [J], 孙景波;华荣;符文彬
2.张学文教学治疗热病急症经验之一—毒瘀 [J], 申锦林;于为民
3.张学文教授“颅脑水瘀论”治疗成人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临床经验 [J], 张晓刚
4.国医大师张学文从虚、痰、瘀、毒辨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J], 董斌;刘绪银;姜良铎;鱼富丽;张学文
5.张学文教授从水瘀辨治脑病医案拾贝 [J], 申锦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虚、毒、瘀”探讨盆腔炎病机及治疗

从“虚、毒、瘀”探讨盆腔炎病机及治疗

从“虚、毒、瘀”探讨盆腔炎病机及治疗
宁雪梅;李天梅;朱梓齐;张昕绮;杨小莲;林寒梅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
【年(卷),期】2024(17)5
【摘要】“虚、毒、瘀”致病是盆腔炎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盆腔炎病机是虚、毒、瘀三者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其以脾虚为本,毒、瘀为标。

本文以“虚、毒、瘀”为
切入点,将本病的病机治疗与现代研究进行深入分析。

在病因病机方面,脾为之卫与
免疫功能,毒邪与病原体感染,瘀血与微血管阻塞存在相通之处;在治疗方面,健脾益气类、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中药具有增强免疫,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笔者初步探讨扶正健脾、解毒化瘀是减少该病反复发作的关键,调节肠道菌群、增
强免疫和改善循环是治疗该病的核心,同时也强调情志疗法的重要性。

【总页数】4页(P884-887)
【作者】宁雪梅;李天梅;朱梓齐;张昕绮;杨小莲;林寒梅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毒、瘀、虚”病因病机及治疗思路探讨
2.Ⅱ型糖尿病虚瘀痰毒病机及治疗探讨
3.基于“虚瘀毒”病机理论探讨细胞焦亡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
系4.基于“虚-毒-瘀”病机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与炎症免疫相关miRNA的关系5.从虚瘀浊毒论探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瘀毒理论浅析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的进步,对疾病研究的深入,瘀毒学说在心血管等诸多系统疾病及各系统的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
中所占位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基础研究对于“瘀”“毒”“瘀毒”进行了微观研究,临床上应用祛瘀解毒法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 理论研究——“瘀”“毒”“瘀毒”的阐述
1.1 “瘀”《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积”指血液凝积,为血瘀的病理产物。

它既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

“瘀”有三种含义:瘀血、血瘀、瘀。

一般“瘀血”系指“静止之血”;“血瘀”则除上述静止之血外,还包括一切与心脏、血管、血液功能异常造成血流缓慢的血液循环障碍的各种病变;“瘀”包括瘀血、血瘀及组织的变性、积聚、成块等。

瘀血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瘀血(血瘀)是指积血、留血、恶血、蓄血、干血、死血、败血,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

广义的瘀血包括了狭义的瘀血,更泛指由于痰浊、食滞、瘟疫、暑热、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血液流行不畅,或积于脉内,或溢于脉外,或形成血栓,以及性质、成分发生改变者。

瘀血又分有形之瘀和无形之瘀。

凡瘀血有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中医四诊便可发现者,称有形之瘀;凡瘀血无临床症状和体征,需借助现代检测手段和运用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来证实者,称无形之瘀。

瘀血致病特点:致病广泛《证治准绳·杂病·蓄血篇》:“百病由
污血者多”,多种疾病的形成与瘀血相关;缠绵难愈《临证指南医案》“血流之中,必有瘀滞,故致病情缠绵不去”及《医林改错》云:“久病入络为瘀”,瘀血致病多有缠绵难愈的特征;疼痛《圣济总录·伤折门》:“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

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完也”。

1.2 “毒”《说文解字》言:“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

毒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药物或药性(偏性、毒性、峻烈之性)。

《黄帝内经》据药物毒性大小,把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4类。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毒性有无亦是重要根据;二是指病症,如丹毒等;三是致病因素或病理产物。

第三种毒泛指对机体有不利影响的物质,是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蕴结体内而生成。

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有外毒、内毒之分。

外毒不仅包括直接感受毒邪者,《内经》中多处提出了“寒毒”、“热毒”、“湿毒”、“燥毒”及“大风苛毒”等概念。

还包括外邪内化所生之毒。

内毒常发生于内伤杂病的基础上,多在长期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及年老体衰或久病基础上形成,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紊乱导致机体代谢产物蕴积体内,以致邪气亢盛,败坏形体,诸邪蓄积,交结凝滞而成毒。

毒邪致病特点,邪气蕴结日久可化为毒,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载:“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也”。

邪气偏盛猛烈或蕴结日久可化为毒。

邪气偏盛猛烈,唐代《千金方》载:“毒病之气”可致“时气
瘟毒”。

毒邪性属阳邪,雷丰《时病论》中认为“温热成毒,毒邪即火也”。

1.3 “瘀”与“毒”的关系瘀可化毒,瘀血留于局部,日久可化生为毒。

脉络瘀阻,瘀血阻滞,脏腑功能不能正常代谢,日久可内生为毒。

毒可致瘀,如《圣济总录》中有“毒热内壅,则变生为瘀血”的论述。

一是正如王清任《医林改错》:“温毒在内烧炼其血,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毒邪煎熬熏蒸,血被煎炼为瘀。

二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

三是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

毒邪侵犯机体,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阻于脉络,可形成瘀血;毒邪直接损伤脉络,血脉受损而出血或血行不畅,亦可形成瘀血。

四是毒壅气机,血脉凝滞。

何廉臣在《重订广温热论》“毒火盛而蔽其气瘀其血”。

五是热毒损脏,血行失司。

人体内血液的运行与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若热毒炽盛,可使脏腑的功能或结构严重受损,从而可使营血运行无力,血流缓慢,或使血溢脉外,形成瘀血。

邪毒致瘀的病理过程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瘀毒之间关系复杂,相互为因果。

瘀毒交织,病势缠绵。

瘀为血液循行迟缓,或郁阻不畅的病理状态。

瘀血内停,阻滞气机,久则蕴而化热,热从火化,酿生内毒。

瘀为成毒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热毒内灼,耗血炼液,亦可加重其瘀。

若在内有瘀血的情况下,温热毒邪更易与之纠结而形成毒瘀交结。

如《温热逢源》说:因病而有蓄
血,温热之邪与之纠结,热附血而愈觉缠绵,血得热则愈形凝固。

1.4 “瘀毒”东晋时期张湛所撰的《养生要集》(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撰《医心方》):“百病横生……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急者交患暴至”。

此处瘀毒为病因,具有缓积骤发的特点。

《本草求真》中记载治疗犬伤恶毒,用“斑蝥七枚,去翅足炙黄,用蟾蜍捣汁服之”。

服后“有瘀毒泄出”。

“瘀毒”为有形之邪,急缓积聚而成,可攻下,可手术,可泄出。

致病特点:病情危重《张氏医通》中婴儿门身痛中认为“若遍身如啮而色紫者,瘀毒壅滞,最危之兆”。

《医宗金鉴》中认为痘色紫黯,状如浮萍也,此乃血瘀毒炽,非急攻不可。

《验方新编》“毒瘀肝经,损坏内溃,吐血数发,势极多危。

毒瘀心包络,更加凶险,不待时日”。

“瘀毒”它不单指某个单一、具体的致病因素,而且包含了诸多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代表一种病因与病理概念。

2 基础研究——“瘀”“毒”“瘀毒”的微观阐述
2.1 “瘀”早期对于瘀的研究多从血栓角度,血小板功能检查(黏附作用、聚集)、血液流变学、假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等进行研究[1]。

还可运用甲皱微循环观察、纤溶系统指标测定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多种微观检测指标作为诊断依据[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