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本解读的三点思考

合集下载

文本解读三题——基于多重主体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三题——基于多重主体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三题——基于多重主体的文本解读摘要: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

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他们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及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二是教者,三是学生。

该文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阐释了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一是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二是注重比较——有效解读的一把钥匙;三是超越文本的个性阅读——让解读闪现智慧之光。

关键词:文本解读比较阅读超越文本文本解读是通过语言媒介来接受信息、感知体验和获得美感的过程,是集知识能力、鉴赏水准、逻辑思辨及人文精神于一体的一种阅读方式。

西谚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文本解读的角度看待这句谚语,它至少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文本解读的主体(即读者)是众多的,文本解读的空间是广阔的。

在广大的解读群体中,语文教师是比较独特的一群——既面对文本,又面向学生,需要将此端文本中呈现的“世界景观”和彼端学生的解读水平、个体解读差异联系起来,架起一条往来通衢。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有三种身份,一是读者,保留自己最初阅读的体验与感受;二是教者,重点考虑文本的价值,教学所需达成的目标;三是学生,以学生的视角来阅读,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学生。

文本解读自有其规律,下面试结合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实例,谈谈笔者对解读文本的三点思考。

一、读懂是前提,读出主问题是关键伽达默尔指出:“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

”[1]解读好文本是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的前提,也是灵活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深入展开对话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教师以其昏昏,无法使人昭昭,这是常识。

但有些教师备课中偏偏不是先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及其他各种资料,然后再粗读文本,甚至根本不读文本(尤其是对于自以为熟悉的课文)。

文本解读不可缺失的取舍意识

文本解读不可缺失的取舍意识

任何一个 文本 , 都蕴含着丰富 的教育 因素 、 学 习价
值, l f ' , N标点符号 、 课题 解读 , 大到文本结构 、 构思 巧妙 之处 。尽 管有些文本从题 目构思 到语言形 式到文 章结
在我们 的课堂 教学 中常 见老 师们 “ 推 土机 ” 式地 四处浅表层面推进 , 却很难 见到 “ 打桩机 ” 式 的深入开 掘。都 说“ 伤 其 十指 , 不如 断其 一指 ” 。同样 道理 , 在
二读 : 你从 哪些地方感受到凤辣子 的热情? ( 聚焦
关键 语 段 )
材 的密林 深处 , 发 现课 文 的“ 教 学价值 ” , 确定 核 心教 学 目标 , 抓住 那些 “ 牵 一发 而动 全身 之处 ” , 大刀 阔斧
三读 : 她 问 了这 么 多 问题 却 不 想 让 别 人 回 答 . 明摆
着不想知道答案 , 这是为何?( 讨好 贾母 、 炫耀 自己) 四读 : 凤辣 子又给你 留下 了什 么印 象?( 精 明、 有
进行取舍 、 重组 , 做到 “ 弱水 三千 只取一瓢饮 ” 。
作者单位 : 浙江省永康市 白云小学 ( 3 2 1 3 0 0 )
2 9
2 0" 1 7・ 3 证 支
学 。整 节 课 , 简 洁 明 了又 跌 荡 起 伏 ; 生 动 有 趣 又 充 满 浓
字形起关键作 用的间架作 了重 点 的指导 , 着 重讲解 了
“ 竖均匀” 这 一原 则 , 围绕 这 一原则 , 在 讲解 字 意时 教 师就提示 “ 州字的三点表示水 中的三块石头 , 只有 把三
块石 头的 间 隔位 置 摆均 匀 , 才 能 平 稳 地 踩 着 石 头 过
初读 : 凤 辣 子 给你 留下 了什 么印 象? ( 热情、 泼辣)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

文本解读的方法与策略一、整体把握,前后贯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水平。

”这是避免“散读”和“窄读”文本,避免“断章取义”“肢解文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好办法。

1. 将文章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来阅读。

所谓整体把握,首先是把文章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要整体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涵泳沉潜于作品之中,凭借直觉,对文本整体作灵感式的体悟。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孤立地看词中每一句话,并没有独特之处,但整体联系起来看,这是一幅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图。

这个普通的农家也许是清贫的,却又是幸福和快乐的。

老人们恬淡和气,孩子们尽自己所能实行劳动,心态是那么的平和;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从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诗人看到这样安详的农家生活状态后心里所产生的愉悦之感。

所以阅读作品时,切不可局限于作品的局部和细节,寻章摘句,停留在每一词、每一句的意义,而要增强整体阅读,将局部和细节与主题有机联系起来,透过文字表层读懂文章的意蕴和意境,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作品的妙处。

2. 找准有效的切入点,“牵一发动全局”。

找准教学的有效切入点是避免“散读文本”的好办法。

文本从哪里切入最好?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

“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切入点,既有“情”又有“采” ,就能够“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就能体现教学的创造性,教学就会充满智慧。

看到《开国大典》的课题,你会想到本文写的是一次典礼,是盛大的典礼,是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盛大的典礼。

这是由课题产生的初步的解读。

“多元解读”及其边界——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思考——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思考

“多元解读”及其边界——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思考——关于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三点思考

维 、 得审美体 验的重要途径 。 获 阅读 教 学 是 学 生 、 师 、 本 之 教 文 间对 话 的 过 程 。 ” 明 确 定 位 的基 础 上 , 标 准 》 对 阅 读 教 学 在 《 还 的 目标 追 求 作 了 如 下 界 定 :逐 步 培 养 学 生 探 究 性 阅读 和 创 造 “ 性 阅读 的 能 力 , 倡 多 角 度 的 、 提 有创 意 的 阅 读 , 用 阅读 期 待 、 利
以 “ 话 ” 念 来 定 位 阅 读 教 学 , 对 于传 统 的 “ 言 堂 ” 对 理 相 一 式 的 阅 读 教 学 而 言 无 疑 是 一 大进 步 。 而 且 , 生 多 角 度 、 创 学 有
可进 入到 一 个新 的英 语学 习 空 间 , 教师 可 以此 拓 展 教学 内容 。 333 研 究 式 学 习 资 源 .. 研 究 式 学 习 必 须 坚 持 开 放性 、 问题 性 、 程 性 、 践 性 、 过 实 合
5 结 束 语
当 前 , 字 图 书 馆 的进 展 程 度 已成 为 一 个 国 家 、 区 、 数 地 单 位 信 息 基 础 设 施 发 展 水 平 的重 要 标 志 之 一 , 此 , 字 图 书馆 因 数
的 建 设 是 信 息 时 代 的 要 求 , 是 图 书 馆事 业 发 展 的 必 然 。 也 也 这 对 中 学 的 图 书 馆 建 设 提 出 了更 高 的 要 求 。 在 数 字 图 书 馆 的 各 项 建 设 中 ,数 字 馆 藏 建 设 是 各 项 建 设
20 09 1
‘ ‘
多元解 读 " 其边界 及
关 于 中小学语文 阅读教 学的三 点思考
◎ 曲阜 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院 岳 海玲
浙 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孙 元涛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10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心得10篇14月11日,我有幸参加了安康市组织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这次培训中,我听了3位教师的讲课,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我印象深刻,我从中也有颇多收获。

我将在这次培训中的体会总结如下:一、西安市雁塔航天小学的陕西特级教师岳军荣上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对岸》。

岳老师在上这一课时,首先是谈话导入课题,让学生大概理解题目的意思。

介绍作者,在介绍作者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去了解一个作者。

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认识字词是基础。

岳老师认真对学情进行了分析,而且用这样的问法“哪些词语是你第一次见?”,岳老师利用图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野鹜”,而且还从其他的诗句中拓展。

对于“豺狼”这一次,岳老师通过讲解“豺狼,耳朵小小的,圆圆的,比狼小一号”,通读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能够想象豺狼的样子。

散文诗有独特的魅力,而这种魅力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岳老师化难为简,先让学生读课文,去细细品味散文诗里描述的景色,你喜欢什么景色?喜欢哪一句,就在旁边坐上批注。

这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做批注。

在学生交流反馈的同时,岳老师也用生动的语言,带领大家进入泰戈尔诗歌里自由美好的世界。

学生感受了美丽的对岸,再来细细品味,为什么泰戈尔要做这渡船的“船夫”?此外,岳老师还让学生了解了陶渊明笔下的桃源世界。

加深了学生对这种自由美好世界的向往。

岳老师的课,让我印象深刻。

至今,让我久久难以忘记。

岳老师交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说做批注,加强阅读,怎样去了解一位作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阅读更多要优秀作品的欲望,而且还分析了学情,哪些是学生不明白的,要讲解,哪些是学生明白的,就不讲。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

浅谈文本解读的有效立足点教师作为课堂对话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对文本解读的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教师在文本解读时,需要站在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敏锐捕捉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才能及时回应学生阅读时产生的多元感悟,引领学生进入思维发展的新天地。

一、以文本语言为立足点在文本解读的时候,教师要高度重视文本语言,以语言为立足点来解读文本。

如教学《猫》,课文第1自然段只有一个句子——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这是课文进入统编教材后,编者在文本语言上进行的重要改动,即这一句话从原来的第1自然段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自然段。

对这样的改动,教师需要多问几个问题:编者把这个句子独立出来成为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什么用意呢?在第1自然段中,关键词是什么呢?编者这样改动对全文有什么影响呢?换言之,教师在解读《猫》时,必须深入文本,先把这些问题弄清楚,然后才能去解读其他内容。

首先,教师要注意自然段中的第1句话和全文的第1自然段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全文的第1自然段有总起的作用,可以成为概括全文的关键语句;而自然段的第1句话,一般只能在自然段中起到总起和概括的作用,与其他自然段的内容关系不大。

其次,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文其他自然段的内容。

第2自然段从猫的老实、贪玩、尽职中写出了古怪的性格,第3自然段从猫的高兴与不高兴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第4自然段从猫的胆小与勇猛的角度写性格的古怪。

由此可见,文本中多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古怪不仅是第1自然段的关键词,也是全文的关键词。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编者把“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个句子独立出来的用意。

如果将它仅仅放在第1自然段的开头,那么它对其他自然段就起不到总括的作用。

由此可见,粗略地看,编者只是调整了全文第一句话在文本结构中的位置,实际上,这样的改动就能够使全文以总分结构为主,既便于学生理解,又便于学生学习。

二、以文本背景为立足点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对隐含在文本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等方面的信息,需要联系作家的创作背景和社会背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才能准确把握文本内容和特色。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困惑与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教育界的中心工作。

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表达《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

不过,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仅有热情是不够的。

面对种种新生的思想和极具冲击力的种种声音,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误人子弟。

我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无疑是尊重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尤其是汉语的习得规律。

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有一段时间,阅读教学中我套用别人的经验,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点几个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再让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我来做一个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准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

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不是曲解了“感悟”应有的内涵吗?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感悟是有层次的。

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

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

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水平、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实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

不但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以理智与激情穿越——关于《生命的壮歌》教学的三点思考

以理智与激情穿越——关于《生命的壮歌》教学的三点思考
以理智与激情穿越
— —
关于《 生命 的壮歌 》 学的三 点思考 教
祝祖 岗
( 苏省 海 门 市实验 小学 , 2 10 江 2 60 )

要: 苏教版小 学语 文教材 把《 生命 的壮歌》 编入 学生 的阅读

文本 中, 其意图是要在学生的心 灵深处从小就铺下一个生命 亮丽 的
精神底色。教学《 生命的壮歌> 教师就应该多一份思考和掂量, 时,
值 。文本虽然篇 幅短小 , 是十分精 悍 ; 言 但 语
感悟生命 的真谛 , 聆听生命 的吟 唱。
第一步 : 设 进一 步感 悟 生命 意义 与价 创
虽然简 洁朴 实 , 是 思想 含 蓄深 邃 。再 加 上 但
形象描写 与理 性思 考 的有 机结 合 , 同组 教 在 材 中是最 为 突 出 的。那 么 , 在我 们 着手 进行 教学 时 , 应该 有 思想 准 备 , 就是 必须 倡 导“ 以
《 生命 的壮歌》 是很多教 师公 开教学 时 比
较喜欢选 择 的文本 之 一 。诚 然 , 随着 我们 对
2 1年第9 01 期
教育研究与评论 ・ 小学教育教学
《 生命的壮歌 》 文本解 读 视角 的拓 展 、 教学 内 容 的取舍 、 教学 策 略的创 造 ……课 堂会 发生 变化 , 呈现多彩 的面貌 。“ 教 材 教” 用 并不 是 天马行空 、 肆意挥洒 , 它必须建 立在对 教材编
既要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 , 科学 、 有序地开展生命教育 ; 又要 关注 学 生个体存在的价值 、 情感体 验和理解 偏 差 , 学生一 起 以理 智 与激 和 情穿越“ 生命的壮歌” 。 关键词 : 生命 教学 思考
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苏教版小 学语文 教材把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几点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几点意识

的基石 出 _ 上, 然后组织小组讨论 、 辨别 、 交流 , 有利于解决
问题 , 有效 地提 高课 堂教 学效 率 。
有人说 , 如果你有一双语文 的眼, 你就能看到一个 更奇妙 的 自 然, 能看见一段更鲜活的历史 , 能看见一种
别样 的人生 , 能看见所有的知识都充满了人情味。我 想说 , 如果我们有一舣语文的眼, 我们就会获得一种神 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的交互影响中使 自己的个 奇 的魔法 , 带 着 自己 , 带着学生 , 走进语文 的美 妙境 性 的优 势得 到 充 分发 展 。在 共 同的学 习活 动 中 , 学 生 界 。文本解读 , 正需要我们有一双语文的眼 ! 再次 , 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不断完善 。作为教师就 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佳境 , 最初始的一步, 就是文本 总之 , 课堂 教学 是一 门很 深 的学 问 , 具 有 极强 的 艺 解读 。叶圣 陶先生在《 语文教学二十韵》 中这样说道 : 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我们必须要立足 “ 陶不 求 甚 解 , 疏 狂 不 可 循 。甚 解 岂难 致 ? 潜 心会 本 教材 , 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 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 , 调动 文。作者思有路 ,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 入境始与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真 亲 。 ” 老前辈 希望 我们 “ 潜 心会文 ” , 把 文章 当作 朋友 一 般 , 读文如识人 , 走近 , 走进 , 慢慢相知 , 然后相亲 , 是一 正地 提 高课 堂教 学 的质量 。 ( 作 者单位 : 内蒙古 宁城县 大城 子 总校 梁 东小学 ) 件极其美好的事儿。 那么 , 我们应带着怎样的意识 , 投入文本解读 , 引 领学生在课文里学语文呢?笔者就教学实践谈几点思 考 与感悟

文本解读五视角

文本解读五视角

odern chinese备教导航文本的解读是一切阅读教学的起始点,也是关键点。

审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在文本解读方面存在着种种弊端。

为此,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归纳了从语文学科本位、编者意图、文本教学价值、拓展教学资源、主题多元化五个视角来准确解读文本的五种方法,即“聚焦文字”“把握意图”“凸显核心价值”“拓展资源”“主题多元”解读法,以期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师生通过观照文本、体验文本、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的过程。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一切活动的前端,又是阅读教学的终端。

因此,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解读方法,是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关键,它关涉教学目标的定位及实现,教学方法的选择及实施,阅读教学效果的高与低。

可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决定着语文阅读教学的成败。

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笔者在听了较多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总结、归纳了以下五种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聚焦文字”解读法文本解读应回归语文学科本位,忌重人文而轻语言。

语文课应是基于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教学内容的建构要依据语文的本体,语文的本体应是“语文味儿”,于漪老师说:“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亲切、亲密、亲爱,而不是把它冷落在一边。

”有老师上《我与地坛》,整堂课围绕三个问题开展讨论:“当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应该怎样好好活?”“回忆自己有没有做过对不起妈妈的事情,以‘妈妈,请原谅我!’为题写一片段。

”“怎样理解作家刘墉的‘中学时期是孝顺父母的最好时期,等你功成名就再来孝顺父母时,已经来不及了?’”很显然,这堂课没有引导学生花时间去细读文本,而是对文本走马观花,忽视了对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浸入与体验,忽略了文本是如何通过遣词造句来表现作者从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以及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中领悟到生命真谛的内容,而是花了几乎全部的时间诠释母爱这一主题。

应在传授语文知识、锻炼学生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从而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而不能缘木求鱼,舍本逐末,抛弃品味语言这个重要环节。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 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  有效进行多元解读

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中图分类号】g630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有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地解读,甚至是有害的解读。

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一定要回归文本,遵从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个性飞扬而不随心所欲,思维驰骋而不胡思乱想。

我们应该在处理教材时,善于抓住文本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文本多元解读可从以下“五点”进行切入:1、抓住文本内容。

一篇文章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是摇曳多姿的。

如莫怀戚《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

讲的是一家人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故事。

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学生在散读这一流程后,获得美好的阅读印象,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有的学生在交流中,谈到了一家人互相包容、互相体谅的精神,谈到了可贵的亲情、温馨的气氛,谈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谈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生命的气息……又如教学《我的第一本书》,在学生自读文本尽情触摸文本后,教师问:你了解到哪些内容?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社会黑暗;有的说:我了解到了友情的珍贵;有的说:我了解到了父爱;有的说:我知道了父亲心灵手巧,等等。

2、抓住文本语言。

汉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细腻、最富有人情味的语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模糊,且多义性的特点。

《我的第一本书》末句“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的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教师之文本解读

(一)文本解读之进去
1.走近文本,把握面 感知文本写了什么,大概要表达什么,表现什么 2.走进文本,梳理线 梳理文本的序,探寻作者写作思路 3.深入文本,抓住点 解释作者是怎样、为什么这样遣词造句 4.读透文本,贯通点线面 回环解释 5.围绕文本,丰富资料 自我释疑和自我厚实
语文素养归根结底是语文知能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2.从研究“怎么教”向研究“教什么” 转变
教什么是看病;怎么教是下药
教什么是方向;怎么教是动力
教什么是内容;怎么教是形式 ……
(二)文本解读热,原因何在?
3.当前的文本解读存在误区
文本解读的标本化。 文本解读的一元化 文本解读的表面化 文本解读的概念化 文本解读的曲解化
四、教师文本解读的身份
一是普通读者的身份来解读文本,读懂文本所 表达的意思,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懂文本 的价值取向。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读懂文本 的语言文字,并去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和 深层的意思;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写作背 景,思考作者写作文本的具体用意,思考他的 情感世界;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来思考 评判文本透露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本细读能更充分地进行教学预设。预设是预测与 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 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预设应该是 教师对自己课堂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与 对策的准备。
文本细读能更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设计弹性教案, 预留“生成”空间。课堂上面对生成需要教师的机 智,注重教学机智是通过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进 行经常性的反思,以及与同事之间共同的课例研究 形成的。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是没有灵魂的课堂。
(三)理文路——文本线的梳理

深入解读文本的三个切入点

深入解读文本的三个切入点

深入解读文本的三个切入点摘要:伽达默尔曾说:“文本不会像一个‘你’那样对我讲话,我们这些寻求理解的人必须通过我们自身使它讲话。

”初中语文教材名篇美文很多,其中的知识哲理、文化背景、生活感悟很丰富,如果在教学时,只是流于表面,进行“扫读式”阅读,就很难体会到文本的精髓。

因此,若想同文本对话,就必须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深入文本解读的切入口。

关键词:文本;关键点;困惑点;审美点切入点一:文本的关键点所谓关键点就是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字、词、句甚至情节。

以鲁迅的《社戏》为例,《社戏》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因为时代遥远,生活有距离感,所以有些文字颇难理解,但是如果能抓住关键点,就会纲举目张,发现鲁迅运用文字的深邃精妙之处。

比如,文中有一处写小伙伴们偷罗汉豆,双喜和阿发在偷豆之前都有一个“跳”的动作:“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此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如果只是单纯流于文字表面,脑海中留下了也许只是双喜和阿发的对话,但是仔细深入地阅读就会发现,虽然双喜和阿发两个人都有跳这个动作,但是在跳的时间上有细微的差别,双喜是先跳后说,而阿发则是边跳边说。

这两个不起眼的“跳”其实是很值得品味的,因为这个动作透露着两个少年迥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双喜性格沉稳、老道、严谨、心细、机敏、智慧,即便在匆忙的偷豆中,他也有条不紊、不慌不忙。

阿发则略显急躁、老实、单纯,头脑简单。

以一个“跳”字为切入点,能帮助我们把握文本的人物形象,进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入点二:文本的困惑点一些文本,我们在读过之后,对其中的一些词语、句子、段落或主旨不能透彻理解,这些就构成了文本的困惑点。

抓住了文本的困惑点,才能拨开重重云雾见奇峰。

比如,在教学《沉船之前》时,学生第一遍粗读完课文后,几乎能很轻松地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在泰坦尼克号沉没之前的两个小时里,三个音乐家在甲板上镇定自若地拉小提琴;老爵士拒绝穿救生衣,从容优雅地喝着白兰地;老船长艰难地返回驾驶室,与船同归于尽。

关于细读文本的三点新思考

关于细读文本的三点新思考
“ 入 初 三 . 习 紧 张 枯 燥 . 受 成 绩 不理 想 的 困 进 学 深
扰 , 开 始 沉迷 于 网吧 , 亲痛 心 不 已。 我 父
… …
双 慧 眼 , 时 、 确 、 到 地 发现 那 一 抹 稍 纵 即 逝 的 及 准 独
精彩 。
笔 者 想 到 了 与 此 相 得 益 彰 的 一 个 教 学 细 节 育 教 部 “ 世 纪 名 师 工程 ” 跨 向全 国推 出 的首 位 名 师 著 名 特 级
这 样 的“ 火眼 金 睛 ” 哪 有这 般 惊 天动 地 的发 现 呢 ? 。 凡事
学 生 较 轻 松 地 就 从 父 亲两 次 换 用 三 种 “ 我 的 家 打
伙 ” 及 后 来 “ 去 竹条 ” “ 高 的抡 起 了 巴掌 ” 又 拍 以 掷 、高 却
在 茶 几 上 的 连 续 性 的细 节 . 出 了 父 亲 的 盛 怒 之 下 仍 读 不舍得打“ ” 我 的爱 子 神 情 。 样 的 明 显 关 乎 情 感 的 文 这
用放 大 镜 去 探 究 、 查 询 、 感 悟 。 何 细 枝 末 节 都 有 去 去 任 可 能 蕴 藏 着 一 个 美 丽 世 界 . 就 需 要 教 师 在 细 读 时 有 这

节》 的作 文 指 导 课 。 学 中 , 老 师 和 学 生 一 起 赏析 佳 教 曹
作 《 亲 的 巴掌 》 载 的深 沉 的 苍 凉 悲 剧 正 是 赵 老 师 成 功 捕捉 较 为 隐 蔽 的 “ ” “ 如 ” 文 本 细 节 信 息 . 大 地 提 升 遂 、何 等 极
关子细读文本的三点新思考
画 施 清杯
了 超 越 文 本 的 丰 富 而 厚 重 的 教 学 价 值 是 这 些 简单 就 的 字 词 , 出 了赵 老师 细 读 文 本 的 功 力与 火 候 ! 显

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几点思考作者:侯法丽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18期摘 ;要:新课标提倡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十五个学习任务群之一。

但是,从目前来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并不高,存在系统性差、计划性差、动力性差、思辨性差等问题。

故要想顺应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潮流,我们就必须深化自身对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以有效的方式攻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难题,让学生们能够真正在整本书阅读中发展综合阅读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本书;教学思考整本书阅读是以“整本”的书为对象的综合性阅读活动,与单篇阅读相比,整本书阅读的时间更长、任务更繁重,需要阅读者有足够的耐心与能力。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优化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落实整本书阅读理念,不仅可以给学生们营造相对完整的文化视域,锻炼学生的文本深读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阅读计划性,发展学生的阅读品质。

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到底该如何顺利推进整本书阅读活动呢?根据教学经验,我提出了如下三点思考。

一、保证阅读时间与其它阶段的学生相比,高中生的课业压力是比较繁重。

而整本书阅读的耗時又是比较长的,所以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推进过程中,如何确保学生具备足够的阅读时间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

1.贯彻理念,引起重视要在高中整本书阅读过程中确保学生们阅读时间,我们就必须深入贯彻整本书阅读理念,引起学生们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度,从而更好的减少学生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敷衍行为,从而减少阅读时间上的浪费。

所以,在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开始之前,我组织了整本书阅读专题宣传活动,并和学生们一起就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深度探究,坚定了学生们的整本书阅读之心。

2.合理规划,督促执行整本书阅读时间跨度较长,高中生的文化速食心态明显,故在高中语文整本阅读活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半途而废或草草了事的问题。

解读文本切忌“蜻蜓点水”

解读文本切忌“蜻蜓点水”

解读文本切忌“蜻蜓点水”作者:张静华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08年第12期前一段时间,学校举行了同题课评比活动。

其中有三位教师执教了文本《神奇的丝瓜》。

三位老师各显其通,各尽其能,表现出了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优良的教学技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但就其对文本解读的有效性和深透性而言,似乎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教学案情]《神奇的丝瓜》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作者季羡林先生通过对院中丝瓜生长过程及其形态的描绘,着力突出了其神奇的特征,从而寄托了其怡然坦然的人生观。

在授课过程中,三个教师都牢牢扣住了文题中"神奇"一词,要求学生学会对事物的情状进行有感情地描摩。

其中一堂课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师:丝瓜的神奇究竟表现在几个方面?生:表现在两个方面:瓜秧神奇,瓜的形态神奇师:请同学们具体说说瓜秧神奇在哪里?生(齐读):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

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以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

---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

师:那么丝瓜的形态又有何神奇可言呢?生(1):最初长出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生(2):三楼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了老太太的窗台上。

生(3):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

---这样一个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师:好。

同学们都体会到了丝瓜的"神奇"。

下面就请大家再用"神奇"的语气朗读这些文字。

[诊断分析]从表面看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实际上,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

丝瓜秧生长之迅速,生命力之顽强并不是神奇之根本,三条丝瓜生长过程中各自形态的自然变化也不是神奇的核心内涵。

语文要素与单元课文学习价值关系的三点思考

语文要素与单元课文学习价值关系的三点思考

语文要素与单元课文学习价值关系的三点思考统编版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排,“双线”分别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相当于单元重点读写目标,一般是两条,也有三条的,分别对应于课文阅读和习作。

从三年级开始,教材每个单元都会在导语页标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语文要素有两条,分别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和“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

明明白白在导语页写出来的语文要素,指向了单元学习需要聚焦和落实的重点读写目标,教师在进行单元解读和学习活动设计时,当然要心系语文要素,不能偏离目标走上岔路。

那么,以阅读训练要素为例,是否单元文本的学习,只需要围绕相应的语文要素展开教与学的活动,将具体语文要素落实,就算用好教材,发挥了文本适切的学习价值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单元语文要素,教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理解,这样才能在课程实施中,既保证具体语文要素的落实,又科学发挥文本适切的学习价值。

笔者在研读统编版教材的过程中发现,语文要素,尤其是阅读训练要素与单元课文之间的关系,应该有这样两点认识。

一、语文要素指向重点学习目标,但不是全部学习目标这是最好理解的认识。

任何一个编入教材的文本,都是为学生的母语学习服务的。

母语学习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目标诉求,但目标往往不会是唯一的,在重点学习目标,即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指明的方向之外,还会有常规性的学习目标,例如字词的学习积累、朗读训练,还有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策略的运用,还有文本特性决定的“附加”目标等。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阅读训练要素,既阅读重点学习目标是“了解观察的方法,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单元文本的阅读学习,大多要为落实这一语文要素助力,但每一个文本的学习,一定还承载了更加丰富的学习目标。

单元具体文本在单元阅读训练要素之外,到底还承担了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需要从学生实际、文本特性等多个角度考虑。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本解读的三点思考
【关键词】文本解读尊重挖掘多元化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只有立足文本,才能“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文本高质量的解读是确保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尊重文本
虽然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它的共性,抛弃作者创作的初衷,主观臆断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如对鲁迅的《风筝》一文主题的提炼,多是“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抨击了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等,可是综合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种种因素来看,一定含有批判的意味在其中吗?文章围绕风筝详写了“我”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以及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这两件事,表达了作者对亲情伤害的追悔之意。

“我”当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而是全然忘却了,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
不耿耿于怀。

文章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我”与小兄弟之间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

20世纪20年代中期,鲁迅经历了五四运动由高潮到低潮的变化,他的感情也由亢奋步入了沉寂,军阀混战、新文化运动的分化、跟弟弟周作人的决裂,这些都使他感到如同置身于“肃杀的严冬”。

以前,他和弟弟作人也是友爱有加、相濡以沫的啊,而现在他却身处寒冬,承受“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不能说与弟弟一点关系也没有,正是因为作者内心孤独伤感,才有开头对亲情的渴望,对兄弟同心的热盼。

二、深挖文本
课堂要深刻,首先教师对课文的理解要有深度,但时下仍然有很多教师备课时仅凭课本和教参,对文本不作深入研究,将教参上的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种做法无视学生的个性和已有的阅读经验,其直接结果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渐退化,阅读视野愈发狭窄。

如《湖心亭看雪》一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它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对它较为普遍的解读是“山水小品,雅情雅致”。

然而,深挖文本就可以发现作者深藏其间的故国之思。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亭上客人的回答显然牛头不对马嘴,问他们姓氏,怎么回答是金陵人?这是作者写错了吗?原来金陵是明朝故都,作者用笔曲折,饱含故国之思。

“崇祯五年十二月”也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淡淡怀恋之情。

课文写于公元1644年,此时已是清朝统治者当政,文中却仍用明代纪年,说明作者心中的明朝始终未亡。

“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也有故国之思。


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绝”是景绝、境绝,更是心绝。

张岱连死的心都有了,只是因为“国亡,史不可亡”,才忍辱负重,一如司马迁。

一芥小舟,怎么载得张岱的愁?他痴迷于山水,痴情于知己,痴心于故国。

掩卷沉思,心中的悲伤化作漫天大雪,冷彻心骨。

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会不自觉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最美好、最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因此,此文应解读为“故国之思,离黍之悲”,才颇显文本的深度。

三、多元化解读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突破教学空间,通过创设情境,多元化解读文本。

例如在教学《童趣》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文本内容,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的童年都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与大家一起分享,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

又如笔者教学《第一次真好》时,让学生结合文本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第一次”,并让他们说说为什么第一次会给人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谈了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学骑自行车等,并结合文本所描述的“第一次”的体验,感悟到“第一次”的感觉新鲜、刺激、有趣、奇妙,所以才印象深刻。

学生多元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文本的解读也呈现多元化,当全班同学将自己的心得与他人交流时,每个人都拥有了多种体验,从而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了文中提出的“第一次真好”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