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86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制炮所,中国的近代军事 工业的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864年李鸿章在苏州设立西洋炮局。 865年 (同治四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 型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制造总局分为几个部分: 一是制造枪炮的军火工厂,二是制造轮船、修理船舶 的船厂,三是1890年增设的中国近代第一个炼钢厂, 四是火药厂,五是机器制造厂。 865年李鸿章把苏州制炮局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建 立金陵制造局。 881年,添设火药局,该局曾为天津大沽炮台承建7 门大炮。 在1870年李鸿章接办了天津机器局。并加以扩充, 除制造各种军火外。还承修兵船、轮船和挖河机器船 等.1877年又试造水雷。 短短几年间在李鸿章等洋务派领导人的主持下中国的 近代军事工业体系基本建成,火枪、大炮、弹药、蒸 汽战舰都已能够在国内建造,其决心之大、动作之快 令中外为之震惊,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次大飞跃, 从此中国大地上有了自己的资本主义工业。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外国技术 人员谋取私利、敲诈勒索; ②清政府内部顽固派仇视洋务,百般阻挠 ③整个运动,在中央缺乏健全有力地领导 核心; ④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不能彻底变 革封建制度。这是根本原因。
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随着李鸿章的离去而偃旗息鼓。历 史学家都说李鸿章致力一生的洋务运动是失败的。真的 失败了吗?也许对于挽救清朝来说的确是失败了,但它对 中国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现在,并且还将延续下去…
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 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 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 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中国的 同时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 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 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 ④统治集团中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 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 派,在中央以奕訢、地方以李鸿章、曾 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面为了克服内忧 外患,另一方面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 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中,新掌权的 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中央都拥有巨 大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 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 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

李鸿章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推动者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被认为是中国从封闭落后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

而在这一运动的推动者中,李鸿章被誉为其中的重要人物。

李鸿章以其出色的政治手腕和决策能力,为洋务运动的推动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改革思想的先驱者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前,中国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技术水平与西方世界相比相差悬殊。

然而,中国派遣的使臣在与外国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自身的薄弱之处。

李鸿章作为中国使节的代表,亲眼目睹了西方列强强大的实力和先进的科技。

他对中国的状况深感担忧,开始积极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和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他在与外国使节的交流中,深入研究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治制度,吸取借鉴经验,为中国的改革铺平了道路。

二、创办船政学堂与北洋舰队的组建为了引进西方的船舶建造技术与海军实力,李鸿章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一职。

船政学堂的建立为中国培养了大批舰船建造和航海技术的专业人才,奠定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

同时,李鸿章还带领着大批学生赴外国进行学习考察,以拓宽视野,引进更多的先进科学知识与技术。

借助他们的努力,北洋舰队作为中国近代海军的主力力量逐渐形成。

这一举措使得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三、投资兴办实业与国家驱逐敌对势力除了在军事和航海领域取得成就外,李鸿章还积极投资兴办实业,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和中国商人合作,引入了西方的机器设备,修建了铁路、电报线路等基础设施,促进了中国工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在与抵制改革的勾结势力作斗争中,李鸿章表现出了强烈的决心与实践能力。

他通过与外国列强的谈判,成功驱逐了入侵中国的敌对势力,保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

这一表现也为他在洋务运动中的推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积极倡导改革与汇集各方力量李鸿章在政治上非常机敏,善于处理各类复杂情况。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脉,积极倡导对国家改革进行全面推进。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

清朝家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

为了应对外来压力,清朝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洋务运动。

而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被任命为主要负责人,他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背景与原因在19世纪末,清朝面临来自西方列强的威胁与侵略,中国的经济、军事、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

同时,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突也使中国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这种被动局面,清朝政府决定推行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二、李鸿章的角色与贡献1. 李鸿章的背景与才华李鸿章是清末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以其才智和政治手腕而闻名于世。

他早年曾在西方国家留学,深刻了解西方现代化文明。

因此,他被任命为洋务运动的主要负责人,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2. 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李鸿章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他提出了“西学为主、中学为辅”的观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以弥补中国在这些方面的不足。

他积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推动了中国的冶铁、纺织、造船等产业的发展。

3. 修建铁路与航运洋务运动中,李鸿章大力推动修建铁路和航运事业。

他致力于改善中国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加强国内各地的联系和迅速调动军队。

其中,京张铁路和京汉铁路的修建就是李鸿章的重要贡献。

此外,他还主持了长江航运的改善工程,促进了内河水运的发展。

4. 推动教育与科学研究为了推动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李鸿章积极引进西方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研究方法。

他倡导兴办学堂,提倡教育普及,培养人才。

他在天津兴办了北洋大学堂,聘请许多国内外知名教育家和科学家担任教职,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洋务运动的影响1.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工业与农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实施,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工艺,促进了中国的冶金、纺织、造船等行业的发展。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洋务运动与李鸿章

负面评价
甲午战争 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 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 中法战争 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等
谢谢各位观看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1861——1862 1864 1901 北京
人物生平
1853—1860
组建淮军
病逝北京
1901
湘军幕僚
1860
1861
1853
1855
1865
1862
镇压天国 洋务重臣
1865——1894
8%
1863-1864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01
中兴大清的洋 务运动 洋务
原因三
原因四
封建洋Leabharlann 运动具有封 建性在外洋务运动对外有 依赖性
管理
洋务运动的管理 具有腐朽性
在内
中国人对洋务的 知之甚少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清朝海军实力的完全丧失,也标志着35年的洋务运动宣告破 产
03洋务运动中的李鸿章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 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思想 支持
洋务运动思想支持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 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 人。
02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了一系列军事企业如江南制造总 局等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李鸿章(1823─1901)是晚清第一重臣,任封疆大吏40余年,位高权重。

清政府在其死后特旨予谥号“文忠”,追赠太傅,晋封一等侯爵,入祀贤良祠,后又于京师建立专祠,由地方大吏春秋致祭。

这是有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当时,他在国外的知名度也是“中国第一人”,外国人“知有李鸿章,不知有清国”。

欧洲雕塑家把李鸿章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日本的“世界之五大伟人明信片”中也有李鸿章。

李鸿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要了解近代中国,不能不了解李鸿章。

中国近代思想家粱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中说,对人物评价,“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誉之者千万,而毁之者亦千万;誉之者达其极点,毁之者亦达其极点;今之所毁,适足与前之所誉相消,他之所誉,亦足与此之所毁相偿;若此者何如人乎?曰是可谓非常人矣。

”本文不全面评价李鸿章的功过是非,只介绍他与洋务运动的关系。

洋务运动的先觉者“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

“洋务运动”则是历史学家对1861年至1895年间人们所从事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所谓“洋务”事业的历史概括。

对洋务运动历来有着不同的评价。

今天我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林则徐、魏源在19世纪40年代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但是蹉跎20年,清朝统治者并没有付诸实施,直到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才开始发起以图谋富强为宗旨的、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发起人在朝中有奕、文祥等人,地方大吏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而经营时间最长、兴办洋务事业最多、贡献最大的则是李鸿章。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

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天国,并很快升任江苏巡抚。

叹于洋人武器之威力,惊呼“真神技也”,视为“攻城利器”。

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兵器。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洋务运动相信有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洋务派的代表李鸿章是何许人也,该如何评价这次运动和这个人?下面,就和店铺一起去探索下吧!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持续了近35年。

在两次英法联军失利、太平天国起义后,清廷上层为应对内忧外患形成了“洋务派”与“守旧派”两种阵营,以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李鸿章: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与俾斯麦、格兰特并称为“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

李鸿章少年顽皮,喜养雀,稍长颖悟过人。

六岁始师堂兄李少岚就读,后从当地名儒周先生攻读四书五经;十八九岁便成了府学廪生。

道光甲辰(1844年)开科,鸿章参加顺天乡试,中第84名举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举荐给曾国藩,曾见其英俊聪慧,能倒背《春秋》,大爱之,授以义理经世之举;道光丁未年(1847)会试,鸿章应试中第25名进士,殿试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时与郭嵩涛、沈葆祯、李宗羲被称为“丁未四君子”。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评价

对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历史评价李鸿章作为晚清封建官僚,尽管其主观动机是为了维护清朝专制统治,但他在任期间,以“练兵制器”为核心,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其可说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李鸿章作为一位与洋务运动相始终的人物,在其开展的洋务自强运动中可以说是表现的很充分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其一,创立了一批近代军用工业,对抵御外国侵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二,创立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进一步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其三,建立了中国的轮船公司,铁路和电报事业,开创了中国水陆交通、电讯事业的近代化;其四,派遣留学生,设立翻译馆和各种专门化学校,系统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培养造就了中国近代第一代科技人才。

30多年的洋务运动已使中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果没有李鸿章等人开展的洋物运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又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

但是他没有适应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化的潮流,他顽固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思想和文化,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状态,因此其进步的作用是有限的。

另一方面,李鸿章在对外战争中,战略失误,指挥失当,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而且绝大部分对外不平等条约都是由他出面签订的,以致在当时外国人的眼里,李鸿章就代表着清朝政府,甚至只见李鸿章而不见清朝皇帝。

尽管是被迫的,但客观上确实丧权辱国,因此说其是卖国贼也毫不过分。

李鸿章之所以要主持洋务运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存在许多明显的缺陷导致其终不能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化的性质。

但它的重要意义在于给后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历史启迪;人类的文明是全球性的,中西文明的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但又是艰难曲折充满斗争的。

开放是强盛的门户,闭关是弱者失去自信的表现。

只有开放才有出路;但这种开放和交流应当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正确估价别人的基础上进行的。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

“四十年来,中国之大事,无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对这样一个复杂人物的评价,在他盖棺后的近80年来“论犹未定”。

误国、卖国之罪不可否定,但也还有爱国进取之心。

本文仅就他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中国近代化的开拓功绩,作点赘论。

1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1823年(道光三年)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的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1847年在科举的道路上爬上了进士的名位,开始跻身于封建统治者的行列。

从他步入仕途官阶之始,就正是西方列强肆志于东方,“西力东渐”的时代。

英国侵略者用鸦片加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51年爆发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起义,以疾风扫落叶之势,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横扫了清王朝统治下的半壁河山,建立了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农民战争的威胁,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震惊了地主阶级中的部分当权派,促使他们开始思索、研究战争失败的原因,为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而谋求安内制外之策。

李鸿章在勾结外国侵略者抵抗太平军进攻上海的作战中,“其亲睹器械之利”,“深感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决心“取而用之”,向外国购买洋枪洋炮,”仿募覃思之士,知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制造”,“以资攻剿”(《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九。

)在“华洋会剿”太平军期间,他开始看到来自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威胁较农民起义更甚,他说:“盖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若不及早自强……厝火积薪,可危实甚”,并认为“我自能强,则彼族尚不至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二、三。

)他积极向总理衙门陈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的哲理,力主向西方学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十九。

),达到“与英法相为雄长”,抵御外国侵略的目的。

作为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和封建顽固派一样,是要加固封建统治的堤防,但采用什么材料和方式来强化?李鸿章比顽固派显得较有远见。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李鸿章在当时财政困难、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种种困难形势下,当仁不让,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大力兴办洋务,开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这种开路先锋的精神,在守旧落后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
揭示洋务纲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外须和戎,内须变法”,高度概括了洋务运动的纲领。这一纲领虽在1881年提出,但整个洋务运动过程是遵循这一原则进行的。
洋务运动的潮流冲开了中国近代化的“闸门”,虽然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超卓之眼孔”、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第一人”当之无愧。

参考书目:
①、梁启超著,《李鸿章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洋务运动初期,李鸿章是洋务派中最先从行动上向西方学习的人。1862年,他率淮军赴上海镇压太平天国,并很快升任江苏巡抚。叹于洋人武器之威力,视为“攻城利器”。他认识到,中国兵器不如人,必须引进西洋兵器。他认为,“我能自强则彼族不敢妄生觊觎,否则后患不可思议也。”在军费紧张的条件下,大量购买洋枪洋炮,派官兵向洋人学习技术,聘请外国教习训练部队。1863年,又创设“炸弹三局”,即英人马格里主持的先在松江后迁苏州的洋炮局及两个上海洋炮局。李鸿章的洋炮局“广觅巧匠,讲求制器及制器之器,击锐摧坚,业已著有成效。”李鸿章所办的苏州洋炮局买下了阿思本舰队的机器设备,开始用蒸汽动力和西洋机器进行生产。这比1861年曾国藩设立的安庆军械所全用手工劳动更为先进,而由手工劳动到蒸汽动力带动的机器生产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根本转变。这一转变在中国是由李鸿章率先引领的。
李鸿章了解西方,看到中国和西方的差距,有了深切的危机感。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西方各国也不是“蛮夷小邦”,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1865年,他就发出“外国猖獗”、“千古变局”的感叹“千古变局”的认识,正是李鸿章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根据。

洋务运动李鸿章

洋务运动李鸿章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答:一.洋务运动的评价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共同镇压人民,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自信能取胜,遇到外国进攻,“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为了解决资金问题,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

浅析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功与过摘要:李鸿章是中国近代社会颇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之一。

他一方面推行洋务运动,图谋富强,促进了中国近代化事业的起步,备受当时国内的关注,名噪一时。

另一方面,他效忠清王朝,代表清政府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贯坚持妥协政策,对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大肆出卖国家主权,民族利益,而成为中国近代的一大卖国贼。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近代化时代的悲剧一、李鸿章的发迹李鸿章(1823—1901)晚清重臣,洋务派地方代表。

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

1838年,年幼的李鸿章随父李文安入京,拜殿试进士曾国藩为师,九年以后,他殿试高中钦点翰林。

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他由文臣而至六部拜卿相的仕途被打乱了,历史却另外安排了他的发迹之路。

1853年4月同乡刑部侍郎吕贤基上书咸丰帝自请回乡编练团勇,以靖国难,邀李鸿章协办。

李鸿章从此走上了从军旅生涯中谋进身之阶的道路。

1856年怀才不遇的他改投恩师曾国藩湘军大营,迈出了人生辉煌的第一步。

在曾国藩的精心培育和教诲下,李鸿章稳健持重,老成世故。

1861年,为兼顾东南,保有上海这个重要的通商口岸,实现东西夹击江浙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曾国藩派李鸿章渡江北上入淮,编练淮军。

1862年4月,李鸿章率淮军由安庆乘英国轮船到上海,与外国侵略者华尔组建的洋枪队守上海,不久攻陷苏州、常州。

在平息东南太平军中战功显赫,升任江西巡抚。

1865年署任两江总督,镇压捻军。

1870年由曾国藩推荐,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掌握军政、外交大权。

在汉族官僚势力三大核心人物中,曾国藩无意权柄、离位又早逝;左宗棠经营西北,苦于国难,到处消防救火,湘军被遣散,远戍边疆而势微。

唯李鸿章淮军一支独大,成为大清的擎天支柱、国之藩篱。

这样,他也走上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峰。

二、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先觉者和旗手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腐败的清朝的统治者没有付诸实践,直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慈禧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挽救清朝危机,图谋富强,支持洋务派。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

如何评价李鸿章和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此时,清政府发生统治危机,与此同时,英俄两国亦对中国虎视眈眈。

为了解决内忧外患,并趁机壮大自身所在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李鸿章及奕、左宗棠等人兴起了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持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是其指导思想。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封建阶级的几位重要大臣兴起的一场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在不影响清政府统治阶级制度的条件下试图救国自强的活动。

李鸿章等人创办此洋务运动的初衷其实是好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清方人数占了上风,但是由于军队素质较低,战斗力地下,清政府败下阵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之时,为了保存自己的军队实力,李鸿章消极避战,积极求和,宫中众大臣又忙于为慈禧太后祝寿,又战败;最后,义和团运动还是清政府联合八国联军绞杀的,这样子的清政府是何等无能!于是,在又一次镇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李鸿章意识到,只有自强才可以强大清廷,他认为,“中国欲自强,这是很片面的看法,但是在清朝之时能有此觉悟,说明李鸿章还是看局势看得非常清楚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自鸦片之后的各种反侵略战争中,清廷的表现都并不好,其一,军队士兵的军事素质都还不行,军中所具备的武器也不行,当外国侵略者在使用步枪,霰弹大炮等杀伤力强大的新式武器时,清廷的士兵还在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近身搏击未必赢不了,但是外国侵略者的步枪和大炮等武器根本让清廷士兵的优势体现不出来,古代的时候,士兵们的作战方式是近身搏击,但是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硬是拉入了近代战争里面,清廷没有多少大臣知晓何为近代军事指挥。

于是,当外国士兵在练习射击技巧的时候,清兵还是苦练刀法拳法,这样明显的作战差异,使清廷在反侵略战争中必然处于劣势,因此,鸦片战争战败,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义和团起义要联合八国联军镇压,这种种体现清廷无能的事情,是正常至极的。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是晚清民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李鸿章(1823-1901),字宏伯,号一觉,是晚清重要的改革家,也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

洋务运动是指晚清政府在外国关系、军事和经济方面开展的改革运动。

该运动始于1860年,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运动者们,在政治上努力抵御外国势力的侵略,在经济方面努力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文化方面努力吸收外国先进思想,努力促进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提出的“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大量的中国人前往国外学习,从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还参与了晚清政府与外国的多项交易,帮助晚清政府摆脱困境,拓宽了中国的对外交往,使中国走出了封闭的封建社会,开始了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什么派 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

历史趣谈:李鸿章是什么派 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代表的是洋务派
导语: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而他一生当中都在致力于改变晚清政府的现状,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强国。

而他主持的洋务运动就
李鸿章是什么派,李鸿章是晚清时代的军政重臣,而他一生当中都在致力于改变晚清政府的现状,希望能够通过变法来强国。

而他主持的洋务运动就是非常有名的运动,所以大家都知道李鸿章就是洋务派,而洋务运动就是失败的运动,主要是因为他还在为清政府效忠,没有彻底的改变中国。

李鸿章代表什么派系?
洋务派。

洋务派的主要代表在中央是以奕昕、文祥为代表的满族官员,在地方是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汉族官员。

洋务派是如何产生的?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他们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李鸿章
李鸿章的老师是谁?
李鸿章是我国晚晴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李鸿章出生于一个官宦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二子,他的父亲李文安对他的教育很重视。

在李鸿章六岁的时候就进入学堂,当时李鸿章师从李仿仙和徐子苓,李仿仙是李鸿章的堂伯,而徐子苓是当时合肥著名的学者。

在两位名师的悉心教导下,李鸿章为以后的学识成就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生活常识分享。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

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我国关于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颇具争议的问题。

李鸿章由于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签订《马关条约》,相当一段时期被视为汉奸、卖国贼。

与李鸿章一生事业有着密切关系的洋务运动,也一度被视为与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后,有关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虽然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新看法,但进步与反动、爱国与卖国等等的根本分歧,依然十分尖锐。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归根到底是要看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基本动力;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应该根据一些道德的、政治的主观标准,而必须从其历史活动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效果上进行评价。

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从其 1862 年出任江苏巡抚开始,到 1901 年签订《辛丑条约》,可以说,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他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开创了许多“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型近代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第一个创办近代民族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创办近代煤矿企业---开平矿务局,第一个创办近代通信企业---天津电报总局,他还是中国铁路事业的奠基人。

除了实业领域之外,在近代教育、军事、文化等事业也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

所以,对于李鸿章评价的肯定与否,与洋务运动的评价,密切相关,难以分割。

毫无疑问,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只能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和经验;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也要求中国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化的设施。

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洋务活动,在一定程度符合西方列强的需要,构成了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90 年代西方外交史家所谓的中外“合作”的基础。

但这并不能说,洋务派官僚是为了迎合列强的这种需要而办工厂、造铁路、建电报的,相反,他们是抱着维护清王朝统治明确目的而学习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2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和李鸿章2

怎样评价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初时是把“平中国” 和“敌外国”相提的。

前者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 后者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

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已十分腐朽的清朝统治者处在“内忧” 与“外患”频仍之时 洋务派只有依靠西方列强 共同镇压人民 才能维持其摇摇欲坠的政权。

所以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必然否定了“敌外国”。

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 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

这一点在所有列强都愿意支持办洋务的事实上得到证明。

李鸿章说淮军遇到“内地贼匪” 自信能取胜 遇到外国进攻 “胜负即不可知”。

洋务大员丁日昌说 他的船炮“可以靖内匪 不能御外侮”。

洋务运动进行了30年 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却在“自强”“求富” 的口号下 养肥了我国第一代军阀集团。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 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 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 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但由于洋务派在中国封建制度下 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所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必然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 从而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这是不以洋务派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洋务派办民用工业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 采取“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方式 吸收私人资本。

这“商股”部分即是民族资本主义因素。

从70年代开始 更有一批官僚、地主、商人 直接投资于近代民用工业 终于使中国有了一点先进的生产能力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也就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

此外 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 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 对于学习西方 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 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 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 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 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提到中国的近代化,不能不提洋务运动。

而提到洋务运动,则不能不提李鸿章。

对李鸿章而言,他的一生中,应该说最引以为荣的一件事,就是他参与了洋务运动,成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而最令其伤心的,也是洋务运动。

他在甲午战争清朝战败后曾哀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在阐述李鸿章与洋务运动关系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李鸿章,以及何为洋务运动。

李鸿章,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基础。

李鸿章早年投奔曾国藩,成为曾国藩帐下的一个的幕僚。

由于清朝在建立政权之初就规定,旗人由国家供养,使八旗兵贪图享乐,逐步丧失战斗力,最终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初期,在太平军面前不堪一击。

于是,清廷下旨,要求地方士绅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曾国藩是在那个时期走上历史舞台的,他以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而闻名于世。

同样,应江浙沪地区士绅之请求,曾国藩派李鸿章前往。

组建淮军。

两支队伍与清军相互配合,共同镇压太平军。

同样,李鸿章也走上了历史舞台。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随着天京的陷落而以失败告终,李鸿章意识到:清廷已危机四伏,外有外族入侵,内有农民起义。

若清廷不有所变化,那么类似的农民战争还会爆发,而且程度与烈度与太平天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历史趣谈: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历史趣谈: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及他的影响
导语: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一生当中都在为晚清政府服务,而且还提出很多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比如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提出的变法
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李鸿章一生当中都在为晚清政府服务,而且还提出很多想要改变中国现状的方法,比如洋务运动就是李鸿章提出的变法活动,而李鸿章正想因为洋务运动来改变清政府的现状,提升国人的综合能力,而李鸿章则更是洋务运动最主要、最有力的推动者和一、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首先,是由洋务派的阶级本质所决定的。

李鸿章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王朝内部出现了两派——洋务派与顽固派。

李鸿章这位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后掌握军政、外交大权的洋务地方实力派,认为如能使火器赶上西洋,则“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

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

洋务派的一批掌握军政的大官僚,他们虽与顽固派在对待外来事物有很大差别,但其阶级本质是相同,都是地主阶级代表,都是封建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他们只要求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达到保封建统治久安即可。

其次,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

洋务派掀起这场运动是为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秩序。

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政局岌岌可危。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劳苦大众起义风起云涌,除太平天国运动之外,还有捻军、少数民族起义等。

太平天国运动规模最大,对清政府的打击更沉重。

故洋务运动兴起之初,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镇压人民的反
生活常识分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

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

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

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

[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
(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

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

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

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

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

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

“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

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国家贫弱症结的进一步的认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求富原因的了解。

“中体西用”的这种的思想的弊端逐渐的显示出来。

特别是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体西用”的思想渐渐的丧失其历史进步的意义。

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2】李鸿章与洋务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李鸿章认为在与洋人的坚船利炮的频繁接触中,深感西方武力的强大,逐渐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的念头,在“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4]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工业。

在安庆,上海,福州,等地相继设局,制造枪炮轮船。

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是创办了当时最大的最具有示范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

这些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应用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来管理运行,其制造的武器直接拨交军队使用。

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主要军队,如湘军和淮军以及所建立的水军的武器的来源为这些企业所提供。

在洋务运动的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存在的资金,燃料短缺,交通运输困难等,李鸿章又率先创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

在具体创办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极力推行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为资本所有者投资近代工业开放了条件用股份制集股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其中李鸿章对于兴办近代矿业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比较早和明确。

虽然存在资金,科技人才及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保守势力强烈反对的重重阻碍下,他仍积极
倡办我国近代第一个矿业工厂——开平煤矿。

以及随后建立的漠河金矿,逐步建立近代化的矿业体系影响所及还有开矿事业受到了当时社会的普遍重视,为弥补财政不足解决军饷有重要的意义。

李鸿章于1872年办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打破了外国的航运公司的垄断。

因此,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充实了军费加强了近代的国防建设,又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而且洋务派的企业广泛使用的雇佣劳动,促进了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使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变革。

洋务派领导的洋务运动使近代的技术和和机器渐次的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非生物行动力开始取代人力畜力作为生产,运输的主要动力。

近代的工商业开始在国家的经济政治中发挥作用,为后来的清政府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放弃原本的重本抑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开始推行各种近代化的经济政策,建立工商经济管理的政府机构和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为整个的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3】创办近代的海军
在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的不断的加剧,李鸿章等洋务派的实践者看到了清朝军备废弛,海防空虚,列强之所以在我国近海横行无阻的原因在于“为各国皆系岛夷,以水为家,船炮精炼以年久,非中国水师所能聚集。

”[5]中国唯有“师其所能,夺其所持”才能与之抗衡。

所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着手建新式海军的活动。

李鸿章被清廷委任为北洋大臣创建海军。

1885年他建立海军部,1888年创办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舰队。

李鸿章对海军建设的励精图治,终于建成了总排水量当时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

李鸿章的海军建军方略是以水为主,重视外海作战的能力和机动战术,募集资金为创建近代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购买与自造相结合,使海军的建设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重视培养、选拔海军所需的人才;坚持“权自我操”加快了我国海军近代化的脚步。

不过由于1894年的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因李鸿章的坚持“避战求和”的政策,寄希望于英、俄“调停”又命令清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贻误战机,使战事节节败退,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日军围攻北洋舰队,使其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

在李鸿章创建海军失败的最终原因是他把北洋舰队当做了自己政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争中为了保留自己的资本不惜采取“保船避战”的策略。

缺乏积极进取的使用战略,没有把北洋舰队当做保家卫国的利器,这是他在晚清近代海军失败的根本原因。

创建北洋舰队是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最重要的活动,不过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是因它而起。

所以李鸿章与海军的建立在史学界最富有争议性。

【4】近代教育的兴起
随着洋务运动从创办的管理处处受到洋人的控制使李鸿章等洋务派逐渐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而萌发了改革育才用人制度的思想。

李鸿章认为传统的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播使中国的人才缺乏和科技落后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在国内进行科举制度改革,以功名利禄鼓励人们入“洋务”科馆学习的洋务思想是对科举八股取士的参透和极大冲击;建立新式学堂如江南机械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

这些学堂涉及经济、翻译等方面培养了大批人才直接服务于洋务运动的各个方面;并且向美、德、英等国家有计划的派遣留学生,其中很多人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等杰出的科技人才。

李鸿章在培养人才的方面力主革新,一改“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的学习弊端,积极向西方先进的国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设了近代教育的新风气。

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生的先河,致使以后的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西方的文明不断通过大批的留学生传到中国改变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并使意识形态领域发生质的变化,使西方民主平等的思想得到发展。

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科学技术和自由民主思想的基
础。

小结
综上所述,李鸿章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判断历史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需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这些新的东西包括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新式海军、改革传统的教育等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构成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符合当时中国独立自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旋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因而要充分肯定它的进步性、爱国性。

在当时国势衰弱,时局紧张、人才缺乏的困难形势下,李鸿章坚持兴办洋务,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路先锋。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M】,海口:海口出版社,1993年7月第一版,第99页。

【2】《李文忠公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19第43页。

【3】《李文忠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2第41页。

【4】《筹办夷务始末》【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卷25第10页。

【5】《李文忠全书》【M】,台北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版,卷24第14页。

《论李鸿章的改革主张与实践》,《湘潭大学学报》1994年4期
《李鸿章与中国晚清科技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年1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一期
《左宗棠与李鸿章异同论述》
《论李鸿章海防思想》《安徽史学》1997年2期
《论李鸿章在近代海军装备中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M】,北京市:中华书局,1994年4月北京第4版,第3章第110--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