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总结
交通需求的分类:在经济学领域,按照供给与需求原理,将交通需求分为两类:本源性交通需求派性交通需求交通的作用:经济作用社会作用交通上述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搏”和引导”前者体现了其基础性,后者体现了其先导性.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如何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交通规划的前提:1规划主体的存在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在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4在特定时点,对规划必要性的认识5规划作业投入资源的存在,即作业本身的可能性一般而言,交通规划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
规划对象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交通规划的构成要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按规规相标时期盼美:近1年短期交通规3-5年中期交通规划5-10年远/长期交通规划10-20年远景交通规划20年以上(没写)交通调查:居民出行调查,待物流动调查,机动加0调查,断面交通通调查交通需求量预则: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交通流分配(第四阶段)交通调查定义:交通调查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风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交通调查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条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交通调查变的作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依据.交通量定义: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交通量调查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车速:指车辆在单后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地点车速可采用人工测量法区间车速调查:片4照法、限车法.五年代去流动车测建法和机械测量法区间车速调查:牌照法.跟车法.五轮仪法.流动车测速法交通密度调查:出入量法.地面摄影观测法航空摄影观测法延误定义:指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以辆计路段行车延误调查:跟车法、输入输出法,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调查出行起点: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间的出行.OD调查分三类:居民OD调查.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交通小区划纷分原则: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尽量一致.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 4.分区的过程中要先虑道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填空1、出⾏可分为基于家出⾏(上班、上学、弹性、公务)、⾮基于家出⾏2、交通需求预测的四阶段模式指的是交通发⽣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式划分和交通分配。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OD调查项⽬可按境界线内的OD调查和境界线OD调查两⼤类进⾏。
4、OD调查的抽样⽅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和整群抽样。
4、按道路在城市中的地位、作⽤、交通性质、交通速度及交通流量等指标,可将道路分为快速路、主⼲路、次⼲路及⽀路4类。
5、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般分为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城市中长期交通体系规划和城市交通近期治理规划三个层次。
6、五种主要运输⽅式包括:公路、铁路、⽔运、航空和管道。
7、重⼒模型按约束条件分为⽆约束重⼒模型、单约束重⼒模型和双约束重⼒模型三类。
8、重⼒模型中常见的交通阻抗函数的形式有幂函数、指数函数、组合函数。
9、权矩阵中单元格的值有长度、⾏驶时间、⾏驶费⽤三种类型值。
10、道路交通规划可分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和区域公路交通规划两⼤类。
11、交通⽅式的预测⽅法:转移曲线法、重⼒模型的转换模型、回归模型法、概率模型法。
12、交通⽣成总量的预测⽅法主要有原单位法、增长率法、交叉分类法、函数法。
13、交通规划⼀般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近期以距基准年1-5为宜,最长不超过10年,中期以距基准年5-15为宜,最长不超过20年,远期以距基准年15-30为宜,最长不超过50年.(P7)14、交通分布预测的⽅法⼀般可分为两类,⼀类是增长系数法,⼀类是综合法。
15、交通⽣成预测是交通需求预测的第⼀阶段,⽬标是求得各个对象地区的交通需求总量,即交通⽣成量。
16、交通分布预测是交通规划四阶段预测模型的第⼆步,是把交通发⽣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区的出⾏量转换成⼩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17、名词解释1、交通规划:确定交通⽬标与设计达到交通⽬标的策略或⾏动的过程。
2、交通区:在交通规划过程中,需要将交通源合并成若⼲个⼩区,这些⼩区被称为交通区。
交通规划 考试复习资料
交通定义:人、货物、信息伴随着思维意识在交通路上的移动。
交通需求量预测概念:根据道路交通系统及其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在预测未来,根据历史经验、客观资料、逻辑判断,寻求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的过程。
交通调查定义: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和判断,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数据准确分析判断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设计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且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的规律及与交通需求相适应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交通流三要素:交通量、密度、速度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1.人工计数法:优点:适用范围广泛,可以适用任何情况的交通量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精度较高,资料整理方便。
缺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大,天气不好时在室外工作比较辛苦。
2.浮动车法:Qa =60⨯+-+----TTMNXbabababab60)(⨯--=------QMNTTbababababaQb =60⨯+-+----TTMNXababababa60)(⨯--=------QMNTTababababab3.机械计数法跟车法与浮动车法的区别浮动车法调查中,测试车一般需要沿调查路线往返行驶12-16次,而跟车法一般要求往返6-8次,每次往返时间尽量小雨40min。
延误:延误是指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交通小区划分的原则(1)同质性。
区内的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尽量一致(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3)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如人口、经济统计资料等(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意用途的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大构成系统误差的因素:设计误差估计量的误差调查误差编辑误差土地利用类型概念:描述地区内部经济的选址行为及其作用结果的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分为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资料总结
交通阻抗(或者称为路阻)是交通流分配中经常提到的概念,也是一项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到交通流径路的选择和流量的分配。路阻函数是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
路网结构:指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结构合理性。
道路网可达性:指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道路网连接度:道路网中路段之间的连接程度
。
交通网络中:节点集N:由发生节点集R、吸引节点集S和交叉口之类的交汇点等组成,一般用正整数n表示;
2方格网式优点:可达性均等,秩序性和方向感较好,易于辨别,网络可靠性较高,有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和建筑的布置。缺点:网络空间形式简单、对角线方向交通的直线系数较小。
3自由式优点:较好地满足地形、水系及其他限制条件。缺点:无秩序、区别性差,同时道路交叉口易形成畸形交叉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评价主要是对其空间布局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其内容主要有:评价指标的选择与确定和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1.延误:指由于道路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3.交通分布预测:交通分布预测是交通规划四阶段预测模型的第二步,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出行量转换成小区之间的空间OD量,即OD矩阵。
4.交通方式划分:出行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它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发生时,交通方式间交通需求的变化。
城市居民出行及市内货运分布预测——重力模型?城市流动人口出行分布预测——弗雷特法 ?城市对外及过境客(货)运交通分布预测——弗雷特模型或平均增长率模型?区域交通分布预测——重力模型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发生吸引交通量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人员构成年龄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性质家庭收入其他单位出行次数:人均或家庭平均每天的出行次数生成原单位将来值:使用现状调查数据乘其他指标增长率函数法聚类分析假定:一定时期内出行率稳定家庭规模变化小收入与车辆拥有增长每种类型家庭数可估计聚类分析:直观容易了解资料有效利用容易检验更新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每一横向分类差异被忽略各小格样本数不同失去一致精确性同一类变量类别确定不客观每一格规划年预测复杂发生吸引预测增长率法:反应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出行变化以及对象区域外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量出行分布量:分区间平均单位时间内的出行量平均增长系数法:公式简明易于计算收敛慢迭代次数多计算精度低底特律法:生成交通量增长系数的导数G 出行分布不仅与发生吸引增长率有关还与出行生成量的增长率有关考虑因素全面收敛慢需多次迭代福莱特:不仅与发生吸引增长率有关还与规划区域其他交通小区的增长系数有关收敛快满足相同精度条件下迭代次数少计算过程复杂增长系数法特点:结构简单实用较多不需要小区间距离时间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的od量对于变化小的od非常有效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有效必须有所有小区od量对象地区发生大规模变化时不适用交通小区间交通量较小存在问题仅用增长系数表示将来交通量缺乏合理性重力模型:直观上容易理解能考虑路网变化和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 od为0时也能预测敏感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分析出行距离在全区域的分布视为定值小区间时间是变化的内内交通量时间难以给出距离小有夸大预测可能需要借助其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交通特性(出行目的运行时间和出行距离费用舒适性安全性准时性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出行者属性(职业性别年龄收入家庭属性)地区特性出行时间特性交通方式划分率模型:全域模型出行端点模型 TI模型径路模型集记方法:以一批出行者或交通小区作为分析单位调查数据统计处理进一步分析研究非集记:以单个出行者为分析对象利用每个调查样本数据求出个体行为概率值logit模型IIA特性:两方案的相对优劣仅取决与两方案特性与其他方案无关Logit选择概率由交通方式效用之差决定交通流分配基本数据:od交通量路网定义径路选择原则交通流分配的对象:走行线路不固定的机动车辆路阻函数: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关系以交通时间作为计量标准:时间是首要因素其他因素都与时间有关易于测量节点阻抗:车辆在交通网络节点处主要指交叉口处的阻抗径路:od点对之间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Wardrop第一原理:道路利用者确切知道状态试图选择最短径路网络达到平衡每个od对的各条径路时间相等且最小没有被选择的时间大于等于最小时间Wardrop第二原理:系统平衡条件下交通流应按照平均或总出行成本最小分配(系统最优)假设:出行者对路网全面掌握并能科学预测选中最短径路Beckmann模型唯一性:每个约束条件都是凹函数目标函数严格凸F-W法:在每步迭代中先找到目标函数一个最速下降方向在找最优步长在最速下降方向上截取最优步长得下一步迭代起点系统最优:对阻抗函数变换后可以按照用户最优算法求解系统最优模型交通:伴随人思维意识的移动交通规划: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些列活动,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如何将提示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交通规划要素:需求供给市场交通规划内容: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网络布局规划交通网络分析评价交通规划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四阶段法阶段非集计模型阶段平衡模型加计算机阶段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交通战略规划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发展的观点全局整体系统的观点协调发展节约土地可持续发展交通调查:利用客观手段交通流交通现象调查分析判断了解掌握交通状态现象规律调查目的: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准确分析现状做出预测制定规划方案调查作用:现状评价基础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制定规划目标重要依据调查内容:交通运输调查(运输量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经济资料人口自然资源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资金规划影响核查线: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精度在调查区域设置的分割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小区出行宽度根据出行数决定Od调查目的:交通流交通源之间关系获取数据推求远景提供基础数据调查区域确定:1考虑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规划以及经济活动情况调查范围足够大2考虑区域出入境交通配合天然地形界限3考虑适合路边调查站建立4利用现有行政区划的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城市功能范畴中的空间分布地理类型对地面空间的利用土地利用模型:经济活动选址行为及作用土地空间分布数学模型预测优化可达性:某小区具有的产生与其他小区相互作用机会可能性的度量汉森模型:研究城市中某小区作为住宅开发时其可达性对住户数的影响劳瑞模型:封闭区域定量描述土地利用间相互作用决定住户数就业人数的分布模型住户数就业人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诱增交通量:由于新建设施或等级改造改变出行条件使交通设施多余产生的交通量诱增交通量特性:潜在性滞后性区域性变化性有限性难区分型趋势交通量:按照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由于交通方式变化从其他方式转换的交通量交通小区:具有一定关联度和交通相似度的节点连线集合反映路网交通时空变化特征减少交通控制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将复杂网络分解为若干交通区域协调优化划分目的:减少调查工作量降低分析预测难度直观反应交通需求分布为道路网交通流提供数据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区内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特征保持一致2以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统计资料4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完整避免同一用途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工作量区别网络布局规划评价指标:道路网密度干道网间距路网结构道路面积率人均道路面积道路可达性道路网连接度网络拓扑建模:将实际或规划的交通网模型化以利于科学计算和直观显示。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1.交通规划:确定交通目标与设计达到交通目标的策略和行动的过程。
2.出行:由始点到终点为完成某种目的的一次移动。
3.交通调查:利用客观手段,对交通系统交通流及有关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4.交通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的交通体的数量,称为该点或该路段的交通量。
5.地点车速:车辆通过某地点的瞬时速度。
6.临界车速:通行能力最大时的车速。
7.设计车速:天气良好,交通密度较低时能维持交通安全的最高车速。
8.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
9.交通延误:指由于道路与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设施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损失。
10.区位:区位是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11.交通生成:通常把研究对象区域全体的交通总量叫做交通生成量。
12.交通发生与吸引:把研究对象区域各个交通小区的交通发生量和交通吸引量称为交通的发生和吸引。
13.方式分担:让一个出行与一种交通方式相对应,一个地区的全部出行数中利用该种交通方式的人所占的比例叫做该交通方式的分担,或简称为方式分担。
14.分担交通量:其中每个交通方式所分担的量叫做该交通方式的分担交通量。
15.分担率:利用者在考虑交通目的,交通方式的服务特性,地区特性的基础上选择交通方式,集计起来的选择结果叫交通方式分担交通量,而它在全交通量中所占的比例叫做分担率。
(或称选择率)16.地区间模型:它是求出分布交通量之后,在求出分担交通量的模型。
17.出行末端模型:是将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交通量(集中交通量)在交通分布计算之前就分配到各方式上来进行预测的模型。
18.集计模型:是将每个人的交通活动按交通小区进行统计处理分析从而得到以交通小区为分析单位的模型。
19.非集计模型:以个人为单位构造模型来确定各交通方式的选择概率,然后再将每个人的方式选择结果集计起来,预测分担交通量的模型。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OD调查: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为分析出行个体的流动,也为交通流分配奠定基础。
2.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①.矩形表:能够反映地区间车流流向和流量,适用于车流的流动方向经常变化和流量显着不同的情况。
②.三角形表:将矩形表中往返车流合计成一个回程的表达方法,适用于区间往返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
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
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OD调查基本术语:(1).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移送的过程,可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2).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3).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4).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5).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6).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8).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9).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0).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支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11).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调查的类别和内容(三类):①.居民OD调查:主要包含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调查终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是世界各国开展交通调查最常见的形式。
②.车辆OD调查:车辆出行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主要调查车型、出行目的、起讫点、货物种类、平均吨位和实载率等。
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道路交通规划复习资料1、城市交通的类型:(1)按照空间分布划分为市际交通、市域交通和市内交通三个层次。
(2)按照运输方式划分为轨道交通、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管道运输等。
(3)按照运行组织形式划分为公共交通和个体交通。
(4)按照服务对象划分为客运交通和货运交通。
2、在《雅典宪章》中,城市被定义为具有工作、生活、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的空间集合体。
3、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根据城市社会、经济、人口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在一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针、政策、途径和主要措施。
4、城市交通规划的特点:(1)综合性(2)法制性(3)长期性和经常性(4)可实施性。
5、城市交通规划的规划方法:(1)直观经验交通规划方法;(2)理性化交通规划方法;(3)适度规划方案;(4)定向决策规划模式。
6、城市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1)坚持规划的前瞻性和全局性;(2)坚持规划的系统性;(3)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4)坚持土地使用与交通协调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5)坚持优先发展公共交通;(6)应当与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等相衔接;(7)应当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7、交通出行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出行量调查以及项目属性特征调查两部分。
8、累积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时段)实际停放车数量。
9、延停车数:是指一定时间间隔内,调查点或区域累积停放次数(辆次)。
10、停放车指数(饱和度、占有率):是指某一时刻实际累积停放量与停车供应设施容量之比,它反映停车场地拥挤程度。
11、停放周转率:是表示一定时间段内每个停车车位平均停放车辆次数。
12、核查线调查内容:从城市交通特性来看,城市交通流量主要包含两部分,即人流和车流。
简单地讲,核查线流量调查的内容为调查通过核查线上各道路断面的双向机动车、非机动车和客流量。
交通规划原理考试整理
交通调查(1)地点车速:车俩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断面时的车速,亦成为瞬时车速行程车速:车辆在道路某一区间行驶的距离和时间的比值,亦为区间车速行驶车速:车辆在道理某一区间内的行驶距离和行驶时间的比值。
(行驶时间中扣除停车延误时间)临界车速: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交通密度较低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车速。
地点车速调查方法:人工测量法;雷达测速法;道路检测器测量法;摄像法区间车速调查方法:拍照法;跟脚法;流动车测速法(2)延误固定延误: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
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运行延误: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停车延误:车辆由于某种原因而处于静止状态产生的延误。
=停车时间,车辆由停止到再次启动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行程时间延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包括停车延误,因加速产生的加速延误,因减速产生的减速延误。
排队延误:车辆排队通过路段的时间与车辆按自由行驶车速通过的时间之差。
引道延误:引道实际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时间之差。
主要的OD调查方法(1)类别和内容:居民OD调查;车辆OD调查;货流OD调查(2)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OD调查基本概念和术语1,出行:人、货物或作为交通方式的汽车为完成某一目的,由始点到终点之间的一次移动,称为出行。
2,出行端点:包括O点(起点)、 D点(讫点)3,调查区:整个被调查的区域,一般是规划的整个对象区域。
4,调查区域界限:包围整个调查区的一条假象的边界线,又叫境界线。
调查区境界线境界线上出入口要尽量少,以减少调查工作量。
5,分区及其质心:规划时将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分区(蜘),分区是调查的基本单元,以分区为单位的交通调查又叫起讫点调查。
6,分区重心(质心):代表同一分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某一集中点,是交通区交通源的中心。
在每一分区内,选其几何中心或出行量最大约地点作为它的质心,近似地将质心看作是分区内所有出行端点的。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
发生吸引交通量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人鉍构成年龄性别汽车保冇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性质家庭收入K他单位出行次数:人均或家庭平均每天的出行次数生成原单位将来值:使用现状调查数据乘其他指标增长率函数法聚类分析假定:一定时期内出行率稳定家庭规模变化小收入与车辆拥有增长每种类型家庭数可估计聚类分析:直观容易了解资料有效利用容易检验更新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每一横向分类差异被忽略各小格样本数不同失去一致精确性同一类变量类别确定不客观每一格规划年预测复杂发生吸引预测增长率法:反成因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出行变化以及对象区域外的交通小区的发生吸引量出行分布量:分区间平均单位时间内的!li行量平均増长系数法:公式简明易于计算收敛慢迭代次数多计算精度低底特律法:牛成交通量增长系数的导数G出行分布不仅与发牛.吸引增长率奋关还与出行生成量的增长率有关考虑因素全而收敛慢需多次迭代福莱特:不仅与发生吸引增长率冇关还与规划区域K他交通小区的增K系数冇关收敛快满足相同精度条件下迭代次数少计算过程复杂增长系数法特点:结构简单实用较多不需要小区间距离时间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闩交通量等的预测讨以获得各种交通n的的O d量对于变化小的od非常有效预测铁路车站间的od分布非常右效必须有所有小区od朵对象地区发生人规模变化时不适用交通小区fuj交通量较小存在问题仅用增长系数表示将来交通fi缺乏合理性重力模型:直观上容易理解能考虑路网变化和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od为0时也能预测敏感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分析出行距离在全区域的分布视为定伉小区间时间是变化的内内交通量时间难以给出距离小有夸大预测4能需要借助K他方法进行收敛计算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交通特性(出行S的运行吋间和出行距离费川舒适性安全性准时性换乘次数候车时间)出行者域性(职业性別年龄收入家庭属性)地区特性出行时间特性交通方式划分率模型:全域模型出行端点模型TI模型径路模型集记方法:以一•批出行者或交通小区作为分析单位凋查数裾统计处理进-•步分析研究非集记:以单个出行者为分析对象利用每个调查样木数椐求出个体行为概率值logit模型IIA特性:两万案的相对优劣仅取决与两方案特性与他方案无关Logit选择概率曲交通方式效川之差决定交通流分配基本数据:od交通景路网定义径路选择原则交通流分配的对象:走行线路不固定的机动车辆路阻函数: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义口延误与交义口负荷之间关系以交通时间作为计量标准:时闽是首要W素W他因素都与时间有关易于测景节点阻抗:车辆在交通网络节点处主要指交叉口处的m抗径路:Od点对之间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Wardrop第一原理:道路利用者确切知道状态试阁选择最短径路网络达到平衡每个od对的各条径路吋间相等且最小没有被选择的吋间人于等于最小吋间Wardrop第二原理:系统平衡条件下交通流应按照平均或总出行成本S小分配(系统最优)假设:出行者对路网全IM掌握并能科学预测选中敁短径路Beckmarm模型唯一性:每个约束条件都足凹阑数0标函数严格凸F-w法:在每步迭代中先找到H标函数一个敁速下降方向在找敁优步长在蛣速下降方向上截取最优步长得下一步迭代起点系统最优:对叽抗阑数变换后可以按照用广最优算法求解系统最优模型交通:伴随人思维意识的移动交通规划:杏汁划地引导交通的一些列活动,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H标如何将提示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交通规划要素:需求供给市场交通规划内容: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网络介局规划交通网络分析评价交通规划发展阶段:萌芽阶段四阶段法阶段非集计模型阶段平衡模型加汁算机阶段交通规划的阶段与层次:交通战略规划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交通近期建设规划交通规划的指导思想:战略发展的观点全局整体系统的观点协调发展货约土地可持续发展交通调査:利川客观手段交通流交通现象调查分析判断了解掌握交通状态现象规律调査目的:提供全而系统真实可靠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裾准确分析现状做出预测制定规划方案调查作用:现状评价基础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制定规划H标重要依据调查内容:交通运输调查(运输童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土地利川基础资料调查(经济资料人口 fi然资源土地利用)相关政策法规建设资金规划影响核査线:校核起讫点调丧结果精度在调杏区域设置的分割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期望线:连接各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小区Hi行宽度根据出行数决定Od调查目的:交通流交通源之间关系获取数裾推求远景提供基础数据调查区域确定:1考虑规划区域社会经济系统规划以及经济活动情况调查范围足够大2考虑区域岀入境交通配合天然地形界限3考虑适合路边调查站建立4利用现有行政区划的统计数据土地利用:城市功能范畴屮的空间分布地理类型对地面空间的利川土地利用模型:经济活动选址行为及作用土地空间分布数学模型预测优化可达性:某小区具有的产生与其他小区相互作用机会可能性的度fi汉森模型:研究城市屮某小区作为住宅开发吋其可达性对住户数的影响劳瑞模型:封闭区域定M描述土地利用间相丸作用决定住P数就业人数的分布模型住广数就业人数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诱增交通量:由于新逑设施或等级改造改变出行条件使交通设施多余产生的交通景诱增交通量特性:潜在性滞后性区域性变化性有限性难区分型趋势交通量:按照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量转移交通量:曲于交通方式变化从其他方忒转换的交通量交通小区:具冇一定关联度和交通相似度的节点连线集合反映路网交通时空变化特征减少交通控制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将复杂网络分解为若干交通区域协调优化划分目的:减少调查工作量降低分析顶测难度直观反应交通需求分布为道路网交通流提供数据交通小区划分原则:1同质性区闪土地使用经济社会特征保持一致2以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界限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川政府统计资料4考虑道路网5保持分区完整避免同一川途土地被分开6分区越小计算工作量区別网络布局规划评价指标:道路网密度十道网间距路M结构道路則积率人均道路側积道路可达性道路网连接度网络拓扑建模:将实細或规划的交通M模型化以利于科学计灯和直观W.示。
交通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
交通规划原理知识点总结一、交通规划概述交通规划是指为了适应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发展需求,优化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从而提高城市或国家的交通效率和运输服务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项综合规划。
交通规划旨在对城市或国家的交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
二、交通规划原理1. 综合性原则交通规划应当综合考虑城市或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综合规划方案。
综合性原则要求交通规划不仅考虑交通运输的需求和发展,还要考虑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关系,制定出整体性、综合性的规划方案。
2. 可持续发展原则交通规划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交通系统的发展符合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保障当前和未来的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同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交通规划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排放,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
3. 基础设施优先原则交通规划应当优先考虑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建设和改善道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设施,提高交通运输的基础能力和效率。
基础设施优先原则要求交通规划要合理布局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设施的覆盖率和连通性,满足城市居民和经济活动的出行需求。
4. 公平性原则交通规划应当考虑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和交通服务的公平性,保障所有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权利,避免交通运输的发展加大城市交通的不平等。
公平性原则要求交通规划要重视城市交通的社会公平,提高交通设施的覆盖面和服务质量,保障低收入群体和残疾人的出行需求。
5. 公众参与原则交通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让社会公众参与交通规划的过程,并获得规划过程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公众参与原则要求交通规划要充分了解社会群众的出行需求和看法,提高规划的公共性和参与性,使规划更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那种现象属于交通的范畴( D )A、流水B、下雨C、刮风D、驾车兜风2.劳瑞模型土地利用活动的主体不包括( D )A、基础产业部门B、非基础产业部门C、住户部门D、人口3.社会停车场用地属于( B )A、对外交通用地B、道路广场用地C、市政工业设施用地 D 、仓储用地4.对方格网式交通网络的特点描述错误的是( D )A、各部分可达性均等B、网络可靠性较低C、网络空间行驶简单D、不利于城市用地的划分5.( A )是对象区域交通总量。
A、生成交通量B、发生交通量C、吸引交通量D、全不是6.( C )没有完整的OD表也可以进行模型参数标定。
A、重力模型法B、最大熵模型法C、FurnessD、介入机会模型二.填空题1. 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4.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 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6. 常用的非平衡分配方法;全有全无法,静态多径路法,容量限制法,容量限制多经路法。
7. 交通的思维意识是是指移动本身价值和移动结果价值。
8. 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有;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增长率法。
三、名词解释1. 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 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3. 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qq,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四、简答题1. 介入机会模型有哪些优缺点?介入机会模型的优缺点;优点是与重力模型相比该模型更加现实的表现了出行者的交通行为。
缺点;(1)理论基础难(2)按距离排序工作量大(3)α全区取定值,过于笼统(4)只满足出行发生约束不满足吸引约束(5)缺少必要软件支持2. 交通发生与吸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交通发生与吸引主要影响因素;(1)土地利用(2)家庭规摸和人员构成(3)年龄性别(4)汽车保有率(5)自由时间(6)职业和工种(7)外出率(8)企业规模性质(9)家庭收入(10)其他3. 交通网络布局规划评价的原则是什么?交通网络布局规划评价原则;①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②科学性定量评价与专家经验判断相结合。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3.最短径路:一对OD点之间的径路中总阻抗最小的径路叫“最短径路”4.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6.OD调查概念:又称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讫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7.出行: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分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8.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大致可以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自由式。
9.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10.检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1.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13.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14.OD调查主要分为三类:居民OD调查,货流OD调查,车辆OD调查。
货流OD调查:货流调查的重点是调查货源点和吸引点的分布、货流分类数量和比重、货运方式分配等。
15.OD调查的方法:1、路边询问法2、表格调查法3、家庭访问法4、明信片调查法5、车辆牌照法。
16.城市交通模式与土地利用模式的相互关系:城市土地利用模式是城市交通模式形成的基础,特定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将导致某种相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反之,特定的城市交通模式亦需要相应的土地利用模式予以支持。
17.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有:原单位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增长率法。
原单位法:1总量控制法2调整系数法18.影响交通方式划分的原因:交通特性、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地区属性和时间属性等。
交通规划考试复习资料(按章整理)
第一章绪论1.交通的定义: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在交通道路上的移动2.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3.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4.交通规划:长期(15年以上)中期(5—10年)短期(5年)5.交通需求预测的内容:1 交通发生与吸引 2 交通分布 3交通方式划分 4交通流分配6. 交通需求预测:主要是根据道路交通系统及其外部系统的过去和现状预测未来,根据历史经验、客观资料和逻辑判断,寻求交通系统的发展规律和未来演变趋势的过程第二章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交通调查的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地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涉及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且制定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与发展的目的。
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者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1.人工计数法:优点:适用范围广泛,可以适用任何情况的交通量调查,机动灵活,易于掌握,精度较高,资料整理方便。
缺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劳动强度大,天气不好时在室外工作比较辛苦。
2.浮动车法:Qa =60⨯+-+----TTMNXbabababab60)(⨯--=------QMNTTbababababaQb =60⨯+-+----TTMNXababababa60)(⨯--=------QMNTTababababab3.机械计数法跟车法与浮动车法的区别浮动车法调查中,测试车一般需要沿调查路线往返行驶12-16次,而跟车法一般要求往返6-8次,每次往返时间尽量小雨40min。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
(完整版)交通规划原理考试重点考察题型:选择题15、判断题15、名词解释20、简答题26、计算题241、交通规划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制定交通发展目标,又如何将发展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交通规划的主体具有基础性和公共性。
规划对象为主要的交通设施和交通服务。
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和市场要素三个部分。
交通规划的内容包括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2、交通需求量的预测四阶段预测法:其内容包括交通的生成、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的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交通流分配(第四阶段)3、居民出行调查(统称PT调查)以对象区域内居民为对象,主要调查居民某日的出行情况和交通工具利用情况,为交通规划提供基础数据。
4、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交通需求预测的基础。
人们进行交通规划,首先面临的就是对象区域中的现有交通网络,评价网络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等服务指标是否合理。
对于将来交通网络,在交通规划阶段需要利用确定与经济社会和对向区域发展相适应的规模、体系结构和密度,线路走向和断面属性(车道数、线路数)等,以进行网络结构设计和拓扑建模,便于计算机进行交通需求预测和分析评价。
5、交通网络分析评价在网络设计阶段提出的交通规划方案,其上的交通流动是否合理、局部线路的交通负荷度或运输能力以及环境等指标能否满足预定目标等,均需要对方案的优劣进行必要的评价以便于优化规划方案,获得预期效果。
此外,成本效益评价也是交通网络规划方案评价的内容之一。
考虑到交通项目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成本效益分析不仅是财务分析,更重要的是其社会效益。
6、OD调查的定义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讫点间的交通出行量。
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
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交通规划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交通规划的作用则更加凸显出来。
本文将对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的复习和总结,以便于理解和掌握。
第一部分:交通规划的基础交通规划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是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基础,不同的行政区划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需求。
2. 城市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是根据城市的特点,综合考虑其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制定的长期发展规划。
3. 地形地貌和气候:地形地貌和气候是制定交通规划的重要因素,包括城市的地势高低、交通障碍等,以及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等。
4. 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路等交通方式,其合理布局及便捷程度决定了城市交通的顺畅与否。
第二部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布局、优化交通流动及改善道路交通状况,通过优化道路交通规划,实现城市交通高效、智能、可持续的发展。
1. 道路交通状况调查:综合考虑人口数量、交通流量、交通出行方式等因素,可以进行道路交通状况调查,得出道路拥堵高峰期及炮制合理发展方向的建议。
2. 道路交通规划的网络布局:道路交通规划的网络布局受到环境因素和行政要求的影响,有助于优化道路网络的规划。
3. 停车规划:停车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特点、交通建设计划以及日常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布局停车设施,争取得到更好的停车效果。
4. 交通设施建设:在道路排盘、交通流组织等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交通设施的建设,通过缩短路段长度、严格掌控车辆速度、优化交通路口等方面,提高路段通行效率。
第三部分: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建立高效、可持续的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捷性和削减私人车辆的使用,减轻城市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第一篇:交通规划原理复习交通规划原理复习交通需求量预测总复习1、为什么要进行交通需求预测?什么是交通需求预测(其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交通需求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答:交通规划的目标是制订交通设施的建设或管理规划。
交通设施的建设一般都是耗资高、工期长,而且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的工程,那么建设多大规模、何种结构的交通系统才能既满足未来规划年社会经济系统的对交通的需求,又是最节省投资,并且产生最小负作用的呢?这就是我们交通规划者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就需要做交通需求预测。
交通需求预测是在现状交通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地预测未来规划年交通的出行情况。
由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复杂性,交通需求预测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它的理论与方法都处于不断发展中。
交通需求预测的目标不仅要预测规划年对象区域的总交通量,而且要非常细致。
要预测出规划年各个交通小区之间的分布交通量,这项预测结果以各种各样的OD表的形式存在。
如:规划区域客运OD表、规划区域货运OD表、规划区域车辆汇总OD表、规划区域各种车辆的OD表(小汽车、公交车、货车等)。
除此之外,传统的交通量预测还包括交通分配,即要预测这些OD交通量是从哪条路径上通过的?各路段的交通量是多少?值得说明的是,有些交通规划书中把交通分配不作为交通需求预测的组成部分,而作为方案设计的基础工作。
交通需求预测是规划设计方案的基础,是决定网络规划和断面结构等的依据,在交通规划中处于核心位置,交通需求预测的精度对规划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交通需求量预测有哪些方法?答:比较经典的是四阶段法,此外,还有多阶段组合模型、由路段交通量反推OD交通量等。
3、四阶段法有哪四阶段组成?各阶段的任务(或目的)分别是什么?各阶段的预测成果是什么?答:四阶段法由交通的发生和吸引(出行发生)、交通的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四阶段所组成。
交通的发生和吸引的任务是求出对象区域的交通需求总量,即生成交通量,然后在此量的约束下,求出各个交通小区的发生和吸引交通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交通”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且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2•交通的分类:(1)本原性交通需求,其移动的目的是为了移动者自己,且由他人难以代替的交通需求。
如上学,访友,观光,度假。
(2 )派生性交通需求,由其他活动引起的,并且可以由他人代替的需求交通。
如业务,工作等3•交通规划的定义,交通规划是有计划地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4•交通规划的前提:(1)规划主体的存在(2)对规划对象的期望状态,方向,认识的一致性(3)规划主体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左右规划对象的可能性(4)在特定的时点,对规划的必要性的认识(5)作业本身的可能性5•交通规划的构成要素需求要素、供给要素、市场要素。
6•交通规划按交通服务分类为,(1)公共交通规划,研究公共电汽车、新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等公共交通线路、网络、运行、服务等的规划。
(2)特定用户交通规划,研究以残疾人、老龄人、中小学生等交通弱者为对象的交通规划。
(3)特定交通服务规划,研究急救活动用、避难用交通服务等的规划。
7•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交通调查、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需求量预测、交通网络布局规划与设计、交通网络分析评价。
8•交通调查种类:(1)居民出行调查(2)货物流动调查(3)机动车0D调查(4)断面交通量调查9•交通需求量预测,是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决定网络规模、断面结构等的依据。
其内容包括交通发生与吸引(第一阶段)、交通分布(第二阶段)、交通方式划分(第三阶段)和交通量分配(第四阶段)。
被称为“四阶段预测法”。
10交通调查定义,指利用客观的手段,对道路交通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进行调查,并且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与判断,从而了解掌握交通状态及有关的交通现象规律的工作过程。
11交通调查的目的:为交通规划提供全面、系统而又真实可靠的实际参考资料和基础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准确分析规划区域交通现状,对交通规划涉及的经济、运输、交通量等做出准确可靠的预测,并制定出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并且与交通需求相适应的交通规划方案,达到规划工作、指导交通建设和发展的目的。
12交通调查在交通规划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交通调查资料是交通运输系统现状评价的基础。
(2)交通调查可以为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3)交通调查资料也是制定交通规划目标的重要数据。
13交通调查的种类:1,按照调查的对象划分。
(1)为了掌握交通流的各种现象,以道路上的车辆为对象的调查。
(2)为了明确人们的活动性质而进行的调查,调查重点是居民出行的起屹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以及停车情况等。
2,按照交通调查的组织部门划分。
(1 )全国统一组织规划的交通调查,主要有,全国干线公路调查,机动车0D调查,城市交叉口以及主要路段交通调查。
(2)按照项目需要组织的调查,主要有,地区出入交通量调查,交叉口流量、流向、车型、延误、排队长度调查,车辆停放调查,交通事故以及事故多发点调查,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环境调查,道路通行能力调查,行人交通调查。
14.交通调查的内容:交通运输调查,社会经济及土地利用基础资料调查,相关政策与法规调查,建设资金调查,交通规划影响调查。
15•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最重要的三个参数之一。
16.交通量按照特性分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
17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等。
18. 区间车速调查主要方法:牌照法、跟车法、流动车测速法。
19. 交通密度指在单位长度车道上,某一瞬时所存在的车辆数,一般用辆每(km。
车道)表示。
20. 交通密度调查主要有出入量法和摄影法,后者又分为地面(高处)摄影观测法和航空摄影观测法。
21. 交通延误有固定延误、运行延误、停车延误、行程时间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
固定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控制装置引起的延误,与交通量大小及交通干扰无关,主要发生在交叉口处。
行程时间延误是实际行驶的总时间与完全排除干扰后以畅行速度通过调查路段的行驶时间之差。
22.OD表:指根据0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2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流量、流向、车辆的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24.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
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和终点的调查。
25. 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地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出行作为记测单位,具备三个基本属性:(1)每次出行有起、讫两个断点;(2)每次出行有一定的目的;(3)每次出行采用一种或几种交通方式。
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26. 0D调查的种类:居民0D调查,车辆0D调查,货流0D调查。
27. 0D调查的方法:路边询问法,表格调查法,家庭访问法,明信片调查法,车辆牌照法。
28交通小区的划分原则:(1)同质性。
(2)以铁路、河流等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界限,不但资料准确,且易于核对。
(3 )尽量配合行政区的划分,以利用政府的统计资料。
(4)分区的过程中要考虑道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计算数据越多,成果就越细,但工作量也越大。
反之工作量小,但有可能掩盖该范围内的交通特点。
29调查精度检验:分隔核查线检验。
区域境界线检验。
把由0D调查表推算出来的交通特征与现有的统计资料进行比较,检查其误差程度是否满足要求。
在调查区域内,拟定交通枢纽、公共活动集散中心作为校核点,将起讫点调查结果与该店上实测的交通量相比,作为市内0D调查精度的重要依据。
30. 交通量自动调查机械装置一般由车辆检测器和计数装置两部分组成。
检测器有超声波检测器、光电检测器、雷达检测器感应线圈检测器、视频式检测器。
31. 我国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居民用地大类分为四中类,即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32. 汉森模型的特征:(1 )自区的可达性不能在其所在区考虑;(2)时间距离不明确;适用于短期预测。
33劳瑞模型:研究封闭城市的前提下,定量描述各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住户数和就业人数的分布模型。
土地利用主体:基础产业部门,非基础产业部门,住户部门。
34城市交通网络基本形式大致分为:方格网式,带状,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等。
35•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36道路网密度(km/km A2 )=城市建成区内道路总长(km)/城市建成区用地面积(km A2)37.建立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模型分为三类:目标层,中间层,方案层。
38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家庭规模和人员的构成,年龄和性别,汽车保有率,自由时间,职业和工种,外出率,企业规模和性质,家庭收入,其他。
39生成交通量的预测方法,(1 )原单位法,求得原则有两种,一是个人单位法,二是面积原单位法。
(2)聚类分析法。
(3)个人分类方法。
40发生与吸引交通量的预测的方法:原单位法,增长率法,聚类分析法,函数法,41聚类分析法的优缺点:优点:①直观、容易了解②资料的有效利用③容易检验与更新④ 可以适用于各种研究范围缺点:①每一横向分类的小格中,住户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被忽略②因各小格样本数的不同,得到的出行率用于预测时,会失去其一致的精确性③同一类变量类别等级的确定是凭个人主观,失之客观④当本方法用于预测时,每一小格规划年的资料预测将是一项繁杂工作42•交通分布:第二阶段,是把交通的发生与吸引量预测获得的各小区的出行量转换裁成小区之间的空间0D量。
43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优点:(1)结构简单、实用的比较多,不需要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和时间(2)可以适用于小时交通量或日交通量等的预测,也可以获得各种交通目的之间的0D交通量(3)对于变化较小的0D表的预测非常有效(4)预测铁路车站之间的0D分布非常有效。
缺点:(1)必须有所有小区的0D交通量(2)将来的交通小区分区发生变化时不适用,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发生变化时不适用,土地利用发生较大变化不适用(3)现状交通量为零,将来预测值也为零,对于可靠性较低的0D交通量,将来的预测误差将被扩大。
44•重力模型法的优缺点:2.重力模型的优缺点:优点:(1)直观上容易理解。
(2)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
(3)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0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4)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缺点:(1)缺乏对人的出行行为的分析,跟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
(2)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
(3)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
(4)内内出行时间难以确定。
(5)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预测值偏大。
(6)利用最小二乘法标定的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45. 交通方式划分:出行者出行选择交通工具的比例,它以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人们出行时的交通方式选择行为,建立模型从而预测基础设施或服务等条件发生时,交通方式间交通需求的变化。
46. 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交通特性,出行者属性,地区特性,出行时间48.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q (ij ),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地分配到路网中各条道路上去,进而求出路网中各路段a的交通流量x(a)。
49交通流分配的作用:(1)将现状0D交通量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分析目前交通网络的运行状况,如果有某些路段的交通量观测值,还可以将这些观测值与在相应路段的分配结果进行比较,以检验模型的精度。
(2)将规划年0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现状交通网络上,以发现对规划年的交通需求而言的,现状交通网络的缺陷,为交通网络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将规划年0D交通量预测值分配到规划交通网络上,以评价交通网络方案的合理性。
50. 交通阻抗,指路段行驶时间与路段交通负荷,交叉口延误与交叉口负荷之间的关系。
交通阻抗由路段上的阻抗和节点处的阻抗两部分组成。
51. 理想路段阻抗函数的性质:(1)真实性(2)函数应该单调递增(3)函数应该连续可导(4)函数应该允许一定"超载”,即当流量等于或超过通过能力时,走行时间行驶时间不应该为无穷大(5)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阻抗函数应该具有很强的移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