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9

合集下载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3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3文库

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地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尊敬地诸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早上提到言语要谨慎,因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假如我们地话说错了,别人把它放在心上很难受,可能会造成人家终身地遗憾,我们自己也不愿意造成别人这样地障碍.所以言语就是懂得三思而後言,懂得谨慎来面对自己所讲地每句话.在言语当中很重要地,言语是心声,我们地心平自然言语就能平和,所以调言语也要从根本调,就是调心.心能净,心能平,心能安,自然言语就不会伤人,言语就不会造成自己跟他人终身地後悔遗憾.我们这次地讲题是无怨无悔.所以懂得言语、懂得讲话,也能减少人生很多地遗憾.如何心平、心净、心安?跟任何一个人没有对立心就平了,跟任何一个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心就安了,对任何一个人没有怀疑心就净了.对每个人没有怀疑容不容易?我曾经遇到一个朋友,刚好我在安徽地时候,草长地比较长,我们一起去剪草,这个朋友他刚好在旁边,他就跟我提到说:我接触了学《弟子规》地这些朋友,他感觉到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听到这句话心里高不高兴?人家接触我们就感觉到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要注意,高兴了八风就怎麽样?八风就动了.所以他人对我们肯定地时候我们要更诚惶诚恐,所谓「闻誉恐」.因为别人这个信任是众人地努力得到地,他这个信任能否保持下去,也是看我们往後地表现.现在赢得大众地认同、信任,我们要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不然行百里路半九十,到头来我们把该做地事没有做好,可能又让一堆人地信心丧失掉.用这种诚惶诚恐地心,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所以他人相信,不只不能够在那里好像得意忘形,更重要地是要呵护大众地信心,因为信心不容易建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所以我就跟这位朋友讲道,不只是我们遇到学《弟子规》地人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辈子不管遇到任何人都应该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才是真正真信,於人才能没有疑虑、怀疑,才能真正心清净.人对人一怀疑,言语就不清净,言语就有可能让别人很不舒服.所以调言语就从心开始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实当他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也不要太难过,我们更应该做出值得人家信任地行为出来.很多地人因为人家不信任,自己难受地半死.难受是不理智地,浪费时间.什麽是君子之风?「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这三句很值得我们来观照、反思一下.这段话出现最高频率地是这个「耻」字,我们在《了凡四训》里面有读到,「耻之於人大矣」.羞耻地心对於一个人地道德学问影响很大,「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假如一个人时时能有羞耻地心,他这辈子能成圣成贤;假如一辈子提不起羞耻心,那会降级,会日沦禽兽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羞耻很重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羞耻用比较白话就是觉得很不好意思.到底不好意思在哪里?这个羞耻也要羞耻对方向,假如自己没有钱觉得很羞耻,追求名闻利养去了,不会进步.什麽才是真正懂得羞耻?我们来看这三句话:第一个君子耻不修.羞耻地是自己没有真实地修行.不耻见污.见污就是被人家误会、毁谤,君子没有任何地难受,他只觉得丢脸就丢在我没有好好地修行,人家怎麽误解我我不在意.我们现在很可能颠倒过来,自己没有好好修行又不喜欢人家批评,所以耻地方向不对了.羞耻应该羞耻自己没有「德日进,过日少」,那才应该羞耻.人家不了解我们,那不需要羞耻、不需要难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耻不信.羞耻地是自己没有做出让人家值得信任地行为.不耻不见信.而不是去要求你要相信我,你们怎麽都不相信我?好像人家不相信你很难受,那个相信哪是这样求人家来相信.最重要地是自己做出诚信地行为,做出值得让人信任地行为出来,而不是去求人家信任.所以我们现在是人家不信任我们很难受,那个难受是打妄想.应该自己做出诚信地行为出来,依教奉行地行为,自然让人家更高度地信任.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羞耻地是我们地能力太差了,应该要好好地不断锻链自己、提升自己地能力,以便来利益大众.所以羞耻地是自己能力不够,绝对不羞耻人家不给我们当官,不给我们位置去服务大众.只怕自己没能力,绝对不羞耻、绝对不会难受别人不给我们机会.尤其在正法道场服务,我们真有本事了,佛菩萨自有安排,根本不需要我们操心.所以正确地羞耻都是要求自己提升,耻没有好地修行、耻没有好地诚信行为,羞耻没有好地本事,绝对不羞耻人家侮辱我,人家不信任我,人家怎麽都不用我.所以後面地三个耻那是好面子,君子不是这样羞耻地,一定是耻自己地道德、学问、才华没有提升,这样羞耻地方向才是对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曾国藩先生地弟弟考试没有考好,也不是考状元、不是考进士地考试,就一般地小考试,没有考好在家里痛苦了好几天.跟我以前很像,我考试没考一百分,考九十八分,哭了好一段时间,真是太丢脸了.因为那时候都不知道怎麽做君子,结果做成小人.我记得我是国一发生这件事,英文考九十八分,一直哭都止不住,我就打电话给我爸爸说:爸,我只考了九十八分.我爸爸说:什麽大事,九十八就九十八,有什麽了不起.我爸爸觉得没有什麽事,反而就让我地得失心能缓和下来.以至於我大学考不好,也是在那里哭,﹙怎麽今天都泄底了﹚,结果我爸爸说:考不好,有信心再考一年就好了,没什麽好哭地.我爸爸那种很豁达地态度,一下子就把我地眼泪止住了,就觉得我好像大惊小怪.真地,父母有正确地人生态度,对孩子地影响很大.因为我父母得失心很轻,我慢慢地也比较放下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国中地时候,有几个同学整整三年都是在同班.有位女同学给我写纪念册,因为要毕业了,大家怀念一下.这个女同学在写给我纪念册地时候,就画了一张图,画一个小男生在那里眼泪一直流.你看国一地事,已经三年了她还记那麽清楚,所以给人家印象很深.这种羞耻心不是正面地羞耻心,那是好面子地,那时候我是怕没有编到特优班.假如我们成长过程都是这种得失,纵使拿到硕士、博士了都很脆弱,禁不起挫折.这都是我们要看到孩子内心地状况,绝对不能只看到他地分数、看到他地学历而已.真正爱护孩子要从他地心地、他健全地人格去爱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曾国藩先生看到家里来消息说这个弟弟没考上,郁郁寡欢,就写了一篇文章给他地弟弟.这文章上就说到君子处在这个世间,应该是要有「民胞物与之量」.民胞物与就是万物都要爱护,心包太虚这种心境,要有民胞物与之量,要建「内圣外王之业」.修养自己然後利益天下地百姓,叫内圣外王之业,这样子地人生才「不忝於父母之所生」,就是不愧父母生我们,让父母没有白生我们,让父母觉得生这个孩子很光荣.无忝於父母之所生,然後才「不愧为天地之完人」.你看老祖宗告诉我们,我们当人定位是三才者,天地人,要成就自己地德行才没有枉费这辈子来当人.不耻见污就是说不羞耻自己受到人家地侮辱,受到人家误会他不羞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曾国藩先生写给他弟弟地信,一开头你看那个心量多大,他弟弟一看到这几句,马上觉得我怎麽这麽丢脸,比起大哥地心量差那麽多.接着他又跟他说,羞耻忧虑应该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其实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地,他最忧虑地是德之不修,自己地道德学问没有修好;学之不讲,学问没有好好地研究,又没有给大众做法布施,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闻到道义地事情我没有马上去效法,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我地缺点没有马上把它改过来,这是我羞耻忧虑地地方.曾国藩先生告诉他地弟弟,你应该是忧虑德不修,学不讲,应该效法孔夫子;应该忧虑地是治理天下地人民没有遇到正法地修学,都继续在造业;应该忧虑地是,因为那时是清朝咸丰年间,已经有很多外强来侵略中国,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忧虑羞耻地是这麽多地国家来羞辱我们中国,我们应该要自强不息,应该是这个态度.应该时时想着,这麽多人民信任我们,我们应该想还有什麽人民没有受到我们地庇荫、我们地恩泽,应该以这个为羞耻、为忧虑才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才是君子所忧所耻,哪还有时间关心到一个人有没有升官,一个家吃地饱不饱,自己地荣辱得失,这都不是要羞耻、不是要忧虑地地方,君子没有时间顾及到这里.所以从这里,从这段话到曾国藩先生给弟弟地那一段话,这是修世间地善人,世间君子都应该有这个态度,更何况我们是要修出世间,要成佛作祖.假如还没有这种观照、这种态度,要修大乘不容易,大乘一定是在这个做人地根基之上才能修得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刚刚提到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不要难受,但是我们时时要求自己提升.而对待大众,不管任何一个人我们都相信他,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他现在行为不好,那是苟不教性乃迁.他本善地心并没有改变,还是在,他现在是被习性控制住,我们应该是信任他,然後引导他断恶修善.假如我们不信任他,他就不可能接受我们地协助断恶修善,因为我们带着有色眼光看他,他就全身不舒服,看到我们就赶快跑了.所以我们不管遇到任何境界都要信任别人,别人相不相信我们,说实在地不能去强求,这样人就豁达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曾子,他是个大孝子,他跟母亲都已经有心电感应地默契.有一次曾子到山上砍柴,刚好有朋友来找,以前地朋友来找,可能走路都是走几个礼拜,甚至都有走上个月都有.朋友这麽远地地方来了,他地母亲担心让朋友白跑,就拿个针刺了一下自己地手,希望曾子能够感受得到.结果曾子马上觉得心很痛,绞痛,他想一定家里有事,就赶紧赶回家里来.一看到母亲,就很慌张跪下来:母亲,家里还好吧?母亲就说:也没什麽事,刚好你地朋友来了,我怕人家等太久,所以戳了一下我地手.你看母子有这样地默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可是刚好有一天,有个朋友来告诉他地母亲,他说你儿子杀人了.他母亲想我儿子品德这麽好,他不可能杀人.确实曾子杀人,跟他同名同姓地.结果一个人来,他妈妈很坚定地说不可能是我儿子.过了没多久,第二个人来了:你儿子杀人.他妈妈说不可能.但是心里有一点怪怪地.过没多久,第三个人来了,又说:你儿子杀人了.他妈妈就有点惊吓,赶快走出去问个究竟.你看这麽有默契地母子都难免信任会动摇,所以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应该任何人不信任我们,我们都不要罣碍,好好地修自己,日久见人心,何必难受?何必花一大堆时间在那里解释?但是假如这麽一解释,关系能够马上化解,解释也有它地急迫性,需要地话还是要解释.但是解释了也没什麽用,那就不要刻意地去说明,我们反而该怎麽走怎麽走,自自然然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为什麽孔夫子在《论语》第一句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已经告诉我们学习地地方,是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学.第一句当中第三小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修行成为君子圣贤,要懂得人家不理解我们,我们不难受,所以能有大众都不知道地见地.我们知道这个世界现在地家庭最需要地是什麽,我们知道,一般地人不一定知道.我们都知道现在最急地是什麽事?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们已经了解到,一般大众纵使没有了解,我们先做,我们不抱怨任何人.有这样地见识,才能有举世不为我去做地志气;有了这样地志气,才能契入人所不能到而我独到地境界;有人家不能到地境界,才能有遯世不见知,人家都不了解,我们也没有任何地罣碍,而不悔.遯世不见知而不悔.举世地人都不了解我们,但是我们做得坦坦荡荡,没有任何地後悔,这都是气慨、都是境界.当初林则徐先生要到广东虎门去禁鸦片地时候,也是很多地阻力障碍,你看他也无所畏惧,当仁不让,勇往直前去做这件事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人与人地信任是门大学问.我曾经在书上看到一段孔夫子跟他学生地故事,那也是考验人跟人地信任.那时候夫子带着学生要到楚国去,遇到了陈蔡绝粮,大家记得这个公案吧?我们在前几节课有提到.结果後来整整饿了一个礼拜,一个礼拜是很难受地.子贡很有办法,他偷偷突出重围去跟当地地一些人民换粮食.换了一点粮食回来,就交代颜回﹙颜渊﹚煮粥分给大家吃.一个礼拜没吃东西了,现在终於可以喝粥了.颜回在那里煮粥,煮着煮着,突然水蒸气冒上去.以前都是土房子,用泥土做地房子,冒上去之後,土就有点湿润就掉到粥里面,这个时候颜回马上拿着杓子一下子把它勺起来.因为他很怕假如这个土扩散开来,那整个粥都不能吃了.所以他瞬间把它勺起来,心里想这个假如给大众吃了,大家一定很难受,可是扔掉又很可惜,怎麽办?结果颜回马上就自己吃了.说时迟那时快,子贡刚好走进来,一看颜回居然在那里偷粥喝.你看他们也是几十年地老同学了,看到这一幕地时候,子贡马上:颜回看你平常一副君子地样子,原来遇到这麽紧急地时候,你也先下手为强.他没说话,子贡就走出去了,去找孔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到了孔夫子那里,子贡地口才很好,他有没有可能走进门去对着孔夫子说:夫子,颜回偷粥喝.他讲话很有艺术,子贡马上进去地时候,他就问孔夫子: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仁人廉士遇到一些瓶颈挫折、遇到一些困境,会不会改变他地气节?「仁人廉士,穷改节乎」,诸位朋友,会不会改?夫子马上回答:会改变气节就不能算是仁人廉士.这是子贡问地第一个问题.接着子贡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夫子,颜回是不是仁人廉士?你看子贡很厉害,问话一步一步地就问进去了,夫子马上斩钉截铁:我观察颜回很久了,他绝对是仁人廉士.你看那是师生之间地信任.第二个问题问完了,第三个问题出来了:夫子,我刚刚明明看到颜回偷粥喝.其实这很有学问,当下夫子怎麽回应?夫子会不会:不可能!那不就跟子贡对起来了?子贡又说我亲眼看到地,这个时候又否认,那是不是子贡也很难受?夫子你怎麽都信任他,不信任我?所以你看这个应对当中,夫子有高度地人情练达.子贡一咬定我亲眼看到地,夫子马上没有回应这句话,夫子就说到:我想可能另有原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每个故事当中地应对都会影响到往後地整个人和.我想另有原因,子贡听了也不会很难受.当场夫子站起来,他就自己走出去,其他学生有地就跟过去,那夫子就很自在走,走到厨房去.一走进去,夫子会怎麽讲?他会不会对着颜渊说:颜回,你怎麽可以给我丢脸?会不会这麽讲?因为这些圣贤人他纵使被误会了,他都不愿意解释,人家误会他,他会去承受,他不希望让人家难堪.结果夫子怎麽问?那个都是师生之间地信任,夫子一进去说:颜回,我昨天梦到了我地祖宗,那就代表我地祖宗要帮我们解这个危难;已经被困了一个礼拜,我地祖宗可能要帮我脱困,所以我希望把粥先拿来祭祀我地祖宗.这个时候颜回马上:夫子,不行,这个粥不卫生.因为夫子很清楚颜回对祖宗很恭敬,所以不管是什麽原因,他只要已经先喝过这个粥,他有没有可能再拿它来祭祖宗?不可能.所以只要夫子这麽讲,他知道颜回一定会把为什麽喝粥地原因讲出来.当场颜回跪下说:夫子,不行,这个已经我喝过了.因为那个土掉下来,所以我赶快把它勺上来,丢了又很可惜,所以我就先喝了,到时候大家喝乾净地,我也不用喝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结果当下夫子会怎麽做?夫子会不会回过头来:子贡,你搞什麽?夫子没有.夫子:原来是这样.他也没有瞄着子贡看,都没有.夫子只是淡淡地:哦,好,那就不用了.自己就走出去了,其他地学生也跟着走出去,就留下一个人在那里很不好意思.所以你看夫子真地是非常温良恭俭让,都留住人家地面子,不让人很难堪,这都是讲话地艺术.很可能在整个过程当中,夫子假如讲话很强势,可能子贡或者某个学生都会觉得很难受.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反思,你看师生之间,还有师兄弟几十年交情,这个信心到哪里;还有也让我们想到《弟子规》地一句话,「见未真,勿轻言」.这个见未真是纵使你是亲眼看到地,都不见得是对地,为什麽?因为虽是亲眼所见,但是那个动作是自己去想地,而不见得是真正地情况.所以人跟人往往本来没事,就是因为这样地误会,搞得朋友交情搞砸了都有可能.所以心不能急躁,不能对人怀疑,要好好地去搞清楚状况.纵使真地对方做错了,我们也不要用指责地态度,反而是应该用协助、用帮助他地心,再续朋友地缘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我们办课程地时候,差不多有十个学员来,我们会派一个辅导员,就是一个队有一个辅导员来带.刚好有个辅导员,他带队伍地时候他就走在最後面,照理说应该是排在前面.所以我们有个老师看到这一幕,过去就对着这个辅导员说:辅导员要走前面,你怎麽走後面?接着这位辅导员就说:因为我感冒,怕传染给人家.这个老师一听觉得很不好意思.你看我们看到了,先想着你怎麽这麽不负责任,但是其实他还是为这个队伍着想,自己感冒了不好意思,传染给别人就不好.人家可能是善心,可是我们有可能误解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一句,见未真勿轻言.这个见未真,不是见到了那个影像、那个情景,而是真正见到了人地心境,这才是看得准.所以看人不容易!《论语》里面讲,孔夫子回到家里,家里人通告马房失火了.马房一失火,夫子第一个念头说伤人乎?有没有人受伤?并没有问马有没有受伤,先问地是人.假如重视财物地话,很可能说:我地马有没有受伤?夫子对人很关爱,所以他不是先问财物,是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汉朝有一个读书人叫丙吉,丙吉是个忠臣.在汉武帝末年地时候,汉武帝因为有点迷信邪说,被蛊惑了,就搞得整个皇室非常地不安,甚至於连太子都受到陷害,太子也自杀身亡,汉武帝还杀了自己很多地子孙,搞得满城风雨.在一所监狱里面,丙吉在里面当官,他偷偷地把汉武帝地曾孙﹙汉武帝是曾祖父﹚保护起来,让他免於受伤害.结果汉武帝又听到会看一些所谓磁场地人说,监狱里面有天子地气息,就是监狱里面很可能有以後地皇帝.汉武帝那时候比较没有理智,居然下令到监狱里面去把所有地人统统杀掉.本来汉武帝不知道自己地曾孙关在里面,因为他是下令要除掉很多自己地子孙,就是搞得很乱.那个时候是有一个事件是巫蛊地事件,就是一些异端邪说,汉武帝没有分辨清楚,所以他们整个家族都受难.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当汉武帝地军队人员要去把整个监狱人都杀光地时候,丙吉站出来,说任何一个无辜地人都不可以滥杀,更何况是杀自己地子孙.丙吉那时候豁出去了,连自己地命都在所不惜.所以这股正气把汉武帝地理智唤醒,汉武帝马上反省就下令不可以这麽做.後来丙吉保护地汉武帝地曾孙,最後是当了汉宣帝,真地当了皇帝.但是汉宣帝小时候是丙吉救地,可是後来汉宣帝长大以後当了皇帝,这件事丙吉都不讲,都不邀功.因为一个忠臣他觉得尽忠是他地本分,他不可能去给人邀功地.但是後来这个消息也传到汉宣帝地耳里,对他非常地感激,而且他都完全不提这件事,汉宣帝对丙吉地德行更加地感佩.而丙吉也靠着自己地本事做到了宰相.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有一天丙吉走在路上;突然有一群人发生冲突,而且已经有人流血了;刚好有人来通报旁边有这样地冲突产生,丙吉点点头:好.继续走,没有管.走着走着看到有一头牛躺在地上在那里喘息,好像有点生病地样子.丙吉主动地跑过去检查这头牛,了解情况,这个牛是不是得瘟疫了?是不是得病了?一了解因为这头牛不守规矩,乱跑,主人追牠,追得牠气喘嘘嘘,所以只是在那里喘气而已,没病.了解完之後,丙吉松了一口气就走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回来地时候,他地部属就有点意见.因为以前地人读过书,心里想人家孔子是问人不问马,我们这个宰相是问牛不问人.你看都只看到表相而已,见未真勿轻言.假如这些部属回去说:我们这个宰相怎麽关心畜生,不关心人?那这就已经毁谤宰相,但是他地部属跟他也挺有默契地,还会主动问他:宰相,你怎麽这麽处理?接着丙吉就说:我今天是一个宰相,假如民间发生了一点小事,发生冲突了,我一个宰相去管,那会造成什麽情况?本来是县太爷处理地事,麻烦了,太守要出来,总督也要出来,全部地人都很紧张,那不是弄得人仰马翻吗?既然我已经了解了,虽然起冲突,当地地官员已经过去管了,我一个堂堂地宰相就不要去把事情搞得更复杂.所以今天一个乡镇地事情,行政院打个电话关心,总统府又派人下来,你看会搞得多复杂,是吧?所以都是用理智在处理事情,不能我当宰相了,到处什麽事都管,那变扰民了.以前一个皇帝出巡,那不得了,要花多少人力、物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接着,为什麽问牛?因为假如一头牛生病了,有了瘟疫,牠很可能会传染其他地牛.这麽一传染开来,死去地牛太多,人民可能就要挨饿受冻了.所以关心牛是关心人民有没有饭吃,这个事情大,要很谨慎、要很敏锐.你看从表相上看,好像跟孔夫子不一样,从心地上看那是真正学到孔夫子地学问,就是这颗仁爱地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讲了这几个故事,也让我们对於信任他人有一些思考.所以不怀疑人,不疑虑了,心才能净;我们不对立,心就能平;我们不要有矛盾冲突,心就可以安.而真正修学地人,「凡是人,皆须爱」,那就没有对立了.假如接受佛家地教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跟我们是一体地,。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4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4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四集)2007/1/18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24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提到言语都应该是厚道,一分利益人的心。

言语,时时观察自己的心境,是否是真正正确的处世态度。

《弟子规》里面有一些经句,开头是「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这个勿就代表这是不对的态度行为。

我们看到勿谄富、勿骄贫,这个勿就是当我们做出来的时候,会让人家感觉很难受,甚至於会让人家觉得这个人很没有人格。

我们看到当一个人都去谄媚有钱人、谄媚高官,那我们看了觉得不想跟他为伍;看到没钱的人就显得很骄傲、傲慢,这个也会让人感觉很没有修养。

所以言语绝对不要有谄媚,不要有傲慢。

这是我们学《弟子规》,每一句都应该是从心地上面去学。

所以勿谄富、勿骄贫告诉我们,不管是言语还是行为都应该离傲慢,都应该离谄媚的态度。

《弟子规》句句都是从心地去学,对我们的生活处世就会有很大的受用。

我们一切时、一切处都是从根本修,从根本来观照。

人容不容易傲慢?真的,人假如不学圣教,太容易傲慢了。

比方身高比人家高一点也傲慢,鼻子比人家尖一点也傲慢,眼睛比人家大一点也傲慢,甚至於住同一层楼缴的管理费比人家多也傲慢。

这个傲慢我们假如不谨慎的来观照,看不出来。

有一个监狱,有个新的犯人进来,他进到牢房里面,刚好里面已经有一个老的犯人,这个犯人已经关了五年,看到新犯进来,他马上抬头挺胸跟他说:我告诉你,我可是已经关五年的人。

你看他关比较久也傲慢,关比较久要很丢脸!人要傲慢是一切都在傲慢,所以调伏贪瞋痴慢重要。

你说不谄媚人,我都不去谄媚高官。

但不是我们在遇高官会谄媚,甚至於我们在道场里面看到名声比较大的人,我们就过去跟他有说有笑,看到其他的人就摆个苦瓜脸,那也是什麽?也是谄媚。

在道场看到同修欢欢喜喜很高兴,回到家里马上变一张臭脸,那也是什麽?那都是谄媚好的缘。

所以谄媚的习性、傲慢的习性我们要很谨慎去观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8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8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八集)2006/12/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8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刚刚讲到这个幼儿园园长,她听完课之後,当下就很欢喜,觉得拿着《弟子规》、拿着这些经典,可以好好的给孩子紮这些德行的根。

为什麽她能够马上得这样的欢喜?很重要的,她确实是把这些孩子的人生放在心上,她有这分愿心。

所以我们人生有了这个福分,能当园长、能当老师、当校长,我们都要好好珍惜这个职位。

因为每一个职位的背後,它代表着一分责任在。

不是说给我们当老师的,给我们当校长的,觉得很得意洋洋,要人尊敬,这就枉费了我们这个职责。

有一个小学,这个小学也是相当不容易,它的教务主任,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教学也很认真,後来也升得很快,升到教务主任。

他来听了五天的课,听完课之後,很感叹跟我们聊的时候说,他上大学上了四年,四年所抄的笔记比不上他五天抄的多。

你看他五天所记下来的这些好的经句、好的例子,胜过他读四年的笔记。

那他四年在干什麽?四年能学多少东西?那挥霍掉太可惜!所以现在的大学生在那里挥霍生命,我们看了很不舍!但问题是在成长过程我们忘了给他教孝,我们忘了教他立定人生深远的志向。

所以他一考上大学,没目标了,心里很空虚,就挥掷岁月。

这位教务主任提到了,第一点就是他笔记抄得很多,因为他已经有那分使命感,我这些东西要马上回去给我的老师们分享,教学生。

他有责任承担,学得效果就特别好。

接着他又说,他说他抽烟抽了好多年,十来年有了,他把它戒掉了。

因为他五天都没有抽烟,觉得我可以五天不抽,还这麽多人都没有抽烟。

其实很多人有坏习惯都是觉得天下乌鸦一般黑,很多人都这样,不是我这样而已。

结果看到一群人都不抽烟,给他很大的震撼。

我记得到温州去演讲,差不多来了四、五百人,听课都非常认真。

有一天,也是有一个男士过来,也差不多四十来岁,他就跟我讲:蔡老师,在这里听课,我连要抽烟的念头都不见了。

(精品)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文库

(精品)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集)2006/12/20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10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刚刚提到我们要时时记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的心态、这样立身处事的心境,才能走出无怨无悔的人生。

因为我们时时想着上报四重恩,才不会做出让人家埋怨的事情,也不会做出让自己後悔的事情。

我们刚刚讲到口业要非常的谨慎,口业容易破坏团体的和谐。

其中提到孔夫子说到「君子有恶」,就是对这四件事要特别的警惕,第一是「恶称人之恶」,第二是「恶居下流而讪上」,我们在劝我们的领导、上司的时候有一个心境,就是「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批评自己的上司或私底下批评,这都不是很好。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其实「谏不入,悦复谏」那是无愧於自己的心。

所以当今天我们一再的劝诫,劝了不听怎麽办?臣子应该怎麽办?这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在经典当中教导我们,「事君数,斯辱矣」,你劝告你的君王、劝告你的领导劝了很多次,他都已经烦了,你可能就会被他羞辱了,所以劝领导人劝三次就好,三次左右。

假如领导人的态度是完全不能听劝诫,这时候我们不只不会批评他,我们当下离开这个公司,这是一个读书人的气节。

今天假如我讲的话你不听,忠言你不听,我继续留下来,那我是尸位素餐,我只是贪这个收入;读书人绝对不是为了钱而效忠於人,他是为了那分责任、职责。

所以当他讲的话领导不能接受,代表这个工作上的职责我已经没有办法尽了,所以不贪恋这个官位。

范纯仁在宋朝是一代的贤宰相,他就曾经讲过「言不用,万锺非所顾也」,假如我的话君王、领导没有听进去,纵使给我万锺的俸禄,我连头都不回一下。

你看读书人那种潇洒、气节,绝对不是为了名闻利养才在这里尽忠职守。

所以劝,假如这件事情攸关整个企业,甚至是朝廷政府的安危,劝了三次他还不用,我们要离开,为什麽?假如我们不离开,他做的是大坏事,那就跟他一起造共业了,所以明理的人不干这种事情。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5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5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五集)2006/12/14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05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昨天谈到自己如何无怨的、无悔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俗话讲「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很多的执着、烦恼就肯放下来。

所以,没有什麽比学习、比开智慧更要紧的事情。

我在还没有学习佛菩萨圣贤的教诲之前,自己也是很热心的人,但是因为热心没有智慧,往往愈帮愈忙,然後别人很怨,自己也很无奈。

闽南话常讲「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涎」,做得很努力,但是并没有真正能帮到对方。

这时候我就深深在思考,一定要先长智慧。

所以人生踏出的脚步大小不是最重要的,方向要先踏对。

这个方向踏对了,我们才能真实的帮助到他人。

今天我们为人父母,也是很用力、用心照顾孩子,但是孩子并没有感谢我们,甚至还怨恨我们,这都是我们用的方法需要学习、需要调整,需要用智慧去判断。

你看以前父母生七、八个孩子,也都照顾得很好,挺懂事的;现在是一个孩子,父母搞不定,甚至於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统统进去,还搞得天翻地覆,孩子还是脾气很大,很难管教。

所以努力有结果,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我们一定人生要先从开智慧开始,而智慧必须透过学习、透过明理。

所以埋怨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对自己、对他人都没有好处。

其实这已经在意气用事了。

我们停止意气用事,提起智慧、提起理智。

我们昨天有提到如何自己不要有埋怨、不要有抱怨,首先是明白真相。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我们现在所受的,很可能是这辈子之前所种下来的因,现在在收拾这个结果。

比方从小没有教孩子孝道,没有教孩子恭敬的心,现在孩子不孝,现在孩子无理,那就是结果。

以至於是一些我们根本才刚认识的朋友,他处处与我们对立,与我们作对,这时候我们也很无奈,为什麽我根本就没有得罪他,但是他处处找我麻烦?那原因很可能就不在这一世,而是在前世所结的不好的缘。

昨天我们也举了一个例子,就是悟达国师,你看他十世以前是袁盎,跟晁错结了冤结;十世之後,晁错的怨气都没有减,还来报仇。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32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32

所以应该是水到渠成,有了德,自然感来有同样这种抱负、有同样这种德行的人。有了好的人,这个「土」就是一个人发展的机会,要掌握好这个机会,有土此有财;赚取了钱财,接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当我们的价值观是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所有的员工会以在这个公司为荣,觉得这个公司是真正为社会、为国家的一个好企业。会以在这个公司、在这个学校、在这个单位感到光荣。有这样的整个团队的那种向心力,那有什麽事不能做好?所以时运还没到,要紧的是什麽?赶快提升自己的德行能力,不然机会来了,德行能力又没有,那个是祸而不是福。但是人往往时运没来,在那里唉声叹气;时运来了,手忙脚乱。所以人往往没有办法看得很深远。
在二00一年,美国有一家企业叫安隆集团,它一年的营业额超过千亿美金,这样的公司大不大?大!在美国排名第七名,这麽大的一个公司。诸位朋友,一千亿的营业额是不是保障?不见得。我们常讲有财富就是後盾,不尽然,有德行才是长久的後盾。你看一个千亿营业额的公司,那全球没有几家。而且,企业界进入了一个迷思当中,叫做高薪可以聘到高人才,高薪可以聘到人才,高薪等於人才。诸位朋友,高薪会不会等於人才?那这不就告诉我们,人才看重的是什麽?钱!那麻烦了。今天他会因高薪而来,改天他会因什麽而走?那很正常,因高薪而走。人短视到这样的程度。所以「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没利益就疏远了。「以势交者」,今天是因为我们有地位了,他们来跟我们交往;势倾,你的地位没有了,这个交情就断绝了,「势倾而交绝」。
企业界在十多年前,所谓执行总裁,现在讲的CEO,他一年的收入是几百万美金,这是十多年前;十多年後,CEO的年薪是几亿美金。大家要冷静看,薪水在短短的十几年增加了一百倍,高!薪水增加了一百倍,但是请问是十多年前的公司比较稳定,还是现在的公司稳定?为什麽?十多年前是用道义,他会惜情,公司对我有恩,老老实实的干。但十多年後找人才都是用钱,大家跳槽的风气愈来愈盛,花的钱多了百倍,却得不到真正安定发展的公司。所以人自以为聪明,愈搞愈复杂。现在薪水还不够,还怕留不住这个人才,这个人才一进来,说:你好好做,公司的股票分给你。他觉得这样可以留住他,你有股票,所以公司赚钱,你也赚钱,这个制度好不好?看起来不错,用钱来拉说:我跟你休戚与共,你要好好干。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2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2

比方我们自己有怨恨,那对自己也没帮助,甚至於会损害自己的身体,很可能又是忧郁症跟癌症的高危险群。因为怨恨的话,心情很低落,整个细胞就受到很不好的影响,所以对自己不好。相同的,今天我们用怨恨的心去面对一切的人,人家看到我们就跑得比什麽都快,对别人也没有好处。所以对己对人都没好处的事绝对不要干。有理智的人一定是会做利人又利己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从圣贤的教诲当中,找到如何利人又利己的心态跟方法智慧。
我们看到假如这个人无理的对我们,跟我们吐口水,我们都不跟他计较,微微傻笑。然後他心里会想,这个人跟一般人不一样,脾气很好。假如是我们的同事这麽做了,我们不要跟他计较。比方我们到各地去旅游,买了一些名产,买回来以後,到办公室去,人家有三颗糖,他也有三颗糖。这个时候他心里会想:我已经这麽恶意对他,他对我还这麽有修养、还这麽包容。会不会感动?会!一感动之後,他想原来那个人就是学《弟子规》的,学《弟子规》很好。很可能往後积极去推展《弟子规》的,就是这个曾经给我们吐口水的人。因为他印象太深刻了,居然现在世间还有这麽有修养的人。他感动了以後,他自己就去推广《弟子规》。
今天遇到一个情境,人家吐个口水在我们的脸上,布袋和尚说「随他自乾了,我也省力气」。因为他吐的口水在脸上,假如我们拿起手来擦,基本上还要耗掉很多卡路里。你看这个手举起来要不要卡路里?要有热量,所以会浪费热量。所以不用擦了,省力气。「他也无烦恼」,因为你假如这麽一擦了,他看你那个手势好像要跟他打架一样,「你想怎麽样?」然後两个人可能本来是吐个口水就算了,这个手势一起来,可能就冲突起来。我们看社会上很多事件,明明就是一点点小事,忍不住脾气,到头来闹出人命的都大有人在。以至於可能在一个公共场合,就为了抢支麦克风就闹出人命来。所以这都是不能忍住脾气。假如能忍住脾气,那就会化险为夷,甚至於还会成就别人学习圣贤教诲的机缘、法缘出现。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7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7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07文库诸位朋友,大伙儿好。

我们上一节课讲到正己才能化人,那个化是自自然然的感化,绝对不是专门刻意的要去做给他人看。

因为做给他人看,人家都感受得到。

我经历当中,我在念国中的时候,有一天到学校去打球,一进门看到一个专门熟悉的背影,那是我的校长。

他正在巡视校园,专门自然的看到地上的纸屑他就弯下腰去把它捡起来。

而他在捡的过程当中就深深的感动着我,他那一分爱护自己的学校,爱护自己的环境,那一分心我们感受到了。

而当校长在捡那个纸屑的时候,他会可不能是为了我要做给学生进来看?那绝对不是如此的心境。

那个动作就阻碍了我一辈子。

从此以後,我们不只不可能丢垃圾,我们还会主动的去捡垃圾。

在我们整个推展文化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老师都专门适应的看到纸屑就把它捡起来。

往往那个动作,却让看到的人专门感动,那一分感动可能胜过於我们讲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课,都达不到那种感动的成效。

因为真正的去落实、去做,这种身教才能感人。

我记得我们一群老师到长城,就在登长城的过程,我们也专门自然就把垃圾捡起来。

就在捡的过程里面,有一个外国人他就拿着相机把它拍起来。

你看这确实是一道风景吗?因为在外国人的印象当中,中国人是专门不爱乾净的。

然而那个中国人要打括号,什麽时候的中国人?失去我们圣贤教诲以後的中国人。

不然中国人是礼义之邦,讲礼的人绝对可不能污染环境,会尊敬人事物。

因此这是近代失去圣贤教诲的中国人。

我们从那个地点也反思一个重点,因为我们做得不善,而侮辱了几千年的祖宗,这是我们应该要深深省思的。

难道礼义之邦,到现在会被外国人觉得是专门脏乱,甚至无礼的一个民族。

这种形象都差不多到了连中国人自己都没信心了。

我们那时候在庐江汤池,刚好到一个学校去,当我们在参观那个学校,旁边的镇民出来,我们跟他们聊了一下,那个镇民就对着我们的老师讲:你们不是中国人吧?其中有一位老师听了就专门兴奋,他说:我因此是中国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13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13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十三集)2006/12/21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13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昨天提到修道人一开始要懂得学吃亏,也要明白人生的真相,绝对没有吃亏的事情,也绝对没有可以占人便宜的事情,因为因果通三世。

所以我们面对逆境的时候,看起来好像自己是吃亏了,但那都是消我们的业障,所以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不再造新殃就是绝对没有占人家便宜的念头,所以先学吃亏,绝不占人便宜,这就是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具体的落实。

其实当我们想着不再造新殃,我们的念头是为自己还是为他人?这个也就很重要。

因为万法由心,假如我们是为自己,我不要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那还是有个我在修行,但是假如我们这个不再造新殃是不愿意恼害众生,是希望透过自己的依教奉行,行为世范,跟人家结法缘,这个心量就不一样了。

所以我们在看待每句经句、每句圣贤佛菩萨的教诲,都要把这个我放下,要时时为众生着想,时时扩宽自己的心量。

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假如我们的志向就是以这个为志向,尽种西方九品莲,那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众生我们都当作莲池海会的法眷属,那绝对不是说往生以後那里才有莲池海会的法眷属,我们在当下就是以这样的心境自行利他,劝请大众同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在这个当下我们就要表现出於人无争、於世无求的人生态度出来,让人家看到我们这样生活确实是轻松自在,心向往之,这就真正是为人演说。

演得好其实就已经在说法了,假如只说不演,人家说我们有口无心,人家心里不服,因为我们没有表里一如,我们这种人生的态度和心量都会影响到我们修学的状态。

所以学贵立志,志向要很远大才行。

为人演说那要演得让人常生欢喜心,昨天也提到跟我们朝夕相处的人我们很难时时以笑脸对他们,反而是不常见面的朋友、道友我们能够笑脸迎人,其实从这里看出我们还是有情绪在用事,我们还是有分别、执着在其中。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9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9

当父母亲在扣他衣服的扣子,扣了半天扣不上去的时候,我们不要怪父母迟钝了,我们也要想起我们自己在小的时候,穿不上衣服的时候,扣不上扣子的时候,都是父母那种爱护一次一次在帮我们的忙。所以这些情景,有真情的人都要记在自己的心上。每每我们想起自己成长的过程,都会深刻感觉到父母养育我们确实不容易。所以我们真的用心去感悟了,那绝对不需要到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人生的觉悟不要到那个时候才觉醒,我们愈早的觉醒、愈早行孝,愈能宽慰父母的心灵。
当我们看到父母的白发愈来愈多,我们也要想到奉事父母的时间愈来愈少,闽南话讲「生前一粒土豆,胜过死後拜猪头」。我们生前至诚的孝心,纵使没有买什麽昂贵的东西,纵使只有曾亲手帮母亲、父亲泡脚、洗脚,帮他们剪指甲,这样全然的孝心,那也会安慰父母的心灵,也会给後代起很好的榜样示范。所以我们决不愿「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悲剧,在我们自己的生命当中又上演。
这位老师给父亲行了三跪九叩礼之後,看到父亲的白发让她深刻感觉父母的辛劳。所以後来她回到学校的时候,她就分享到她心境的转变,她说到因为对父母生起了这个孝心,也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辛劳,所以变成她看到其他人的父母,心境都不一样。自己的父母辛苦,他人的父母也辛苦。所以在那种感受当中,对一切的长辈恭敬的态度都出来。《孝经》里面提到「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你教导他孝道,他真有孝心,他会敬天下人的父母;「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你教给他悌的精神,友爱兄长的精神,他一看到别人的兄弟,自然有恭敬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哥哥、对自己的姐姐很恭敬,一看到朋友说:这是我哥。真的,我们一听到「这是我哥,这是我姐」。听到这个称谓,我们的内心那个状态自然就提起来,也会尊重别人的兄长。「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教给他为人臣的这种应有的心境态度,他懂得要尊敬感恩自己的公司领导,他自然看到别人的领导,他也是有那一分恭敬在。所以这个教育真的都是从心地下手。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1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1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21文库尊敬的诸位朋友,大伙儿早上好。

我们昨天讲到「人休不择就交」。

人一辈子专门重要的要用聪慧去选择所交的朋友、所找的领导,或者所用的部属,以至於所要组成家庭的对象,这些都要用聪慧来判定;假如判定错误了,专门可能人一辈子就会有专门大的遗憾。

因此先有聪慧显得相当重要,而聪慧要透过学习才能够建立起来。

学习,我们看那个「学」字,是学觉悟,绝对不是我们背了专门多的知识就一定是觉悟的人,这差不多上我们要专门平复来体会的。

我们看得到现在的社会状况是高学历高失业率,高学历高离婚率,以至於高学历低的生活能力。

我曾经在好多年前看到一篇文章,大标题写着「知识的高才生,生活的低能儿」。

这些都专门值得我们现在从事教育的,以至於为人父母的人,都要平复的来摸索那个问题。

学觉悟是在处世待人当中有聪慧,是在生活能力当中能够独立自主,这才是聪慧。

假如小孩没有这些处世待人的能力,甚至没有生活能力,他这辈子会专门遗憾,也专门後悔,而且他後悔不是怪自己。

当人真正遇到挫折的时候专门难是先反省自己,他会说我爸爸怎麽没有教我?我妈妈怎麽没教,以至於我的老师怎麽都没教?到时候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耳朵会痒。

确实是学生在唠叨了,这麽重要的能力,怎麽我学了十六年以至十八年更久的读书时刻,却没有学到这些应学的东西。

之前我们也提到,一个大学生连开水都可不能煮,以至於可不能煮开水让水喷出来了,把火给熄灭掉了,後来瓦斯外泄,自己宝贵的生命都留不住。

这不只自己的遗憾,依旧整个家人、朋友的遗憾。

这些例子都值得我们为人父母、为人老师的人深切的来反思,小孩一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才能让他家庭幸福美满,事业能够长久的进展。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那个道是家道,那个道是事业之道,才能成立。

不然我们看到离婚率这麽高,我们看到中小企业的寿命这麽短,那都在警诫我们。

你看结婚的时候大伙儿欢喜悦喜的,亲朋好友聚一处,我们绝不情愿看到的是二年、三年之後又是悲剧收场。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33文库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52-184-33文库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三十三集)2007/3/13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档名:52-184-33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

我们上一节课是在年前上的,这节课接着下来,我们已经一年没见了。

新的一年,在人的心目当中都希望有好的开始、好的气象,我们都会希求好的未来。

以修行人来讲,修学佛法的人来讲,都知道因果的道理,我们希求好的结果,很重要的,必要种下好的善因、善的种子才行。

「欲知将来结果」,欲知我们明天,欲知我们明年,欲知我们十年、三十年,甚至於欲知我们来生的结果,最重要是看我们现在能不能种下好的种子,「只问现在功夫」。

所以修行人时时从自己、从整个家庭,以至於从整个社会状况都能明白的看到因果的道理。

明白因果的道理,人生才不会忧虑,才不会恐惧未来。

不然一看到一些家庭的状况,看到一些社会的状况,我们是忧心忡忡,修道人忧心忡忡,那自己的心都安住不了,怎麽可能去利益他人?所以我们对自己的人生,对家庭的情况,都时时要从原因上来找答案,修行人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我们讲课是幸福人生讲座,那现在我们要找到很幸福的人,笑得很灿烂的人,相当的不容易。

之前也跟大家提到,我们去讲课,刚好到一家银行去上课。

这家银行的主管非常有爱心来对他的下属,他觉得下属同仁都需要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假如没有这些教诲,真的,面对自己的家庭问题,人生的一些思考,都会比较没有方向,没有智慧去判断。

所以找我们的老师去给他们的员工上课。

上课时间都是下完班之後安排的,我们想想,假如今天我们上完班,没得回家,又得要去听课,心里心情好不好?大家这麽反应代表都很好学,所以有的听课好。

但是人之常情,一般可能一天下来,上班比较累了,反而一听说要听课,心情可能就比较烦躁。

说到学习,其实对一个人的一生,这学习是主要关键。

因为有学习才会有智慧,有智慧才能下对人生的判断抉择。

假如人生该说的话、该做的事都没有判断清楚,那整个人生都在为自己所做的错事,所说的错话,在那里收拾残局都来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至於我们近代的这些政治人物,以至於一些大商人,大家都可以冷静看看,那都不是修普通的福。但是他这一世,前世修福,这世享福,往往晚节不保的太多太多了。所以以大商人来看,在民国初年,曾国藩先生的外孙聂云台先生,他曾经会集很多富豪在短短几十年之间大富然後又大败的整个过程,写成了一本《保富法》。里面很多上海相当有钱的人,富不过一代就败下来,而且「衰时罪孽都是盛时作得」,你看他败下来那种凄惨样,不都是有钱的时候、有权的时候在那里耀武扬威造成的吗?所以当我们明白三世怨,绝对不希求果报来享受。做善事是本分,做善事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福分能够供养给大众,所以得了一定要赶快舍,舍了又有得,得了之後又再舍。
当我们看到这两句话,「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作善,降之百祥,我今天做了好事,明天就要给我好的果报,甚至於还有人做点好事,然後跑去赌博,说我今天就会赢钱,这都是完全错解圣贤的意思,绝对不会我们做坏事还帮助我们,那不可能。但是做好事,它就好像一颗种子种下去,种子还要有其他的条件配合,才会发芽,才会开花结果。其他的条件,有时候短时间就可以条件具足,有时候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具足。以大自然来讲,种子还要有土壤、有阳光、有水、有空气这些条件,它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相同的,我们这个善的种子种下去了,也要有其他的这些贵人,还有很多大环境的条件促成,我们好的果报才会现前。
所以连圣贤人都有可能遇到一些境界的考验,但是他们并不怨,甚至於把每个逆境当作是自己提升道德、学问的机会,所以他们过的日子是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当我们念到这四句话的时候都相当羡慕,也相当向往。其实这样的日子应该是当下可以契入,只要我们把希求的心、把求好的果报的这种心放下来,把一切境界当作是老师,提醒我们还有哪些习气、哪些烦恼没有放下来。
所以子路问夫子作善降之百祥,这个百祥也绝对不是今天种下去下午就结果或是隔天就结果,它有可能是下个月结果,它有可能是一年之後结果,或者十年、三十年,甚至於是下辈子才会结果,都有可能。但是当我们行善非常的认真、非常的积极,就好像种一棵树一样,你让它的土壤多施点肥,多给它浇水,当然它就会成长得比较快。所以当我们行善能够愈积极,改变命运的速度就愈快。所以我们今天抱怨命运不好,那是不对的。我们之前已经提过一个重点,「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当我们了解到这个道理,在受到一些逆境的时候,欢欢喜喜,那是还债,那是我们之前欠人家的债,俗话说无债一身轻,都还完了,愈来愈轻松自在。
云谷禅师相当有智慧,他在引导了凡先生的过程,因为了凡先生有说到他的命中考不上进士、没有功名又没有儿子。云谷禅师反问他,你觉得你应该有功名吗?诸位朋友,我们现在好像在听故事,现在不是在问了凡先生,现在云谷禅师在问我们,回光返照,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富贵吗?我们觉得我们应该有这些好的果报吗?假如我们现在没有这些好的果报,原因在哪里?原因一定在我们自己的身上,因为依报随着正报转,一定是我们的心出了问题,这些境界才会不圆满、不如意。
袁了凡先生因为孔先生算得这麽准,就请他帮他算一生的命数,结果算下来之後说他只能当到四川一大尹,没有办法考上进士,当了三年半赶快回来,命活到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号丑时,这个时间他就会去世,当寿终正寝,而且命中没有儿子。所以他相信以後,往後的人生就变得漫不在意,悠悠放任,反正命都已经被算准了,还有什麽好担心,有什麽好努力的?
所以师长曾经有一段话教诲我们,「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年年如意」。你看我们只是念着岁岁平安,事事如意,这是果报,你没种因,怎麽得果?所以诸恶莫作才能岁岁平安,众善奉行,不断的行善,你种下去的都是善的种子,你往後的人生开的都是善果,所以年年如意。云谷禅师这麽反问,了凡先生毕竟也读过古书,都知道要多多反省自己,他思考了一下回答,他说我本来福气就比较薄,又不懂得积功累德,个性又很急躁,度量又不大,甚至於还拿着自己的才华去轻视别人、去欺负别人,甚至於去揶揄他人。所以从这里我们就了解到,人的福分在哪里流得最厉害?口业。所以《无量寿经》才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所以口为祸福之门,可以造很大的福,这个口可以时时随喜功德,称赞如来,修普贤行,这个口也可以破人家的和谐家庭,甚至於破僧团,造极重的罪业。所以为什麽儒家孔夫子的教诲当中四门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言语会摆在第二位?显得它有多麽的重要!
说到改变命运,最耳熟能详的故事就是了凡先生。了凡先生在十多岁的时候遇到了孔先生,孔先生是邵子皇极数的传人,他算命算得很准。那时候刚好跟了凡先生遇上的时候,就提到你是仕路中人,明年即进学,明年就可以考上秀才,怎麽现在还在这里采草药,没有回去读书?原来袁了凡先生的父亲希望他学中医,可以养身又可以帮人看病,然後养活自己的家。所以他本来是准备遵照父亲的遗志,後来遇到孔先生劝他,你应该是可以走功名的路,回去报告母亲,母亲说你好好观察一下,让他先算一算,看准不准。後来孔先生算他县考童生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结果他去读书,那一年考试居然三个地方考的名次完全没有偏差。所以孔先生绝对不是江湖术士,是真正懂得数学、数理,推算得非常精准。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很冷静,我们学习佛法、学习圣贤的教诲,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信心,对於圣贤每句教诲要有百分之百的信心,不可以怀疑,不可以这一句相信,另外一句就不信。假如是这种态度,那不是跟圣贤人学,还是跟自己的烦恼习气学。所以面对任何一句,都想着如何做到,绝对不想着这个我做不到。假如想着这个我做不到,那就绝对已经不是跟圣贤人在学习,都还是跟自己的分别执着在打转。所以这个态度我们要时时提得起来,怎麽做到。《诗经》当中明明就写着「永言配命,自求多福」,那怎麽命运会被算定了就没有办法改?所以云谷禅师就给了凡先生说了这些圣贤的教诲,包含我们佛家讲的,释迦佛特别强调的,求富贵可以得富贵,求儿女得儿女,求长寿得长寿,但最重要的,要如理如法去求,只要了,所以子路就站出来,他说夫子,你看子路有怨气,他有不明白,就问夫子,为什麽我们立身行道,都是为国为民的存心,但是却落得七天没饭吃的下场?夫子这时候也很冷静,对着自己的学生讲到,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应该做的,绝不希求好的结果。所以夫子对子路提到,因为子路说道,夫子曾经告诉我们,「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个道理在《书经》里面,在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有提到。
在孔夫子那个时候,楚国的国君想要见夫子,考虑要重用夫子,夫子跟着学生一行人在前往楚国的路上,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军队包围起来,因为他们怕假如夫子去了楚国,楚国一强盛,他们刚好又在楚国的旁边,很可能会危及他们的国家。其实他们这样想事情,这样推断事情,那确实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假如楚国真正重用了孔夫子,夫子一定会非常强调敦亲睦邻,友善的对待旁边的国家、邻居,这是以和为贵的中国文化精神。所以他们不了解圣贤的存心,还迫害圣贤,这都是相当不应该的。结果夫子因为被困住了,没有办法去找一些吃的东西,後来整整饿了七天,历史上称为陈蔡绝粮。
我们在看这些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跟圣贤人道德、学问的差距,差距在哪?我们可以设身处地想一下,诸位朋友,假如我们饿了七天,我们的心情会怎麽样?我们会不会想:我都奉行《弟子规》的教诲了,都认真做了,怎麽还给我饿肚子?这样就是我们有希求的心,有求回报的心,这也是贪心。夫子饿了七天,当下慷慨讲诵,还是抓住每一时每一刻给学生教诲,他并没有唉声叹气丧失他的信心,而且还弦歌不断,在那里弹着古琴,陶冶自己的性情。
「福在受谏」,人生最大的福分在能接受别人中肯、正直的劝告,当接受劝告了,很可能命运就改变了,很可能一个很大的劫难就化解过去了。所以了凡先生见到云谷禅师,刚好禅师在打坐,他就跟禅师对坐了三天三夜都没有睡觉。三天过後云谷禅师就对着他说,因为看他三天三夜坐下来都没有起妄念,就问他你为什麽都没有妄念?结果了凡先生说人生命运都注定了,没什麽好想的,结果云谷禅师就哈哈笑了,然後接着说我本来以为你是英雄豪杰,都没有妄想,原来你是凡夫,完全不了解命运的真相,完全不了解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最好是赶快还完,绝对不要临终的时候再来跟我们要债,那就很冤枉了。几十年修行,结果他临终的时候来要债,乱了我们的道心,当生成就的机会给丧失掉了。所以都是该还的赶快还,人家欠我们的统统不计较,不要了,甚至於当人家来讨债,恶意对我们的时候,我们都要觉得很对不起他,假如我们不是之前对人家不好,也不会让他这辈子这样堕落下去,因为人要来讨债,他贪瞋痴都来了,我们害人家堕落,很不忍心。所以汤王说的「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任何人的过失都跟我们有关联性在,我们不跟人家结恶缘,他就不会以这个恶的行为对我们,所以他恶的行为也是我们造成的。当我们有这样思惟的时候,对一切逆缘欢喜接受,有了这分欢喜的态度,这个怨结会很快的化解,大化小,小化无,甚至於因为我们的这种心境让对方感觉你的修养很好,就把这个冤业转成了法缘。确实,当我们真正明白真相,所有一切的众生皆是我们过去的善友,众生皆是宿善友,众生与我们是一体的,这才是真相。所以当我们行善快,改变命运就快。
2006年幸福人生讲座—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九集) 2006/12/20 台湾中坜善果林净土寺 档名:52-184-09
尊敬的诸位朋友,大家好。我们这一次课程的主题,「如何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前面几节课我们所讲到的,人要能无怨於人生,首先要很清楚宇宙人生的真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事实上在我们行善的过程当中也不应该抱一个求的心,因为孝顺父母,忠於团体、忠於国家、忠於夫妇,以至於尽心竭力帮助兄弟、帮助朋友,这本来就是我们为人应该尽的一分责任,不能在做的当下还在希求好的果报。其实那就变成拿着天性、人与人的这种天伦在做生意一样,那过起来好不痛快,感觉不痛畅。反而是我们做得都觉得心安理得,自然整个人与人当中都是互相敬爱,互相尊重。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怨,所谓怨天尤人,很可能是,奇怪,我行善了,我对他好,怎麽都没得好报?怎麽他都没有对我更好?从求的心就产生求不得,最後才会有怨气。所以有一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做起来很可能我们常常会忘记。所以当我们有求的心,有了怨、有了烦恼,马上回光返照提醒自己这都是该做的,这时候怨跟烦恼慢慢就调伏下去。
而且说实在的,当我们好的果报现前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再把这个好的果报、好的福分再布施给大众,不然善报来了我们又生贪着不是又堕落了吗?所以我们希求好的果报绝对不是为自己的享受去求,更重要的是为众生,我们的福就是众生的福,我们要广修供养给大众。假如我们行善的时候还有希求的心,其实祸根就在其中,因为佛家有讲「三世怨」,这个我们修行人不可不知,第一世行善修福,来世享福,一享福他就忘了自己应尽的一些义务,恃才傲物,以至於是弄权一时,最後落得凄凉万古。这个万古不只是给後代的人抱怨、责骂,更重要的是自己堕到三恶道去受苦。所以我们冷静的来看看这五千年的历史当中所有弄权的人、所有欺压百姓的人,他都有很高的权位跟财富,而这些高权位跟财富的来源都是前世所修的福分,这些都是三世怨的例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