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合集下载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线粒体及其相关疾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齐科研相蕾陈静宋玉国霍正浩杨泽【关键词】线粒体DNA 基因突变疾病线粒体广泛分布于各种真核细胞中,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链和氧化磷酸化系统)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并参与一些重要的代谢通路,维持细胞的钙、铁离子平衡,以及参与其他生命活动的信号传导。

此外,线粒体还与活性氧(reactive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细胞凋亡有关[1-3]。

组成线粒体的蛋白质有1000多种,除呼吸链复合体蛋白受mtDNA与核基因双重编码,其他蛋白均由核基因编码。

mtDNA突变或核基因突变都能引起线粒体功能紊乱[1,4]。

早在1963年,Nass等人就发现有遗传物质DNA的存在。

1981年,Anderson等发表了人类mtDNA全序列。

1988年,Holt和Wallace分别在线粒体脑病和Leber’s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患者的细胞中发现了mtDNA突变,从此开辟了研究mtDNA突变与人类疾病的新领域。

随着对mtDNA研究的深入,人们对mtDNA的突变和人类疾病的相关性日益重视。

芬兰的数据显示人群单个点突变(3243A>G)的比率为1∶6000,然而,英国资料表明mtDNA疾病的患病率或易患比率为1∶3500[5]。

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证据均证明,mtDNA突变是引起人类多因素疾病,部分遗传性疾病以及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mtDNA突变和相关疾病进行阐述。

1 线粒体DNA的遗传学特征线粒体DNA是存在于线粒体内而独立于细胞核染色体的较小基因组。

与核基因相比,线粒体DNA具有一些显著特征。

1.1 母系遗传Giles等[6]通过对几个欧洲家系线粒体DNA进行了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时,发现mtDNA 分子严格按照母系遗传方式进行传递。

母系遗传是指只由母亲将其mtDNA分子传递给下一代,然后再通过女儿传给后代。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引言: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是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的两个重要热点。

线粒体DNA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器DN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与调控。

Y染色体则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负责性别决定以及一些重要的生殖和发育功能。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为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一、线粒体DNA的研究进展线粒体DNA的结构与功能:线粒体DNA是一个环状的双链分子,与细胞核DNA不同,线粒体DNA的遗传信息由其自身编码的37个基因承载。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主要参与线粒体的能量代谢和调控,如线粒体呼吸链和三磷酸腺苷(ATP)合成等。

线粒体DNA还编码了一些重要的RNA分子,如转移RNA和核糖体RNA等。

线粒体DNA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DNA是一个非常容易受到突变和损伤的分子,这些突变和损伤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

线粒体DNA突变主要导致线粒体病,这是一类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心肌病、肌肉无力和神经系统病变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测序分析,发现了大量的突变位点和重要的致病基因。

线粒体DNA在人类祖源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DNA拥有高度的保守性和遗传稳定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祖源研究。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人群的线粒体DNA序列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人们可以重新构建人类起源和迁徙的历史,并揭示不同分支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背景。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线粒体DNA序列的测序和分析,研究者得出了“非洲父系”和“非洲母系”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并通过不同的迁徙和扩散事件,向全球各地传播和分化。

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Y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Y染色体是男性独有的性染色体,相对于X染色体来说,Y染色体较小且缺乏重要的遗传信息。

Y染色体上仍然存在一些重要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性别决定、生殖和发育等重要生物学过程。

线粒体置换技术防治线粒体遗传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置换技术防治线粒体遗传病的研究进展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3 年 8 月 第 31 卷 第 8 期 Ch
i
nJFam P
l
ann,Vo
l.
31,No.
8,Augus
t2023
2001
此技术获得的后代含有父母和卵子捐赠者三人的遗
能异常和能量代 谢 障 碍,累 及 大 脑、心 脏、和 肌 肉 等
so
ff
ou
rmi
t
o
chond
r
i
a
lr
ep
l
a
c
emen
tt
e
chno
l
og
i
e
s,a
swe
l
la
sr
e
s
e
a
r
chp
r
og
r
e
s
s
p
p
i
nhumansandan
ima
l
s.Att
hes
amet
ime,t
hes
a
f
e
t
t
h
i
c
a
lc
on
t
r
ove
r
syo
ft
he
s
et
e
chno
l
og
i
e
sa
r
er
传物质,在伦理方面备受争议,目前尚未应用于临床
对能量代谢需求旺 盛 的 器 官 和 组 织,已 经 明 确 多 种
治疗.本文对线粒体遗传病及线粒体置换技术的研
母系 遗 传 线 粒 体 疾 病 [5].l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人类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也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通过对人类基因组的不断解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逐渐揭开人类基因组的奥秘,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1990年,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旨在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完整的测序和研究。

经过13年的艰辛努力,人类基因组总长度被确定为30亿个碱基对,并且已经对其进行了高质量的测序。

这项工作的完成对于人类遗传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重大的科学成果。

二、遗传变异的调查和研究人类基因组中携带着数亿个基因,每个基因都控制着人体内的某一种功能或生化过程。

在这些基因中,有些基因变异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

因此,对遗传变异的调查和研究也成为了人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例如,研究人员曾经发现,缺乏一种名为CYP2D6的基因会增加人患乳腺癌的风险。

同时,其他的研究也证明,某些基因变异还会影响人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在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中,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随着人类基因组的逐渐解析,越来越多的遗传病的基因缺陷被发现,并且也提出了基因治疗的新思路,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这些疾病,减轻病人的痛苦和提高生活质量。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被用来治疗遗传性的失聪症,这是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遗传疾病。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科学家可以恢复耳蜗细胞的功能,从而让患者重新获得听力。

四、人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人类的遗传多样性也是人类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各族群遗传特征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出人类起源、演化和扩散的历史。

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东亚各族群的基因组中共享着5000年前的西伯利亚人的遗传特征,这揭示了古代东亚人类群体历史的演变和扩散。

总之,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一直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这也为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线粒体基因与线粒体疾病的研究

线粒体基因与线粒体疾病的研究

线粒体基因与线粒体疾病的研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能够为身体提供大部分的能量。

而线粒体基因则是编码线粒体蛋白质的基因。

当线粒体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能导致线粒体疾病的发生。

线粒体疾病是一类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包括了一系列疾病,如线粒体脑肌病、线粒体肝病和线粒体神经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线粒体功能不足或缺陷导致的。

这些缺陷往往会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和细胞凋亡,最终导致器官和组织的损害。

一些线粒体疾病的发生与婴儿时期的死亡有关。

婴儿期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癫痫、肌肉无力、心脏衰竭等症状,从而导致早期死亡。

在全球范围内,婴儿时期的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是一种致死性疾病。

线粒体基因突变通常是由母亲遗传给子女的。

这是因为只有母亲会传递细胞内的线粒体和线粒体基因。

因此,如果母亲携带线粒体基因缺陷,那么她的子女也可能患有线粒体疾病。

目前,科学家正在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来研究线粒体基因和线粒体疾病的相关性。

其中,重点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研究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机制在研究线粒体基因和线粒体疾病的相关性时,科学家首先需要了解线粒体基因突变的机制。

这需要使用一系列的实验室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来研究线粒体基因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突变会导致哪些细胞和组织的损害。

2.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线粒体基因在基因编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复线粒体基因的方法来治疗线粒体疾病。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将正常的线粒体基因导入到患者的细胞中来实现。

该方法已经在实验室中获得了成功,并且有望成为治疗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的新方法。

3.使用药物治疗线粒体疾病除了基因编辑技术,治疗线粒体疾病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药物。

这些药物旨在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一些研究表明,氯喹和奎尼丁等药物可能有效地治疗线粒体疾病,但这些药物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在研究线粒体基因和线粒体疾病的相关性时,科学家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线粒体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的质膜内细胞器,其功能主要是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之于细胞,好比发电站之于城市,是人类身体众多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很多疾病的病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线粒体的研究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本文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两个角度去探讨线粒体研究的前景。

目前的研究现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提供ATP,成为细胞能量的主要来源。

在进化历程中,线粒体与核糖体和其他细胞内细胞器一样,由外源性合成核糖体生成的内共生关系演化而来。

现如今,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为线粒体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通过大规模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目前已经破解了线粒体的基因组,对线粒体疾病、线粒体归巢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线粒体抗衰老、抗氧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疾病,既不属于传染病,也不属于罕见病,但这类疾病却危害着人类的身体健康。

由于线粒体数目巨大,位于许多细胞中,所以线粒体缺陷造成的病症具有多样化的表达。

这些病症包括肌无力、癫痫、糖尿病、失智症等常见疾病。

目前,关于线粒体疾病的治疗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研究者为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很多努力,比如基因治疗、代谢调节等。

同时,线粒体疾病的动物模型也得到了很好的建立,不断加深着对线粒体病理的认识。

线粒体与免疫反应在免疫反应过程中,线粒体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发现,线粒体的损伤和功能异常会引起细胞合成的ATP量降低,从而引起细胞代谢的不平衡,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

而一些炎症反应(比如感染)则会刺激线粒体向免疫系统释放MTD(线粒体啮合域)、CpG-DNA等,从而起到促进免疫细胞的介导炎性反应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索线粒体与免疫反应之间的机理,以便为新型抗菌药物设计和治疗炎性病症提供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线粒体的了解不断加深,线粒体的研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线粒体遗传的发展与研究

线粒体遗传的发展与研究

线粒体遗传的发展与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医学水平也在日益提高。

其中,线粒体遗传学的研究备受关注。

线粒体遗传学是一门研究细胞线粒体基因及其功能的学科,它具有重要的生物医学意义和理论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线粒体遗传学的发展与研究。

一、线粒体遗传学的发展历程1961年,第一个人类线粒体DNA序列被发现,这为科学家们深入研究线粒体遗传学奠定了基础。

此后,线粒体遗传学迅速发展,先是确定了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接着又发现了细胞质遗传现象,即线粒体遗传现象,认识到线粒体对于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人们对线粒体基因组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21世纪初,随着整个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对线粒体遗传学的认识也日益深刻。

二、线粒体遗传学的重要性线粒体遗传学在人类健康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线粒体在维持细胞活力方面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其缺陷或异常会引起许多疾病,例如中风、糖尿病、肌肉萎缩症等等。

对于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人们对线粒体遗传学的研究和探索也尤为重视。

最近,我们熟知的网上爆红的扫码就餐,离不开对线粒体遗传学的研究和探索。

生物发酵科技公司Ginkgo Bioworks与同济大学相关团队合作使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当代酵母线粒体基因组中的数十万位,迁移到人类线粒体基因组,成功改变线粒体基因组并生成新的无害“合成”粒体,纯金属疫苗瓶采用微导通技术填充并密封,旨在使疫苗标本更耐用、更安全。

三、线粒体遗传学的研究方法线粒体遗传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接测序法:通过PCR扩增出线粒体DNA,然后进行Sanger测序。

2. 高通量测序法:通过测序仪进行线粒体基因组DNA的快速测序,可以同时研究多个样本。

3. 质谱法:利用质谱仪找到不同的质量/电荷比,并可通过这个方法检测出线粒体基因组中发生的改变。

四、线粒体遗传学的前景在未来,线粒体遗传学将会继续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线粒体DNA在遗传研究中的作用

线粒体DNA在遗传研究中的作用

线粒体DNA在遗传研究中的作用遗传研究一直是生物科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线粒体DNA (mtDNA)作为细胞中的一种独立基因组,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和功能,在遗传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DNA在遗传研究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人类疾病研究、进化研究以及法医学领域的影响。

一、线粒体DNA在人类疾病研究中的作用线粒体DNA在人类疾病的遗传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正常情况下,线粒体DNA主要由母亲遗传给子代,所以可以追踪族群的遗传变异。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突变与一些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韦恩博物馆综合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在线粒体DNA的ATP6基因上发生的突变与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相关。

通过检测患者的线粒体DNA序列,可以发现这些突变,进而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此外,线粒体DNA的不稳定性也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的发生相关。

二、线粒体DNA在进化研究中的作用线粒体DNA在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由于线粒体DNA具有高度保守性和不同个体间的高度变异性,科学家利用线粒体DNA序列进行物种间的进化关系研究。

通过对不同物种的线粒体DNA序列进行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起源。

例如,人类起源研究中,通过对各大洲不同人群的线粒体DNA进行比较,发现非洲人群的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因此得出了" 非洲起源说"的结论。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对了解人类起源和人类迁徙具有重要意义,也揭示了线粒体DNA在进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三、线粒体DNA在法医学领域中的作用线粒体DNA在法医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由于线粒体DNA的高度变异性和不变性,它可以用作法医学鉴定的重要工具。

例如,在刑事案件中,犯罪现场的DNA样本通常很少,此时可以利用线粒体DNA进行分析,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利用线粒体DNA进行法医学鉴定的一个典型案例是解决沙鲁法尔玛公主谋杀案。

人类mtDNA的研究进展

人类mtDNA的研究进展

摘 要 阐 明 mt DNA 的分 子 结 构 、 传 学 特 点 ; 述 人 类 的 mt 遗 论 DNA 疾 病 及 其 防 治 方 法 , DNA 与 mt
人 的 衰 老 及 细 胞 凋 亡 的 关 系。
关 键 词 线 粒 体 mt DNA 疾 病 衰 老 细 胞 凋 亡
3 2 m D A 疾 病 的 防 治 目前 的 热 点 在 于 研 究 一 些 . t N 可选 择 性 寻 找 确 切 的 线 粒 体 遗传 缺 失 的方 法 。 在 线粒 体 中输 人 外 来 的 t N 以 补 充 t N 缺 失 是 一 个 有 效 R A R A 的方 法 , 近期 研 究 显 示 当 补 充 必 需 的输 人 一 引导 因素 时 人 类 线 粒体 能 够 输 人 细胞 可溶 性 t A 衍 生物 。 RN 另一 方 面 利 用 临 界 水 平 的 mt N 异 质 性 的 治 疗 方 法 得 到 发 D A 展 . 用 药 物 进 行 细 胞 培 养 能 够 特 定 地 选 择 野 生 型 应
1母 系遗 传 一 个 卵母 细胞 大 约 拥 有 1 ) O万 一 O万 2 个 线 粒 体 , 个 线 粒 体 至 少 含 有 几 个 D A 分 子 。 每 每 N 但 个 精 子 只 有 几 百 个 线 粒 体 。 而 m DN 的遗 传 表 现 为 因 t A 母 系 遗 传 ( aen lih r ac ) 母 亲 所 携 带 的 m D A m t a n ei n e , r t tN
维普资讯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 0 8年 第 4 3卷 第 5期
人类 m D A的研 究进 展 tN

线粒体基因遗传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线粒体基因遗传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线粒体基因遗传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人类对于线粒体基因遗传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同时也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线粒体基因的基本特征、遗传模式以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线粒体基因的基本特征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因其在内部含有呈螺旋状的染色体,故而可以进行自我复制、自我修复等生物学过程,被称为线粒体基因。

与核基因不同的是,线粒体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是母源遗传的,即只有通过母亲传递。

线粒体基因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在疾病中的重要性。

例如,线粒体在能量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细胞的生存、增殖、分化等直接相关。

如果线粒体基因出现突变或缺失,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线粒体功能失常,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例如肌无力综合征、骨骼肌病变等。

二、线粒体基因的遗传模式如前所述,线粒体基因遵循母源遗传的模式,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在人类的每个细胞内都包含有线粒体,除了卵细胞。

卵细胞内含有丰富的线粒体,而精细胞则几乎不含线粒体。

当卵子和精子融合时,父亲传递的精子中的线粒体将被消耗或降解,而母亲传递的卵子,则以大量的线粒体为胚胎提供足够的能量,从而实现了母源遗传的模式。

线粒体遗传的特殊性给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为突变或缺失的线粒体基因会影响到每个细胞的线粒体功能。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发各种方法来突破这一限制。

三、线粒体基因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来,使用线粒体基因进行疾病诊断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一些重要的突变位点已经被发现,并可以应用于特定疾病的遗传学诊断。

例如,三联体缺失(mitochondrial DNA deletion),它是一种突变形式,在肌肉细胞病患者中较为常见。

同时,例如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该疾病可以通过突变鉴定分析来确认,但仅适用于部分患者。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线粒体基因与人体健康状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线粒体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线粒体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线粒体生物学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线粒体生物学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一个热门领域,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线粒体是细胞中重要的细胞质小器官之一,它们不仅在能量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参与了许多与疾病相关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如今,线粒体生物学已经成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等多个领域。

本文介绍了线粒体生物学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并探讨了在线粒体生物学领域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

一、线粒体的基本特征线粒体是真核生物细胞内的一种细胞质小器官,大小约为1-10微米。

它们是能量代谢和氧化磷酸化的重要场所,同时参与了许多与细胞代谢和疾病相关的过程。

在线粒体膜上,存在着多个电子传递体系,包括呼吸链、三羧酸循环等等,这些电子传递体系能够捕获ATP分子并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

此外,线粒体还能够调节细胞凋亡、抗氧化、钙离子代谢等多种生命活动,故其功能极其重要。

线粒体的遗传信息来自于DN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线粒体DNA被垂直分离并复制,保证后代细胞获得足够的线粒体。

线粒体与染色体不同,其DNA只有数十个基因,编码了许多与线粒体功能相关的蛋白质。

此外,线粒体DNA还具有自主复制和修复的能力。

二、线粒体生物学的基本功能1. 能量代谢线粒体中的呼吸链能够催化氧化磷酸化过程,其中ATP分子的生成是通过电子通过呼吸链的电子载体而实现的。

这是细胞中能量代谢的最终产物,且线粒体的ATP生成效率极高。

2. 参与细胞凋亡过程线粒体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细胞中,线粒体发生氧化应激,引发细胞凋亡过程。

线粒体内膜上的激酶们在接受某些信号后,会导致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导致线粒体内的细胞凋亡因子释放进入胞质,促进细胞凋亡。

3. 调节钙离子代谢线粒体在细胞内起着调节钙离子代谢的作用,参与了细胞的许多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细胞分化等。

线粒体上存在钙离子通道,当信号刺激到某些细胞膜激酶上时会导致线粒体内钙离子水平升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

人类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人类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

人类线粒体DNA的遗传变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研究随着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对线粒体DNA的了解越来越深入。

线粒体DNA是细胞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基因组,与人类的核基因组有很大的不同。

它是仅存在于线粒体内的DNA分子,负责细胞内的能量提供和生命活动的调节。

线粒体DNA的变异在人类遗传学、疾病学等方面非常重要,对人类的健康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线粒体DNA的特点线粒体是细胞内能源中心,它们通过嫁接在内质网上的核心基因组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和酶的调节。

然而,线粒体也具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基因组,即线粒体DNA。

线粒体DNA具有以下特点:1. 短小精悍线粒体DNA只有16.6 kb(kilobase)的长度,相比之下,人类核基因组有3.2 GB(Gigabyte)的长度。

线粒体DNA的简洁性使得它们更容易被研究。

然而,线粒体DNA的变异比核基因组更为常见,且可以在个体内产生更多的变异。

2. 高拷贝数线粒体DNA在每个正常细胞内的拷贝数目非常高。

一个成年人细胞内大约含有1000-2000 个线粒体,并且每个线粒体内含有2-10 个DNA拷贝。

每个细胞内线粒体DNA复制时,拷贝数目可能会有所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线粒体DNA的变异,随后对个体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 仅由母亲遗传由于精子中的线粒体数量以及它们很少被传递给下一代,所以线粒体DNA由母亲传递给子女。

这意味着一个宿主所携带的线粒体DNA只有母亲的线粒体遗传信息。

因此,研究线粒体DNA变异与疾病的关系时,通常会重点关注母亲携带的线粒体DNA变异。

二、线粒体DNA的变异与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线粒体DNA的变异与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变异可以导致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并增加患一些乳腺、卵巢、肝脏、肾脏、胰腺、前列腺、卵巢等癌症的风险。

此外,线粒体DNA变异也与其他疾病如脑卒中、心脏病、罕见疾病、肌肉萎缩症和糖尿病等有关。

线粒体DNA的遗传与疾病

线粒体DNA的遗传与疾病

线粒体DNA的遗传与疾病线粒体DNA,又称为mtDNA,是指细胞内的线粒体中所包含的一种DNA分子。

与细胞质一样,线粒体也是细胞内的一个小器官,其功能是为细胞提供能量。

线粒体DNA具有许多特殊的遗传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的遗传方式与核基因不同。

线粒体DNA的遗传方式是单亲遗传,即只由母亲传递给子女。

这是因为在受精卵中,只有母亲的卵细胞中含有线粒体,而父亲的精子中则没有线粒体。

因此,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成为了研究人类遗传学和疾病发生的热点话题。

与核基因不同,线粒体DNA缺少重组的机制,而且突变率非常高。

因此,线粒体DNA突变可以引起一些疾病。

这些疾病被称为线粒体病。

线粒体病可以在个体发育的早期阶段就表现出来,或者在个体中年后才出现,症状因人而异。

线粒体病可以分为两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线粒体病是由母亲的线粒体DNA同时携带正常和突变两种形式而引起的。

当这两种形式的线粒体DNA在细胞内相互竞争时,就会出现一些症状。

例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线粒体病有麻痹性斜视、舞蹈病和智力障碍等。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线粒体病是由母亲的线粒体DNA仅携带突变形式而引起的。

这种线粒体病发生的风险比显性遗传的情况更高。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线粒体病有癔症性痉挛和中风等。

线粒体病的诊断是从临床症状和生化检测入手的。

例如,通过检测肌肉组织中的线粒体呼吸链酶的活性和某些代谢物的浓度等可以协助诊断线粒体病。

此外,利用基因测序技术也可以识别和分析线粒体DNA中的突变。

目前,治疗线粒体病还没有有效的方法。

但是,借助于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如体外生殖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等,可以通过移植正常线粒体DNA的方法来预防线粒体病的发生。

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线粒体DNA的遗传特点与疾病发生密切相关。

深入了解线粒体遗传,可以为预防和治疗线粒体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研究线粒体DNA还可以从遗传角度解释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具有广泛的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

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进展(完整版)

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进展(完整版)

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进展(完整版)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缺陷会阻碍能量生成,累及骨骼肌和周围神经,导致运动不耐受、痉挛、持续肌无力、共济失调和周围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等。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非常复杂,有多种不同的遗传机制,包括母系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核基因突变的X 连锁遗传[1 ]。

线粒体疾病的临床和遗传表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累及单个或多个系统,也有多种遗传模式,导致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尤为困难。

由于线粒体疾病涉及不同类型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因此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些方法包括通过卵母细胞纺锤体转移将含有缺陷线粒体的细胞质替换为含有健康线粒体的细胞质;通过将致病性点突变mtDNA转换为正常mtDNA,针对线粒体疾病的根本原因,使用通过抗氧化活性来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化合物绕过功能异常的复合体来刺激氧化磷酸化中的电子传递链[2 ]。

1 化学合成物治疗1.1 辅酶Q10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化合物是辅酶Q10。

辅酶Q10在细胞中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自身生成的辅酶Q10 是线粒体中可扩散的电子载体。

但辅酶Q10在疾病治疗中的成功率有限,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尚未批准辅酶Q10用于疾病治疗[3 ]。

辅酶Q10常被用作营养补充剂治疗线粒体疾病。

基于辅酶Q10 的部分有益作用,研究者正在开发相关的化合物用于治疗。

1.2 核苷酸核苷酸作为能量载体,参与机体代谢,与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可供多种生化反应利用。

核苷酸作为RNA及DNA的结构单元参与细胞表达,作为能量载体参与细胞代谢,作为多种辅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代谢反应等。

核苷酸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儿童免疫力及改善肠道菌群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治疗疾病的核苷酸的种类包括鸟嘌呤核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等。

线粒体疾病的研究报告

线粒体疾病的研究报告

线粒体疾病的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线粒体疾病的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对线粒体疾病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我们发现线粒体疾病是一类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复杂,诊断和治疗面临着挑战。

本报告将从线粒体疾病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一、引言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细胞器,主要参与能量代谢过程,包括ATP的产生、细胞信号传导和细胞凋亡等。

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近年来,随着对线粒体疾病的深入研究,人们对其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发病机制线粒体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线粒体DNA(mtDNA)的突变和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

mtDNA突变可以影响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导致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从而引发疾病。

此外,线粒体功能障碍还可能导致ROS(活性氧物种)的产生增加,造成细胞氧化应激,进而损害细胞结构和功能。

三、临床特征线粒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涉及多个器官系统。

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肌肉无力、运动障碍、神经系统症状、心脏病变、视力丧失和听力损失等。

不同类型的线粒体疾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程,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也存在差异。

四、诊断方法线粒体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家族史、生化指标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肌肉活检、血液和尿液生化指标检测、线粒体DNA突变分析和脑电图等。

五、治疗策略目前,线粒体疾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对症治疗、营养支持、抗氧化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临床表现进行干预,如运动康复、心脏支持和视力康复等。

营养支持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供应,维持细胞功能。

抗氧化治疗可以减轻ROS对细胞的损害。

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通过修复或替代异常的mtDNA,恢复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始于20世纪的中期。

线粒体DNA(mtDNA)是位于线粒体内的一种双链环状DNA分子,主要负责调节线粒体内的能量生产过程。

而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含有一些与男性特性相关的基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通过对mtDNA进行序列分析和比较,发现了很多关于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的信息。

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和人群中的mtDNA变异,科学家成功地构建了人类的遗传家谱,并确定了人类起源地和迁徙路线。

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mtDNA序列,科学家还揭示了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近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研究者对mtDNA进行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他们发现mtDNA不仅与线粒体功能和遗传基因相关,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mtDNA突变,发现了一些与肌肉营养不良、耳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的突变位点。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mtDNA突变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与mtDNA相比,Y染色体的研究进展相对较慢。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遗传学研究的深入,关于Y染色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基因变异与男性不育、性别决定和性状相关的疾病有关。

研究人员通过对Y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进行研究,发现了一些与男性不育和其他生殖系统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研究人员还通过对Y染色体的研究,揭示了男性起源和演化的一些重要信息。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起源、进化和疾病发生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相信我们对这两个遗传元素的了解还会不断深化,为人类健康和进化提供更多的启示。

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维普资讯
第3 l卷第 3期
Vo. 1 31, . No 3

宁 医 学



20 0 8年 9月
S p, 0 8 e 2 0
J OURNAL OF JNI I NG DI ME CAL COLL EGE
人类线粒体病 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 展
个 亚型 ; 也有 人提到 自身免 疫或脂质代谢异常 。 O岁前起 2
elsa d terwep n . elPh so ,0 2, 9 1 1 l n h i a o s JC l y il2 0 1 2: 3 e
[ ] htreiR,r at aR Hst n S akxS Ll hjE 9 C a vd Si s v K, i s eA, hn a , ie o P, u v a au l
需 的最小能量输 出, 超过 这 一点 , 出现 疾病症 状 。一 般 就 情 况下 , 线粒 体病患 者会 有 以上 的两个 至多个 病症 , 中的 其

线粒体 细胞病 ( tco di ctpty 0 。 mi hn r ly a ) o a o h
1 线粒体 基因组的特点 线 粒体基 因组是 一个环状双 D A, 酸序列和组成 比较 N 核 保守 , 人类 的 线 粒 体 基 因组 由 1 5 9 p组 成 , 外 环 为 重 66 b 其 ( 链, H) 内环为 轻 ( ) , 一段 非编 码 区( L链 除 D—l p区 ) , o o 外
过程称为复 制分离。随着 突变 型 比例 的增多 , 细胞 获得能
指 因遗 传缺损 引 起线 粒 体代 谢 酶 的缺 陷 , 致 A P合 成 障 导 T
碍、 能量来 源不足而 出现 的一组 多系 统疾 病 , 因此 , 被称为 也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研究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研究

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关联研究导语:线粒体是细胞内能量的主要产生器,也是自身DNA的唯一源泉。

然而,突变的线粒体DNA可能导致一系列遗传疾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正在深入探索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之间的关联。

一、线粒体DNA突变的特点线粒体DNA突变是指线粒体基因的遗传材料发生改变。

与细胞核DNA不同,线粒体DNA具有自主复制和修复能力。

该特性让线粒体DNA突变成为一种可能导致遗传疾病的重要因素。

同时,突变的线粒体DNA并不遵循经典的孟德尔遗传规律,而是通过母系遗传。

这意味着,仅有母亲携带线粒体突变的话,子女将有很高的概率患上相关的遗传疾病。

二、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联线粒体DNA突变与许多疾病有关,其中最突出的是线粒体病。

由于线粒体在能量生产中的关键作用,线粒体病的症状通常涉及到高能量需求的组织,例如神经系统和肌肉。

这些疾病常常表现为神经系统退化、视力丧失、肌无力和心脏病等。

除了线粒体病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线粒体DNA突变与一些常见疾病之间存在某种关联。

例如,有研究表明线粒体突变与糖尿病、癌症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的发生风险有关。

虽然这些关联与线粒体DNA突变的直接原因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但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

三、线粒体DNA突变的诊断与治疗线粒体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症状、家族史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然而,由于线粒体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

因此,研究人员正在不断致力于发展新的诊断方法,以提高准确性和灵敏度。

随着遗传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线粒体DNA突变的治疗也在不断取得突破。

当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治疗和基因治疗。

对症治疗主要通过提供有助于线粒体功能的药物和营养补充物来缓解症状。

基因治疗则试图通过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线粒体DNA来治疗相关疾病。

虽然这些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仍然存在争议,但它们为线粒体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是人类基因组中的两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线粒体DNA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是人类细胞内进行能量合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Y染色体则是男性特有的性染色体,负责决定男性的性别和传递给后代的男性特征。

研究这两个基因的变异和功能对于了解人类进化、疾病发生和家族遗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线粒体DNA和Y染色体主要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线粒体DNA是细胞中作为线粒体的内膜上的循环DNA。

线粒体DNA在功能上主要参与能量合成过程,它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线粒体呼吸链中的ATP合成过程。

线粒体DNA具有许多特殊的特征,如高水平的突变率、不依赖细胞周期的复制和遗传方式的单亲遗传等。

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突变与许多遗传性疾病以及一些老年疾病的发生相关联。

通过研究线粒体DNA的突变和功能,可以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目前,对线粒体DN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人类个体之间线粒体DNA序列的差异,以了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人类线粒体DNA有高度的多态性,并且遗传方式为单亲遗传,这意味着线粒体DNA的遗传基因组能够在人类群体中形成一定的遗传结构。

通过对多个群体的线粒体DNA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揭示不同人群之间的人类进化历史以及迁徙和遗传漂变等过程。

研究线粒体DNA的突变和功能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许多疾病,如线粒体疾病、帕金森病、癌症等,与线粒体DNA的突变和功能异常有关。

研究发现,线粒体DNA的突变与人类衰老、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等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突变及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功能进行研究,可以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与线粒体DNA相比,Y染色体主要存在于男性细胞中,并且只依赖父亲传递给后代。

研究发现,Y染色体中存在着大量的单倍型多态性。

单倍型是指Y染色体上多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组合,不同的单倍型代表了不同群体和个体之间的遗传差异。

线粒体病的研究和治疗新方法

线粒体病的研究和治疗新方法

线粒体病的研究和治疗新方法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被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使得原本无法治愈的疾病得到了更好的治疗。

线粒体病就是其中之一。

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它们主要负责细胞能量代谢。

线粒体病是一类由于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100多种不同类型的遗传性疾病,药物或毒物引起的线粒体损伤等。

线粒体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引起肌肉萎缩、脑炎或智力退化等症状,而且这些症状还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传统治疗方法对于线粒体病的治疗并没有太大的作用,而且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在线粒体病的研究和治疗方面,科学家们利用最新的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线粒体病发病机制,开发出一些新的治疗手段,这些手段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种被广泛研究和使用的新疗法是线粒体转移(mitochondrial transfer)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人类卵细胞中的线粒体DNA或健康的线粒体,将其嵌入到患者的卵细胞中,以代替患者体内异常的线粒体。

这种方法是一种基因编辑技术,尽管其在科学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俗成果,但目前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另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是基于线粒体治疗液的药物疗法。

线粒体治疗液是一种新型的细胞能量支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线粒体病患者的症状。

线粒体治疗液的成分是化学物质,与患者体内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相似,可以为线粒体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氧气,从而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除此之外,临床试验还表明,一些药物可以有效改善线粒体病患者的病情,包括抗氧化剂、干细胞和基因治疗等。

抗氧化剂是一种能够抵消细胞内自由基对细胞损伤的化学物质,可以保护线粒体免受氧化损伤。

干细胞技术可以修复患者体内损伤的细胞和组织,从而有效治疗线粒体病。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来纠正患者体内异常基因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被用于线粒体病的治疗中。

综上所述,线粒体病的治疗方法正日益成熟,不断突破和创新的技术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卷第3期济宁医学院学报2008年9月Vol131,No.3J O URNAL OF JIN ING M EDICAL COLLEGE Sep,2008人类线粒体病的遗传学研究及治疗进展郭岩1陈磊2高立1综述关晶1审校(1济宁医学院2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线粒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质中,它是细胞物质氧化的主要场所和能量供给中心。

线粒体是细胞核外含有遗传信息和表达系统的细胞器,其遗传特点表现为非孟德尔遗传方式,具有半自主性。

线粒体病(m itochondr i opa t hy)是指因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的缺陷,导致AT 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而出现的一组多系统疾病,因此,也被称为线粒体细胞病(m itochondr i a lcy topathy)[1,2]。

1线粒体基因组的特点线粒体基因组是一个环状双DNA,核酸序列和组成比较保守,人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由16569bp组成,其外环为重(H)链,内环为轻(L)链,除一段非编码区(D-loop区)外,均为编码区,共编码13个多肽、22个t R NA和2个r RNA[3]。

D-loop区是一大小约1000bp的调控区,其包含有重链复制起始点、保守序列节段、轻链启动子、重链启动子及终止结合序列等,几乎所有与m t 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相关的调控序列都位于该区。

2线粒体病的种类线粒体病是遗传缺损引起线粒体代谢酶缺陷,使AT P合成障碍、能量来源不足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病变。

m t DNA有很高的突变率[4],当一种突变产生时,细胞同时含有野生型、突变型二种m t DNA时,称为异质性。

异质细胞分裂时,突变和野生m t DNA随机分布到子细胞中。

经过很多代的传递, m t DNA表型向野生型或突变型m t DNA占优势方向漂变,这一过程称为复制分离。

随着突变型比例的增多,细胞获得能量的能力下降直到降低至阈值,即细胞或组织正常功能所必需的最小能量输出,超过这一点,就出现疾病症状[5]。

一般情况下,线粒体病患者会有以上的两个至多个病症,其中的一些往往同时发生,以至于我们把它们归类为某综合征[6]。

2.1肌阵挛性癫痫伴肌肉蓬毛样红纤维综合征(M ERR F)是由于m t DNA8344或8356发生了点突变造成的一种罕见的、杂质性母系遗传病,具有多系统紊乱的症状,包括肌阵挛性癫痫的短暂发作、不能够协调肌肉运动(共济失调)、肌细胞减少(肌病)、轻度痴呆、耳聋、脊髓神经退化等等。

患者肌纤维紊乱、粗糙,线粒体形态异常并在骨骼肌细胞中积累,用Gom or iT r ichrom e染色显示为红色,称破碎红纤维。

M ER-R F病一般在童年初发,病情可持续若干年[7]。

2.2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综合征(K SS)病因尚未明确,50%有家族史,认为系线粒体肌病的一个亚型;也有人提到自身免疫或脂质代谢异常。

20岁前起技术的进展,期待更敏感、更特异的方法面世,这对于病理状态中细胞凋亡的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李跃林,李丽,邓卓军.实验性脂肪性肝病大鼠肝细胞凋亡与组织病理的对比研究.河北医药,2004,26:9292[2]B axa D M,Luo X,Yos h i m ura FK.Gen istei n i nduces apoptos i s i n Tl y m pho m a cell s v i a m itochondri al da m age.Nu tr C ancer,2005,51(1):93[3]Rob ert W,N i co l e G,E li sabeth G,M anfred W.Tw o2col or,fl uores2cence2based m i crop late assay f or apoptosis d etecti on.B io T ech2 n i ques,2002,32(3):666[4]S aafi EL,Konarko w ska B,z h ang S,et a1.U ltrastruct u ral ev i dence t h atapop t os i s is t h e m echan i s m by w h i ch hum an a m yli n evokes deat h i n RINm5F pan creatic i s l et beta-cells.cell B i ol Lnt,2001,25:339 [5]袁兰,陈英玉.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原位检测细胞凋亡1新技术应用,2003,(1):47[6]王晓翔1细胞凋亡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1体育科技2005,26(3):43[7]Bai J,C ederb au m A I.Cycl ohexi m i de p rotects H epG2cells fro m se2rum w it hdra w al i nduced apop tosis by d ecreasi ng p53and phospho2 rylated p53level s.J Phar m acol Exp Ther,2006,319(3):1435 [8]Ravagnan L,Roum i er T,K roe m er G.M it ochondria,the k ill er organ-ell es and t heir w eapons.J CellPhysi o,l2002,192:131[9]Chaturved i R,S ri vastava RK,H i sats une A,Shankar S,L illehoj EP,K i m KC.Augm entati on of Fas li gand2i ndu ced apoptosis by M UC1 m uci n.Int J Onco,l2005,26(5):1169[10]Pavlovs ky Z,Vagunda V.Apop t os i s2sel ect ed m et hod s of detecti on ofapoptosis and as soci ated regu l atory f act ors on ti ssue secti on s of t um ors.C esk Pat o,l2003,39(1):6[11]张丽娟1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及其在药物流产中的应用1医学综述,200814(11):1660[12]Lecoeu rH.Nu clear apop t os i s detecti on by n o w cyt o m etry::i nfl uen ceof endogenou s endonu cl eases.E xp C ellR es,2002,277(1):1 [13]Dobru cki J,Darz ynk i e w i cz Z.Ch ro m ati n condensation and sens i ti vityof DNA i n s i tu t o den aturati on duri ng cell cycl e and apop tos i s-a con f ocalm i croscopy s t udy.M icron,2001,32(7):645[14]尹琰,寿伟璋.流式细胞术Annex i nV细胞凋亡检测方法探讨.东南大学学报,2003,22:169[15]Span L P,Penn i ngs AH,V ier w i nden G,et a.l The dyna m i c proces s ofapop t osis anal yzed by fl o w cyto m etry us i ng Annexi nV/p rop i d i um i o-d i de and am odifi ed i n sit u end abeli ng tec hn iqu e.C yt o m etry,2002,47(1):24(收稿日期2008-06-11)# 260 #病,进展较快,表现CPEO和视网膜色素变性,常伴心脏传导阻滞[8]、小脑性共济失调、CSF蛋白增高、神经性耳聋和智能减退等。

K SS型表现为眼外肌瘫痪伴视网膜色素变性和/或心脏传导阻滞,身材矮小,智能减退,神经性难听,小脑性共济失调,多由m t DNA片段缺失造成。

2.3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M ELAS)m t DNA3243发生了点突变造成的疾病,患者多在5~15岁起病[9],儿童期发病较多。

表现突发的卒中样发作,如偏瘫、偏盲和皮质盲、反复癫痫发作、偏头痛和呕吐等,病情逐渐加重。

CT和M R I可见枕叶脑软化,病灶范围与主要脑血管分布不一致,常见脑萎缩、脑室扩大和基底节钙化;血和脑脊液乳酸增高。

2.4亚急性坏死性线粒体脑肌病(Le i gh)亚急性坏死性脑脊髓病又称为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营养不良及肝、胃肠疾病症状,进行性智力衰退及听力障碍,开始可有肢体无力、视力减退(视神经萎缩或皮质盲)、眼球运动障碍、眼震及抽搐等,病情恶化后呈木僵状态,肌强直阵挛,可因球麻痹及呼吸困难而死亡。

2.5线粒体DNA缺失综合征(M D S)通常在婴儿期发病,该病症导致肌肉无力和/或肝功能衰竭,脑损伤则非常罕见。

/懒散状0,喂食困难,发育迟缓也很常见,PEO和惊厥较少见。

2.6线粒体神经消化道脑肌病(M NG IE)发病年龄通常20岁之前,该病可导致PEO、上睑下垂症、四肢无力以及消化道(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慢性腹泻及腹痛。

另一个常见症状是外周神经疾病(周围神经障碍症状,可导致感觉丧失及肌肉无力)。

2.7神经病、共济失调及色素性视网膜炎(MAR P)可导致神经疾病、共济失调以及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恶性病变,导致视觉丧失)。

亦能导致发育迟缓、惊厥和痴呆。

2.8L 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LHON)是一种主要累及黄斑束纤维,导致视神经退性变的线粒体性遗传病。

本病由von G rae f e最早于1858年报道。

1871年,Leber s'收集了16个家庭中55例,并明确为一种独立的遗传性疾病;E ri ksen于1972年提出本病为线粒体m t DNA的突变所致;1988年W a-l lace等人在患LHON家族中鉴定出线粒体DNA第11778碱基对发生突变。

本病具有母系遗传和倾向于男性发病的特点,起病年龄一般为青少年时期[10],我国平均为20.2岁。

2.9P ea rson综合征Pearson综合征是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的OXPHOS疾病,主要影响骨髓,表现为严重输血依赖性大细胞性贫血,伴不同程度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