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战后初期的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

第一节旧殖民体系的解体

一、旧殖民体系解体的原因

1、战后在民族独立浪潮的强烈冲击下,曾经是近代资本主义先驱的殖民主义体系,在经历了原始资本积累的初级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帝国主义的鼎盛阶段后,最终土崩瓦解。应该说殖民主义的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世界多种合力的结果,是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互动的一种世界体系,宗主国的衰落和被奴役民族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导致它的瓦解。它是宗主国力量日趋衰落和欧洲殖民帝国本身危机不断加深的一种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次世界大战都是殖民帝国利益发生绝对冲突、殖民利益最终无法调和的结果,而每一次世界大战都使它们的力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二战中殖民帝国、特别是英法等仅存的老牌殖民帝国受到更为沉重的打击,战争结束时,“日不落帝国”实际上已经日薄西山,法兰西殖民帝国也风光不再,只有美国积极地以新殖民主义的方式在全世界到处插手。

2、与此同时作为殖民主义对立面的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并逐步从根本上动摇着殖民主义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奴役,正是殖民主义本身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宗主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极力压制殖民地的民族工业,给殖民地生产力造成很大破坏,但为了长远的经济目的,为了能够从殖民地源源不断地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它们又

不得不在殖民地培育新的生产力。如同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统治,“英国工业愈是依靠印度市场,英国厂主就愈是感到在他们摧残了印度本国工业之后,必须在印度造成新的生产力”。英国撤离印度前,在印度投入了相当的资本,创办了银行,办起了黄麻工厂,修建了多条铁路,铁路里程达到40524英里。战争年代宗主国向殖民地的大量“订货”,也刺激了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大发展。印度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这过程中缓慢地壮大起来,并向宗主国发起挑战。二战期间,殖民国家不仅无法完全控制殖民地的事务,甚至严重依赖殖民地的支持和供应。殖民地的民族主义力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壮大起来,最终成为殖民主义的终结者。

3、“欧洲中心论”的破灭和非西方文明的复兴,也给殖民主义敲响了丧钟。随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普及,白人种族优越论的神话被解构,人类各族群之间生而平等的观念日益得到赞同和支持。殖民主义者在传输欧洲"文明价值观"、推广欧洲语言的同时,也将欧洲的人本观念和民族主义思想输入殖民地人民的脑海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民族主义不再是欧洲的专利,殖民地人民高举起民族民主的旗帜向宗主国宣战。二战中殖民地与宗主国为战胜法西斯而并肩作战,大大增强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及其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自信心。例如法国沦陷后,戴高乐将军将阿尔及利亚作为"自由法国"抵抗运动的大本营,法属西非和法属赤道非洲成了“战斗的法国”的大

后方,法属非洲殖民地为戴高乐收复法国提供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巴黎解放时进入巴黎的40万盟军队伍中有近30万是非洲人。尽管法国不再称非洲为殖民地,并给殖民地人民以“法国公民”的权利,试图把他们留在“法兰西共同体”内,但为时已晚,殖民地人民已经觉醒。

二、殖民体系解体的概况

殖民体系解体的过程,也就是殖民地民族国家获得独立的过程。这一过程自20世纪初已经开始,但真正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洪流则是在二战之后。从亚洲、非洲到拉丁美洲,伴随殖民主义体系堤坝的坍塌,亚非拉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体系。

民族独立的高潮首先出现在亚洲,接着转向非洲和拉丁美洲,领导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力量各个地区有所不同。二战前亚洲是殖民列强争夺最激烈的地区,除日本和土耳其之外,亚洲各国都相继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战中日本被英美打败,英国也严重削弱。

东亚国家的共产党在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战后反殖民主义的领导力量,这些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伴随着武装斗争。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民族民主革命,于1949年彻底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朝鲜人民刚摆脱日本半个多世纪的殖民统治,又遭受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朝人民经过3

年的并肩抗战,终于保持住朝鲜民族的独立。1945年8月,

越南人民发动起义,以武力赶走了殖民者,获得独立。但法

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越南人民再次拿起武器,进行了8年的

抗法民族解放战争,最终取得胜利。美国继朝鲜战争后,接

过了法国殖民主义者的衣钵,在印度支那侵略扩张,印度支

那人民被迫开展持久的反殖反帝斗争。

在南亚地区,印度相继发生的士兵起义、农民暴动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亦使英国的殖民统治难以为继。1947年6月,大势已去的英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公布《蒙巴顿方案》,即《印度独立法案》,规定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斯坦国家和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巴基斯坦国家,8月15日英国殖民当局分别向国民大会党和穆斯林联盟移交权力,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时宣告独立(东巴基斯坦后又变成孟加拉国)。南亚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也出现了民族独立的呼声,英国殖民者被迫正视现实,逐步将权力交还给两国。1948年2月锡兰(斯里兰卡)独立,成为英联邦的一个自治领。老挝(1945)、缅甸(1948)、尼泊尔(1951)、柬埔寨(1953),马尔代夫(1965)宣布独立。

西亚地区原大多是英法的“委任统治地”。二战后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伊朗和伊拉克先后爆发独立运动新高潮,要求英法取消不平等条约,撤出军队。英国迫于形势于1946年宣布结束对约旦的委任统治,承认约旦独立。同年英法殖民军队也先后撤出叙利亚和黎巴嫩,叙利亚宣布独立。1950年伊朗人民发动了反对外来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斗争,动摇了英美在该国的势力。1958年伊拉

克“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亲西方的费萨尔王朝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随后宣布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和英磅区,动摇了英国殖民主义在西亚地区的根基。此后,塞浦路斯(1960)、科威特(1961)、也门(1967)、卡塔尔(1971)、巴林(1971)、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等西亚民族国家相继宣告成立。

非洲的非殖民化过程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民族独立运

动基本上由北向南发展。二战结束时,非洲只有埃塞俄比亚、

利比里亚和埃及3个独立国家,占非洲大陆90%以上面积的广

大地区仍处于英、法、比、西、葡、意、荷等国的殖民统治

之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非洲人民在大战结束后,立即开展

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运动。北非地区最先爆发了反对宗主

国的民族独立斗争。阿尔及利亚首先向法国殖民统治发起了

挑战,“团结与行动革命委员会”领导人民坚持展开了英勇

的武装斗争,最终迫使法国签订《艾维昂协议》,1962年7

月,阿尔及利亚宣布独立。突尼斯、摩洛哥等国于1956年分

别摆脱法国、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埃及的独立在1922

年就得到英国的承认,但它并没享有真正的民族独立权利,

英国军队长期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地区。1952年以纳赛尔为首

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革命政变,推翻埃及的法鲁克王朝,

结束了英军占领埃及74年的历史。

北非地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对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

的非殖民化运动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加纳成为第一个获得

独立的黑非洲国家。南部非洲、东部非洲也都不同程度地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