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城市智慧化程度的重要工具,通过对城市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定量衡量城市在智慧化建设方面的成果,并为后续的智慧城市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一个完善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包含多个维度,涵盖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指标。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基础设施指标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石,包括宽带网络覆盖、传感器布局、智能交通系统等。
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宽带普及率、无线网络覆盖率、传感器密度、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范围和效果等。
2.公共服务指标智慧城市应该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
公共服务指标包括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智能化程度、交通拥堵率、智能公交系统运营情况等。
3.环境保护指标智慧城市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优化资源利用和减少污染排放。
环境保护指标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垃圾回收率、绿地覆盖率、能源消耗效率等。
4.社会发展指标智慧城市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发展机会的均等化。
社会发展指标包括失业率、教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率、数字鸿沟缩小程度等。
5.创新和创业指标智慧城市应该鼓励创新和创业,培育创新型产业。
创新和创业指标包括创新企业数量、创新投资规模、创新人才数量和质量等。
6.智慧城市治理指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对于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智慧城市治理指标包括政府数字化程度、数据开放度、市民参与度、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能力等。
以上只是一个可能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例子,实际的指标体系可以根据具体城市的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此外,指标的权重和评分标准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了解城市发展的状况和问题,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它也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帮助他们了解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的努力程度,为投资和合作决策提供依据。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定义二、智慧城市概述2.1 智慧城市定义2.2 智慧城市特征2.3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3.1 综合性原则3.2 可操作性原则3.3 可评估性原则3.4 相关性原则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4.1 硬件设施4.1.1 基础设施4.1.1.1 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4.1.1.2 能源供应基础设施 4.1.1.3 智能交通基础设施 4.1.2 感知设备4.1.2.1 安防监控设备4.1.2.2 环境监测设备4.1.2.3 物联网设备4.1.3 数据中心4.1.3.1 数据存储设备4.1.3.2 大数据平台4.2 软件应用4.2.1 基础软件4.2.1.1 操作系统4.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4.2.1.3 中间件4.2.2 智慧应用软件4.2.2.1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4.2.2.2 公共安全管理系统 4.2.2.3 医疗健康管理系统 4.3 数据资源4.3.1 数据交换4.3.1.1 数据格式规范4.3.1.2 数据安全4.3.1.3 数据共享4.3.2 数据开放4.3.2.1 开放数据平台4.3.2.2 数据使用政策4.3.2.3 数据质量管理4.4 应用服务4.4.1 公共服务4.4.1.1 教育服务4.4.1.2 健康服务4.4.1.3 社区服务4.4.2 商业服务4.4.2.1 电子商务4.4.2.2 金融服务4.4.2.3 交通出行服务五、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评估方法5.1 指标权重确定5.2 数据采集5.3 指标计算5.4 评价结果分析六、维护与更新6.1 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6.2 数据的周期性更新附件:附件1: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表格附件2: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数据采集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智慧城市:也称为智能城市,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城市各个领域互联互通,实现城市管理和市民生活的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
公告
【法规类别】国家标准管理
【发文字号】国家标准公告2016年第23号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6.12.13
【实施日期】2017.07.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标准公告
(2016年第23号)
关于批准发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
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的公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等292项国家标准和23项国家标准外文版,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2016年12月13日。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应用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了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国家层面制定和推广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需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1.信息通信网络:包括覆盖范围、传输速度、信号质量和安全性等指标,要求城市建立高速、稳定、安全的信息通信网络,为各类智能设备提供可靠的连接支持。
2.物联网设施:包括传感器、无线通信设备、云平台等指标,要求城市建设广泛分布的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环境、交通、能源等各个方面的感知和传输。
3.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和数据安全等指标,要求城市拥有高效、可靠的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
二、智慧城市管理指标:1.政府服务: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大厅、政务服务热线等指标,要求政府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渠道,提升政务服务水平。
2.城市治理:包括行政审批、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指标,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实现数字城市管理。
3.公共交通:包括公交车辆智能调度、交通信号控制、智能停车等指标,要求提升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减少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
三、智慧城市应用指标:1.智能交通:包括交通信息系统、智能交通管理、车联网应用等指标,要求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智能化交通管理,提升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2.智慧能源:包括能源监测、能源管理、智能用电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推动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应用。
3.智慧环保:包括环境监测、废物处理、绿色建筑等指标,要求实现城市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保护,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智慧社区:包括社区信息化、社区服务平台、社区公共设施智能化等指标,要求营造智能化、便捷化和便于居民参与的社区环境。
四、智慧城市评价指标:1.影响力评价:包括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价,要求从综合的角度评价智慧城市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础设施建设: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网络
覆盖率、数据中心建设、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
程度。
2. 公共服务水平: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行政
管理、公共安全、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
3. 城市治理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城市
规划能力、环境管理能力、水资源管理能力等城市治理的能力。
4. 数据资源利用: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数据
收集和利用的能力,包括数据开放程度、数据集成能力、数据隐私保
护等。
5. 社会参与能力: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社会
各界参与程度、用户体验满意度等。
6. 可持续发展:评价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标包括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指标。
以上指标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城市治理、数据资源、社
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来评价国家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情况。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6部分:公共服务-最新国标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6部分:公共服务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说明。
本文件适用于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4680.1—2017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第1部分:总体框架及分项评价指标制定的要求GB/T 35273—2020 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 37973—2019 信息安全技术大数据安全管理指南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公共服务 public service政府公共部门为满足公众公共需求,通过使用公共权利或公共资源,运用融资、监管或直接生产的方式,向全体公众或某一类公众群体提供的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物品和服务。
[来源:GB/T 37273—2018,3.1]4 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根据GB/T 34680.1-2017,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一级指标包括服务便捷度、服务丰富度、服务覆盖度、服务集成度、服务满意度和服务安全性。
结合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特点,本文件增加服务安全性指标。
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本文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指标评价得分,调查问卷示例见附录A。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5 指标说明服务便捷度5.1.1 概述该指标衡量城市居民、企业(自然人、法人)获得城市各类公共服务时的方便、便捷、及时、高效程度。
用于评价城市市民获取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
5.1.2 即办事项便利度该指标用于评价居民、企业(自然人、法人)线上线下方便、快捷获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的便利程度,公共服务获取渠道等包括但不限于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一件事一次办、秒批秒办、最多跑一次、线上全天候等。
智慧城市的多维度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的多维度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发展,提高城市的管理、服务和竞争力。
由于智慧城市涉及到科技、政策、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对智慧城市的评价也需要多维度、指标化的研究。
本文将就智慧城市的多维度评价和指标体系研究进行分析。
二、智慧城市的评价维度智慧城市的评价维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应用:指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使用的高科技技术,包括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
2.城市基础设施:指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交通、能源、水务、通信等。
3.公共服务:指城市中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情况。
4.城市治理:指城市治理的现代化程度,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服务等。
5.经济发展:指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GDP、税收、就业等。
6.社会文化:指城市社会文化的氛围、发展程度、传统与创新等。
三、智慧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科技应用指标:包括智能化应用覆盖面积、智能化设备数量、数据运用情况等。
2.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包括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如交通网络、电网建设、水处理等)、环保情况、城市复合材料的使用等。
3.公共服务指标:包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机构的覆盖面积、服务范围等。
4.城市治理指标:包括政策、管理、服务等的现代化水平、政府公开程度等。
5.经济发展指标:包括GDP、税收、就业等。
6.社会文化指标:包括文化传承、创新等。
四、智慧城市评分模型针对智慧城市的多维度评价,可以建立一个分层次的评分模型。
首先,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其次,根据各个指标的具体表现,给出相应的得分。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智慧城市的总评分。
例如:1.科技应用指标权重为20%,其中智能化设备数量占40%,数据运用情况占60%。
2.城市基础设施指标权重为15%,其中交通网络建设程度占30%,电网建设程度占20%,水处理设施建设程度占30%,城市复合材料的使用占20%。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与物及其⾏为的全⾯感知和互联互通,⼤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的效率和效益,实现⽣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轮信息技术变⾰和知识经济进⼀步发展的产物,是⼯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将进⼀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泛应⽤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相关说明《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主要是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平、综合竞争⼒、绿⾊低碳、⼈⽂科技等⽅⾯的因素综合⽽成,⽬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平,为进⼀步提升城市竞争⼒、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便和科学的;⼆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反映某个⽅⾯的总体发展⽔平;三是具有可⽐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科学⽐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增减和修改。
⼆、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等5个维度,包括19个⼆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3个⼆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
1.1宽带⽹络覆盖⽔平。
指各类有线和⽆线形式的宽带⽹络在城市中的覆盖⽐例。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能力类指标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开放
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管理
监测、预警与应急 信息系统安全可控
数据安全
创新能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
模式创新
技术研发与创新
科研成果转化
机制保障 规划与建设方案 标准体系
政策法规
投融资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 技术保障
人员保障对智慧城市建设...
评价过程
裁剪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确定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物 采
集、整理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物的相关数据和资
料
对数据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计算
编写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报告
邀请专家对评价报告进行评审
形成评审结论
成效类指标
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
公共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
服务便捷度
服务丰富度
服务覆盖度
服务集成度
服务满意度
社会管理
办理快捷度
管理公开度
管理精准度
跨部门协同度
公共安全管理水平
信用环境建设水平
生态宜居
生态环境改善度
环境监测防控水平
社区信息服务水平
生活数字化水平
产业体系
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两化融合水平
新型信息服务水平
电子商务发展与应用成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大数据发展与应用水平。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工信部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一、引言智慧城市是指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以提高城市内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智慧城市标准的工具,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全面详细的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供工信部及相关机构参考使用。
二、基本概念⑴智慧城市定义:阐述智慧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⑵智慧城市指标:介绍智慧城市评价所涉及的各项指标及其定义。
⑶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描述评价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各级指标之间的关系。
三、基础设施建设⑴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包括通信设施、数据中心、宽带网络等。
⑵交通基础设施:涵盖道路、桥梁、交通信号、公共交通等。
⑶水、电、气、热基础设施:考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的情况。
⑷公共设施:包括医疗设施、教育设施、文化设施、体育设施等。
四、城市治理⑴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政务服务水平等。
⑵公共安全:治安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
⑶社会管理:居民联系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
⑷企业管理:企业注册、税务管理、营商环境等。
五、公共服务⑴教育服务:学校数量、教师素质、教育资源配置等。
⑵医疗服务:医疗机构数量、医生资源、医疗设备等。
⑶文化服务:文化机构数量、文化活动举办情况等。
⑷社会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婚姻登记服务、老年人照料等。
6、经济发展⑴产业结构:考察城市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⑵创新能力:研发投入、科技人才资源等。
⑶产业竞争力:企业数量、产值、出口额等。
七、环境保护⑴空气质量:评估城市大气污染情况。
⑵水质和水环境:考察城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情况。
⑶垃圾和废物处理:评价城市垃圾处理和废物利用情况。
⑷生态环境:评估城市绿地覆盖率、植被保护情况等。
八、社会满意度调查⑴居民满意度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程度。
⑵企业满意度调查:调查企业对城市经济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满意程度。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评价: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满足全面性、先进性、高效能、简洁性及智慧性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有高标准的网络技
术和设备。
(2)智能化管理评价:智慧城市只有通过智能化才能在管理上更有
效率,从而实现了智慧城市的目标。
通过智能化管理可以实现智慧城市的
安全、高效、可持续等综合发展。
(3)服务能力评价:智慧城市需要有丰富的、便捷的城市服务,这
需要有良好的互联网技术及智能化服务体系,以支持全面的服务质量保障。
(4)公共安全评价:智慧城市的人口、财产安全必须非常严格地进
行管理,而智能化的管理能有效提高安全的效率,改善安全的水平,减少
暴力行为,提高城市安全水平。
(5)精准社会治理评价:精准社会治理通过采用信息化、智能化、
社会化和参与式技术,来实现城市规划、管理与服务,以解决智慧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达到维护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智慧化水平。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旨在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竞争力。
然而,要评估一个城市是否达到了智慧城市的标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智慧城市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运行和管理进行智能化的感知、分析、决策和优化,从而实现城市的高效运行、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智慧城市涵盖了城市的各个领域,包括交通、能源、环境、医疗、教育、政务等,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
二、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建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对城市各项指标的评估,可以明确城市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发展战略和规划提供参考。
其次,它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作为城市之间比较和竞争的标准,激发城市的创新和发展动力。
同时,也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
最后,它可以提高居民对城市发展的满意度。
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了解居民的需求和期望,推动城市的发展更加贴近居民的实际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三、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构建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基于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智慧城市的内涵和特征。
指标的选取应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数据的采集和计算应具有可靠性和准确性。
2、系统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涵盖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管理创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各个指标之间应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的定义应清晰明确,数据的采集应简便易行,计算方法应简单易懂。
2016年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政策背景及重点领域发展前景分析
一、智慧城市的概念及体系智慧城市是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传感器连接起来,实现对现实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技术对海量感知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城市数字空间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
智慧城市就是以智慧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智慧的方式建设城市,以智慧的手段管理城市,用智慧的方式发展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空间的可达性,使城市更加具有活力和长足地发展。
“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能通过物联网把信息化“数字空间”与现实城市的“物理空间”缝合在一起。
图表智慧城市示意图资料来源:产研智库智慧城市的核心在于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创新模式。
城市管理智慧需要体现在如何处理教育均等化与教育资源不足的统筹问题,解决普遍医疗水平提升与就医难的问题,解决产业结构升级与普遍就业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基本观点,围绕国家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从功能角度看,智慧城市体系可以分感知层、网络层、管理层和应用层。
图表智慧城市四层体系资料来源:产研智库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生活在城镇的人口约为1.7亿。
201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54.77%,有将近7.5亿人生活在城镇。
图表2011-2014年我国人口数及城镇化进程指标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全国总人口134735 135404 136072 136782其中:城镇69079 71182 73111 74916 乡村65656 64222 62961 6186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4年3月16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一节中提出统筹城市发展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利用,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设计一、智慧城市概述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城市管理的智能化。
智慧城市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1.1 智慧城市的概念与特点智慧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仅关注技术的应用,更注重技术与城市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智慧城市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度互联:城市中的各种设备和系统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
- 数据驱动:城市运行和管理依赖于大量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应用。
- 智能化服务:利用智能技术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公共服务。
- 可持续性: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
1.2 智慧城市的构建要素智慧城市的构建需要考虑多个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交通系统、能源供应等基础建设。
- 信息平台:集成各类信息资源,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服务。
- 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 安全保障:确保城市信息安全和居民生活安全。
-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和发展方向的重要工具。
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可以为城市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促进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
2.1 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在设计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全面性:指标应覆盖智慧城市的各个方面,确保评估的全面性。
- 系统性:指标之间应相互关联,形成有机整体。
- 可操作性:指标应易于量化和测量,便于实际操作。
- 动态性:指标体系应能适应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需求。
2.2 评估指标体系的分类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经济指标:反映智慧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如GDP 增长率、产业增加值等。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智慧城市是指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互动化、协同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内人与物及其行为的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大幅优化并提升城市运行的效率和效益,实现生活更加便捷、环境更加友好、资源更加节约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智慧城市,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将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聚合发展,推动形成更为先进的区域发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
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评估,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特制定《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以下简称“指标体系”)。
一、相关说明《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2.0》主要是在《智慧城市指标体系1.0》基础上,基于城市“智慧化”发展理念,统筹考虑城市信息化水平、综合竞争力、绿色低碳、人文科技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而成,目的主要是为了较为准确的衡量和反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进度和发展水平,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关指标的确定主要本着以下原则:一是指标具有可采集性,历史和当前数据采集是可靠方便和科学的;二是指标具有代表性,可较全面反映某个方面的总体发展水平;三是具有可比性,不同城市间、城市不同历史阶段可根据指标进行科学比较;四是指标具有可扩展性,可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增减和修改。
二、指标体系根据以上的原则以及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指标体系”主要可分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经济发展、智慧城市人文科学素养、智慧城市市民主观感知、智慧城市软环境建设等6个维度,包括18个要素、37个指标。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指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通畅、安全、协同运作的相关基础设施。
主要包括1个要素,3个指标。
1.1宽带网络建设水平。
指各类有线和无线形式的宽带网络在城市中的建设应用水平。
包括3个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版)
数据来源: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城市服务L1P7
(7%)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推进“互联网+”城市服务,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实现城市服务与信息通信技术深度融合的情况。
2.本指标由移动互联网城市服务提供情况、移动互联网城市服务公众使用情况、一卡通应用情况等三个分项进行评价。
数据要求:政务服务事项包括面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政务服务事项,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由各省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实际情况确定。已实现使用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公民个人政务服务事项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法人和其他组织政务服务事项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并在办理过程中使用了电子证照的政务服务事项。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数据来源:地方政府政务办或相关部门。
3.网上统一入口率(L1P1-A3):
计算方法:L1P1-A3分项分数= 40%×(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数量/政务服务事项总数)×100
数据要求:本分项中的政务服务事项总数与分项L1P1-A1要求相同。支持统一身份认证的网上政务服务事项,是指在网上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能够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实现“一次认证、多点互联”,无需在不同平台间进行多次认证。数据取截至2016年10月底的数据。
就业服务L1P6
(3%)
1.本指标用于评价城市推进多元化就业信息服务创新模式,以信息化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的情况。
2.本指标由就业信息服务覆盖人群情况和就业服务在线办理情况两个分项进行评价。
3. 本指标评价得分=3%×两个分项分数之和。
1.就业信息服务覆盖人群情况(L1P6-A1):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
一、指标体系总体框架
新型智慧城市是指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依托智慧网络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方合作,实现智慧化的城市治理体系,实现智能化服务,并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协调的现代智慧城市。
因此,新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建立在智慧政府、智慧总体规划、智慧交通、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指标体系详细介绍
(一)智慧政府
1、政务服务能力:包括政务服务提供能力、政府服务创新能力、信息服务资源完善程度、信息安全能力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能力等指标;
2、政务服务质量:包括政务服务质量、政务服务公平性及公众满意度等指标;
3、政府信息公开:包括政府信息公开领域、网上信息服务程度及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指标;
4、政务流程简洁:建立政务服务审批流程的透明化和简洁化,降低政府服务的操作成本;
5、智慧数据管理能力:包括建立数据库能力、数据共享、数据服务能力及数据分析决策能力等指标。
(二)智慧总体规划
1、城市发展理念:依托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城市是指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集成应用,改进城市管理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城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智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全面评价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效果,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基础设施指标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支撑其发展的基石。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基础设施: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包括互联网接入速度、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各类传感器的分布等。
2. 运输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交通系统,包括道路拥堵程度、公共交通的智能化程度、停车位管理等。
3. 能源基础设施:评估城市能源的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情况。
4.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评估城市的医疗、教育、公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二、治理能力指标智慧城市的治理能力是保障城市运转和改进的核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管理:评估城市对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能力。
2. 决策支持:评估城市决策机构的决策制定和执行能力,包括数据驱动的政策制定、风险管理等。
3. 服务效率:评估城市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包括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
4. 城市安全:评估城市的安全保障能力,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应急管理等。
三、创新能力指标智慧城市需要具备创新能力以应对日趋复杂的城市环境。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科技创新:评估城市科技创新的水平,包括研发投入、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等。
2. 创新环境:评估城市的创新氛围和创新载体建设,包括科研机构和孵化器的数量和质量。
3. 创新应用:评估城市对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情况,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应用。
四、可持续发展指标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保护:评估城市的环境质量、废物处理和资源利用情况。
2. 社会公平与包容:评估城市的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平等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版,可自由编辑!】
附件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征求意见稿)
智慧城市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应,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
通过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社会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提升公共服务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当前,亟需构建并完善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客观反映和评价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状况,引导并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
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城市管理、民生服务、政府履职、产业转型、技术创新、环境改善等诸多方面。
建设发展智慧城市要着眼于城市全局,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现阶段其内涵主要有:
一是实现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实现三者的融合发展,是提高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而智慧城市正是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必然产物,有助于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二是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必然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原有的政府管理方式无法迅速地响应、解决当前的城市问题。
而智慧城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资源的高效感知、监测、分析和整合,有助于解决
城市因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带来的种种弊病,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
三是提高城市运转效率,满足公众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有的城市运转效率已明显无法满足要求。
建设与发展智慧城市,采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手段提供公共服务,从而实现服务方式的方便、快捷,服务水平的高质、高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四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处于产业链低端等普遍性问题,经济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而智慧产业是直接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创造、生产、管理等活动,形成有形或无形的智慧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产业,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五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的创新应用。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方式与手段。
智慧城市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实时采集、集约管理,构建以信息为中心、各主体共享协同的城市管理与服务平台,有助于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基本形势
(一)建设进展情况
智慧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完成规划部署,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的新主题。
截至2012年9月,全国47个副省级以上地方的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有22个,占比46.8%。
其中,北京、上海、广东、深圳、杭州、南京、宁波、武汉、厦门等地方已制定形成智慧城市发展的专项规划。
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存在明显差异。
当前,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重点大致可分为社会应用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智慧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四个方面。
总体来
看,对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程度较高,在明确提出智慧城市发展战略的22个地方中,有16个优先发展民生、城市管理等社会应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占比72.7%,其他地方以智慧产业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优先发展内容。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应用范围日趋广泛。
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3G网络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光纤入户率快速增长,宽带普及率和接入带宽全面提高。
截至2012年7月,我国3G电话用户数达到1.84亿户,使用4M及以上宽带产品的用户比例达到56%,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5.4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0%。
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飞速提升,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准备不够充分,实践经验明显欠缺,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技术基础无法满足智慧城市的发展要求。
部分城市在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高,技术应用准备不足、保障条件不配套的情况下,盲目推动智慧城市建设,造成投入产出效益不理想,无法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严重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第二,城市运营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
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效取决于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开展状况。
当前,我国城市的建设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规划、轻落实,重建设、轻应用,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现象,造成城市运行管理效率不高,监督保障力度不够,运营管理模式不清晰、不成熟的状况,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社会应用工程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匹配度不高。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大多从技术角度出发,追求新技术、新理念在应用平台上的实现,不是从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没有理
清社会应用工程建设与公众服务需求的本质关系,从而造成城市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提升缓慢。
三、智慧城市评估的重要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提高城市服务效率,实现智慧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水平的评估和研究,有利于引导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推动我国城市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科学衡量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迫切需要。
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现在感知、互联、开放、融合、协调、集成等诸多方面,但其核心目标是为了提升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目前,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效果的全面、准确评价,亟需构建一套系统科学的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客观反映各地智慧城市建设成效,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智慧城市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是正确引导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城市人口迅速膨胀,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由此引发出交通拥挤、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公用设施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加强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的评估,有利于引导各级政府优化资源配置,为智慧城市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技术环境和网络环境,从而解决各类城市问题,引导城市走向资源整合、管理集约、服务便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是探寻智慧城市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智慧城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特征与要求。
因此,结合各地智慧城市推进状况,对智慧城市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建立长效评估机制,有利于我们全面了解不同阶段智慧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深刻剖析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准确把握智慧城市运行的客观规律,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四、评估体系设计思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的过程,通过理论研究来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完善。
智慧
城市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指标范围,选取能够反映现阶段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水平的指标,再选择适当样本做试评估,对初步测算结果进行检测和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对指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最终确立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智慧城市发展阶段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范围:在明确智慧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确定智慧城市评估的指标范围,从智慧城市的准备情况、智慧城市的管理能力、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等三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的发展水平。
指标选取:选取的特征指标必须能够体现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指标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同一层级下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智慧城市某个方面的发展水平,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
主要指标数据来源有:城市统计年鉴、城市信息化年鉴、各地制定的相关政策文件与规划、《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政务网站统计数据、相关行业研究报告、城市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等。
指标验证: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初步确定后,应向公众征集意见,并进行专家评审,广泛吸收各方建议。
同时,可考虑在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地区各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进行抽样评估。
通过对智慧城市建设成效的横向对比,发现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对不符合要求的指标进行调整和修正,确定最终的评估指标体系。
五、评估体系框架设计与指标说明
(一)框架设计
我们基于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结合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与发展路径,形成了由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
类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共45个考察点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
表1 智慧城市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分为3大类指标:
一是智慧准备类。
智慧准备指标以技术维度要素为主,反映深化智慧城市应用所必须的网络基础与关键支撑技术等方面的储备情况。
主要选取了网络环境、技术准备、保障条件3个二级指标。
表2 智慧准备类指标及说明
二是智慧管理类。
智慧管理指标以管理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项管理工作的绩效水平,以及适宜智慧城市健康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情况。
主要选取了城市运行管理能力、建设过程控制、运营管理模式3个二个指标。
三是智慧服务类。
智慧服务指标以服务维度要素为主,反映城市各类优质高效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情况。
主要选取了智慧服务覆盖度、获取便捷性、处理效率3个二级指标。
表4 智慧服务类指标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