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体疾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的功能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线粒体的功能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线粒体作为上古细胞的代表,成为了生物科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
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发生器和细胞内物质转移的中心之一,对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研究与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广泛关注。
一、线粒体的生物学功能线粒体是一种A型属于原核细胞分支的独立亚细胞,其细胞质内侧属于内质网,结构较为复杂,与其他亚细胞的结合紧密,是细胞内最主要的生物合成机制之一。
线粒体可以通过氧化的过程产生大量的ATP,而ATP则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重要物质,它可以为细胞驱动酶和其他大分子合成提供能量。
同时,线粒体还参与了脂代谢、鉴定细胞凋亡和细胞信号传递等生理过程。
二、线粒体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与许多疾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线粒体功能的损害会导致肌肉萎缩、神经退行性变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线粒体的功能也与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
目前,科学家们正通过对线粒体的研究,寻找能够治疗及预防这些疾病的方法。
三、线粒体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线粒体在药物研究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药物的研发过程非常繁琐,许多药物最终无法通过临床试验。
但是,通过对线粒体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筛选药物的方法。
科学家将药物作用于细胞,然后通过测量细胞内线粒体的ATP水平来判断药物的有效性。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研发的效率,减少试验的时间和成本。
四、线粒体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线粒体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利用线粒体修复技术,将健康的线粒体移植到患者的细胞中,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此外,线粒体还可以用于现代医学中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线粒体DNA突变与某些遗传性疾病有关,通过检测线粒体DNA突变,可以诊断和预测疾病的发生。
此外,科学家们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原理,开发新型的药物和抗氧化剂等,以保护人体正常的线粒体功能。
总之,线粒体作为生物学研究中的热门课题,其功能的研究和应用前景也越来越被广泛关注。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类疾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和人类疾病线粒体作为细胞内的能源中心,负责人体能量的生产和维持各种重要生物活动。
如果线粒体出现功能障碍,就会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改善线粒体功能成为重要治疗手段。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疾病发生线粒体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来提供细胞能量,但是线粒体还参与了脂肪酸代谢、细胞死亡和细胞信号转导等多种生物活动。
线粒体结构复杂,包括线粒体内膜、外膜、线粒体基质、内质网等。
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ATP合成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氧化应激等现象。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疾病种类很多,比如遗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其中代表性的疾病有:1.线粒体脑肌病:是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症状包括肌无力、痉挛、听力和视力受损等。
2.眼肌型线粒体病:是一种早发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视力下降、眼肌运动障碍等。
3.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葡萄糖代谢紊乱,加重了糖尿病的进展。
二、改善线粒体功能的治疗手段因为线粒体功能障碍参与了很多生物活动,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也多种多样。
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1.药物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导致氧化应激和炎症等不利影响,可以使用抗氧化剂和炎症抑制剂来改善线粒体功能。
2.营养治疗:线粒体需要多种营养物质辅助其生产ATP,如维生素B族、辅酶Q10等。
通过摄入适量的这些营养素可以增强线粒体功能。
3.细胞治疗:将健康的线粒体注入患者的细胞中,以替代病变的线粒体。
4.基因治疗:通过给患者注射含有正常线粒体DNA的向量,或者使用CRISPR-Cas9等技术修正患者DNA中的线粒体基因来治疗线粒体疾病。
三、未来研究方向当前针对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仍比较有限,而且很多治疗手段还未经过严格的临床研究。
未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1.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研发更有效的线粒体治疗手段。
2.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评估已有治疗手段的效果和安全性。
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
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研究在人体内,线粒体被认为是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之一,同时也与多种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联。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对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的研究也渐渐深入。
第一部分:线粒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线粒体是一个细胞内的器官,其负责供应细胞能量,同时也参与调节细胞的凋亡和细胞的再生。
线粒体除了能合成ATP以外,还负责生物氧化反应,参与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活动。
线粒体的质量与活力对于细胞以及整个生物的存活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相关性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亚急性联合变性等都与线粒体失调相关。
具体来说,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的能量代谢问题是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帕金森病就是一个例子。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神经元死亡引起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也在不断增加。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多数的病例是由于线粒体缺失所引起的,这会对神经元能量代谢功能造成影响,从而导致需氧代谢减少、氧化应激以及脂质过氧化作用,进而造成细胞内环境的恶化。
第三部分:线粒体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针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手段多数是针对特定的症状而采取的,难以治愈或减轻相关疾病的根本原因。
新型治疗方法可以选择靶向线粒体进行设计。
近年来,针对线粒体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有了不少进展。
首先,一些细胞通讯的分子机制是非常有利于线粒体功能的改变和修复的。
例如,细胞内自噬机制、神经胶质细胞对于神经元的支持等都能够促进线粒体的修复或减轻受损。
其次,类似如NAD+充当的电子供体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法。
这是Humedics 公司在研发治疗方法时,利用NAD+拆分反应制造出对应的NAD+前体,以达到激活线粒体的目的。
最后,干细胞疗法也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逐渐显示了其效果。
它可以促进在病变区产生新的神经细胞,以帮助调整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细胞缺损。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个重要细胞器,它在人体内起着关键的能量代谢和调节作用。
线粒体内的功能障碍或突变,在一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一、线粒体功能的重要性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中心”,主要通过氧化磷酸化过程合成三磷酸腺苷(ATP),这是细胞内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单位。
线粒体还参与细胞信号转导、钙离子平衡、细胞凋亡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因此,线粒体功能对于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和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二、线粒体疾病的分类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内部的突变、缺陷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类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的不同,线粒体疾病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线粒体DNA突变引起的疾病:线粒体DNA突变可遗传自母系,主要影响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代谢功能,导致机体在能量供应和细胞代谢方面出现问题。
其中,常见的疾病包括线粒体脑肌病(MELAS)、线粒体脱氢酶复合体Ⅱ/Ⅲ缺乏症等。
2. 核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核基因突变影响线粒体的合成、运输和功能,会导致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这类疾病中最常见的是线粒体酶复合体Ⅰ缺乏症、线粒体酶复合物Ⅳ缺乏症等。
3. 线粒体融合和分裂异常引起的疾病:正常的线粒体需要不断发生融合和分裂过程来维持其数量和功能。
而当融合和分裂过程异常时,会导致线粒体形态异常和功能受损,例如Charcot-Marie-Tooth病。
4. 环境因素引起的线粒体疾病:一些外界因素,如辐射、药物、化学物质等,也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引发线粒体疾病。
例如,长期使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导致线粒体损害。
三、线粒体疾病的症状和诊断线粒体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症状涉及多个系统,如神经系统、肌肉、心脏、肝脏等。
常见的症状包括肌肉无力、神经系统症状(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协调障碍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肝功能异常等)等。
诊断线粒体疾病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遗传学检测。
例如,通过线粒体DNA测序可检测到线粒体DNA的突变,帮助确定诊断。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肾脏病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糖尿病肾脏病孙佩文 孙铸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南京214000)摘要 糖尿病肾脏病(DKD)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DKD的发病机制迅速成为研究热点。
DKD的发病机制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但普遍认同的是,糖代谢的异常是DKD起始的重要原因。
同时,能量代谢也被发现是DKD的进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简述了糖代谢紊乱在DKD进展中的影响,并概述了参与能量代谢的线粒体的功能障碍在DKD中的作用。
关键词 糖尿病肾脏病;糖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中图分类号 R34;R339 从2000年至2014年,我国大陆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从7.1%增长至10.1%[1]。
WHO发布,至2016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22亿。
伴随着糖尿病患病人数稳步递增的趋势,作为糖尿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的DKD已刻不容缓地进入研究者的视野,DKD的发病机制迅速晋升为研究热点。
目前与DKD发病机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流动力学改变、蛋白激酶、细胞因子、遗传易感性等方面。
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表明,能量代谢是DKD进展的重要途径[2~4]。
其中,糖代谢的异常被认为是DKD起始的重要原因。
同时,参与能量代谢的线粒体功能障碍被发现在促进DKD的进展中首当其冲。
一、高血糖是DKD的始动因素“nosugarnodiabetics”,高血糖是引起DKD的最主要因素[5]。
早期,高血糖会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最终导致肾小球超滤现象的发生。
高血糖还能使得近端肾小管重吸收钠增加,同时伴有钠 葡萄糖共同转运体(SGLT1与SGLT2)转运钠的增加,近端肾小管再吸收的增加引起向致密斑和远端肾小管传递钠的减少,肾小管 肾小球反馈刺激下调,从而增加肾小管肾单位的肾小球滤过率。
除了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葡萄糖还是细胞的能量底物。
高血糖能够导致许多代谢途径的激活。
线粒体的变异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线粒体的变异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人类身体内的每个细胞都包含有许多“小机器”,它们被称作线粒体。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功能区域,它是能量的主要产生者。
在线粒体内,脂肪和糖类等能量源荷物被逐步氧化分解,生成一种叫做ATP的高能化合物。
细胞多数动态代谢过程都靠ATP供能来维持,是人体生命过程的重要发动机之一。
在人体内,线粒体广泛分布在心肌、脑组织及骨骼肌等具有高能量消耗的组织,因此,线粒体与人体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
线粒体是独立的小器官,它拥有自己的DNA,与细胞核的DNA不同,线粒体DNA是一个环状分子,大小为细胞核DNA的十分之一。
运输线粒体遗传物质的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细胞器,称谓为胚胎发育中的细胞线粒体,简称“mtDNA”。
线粒体DNA具有自我复制、自我修复、自我转录、自我翻译等功能,是生命力很强、变异率较高的双链短分子。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线粒体DNA的变异与许多疾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1. 线粒体DNA突变的种类人线粒体DNA中的突变可分为以下四类:(1)点突变点突变是线粒体DNA变异的一种常见形式,它比较常见的有四种基本类型:硬件突变、软件突变、同义突变和非同义突变。
硬件突变是在编码区产生的位点变异,它能够改变氨基酸序列从而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它是导致线粒体性状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软件突变是不在编码区的位点变异,这种变异的主要作用是为维持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提供支持,例如可以调节晶体样式或通过提供催化能量保持健康状态。
同义突变是编码区的位点突变,但是不改变氨基酸的序列。
在这样的突变中,有时同义突变甚至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突变基因中传输的情况下可以创造大量变异。
非同义突变是编码区的位点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的改变。
这种突变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非同义突变可能会导致多个变异基因中发生酶缺失导致的变异受影响。
(2)插入缺失插入缺失是指线粒体DNA中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被插入或删除的情况。
线粒体功能调控与疾病关系研究
线粒体功能调控与疾病关系研究人类身体内有数以千计的细胞,每个细胞都需要进行代谢,这意味着需要不断的能量供应。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小结构,它主要负责细胞内代谢所需的能量的生产。
在完成这项重要功能的同时,线粒体扮演了其他角色,例如参与钙调节、细胞凋亡以及细胞自身修复等等。
显而易见,线粒体功能的正常运作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
本篇文章将讨论线粒体功能调控、疾病与科学家们已经进行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的机制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和储存细胞内能量,也被称为细胞呼吸。
在糖、脂肪和其他能量化合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中,线粒体将这些物质氧化成 ATP,然后将生成的 ATP 导出到细胞中的其他位置以满足细胞能量需求。
因此,细胞内氧化与线粒体的作用息息相关。
线粒体还参与了其他更加微妙的机制,例如细胞内钙平衡调节,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自噬机制以及抗氧化机制等。
维持线粒体正常状态的细菌抵御病原菌感染的能力也与此有关。
线粒体调控与疾病线粒体在许多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这些疾病包括但不限于:1.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指由于身体代谢异常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肥胖症、脂代谢紊乱等。
代谢紊乱减少了线粒体储存和转移细胞内能量的能力,从而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表明,肥胖症和糖尿病等代谢疾病也会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这直接影响细胞的葡萄糖代谢和线粒体的热量产生能力。
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线粒体功能异常也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例如,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神经元中线粒体数量和质量明显降低,这会导致能量代谢不足、氧化应激等问题。
爱滋病患者中也出现类似线粒体功能不良症状。
3. 肌肉疾病线粒体的另一个特殊应用领域是肌肉功能。
线粒体病是一类由线粒体功能缺陷引起的肌肉疾病,症状包括肌肉无力、肌肉乏力甚至成像学表现差异较大的传统期间性麻痹,常常与肥胖、代谢紊乱、呼吸肌无力、反复二尖瓣脱垂、外眼肌麻痹等疾病连锁出现。
累计发病风险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发病机制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发病机制线粒体是细胞中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参与细胞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等重要生命过程。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很多人不太熟悉的一个概念,但是它却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定义、发生机制、疾病与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定义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和供应能量,对于人体而言,线粒体是不可或缺的。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指线粒体内发生一系列异常变化,导致能量合成和供应能力下降的一种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体内线粒体往往会出现功能障碍,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二、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线粒体DNA(mtDNA)异常:人体内的线粒体DNA紧密地包裹在线粒体内,在复制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异常。
mtDNA异常是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ROS(活性氧)产生增加:ROS是一种有氧氧化产物,在身体内参与多种生物过程。
但是,过多的ROS会直接损伤线粒体的膜和酶系统,从而引发线粒体功能障碍。
3.线粒体膜的功能改变:线粒体膜在整个线粒体功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膜的功能改变会影响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供应。
三、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疾病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疾病:1.脑血管意外:脑部的细胞依靠线粒体合成能量,但是如果线粒体功能障碍,就会引起脑部器官的损伤,进而导致脑血管意外。
2.肥胖:肥胖人士的线粒体功能一般较差。
线粒体功能障碍会导致身体脂肪的堆积,进而导致肥胖。
3.2型糖尿病:线粒体功能障碍还会引起胰岛素分泌异常,进而导致2型糖尿病。
4.癌症: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癌症的关系非常密切。
研究发现,癌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受到了很大损害,影响了癌细胞的生长和存活。
四、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治疗线粒体功能障碍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还没有对应的特效药物。
不过,对于一些可逆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通过药物干预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方式进行治疗。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中药防治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基础研究进展
◇综述与讲座◇摘要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 )是临床上常见的疑难杂症,其致残率高、预后差的特点,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
SANFH 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量的糖皮质激素会导致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异常,发生氧化应激、线粒体自噬、以及线粒体动力学改变,导致细胞受损或死亡,进而导致股骨头内骨代谢失衡、血流异常,加速了SANFH 的发生发展。
中药有着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在SANFH 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疗效。
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和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调控相应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多靶点改善线粒体功能,显著防治SANFH 的发生发展,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该文综述了SANFH 与线粒体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药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来防治SANFH 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中药调控线粒体功能来治疗SANFH 提供一定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线粒体功能障碍;中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816.8;Q7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2501(2023)06-0688-09doi :10.12092/j.issn.1009-2501.2023.06.012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SANFH )是一种常见的疑难病症,其早期发病隐匿且病程进展迅速,该病致残率高、预后差。
长期或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GC )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GC 可通过多种途径导致骨代谢异常、股骨头血液供应受阻、脂代谢紊乱。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SANFH 发生率约24.7%~34.6%,并呈逐年上涨趋势[1]。
SANFH 具有高致残率、低治愈率的特点,为我国的医疗保健系统带来不小的负担。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疾病关系探究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疾病关系探究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种细胞器,负责产生细胞所需的能量。
这种能量主要通过线粒体内呼吸链系统产生,进而转化为细胞所需的ATP。
线粒体的健康和能量产生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至关重要。
然而,许多疾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MFD)有关。
本文将探讨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疾病之间的联系。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肌肉疾病线粒体在身体中的细胞可以发生一种称为线粒体病的疾病。
这种疾病与细胞内线粒体DNA的变化或线粒体数量的缺乏有关。
线粒体病多表现为肌无力、心肌病、神经病变和视网膜萎缩等症状。
其中,肌肉骨骼系统可能是线粒体病最突出的表现,肌无力会导致肌肉弱化甚至不能使用。
线粒体脂肪肌肉疾病(MELAS)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线粒体病,其表现为肌肉疼痛、麻木和障碍,同时还表现为多种其他症状,如猝死倾向、视力丧失、耳聋、呼吸困难、心肌病等。
二、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疾病除了线粒体病外,MFD与其他神经疾病也有紧密的联系。
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可以被归结于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和脊髓的疾病都可能发生。
例如,线粒体病变可以导致帕金森病的一些症状,包括身体僵硬、震颤和运动迟缓。
还与阿尔茨海默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有相关性。
三、线粒体功能障碍与代谢疾病线粒体病还与代谢性疾病有关。
代谢疾病通常指的是从基因到酶等各层面的代谢障碍性疾病,关键步骤发生故障时该代谢通路便受影响。
例如,丙酮酸和乳酸堆积,氨基酸代谢中的高血症等都与MFD有关。
代谢疾病还包括能量代谢障碍,最常见的是糖尿病。
与线粒体功能有关的代谢疾病还包括肥胖,由于线粒体对脂肪酸处理的缺陷,导致能量在身体里转化为脂肪而不是葡萄糖。
此外,线粒体功能的障碍也与某些心血管、消化道和免疫系统疾病有关。
四、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研究策略鉴于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多种疾病存在关联,研究人员需要探索与该问题有关的各种方面。
首先,需要确定线粒体障碍在不同疾病中的作用,探讨影响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因素和机制,并提供开发治疗和预防策略的机会。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摘要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是在糖尿病病程中发生的认知功能减退,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
线粒体自噬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成分,起到清除细胞内受损线粒体、维持线粒体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对维持线粒体的健康形态与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该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认知障碍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
糖尿病显著增加了认知障碍相关疾病的风险[1 ]。
据报道,糖尿病使全因痴呆的风险增加1.25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风险增加1.43倍,血管性痴呆风险增加1.91倍[2 ]。
认知障碍导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经济负担增加,特别是在年幼患者和年老患者中,影响前者的神经功能发育、加剧后者的失能,增加家庭照护的负担[3 ]。
因此,探究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机制有助于为防治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的作用日益凸显[4 , 5 ]。
认知功能的基础是高度依赖能量的神经元的生存与活动。
同时,神经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代谢合作,如神经递质再摄取、氧化应激防御和能量底物传递也依赖于能量可用性。
线粒体不仅负责能量生成,同时也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调控细胞内Ca 2+稳态、免疫反应和细胞凋亡等,对维持细胞生存至关重要。
线粒体自噬是细胞中一种选择性自噬的过程,是线粒体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通过选择性清除受损线粒体,起到维持正常线粒体的数量与质量、保护线粒体功能的作用[6 ]。
线粒体自噬的异常是造成线粒体功能异常的机制之一。
因此,本文就线粒体自噬在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中起到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糖尿病相关认知障碍的防治提供新的方向与理论依据。
线粒体对人类疾病的贡献和作用机制分析
线粒体对人类疾病的贡献和作用机制分析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分子,而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能够自主繁殖的细胞器,可以产生能量并且参与许多重要的细胞过程。
线粒体的细胞质遗传学多年来一直被普遍地认为是人类遗传学和疾病诊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线粒体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人类疾病中的贡献。
一、线粒体的作用机制线粒体是细胞中的一个复杂的细胞器,对于人体内细胞的功能维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线粒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量产生线粒体产生细胞内能量的过程是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作用的产物。
其作用是通过氧化还原过程的链式反应,将底物分子中的能量在体内传递,最终转化为细胞分子内能量形式的反应过程。
线粒体本身的能量产生能力直接关系到细胞生存的能力。
2. 细胞呼吸线粒体能够对ATP的生成提供贡献,而ATP的产生对于生命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细胞在进行呼吸过程时需要产生高效的ATP系统,否则就无法提供所需要的能量支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3. 超氧化物释放线粒体在细胞中角色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产生超氧化物,也是细胞中产生活性氧的最主要来源。
活性氧是一种极具氧化性的化学物质,能够极大地影响细胞本身的生命活动。
二、线粒体在人类疾病中的贡献线粒体浓度过低、线粒体DNA替代的点突变等都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从而导致许多细胞的体内功能失调和病理性变化。
1. 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是细胞内存在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线粒体DNA变异和突变。
由于人类母体细胞内的线粒体可以通过卵子传递给下一代,因此,这类疾病的遗传性质是很特殊的。
现代治疗手段能够通过疾病基因突变诊断和治疗,但其基因诊断涉及技术难度较大。
2. 能量代谢障碍能量代谢障碍是线粒体缺陷和线粒体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
由于线粒体能源生产的不足,细胞缺乏正常的能源供给,从而导致一些机体失去细胞机能。
身体的多个器官,特别是大脑,对能量的需求非常高,它们往往是出现能量代谢障碍的先兆。
3. 肿瘤线粒体与肿瘤之间存在实质性的关联。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障碍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摘要:心力衰竭可引起心肌能量供应不足,心肌抑制,心输出量下降,严重时危及生命。
在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力衰竭时,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表现为,ATP产量减少,mtDNA受损,氧化应激,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等。
该文探讨了心力衰竭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心力衰竭;线粒体心力衰竭是众多心脏疾病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包括心输出量下降,心脏负荷增加等。
心脏负荷增加最初反应表现为心肌肥厚,并逐渐从心功能代偿,急性或慢性进展到失代偿,为了了解这一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并发现新的分子治疗靶点,线粒体功能障碍成为了研究的热点[1]。
研究显示,在心衰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线粒体功能障碍是直接加剧心衰的重要的因素之一。
该文旨在探讨心衰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研究进展。
心力衰竭时,线粒体功能障碍的机制包括:1.ATP动力学线粒体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当线粒体通过氧化磷酸化生成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的过程出现异常时,可导致心脏功能受损。
研究发现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上的呼吸超复合体,由复合体I/二聚体Ⅲ/Ⅳ可组成[2],是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基础单位。
心衰时线粒体复合体I/Ⅲ活性降低,并使得构成复合体Ⅳ的亚单位Ⅵa及Ⅳb错构,从而影响线粒体呼吸作用及活性[3]。
线粒体DNA(mtDNA)是线粒体内环状双链的DNA分子,心衰时mtDNA表达复合物出现障碍,引起线粒体的生物损伤和不可逆的功能障碍,促进心衰的发展[4]。
由此可见,线粒体呼吸链,质子泵,ATP合成酶任一环节的异常,都会导致线粒体ATP产量减少,并进一步导致心脏功能障碍,最终进展为心衰。
2.循环及微血管改变关于心衰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中,人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微血管的功能障碍[5]。
其实质是冠脉血流分布不均匀。
Elbers PW通过检测心衰患者的冠脉侧流暗视野成像显示了其微循环的损伤。
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线粒体是人体细胞内的一个重要生物体,能够提供细胞所需的能量,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若线粒体发生异常,则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对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非常重要。
目前,线粒体疾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线粒体自身发生的异常所引起的,另一类则是由于核基因突变引起的。
前者被称为原发性线粒体疾病,而后者则被称为继发性线粒体疾病。
针对原发性线粒体疾病,目前尚未有有效的预防方法,治疗多以缓解症状为主。
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养护疗法和遗传咨询两种。
养护疗法包括提供适当营养、减少运动等方式,以缓解症状。
而遗传咨询则是建议患者生育前经过基因检测,尽可能降低下一代出现疾病的风险。
继发性线粒体疾病则更加复杂。
继发性线粒体疾病的治疗涉及到两种基因: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
目前,医学界主要关注的是核基因突变所导致的继发性线粒体疾病。
对于这类疾病,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细胞质内转化技术(cytoplasmic transfer,简称CT)可以有效地预防线粒体疾病的发生。
细胞质内转移技术是一种不涉及核基因的技术,它的核心是将一个健康的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与一个有核基因的卵母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含正常线粒体的卵母细胞。
这个卵子之后可以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受精,产生一个健康的婴儿,并避免婴儿患上原发性线粒体疾病或继发性线粒体疾病。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批准了CT技术用于临床治疗,如英国和美国等。
然而,这项技术仍然存在种种争议和问题。
首先,CT技术涉及到人的基因,其安全性和伦理性也一直备受关注。
此外,CT技术需要大量的技术和专业知识才能实现,这也会增加其使用的难度和成本,限制其普及率。
总体而言,线粒体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虽然CT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线粒体疾病的发生,但需要注意合理使用CT技术并遵循伦理学原则。
同时,对原发性线粒体疾病的预防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提高对患者的医学教育和遗传咨询。
线粒体代谢产物和异常在人类代谢和疾病方面的研究
线粒体代谢产物和异常在人类代谢和疾病方面的研究线粒体是细胞内的一个特殊膜壳结构,其发挥着类似于细胞内能源中心的作用。
线粒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物质成为线粒体代谢产物。
这些物质在细胞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也与很多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1. 线粒体代谢产物的种类和功能线粒体代谢产物的种类非常多,其中最为知名的包括能量分子ATP、有机酸、氨基酸、脱氧核糖核苷酸等等。
这些代谢产物在细胞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ATP是线粒体代谢中最为重要的代谢产物。
当线粒体将葡萄糖和氧气转化为ATP时,细胞可以利用这些能量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例如肌肉的收缩、细胞的分裂等等。
除了能量分子ATP,线粒体代谢还能产生一系列有机酸和氨基酸。
这些代谢产物能够提供能量并参与脂质、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增殖和分化。
此外,线粒体代谢还能生成一些细胞所需的物质,例如细胞色素C、硫醇还原酶和蛋白质等。
这些物质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2. 线粒体代谢异常和疾病的关系线粒体代谢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非常常见。
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影响线粒体代谢,例如营养和环境的变化、毒素、药物等等。
当线粒体代谢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各种疾病。
线粒体代谢异常是许多常见疾病的原因。
例如,糖尿病患者产生了大量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能够损伤线粒体DNA,从而导致线粒体异常。
这种异常又会引发各种代谢和免疫反应,最终加剧糖尿病的发展。
类似地,线粒体异常还与各种其他常见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
例如,心脏病、帕金森病、癌症等等都与线粒体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过度使用抗生素、一氧化氮和其他镇痛药物也会影响线粒体代谢,从而导致不同类型的疾病。
3. 线粒体代谢产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对线粒体代谢和异常的研究逐渐深入,线粒体代谢产物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也逐渐得到了应用。
一些线粒体代谢产物的测量可以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线粒体DNA的异常可以用作早期癌症的标志。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线粒体功能与疾病的关系线粒体是一种细胞质内的细小器官,主要的功能是能量产生。
它们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细胞中,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把食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内的能量。
线粒体是细胞的核心,如果它们无法正常运作,身体的健康也将面临威胁。
线粒体的构造线粒体是一个椭圆形的细胞器,在外部被围绕着一层包裹物。
线粒体的内部包含两种物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空间。
线粒体基质是线粒体内部的液体,它包含了用于产生能量的酶和其他蛋白质,以及消化线粒体内膜空间中的垃圾的酶和其他蛋白质。
线粒体内膜空间位于基质的外层,它和线粒体内膜一起构成了线粒体的二层膜结构,这两层膜之间形成了线粒体呼吸链。
通过线粒体呼吸链,线粒体能够产生ATP,供细胞分裂、运动和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
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是由于线粒体内某些基因的变异,造成线粒体DNA(mtDNA)的异常而引起的。
这些异常导致线粒体DNA无法正常工作,影响了线粒体的功能。
线粒体疾病包括一个广泛性的疾病谱,从儿童致命性的疾病到晚年时期的慢性疾病都有。
它们引起的症状也各不相同,但通常包括肌肉和神经系统的受损、心血管病、肝脏疾病等。
遗传性线粒体疾病是由于母体基因突变引起的。
这些基因不会跨越胎儿的核DNA,而是来自母亲的mtDNA。
mtDNA继承是单亲继承的,母亲将mtDNA传给她的子女。
如果一个人携带了某些线粒体病变的突变,他们的所有后代都将被感染。
这种疾病将对线粒体的呼吸链造成影响,导致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能量。
这些疾病通常影响对心肌和神经细胞等高能效细胞的需求最大的组织和器官。
不幸的是,截至目前,线粒体病变的治疗方式只是对症状进行缓解的治疗措施,而不能治愈或逆转病变。
线粒体功能和身体健康线粒体在身体健康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线粒体的功能和身体健康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
线粒体的呼吸链产生的能量用于身体的细胞分裂、新陈代谢、免疫、生殖、养分摄取等多个生理和代谢过程,这些过程是我们的身体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线粒体自噬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为促进中药药效物质挖掘、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以及创新中药研发等提供参考。
方法:以“线粒体自噬”“机制”“疾病”“中药”“部位”“成分”“Mitophagy”“Mechanism”“Disease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erbal medicines”“Site”“Component”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各数据库建库起至2018年5月,就线粒体自噬的分子机制、相关疾病及中药(包括活性部位/成分)对其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汇总与分析。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925篇,其中有效文献54篇。
线粒体自噬的调控主要由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Nix/BNIP3、Mieap、FUN14结构域包含蛋白1(FUNDC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UNC-51样激酶1(ULK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等蛋白介导,其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肿瘤、心脏疾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肝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肝损伤等)、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抵抗、尼曼匹克氏病等)的发生。
部分中药活性部位/成分(三七总皂苷、槲皮素、白藜芦醇、姜黄素、褐藻素等)可通过激活AMPK、抑制Pink1/Parkin途径、增强Beclin1的表达等方式来调节线粒体自噬。
深入研究中药对线粒体自噬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为揭示中药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及本质、提高新药研发与临床治疗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粒体自噬;自噬机制;疾病;中药;活性部位;活性成分;调节作用线粒体自噬(Mitophagy)是指细胞通过自噬的机制选择性地清除受损或功能不完整的线粒体的过程。
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异常在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71012,81870787);军队青年培育项目(16QNP117)作者单位:710032 西安,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口腔疾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关节病科通讯作者:焦凯,副教授,主治医师,博士,电子信箱:kjiao1@fm mu.edu.cn线粒体结构及功能异常在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覃文聘 闫舰飞 焦 凯摘 要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为人类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在人体衰老以及多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随着对软骨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及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线粒体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在OA软骨退变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
本文将围绕线粒体改变在O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调控线粒体功能阻断或缓解OA进展两个方面展开综述。
关键词 骨关节炎 线粒体 自噬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9/j.issn.1673 548X.2020.05.039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人类最常见的关节退行性疾病,最新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有2.42亿人罹患骨关节炎[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这个数字还在快速上升,由OA疾病引起的经济投入占到发达国家GDP总量的1 0%~2 5%[2,3]。
OA较高的发生率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使其成为致残的重要原因[4]。
随着疾病的发展,OA进展到晚期往往需要关节置换,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以及沉重的经济负担[5]。
目前认为OA发病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致病因素包括异常生物力、遗传因素、细胞老化与凋亡、局部炎性因子、自由基及蛋白酶等。
关节软骨退变被认为是OA典型的病理特征,由于软骨组织中没有血管和淋巴管,因而软骨细胞被认为生活在缺氧的环境中。
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进展(完整版)
线粒体疾病治疗研究进展(完整版)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ATP。
线粒体氧化呼吸链的缺陷会阻碍能量生成,累及骨骼肌和周围神经,导致运动不耐受、痉挛、持续肌无力、共济失调和周围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等。
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非常复杂,有多种不同的遗传机制,包括母系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核基因突变的X 连锁遗传[1 ]。
线粒体疾病的临床和遗传表型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可在任何年龄发病,累及单个或多个系统,也有多种遗传模式,导致线粒体疾病的治疗尤为困难。
由于线粒体疾病涉及不同类型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因此治疗线粒体疾病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些方法包括通过卵母细胞纺锤体转移将含有缺陷线粒体的细胞质替换为含有健康线粒体的细胞质;通过将致病性点突变mtDNA转换为正常mtDNA,针对线粒体疾病的根本原因,使用通过抗氧化活性来减少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化合物绕过功能异常的复合体来刺激氧化磷酸化中的电子传递链[2 ]。
1 化学合成物治疗1.1 辅酶Q10目前为止,应用最广泛的化合物是辅酶Q10。
辅酶Q10在细胞中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自身生成的辅酶Q10 是线粒体中可扩散的电子载体。
但辅酶Q10在疾病治疗中的成功率有限,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尚未批准辅酶Q10用于疾病治疗[3 ]。
辅酶Q10常被用作营养补充剂治疗线粒体疾病。
基于辅酶Q10 的部分有益作用,研究者正在开发相关的化合物用于治疗。
1.2 核苷酸核苷酸作为能量载体,参与机体代谢,与线粒体的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可供多种生化反应利用。
核苷酸作为RNA及DNA的结构单元参与细胞表达,作为能量载体参与细胞代谢,作为多种辅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代谢反应等。
核苷酸在促进儿童生长发育、提高儿童免疫力及改善肠道菌群环境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目前用于治疗疾病的核苷酸的种类包括鸟嘌呤核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胞嘧啶核苷酸等。
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障碍研究进展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之一,其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慢性病程等特点,给老年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PD患病率约1.7%,我国前至少有200万PD患者,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患病总人数正在持续增长。
【1-3】。
其症状特点是:肌强直、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步态困难、体位不稳等。
近年来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在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
而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因素包括: 遗传易感性、衰老、氧化应激、毒素等。
下面就线粒体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做一阐述。
1、线粒体的作用及功能异常1.1线粒体在细胞中的作用众所周知,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在线粒体间质中发生氧化一磷酸化作用(主要是三梭酸循环代谢),同时释放出能量和电子,并生成还原型烟酞胺腺嗦吟二核昔酸(NADH)和还原型黄素嗦吟二核昔酸(FADHZ)等辅酶。
后者又通过一系列的电子传递链系统,包括复合物I 、Ⅱ、Ⅲ、Ⅳ和V的作用,最终经三磷酸腺昔(ATP)合成酶生成ATP,供机体各种活动的需要。
任何一个电子传递链阻断,都将影响线粒体的产能过程,细胞因缺少ATP,膜电位不能维持,钙离子的内环境稳定性受到破坏,自由基生成增多,引发自由基链式反应,细胞最终死亡。
此外,线粒体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也起着枢纽作用。
主要途径是通过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导致细胞色素C、调亡诱导因子(AIF)、多种降解酶前体的释放和膜电位下降、活性氧产生及线粒体基质肿胀,最终导致细胞裂解。
线粒体跨膜电位DY-mt的下降,被认为是细胞凋亡级联反应过程中最早发生的事件。
1. 2线粒体功能异常线粒体功能异常多指由于线粒体膜受到破坏、呼吸链受到抑制、酶活性降低、线粒体DNA( mtDNA)的损伤等引起的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一系列相互作用的损伤过程。
其中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异常是引起神经肌肉疾病,导致记忆、视力、听力丧失和体力下降,造成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肠胃病、酒精中毒症、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题目: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作者:***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4-7-16线粒体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为了对线粒体疾病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论述,分别从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疾病、以及相关线粒体疾病的治疗与干预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重点从线粒体的功能障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线粒体、线粒体tDNA、线粒体疾病。
引言:线粒体疾病主要是指由于线粒体DNA突变所导致的一类疾病。
有许多人类疾病的发生与线粒体功能缺陷相关,如线粒体肌病和脑肌病、线粒体眼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O型糖尿病、心肌病及衰老等,有人统称为线粒体疾病。
线粒体疾病的发生被认为与氧化磷酸化过程相关基因的突变有关。
一、线粒体功能障碍1线粒体结构、基因组特征及主要功能1.1线粒体结构及基因组特征电镜下的线粒体是由两层单位膜套叠而成的封闭囊状结构,从外向内依次分为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
不同于经典的“隔舱板”理论,最新提出的三维重构模型认为: (1)外膜与内质网或细胞骨架连接形成网络;(2)内外膜间随机分布横跨两端,宽20nm 的接触点;(3)内膜通过界面与嵴膜接口部分相连,并不直接向内延伸形成嵴膜;(4)嵴膜非“隔舱板”式而是管状或扁平状,相互间可连接或融合,呈现不同的形式。
执行线粒体功能的生物大分子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外膜上有Bcl-2家族蛋白、膜孔蛋白以及离子通道蛋白;内膜中有电子传递链(呼吸链)复合物I~IV和复合物V(ATP合成酶); 膜间隙和嵴膜腔分布着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factor,AIF)和Procaspase 2、3、9及其他酶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DAC)、ADP/ATP转换蛋白(ANT)和线粒体膜转运孔(mitochondrialper-meabletransition pore,MPTP)存在于接触点;三羧酸循环(TCA cycle)酶系、存储钙离子的致密颗粒及线粒体基因组则包含于基质中。
【1】与核基因组(nDNA)不同,mtDNA 结构简单,仅含16 569 个碱基,编码2 种rRNA、22 种tRNA和13种参与呼吸链形成的多肽。
通常裸露且不含内含子,既缺乏组蛋白保护和完善的自我修复系统,又靠近内膜呼吸链,极易受环境影响,突变频率比nDNA 高10~20 倍。
1.2线粒体功能作为糖、脂肪、氨基酸最终氧化释能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
除此以外,它还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之一是充当“钙库”,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信号传导。
研究发现,一旦感受到周围形成的钙微区(calciummicrodomain),线粒体可以利用呼吸代谢时产生的电化学梯度,通过膜上协同转运体将钙摄入基质,然后以磷酸钙的形式储存在一些较大的致密颗粒中。
【2】已经积累的Ca2+又可以通过钠-钙交换系统(2Na+/Ca2+exchanger,NCE)和大分子MPTP转运孔道再次释放到胞质,从而调节胞浆中钙离子的动态平衡,影响细胞内许多相关的生理活动,如信号传导、能量代谢和细胞凋亡。
线粒体参与了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在典型的凋亡特征,如染色质浓缩、D N A 碎片( D N Aladder)、凋亡小体等出现以前,线粒体已经发生跨膜电位丧失、外膜通透性增加、膜间隙蛋白释放等重大变化。
细胞色素C 是诱发凋亡的重要信号分子,它是相对分子量为1.45×104Da的水溶性蛋白,一般分散在膜间隙靠近内膜面,不能通过外膜。
凋亡发生时释放到胞质,在ATP/dATP 的参与下,与Apaf-1(apoptoticproteaseactivatingfactors)结合形成寡聚体(Apoptosome),Apaf-1再通过其氨基端与Caspase-9 的功能前端相互作用,导致Caspase-3活化并进一步激活下游的Caspases。
此外,还有一种不依赖于Caspase 的凋亡诱导因子(AIF),是分子量为5.7×104Da 的黄素蛋白,与细菌铁氧还原蛋白和N A D H 氧化还原酶有高度同源性,释放后可直接到达细胞核,激活核酸内切酶,引发凋亡。
【3】目前认为,Bcl-2家族蛋白的调控与MPTP 孔道的开放,是造成外膜非特异性断裂、通透性增高、凋亡因子释放的主要原因,而氧自由基积聚、氧化应激产生,可能直接参与并诱导了的下降和MPTP 的开启,是构成凋亡信号传导的早期事件。
线粒体既是自由基的攻击靶点,也是自由基的产生源头。
胞内95%以上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species,ROS)来自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是分子氧接收呼吸链“漏电子”后还原形成的副产物,包括超氧阴离子、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
它们中20%来自复合体I,80% 来自复合体III,大致占呼吸态IV 总耗氧量的2%~6%,极易诱发氧化应激,造成细胞损伤。
不过,由于具有完善的抗氧化防御体系,细胞内多余的ROS 总能及时被清除。
已知的抗氧化系统分为酶性和非酶性两种,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以及谷胱甘肽(GSH)、抗坏血酸、亲水性(疏水性)抗氧化物质等。
正是依赖这样的防御措施,体内自由基的。
【4】2、线粒体DNA(mtDNA)缺陷2.1线粒体DNA(mtDNA)缺陷、氧化磷酸化异常及能量代谢障碍,通常能引起细胞结构、功能发生一系列渐进性,甚至不可逆性的病理改变,在脑组织中影响尤为明显,因为大脑虽然重量仅占身体总重的2%,但对氧的消耗量却要占到身体总消耗量的25%哺乳动物mt tRNA 有3 种常见的非典型二级结构( Fig.1)绝大多数tRNA 具有高度保守的三叶草结构( Fig.1 A,0 型) 【5】.在环和螺旋线平面间的一些相互作用下形成tRNA 的三级结构即L 折叠,比如TΨC 环( T 环) 和二氢尿嘧啶环( D 环) .1980 年mtDNA 测序发现,人类和牛科动物mt tRNASer( AGY)( Y = U 和C) 没有完整的D 环结构( Fig.1D,III 型).生化研究发现,mt tRNASer( AGY)能氨酰化,而且在体外具有翻译活性.进一步的晶体结构分析发现,其核心结构区的弹性比0 型结构大.在核糖体上,反密码子环和3'CCA 末端之间存在约78 度的类飞镖结构; 由于D 环的G18 和G19 以及T 环的U55 和C56 均不保守,导致II 型tRNA 缺乏典型的D 环和T 环间的相互作用( Fig.1C,II 型) .对tRNAPhe和mt tRNAAsp的化学检测发现,D 环和T环间相互作用微弱,但在D 茎存在典型的三级作用,形成稳定的核心; 对mt tRNA 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发现。
【6】tRNASer( UCN)同样具有不典型的三叶草结构( Fig.1B,I 型) .其结构特征如下: 接受臂和D 环间只有个腺苷酸; D 环缩短; 额外多1 个环.化学检测和电脑模拟结果显示,D 环或其它环核心区的多个缺失能通过增加反密码子螺旋区的碱基对( 27a ~43a) 来弥补,从而维持类L 型的结构mtDNA 处于氧自由基的包围之中,缺乏组蛋白的保护,由于线粒体缺乏DNA 损伤修复系统,突变率是核DNA 的10 ~20 倍.选择压力在核基因中淘汰了许多突变,而在线粒体中这种压力被松弛,由线粒体编码的蛋白质和RNA 突变后,对个体的适应性比核编码的高.【7】由此造成哺乳动物mtDNA 进化速率增快( 约为核DNA 的5 ~10 倍) ,可能是mt tRNA 序列和结构多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2.2 mt DNA 译码系统遗传密码几乎是通用的,但是有极少数的例外.哺乳动物线粒体AUA、UGA、AGR( R= A 和G) 分别翻译为Met、Trp 和终止密码子( 这与通常的译码不同,Table 1) .多数已鉴定的密码变化发生在线粒体中,而密码的改变会对细胞蛋白质发生致命性的影响,由于线粒体有自己的tRNA,密码的改变不影响细胞基因组.【8】相反,在线粒体中,这种改变可以看做是一种基因组的精简.最初的译码准则是密码子第3 位的U 只能被A 和G 识别,然而U34 的构象灵活多变,它与4 种碱基都能配对( Crick 称其为变偶性) .无修饰的U 通过变偶配对降低了人类mt tRNA 的种类( Table 1) .仅22 种mt tRNA 即可翻译60 个有意义的密码子,这也是翻译有意义的密码子最少的一组tRNA.终止因子mt RF1a 识别终止密码子UAA 和UAG.mRNA CO1 和ND6 的终止密码子分别是AGA 和AGG.因为两者都没有相应的tRNA 和释放因子,长期以来AGR一直作为它们的终止密码子,但这个机制并不清楚.近年发现,哺乳动物mt RFIa通过在AGR密码子后移一个读码框架来识别终止密码子。
【9】二、线粒体疾病。
1、线粒体疾病的分类线粒体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遗传性和获得性疾病,前者病因包括核DNA损害、线粒体DNA损害和基因组间的通讯障碍,后者主要由毒素、药物和衰老引起。
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于线粒体DNA突变与线粒体疾病临床表型的相互关系上。
目前人们所认识的线粒体疾病主要是一些神经肌肉变性疾病,如Leber' s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脑肌病,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病,母系遗传的糖尿病和耳聋等。
根据mtDNA突变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碱基替换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
碱基替换发生的位置不同,引起的突变效果也不同。
发生在白质基因上的碱基替换可以导致错义突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发生在tRNA和rRNA基因上的碱基替换可以影响tRNA和rRNA的结构,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
[10]缺失—插入突变是指mtDNA在复制分离过程中发生了碱基序列的丢失或插入,其中以缺失突变较为常见。
大片段的缺失多发生在两个同向重复序列之间。
最常见的缺失突变是4977bp缺失,约50%的4977bp缺失发生在8470~13447区域两个13bp的同向重复序列(5′-AC-CTCCCTCACCA)之间。
还有一较为常见的缺失是7436bp缺失,常发生在8637~16073区域两个12bp的同向重复序列。
【11】(5-CATCAA-CAACCG)之间。
大片段的缺失往往涉及多个基因,最终导致线粒体OXPHOS功能下降,产生的ATP减少,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
mtDNA突变导致的OXPHOS缺陷的严重性是由突变mtDNA的性质及其在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决定的,而突变mtDNA的表型又与OX-PHOS缺陷的严重性及各个组织器官的能量阈值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