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优质文档】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和反思

【优质文档】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和反思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与反思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作者及工作单位教材分析黄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我国唯一一个地形区。

教材第一个内容以图文结合的方式黄土高原特殊的地表景观。

在“严重的水土流失”、“脆弱的生态环境”这两个框题中着重分析了黄土高原各自然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

最后一个框题“生态建设”,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也初步掌握了读图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①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地表特征;②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③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的后果;④能够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⑤掌握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二、能力目标: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学习,增进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1. 认识黄土高原的范围及地表特征; 2.解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二、教学难点:1.能够初步领会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以及人口不断增加对该地区造成的环境压力; 2. 掌握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2.探讨: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板书二、风吹来的黄土板书: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放映图片,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地区的景观。

提问:为什么一看图片就知道这是黄土高原,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地方?1.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阅读课文了解黄土高原的历史文化及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 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六 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定安县城南中学王世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滚动字幕打出:我们每个人都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是环境灾难的治理者,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来参与环保: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环保选购;多次利用,垃圾分类,循环回收,救助物种,保护自然。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同时思考图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形区?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黄土高原,去把握她的脉搏,倾听她的心声。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1.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找出:内蒙高原、秦岭、太行山、鸟鞘岭。

( 2 ) 在图中找出: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黄土高原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黄土高原地区”一节内容与上学期学过的地形、气候、河流等内容有联系,这节课我把它分成两大部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和黄土高原的特征。

教学过程:这节课我采用的是导学案,在设计上设置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收获。

学生对于黄土高原了解的并不多,没有直观的感受。

于是,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一个黄土高原的图片和“黄土高坡”这首歌曲,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上课时适当地加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媒介,这样使得这个导入既生动又贴切,顺利进入新课。

黄土高原地区是这学期教材设计的第一个跨省区域,同时也是教材重点分析的地形区。

因此,我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来开始教学。

并且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自主读图找图,定范围,完成自我探究。

完成后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展示的图片中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总结黄土高原的特征。

通过观看大量图片让学生描述第一感觉,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互助讨论,学习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以及黄土来源。

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也乐于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课堂气氛融洽,学生的找图和读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教学中从在的不足:1、歌曲播放时间较短,学生刚进入氛围我就将歌曲停播了,导致歌曲带入的效果不是很好。

2、导学案设计的不完善,规格不合要去,随意性较大。

3、课堂教学中个人声音太过平缓,不能很好的代入学生,吸引度不够。

容易使学生产生声音疲劳,学习兴趣不高。

4、信息技术使用不够,仅仅利用了PPT进行讲解与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提升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课堂教学真正丰富起来。

5、讨论不够精炼,存在繁琐多余的讨论。

使整个课堂紧凑性与简练性大打折扣,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做到该讨论的放开讨论减掉多余的刻意的讨论。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和反思)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耿秋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探讨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分工协作查找资料寻求治理措施。

(2)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2.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三、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之前我们已经学过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水土流失严重。

那么严重的水土流失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该如何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呢?[讲授新课](一)严重的水土流失1、读P29活动,思考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2、观看4个实验探究视频,分小组思考并总结不同的植被覆盖率、不同的土质(沙土和黏土)、不同的坡度(陡坡和缓坡)、不同的降水强度(暴雨和小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结论:①土质: (沙土或粘土)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②坡度: (陡坡或缓坡)更容易水土流失。

③降水强度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④植被覆盖率越,水土流失越严重。

3、四人一小组,结合教材图6. 32,合作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张正凯黄土高原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土高原什么样?黄土高原今天为什么是这个面貌?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些问题对于十几岁的学生来讲是很难想象,很难理解的。

在教学活动中,我在导入新课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图片和“信天游”这首歌曲,希望使学生能从中直观的了解黄土高原,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层面接受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链接了配合课堂教学的图片、歌曲以及视频等媒介,这样使得整个教学过程既生动又贴切,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第一次在八(3)班上课时,我只是凭借了书中的插图向学生作了介绍,结果使得很多同学没有理解。

有的学生问:“为什么植被遭到了破坏,其后就变得干旱了,土地沙化了呢?”。

我知道这节课我没有成功,这个最根本原因我没有帮助学生弄清楚。

怎样才能清晰,易于理解而且又最具说服力呢?所以我在第二次八(4)班上课时,由我设计,学生分两小组在讲台上给同学们做了试验:从操场上取来一小块草皮,再找来一块没长草的泥巴,然后用清水冲,让学生看,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基本清澈,说明带走的泥沙少;没长草的泥巴用水冲刷后,水很混浊,说明带走的泥土多。

这时有个学生说,“我明白了黄河水为什么含沙量这么大,因为它流过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上的植被很少,要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就必须植树种草。

”这样创设情景和小实验让学生亲眼看到,亲身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乐趣,这样做要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好得多。

所以,在日后的课堂上我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恰当的引导,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和体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把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学生的潜在能力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引导与开发。

让学生多一些自由学习的空间,让我们一起在课改实践的摸索中,勇敢地进行教法的尝试,相信一定会有惊喜和收获。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黄土高原教学反思“黄土高原”内容繁多,地貌独特,生态环境脆弱。

如何上好这一课?关键在于让学生建立黄土高原的形成概念,突破这一层,黄土高原沟纵横的特点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就不言而喻了。

而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治理和防止水土流失的认识则水到渠成,鉴于特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按下列思路组织教学:一、了解成固:课本中对黄土层厚度的叙述有这样一句:“一般厚度超过100米”为什么黄土层厚度均匀?引起学生对形成原固的探讨,通过对形成原固的几种假说的推断,达到认识“风成说”的主张。

这样层层深入,道理透彻。

二、认识地貌。

从课文中的图先出发,让学生客观地认识黄土高原“千沟万”地地貌特点并从这一特点中探究:千沟万的形成的因素,直接感知其脆弱的生态环境,特殊的生寸背景,恶劣的自然条件对黄土高原的人名生活带来的影响,呼唤学生建立征服改造黄土高原的理念信心,自然引出下一问题。

三、由因及果,突出目的,树立信心。

由于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及对人的生活影响,能够理解改善生存环境的重要,树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信心,治理好黄土高原的环境,至于治理方法,则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从而达到了突破难点掌握知识的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后,我调查了解:本节的知识点和重点:学生掌握较好,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的脆弱也知道,总起来说,知识贯穿到位,组也存在下列不足之处:1、缺少必要的辅助性和建学手段,以致于课堂教学显得单调,如:有关黄土高原补充图先的收集,整理,黄土高原形成之演示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果有这些材料的补充,让学生看材料抓要害,理特征,则课堂气氛会更活跃,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也会感到身心快乐,能达到课堂气氛和谐,激发认识潜能的目的。

2、有关固果关系的讨论,放得不够。

在推导“风成说”的结论后黄土高原土层的稀松,雨水的冲刷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千沟万”的特点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适时引导则特征会更突出,学生记忆就会转为理解记忆,效果会更好。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反思新人教版

《黄土高原》
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如:新课伊始我就向同学们抛出了问题:“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本课。

在文本解读中,学生看了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后,追问:哪一种景观是人口和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呢?看到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图片又追问: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哪里来的呢?黄土高原为何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和“恰当的组织引导”,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同时也突破学习难点。

如: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怎么来的?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我是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在观察中引起兴趣,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突破难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论证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出示图片后,我是直接给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的,这里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自己描述各自的特点,会更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3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2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地理八下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第2课时教案1.出示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提问互动:看到这样的景观,你会怎样形容它的特征呢?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水土流失的呢?2.播视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你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水土流失会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补充: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还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有关。

3.开展实验探究——水土流失与植被、坡度、土壤、降水的关系。

(1)说说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

(2)讨论不同的土质、不同的坡度、不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4.师生共同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总结人为原因:(1)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5.说一说: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真的会面临这样的威胁吗?(展示图片,联系最初看到的视频)借助资料探究:三门峡位于黄河中游末段,黄河携带的从黄土高原流失的泥沙,几乎全部经过这里。

据三门峡水文站实测,黄河最高含沙量达746千克/米3,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

联系生活中:“跳进黄河洗不清”,知道原来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有关。

提示:黄河之害在于黄河泥沙。

因此,治黄的关键是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6.探究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带来哪些后果?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②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1.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

2.交流:人们做了哪些措施改善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总结:(1)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2)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黄土高原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黄土高原反思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反思我今天选取黄土高原这一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八下教材学生们还比较熟悉,因为是最后学完的一本书,及时复习比较有效。

(2)正如我上课时提到的黄土高原是我国非常特殊的一个地理区域,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片黄土堆积区,同时,又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

(3)在中考当中,黄土高原是一个高频考点。

下面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因为是第一轮复习,我的这节课没有和其他的课节进行整合,本节课就讲了黄土高原。

课堂内容主要由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的概况。

它包括“位置与范围”、“自然环境特征”。

第二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孕育了古代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

同时,它也是革命的圣地。

第三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成因。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第四部分内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引导学生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五部分内容是中考链接。

我针对中考考点选取了比较有代表性
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测试。

为了避免知识过于零散,我在教学中以黑板书写思维导图的方式串起来了一条线,重点是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总体来说,这节课在带领学生复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地理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要学会利用各种图表资料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最后,感谢在我准备这节课时给予我帮助的每一位老师,谢谢大家!。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发挥学科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

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

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

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文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内容是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前三个框题。

本课内容在编排上注意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宗旨。

授课中要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受益。

在讲到某一个知识点时,先提供相关素材和信息,让学生通过感知,进而分析地理问题,学会分析人文地理与自然环境要素的关系。

得出合理的结论也就学会了解决地理问题。

而不是机械的将知识强加给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潜能。

本课应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定时器、幕布、聚光灯、书写等工具辅助教学。

我认为教学效果很好,极大的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解决的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交互式电子白板交互性强,加强了资源之间的联系性。

使用电子白板后老师真正成为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课堂氛围变得更好了,知识也变的简单了,学生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三、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进行合作探究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我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实验探究来突破本课重难点,让学生亲自动手体会并归纳总结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课堂效果较好,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学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一课教学反思
民勤五中王慧霞
本节课为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把陌生的知识进行动态观看,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降低难度。

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展示景观,身临其境。

黄土高原是“古文明的摇篮”。

我出示景观图片,带领学生游览。

学生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体会到它的历史价值,比枯燥的说教百倍。

二、视频播放,化难为易。

“黄土的由来”和“黄土的治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了降低难度,我采用学生先猜测并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各自的观点,然后出示相关的视频。

这样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错误,更重要的是记住了画面中的重点知识。

三、走进生活,观察释疑。

“黄土的危害”这一重难点,我利用学生基本都是农村这一点优势,让他们观察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实验。

他们很快就理解。

我又设计了一个对农民的小采访帮助他们理解黄土的危害。

为后面治理打下基础。

四、谈收获,知识升华。

最后、我利用一段时间让学生说说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不
仅基本掌握了本节知识,还说出了让中华文明发扬广大,保护
古文明和环境等,收到了使人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总之,这一节的内容较多,要想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时间不是很充足。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尽量改善。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八章第一节《黄土高原》 教案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八章第一节《黄土高原》 教案与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八章第—节(黄土高原)教案与课后反思教材分析
壑纵横的特别地形区——黄土高原)一节是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八章第—节内容,它的划分是以自然特征为依据,这也是教材中重点分析的我国的一个地形区,教材从黄土高原的位置入手,接着是特有地貌和严峻的水土流失,进而商量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使重点内容一气哈成。

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以“人地关系〞理论为核心进行设计。


学情分析
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生活环境、媒体频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肯定的认识,但对人地关系、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形成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严峻现实。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及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情、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环保意识及可延续开展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峻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授课详略得当,注重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这一难点的突破。

效果很好。

在授课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了学生的能力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在观察中、商量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渐显示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掌握扎实,能力得到了提升。

但总觉得在时间同意的前提下可适当拓展知识。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治理措施。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特点,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学会因地制宜地进行治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可能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感到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学会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难点: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方法的选取。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如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

2.准备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

3.划分学习小组,提前布置预习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然后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让学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3.操练(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并结合实例思考治理措施。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选取几个典型的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之处,加深对治理措施的理解。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与反思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师:黄土土质疏松,对黄高原的地表会产生什么影响?同学们利用课本26页和27页的图及文字资料,了解各种黄土地貌景观,各种地貌类型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师:谁来形容一下黄土的地貌特点?地表破碎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对黄土高原的几种主要地貌景观掌握了吗?谁来认一认?出示图片。。
总结: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关于黄土高原的黄土来历,目前得到广泛认同的假说是——。
(四)黄土高原上的民居以窑洞为特色,这种建筑文化所反映出的自然环境特点不正确的是:
•A.冬寒夏热,降水较少的气候特点。
•B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
•C地形平坦,森林茂密的环境特点
生:谈谈自己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的收获。
师生一起:对知识进行梳理,
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活动一;导入话题导入
同学们,北京卫视正在热播一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我国的哪个地形区呢?
平凡世界中的黄土高原却是不平凡的,今天,我们来一起来认识黄土高生:齐读学习目标。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土的矿物成分与所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物成分相同。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列举黄土风情,探讨黄土风情的成因,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影响的关系,进一步树立人地关系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 第八章 第一节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 黄土高原课后反思 新人教版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本周四,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高校课堂展示课评比活动,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第一课时。

课后结合主任和同组老师的点评我进行如下反思:
优点:1、讲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并能结合学情设计科学合理,实用性较强的教案和导学案。

2、课堂环节流畅,学生展示自然,对重难点的突破体现了层次性和机智性。

3、教师能适时引导、点拨,抓住生成,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使小组合学不只是停留在形式上而是真正为学生的学而服务。

(得益于同学科肖静和小娜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在教学细节上存在三点不足:1、个别幻灯片的背景颜色太亮,致使幻灯片上的文字看不清楚。

2、教师的语言偶有不规范的情况出现。

3、个别环节的处理缺乏机智。

如,在小组交流展示“水土流失的原因”环节,当两组同学同时站起来时,教师不应以那组先发言让那组展示,而应采取像增加展示难度,比如教师要求“那组可以脱离课本就由那组展示交流结果”等类似的更公平的决定方法。

这节课虽然得到了秀娟主任和同组教师的认可,但我知道与我之前的课相比确实进步了,成熟了。

可离高校课堂,真正的好课还有一定的差距。

所以我会继续努力的!。

人教八下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1)

人教八下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1)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内容,是在学生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有了一些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区域—黄土高原,并能够举例说明黄土高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导入新课:首先先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相关图片,让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个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举例说出平时了解的和黄土高原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黄土高原的位置。

最后以板图的形式归纳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2.借助书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区域是华夏文明的先河。

3.过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是怎么来的?完成书上的活动题,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找到“风成说”的证据。

4.通过刚才所学的知识及看到的相关图片,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景观,让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塬、梁、峁及黄土高原的川让学生归纳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的特点,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5.课堂小结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借助教材、地理图册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的一般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书中的活动题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不仅体现了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本节课的不足: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不同地貌景观出现的原因没有进行强调,学生容易混淆。

改进措施: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比较模糊、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要进行强调,而且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黄土高原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黄土高原  初中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6.3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北流市城西初级中学潘淑超一、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问、多想多学,积极解决心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学习目的】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重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

【学习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

2、能力目标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树立“事物是联系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课前准备1、教师:课件、导学案等。

2、学生:完成导学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言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言几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图片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观看图片后回答问题通过一系列黄土高原景观,创设一个生动、诱人情境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当中。

二、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齐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学习的方向。

三新知学习观看一段视频通过视频了解到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1、通过学生观看视频,整体感知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引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小实验知道水土流失跟自然原因有关培养学生探究精神通过图片和资料向学生展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的后果和治理措施。

学生懂得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后果及其治理措施。

通过图片和资料向学生展示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水土流失的后果和治理措施,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说课稿含反思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第二课时,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对黄土高原的基本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后续学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展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形、气候、生态环境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黄土高原的特殊性和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的认识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2.难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及其变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独特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人类活动的适应和改造。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治理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黄土高原治理案例,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下册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2)

八年级下册地理北方地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反思(2)

北方地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上大附中何小龙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地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据此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中,基本遵循的分析方法是: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按照这条主线,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进行本章节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掌握环境问题一般的分析方法。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利用ppt直观展示其地理位置过渡性讲授新课需循序渐进、步步为营。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里只要让学生上台来指出他的位置和范围,展示给学生看。

让学生明白黄土高原的四至点以及它的过渡性的地理位置特征。

2.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实验突破重点内容以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状态,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成后,会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很好地引出了“黄土高原的地貌”。

继而由地貌导出千沟万壑,由千沟万壑导出水土流失,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及其原因。

在分析水土流失的过程中,引用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能够从简单的活动中了解和掌握影响的一般因素,活动如下: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下列三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三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水土流失哪个最严重,哪个最少?规律是什么?第二组试验: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土流失严重?第三组试验: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第四组试验: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表面植被繁茂,B表面植被已经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幸运的是还保留了一部分植被,C表面的植被已经被破坏殆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土高原》
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讨论为主体,教师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自学、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如:新课伊始我就向同学们抛出了问题:“你印象中的黄土高原是什么样子的呢?”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

同时也作为一个话题引出本课。

在文本解读中,学生看了黄土高原的景观图后,追问:哪一种景观是人口和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呢?看到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图片又追问: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哪里来的呢?黄土高原为何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去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

课堂上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充分的自由”和“恰当的组织引导”,使学生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同时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学生的直观印象,同时也突破学习难点。

如: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是怎么来的?植被与水土流失的关系?我是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在观察中引起兴趣,在观察中探究,在观察中总结,在观察中突破难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论证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不足之处是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出示图片后,我是直接给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的,这里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片,自己描述各自的特点,会更好。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