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的动物》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
作者:郑丽红
单位: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联系方式:0634—6880229
《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倡导探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此在《水中生活的动物》教案中立足学生的基础及需求,积极挖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教案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体验,使学生在设计实验、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同时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动物是生物圈中最活跃、活动范围最广的一类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被安排到了本单元第一章,并且立足生物圈的整体编排内容,具体知识又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安排,从直观的生活环境入手,进而探究与生物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在探究中理解“适应性”是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为此《水中生活的动物》一节重点以鱼类为例安排了“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栏目,使学生在观察、探究、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树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进而认识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
除了鱼类之外,教材对其他水生动物作了简要介绍,为学生学习进化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
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我国水域环境现状的展示又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教案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归纳出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共同特点。
3.说出水生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主要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活动过程中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关注水生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情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的方式,并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难点: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教案策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其实质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实现。
为此,结合本教材内容实际,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点创设情境,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现象出发提出疑问,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继而通过“观察与思考”、“探究”等活动,使学生在设计实验、实施探究、观察、分析等过程中认识鱼类运动和呼吸的特点是如何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对于其他水生的动物的学习是为以后进化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的,因此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水生动物入手,简单分析各类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及动物的主要特征,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适应也是相对的,学生所熟悉的周边水污染的实例又作为课程资源由学生搬到了课堂,亲身的体验感受会更加深刻,爱护环境的意识在学生的内心生成,为此最后设计的调查性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CAI课件(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视频资料、不同生活环境中的动物、水中自由生活的鱼和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增强直观性);鱼缸、鲫鱼、气球、吸管、塑料板、剪刀、橡皮筋、针线、钢尺等、鱼鳃结构挂图。
2.学生:预习探究鱼鳍在游泳中作用的模拟实验;了解周边水域环境状况。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激趣
多媒体展示:潜水员海底考察的视频资料(情境:广阔的海底世界中各种水生动物自由生活,潜水员身着潜水服背带氧气瓶在海中漫游。
)
面对同样在水中运动的水生动物和人,你能提出哪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呢?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资料,思考并交流。
【设计意图:以直观的视频资料为情境引导学生质疑,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
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出重点研究鱼类等水生动物与水中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导入课题《水中生活的动物》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自己认识的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设计意图:初三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讨论交流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分析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又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知识基础确定后边内容的活动设计。
】
下面先重点以鱼类为例探究水生动物与生活环境适应的特点。
——引入鱼
二、自主合作,逐层探究
刚才已有学生谈了点鱼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下面具体通过实验来探究。
分发准备好的鲫鱼,为学生做好观察准备。
学生活动:
1.进一步观察分析:除前面谈到的特点,鱼类能够在水中生活与还与哪些特点有关?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与水中生活适应的重要的生理特点:运动和呼吸。
出示观察指导,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
1.鲫鱼的体表及外形特点怎样?有什么好处?
2.游泳的器官有哪些?在不同的运动状态(如向前、上浮、下潜转弯等)时它们的摆动情况一样吗?这样摆动对游泳有什么影响?能否据此猜测各种鱼鳍起到的作用?
【设计意图:学生依据经验和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因此需要及时把握学生情况及随机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案策略使教师的导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
】依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出: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的。
为此将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合作探究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2.1回忆探究的步骤有哪些?
2.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本小组要探究的问题,并根据观察和经验作出假设,进行组间交流。
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及作出的假设给以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将各小组探究的问题进行调控,使胸鳍、腹鳍、尾鳍等的作用都有小组进行探究。
2.3明确探究问题后,各小组结合课本“讨论探究思路”讨论制定本组的探究计划,
组间交流。
了解各小组计划制定情况,适时给以指导。
根据学生分析情况,指导学生在探究实验设计中树立“单一变量”意识。
引导学生对探究计划进行自评和互评,使探究计划得以完善。
2.4各小组按照分工进行探究,组内做好观察记录。
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得出结论。
了解学生实验进行情况,交流后对各小组做恰当点评。
指出有些小组采取的模拟实验的方法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探究”各环节是由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力量完成,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结论,这样认识会更加深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教材提供的探究思路中提到了模拟实验的方法,个别小组可能会用,针对模拟实验集人文性和实验性于一体、效果较好的特点,教师恰当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树立生物圈和谐统一的思想,进而呼吁同学们珍爱我们的生物朋友,让我们的家园更美好,借此唤起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
与陆地环境相比较水中空气含量较少,这会使我们在游泳时有什么样的感觉?鱼类又是如何在水中自如呼吸的呢?引入——与水中生活适应的呼吸特点
3.合作探究2:鳃与水中生活适应的特点
出示观察提纲,学生合作探究:
3.1口和鳃盖后缘的运动有什么特点?
3.2将墨汁慢慢滴在鱼口前方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3.3根据初二所学人体呼吸的知识猜一猜水流经鳃发生了什么变化?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是怎样的呢?观察分析鱼鳃的哪些特点使鱼适于水中呼吸?
3.4观察鳃丝在水中和在空气中状态有什么不同?这样对鱼在水中呼吸有何好处?
班内交流探究成果。
小结:鱼类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使它适于水中生活。
再次展示多种鱼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分析总结出鱼类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鱼的呼吸特点由学生依据观察提纲,通过观察实验等直观的手段自主学习获得,既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又培养学生实验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
同时前面的知识为鱼类特征的得出奠定了基础。
】
除鱼类外,前面同学们说出了一些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各种水生动物到底
有何生存高招呢?
4.自读教材相关内容,概括其他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了解它们的主要特征。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读拓展所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多样性。
】
三、拓展提升、系统归类
除了本领高超的水生动物,其他动物你认识哪些?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学生交流引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多媒体展示:各种环境中的生物
学生活动:讨论这些动物在结构上有什么不同呢?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由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环境及结构认识动物,使学生形成较系统的知识。
】
小组交流的过程教师恰当的总结。
如下:
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分类
按照结构分按照生活环境分
脊椎动物水中生活的动物
无脊椎动物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空中飞行的动物
四、关注环境,情感升华
生物圈中各种动物凭借自己独特的“本领”生活在复杂的环境中,然而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影响着生物,丰富的水生动物资源为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而人类却在无情的干扰、影响着它们的生活。
学生活动:
1.交流:你身边水污染的实例有哪些?
2.谈一谈:假如你是生活在污水中的一条小鱼,你会有何感受?你想说些什么?
3.谈一谈:作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你觉得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设计意图:转换角色、献身体验的做法,会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
】
小结:有人说“地球可以没有人类,地球不能没有生物”,作为生物圈的主宰者,为
了更好的生活,人类一直在不断探索,试图在寻找适于人类生存的第二家园,不幸的是生物圈Ⅱ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进一步证实了生物圈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最为生物圈的小主人,希望同学们行动起来,为保护我们的生物朋友,为保卫我们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课外延伸,关爱社会
学生活动:
调查身边的环境状况,分析环境污染原因,为治污工作献一份良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分析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
<板书设计>
<教案反思>
将课堂还给学生,才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
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以发挥。
关爱每个生物个体的生命,学生的生命意识才得以提升。
因此教案设计应结合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
本节课紧紧围绕“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主线展开,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各教案环节,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以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实例为情景,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
同时随机依据生成的课程资源调整教案策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应用老经验、旧知识生成新问题,
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师生之间思维的互动和生成。
与此同时,自己也意识到再好的设计,探究实验的效果仍须通过通过实际探究才能得以验证,而操作的规范性、精准性都会影响探究结果,因此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仍是贯穿学生学习始终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