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离骚》课堂实录.doc
高中语文《离骚(节选)》课堂教学实录

《离骚(节选)》教学实录【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生平和《离骚》的文学地位。
知人论世重要。
正确朗读《离骚》,明确骚体的语言特征,解决字词形义理解诗歌写作内容和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追求人生理想【教学重点】:楚辞的言语屈原的理想背诵更重要【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中国诗歌王国,诗歌成就最高在唐代,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同学们,你们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里吗?对,在先秦。
现实主义的源头,孔子编纂的《诗经》,那么浪漫主义的源头,是什么呢?《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的诗歌总集。
而西汉刘向辑录的《楚辞》里,成就最高的是屈原,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价值最高的是首篇《离骚》。
今天,我们就追随伟大诗人的脚步,一起来欣赏我们古代艺术成就最高的抒情诗,屈原的《离骚》。
二、解题《离骚》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晚年的作品。
关于离骚命题之意,据统计有66种说法,现举出有代表性的五种:①班固认为:“离,犹遭也。
骚,忧也。
明已遭忧作辞也。
”即离骚,遭忧。
②钱澄之认为:“离为遭;骚为扰动。
扰者,屈原以忠被馋,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
”③游国恩认为离骚即楚国古曲名《劳商》。
④林庚认为离骚即“牢骚”,“离”“牢”是双声字。
④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⑤王逸认为是离别的忧愁。
说法最可信的是:“《离骚》者,犹离忧也。
”因其距屈原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忧”或“离尤”之语。
《百度百科》三、作者(中国历史上纪念一个人而形成的传统节日)屈原(大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东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秭归县),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一生中写过许多著名的爱国诗篇,后来由于楚王不接受他的爱国主张,致使国土沦丧,他满怀忧愤之情,跳江自尽。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离骚(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时间课时:课型:新授主备人:《离骚》节选屈原【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重要的词语、句子,理清文章结构。
2.赏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3.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领会并学习诗中的象征、比喻、对偶,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等手法。
4.领会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难点】1.赏析屈原的人物形象,理清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2.赏析《离骚》的写作特色,领会并学习诗中的象征、比喻、对偶,感受《离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等手法。
【教学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1.生平简介屈原(约前 339 —约前 278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改革政治,东联齐国,西抗强秦,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美政”。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
2.作品与成就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开创了全新的诗体:骚体,及浪漫主义诗风;作品:《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二、作品1.关于楚辞“楚辞”是产生于战国时代中国南方楚地,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的诗歌样式,是屈原等人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新诗体。
“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特点:句式长短不一,多用“兮”字。
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以及他们的模拟者的作品16篇汇编成《楚辞》。
2.关于离骚《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离”,通“罹”,“遭遇”之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风、骚”泛指文学,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
它们分别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的源头。
《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离骚》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篇目。
然而,如何让学生在快乐中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呢?教学的方法和设计至关重要。
以下是本人所设计的《离骚》教学实录:一、教材选择与思考文本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为《离骚》的相关知识,及其在当时、在今天的意义。
旨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及欣赏文化古典的能力。
对于这种古文,老师如何让学生产生兴趣?在课前进行的调研中,我们采取了“互动式阅读”教学法。
即,在学生阅读前,老师以一种轻松愉快而又生动有趣的方式,为学生介绍本文的内容;并且与学生一起分析每段文字的词、句、段,以及段落的整体意思,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参与讨论。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目标是能否让学生产生兴趣、理解和欣赏《离骚》。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离骚》的基本情节,明白太康之死对于整个文化史的特殊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文本的基本阅读策略,包括注视、推理、借助背景知识等,较准确地解读原文。
3. 学生能够较好地参与学习互动,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口语和书面的形式交流和讨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以上三个目标是综合的。
要达到这些目标,要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为中心,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整合老师、学生和材料等因素,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流程活动1:《离骚》的介绍本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减少学生的紧张和教学效应的阻碍。
活动内容:1. 用互动式的方式介绍《离骚》的背景:国家一团糟,楚国危殆,太康死亡,越王勾践失去诸侯的支持,于是落寞地在越国郢城中守望一亿五千年。
2. 让学生自由阅读三个小段落,通过坐凳海、天生我才必有用、楚辞、沉舟、侧身诸篇的精品语句,引导学生体悟,深入了解《离骚》。
活动2:ppt展示在“tianxia”的主题下,我们采用ppt的形式,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理解“tianxia”的文化内涵。
《离骚》(节选)教学实录

通讯 》等刊物上 发表论文6 篇 ,并兼任 多家刊物 的 O
特 约 撰 稿 人 。 教 学 上 主 张 “ 师 应 该 在 学 生 中找 到 教
维普资讯
本栏 辅 : ws k@1 3c m y jx t 6 o
・
案例 ・
个人简介
夏 云陶 ,男 ,浙江省湖 州 中学 高级教 师 。语 文 教研组组 长。浙江 省省级 普通话测试 员 ,浙 江省湖 州市青语会 副会长 ,浙江省 青年语 文教 师发展研 究 课题组 成员。 曾获 “ 州市 第七届 教坛新秀 ” “ 湖 湖 州市 骨干班 主任 ”等光荣称 号。在省 、市各类 业务 评 比 中获 奖近 3 项 ,如浙江省高 中语 文优质课评 比 0 二等奖。在 《 语文建设 》 《 文学 习》 《 文教 学 语 语
阅读教学 中最 大信 息量 的储 存点 ,课堂 思维训 练 的 贯通起来 ,避免 了枯燥的翻译而引起 的乏味,不仅让
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的 “ 味”很重 要 ,因此这 里还 涉及怎 么译 , 后 原 译 要 使语 文教学 “ 活且 实 ” ,还得对 教 学方式 有 对原诗有什么影响等问题。 章
这里介 绍一 种保 留诗歌 “ 原味 ” 的做 法 :紧缩
所取 舍 。这 种取舍 应 以学生 的阅读 初感 为起点 。应
一
样 翻译 一首古 代诗 歌 ,那实在 是有点 杀风景 。如
果 能将古 诗翻译 成现 代诗 ,也许是 一种 比较好 的做 设
所有 的教 学环节最 终促 使教 学 中的核心 问题得 到有 法 。不 过 任何 作 品都 是 在 作者 所 处 环 境 、相 关 心
《离骚》教学实录(集合5篇)

《离骚》教学实录《离骚》教学实录(集合5篇)《离骚》教学实录1巧用紧缩诗句诱导古诗教学——《离骚》教学实录与反思要读懂古代的诗歌,有时也离不开一点字词上的翻译。
但是若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的翻译一首诗歌,那实在是有点煞风景了。
如果将古诗翻译成现代诗,倒可算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不过这里还涉及到怎么译,译后对原文文气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
任何作品都是在作者所处的环境、相关的心理、当时当地的用语习惯的影响下产生的,尽量保留诗文的“原味”是很重要的。
有一种保留诗意的做法是,紧缩诗句——保留简单易记的词句——形成诗歌的主干。
这种方式如果利用得好,就可以成为教学上一个很好的诱导发点,使学生对诗句的翻译、理解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融会贯通,避免翻译诗句引起的枯燥乏味。
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三中《离骚》节选内容时利用了这种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记录如下。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能否将节选的《离骚》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生:我来改改前面的几句。
我将这些句子压缩了,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
摄提孟陬,庚寅吾降。
皇览余度,锡余嘉名。
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师:大家鼓掌是因为觉得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修改有什么特点?生:他的修改使诗歌更简练了,而且还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生:好象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认为修改后的诗歌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形式上的好坏应该有哪些标准?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需要吧!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生:四言诗比原文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肯定比原诗要快,对于抒发心情而言可能显得比较急促。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从作者的心情和朗读的情境去思考问题了。
不过我想简单地补充一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楚辞》是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而《诗经》是北方文化系统的源头,《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要特色,《楚辞》相对比较自由,读起来比较舒缓,所以这两种形式的诗歌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的。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

《离骚》课堂教学实录(2)《离骚》课堂教学实录生:“皇览余度,锡余嘉名”中的“初”省不得,因为是对前面出生时间等内容的照应,这种照应也是有强调作用的。
“肇”字也得保留,因为它是“开始”的意思,屈原的父亲根据前面那么多不平凡的前提才给屈原起了名,这里用“肇”字可以体现非常郑重的态度。
生:“揆”也很重要,我刚才查了一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览”是“看”的意思,“揆”有“揣测、推理”的意思,由“看”到“推理”是一个过程,它也能体现屈原的父亲给儿子取名和字时的慎重。
师:大家把那些可以翻译的提示必要信息的词的作用都分析出来了,还有别的想法吗?生:我的说法会重复老师前面的看法,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我想把其他被删除的字都补回去,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才学了课文的一部分内容,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修改与比较中,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字词的含义,了解了屈原的心理。
课下的注释其实已经很详细了,只不过同学们原先不太愿意仔细看,现在看进去了,而且也没有觉得落实字词含义是枯燥的事,我认为大家的收获不小。
希望大家能从剩余的内容中任选一段,也用紧缩的方法,体会字里行间的独特意蕴。
下课!拓展阅读:《离骚》重点句赏析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这几句诗使抒情主人公除了作为政治家和诗人的自我形象出现外,又常幻化为,一个美丽而遭逢不幸的女子。
她有爱美的天性,喜欢用芳洁的东西修饰自己,还亲手栽培了许多芬芳的草木。
起初与丈夫(“灵修”有时也可理解为丈夫)缔结了婚约,后来却受到众女的嫉妒和谗毁,终于被抛弃。
这一条“美人香草” 式的寓意伏线和诗人的政治抒情叠合在一起,造成《离骚》全诗特有的写实与虚拟二重世界相互交融、迷离惝恍的艺术效果,给全诗增添了绰约的风姿和芳菲的情韵。
翻译:怨恨君心荒唐啊,始终不能理解我的心思。
那些女人也嫉妒我的妩媚,诽谤我好放荡淫乱。
高中语文 离骚节选课堂实录 人教版

离骚节选从第三册书开始,咱们就按着朝代的顺序系统地学习中国的古典诗词,当然在其它册的语文书中则零星的接触过旧体诗词,比如在第一册的第一课还记得选了毛泽东的哪首词嘛?《沁园春·长沙》,咱们在初中接触过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雪》,在那首词中,诗人描绘了许多君王以内江山折腰的英雄,哪位同学还记得吗?能否背诵一下?(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面提到了一个词:风骚。
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那么 “风”跟“骚”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个源头,那么作为浪漫主义源头的“离骚”和他的作者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太多的第一的位置。
这个屈原是第一个身世可考的诗人,以前诗经里的作者零零碎碎的知道他的名字,他又是第一个入选世界文化名人的中国诗人,离骚也是中国最长的抒情诗,尤其是一首政治抒情诗,那么我问一个最基本的问题,“离骚”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你们书下选了这篇课文,但没有对这个题目注释,为什么没有注释呢?因为古人有太多的争议了,所以你别怕说,找同学说说你的想法:“离骚”是什么意思:他的诗中有忧愁,有情志,有伟大的情志,你们我们看看《离骚》中的忧愁和情志又是什么呢?屈原在《离骚》中要表现怎么的思想感情?换句话说全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咱们恐怕都没有读过全文《离骚》,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咱们对屈原并不陌生,对《离骚》这种诗的名称至少不陌生,他是什么样人?——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要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板书:这些思想对于一个爱国主义诗人都普遍存在。
有时我们在内容上把思想感情把握得很好,可是为什么许多人在读离骚还是很吃力呢?同学们都看过几句,你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同学:A 大量“兮”字出现B 楚地方言)举例:方言:比如:输液(方言:滴流)用古代楚地方言写的,语言上有障碍。
板书:一:楚辞二:文中大量运用比较特殊的香草、美人的象喻手法。
《离骚》课堂实录2篇

《离骚》课堂实录2篇《离骚》课堂实录2篇《离骚》课堂实录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离骚》。
预习了吧?生:(齐答)预习了。
师:感觉怎样?生:挺难。
师:(微笑)是挺难。
不过总应该能读得下来吧?课文下面可是每一句都有注释的。
生:(齐答)能。
师:那好,我先请同学来读一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检查诵读,正音)过渡引导:《离骚》是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
我们要学习的是节选的其中一部分。
它的作者是我国第一位大诗人屈原。
在高一我们学过《屈原列传》,其中有一段写到了诗人写离骚的原因,以及对屈原志趣品行的评价,不知同学们可否能记得起。
生:沉思,有些嘴里念念有词。
师:这样,我请一位同学来试着背一下。
李家琪,你来背一下吧。
(他没有背下来,不熟练,从中间截取了一部分。
考虑到这个班是理科班的学生,而且又是休息了一个暑假学生估计忘掉了不少,于是,我便降低了难度,)那咱们一起背,互相提醒也许能唤起你的记忆。
学生齐备《屈原列传》第二段。
师:大家还有没有注意到没,这段里面还对离骚一词作了一个注解,谁来说一下(学生不知道,有学生赶紧翻课本和文言文翻译书查找)。
师:秦继伟你来说说。
生:“离”是遭遇的意思。
师:解释具体一点。
生:通“罹”。
师:好你上来写一下“罹”字。
学:上黑板写“罹”。
骚是什么意思?生:忧愁。
师:“离骚”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生齐答:遭遇忧愁。
师:通过回顾,大家知道《离骚》写作的缘由是什么了吧?生:因为他遇到忧愁烦闷,需要排遣内心的愁绪故而写了离骚这首诗。
师:诗以言志嘛。
《屈原列传》中对屈原的志趣和品行有两句总结性的评价,是哪两句?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师:“志洁”是什么意思。
生:志趣高洁。
师:“物芳”是什么意思?生:就是事物的芳香。
师:那么“称”是什么意思?生:提到,称赞。
师:把这句话连起来说一下。
生: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他提及的事物都是芳香的。
师: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芳物的意思再扩大一下,理解成美好芬芳的事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离骚》课堂实录-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
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
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看着同学们的踊跃发言,我不时地点头赞许,过了一会儿,我将同学们发言的内容总括起来,准备完成对屈原品性的讨论: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楚国和楚地人民付出了很多,也为炎黄子孙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在他投江之后,人们以各种形式纪念他,表达自己深切的怀念,比如说端午节------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
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
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
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
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
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
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
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
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