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合集下载

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整体性问题

论《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与教学的整体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I242;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4-0107-(08) DOI:10. 13852/J. CNKI. JSHNU. 2021. 04. 012
一、问题的提出
2017 年,教育部组织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 程标准正式发布,“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纳入“语文 课 程 标 准 ”设 立 的 18 个 学 习 任 务 群 中 。① 2020 年 ,教 育 部 组 织 编 写 的《普 通 高 中 教 科 书 语 文 必 修》下册正式出版,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构成该 册 教 材 第 七 单 元 ,并 且 在 全 国 部 分 省 市 先 行 试 用。② 有关《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问题迅即成为全 国语文界的一大热点,并影响到学术界。中国红 楼梦学会在 2020 年组成以张庆善会长担任首席 专家的研究团队,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学术社团研
构成一种更为立体的功能。① 《红楼梦》则不然。这里,笔者以其中的一回
为例,简单梳理《红楼梦》的基本构成单位在整体 方面所显示的意义。如小说第六回“贾宝玉初试 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② 从这一回单元本 身来看,贾宝玉的行为与刘姥姥此后的行为似乎 并无联系,是多头线索的并列推进。但出于色心 的宝玉对袭人的欲望,与出于温饱考虑的刘姥姥 向荣府求财,还是把人的最基本的两种欲求联系 了起来。不过,这种同一回内部的对比,既有局部 意义上建立起的整体关联,也有跃出这一回而在 更为宏观层面的价值指向。一般认为,刘姥姥第 一次进荣国府,与其后来的二进、三进等形成一种 来自外部视角的整体观照,并从这一视角勾勒出 贾府的整体盛衰转折。也就是说,第六回内部与 全书构成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的整体价值。但除 此之外,在前六回构成总纲的中观层面,第六回刘 姥姥进贾府与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同样构成了一 种整体性对照。同是陌生化的视角,一种是底层 人进贵族之家的好奇,一种是贵族投亲的谨小慎 微,所见所感就有很大的区别;一位是物质上的打 秋风,一位是寻求感情寄托,所以进荣国府之于刘 姥姥是一次性的出入和事件的迅速完成,之于林 黛玉,却是进而不出的事件序幕的慢慢拉开。也 因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对照出林黛玉进贾府和贾 宝玉初试云雨情两方面,这就把前六回中贾宝玉 与异性交往的情与欲的两面性丰富地表现了 出来。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红学”与“鲁学”视野中的鲁迅《红楼梦》研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鲁迅的学术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他在《红楼梦》研究中提出的一系列学术观点、使用的研究方法,对20世纪红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影响很大。

对此,鲁学研究界和红学界的看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是否自成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分歧。

本文无意对这些分歧进行辨析,只是认为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值得从学术思想发展史角度进行梳理,这种梳理不但有助于加深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理解,也有助于深化对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过程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

一、鲁迅《红楼梦》研究的学术贡献毋庸讳言,发端于19、20世纪之交的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构,是在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开始的,其中学术研究方法的引进、西方学者惯用之思维方式的借用以及一些新术语的引进介绍,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基础。

从文学史研究和20世纪中国现代学术体系建构和发展的角度看,鲁迅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也明显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他针对中国古代文学缺少真正悲剧所提出的批评就是一个例子。

就《红楼梦》研究而言,鲁迅提出的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断、概念如人情小说、悲凉风格等,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后来者继续深化对《红楼梦》的研究,对20世纪中国学术体系的建构和学术方法的演进,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首先,鲁迅在对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优秀古典小说的研究中,始终具有清醒、自觉的史家眼光和文学史意识,将其纳入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视野之中,并在总结概括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进程中审视《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价值。

基于此,鲁迅给予《红楼梦》极高的评价,将其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和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某种程度上,正是鲁迅的高度评价,奠定了《红楼梦》在20世纪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心目中不可动摇的经典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红学的发展。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

关于红楼梦的学术研究论文红楼梦是曹雪芹的作品,很多研读完《红楼梦》的学者都会以写作学术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红楼梦的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篇一:试论《红楼梦》【摘要】《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

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

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关键词】《红楼梦》研究;索隐;考证;思想内涵;艺术成就《红楼梦》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文人学士的极大兴趣,研究、评论《红楼梦》开始盛行,点评是研究《红楼梦》的最早形式,点评者人数众多,点评者旨趣也不尽相同,其中最重要最神秘的是脂砚斋,其点评已成为《红楼梦》的一部分,是研究《红楼梦》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至光绪年间,关于《红楼梦》的研究已成为显学,随着《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对《红楼梦》的研究日益发展。

“清末的民族主义思潮,激励着索隐红学的兴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族与科学精神,激励着新红学的诞生……1954年由毛泽东亲自介入并领导的批俞运动,使得红学的显学地位达到空前的显赫状态。

此后,学者、作家、艺术家、学生乃至普通读者都以论红、评红为时尚”。

1 《红楼梦》研究之红学派别《红楼梦》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即“红学”。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红楼梦》,产生了不同的红学派别:1.1 索隐派1.1.1 顺治董鄂妃故事说。

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说《红楼梦》“全为清世祖与董鄂妃而作,兼及当时的诸名王奇女”。

并且说董鄂妃是秦淮名妓董小宛,本是明末名士冒辟疆的爱妾,后来清兵南下把她掠夺了去,送到北京,得到了清世祖的宠爱,封为贵妃,后来董妃夭亡,清世祖非常悲痛,就跑到五台山做了和尚,遂以为宝玉即清世祖顺治帝,黛玉即是董小宛。

红楼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大全

红楼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大全

红楼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大全《红楼梦》复杂的版本问题历来为学界所关注。

20世纪2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抄本刻本就达13种之多,且彼此间存在相当数量的异文。

在何本为最好的版本这一问题上,学界的评价标准呈现多元化特征。

其中,从校勘学的研究视角,以是否贴近曹雪芹原笔原意,是否“真本”作为“优本”评判标准的观点占主流,以文字的艺术效果作为评判标准的观点占少数。

我们在这里了一些红楼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用。

1、陆超逸。

AContrastiveStudyoftheTranslationofCultural-SpecificContent inHongloumeng[J].海外英语。

xx(05)2、王丽鸽。

OnEnglishTranslationofCharacters'NamesofTwoEnglishVersionso fADreamofRedMansions[J].海外英语。

xx(16)3、李淑曼。

浅析《红楼梦》第三回中异化归化译法现象[J].北方文学。

xx(18)4、余丽娟。

TheTranslationoftheFuzzyNumeralsinADreamofRedMansions[J].教师。

xx(09)5、俞心瑶。

TranslationsofUnreliableNarrativeinHongloumeng:AComparativeStudyonADreamofRedMansionsandTheStoryoftheStone[J].疯狂英语(理论版)。

xx(02)6、高林芝。

OntheEnglishTranslationofPortraitDescriptionintheTwoVersion sofADreamofRedMansionsfromthePerspectiveofDiction[J].校园英语。

xx(13)7、张曦。

OntheTranslationofIdiomsinADreamofRedMansions[J].台声。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

《红楼梦》与儒家思想一、绪论对于《红楼梦》的思想,学术界都认为它受道家庄学的影响。

不过,《红楼梦》这部小说所包含的思想并非一两家某种特殊的哲学思想所能涵盖的,诚如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所说,《红楼梦》乃是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它所涉及的思想体系,道佛儒仙等所有中国文化的主要精神因素都不能排除在外。

本人曾对《红楼梦》与老庄思想的关系做过一番考查,探讨了它与道家思想的渊源,从中我举出许多例子来印证其书与老庄之间的密切关系。

可是做为显学的红学大海总不是一言两语或简单道理能够说清其中的奥妙。

其实我在那篇文章里早已交代《红楼梦》并非只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我觉得,《红楼梦》作者博学多识、经历丰富,他尝尽所有人间的悲欢得失,从一场梦幻中惊醒过来后述怀往事,也用尽平生心血以血泪记成此“情书”。

他就象书中的空空道人经过一场彻悟之后做为和尚也仍无法忘怀尘缘,挂着情僧之名照样写出这部血迹斑斑的“情僧录”,可见此人对尘世间的迷恋如此之深,其心中之矛盾何其至深!我认为,《红楼梦》的主要思想并不只是以反对礼数、宝玉出家为主的道释出世消极主义所能说清,正象情僧的角色此书作者心怀矛盾,一面缅怀热情极力赞扬至情至上主义,但另一方面他又以为情并非人间第一美好的,是靠不住的东西。

他正视了人情、人欲,特别是重视人的真情,他认为情是不朽的、深挚的,但他也认为情是虚幻的、无奈的⒈。

这点我们从《红楼梦》作者的化身人物贾宝玉的“情案”中也可以找出端倪。

他到处有着失落感以及各种忧患意识⒉等感伤情怀。

这种情怀跟晚明诸言情大师呼唤至情人性的口号背后表示情理合一、伦理道德的传统意识或堕入宿命论等末世感伤情怀的情形,颇有类似之处⒊。

基于此种错综矛盾的心态,《红楼梦》的作者叙述每件事情,总是有一事两面的倾向。

譬如,他重视《红楼梦》里黛玉、湘云、晴雯等属于反封建派“自然人格”的人,但他也重视了宝钗、袭人等属于传统“社会人格”的女人。

《红楼梦》的作者超越真假有无有情无情等等所有相对立的世俗成见及标准,反映了小说作者思想层次的高度,同时也造成了这部小说的主题意识走进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境界。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可编辑范本】

红楼梦研究综述红楼梦是中国清代伟大的著作。

从清代到现在,对红楼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甚至出现了“红学"。

其研究涉及《红楼梦》主题、版本、作者等以及其中的衣食住行、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等各个方面。

现将其部分整理如下:一.研究热点综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红楼梦学术研究总的有以下新热点:1.红楼梦的作者是谁?红楼梦问世以来一直未署明作者之名。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张放教授发表了一个标新立异的论断:《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墨香,即脂砚斋.近几十年来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红楼梦》原始作者的探讨更加具体化,有说是曹颊的,有说是“竹村”的,有说是脂砚斋的,有说是曹渊的;也有人认为《红楼梦》的原始作者应是曹雪芹的二伯父曹硕。

根据胡适的研究,明确了以下观点:第一、《红楼梦》的著者是曹雪芹;第二、曹雪芹是正白旗人,曹寅的孙子,生于富贵之家,身经繁华之所,会作诗也能作画;第三、曹寅死于康熙五十一年,曹雪芹生于此时;第四、曹家极盛时办过四次接驾;第五、《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中作出的,著书大概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书未完而曹雪芹死了。

胡适的考证意见代表了主流红学的意见,《红楼梦》第一页有一句话“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句话是胡适认为曹是《红楼梦》作者的主要依据.但是“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似乎是编辑工作,并非原创。

曹雪芹在曹家遭查检破败时仅十二岁,要理解曹家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可能有一个红楼梦的原创稿,而这原创可能就是曹家的人,后来经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进行编辑整理成为了这部宏著。

2。

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辰,有多种说法:1715、1724、1716、1718、1719、1720、1723。

各种说法各持论据,争执不清。

但主要争论的有两种,其一为康熙五十四年说。

确认曹雪芹是曹颇遗腹子,就确定了他的生年。

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初七日曹颗上代母陈情折说:“奴才之嫂马氏,因现怀妊孕已及七月。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毕业论文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毕业论文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凝结了作者曹雪芹的智慧和独特的艺术才华。

在这部作品中,林黛玉作为一个重要的角色出现,她的人物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和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林黛玉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展示其复杂和多维的魅力。

1. 林黛玉的外貌形象林黛玉的外貌在小说中被描绘得十分美丽动人。

她有一双杏核眼,眼波流转,散发出智慧和忧伤;她的红唇轻启,微笑时如花般绽放,却也常常因忧郁而垂下。

她的皮肤白皙细腻,如玉般透明;她的头发乌黑亮丽,盘发时,更显得端庄大方。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得以更加形象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2. 林黛玉的个性特点林黛玉的个性特点与其美丽的外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是一个敏感、聪明和富有创造力的女子。

她对文学艺术有着深厚的造诣,善于作诗作赋,被誉为才子佳人。

同时,她对于社会的不公和伤害感到愤怒和无奈,她在小说中不断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痛苦。

这种敏感而又倔强的个性特点使得林黛玉成为了一个多维的人物形象。

3. 林黛玉与宝玉的关系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关系是《红楼梦》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复杂的情感之一。

他们从小就是玩伴和知己,两人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纽带。

然而,他们的关系并不完美,他们常常在一些事情上有分歧和争执。

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深情和依赖充满了矛盾和纠结,这使得他们的关系既温暖又痛苦。

4. 林黛玉的悲剧命运林黛玉的悲剧命运也是她人物形象的重要一面。

她天生敏感脆弱,心思细腻,对于社会世态的伤害感到压抑和无奈。

在小说中,她不幸被贬为薛宝钗的侍女,受尽欺辱和打压。

她的悲剧命运映射出了社会的不公和无奈,也反映出了作者对于现实的深深忧虑和痛悔。

5. 林黛玉的精神世界林黛玉的精神世界中充满了忧伤和痛苦,但也有着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在她的诗歌中,她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美好和幸福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她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复杂,使得她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红楼梦与饮食文化论文

红楼梦与饮食文化论文

红楼梦与饮⾷⽂化论⽂红楼梦与饮⾷⽂化论⽂ 在⽇常学习和⼯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学术交流的⼀种⼯具。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感到⾮常苦恼吧,下⾯是⼩编精⼼整理的红楼梦与饮⾷⽂化论⽂,欢迎阅读,希望⼤家能够喜欢。

巨著《红楼梦》有⼤量精妙绝伦的对“吃”的描述。

从第⼀回到第⼋⼗回,有名⽬的设宴庆贺近70次,约占总回数的85 %。

其中重点描写宴席的场⾯,仅从⽬录上显⽰的就有:“庆寿⾠宁府排家宴”、“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史太君两宴⼤观园”、“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开夜宴异兆发悲⾳”等。

《红楼梦》毕竟是⽂学作品,对饮⾷的描写⼤都是为塑造⼈物或推动情节服务的,只有对“茄鲞”的精致描写除外。

《红楼梦》对“茄鲞”的整个制作过程——从⽤料、做法到保存,通过书中主要⼈物王熙凤进⾏了详尽的描述,⽽且仅仅是为了写菜⽽写菜,这令很多⼈费解。

第四⼗⼀回贾母在荣国府宴请刘姥姥,⾯对满桌的佳肴,贾母偏偏叫王熙凤将“茄鲞”喂些给刘姥姥吃。

刘姥姥尝后,坚决不敢相信⾃⼰所⾷的是茄⼦,后来在得到⼤家的肯定回答后,刘姥姥⼜吃了⼀⼝,并细嚼了半⽇,笑道:“虽有⼀点茄⼦⾹,只是还不像茄⼦。

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弄的,我也弄着吃去。

”凤姐⼉笑道:“这也不难。

你把才下来的茄⼦把⽪籖了,只要净⾁,切成碎钉⼦,⽤鸡油炸了,再⽤鸡脯⼦⾁并⾹菌、新笋、蘑菇、五⾹腐⼲、各⾊⼲果⼦,俱切成钉⼦,⽤鸡汤煨⼲,将⾹油⼀收,外加糟油⼀拌,盛在瓷罐⼦⾥封严,要吃时拿出来,⽤抄的鸡⽖⼀拌就是。

”凤姐陈述的这道⼩菜的做法,使得村庄⽼妇刘姥姥着实吓了⼀⼤跳,说:“倒得⼗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

” “鲞”是江浙⼀代的⽅⾔。

在浙江的⾈⼭群岛,渔民们将晒后的⼲鱼叫作“鱼鲞”。

宁波⼀带有菜肴叫“⽠鲞”。

⽠与茄都是块状蔬菜,“茄鲞”可能由⽠鲞演变后传到浙江附近的⾦陵,故⽽曹雪芹将这道菜写⼊《红楼梦》中。

“茄鲞”究竟是不是⼀道真实存在的菜,未有定论。

写作专题课程论文-浅论《红楼梦》中王熙凤形象

写作专题课程论文-浅论《红楼梦》中王熙凤形象

浅论《红楼梦》中王熙凤形象【摘要】:《红楼梦》通过对整个四大家族数百人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社会人民尤其是封建制度下女子悲惨命运的同情。

全书众多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

本文以王熙凤为例,加以分析。

王熙凤的外形,雍容华贵,威严势利;王熙凤能说会道,随机应变,口才了得;王熙凤处事凌厉果断,管理有条不絮;王熙凤贪财好利;王熙凤玩弄权术,阴险狠毒,借剑杀人整治尤二姐。

她亦正亦邪,形象生动丰满,跃然纸上,成为众多红楼读者心中又爱又恨,无法磨灭的典型形象之一。

本文通过对人物对白,行为,处事等,试分析王熙凤复杂的形象。

【关键词】:王熙凤,雍容华贵,口才,玩弄权术,阴险狠毒《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全书写了描写了四大家族数百人,给人深刻印象的也有数十人。

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

他通过展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深闺的不谙世事的女子所罕有的才情,以及她们所经历的坎坷的遭遇,来表达对她们深切的同情和真诚的赞美,同时用她们的这种无邪、率真的“美”的毁灭来暗示社会最底层的人们遭受的更悲惨境遇,从而发泄出对这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其中,最为光鲜亮丽,最为生动形象的人物,莫过于“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1]的王熙凤。

“熙凤”,即稀罕的男子,这就是“自幼假称男儿教养”的凤姐的闺名。

在封建社会里,当一个女子被当做男子来抚养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可以预见到,她有别于其他传统女子的人生。

[2]就如王熙凤,一出生就注定她不是一个三从四德,内秀温莞,贞顺淑雅的传统女子。

从曹雪芹给王熙凤的判词和曲词,我们看到了一个聪明,干练,善于算计的女。

她身上充满魅力和魔力,让我们又喜爱,又痛恨,是整部红楼里,最吸引人的角色,而她花团锦簇的生命尽头,是一个悲剧结局。

让我们看看,在硕大的贾府中,王熙凤是如何与众不同,又是如何让人又爱又恨。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辽宁师范大学继续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形式:函授年级:2010 级(专升本)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教师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学校教学单位:辽宁师范海城函授站完成日期:2011年12月24日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2)一、人物形象 (3)(一)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 (3)(二)人物语言形神毕肖,按头制帽 (5)二、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 (9)三、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 (10)注释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内容提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典范,汉语言艺术的宝藏。

“字字看来皆是血”,曹雪芹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极其生动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宏大严谨,“文备众体”,语言维肖传神,精练准确,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和美感,经典场景和细节描写连村妇野叟也能娓娓道来。

其描写人物生动传神,活灵活现,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模拟人物言语诗词形神毕肖,“按头制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遣词造句精彩准确,富有神韵,“一字不可增减,入情入神之至”,细微处见真功夫;比喻运用贴切形象,清新工丽,深含哲理,让人过目难忘,叹为观止。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艺术人物形象前言:《红楼梦》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无可比拟的传神之笔,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有重要时代特征的、极其生动而真实的历史画卷。

《红楼梦》是作者在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切的生活基础上创作的,是现实生活最典型、最精美、最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艺术作品,它所反映的现实,其涵盖面和社会意义极其深广。

它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环境中的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情、喜怒哀乐、饮食穿着、行医游赏等等生活细节,无不一一毕现。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论文

相沟通班学生毕业论文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教育准考证号码指导老师学生姓名:论文题目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学生联系电话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内容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

林黛玉先天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性格,在她的诗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寄人篱下的黛玉有着常人一样的自卑感,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用强烈的自尊心掩饰住自卑感。

即使是自卑的黛玉也有可爱之处,在严格的封建时代,她敢追求真爱,对抗着封建礼教,是个可敬可爱的人物。

Cao Xueqin'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gently, calmly exquisite style, shaping the image of a flesh-and-blood character who, especially on Lin Daiyu's depiction of characters, all permeated with a great deal of effort of Cao Xueqin. Lin Daiyu born sickly and Moody character, in her poetry performance thoroughly. Fend off the Daiyu as ordinary human beings with an inferiority complex, she is unable to resolve for themselves as outsiders, overcautious, afraid to stir up trouble, but the little woman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elf cover an inferiority complex. Even the inferiority of her loveliness, strict feudal era, she dared to seek true love against the feudal ethics, is an adorable figure.关键字:林黛玉,体弱多病,多愁善感,自尊,真爱目录一、林黛玉是一个体弱多病、多愁善感的女子。

美丑之辨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 毕业论文

美丑之辨 —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  毕业论文

美丑之辨—浅论《红楼梦》中的刘姥姥形象毕业论文第一章绪论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思想性最强,艺术性最高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鸿篇巨著除了语言优美,结构严谨,内容宏大之外,其人物描写更是精彩绝伦。

据近代红学家徐恭时统计,全书出场人物共九百七十五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七百三[1]十二人,无姓名称谓的二百四十三人。

在这众多人物中,本文将选取一个小人物刘姥姥作为研究对象,来与读者一起欣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人艺术。

刘姥姥虽是一个来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之家的农村老太太,却在书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她不仅在书中穿针引线,成为全书重要副线,而且借助刘姥姥这个贾府外人,还让我们更加真切的看到了贾府的富丽堂皇,以及在富贵之下的骄淫奢侈,虚伪堕落。

刘姥姥在书中也起到了重要的陪衬作用,在刘姥姥的陪衬下贾府主要人物王熙凤,贾母等人的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作为“丑角”出现的刘姥姥,其本身就有很高的文学和美学研究价值。

所以研究《红楼梦》,就不能不研究刘姥姥。

本文将通过对刘姥姥美与丑的分析研究,探讨美的本质,并与读者一起欣赏曹雪芹高超的写人艺术。

1.2选题的特色与创新红学研究主要有索引派、考证派和文本研究派。

对于红楼梦中的人物研究,前人们也有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各种专著,学术论文多不胜数。

刘姥姥作为一个重要的配角,其研究总体可归纳为四种观点:一是“成分说”,二是“陪衬说”,三是“结构说”,四是“对比说”。

四种观点从不同侧面对刘姥姥形象进行分析。

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从美学角度对刘姥姥进行深入研究的论文甚少。

从“审丑”美学角度对其研究的论文至今并不多见。

经过仔细对比分析发现,刘姥姥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有众多相似之处,两位伟大的作家都巧妙地运用了“美丑对比”、“化丑为美”等“审丑”美学理论,塑造了两位经典的文学形象。

然而遗憾的是,人们在研究“审丑”理论时,却很少提到曹雪芹,很少提到刘姥姥。

本文将尽量弥补此不足,从美学“审丑”角度对刘姥姥这个经典文学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刘姥姥美丑之辨,探讨美的本质。

红楼梦惜春文献综述

红楼梦惜春文献综述

红楼梦惜春文献综述《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它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一般认为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们的人生百态,展现了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的史诗,是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是四大名著中价值最高的一部。

《红楼梦》中浓墨重彩的描绘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当时社会上的世情百态。

古往今来,有很多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前赴后继的奋斗在研究红学的道路上,包括研究各种人物的性格命运,从而进一步探讨出更加深刻的问题。

红学的涉及面广阔,研究内容丰富程度,是其他作品流派所不能及的。

各种观点荟萃成为红楼盛宴,极大满足了亿万读者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本次论文就《红楼梦》中贾探春的性格特性及其命运悲剧性展开研究和讨论,希望在这一课题中,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出其命运的形成,感叹当时封建社会中女子命运的悲剧性。

为完成毕业论文《治世能臣,末世才女——浅析探春的命运悲剧性》,本人积极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为写作毕业论文作准备。

古往今来,对《红楼梦》中研究贾探春的形象,历来意见纷纭,它与研究《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体系、作者思想倾向和创作意图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研究贾探春这一形象,学者们大致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分别是“探春与赵姨娘、王夫人的关系亲疏对比”、“理家改革的探春”、“反抄捡行动中的探春”、“众说纷纭的结局”。

这些研究都有助于本人研究探春形象。

有关《红楼梦》的文献资料很多,现就部分作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括罗列,分析综合后进行整合,加以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红学的历史是以批评的形式开始的。

脂砚斋作为《红楼梦》早期评点派的代表,是《红楼梦》的第一读者,是最接近曹雪芹思想的评点家,脂砚斋的批语是了解《红楼梦》真正含义的关键,其对探春的评点一言以概之,就是“敏”,脂砚斋而围绕一'敏'字对探春的才能、风度以及结局作出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探春在理家过程中表现出的非凡才能的赞美;第二,是脂砚斋对探春志向和风度的赏识;第三,脂砚斋对探春的评价里,还可以看出他对探春命运的惋惜,虽才高志远,但却无“姑娘之尊,贾母之爱”而“撑前达后,不亦难乎。

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

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

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学术论文写作红楼梦学术论文写作篇一浅析《红楼梦》中的诗词艺术摘要:作为《红楼梦》这部小说有机组成部分的诗词曲赋,其中所展示的美学思想、时代精神、艺术才能,是蕴藉含蓄、博大精深的,因此,多方面的探求《红楼梦》诗、词、曲、赋在全书中的功能作用,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艺术一、托言寓意《红楼梦》中的贾府,到了贾宝玉这一代,己经是到了日暮西山的穷途了。

可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外面的骨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空来了。

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利势欲剧烈争夺,加快了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进程。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便是这幅时代画卷高度概括的画龙点睛之笔。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这不光是贾氏家族的命运,也是垂死的封建阶级和他们所代表的反动社会制度彻底崩溃的形象写照。

而“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则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撕下了笼罩在家庭关系上温情脉脉的纱幕。

为了夺利争权,封建家族内部,正如探春所说:“个个象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接外甥贾母惜孤女”,林姑爷也认为把女儿送到贾府,“依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可以减少“内顾之优”。

谁知这位外祖母,为了封建家族的利益,竟不许林丫头有“那个想法”,说是“这心病也是断断有不得的”,竟活活拆散了天造地设的一对,致使“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花原自怯,岂耐狂飘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这是多么深刻的揭露,多么严正的控诉啊!巧姐的《留馀庆》曲子“劝人生济困扶穷。

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则是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看出封建政治的腐朽,因而也令人看到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

二、以诗写人在中国文学中,有些小说也夹入一些诗词赞赋,虽则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作用,但总不如正文之重要。

但是《红楼梦》诗词区别于其他小说诗词的重要特色就在于诗中有人,以诗写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一部诗体或诗化的小说。

名家:《程伟元与红楼梦》引论(胡文彬)

名家:《程伟元与红楼梦》引论(胡文彬)

名家:《程伟元与红楼梦》引论(胡文彬)清乾隆五十六年辛亥(1791),程伟元将历年“竭力搜罗”的《红楼梦》抄本,“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以“萃文书屋”的名义出版了120回本《红楼梦》,封面题为“绣像红楼梦”,扉页题为“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各回首及中缝均题为“红楼梦”。

因其卷首有程伟元序、高鹗序,后经胡适命名为“程甲本”,历数十年,为红学版本研究者所接受。

程甲本问世后不及90天,程伟元、高鹗在程甲本基础上又加工整理,于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再次活字摆印120回本《红楼梦》,世称程乙本。

二百多年来,世人所见所读《红楼梦》的版本主要是程甲本、程乙本,或是甲乙两本的翻刻本、校点本、校点注释本、评点本、改缩本等。

直至1912年,上海有正书局石印了附有脂砚斋评语的《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共八卷80回,其扉页题:“原本《红楼梦》”,中缝则题:“石头记”。

因其卷首有德清戚蓼生写的序,故版本学家又称其为“戚序本”或“戚序有正本”。

这是第一个正式出版的抄本系统的《红楼梦》本子。

但是由于《原本红楼梦》仅80回,在读者中的影响、流传,仍然极为有限。

大众通行读本仍然是以程甲本或程乙本的翻印本(加标点)为主流。

程伟元的名字第一次为读者所了解,是和《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的流传联系在一起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红楼梦》,确切点说没有120回本《红楼梦》的摆印问世,就没有程伟元在红学史上的地位,或许他的名字将永远默默无闻。

《红楼梦》,给程伟元带来了“荣誉”。

但是,在我的记忆中程伟元首先是《红楼梦》的功臣,是曹雪芹的知音!一、千秋功罪费评章程伟元何时读到《红楼梦》,喜欢上这部涵古盖今的旷世小说,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作为根据。

但从他在乾隆五十六年所写的序言中所透露出的信息看,约在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间他肯定已经读到了《红楼梦》抄本,而且不久即开始了抄本的搜集工作。

至乾隆五十六年,终成“全璧”,“复为镌板,以公同好”。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师范学院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师范学院中文本科毕业论文

XX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红楼梦》的艺术成就系别、专业中文系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学生姓名XX学号指导教师姓名XXX指导教师职称讲师2008年9月6日绪论《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

《红楼梦》的世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虚构出来的,那环绕着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大大小小不同阶级和阶层、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姿容和性格的几百个人物,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所发生的依存和矛盾的关系,那环绕着贾、林、薛的爱情婚姻像辐辏式展开的众多事件,以及他们之间互相勾连又互为因果的复杂关系,都像是天然浑成,一点不见人工斧凿的痕迹。

曹雪芹写人物完全打破了“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写法,他写的人物都植根在社会生活环境和各自具体境遇之中,都活动在纵横交错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其性格受着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牵制,包含着复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因素,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但是这种性格的多样性又有机地统一在主导方面;这样与环境交融的性格不会是凝固的,它在主导方面的支配下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展着。

作者着笔稍多的人物,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都有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世界,然而他们又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存在。

所有的人物,包括中心人物、主要人物和陪衬人物,作者都是总揽全局,按照主题的需要和生活的逻辑进行了匠心的安排,使得每一个安排都尽量地发挥多方面的作用,显示出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意义,而彼此又处处关合照应,紧紧围绕中心集结成为一体。

这样,《红楼梦》就完全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式结构,它以贾宝玉为中心人物,以贾、林、薛爱情婚姻纠葛为贯串线索,但作者不像通常的单线结构方式那样把与中心情节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弃置不顾,专一去描写中心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中心的人物和事件放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与生活环境中的各种矛盾线索齐头并进,并且揭示出中心情节和其他各种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评《红楼梦》的迟暮之美摘要: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凡此种种。

然以情论,这些悲剧因子却往往隐匿于近乎无事的生活进程和生命节律中,正如白昼渐入黑夜一般自然又突然。

可以说,《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千红万芳女子悲哭的暮春以及遗世恨天通灵者太虚的幻境,皆是迟暮之美。

一、末世好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在《乐游原》中的衷心一叹,流露出诗人在面对迟暮美景时的复杂心境。

夕阳“无限好”,“好”至“无限”,形容极致,是对夕阳美景的不胜赞叹。

而“只是”一词,笔锋一转,将“无限好”的夕阳引入了“近黄昏”的不久长,不免抱憾。

“近黄昏”,预示着一切辉煌绚烂即将归于茫茫夜色,还有深深的不舍与留恋。

面对如此景象,人们常常有着多重感受:陶醉在夕阳胜景中的人们凭着日常经验预见到好景不长的势态,常怀着不舍与不安的复杂情愫;而由黄昏渐进黑夜后,目睹夕阳壮美的人们必然长久沉浸在对逝去的辉煌美好的回忆和追思中,在巨大的心理反差中怅然若失;经历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人们从盛衰一瞬间的惊悸美感引发出对世事遭际的触发与感慨和宇宙玄机的幻妙不测。

迟暮之美正是时间不可逆返的流逝在人们心中瞬间划下的痕迹,人们的感受往往对即将逝去的预感与挣扎以及对已经逝去的想象与回忆。

《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揭示的正是末世人事的“好”与“了”。

《红楼梦》首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开宗明义,道出的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切意,由兴衰荣枯、生死悲欢的人事变幻揭示“好了”的真意。

然而,就美学意义来说,最为可贵处恰在于对“黄昏”之美的细致把握。

冯雷超 论《红楼梦》中妙玉形象 点评二

冯雷超 论《红楼梦》中妙玉形象   点评二

邯郸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红楼梦》中妙玉形象学生冯雷超指导教师张延副教授年级2010级专升本专业汉语言文学二级学院中文系(系、部)邯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中文系2012年7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教师张延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摘要通过对《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爱情”与结局的研究与分析,让我们认识了这么一位端庄、冷艳、孤傲并且有些许洁癖的女尼。

她有闭月羞花之貌,她有让众人嫉妒的才华,然而她的出身、她所处的环境,造就了她被扭曲的怪僻性格。

也正是她的这种性格,使她的为人处事处处显得不合时宜。

不过她敢于打破世俗的常规戒律,敢于在含蓄中表达自己的朦胧的爱情,去追求正常人的生活,还是给世人以鼓舞,可一个人不可能超越她所处的历史阶段而存在,因此,妙玉最后仍是以悲剧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也给世人以警示:人总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与别人同流合污。

关键词《红楼梦》妙玉悲剧talk about the image of MiaoYu in 《Dream ofRed Mansions》Feng Leichao Driected by Prof.Zhang YanAbstract Take off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personality, "love" and final outcome of Miaoyu in 《Dream of Red Mansions》.Letting us knowing such a nun who is dignified and cold gorgeous, and have the propensity for cleanness, she has already shut a month to disgrace the looks of flower, she has already let public envy artistic talent.However her borning , she accomplished the strange personality and soul that she is distorted the environment of place, is exactly also her this kind of personality, make her behaviour and manner in dealing with others seem to be unpopular in everywhere, however she presumes the normal regulations regulations of breaking the customs and presume at reserved in express own love of hazy type, pursue the normal person's life, still give people encourage in the world, but a person is not likely to outstrip her place of history stage but exist, therefore, finally Miaoyu still finish her own life by tragedy.This also gives people in this world the caution:The person always can not escape from a society but exist, learn existence, He should learn to deal with bad example of others before learn to live.Key words 《Dream of Red Mansions》Miao Yu Tragedy目录摘要 .................................................................. 外文页 ..................................................................一、妙玉的性格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人们对她的误解 ............................ (一)误会——嫌贫爱富 ............................................... (二)误会——没有感情 ............................................... (三)误会——不守清规戒律 ...........................................二、妙玉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 (一)家庭出身及她的生存环境的原因 ................................... (二)她自身条件的原因 ...............................................三、作者塑造妙玉形象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红楼梦》中妙玉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在著作中常常能以简洁高超的笔法塑造内涵丰富的人物形象。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2024年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范文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篇一鲁迅,一个用笔触鞭挞旧世界,探索新时代光辉的文学巨匠。

他以深邃的思想、锐利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字著称,尤其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独到见解与评价令人折服。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将聚焦于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分析其独到的观点与视角,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

一、鲁迅的《红楼梦》研究概览鲁迅对于《红楼梦》的独特解读可谓自成一派,从对作者生平的挖掘,到对故事背景的理解,再到对文学手法与艺术成就的分析,他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红楼梦》的看法。

他的研究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使《红楼梦》这一作品得以更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鲁迅对《红楼梦》研究的独到见解鲁迅在研究《红楼梦》时,始终关注作品的现实主义倾向和人文关怀。

他认为,《红楼梦》不仅仅是一部反映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家族兴衰的巨著,更是一部深刻揭示人性、命运和生命的作品。

他特别强调了曹雪芹在创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三、鲁迅研究的影响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鲁迅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其次,鲁迅的研究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他的研究方法、思想观念和文学观点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研究使得《红楼梦》这一古典文学作品在现代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后,鲁迅的研究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红楼梦》等古典文学作品的研究,鲁迅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更多人了解和认同中国文化的价值。

同时,他的研究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四、结论鲁迅对《红楼梦》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敏锐的洞察力。

他的研究不仅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文化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人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有关红楼梦的学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评《红楼梦》的迟暮之美摘要: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有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这是一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凡此种种。

然以情论,这些悲剧因子却往往隐匿于近乎无事的生活进程和生命节律中,正如白昼渐入黑夜一般自然又突然。

可以说,《红楼梦》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千红万芳女子悲哭的暮春以及遗世恨天通灵者太虚的幻境,皆是迟暮之美。

一、末世好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在《乐游原》中的衷心一叹,流露出诗人在面对迟暮美景时的复杂心境。

夕阳“无限好”,“好”至“无限”,形容极致,是对夕阳美景的不胜赞叹。

而“只是”一词,笔锋一转,将“无限好”的夕阳引入了“近黄昏”的不久长,不免抱憾。

“近黄昏”,预示着一切辉煌绚烂即将归于茫茫夜色,还有深深的不舍与留恋。

面对如此景象,人们常常有着多重感受:陶醉在夕阳胜景中的人们凭着日常经验预见到好景不长的势态,常怀着不舍与不安的复杂情愫;而由黄昏渐进黑夜后,目睹夕阳壮美的人们必然长久沉浸在对逝去的辉煌美好的回忆和追思中,在巨大的心理反差中怅然若失;经历了夕阳西下的过程,人们从盛衰一瞬间的惊悸美感引发出对世事遭际的触发与感慨和宇宙玄机的幻妙不测。

迟暮之美正是时间不可逆返的流逝在人们心中瞬间划下的痕迹,人们的感受往往对即将逝去的预感与挣扎以及对已经逝去的想象与回忆。

《红楼梦》中描写了钟鸣鼎食人家式微的黄昏,揭示的正是末世人事的“好”与“了”。

《红楼梦》首回中跛足道人所唱的《好了歌》,开宗明义,道出的正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切意,由兴衰荣枯、生死悲欢的人事变幻揭示“好了”的真意。

然而,就美学意义来说,最为可贵处恰在于对“黄昏”之美的细致把握。

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点出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现状以及“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败趋势,可见确实是到了末世,如日暮将晚的黄昏晚景。

即便是“元妃省亲”这样的盛事也只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宛如天边最后一抹残红。

作者的笔触竟如精准的摄像镜头记录下夕阳西下的渐次过程,放大捕捉每一处微妙的细节。

身处末世的人们或无知无觉,或有隐约的预感,在业已注定的败亡趋势中照常生活起居,甚至在末日即将来临之际努力做着无力的挣扎。

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兴利除弊之探春,皆无力挽回贾府颓败的局面,因为末世的灭亡正如西坠的夕阳,大势所趋,非人力能够挽回。

这使《红楼梦》全书弥漫着浓烈的悲剧气息。

若要理解“好”与“了”这一对相悖的情境也是一组同质异构体,需要亲睹或身历“好”与“了”的状态及“好”至于“了”的过程。

李商隐之所以在《乐游原》中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正是因为夕阳迟暮这一特殊景观能够使观者在短暂的时光中亲睹灿烂辉煌湮灭于黑夜沉寂的“好了”,且日复一日地循环上演。

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在时间跨度上往往要经历几代人,而个人的生老病死对于每个人自己而言也常常是仓促不及回味。

《红楼梦》中安排了超越了“好”与“了”的时间界限的“石头”亲历亲睹了末世的“好”与“了”,既见证了贾府的黄昏,也从多少逝去的年轻生命中感受到生死悲欢的“好了”。

也正是曹雪芹特殊的身世际遇和丰富波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得以在亲历亲睹了世事人情的末世黄昏后参悟了“好”与“了”的对立统一,将夕阳迟暮带给人的心灵感受放大、加深、贴近了。

二、花落人亡“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如是写道。

看似平常的句子却隐藏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与情感。

他乡遇故知,偏偏又是在“落花时节”。

“落花时节”正是暮春时光,光阴流转,又一个春天即将过去,任是繁花似锦、莺歌燕舞也将随季节的变化而无情地流逝,成为美丽的回忆。

而那故人恰是“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的往日名人,与其相逢必将 ___出那些繁华盛世的故事。

“我”与“君”面面相觑,各自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老了,败了,湮没无闻。

“落花”与“沦亡之人”联结的纽带正是“暮春”。

“暮春”是春天最后一段时间,指农历三月,正是草长花败之际。

人们由暮春时分的落花之景联想到青春流逝,年华流转,正是由景生情,于自然景物触发的生命感受。

“青春”以比年华,“花红”借喻红颜,皆是诗文常用之典。

《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批阅于“悼红轩”,“悼红”二字亦点其题。

一座大观园是群芳荟萃之所,第六十三回中描写贾宝玉与黛玉、宝钗、探春等人占花名行令,将几位重要的女子与花相配,以花的特性、寓意暗示了人的性格、命运。

春光美好却短暂,鲜花娇艳难保鲜,恰如妙龄女子红颜易老,年华易逝。

“花落人亡”不仅是指金钏、晴雯、黛玉等青春少女的早夭,也泛指了一切女子的必然命运。

贾宝玉最爱青春少女,厌烦那些老妪婆子,有珍珠与死鱼眼一比。

然而,所有的老妪婆子皆是从青春少女而来,“男女大事,不可不行”,实在是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

由此而来,“花落人亡”的暮春之情正是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对这一现象的感伤体现的是人类生命与时间无法抗衡的无助感。

纵是再美丽灵巧的女儿也无法逃脱死亡与衰老的自然规律,其命运“原应叹息”。

正因为“花落”与“人亡”的情感联系,“葬花”就成为了“悼红”的一大重要仪式。

“葬花”这一“人笑痴”的奇异之举,却是黛玉与宝玉在暮春时节的心灵默契。

前生的神瑛侍者以甘露浇灌了绛珠仙草,使其延续生命;而在人世,芙蓉女儿林黛玉将以血泪性命偿还宝玉的恩惠。

作为“花”与“人”的结合体的林黛玉对于暮春的感伤最为敏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阕《葬花吟》诉尽伤春惜红之情。

黛玉葬花,以物体人,安葬的是花魂,悲悼的却是即将夭亡的自己。

为着“还泪”而来的林黛玉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先验地预知了“花落人亡”的结局,可以说从开始便是“向死而生”。

前生为“护花使者”的贾宝玉,如今是“爱红”的公子,对于暮春花落也是满怀惋惜、哀痛的。

在贾府中,贾宝玉却常常因为多情呵护而给身边的女子引来花落人亡的惨祸,往往因“爱红”而导致“悼红”。

同为葬花,林黛玉是由落花预感了自我的毁灭,安葬落花,让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也表明自己的生命观;贾宝玉则更多是感于失去的遗憾,为“护花”的无能为力而懊丧、痛惜。

黛玉为毁灭而生,宝玉则为亲睹毁灭而生。

这便是由“暮春”引发的生命的幻灭感与虚无感。

三、大观太虚“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桃花扇》中老艺人苏昆生重游故地,发出感慨。

“眼见”正是旁观者、目击者讲述见证之事物的口吻,正所谓“眼见为实”,是在表白自己看得真切。

“起高楼”,从无到有;“楼塌了”,从有到无。

“眼见”了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便是所谓“因空见色……自色悟空”。

“无”与“空”是人们无法“眼见”的,只能通过可见可观的“有”和“色”来感悟,但是迟暮之景同时带给人们的是对“有”的根本怀疑,即对“眼见为实”的怀疑。

夕阳的“无限好”紧接着茫茫夜色,春花的明媚鲜艳必将化为暮春的片片落英,使得人们在眼见“夕阳”与“春花”时立即联想到它们的“无”,产生对“眼见”万物存在的真假、虚实、有无的不确定感,既而由物及人,对自身的存在也产生了怀疑。

从“迟暮”之“观”中产生出由“有”见“无”的感悟,上升到存在之虚无的哲学境界。

在《红楼梦》里,真假、虚实、色空、存在与虚无的对应是“大观园”和“太虚幻境”的映射。

“大观园”在小说《红楼梦》中是为贾妃元春省亲修的别墅。

“大观”的得名源于元春游览后作诗形容:“……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而“太虚幻境”则为警幻仙子所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仙境。

“太虚幻境”之意即谓世间万物(包括人)皆由太虚之处幻化而来。

“大观”一词引申意为宏远之观察、全貌的观察或盛大壮观的景象,形容事物的美好繁多;或谓规模宏大,内容齐备。

“太虚”谓空寂玄奥之境。

“大观”可以看做“眼见”之“色”的极限,它的虚无幻灭象征了对万物存在真实的怀疑。

小说中以高超的纪实手法记述了大观园中的景物生动、人物鲜活,其用意正在于说明“眼见”之“大观”愈真愈好,及至其末世毁灭,存在的真实愈发可疑。

由“大观”悟“太虚”,少不得“眼见”。

《红楼梦》中的“眼见”是由多重的“观”与“述”的结构组成的。

“眼见”着“大观”的“观”者首先便是贾宝玉,见证了贾府的“末世好了”,女儿们的“花落人亡”。

其实贾府中的每个人都是“大观”中的一观,也是“大观”的“眼见”者。

而贾府之外如贾雨村、冷子兴之流,何尝不是贾府“大观”的“眼见”者。

这是以贾府为“大观”中心的。

若将人世间皆视做“大观”,则天上的警幻仙姑等神仙又是一重观者。

而就时间上的“前知”与“后知”来论,石头的“眼见”已溢出了人间的“大观”,一僧一道在石头之先,女娲则更先。

“观”而“述”的,宝玉“观”后“述”则为《情僧录》,石头“观”后“述”为《石头记》,警幻仙姑或跛足道人“述”为《风月宝鉴》,作者自述《金陵十二钗》,“曹雪芹”根据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录回来的故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此为《红楼梦》。

“眼见”应当为实,本书却特意将“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加上多重的“观”与“述”,使得整部小说这本“大观”也成为了真假莫辨、虚实相生的“幻境”。

小说本身即是迟暮一景,令读者阅尽其“大观”后,乃悟“太虚”,知其“太虚”,却感于真情。

迟暮之美,如夕阳黄昏,落花暮春,将自然的奇瑰、生命的奇迹展现于必然泯灭的时空趋势中。

真实与虚幻并存的空间感、瞬间与永恒交织的时间感,带给人们巨大的心灵冲击,使观者在希望与失望的情绪纠葛中,或入情,或悟空。

《红楼梦》,事写贾府末世好了,情写女儿花落人亡,理喻悟空大观太虚,“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虽说“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却难以放下一个“情”字;正如迟暮之美,愈舍愈不舍,愈忘愈难忘。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