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大爆炸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
国内外环境安全事故案例1.温州某电化液氯钢瓶爆炸事故1979年9月7日,浙江省某电化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爆炸。
该工段414㎡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施、管线全部摧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以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距离较近,爆炸后扩散的10.2吨氯气波及7.53k㎡,事故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630万元。
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如下: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某药物化工厂(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是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该工段生产设备简陋,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2.南京助剂厂超压爆炸事故1988年10月22日,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釜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188万元。
酒精蒸馏是防老剂DBH生产的附属岗位,其作用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酒精(主要是水、酒精和少量氯化苄的混合物)回收,再用于生产。
基本工艺过程为:将母液(废酒精)置于常压酒精蒸馏釜中,开启蒸汽升温,并将冷凝塔下冷却水打开。
保持釜中母液处于沸腾状态。
馏出的酒精蒸汽经冷凝塔凝结为液态经出料阀流出。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没有开启。
由于出料阀未开启,酒精加热后,使常压蒸馏釜处于受压状态。
当釜内蒸汽压力超过釜盖螺栓的密封力时,将釜盖冲开(可视为物理性爆炸)。
大量酒精蒸汽冲出后与空气迅速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火源(为非防爆电气设备的火花)瞬间发生化学爆炸。
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
第六类:毒害品----有毒品进入人体的途径;消化 道、呼吸道、皮肤 指进入肌体后累积达一定量,扰乱或破坏肌 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 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品。 第1项 毒害品 尼古丁:大鼠口服 LD50为50 mg/kg 第2项 感染性物品: 含有致病的微生物,能引起病态、 甚至死亡的物质。
第七类:放射性物品
它属于危险化学品,但不属于《危 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管理范围, 国家还另外有专门的“条例”来管理。
第八类:腐蚀品 (1)定义: 腐蚀品指能灼伤人体组织并对金属等 物品造成损伤的固体或液体。
(2)特性: a.强烈的腐蚀性 b.毒性 c.易燃性 d.氧化性
第八类:腐蚀品 (3)分项:
1克铀235完全发生核裂变后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5吨 煤所产生的能量
3、爆炸品扑灭 :
① ② ③ ④ ⑤ 迅速判断再次发生爆炸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切忌用沙土盖压。 (为什么?) 疏散着火区域周围的爆炸物品 灭火人员尽量采用低姿射水,水流最好吊射 发现再次爆炸的危险时,立即向现场指挥报 告
第二类: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1)定义: 指压缩的、液化的或加压溶解的气体。这类物品 当受热、撞击或强烈震动时,容器内压力急剧增大, 致使容器破裂,物质泄漏、爆炸等。
第1项:酸性腐蚀品——工业三酸 “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 ” H2SO4, HCl , HNO3 第2项:碱性腐蚀品,如氢氧化钠 NaOH 第3项:其它腐蚀品,如甲醛溶液
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
案例一
案例一
2、事故原因分析
①装罐前未检查(液氯钢瓶是由温州市药物 化工厂送来的 );
②管理混乱,操作人员缺缺乏严格的技术培 训和必要的安全教育(氯化石蜡与液氯发 生激烈的化学放热反应)。
化工企业的事故案例课件
环氧乙烷钢瓶爆炸事故
二、事故原因分析 1.严重违反操作程序,5号釜加水后,在关闭接釜阀的同时,没有按操作 严重违反操作程序, 号釜加水后,在关闭接釜阀的同时, 规程要求相继关闭排气阀和导水阀。在加料前后, 名操作工不认真检查, 规程要求相继关闭排气阀和导水阀。在加料前后,2名操作工不认真检查, 匆忙入料,脱离现场,导致带压的氯乙烯气体窜入软水槽。 匆忙入料,脱离现场,导致带压的氯乙烯气体窜入软水槽。 2.设备有缺陷。软水槽人孔盖法兰没有压垫,螺丝松动,密封不严。软 设备有缺陷。软水槽人孔盖法兰没有压垫,螺丝松动,密封不严。 水槽于1975年曾发主一次窜入氯乙稀引起超压爆裂事故 年曾发主一次窜入氯乙稀引起超压爆裂事故, 水槽于1975年曾发主一次窜入氯乙稀引起超压爆裂事故,使槽顶焊接处有长 2600毫米 2600毫米,宽160毫米的裂缝,由于上述缺陷,致使窜入槽内的氯乙稀气体 毫米, 160毫米的裂缝 由于上述缺陷, 毫米的裂缝, 泄入室内空间,与空气混合,迅速达到爆炸极限(爆炸极限为4 22%)。 泄入室内空间,与空气混合,迅速达到爆炸极限(爆炸极限为4—22%)。 3.车间管理不善。该车间擅自在距易燃易爆厂房500毫米处设立茶炉,其 车间管理不善。该车间擅自在距易燃易爆厂房500毫米处设立茶炉 毫米处设立茶炉, 烟囱高3 略低于厂房一楼窗框上缘,又因氯乙稀比重较空气大2 烟囱高3.7米,略低于厂房一楼窗框上缘,又因氯乙稀比重较空气大2.2倍, 从软水箱泄出后沿着吊装孔蓖子板、楼梯口等处扩散到整个厂房空间,遇到 从软水箱泄出后沿着吊装孔蓖子板、楼梯口等处扩散到整个厂房空间, 茶炉烟囱窜出的明火引爆着火。 茶炉烟囱窜出的明火引爆着火。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 易燃易爆装置与明火点要有足够的防火间距,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易燃易爆装置与明火点要有足够的防火间距,及时消除设备缺陷,认真解 决跑、 漏等不安全因素、并加强明火管理, 决跑、冒、滴、漏等不安全因素、并加强明火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源自北京农药— 北京农药—厂火灾
液氯钢瓶为什么会爆炸
液氯钢瓶为什么会爆炸
液氯钢瓶爆炸主要是由于内部压力过大或外部力量撞击造成的,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液氯钢瓶爆炸的可能原因。
1.密封不严
液氯是一种极易挥发的物质,在常温下处于液态,但是如果密
封不严,液氯就有可能变成气态,而气态液氯所占据的体积比液态
液氯大得多,这样就会导致液氯钢瓶的内部压力迅速增加,进而导
致液氯钢瓶爆炸。
2.液氯泄漏
液氯钢瓶的泄漏不仅会造成物质浪费,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安全
隐患。
如果液氯钢瓶泄漏,并没有及时得到处理,那么气态的液氯
会在钢瓶内部积聚,压力逐渐增加,进而导致液氯钢瓶爆炸。
3.超负荷存储
液氯钢瓶在充装液氯后需要经过严格的压力测试,以确保压力
符合安全范围。
如果在存储和运输过程中,液氯钢瓶被受到过大压力,导致所装物质的密度增加,那么就很可能会导致液氯钢瓶内部
压力增加,进而导致液氯钢瓶爆炸。
4.外力撞击
液氯钢瓶是非常坚固的容器,但是如果受到不适当的处理,例
如被重物撞击等,就会导致液氯钢瓶变形或破裂,进而导致液氯钢
瓶爆炸。
总之,液氯钢瓶爆炸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可能会造成人员
伤亡和财产损失。
液氯钢瓶在存储和运输时一定要注意密封性、泄
漏以及外力撞击等安全问题,以确保其正常使用并避免爆炸的风险。
液氯钢瓶爆炸事故案例
液氯钢瓶爆炸事故案例
1)事故经过
温州电化厂位于温州市南城区山前街居民区,于是1952年建成投产,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
1979年9月7日发生了液氯钢瓶爆炸事故,其破坏力之大,伤亡之惨重,影响面之广,后果之严重为建国以来化学特大事故之一。
共死亡59人,入院治疗779人,门诊收治疗1208人,经济损失63万元。
2)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
该厂氯气钢瓶爆炸为化学爆炸,温州药物化学厂的一只混入了112公斤石腊的钢瓶,未经检验(称重)进入了温州电化厂又混入了液氯,生成了氯化石腊,产生了剧烈的化学反应,导致钢瓶爆炸。
(2)间接原因
①液氯钢瓶管理混乱,钢瓶进厂登记、检瓶、整瓶、充装、发运管理不严,瓶内的倒灌物未及时发现和禁止使用;
②对液氯钢瓶用户使用情况不清,用户单位未安装液氯缓冲罐;
③氯碱行业曾多次发生因混装而发生钢瓶爆炸事故,但该厂均不知晓,未吸取教训;
④由于交通线路不畅,专业抢救队伍在事故发生后37小时方到达,氯气中毒病人肺水肿期已近晚期。
⑤当地处置人员对中毒认识不清。
在肺水肿潜伏期和发生期中未予正确地对因和对症处理,仅按一般外伤处理,诊治不力,药物及器械亦缺乏。
案例分析38、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分析
案例分析38、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分析某年9月7日,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
使该工段414m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
爆炸后扩散的10.2t氯气波及7.53平方公里。
事故共导致779人氯气中毒,59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
事故调查确认:(1)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某药物化.Y_I一(简称“药化厂”,该厂液化石蜡工段以液化石蜡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蜡)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药化厂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人液氯钢瓶中。
(2)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对欲充装的钢瓶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并导致一连串钢瓶爆炸。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特种设备。
A.电梯B.气瓶C.冲床D.大型游乐设施2.气瓶充装后应有专人逐只进行安全检查。
在下列检查内容中,叙述错误的选项是()。
A.瓶阀及其与瓶口连接的密封是否良好B.充装量是否在规定范围内C.瓶体温度是否有异常升高迹象D.瓶体是否清洁二、多项选择题3.下列选项中,属于气瓶安全附件的是()。
A.色环B.爆破片C.瓶帽D.减压阀4.气瓶在充装前必须进行检查。
在检查中,发现()等情况时,禁止充装。
A.瓶内混有可能与所装气体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的B.气瓶外皮有污垢的C.易燃液化气体中的氧含量达到或者超过规定值时D.气瓶存在严重缺陷的三、简答题5.对气瓶充装单位有哪些基本要求?6.为什么气瓶除了应当符合压力容器的一般安全要求外,还需要有一些专门的安全规定和要求?参考答案:1.C2.D3.BC4.ACD5.(1)有能够确保充装安全和充装质量的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处理措施;(2)有按照有关规定接受专业培训并经考核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相关的气瓶检验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以及负责气瓶充装安全工作的安全人员;(3)有与气瓶充装和管理项适应的场地、设备、设施、检测手段等,并能向使用者提供符号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
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大爆炸
这 次事 故的经济损失惨重 ,厂 房、 设备全遭破坏 , 还直接影 响到温
州地 区 10 0 多个企业的牛产 , 足建国 以来氯碱行 I罕 见的惨 痛事故 。 l k
维普资讯
R .( H 因|| 翻li e。 ) i y 。 f t d 。 i i
日
| 皿
州 电化厂液氯钢瓶大爆炸
1 万世波 .
居 民住 房 墙 砖 ,在 距 离 爆 炸 中 心 8 m 处 ,砸死 了一位老 人。爆 炸现 5
场 留下了 一 个直径6 深 1 8m的 m, .2
大坑 。
浙 江温 州 电化 厂 是 l 5 年 建 92
成 投产 的一家 大型企 业 , 主要 生产
半身飞 到了办公楼 的二 楼 ,击断走
道水 泥栏杆 , 现场血 肉模糊 , 惨不忍
烧碱 、盐酸 、液氯等 。1 7 年 初 , 99
睹。8 当班 的操作 J,伞部死亡。 名
被 命 名 为 “ 庆 式 企 业 ” 然而 , 大 。
l7 年 9 99 月发 生的一 场事 故 , 使这
家 “ 庆 式企业 ” 受 r灭顶之 灾 。 大 遭
从现 场发现 的,体 和从坠落的行车 1
钢 梁上 , 以及 办公楼 的窗架 卜, 均发 现 黑色带油状 的物质。爆炸扩散 的 液氯达 1 .t 0 2 ,当时 正值东南风 , 风
速达 每秒 3 7 氯气迅 速向西北方 .m, 向扩散 , 波及范 围7 3 k 使附近的 .5 ,
一
1 个措民区受到严 污染 ,造成沿 0 街树木落I. 1纷纷 ,附近庭 院花草枯 I
因安全距离问题引发的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
第4卷 第4期 2008年8月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Vol .4No .4 Aug .2008文章编号:1673-193X (2008)-04-0060-05因安全距离问题引发的典型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分析3高建明1,刘 骥1,梁 雪2,曾明荣1(1.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2.北京科技大学,北京 100083)摘 要:系统收集、整理了国内外21起重大危险化学品事故案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化学品事故主要发生在生产和储存环节,分别占总数的5313%、2617%;危险化学品事故后果主要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和中毒事故等三种类型,爆炸事故类型最多,其次是中毒事故,分别占总数的6313%、3313%;发生重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中毒和火灾等事故时,对厂外人员、设施等的破坏性效应更加明显,易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的公共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这对吸取危险化学品事故教训,预防发生重特大危险化学品事故具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安全距离;事故案例;分析中图分类号:X92 文献标识码:AAna lysis of typ i ca l chem i ca l i n c i den ts by s afety d ist ance questi onG AO J ian 2m ing 1,L I U J i 1,L I A NG Xue 2,ZE NG M ing 2r ong1(11China Academy of Safety Science &Technol ogy,Beijing 100029,China )(21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 wenty 2one che m ical incidents f or safety distance at home and abr oad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sys 2te matically .Che m ical incident occured mostly on che m ical manufacture,st orage field and their p r oporti ons were 5313percent res pectively,2617percent .Three kinds of che m ical incident result were fire,exp l osi on,pois oning .The first was exp l osi on incident,the second was pois oning incident and their p r oporti ons were 6313percent re 2s pect,3313percen res pectively .Maj or che m ical incidents of exp l osi on,pois oning p resent much more ruinous effect and cause seri ous da mage on public safety .It would be very hel pful t o dra w less ons fr om che m ical incident and p re 2vent maj or che m ical incident .Key words:che m ical;safety distance;incident case;analysis 收稿日期:2008-05-31 作者简介:高建明,硕士,工程师。
浙江省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
xxxx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压力容器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爆炸中心水泥地面上留下了深1.82米、直径为6米的大坑,爆炸碎片最远的飞出830余米。
爆炸后共泄出10.2吨液氯,其扩散后共xx7.35平方公里面积,由于爆炸以及爆炸后散溢氯气的毒害,共造成59人死亡,779人住院治疗,420余人到医院门诊治疗,直接经济损失达6300余元。
二、事故原因分析最初爆炸的液氯钢瓶,是9月3日由温州市药物化工厂送到温州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温州药物化工厂的液化石腊工段是以液体石腊和液氯为原料生产氯化石腊。
该工段由于生产管理混乱。
设备简陋,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它防倒灌装置,致使氯化石腊倒灌入液氯钢瓶。
电化厂液氯工段无安全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操作人员缺乏严格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教育,在液氯充装前没有对液氯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致使液氯钢瓶内倒灌入氯化石腊,在再次充装液氯时,氯化石腊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骤然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粉碎性爆炸。
可见,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混乱。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企业领导必须树立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思想,提高安全生产意识,承担安全生产责任,以科学态度加强安全管理,对生产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液氯钢瓶及液氯的使用单位,要制定安全使用的管理规定,在液氯钢瓶与生产设备的联接管线上,必须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止倒灌的装置,以避免生产系统内的物料倒灌进入液氯钢瓶内。
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
第十讲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刘利民中国化工安全卫生技术协会副理事长国外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1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1.1事故情况1984年12月3月,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联碳公司农药厂异氰酸甲酯泄漏,致使4000名居民中毒死亡,20万人深受其害。
有资料报导,已死亡1万多人。
这起事故是世界工业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这起事故的发生,引起世界的震动,也带来反思。
由此,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加强了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立法工作。
1.2事故原因1.2.1美国方面说,可能是误开水管引起的。
美国联碳公司发表了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调查报告。
调查表明,该事故是由于120~240加仑水进入甲基异氰酸甲脂(MIC)贮罐引起放热反应,致使压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
另外还查明,由于贮罐内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制造初期作为反应抑制剂加入的),氯仿分解产生氯离子,使贮罐(材质为304不锈钢)发生腐蚀,而产生游离铁离子,在铁离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应的进行。
由于放热反应持续进行,贮罐内温度急剧升高,致使压力很快达40磅/平方英寸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阀打开,漏出大量甲基异氰酸甲脂(MIC)。
漏出的MIC喷向氢氧化钠洗涤器,因该洗涤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将MIC全部中和。
最后的安全防线是燃烧塔,但结果燃烧塔也未发挥作用。
该甲基异氰酸甲脂(MIC)贮罐有一套冷却系统,以便贮罐内MIC始终保持在0.5℃左右,但该冷却系统从1984年6月起就已停止运转,没有有效的冷却系统,不可能控制急剧产生的大量MIC气体。
关于水进入贮罐问题还未彻底查清,可能是由于操作人员为了用氮气使贮罐压力保持正常,而在开启氮气时误开了水管而造成的。
1.2.2印度方面说,联碳公司缺乏预防措施。
印度对博帕尔事故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联碳公司在预防有害气体泄漏的措施上存在严重问题:(1)1984年12月2日,为进行维修,关闭了设在排气管出口处的火炬装置。
几起爆炸事故案例与分析
几起爆炸事故案例与分析总汇浙江金华某化工厂黄磷酸洗锅爆炸一、事故的概况及经过。
1980年6月30日13时23分,金华某化工厂五硫化二磷车间黄磷酸洗锅在生产中发生爆炸,死亡8人,伤9人,直接经济损失300000余元,产值损失达730000余元。
爆炸后,炸塌厂房300余平方米,五硫化二磷车间全部毁坏,全厂停产。
黄磷酸洗工艺是新工艺,目的是通过酸洗,提高黄磷纯度。
二、事故原因分析1.对黄磷酸洗工艺缺乏科学知识,特别是对黄磷与硫酸反应会引起爆炸没有认识。
这次事故是由于黄磷在浓硫酸中清洗时发生放热反应,在特定条件下引起的化学爆炸。
2.厂领导对这一重大的新工艺没有引起充分重视。
认为是小改小革,没有专门成立班子,考虑经济报酬也没有争取科研部门支持,也不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帮助,没有经过小试、中试、直接移交生产。
3.没有充分收集国内外科技情报,仅根据杂志上的简要报导就组织试制工作,自行设计制造,直接投入生产。
投产后,又没有认真制订和掌握操作规程,试用只有五天,就发生爆炸。
4.酸洗锅上无压力表、安全阀、防爆装置等安全附件,只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有提高,而未注意生产中的许多不正常现象,急于下达生产计划。
三、防止同类事故的措施1.采用新生产工艺一定要通过试验研究,不能蛮干。
2.试验用的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要求要符合国家法规、标准的规定。
浙江省某电化厂液氯钢瓶爆炸一、事故概况及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浙江某电化厂,液氯工段一只容积为415升、充装量为0.5吨的液氯钢瓶发生了猛烈的爆炸。
爆炸气瓶的碎片又撞击到其附近的液氯钢瓶上,加上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又导致4只液氯钢瓶爆炸,5只液氯钢瓶被击穿,另有13只钢瓶被击伤和产生严重变形。
爆炸时不但有震耳欲聋的巨响,而且随着巨响发生的冲天气浪高达40余米。
强大的气浪将41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液氯工段厂房全部摧毁,并造成周围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的损坏。
有毒物品事故的现场急救
有毒物品事故的现场急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安全管理制度,如通用安全、交通运输、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建筑安全、机械安全、电力安全、其他安全等等制度,想了解不同制度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such as general safety, transportation, mine safety, petrochemical, construction safety, machinery safety, electrical safety, other safety, etc. systems, I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ystems ,stay tuned!有毒物品事故的现场急救有毒物品中毒事故是一种或数种物质释放的意外事件,在短时间或较长时间内损害人体健康或危害环境,使机体引起中毒病变,常危及群体发病造成环境公害,给国家和民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事故
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事故事故经过:X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
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
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
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
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公里,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人死亡。
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
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
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
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钢瓶相继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1)用户方违章在液氯钢瓶内混入氯化石蜡,且未向充装方说明此情况,形成事故隐患;(2)充装方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前未按规定检查和清理液氯钢瓶,就进行充装作业,致使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剧烈化学反应,钢瓶内压剧增导致爆炸,又引起周围装有液氯的钢瓶爆炸。
(3)物的不安全状态,钢瓶内被倒灌有氯化石蜡。
间接原因:(1)用户方的生产设施存在缺陷(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2)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3)双方企业对员工都没有进行充分的教育和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4)单位安全管理不足,员工违章操作严重;(5)电化厂选址不当,建在居民区都是不符合有关安全规定要求的,审批部门监管不力;(6)政府和厂方也没有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氯气泄漏事件的危害及事故应急处置
******稀有金属有限责任公司安全手册二氯气泄漏的危害及事故应急处置氯气属剧毒品,氯作为强氧化剂,是一种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用途极为广泛,一般用于纺织、造纸、医药、农药、冶金、自来水杀菌剂和漂白剂等。
不论你的身体多么健康,过量吸入氯气都会引起呼吸道的损伤。
尤其在意外事故中,氯气泄漏、污染环境将会危及众多毫无防备的人们,引起社会性灾害事故。
国内急性氯气中毒事故屡有发生,几起严重的“氯爆”和“跑氯”事故,对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严重损失,是无法估量的。
有人称可能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企业若设在人口密集城区,犹如挂在城市上空的“定时炸弹”;有可能发生有毒气体泄漏的钢瓶、贮罐若违章运输,那在途中就是一颗“移动的定时炸弹”。
为了了解氯气中毒的危害性、防止氯气中毒的发生及中毒防治处置,现将有关案例介绍如下:(一)国内主要氯气泄漏案例1)违章操作:1979年9月7日温州电化厂由于违章操作,未将液氯钢瓶内10ml石腊油清洗干净后再充装液氯,致使钢瓶在烈日暴晒下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工厂周围居民急性氯气中毒1000余人,其中住院759人,死亡59人。
2)维修制度不健全:2004年4月16日凌晨,重庆天原化工厂2号氯冷凝器出现穿孔、裂管发生爆炸,使装有氯气的钢罐爆炸,当场9人死亡。
后大量氯气向四周扩散,市政府紧急组织疏散厂区周围居民15万人。
为控制泄漏的氯气,重庆市消防总队和驻渝部队先后用高射机枪、火箭炮、坦克等武器,经过6小时紧张而有序的爆破,才将装有残留液氯的贮气罐摧毁。
3)管理不善,缺乏定期维修制度:2001年8月石家庄电化厂,制氯车间的133毫米管道端口崩裂,导致大量氯气泄漏,使厂内100多名工人氯气中毒。
4)违章运输:1994年8月27日陕西省商州市某单位司机将运装液氯罐车停放在路边,由于阀门关闭不严,罐内氯气突然大量外溢约600Kg,扩散至居民区内住宅,致使发生氯气中毒事故(重度中毒10例、中度中毒53例、轻度中毒56例)。
温州电化厂液氯钢瓶大爆炸
浙江温州电化厂是1952年建成投产的一家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
1979年初,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然而,1979年9月发生的一场事故,使这家“大庆式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
事故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瞬时间,大量的液氯汽化和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巨大的气柱冲天而起,形成了40多m的蘑菇云,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及碎片在空中横飞,数千米之外都有震感。
在爆炸中心,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柱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线,砸破盐仓库屋顶,坠落在距爆炸中心30m的盐仓库内;另一只重为1754kg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冲出20m外,掉在液氯包装厂西边的荷花池内;两只平放着的液氯钢瓶,被气浪从水平方向推出10m开外,爆炸的碎片散落各处,其中一块飞出830m远,另一块重72.5kg的钢瓶下封头,飞越厂区,打断树干,穿过居民住房墙砖,在距离爆炸中心85m处,砸死了一位老人。
爆炸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6m,深1.82m的大坑。
在事故现场,可以看到爆炸对电化厂厂房、设备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
厂里液氯工段41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包装厂房全部倒塌,相邻的砖木结构的冷冻厂房部分倒塌。
一台5t 重的电动行车坠毁,钢丝被击穿,工字钢梁多处被钢瓶碎片击穿;两台3t地磅被压毁、震毁;5t计量储槽被击泄漏,10t液氯储槽的一个阀门被打断,液氯工段的全部管线被破坏。
爆炸现场原有液氯钢瓶67只,其中爆炸的5只,被击穿的5只,击伤或严重变形的13只。
爆炸威力还波及厂区和周围的商店、居民。
离爆炸中心38m的办公楼及附近厂房的玻璃绝大部分被冲击波击碎,窗架断裂;离爆炸中心100m的一家供销合作社,玻璃窗也部分被震碎。
周围居民的住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随着爆炸声起,一股黑色的气浪猛烈扑向办公楼。
一个正在现场施工的泥瓦工,被炸成5段,其中上半身飞到了办公楼的二楼,击断走道水泥栏杆,现场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分析2
特种设备事故案例分析案例一:河南南阳柴油机厂热交换器爆炸事故1.事故概况河南省南阳柴油机厂浴室的加热水箱(热交换器)南北方向放置在男女浴室之间的房间内。
1979年3月28日下午5点多,浴室加热水箱发生爆炸。
水箱爆炸后北侧封头被打出,水箱内的大量汽水喷出迅速汽化膨胀,形成强大的冲击波,将水箱间的两侧立墙及北墙全部推倒;筒体在反作用力下向南飞出,穿过两堵墙,又将锅炉房(加热水箱的加热蒸汽来自此锅炉房)后墙撞了一个3.5m×3.5m 的大洞,落在距原位17m远处。
由于水箱间的两侧立墙及北墙被全部推倒,男女浴室的大梁折断,浴室屋顶塌下,将正在洗浴全部人员砸在里面,造成44人死亡,重伤13人;轻伤24人。
伤亡人员既有本厂职工,也有家属;既有成年人,也有不满17岁的未成年人。
一次压力容器爆炸伤亡众多人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省的第一次,在全国也是罕见的,教训极为深刻。
2.事故分析经检查,加热水箱是1973年该厂自己制造的,结构不合理,采用无折边的锥形封头,封头与筒体采用搭接焊,而且焊接质量极为低劣,存在严重的未焊透、气孔等缺陷。
爆炸前,水箱处于密闭状态,来自锅炉的蒸汽直接通入水箱,而水箱的出口阀门全部关闭,安全阀的开启压力高于设备的承受压力。
3.事故原因1)设备结构不合理,焊接质量低劣压力容器规范规定不允许采用无折边的锥形封头,而且焊接存在严重缺陷,是事故直接原因。
2)操作人员技术素质低。
设备上安装的安全阀、压力表等保护装置,操作人员也不知道起什么作用,更不知道如何操作,对设备只凭“听、看、摸”操作。
3)领导对安全不重视。
据了解,从1972年至1978年间,该厂平均每年发生300余人次工伤事故,1975年12月二车间曾发生过水箱爆炸。
浴室水箱爆炸前,1978年10月,在锥形封头下部焊缝附近开裂,裂穿近340mm,严重漏水。
有关领导未进行彻底解决,只是简单地从外侧补焊。
简评此次事故的技术原因比较简单,但一次伤亡众多的人员也实属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温州电化厂是1952年建成投产的一家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
1979年初,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
然而,1979年9月发生的一场事故,使这家“大庆式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
事故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瞬时间,大量的液氯汽化和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巨大的气柱冲天而起,形成了40多m的蘑菇云,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及碎片在空中横飞,数千米之外都有震感。
在爆炸中心,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柱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线,砸破盐仓库屋顶,坠落在距爆炸中心30m的盐仓库内;另一只重为1754kg的液氯钢瓶,被气浪冲出20m外,掉在液氯包装厂西边的荷花池内;两只平放着的液氯钢瓶,被气浪从水平方向推出10m开外,爆炸的碎片散落各处,其中一块飞出830m远,另一块重72.5kg的钢瓶下封头,飞越厂区,打断树干,穿过居民住房墙砖,在距离爆炸中心85m处,砸死了一位老人。
爆炸现场留下了一个直径6m,深1.82m的大坑。
在事故现场,可以看到爆炸对电化厂厂房、设备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
厂里液氯工段41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包装厂房全部倒塌,相邻的砖木结构的冷冻厂房部分倒塌。
一台5t 重的电动行车坠毁,钢丝被击穿,工字钢梁多处被钢瓶碎片击穿;两台3t地磅被压毁、震毁;5t计量储槽被击泄漏,10t液氯储槽的一个阀门被打断,液氯工段的全部管线被破坏。
爆炸现场原有液氯钢瓶67只,其中爆炸的5只,被击穿的5只,击伤或严重变形的13只。
爆炸威力还波及厂区和周围的商店、居民。
离爆炸中心38m的办公楼及附近厂房的玻璃绝大部分被冲击波击碎,窗架断裂;离爆炸中心100m的一家供销合作社,玻璃窗也部分被震碎。
周围居民的住房,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随着爆炸声起,一股黑色的气浪猛烈扑向办公楼。
一个正在现场施工的泥瓦工,被炸成5段,其中上半身飞到了办公楼的二楼,击断走道水泥栏杆,现场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8名当班的操作工,全部死亡。
从现场发现的尸体和从坠落的行车钢梁上,以及办公楼的窗架上,均发现黑色带油状的物质。
爆炸扩散的液氯达10.2t,当时正值东南风,风速达每秒3.7m,氯气迅速向西北方向扩散,波及范围7.35k,使附近的10个居民区受到严重污染,造成沿街树木落叶纷纷,附近庭院花草枯黄;另外22个居民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次事故共死亡59人,其中当场死亡18人,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41人。
另外,住院治疗779人,门诊治疗429人。
这次事故的经济损失惨重,厂房、设备全遭破坏,还直接影响到温州地区100多个企业的生产,是建国以来氯碱行业罕见的惨痛事故。
原因调查事故发生后,中央政府极为重视,从各地抽调了25个单位共52个专家组成了事故调查组,开展了历时2个月的全面调查和分析研究。
由于这次爆炸事故破坏极为严重,现场当班工人全部死亡,给事故分析带来一定困难。
调查组两个月来通过现场察看分析和大量的物理、化学鉴定,逐步确定这是一起由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倒灌入电化钢瓶中,经温州电化厂灌装液氯后引起的一次重大化学爆炸事故。
首先,调查人员根据爆炸中心的破坏情况,对现场残留的爆炸钢瓶的形状、方位、碎片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初步判断出是电化30号钢瓶最先起爆。
该钢瓶属粉碎性爆炸,爆炸碎片分布面广。
30号钢瓶原皮重237kg,爆炸后仅收集到48kg重的碎片共120块。
由30号钢瓶起爆后产生的高速碎片,撞击周围的钢瓶,从而引起了另外4只钢瓶相继爆炸,并波及其他18只钢瓶,导致击穿或严重变形。
30号起爆钢瓶撞击而爆炸的4只钢瓶,瓶体上均有明显的击穿孔及伤痕。
这说明爆炸现场的5只钢瓶不是一起爆炸的,首先起爆的是电化30号钢瓶。
电化30号钢瓶的原设计材料为16号锰钢,壁厚6mm,从调查人员收集到的爆炸碎片来看,钢瓶外形表面比较光滑,从中部到边缘有明显减薄取向。
实测中心厚度为7.7mm,破口边缘仅2mm,其他大部分厚度都在4~5mm,由此可以推测钢瓶的爆炸过程,先是比较缓慢的化学反应,由于温度、压力逐步升高,化学腐蚀的发生,导致瓶壁逐步减薄和延伸。
随着化学反应的加剧,温度、压力继续上升,当达到某一临界点后,瓶内化学反应突然加剧,压力骤增,超过强度极限而引起猛烈爆炸。
钢瓶塑性材料所呈现出的脆性爆炸特征,表明此次爆炸为化学反应爆炸。
调查人员又对现场钢瓶爆炸碎片和爆炸中心的深坑直径做了进一步测量分析,测算出这次事故的爆炸威力相当于120~130kgTNT当量,这样大的威力,远非钢瓶材料、制造质量、超装等物理因素引起的爆炸所能达到的。
根据现场出现的异样黑烟与黑灰,调查人员又从行车横梁、窗户和尸体上收集了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发现样品中含碳量为15.59%~20.14%,含氢量为2.25%~3.14%,并有黄褐色的残渣。
由此,更进一步证明了这是一起有机物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学爆炸。
那么,液氯钢瓶为什么会发生化学反应进而引起爆炸呢?调查人员随后又全面调查了温州电化厂全部钢瓶的来龙去脉。
经过仔细查证,电化30号钢瓶是8月29日充装当天运到温州市药物化工厂的氯化石蜡工段,9月3日运回电化厂,9月7日包装后不久就发生了爆炸事故。
温州市药物化工厂是由原温州市伞料厂转产建成,工艺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操作混乱。
该厂采用液体石蜡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石蜡,氯气由钢瓶针型阀通过紫铜管直接插入氯化釜,中间既无缓冲器,又无流量计、压力表和调节阀。
当氯气即将用尽时,工人还违章开动真空泵将钢瓶内的余氯吸尽用光,这样极易发生氯化石蜡倒灌入钢瓶的事故。
调查人员查证了该厂的生产记录,9月2日至7日生产牛蹄油2锅,共投料601kg,应得产品813kg,实际仅得700kg,缺少的113kg不知去向。
同时,9月2日在使用电化30号钢瓶时,曾发生异常现象,打过两次真空。
9月3日卸除空钢瓶时,瓶上的紫铜管尚未拆除,而且在卸除空瓶前又开过真空泵一次。
调查人员认为,生产中短缺的113kg氯化石蜡半成品,已倒灌入钢瓶。
这只钢瓶于9月3日运回电化厂,电化厂对钢瓶管理不严,灌装液氯前检查马虎,空瓶皮重未过磅核对,仅从钢瓶的钢印皮重来核对灌装量,因此,倒吸入氯化石蜡的电化30号钢瓶,9月7日灌装液氯后发生爆炸事故。
液体石蜡在钢瓶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钢瓶中一时无法全部散发,促使温度上升,钢瓶瓶体内存在的三氯化铁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是反应加速,温度、压力上升的原因最终引起强烈爆炸。
调查人员前后作了6次试验,证实了爆炸发生的原因。
最后,调查组得出结论,这次爆炸的直接原因是温州市药物化工厂液氯钢瓶使用管理不当,工艺不合理,操作失误,导致氯化石蜡倒灌入钢瓶内,引起化学爆炸。
同时,温州电化厂钢瓶管理制度不健全,在充装液氯前检查不严,没有复核皮重,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吸取教训温州电化厂发生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破坏力大,伤亡惨重,影响面广,后果严重,是我国建国以来极其罕见的重大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通过这次事故,调查组专家提出了液氯钢瓶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应从事故中吸取的主要教训。
教训之一是液氯钢瓶管理混乱,从业务部门、安全部门到工厂企业缺乏完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
温州电化厂从70年代中后期开始,生产经营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
作为国家命名的“大庆式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对于高危行业的作业特点仍没有足够认识,对液氯钢瓶的收发、检验、整瓶、充装、租借、报废等没有设立完整的档案,特别是在钢瓶充装前没有检查程序要求,更缺少复核皮重的程序,所以没能发现空瓶中的异物,就直接将温州市药物化工厂运回的已灌入氯化石腊的钢瓶进行充装,结果导致爆炸。
而作为省市一级的业务和监管部门,未设有专门的压力容器监察机构,也没有专人负责管理,所以,从温州电化厂液氯投产以来,对液氯钢瓶的使用管理从未进行过专项检查和督察。
对于国内曾发生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化工行业缺乏信息沟通,不能使企业及时掌握行业管理特点,从中吸取教训,避免同类事故发生。
温州电化厂直到事故发生后,才听说国内发生过多起同类事故,从管理者到工人,无不为发生事故感到突然和震惊。
教训之二是工人的安全科学知识水平低下,缺乏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
调查组对温州市药物化工厂和电化厂的职工状况作了调查,发现从管理者到工人普遍缺乏安全科学知识,是造成这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药物化工厂职工多数为小学文化,管理者不懂化工业务,缺乏安全生产知识,没有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仍然按照手工业方式进行化工生产。
电化厂工人未经技术培训和考核,不熟悉液氯钢瓶的安全知识,对曾经发生的两起未遂事故不以为然,没有采取任何改进措施,最终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教训之三是液氯用户无人管理,违章使用。
温州市药物化工厂在使用液氯时,缺乏安全操作规范,未进行登记编号,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在工艺流程上,违反规定,不设缓冲器、流量计、控制键阀,就直接用一根普通铜管插入反应釜中,用钢瓶上的阀门控制流量,而且严重违反《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当液氯用完时,用水力泵抽真空,造成反应物倒吸入瓶内,成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针对上述问题,调查组建议,一是根据《气瓶安全监察规程》,制定《液氯钢瓶安全管理实施细则》,加强液氯钢瓶整瓶和充装前的全面检查及皮重的复核,同时还必须设立专门的机构加以贯彻和落实。
二是对重要技术岗位的工人,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未经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的工人不能上岗。
新工人要经过技术培训和安全考核才能上岗操作。
三是要对液氯使用单位进行一次检查,凡是未采取安全措施的,要停产整顿,限期改进。
对新的液氯使用单位,要办理使用液氯申请手续,经主管部门批准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