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小学科学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小学科学课堂
在科学教育上,往往是给孩子一个词语,然后在从词语到现实和实际中。这样就造成科学课堂比较枯燥,学生不感兴趣,会把科学学习活动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地指出:“让学生每天坐在那里读书、听课、思考、记忆、回想、再现,以便能回答教师的问题──这真是一种无法胜任的使人精疲办竭的劳动,它归根结底会摧残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冷漠和漠不关心的态度……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重视靠记忆技巧获取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和忽视,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是被窒息的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学课堂应是什么样的呢?
一科学课堂的性质
(一)课堂好像学习的“实验室”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①“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②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也将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
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的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伤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科学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跑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
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这个必要。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二、科学课堂的任务
(一)将三维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科学课程目标简化为:使学生形成以科学观念为核心的科学素养;形成自我学习的基础、能力和欲望。“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③知识、探究活动是实现目标的载体。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导致内部认知结构变化的学习才是发展。儿童在学习某种新概念、某个新的规则的过程中,由于和原有内部认知结构有差异甚至有矛盾,就会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遵循着‘冲突和干扰之后的再平衡’这样一种机制,原有内部认知结构重构,这些新概念、新规则才能真正为儿童所掌握。”①
注释:
①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4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科学(3─6年级) 课程标准(33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二)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方法。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观察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体会到自己经验的不足,因而向着科学理论的方向迈进,使学生的个人经验向着人类共有的知识共有的能力和共有的精神素质的全面转换。判断教师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要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几个版本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选取学生身边的、有典型的、有科学教育意义的问题素材。
(三)重视学生前概念
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前,已形成了一些“概念”(前概念)。例如,小学生心目中植物的概念就是简单的“花,对植物果实的概念就是“苹果”或“橘子”。把自行车、钟、太阳、月亮、云彩和火看成是“活的”(动物化),冰有时会认为是液体,把水汽、雾、烟和火焰被看成是气体等。科学课堂是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重演历史上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是学生不断形成科学概念,成长科学概念的过程。
“教师要在孩子们将新概念取代旧概念的‘顺应’过程中,提供‘孵化器’,充当‘助产士’。机构化的材料和情境就是良好‘顺应’的孵化器。”②
(四)满足学生探究的需求
科学课程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弊端,改变了自然课研究问题的“一英寸深、一英里宽”为现在科学课的“一英寸宽、一英里深”,倡导教师在指导学生活动时,把活动做深、做透、做扎实。因此,在科学课堂活动中,不一定按照教材和课前的设计推进课堂,教师应灵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活动中发生的事件,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例如,“昆明市武成小学沈玉萍老师上‘热水和冷水’一课时,当学生完成用一瓶冷水和一壶热水倒出4杯冷热不同的水后,有学生提出冷热不同的水溶解糖会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沈老师感觉到这个问题有意义,也是她没有按照设计的教案和教材的思路进行,而是及时从仪器室取来白糖,让学生进行对比实验,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③整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达到了“为学习的乐趣而学习”。
(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班杜拉[Bandura],1986)。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注释:
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1989
②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③2004年3月31日昆明市武成小学沈玉萍老师上‘热水和冷水’一课实录
(六)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时间是有限的,过分地、强制性地要求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只能引起他们的思维疫劳和厌烦心理。虽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但是,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所不能起到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习效果的作用。科学课堂上,虽然学生的多种感官得到调动,但也会造成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因此,在科学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做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例如辽宁大连孙强老师上“解释”课时,出示了图片、实物(腐烂的苹果),又有学生活动(用彩色笔在滤纸上画一朵花,滴水在花上),最后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连环画)。
三科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一)科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