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

合集下载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题2

西方社会学理论自考试题2

西方社会学理论模拟试题一、填空题1、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出现了三个主要动向,它们是:微观—宏观的整合、(能动性—结构的整合)、理论的综合。

P11 2、孔德把社会学基本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社会学静力学,二是(社会动力学)。

3、涂尔干把初民社会划分为简单的单环节社会、简单合成的多环节社会和(双重合成的多环节社会)。

P42 4、帕森斯的“单元行动”包含四个要素,一是行动者,二是目的,三是情景,四是(规范限定)。

P170 5、霍曼斯行为主义交换论的基本概念中最为核心的概念是(报酬)。

P223 6、功能主义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相对应的新功能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是(后实证主义)。

P332 二、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理论崇尚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是【、社会学理论崇尚实用主义传统的国家是【 】P8-10 A.英国英国 B.法国法国 C.德国德国 D.美国2、下列不属于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有【、下列不属于社会契约论代表人物有【 】P3 A.霍布士霍布士 B.孟德斯鸠 C.洛克洛克 D.卢梭卢梭3、下列有关“机械团结”论述正确的是【、下列有关“机械团结”论述正确的是【 】P45 A. 机械团结这一概念是帕克提出来的机械团结这一概念是帕克提出来的 B. 机械团结的社会的法律特征是压制性制裁 C.现代发达社会的团结形式为机械团结现代发达社会的团结形式为机械团结 D.机械团结是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机械团结是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上的4、“感受”隶属狄尔泰“理解”概念的等级是【“感受”隶属狄尔泰“理解”概念的等级是【 】P74 A. 1 B. 2 C.3 D.4 5、狄尔泰把从个人自身内部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最后现实”的方法称为【、狄尔泰把从个人自身内部世界出发去观察社会“最后现实”的方法称为【 】P71 A. 理解 B. 解释解释 C.实证方法实证方法 D.主观主观6、按照斯宾塞观点,整个世界由无机领域、有机领域和超机领域组成,下列属于超机领域的是【的是【 】P31 A.物理学方面物理学方面B.生物学方面生物学方面C.心理学方面心理学方面D.社会学方面 7、主张用“文化科学”而非“精神科学”称谓社会科学的学者是【、主张用“文化科学”而非“精神科学”称谓社会科学的学者是【 】P78 A.李凯尔特 B.狄尔泰狄尔泰 C.布劳布劳 D.科塞科塞8、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三个主要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动向中,欧洲社会学家主要侧重于【侧重于【 】P327 A.微观—宏观整合微观—宏观整合B. 能动性—结构的整合C. 理论的综合理论的综合D. 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9、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形成原因是【、涂尔干认为现代社会秩序形成原因是【 】P48 A.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竞争 B.国家国家 C.家庭家庭 D.常态社会分工 10、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提出“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家是【 】P134 A.韦伯韦伯 B.帕森斯帕森斯 C.曼海姆 D.涂尔干涂尔干 11、被誉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被誉为“科学社会学之父”的社会学家是【 】P181 A.默顿 B.帕森斯帕森斯 C.达伦多夫达伦多夫 D.孔德孔德 12、布鲁默建构其理论的核心是米德的【、布鲁默建构其理论的核心是米德的【 】P254 A.心智心智 B.自我 C.社会社会 D.社会行动社会行动 13、提出“唯意志的行动论”的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被认为是现代社会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其作者是【次综合,其作者是【 】P168 A.科塞科塞B.帕森斯C.默顿默顿D.狄尔泰狄尔泰 14、“人们在对两种行动进行取舍时,会根据他当时的认识,选择那种随着获利的可能性增大,结果总价值也增大的行为”,这是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这是霍曼斯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 】P227 A.攻击-赞同命题赞同命题 B.价值命题价值命题 C.成功命题成功命题 D.理性命题 15、布劳提出了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布劳提出了四种媒介性社会价值,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其中可以运用权威的媒介,并大规模追逐集体目标的并大规模追逐集体目标的组织的媒介的是【组织的媒介的是【 】P236 A.个别性的价值个别性的价值 B.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社会贡献和成就的普遍性标准C.合法的价值D.反对的理想反对的理想16、受西美尔关于“作为手段的冲突”和“作为目标的冲突”的论述中启发而被科塞提出的社会冲突类型是【社会冲突类型是【 】P210 A.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B.紧密关系中的冲突紧密关系中的冲突C.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D.意识形态下的冲突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17、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个人同时承担几个社会角色,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并把它们组成一个整体,具有一种从一群处于协作之中的人那里获得多重自身自我形象的能力,米德认为这类人的自我处于【人那里获得多重自身自我形象的能力,米德认为这类人的自我处于【 】P249 A.概化阶段概化阶段 B.游戏阶段 C.玩耍阶段玩耍阶段 D.各阶段都存在各阶段都存在 18、可以通过有效的惩罚措施限制一些社会行动,同时为另外一些行动提供便利的社会资本是【是【 】P433 A.义务与期望义务与期望 B.信息网络信息网络 C.社会规范 D.权威关系权威关系 19、亚历山大认为社会行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集体性结构环境之中,而行动的外部环境则是指【指【 】P336 A.人格系统人格系统B.文化系统文化系统C.社会系统D.个性系统个性系统 20、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社会学家是【、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社会学家是【 】P442 A.哈贝马斯哈贝马斯 B.柯林斯 C.布迪厄布迪厄 D.帕森斯帕森斯三、多项选择题 1、韦伯把经济行动分为形式合理性行动和实质合理性行动,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 A.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对立 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矛盾 C.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矛盾 D.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E.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2、孔德提出了科学等级体系理论,反映由低到高的有序等级体系发展过程的先后顺序是【 】P21 A.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B.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C.数学→生物学→实证社会学D.实证社会学→数学→生物学实证社会学→数学→生物学E. 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实证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神学阶段→实证阶段3、达伦多夫认为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包括【、达伦多夫认为影响冲突强度的因素包括【 】P203-204 A.社团的重叠程度B.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社会经济的剥夺情况C.冲突的调节冲突的调节D.社会流动性程度E.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4、下列描述是加芬克尔对“霍布斯秩序问题”的解释的有【、下列描述是加芬克尔对“霍布斯秩序问题”的解释的有【 】P306 A.稳定的、一再出现的社会行动模式是行动者权宜性努力的成果或成就B.社会的“秩序”的基础,如果有的话,也是认知性的,而非规范性的C.发达社会是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实现秩序的发达社会是通过其成员之间的契约关系来实现秩序的D.规则与其说是先于行动,作为行动的“蓝图”和规定发挥作用,不如说是在行动之后,是使行动成为“可说明的”、“可描述的”一种工具E.社会秩序的基础归结为“集体良心”和“集体意识”社会秩序的基础归结为“集体良心”和“集体意识”5、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科尔曼的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P432 A.社会组织B.义务与期望C.社会规范D.权威关系E.信息网络四、名词解释1、社会事实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一切行为方式,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的都叫社会事实。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

《正义的理念》:正义是一个过程,而非终极结果人类的历史,就像是在一条半明半暗的洞穴里不断探索,人们从未放弃过对洞穴尽头那个更为自由、更为正义的世界的争取。

但何谓正义?人们对此感到困惑,而理论学家们也从未停止过努力,希望建立关于正义的理论。

印度经济学家、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著作《正义的理念》,被誉为自约翰•罗尔斯《正义论》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论著。

这是阿马蒂亚•森一生理论的汇集和凝练。

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该书的译者之一王磊对这部作品作了多方位的解读。

一个奇怪的梦在为《正义的理念》写下这些文字前,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梦中,自己身处一条幽暗深邃的洞穴,洞的中心位置亮着一簇摇曳闪烁的灯火,根据墙上密密匝匝的影子,可以推断洞里有无数挪动着的人。

单就这些依稀如幻的行尸走肉来说,洞里的生活实在没有太大意思。

可在这些如同层层愁云惨雾的影子背后,总有一小抹明媚的光亮,在隧道的尽头若隐若现。

洞内的瘴气一刻没有停止对我的麻痹,我一步步向那抹光亮挪去……当洞外的世界进入我的视线,我被惊呆了,那是一个光明的世界,眼前的海水被照成蓝莹莹的宝石色,海上行驶着只有幻想中才存在的奇形怪状的船只,开阔的海湾向远方敞开着。

这时候响起某种“呼噜呼噜”的野兽低吼,一头丑恶无比的巨兽向洞口游来。

它七窍喷火,令人生畏。

用一种半人半兽、难以形容的声音向我嘶吼,“回去,回到洞里!”这个畜生吼道。

“可我不想往回走了,你凭什么向我狂吼!"我抗议道。

“因为我会保证你的安全,给你一种天真无邪的生活。

”它竟劝诱起了我。

“可我不满意,洞外的世界是这么广大,我想知道大海的那端有怎样的生活!”我坚持要离开,怪兽的眼珠狡猾地滚动着,用假嗓哄着我:“那一端什么都没有,况且海上有险恶的巨浪和暗礁,多少人都填不饱它的胃口。

”“可是我宁愿冒险,哪怕一无所得。

"我抗辩道。

怪兽终于歇斯底里地狂怒起来,“我们当初是订了约的,你们既然把自己交给我,我的意志就是正义和法律,你必须服从!” 我在极度沮丧和激愤中醒了过来,才知道这不过是一个梦。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

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透析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家用来描述人类的行为方式的一种模型。

根据该假设,一个人会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利益,并在所面临的所有选择中做出最好的选择。

因此,该假设为理解和预测经济行为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然而,尽管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假设,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存在一些局限性,下面我们将逐一分析。

首先,经济人假设忽略了人的情感和道德考虑。

事实上,人类的经济决策并不仅仅是基于利益,而是基于各种动机和因素。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人们会考虑商品的品质和服务,甚至会考虑制造商对环境和伦理道德的影响。

这些因素不同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

因此,仅仅将人对利益最大化作为假设是一种过于简化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准确地描述人类经济行为。

其次,经济人假设过于理性化的假设了人类的行为倾向,并默认了人类在面对决策时会考虑所有信息和概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诸多原因,人类不可能考虑所有细节和可能性,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最佳选择。

在现实决策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即人们无法获得信息的全部内容,或者无法识别对信息的可靠程度。

在此情况下,人们会根据经验和感觉做决策,而不是通过逐个比较所有可能的信息做出理性的选择。

第三,经济人假设没有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人类的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

例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经济行为方式可能会存在差异。

在一些社会环境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调和可能更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会做出不符合经济人假设的决策。

此外,在某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金钱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丰富和满足,例如通过生活品质,社交关系等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尽管经济人假设在某些情况下过于简化,但它依然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类的经济行为。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和缺陷,并寻找更加全面和合理的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人类经济行为。

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基于对人类行为的基本假设,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理性、自私、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市场均衡、资源有效配置、价格机制、竞争性市场、有限信息、风险规避和效用最大化。

1. 理性行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在面对经济问题时,会以理性的方式进行决策和行动,即他们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各种可能的选择进行明智的权衡,并选择最优的决策。

2. 自私动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自私动机,即他们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自私动机引导人们采取行动以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3. 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

他们通过比较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收益,选择能够带来最大净收益的决策。

4. 市场均衡: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会达到均衡状态,即供求关系达到平衡,市场价格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在这种状态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均衡状态。

5. 资源有效配置:经济人假设认为资源会被有效地配置,即资源会流向最需要它的地方,以实现最大的效益。

这种资源有效配置的假设是建立在市场均衡的基础上的。

6. 价格机制:经济人假设认为价格机制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均衡状态下,价格会引导消费者购买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同时激励生产者生产最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7. 竞争性市场:经济人假设认为市场是竞争性的,即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他们之间的竞争使得价格接近于真实价值。

在这种竞争性市场中,消费者的需求和生产者的供给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均衡状态。

8. 有限信息: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所拥有的信息是有限的,他们无法完全掌握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信息。

这种有限信息的假设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信息的复杂性和不完全性。

9. 风险规避: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时,会尽可能地规避风险,即他们希望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并寻求稳定的收益。

这种风险规避的假设反映了人们对风险的恐惧和避免风险的愿望。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

关于“经济人假设”的一些思考作者:韩莉来源:《商场现代化》2008年第17期[摘要] 經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该假设抓住了人性中最本质的属性——自利,正由于人们对自利的不断追求,人类社会才会产生发展冲动和进步要求,因此保护个人利益的原则应该是一个社会制度设计的前提。

但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从自利的动机出发会给社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既利己又利他人、损人利己、从自利出发但因手段恶劣造成既不利己又损他人,所以一个社会应该有这样的制度设计——这一制度既能反映“经济人”利己属性的基本要求,又能抑制和禁止“经济人”过度自利所出现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利己利人的“双赢”结局。

[关键词] 人性假设经济人个人利益制度设计一、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出发点经济活动从来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行为,所以经济学理论面对的是人,研究的是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

然而经济学理论的研究离不开一定的假设前提,其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关于人性的假设——经济人假设。

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

亚当·斯密第一次表露了经济人的含义,他在《国富论》中这样写道:“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的价值。

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

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

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

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

”主流经济学一直是以“经济人”作为人性的基本假设,这是因为它更多地接近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作所为,都或多或少地与自身利益有关。

也正是由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才产生出人们广泛的社会联系,并形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和矛盾,以及产生协调解决矛盾的原动力。

二、从自利动机出发给社会带来的不同结果实际上,人的行为后果按对他人对自己、有利有害来区分,可以有四种组合:利人利己、损人利己、损己利人和损人不利己。

经济人基本假设

经济人基本假设

经济人基本假设摘要:一、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与含义二、经济人假设的起源与发展三、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四、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应用五、经济人假设的评价与批判正文:一、经济人假设的概念与含义经济人假设,又称理性—经济人假设、实利人假设或唯利人假设,是一种分析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的基本假设。

它认为人类行为是理性的、目标导向的,并试图在各种选择中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二、经济人假设的起源与发展经济人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18 世纪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

此后,这一假设在经济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三、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行为是理性的:人们在做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条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

2.人们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在各种选择中都会试图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工作、消费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3.人类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人们在行为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目标来调整行为策略,以实现目标。

四、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有广泛应用,如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以及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政策分析等方面。

通过这一假设,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分析和预测人类行为和经济现象。

五、经济人假设的评价与批判经济人假设虽然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基本框架,但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忽略了人类的非经济动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类行为只受经济利益驱动,忽略了人们的道德、情感等非经济动机。

2.忽略了信息的有限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的信息,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忽略了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总是能做出理性的决策,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可能会受到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难以做出完全理性的决策。

2人类行为理论

2人类行为理论

第二专题: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诺思:制度变迁理论就是由一个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结合一个关于交易费用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一节人类行为理论一.人性假定或行为假定是制度分析的基本前提人性——人的行为——行为规范——制度安排制度安排要合乎人性:尊重人性;依据人性;关于法律中“大义灭亲”的规定。

关于毫不利己、大公无私。

人的行为假定包括:行为动机、行为能力、行为效果二.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假定1 对古典经济学“经济人”假定的继承和修正古典经济学的人性假定:?“经济人”或理性人,理性地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人;自利、理性、最大化。

合理性与缺陷:西蒙的有限理性、森对理性的分析实验经济学、桑塔学派的研究,最后通牒博弈,公共品博弈。

强调互惠。

揭示了人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过于绝对化、片面化、抽象化.2 .诺思:人的行为动机的双重性:(1)财富最大化和非财富最大化动机;(2)自利、利他诺思:人类行为要比经济学家模型中的个人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复杂。

有许多情况不仅仅是一种财富最大化,而是利他的和自我施加的约束,他们会根本改变人们实际作出选择的结果。

只有承认人的双重性,才能解释非正式制度的作用。

正式制度应基于性恶假设,伦理道德基于性善假设社会资本与人的利他。

3.威廉姆森:机会主义倾向(契约人)威廉姆森认为,人不仅仅是自利的,而且常常是机会主义者。

所谓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是指人具有投机取巧、以欺诈性手段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机会主义是”经济人”,是一种具有损人利已倾向的“经济人”4.科斯:”现实人”的观点科斯曾经批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认为“当代制度经济学应该从人的实际出发来研究人,实际的人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人的行为动机的归纳: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双重性:自利与互惠基于人的两种存在方式或生存方式:自存和依存。

自利:自利和强自利互惠:互惠和强互惠人的行为动机与制度安排(1)自利使制度约束成为必要,互惠使制度实施成为可能。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最新】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篇一:《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读后感读《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后感10级财政2班李琳41003054本书的作者贝克尔,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芝加哥学派的重要成员,芝加哥学派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这本书中也反映了他的这一思想。

我认为贝克尔将歧视、民主、犯罪、结婚生子等一系列有关人性的行为全部用经济理论进行解释是很大胆的一种想法,刚开始是完全不认同这种说法的,但通读全书之后,虽然有些模型不是很明白,但对他的每个分析都没法反驳,似乎都很在理。

贝克尔的模型都是基于某些假设而进行的,如果这些假设不成立怎么办?比如在第三篇“政治和法律”中,他假设投票者和竞选人具有相同的自由,否则就会通过竞选公职增加自由。

每个人对自由的偏好不同,也许某个投票者并没有和竞选人同等的自由,但自由对他的效用并不大,相反,竞选公职让他觉得很麻烦,很受约束,那么即使在自由不等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主从投票者变成竞选人。

又比如在第一篇导言中假设“偏好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同时在家丁,穷人和富人之间、即使在来自于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并将其作为经济分析适应全部人类分析的前提。

在全部的分析过程中,又假设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

但从接触经济学开始,我便有一个疑问:毕竟个体不能完全代表整体,那么从概率的角度来说,具有特殊偏好和非理性经济人所导致的经济效用不是最大化的概率并没有无限趋近于零,故而得出来的经济结论应该不是一般情况,但结果却往往是适用于一切经济模式。

这本书的第八章——非理性行为与经济理论解答了我的疑问。

大多数经济结论都是基于亚当斯密的“理性经济人假设”进行的,即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

(一)有关人性假设及相应的管理措施所谓人性即指人的本性,它侧重于人与生具来的特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假设最具代表性的是性善说和性恶说。

在西方,关于人性的学说更是多种多样,我们这里只介绍与组织行为学有关的人性理论,比较公认是四种: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

1.关于经济人假设经济人,也可以翻译成“理性的经济人”,或“实利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的报酬。

可以说这是一种性恶论的管理理论。

美国学者薛恩在《组织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关于人性是理性的和经济的说法,归根到底是从享乐主义衍生出来的,这种学说主张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使自己的利益变得最大。

这种管理思想认为,人天生好逸恶劳,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利的,管理他们就要诱之以利,惩之以罚,即“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将这种管理方式称为X理论。

关于经济人的具体假设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条,大家要记住这种理论的基本点是:他们认为人天生就是懒惰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趋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人的管理采取的是不信任和惩罚式的。

这种管理方式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广为应用的管理模式,即刚才提到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这一时期正是我们上一讲所提到的科学管理阶段,泰勒时期,只注意物理的评估手段,不管工人的主观反映,完成任务有奖,超额重奖,完不成则罚,以至开除,这样做的结果提高了生产力,同时加重了剥削,使工人处于高度的紧张的状态,遭到了工人的反对和抗议。

3.关于自我实现人性的假设自我实现人是根据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而提出的,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的,人要尽自己的所能追求更高的成就。

麦格雷戈借用了马斯洛的这个思想,提出了自我实现人的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要工作,正如要娱乐和休息一样自然,人们并不是不喜欢工作,而是要看工作的条件。

当工作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成为人们满意的源泉,人们就合自然地从事工作,而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或这些工作使人感到不愉快,人们就不愿意工作。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及其现实意义Ξ李守身 黄永强(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合肥 230001)摘要:关于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仍存在着诸多争议,但其采用经济方法观察人本身智力与体力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疑具有历史性的突破。

贝克尔从一个全新角度揭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思想,对现代西方新经济理论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人力资本理论是西方新经济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来临,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该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思想,强调人本身生产能力的积累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弥补了西方传统经济学研究以物为主、忽视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的个体差异对经济影响之不足。

作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之一,格里・贝克尔(G ary Becker)长期致力于运用经济学方法和观点研究人类行为,开辟了以前只有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关心的研究领域,拓展了经济学研究范围,被称为“帝国创建者的经济学家”。

在人力资本研究方面,贝克尔从家庭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了许多开创性研究工作,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其代表作《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人力资本革命”的起点,其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西方新经济理论研究有深远影响,对于我们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也有现实参考价值。

一、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主要内容(一)对人力资本概念的论述在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出版之前,人力资本概念已存在很长时间。

1766年,亚当・斯密给人力资本下了较为完整的概念,他认为一个国家全体居民的所有后天获得的有用能力当作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在社会的固定资本中,可提供收入或利润的项目,除了物质资本外,还包括社会上一切人学得的有用才能。

……这种优越的技能,可以和职业上缩减劳动的机器工具,作同样的看法,就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

①德国历史学派先驱李斯特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他在抨击古典学派将体力劳动看做是惟一生产力的观点时,提出“物质资本”与“精神Ξ贝克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特别是在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2)模型
• “假设所有选举人都有同样的偏好……完全满足选民偏
好的纲领是唯一的均衡纲领,理想的民主政治将完全反 映人民的‘意愿’”(第49页)
• 如果放松“所有选举人都有同样的偏好”的假设条件,
那么“在某些假定前提下,即使选举人有不同偏好,理 想的民主政治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中 位数成为均衡的政治选择……把中位数理解为选民‘意 愿’看来合乎情理,因为这种意愿是选举人各种偏好的 ‘民主’妥协”(第49-50页)
一、“经济学帝国主义” 二、选择 三、用研究对象定义一个流派是对的吗? • “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而成为一门学科,
关键所在不是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第 7页) • “经济分析显然不限于物质产品与欲望,甚至也不限于 市场领域”(第9页) • “经济分析是一种统一的方法,适用于解释全部人类行 为”(第11页)
三、模型
四、反思
1.从这个模型看贝克尔的分析框架
2.容易引起误解的话 • “由于W的歧视损害了N,也损害了W,因此,W的歧视不 是扩大其经济财富净支配的精明之举”(第27页) • “少数民众常常情不自禁地以歧视,‘回敬’来自其他 方面的歧视,这是一种错误举动”(第35页) 3.关于歧视 • “在竞争中发挥作用的个人的歧视偏好才是基本的决定 因素”(第34页)
贝克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者1956年一位颇有才华的年轻经济学家在得知我从事种族歧规研究时甚感惊奇把我说成新古典派需要申明我的研究只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应用但人们对此深表怀疑第23页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偏好稳定的综合假定及其丌折不扣地运用便构成了经济分析的核心第1经济分析比其他方法更明确更全面地假定最大化行为假定家庭厂商工会戒管理当局的效用戒福利函数能够极大化第7页2经济分析还假定存在着具有不同效率的市场以协调各斱参不者个人厂商甚至国家的活劢并使这些行为彼此调和第7页3由于经济学家特别是近代的经济学家一般很少在理解偏好的成因上有所建树因此假定偏好丌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也假定富人和穷人乊间即使在来自丌同社会和文化的人们中间偏好也没有很大的差异第7页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

解读罗伯特达尔《论民主》我一直很喜欢波尔的那句话“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可以谈论什么。

”满怀真诚、自信、克制、谦卑,包含了人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如何对待人类知识的态度。

类似的,没有人能说清民主究竟是什么,大家都是在自己的所知范围内增加我们谈论民主的内容。

《论民主》的作者也是如此,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掌握的就是最正确的观点,他一直在强调,作为一种理想,我们可以如何探讨民主。

民主的本质是什么英语里,democracy,包含人民和治理两个词根,所以民主一词的字面意思即是民治。

但是,将民主看作人民自己统治自己,总有些奇怪。

社会上只有存在被统治者才能说得上统治者,人民不可能一方面是统治者,另一方面又是被统治者。

而现实则是明明有些人处于统治地位。

按这样的方式理解民主必然会有偏差。

因此作者认为应该从治理的另一个意思来理解民主才能抵达民主的内核,这就是治理在指导、引导上的含义。

从个人来说,自己为自己选择、决策与别人强加的选择是完全不同的。

整个社会也是如此,人民自己对影响自身的问题进行决策,以此决策作为整个社会的指导原则,则是说得通的。

这便是作者提出的民主参与上的含义。

作者认为,民主就是社会全体成员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或允许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

参与是民主的核心,是民主的本质。

以参与来看民主才能更正确的评价民主。

评价民主有三个尺度,民主的广度、深度以及范围。

民主的广度是指参与决策的人占整个社会的比率。

但是许多时候问题往往并不是几个数字那么简单。

影响民主广度的因素非常多,要看具体是哪些因素影响了参与广度,还要看某种广度的降低是否带来了民主深度的增加。

民主的深度指的是社会成员持续,有效,有力的参与到影响他们的决策中去。

范围是社会成员在哪些问题上有发言权,对政策的选择和制定有多大的影响力。

民主要以社会和理性为前提民主必定是在一定的社会中实行的,但不一定是在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政治社会:民族-国家。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价值 整合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社会主义 本质论为指导,把服务于经济、社会和个人的 全面发展作为现阶段经济伦理的核心,“经济 人”的工具理性和“道德人”的价值理性之间 的这一张力不仅能够化解,而且能够得到很好 的整合。
实现“经济人”和“道德人”的价值整合是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
“经济人”与“道德人”分裂危害作用是显 而易见的,那么造成这种分裂的内在机理是 什么呢?
首先:从历史根源来看,它起源于经济和道德的分化。 在人类早期,处于低级发展阶段的原始文化或经济形态, 只有最基本的专一化和劳动分工,交换不发达。作为 “生存经济”,这种经济活动是和传统的道德、风俗及 行为的模式浑然一体的。随着人类商品生产、交换的逐 渐发展,“生存经济”向“发展经济”的转化,经济活 动便日愈和传统的道德、习俗相脱离了。如当代德国社 会学家卢曼认为经济和道德在分节化社会(原始社会)浑 然一体,在阶层化社会(奴隶和封建社会)已初步分化, 在功能化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则充分分化了。这种经济 和道德的历史分化过程,正是“经济人”与“道德人” 割裂的历史根源。
道德人的含义
个人生活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不饥不寒,但更要有超乎生物 要求之上的精神需求。道德需要就是这种需求之一。道德 需要以及满足这种需要的活动要充分地显示个体的尊严, 否则个体的人便是一具无思想道德的躯壳了。正是在这一 意义上,康德把“心中的道德律”与“头上的星空”相提 并论,作为人类最为敬畏的两种东西。那么何谓道德需要 呢?
目录: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由来和含义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差异 “经济人”与“道德人”关系的发展 进程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价值整合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逻辑启示 “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现实意义 总结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制度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章 人类行为与制度

B.关于社会制度演变 凡勃伦在其著作中把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与生物进化相类似。 社会结构的演进是一种制度的自然选择过程。社会进步是 适者生存的思想习惯和个人被迫适应变化的环境的结果。 制度必须随着变化了的情况而变化,这些制度的不断发展 是社会的发展。在变化的过程中,文化总是落后的。在旧 的现有的制度中占有主流地位的有闲阶级不能适应变化了 的环境,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会阻止制度变革。
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人们追求财
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们又追求非财富最 大化。(人们往往在财富与非财富之间进行 权衡,寻找均衡点,实现非财富价值不能总 以牺牲个人财富为代价。)
举例: “扑火勇士” 毛永固用炸药胁迫火灾肇事方为其提供补偿
事件:青年农民毛永固因扑火导致“双手基本残废,丧 失了劳动能力,当地政府授予他“扑火勇士”荣誉称号。 但按当地民政厅规定,农民不被列为抚恤对象。毛永固 悲愤交加,铤而走险,用炸药胁迫火灾肇事方为其提供 补偿,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制度评论:非财富价值和偏好(见义勇为)付出的代 价越小(比如他负伤后可以得到较多的抚恤金),这 种非财富价值(见义勇为得到的心理上的满足)在他 的决策中就越重要。
威廉姆森把理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强理性,即预 期收益最大化;二是弱理性,即有组织的理性;三 是中等理性,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有限理性。新古 典经济学强调的是收益最大化,即第一层次的。而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的是中等理性,即有限理性。
人不能对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确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环境复杂,参与者众多,信息不完全,不确 定性因素多,行业太多,分工太细。 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够,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样不理想。 如到书店买书,考试划范围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 关键是要有用的信息,增大信息搜寻成本。 “信息悖论”:信息搜寻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因为 在搜寻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价值。

马克思视域下的“经济人假设”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视域下的“经济人假设”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视域下的“经济人假设”及当代启示内容摘要:当前,物质需要的满足成为社会个体的首要目标,个体对财富的无限追求一方面给社会注入了积极的动力,另一方面造成了贫富差距、传统价值观衰落等问题。

在今天,重新阐发马克思关于经济人的理论,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经济人假设劳动异化启示经济人假设的意义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作了如下表述:“请给我以我所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需要的东西:这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虽然斯密并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假设”,但已经提出了理性自利人的概念,其后穆勒沿着斯密的思路提炼出了“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实际上是打上启蒙思想烙印的早期资产者,他们的特点是:拥有内在的才智和能力;要从教会的传统和权威的重担下解放出来;白手起家、精于计算、自控力强。

每一个为着自己私利打算的经济人在市场上交易的结果是各得其所。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洞悉了现代“经济人”的秘密,他认为一个由经济人组成的社会是市民社会,经济人从传统伦理关系中解放出来,因此经济人代表了时代的进步。

在市民社会中,经济人以自身为目的,其他人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特殊目的通过同他人的关系取得了普遍性的形式,在满足他人福利的同时满足了自己。

经济人在相互满足对方需要的过程中彼此尊重,产生了平等意识。

马克思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肯定了经济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作用,他同意黑格尔的观点:经济人是人自身发展的一个必然环节。

“从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产生资本家对土地所有者的胜利,即发达的私有财产对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胜利,正如一般说来动必然战胜不动,公开的、自觉的卑劣行为必然战胜隐蔽的、不自觉的卑劣行为……,精明机敏的开明利己主义必然战胜眼界狭隘的、一本正经的、懒散的、幻想的迷信利己主义,货币必然战胜其他形式的私有财产一样。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

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概述加里·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其著作《人力资本》(1964年)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述了形成人力资本的各类投资及其产生的收益。

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在于他对人力资源的微观经济分析上。

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他提出的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市场活动的概念,令人耳目一新。

他在人力资本形成方面、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的支出与收入以及年龄—收入曲线等问题展开分析,强调教育与培训对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

贝克尔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里·贝克尔(Gary S.Becker,1930-)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领域中最有创见的学者之一,他曾和舒尔茨同在芝加哥大学执教,同时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热潮的推动者,并成为著名的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人力资本》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

以至当他在199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对之人们竟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觉。

贝克尔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他几乎可以把从表面上看和经济学没有任何联系的现象,与经济学联系起来,并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之分析计算得头头是道。

他涉猎的领域宽阔,思路敏捷,甚至写过一本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犯罪问题的书,其中给定了犯罪的预期收益,并且用被捕和受惩罚的可能性来表示犯罪的预期成本和罪犯的特殊风险偏好。

这种分析使犯罪看上去更象是罪犯因完全理性的原因而从事的一种职业。

贝克尔的这些语惊四座的著述正是芝加哥自由主义学派的典型思路之表现。

这个学派坚持认为,关于"经济人"的假设是经济学最基本的标准假设,追求利益最大化是作为最小理性单位的个人的必然选择,从这一点出发,不但能够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而且能够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

博弈论中理性人假设的困境

博弈论中理性人假设的困境

基本内容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理性人假设的概念。在博弈论中,理性人假设指的是 参与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决策时遵循最优策略。然而,这个假设在 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成立。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往往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难以做出真正理性的决策。例如,人们可能过于自信,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或 者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从而偏离了理性的轨道。
基本内容
此外,人们还可能选择相信他们的同伴会选择保持沉默,从而做出相应的选 择。
基本内容
另外,对于囚徒困境的结论,也有人认为这并不一定与现实情况相符。在某 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选择集体利益而非个人利益。例如,在公共品博弈中,个 体可能会选择贡献公共品而非从公共品中获利,因为这符合他们的道德观念和公 共利益。此外,囚徒困境中的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也并不总是存在。在某 些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利益和集体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并不存在冲 突。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理性人”假设是一个核心概念。这一假设认 为,个体在经济社会活动中,总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通过理性的分 析和选择,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然而,这一假设的片面性逐渐在学界引起了和 反思。
基本内容
首先,“理性人”假设忽略了人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在现 实生活中,个体的决策往往受到情绪、心理预期、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偏离理性决策的路径,甚至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成为主导决 策的力量。
基本内容
在经济学中,博弈论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它通过研究决策主体之间的互 动关系,为理解经济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而在所有这些决策主体中,理性人 假设是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一个。
基本内容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

理性经济人假定是西方经济学家在做经济分析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意思是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充满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具体说就是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理性经济人”的来源可以追溯到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观点,之后经济学不断完善和充实,并逐渐将“理性经济人”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而且在面临两种以上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案。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人只要做“理性经济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他就好像被一只无形之手引领,在不自觉中对社会的改进尽力而为。

在一般的情形下,一个人为求私利而无心对社会做出贡献,其对社会的贡献远比有意图做出的大。


其次是马克思关于"理性经济人"的论述。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个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这是被马克思一再批判的西方庸俗经济学的最基本的一个概念。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揭示的是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剥削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运动的本质。

庸俗经济学研究资本家如何赚钱。

资本的目的就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理性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资本的神秘的自行增殖能力和抽象的理性经济人概念都是为了掩盖对剩余价值的剥削的。

“经济人”与“社会人”的逻辑关系及当代意义

“经济人”与“社会人”的逻辑关系及当代意义

摘要:关于人性假设的理论众说纷纭,典型的有“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但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全面地解释进行各种活动和处在社会网络中的人,鉴于此,两者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从方法论、人的属性和人的需要等角度来阐述“经济人”与“社会人”只有互相补充,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给人性提供某种完整的描述。

“经济人”和“社会人”两种人性假设的有机结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经济人”;“社会人”;逻辑关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是从人性假设开始的,因此,人性假设被视为经济学理论的基石,而对人性假设的不同界定带来了经济学的两种基本范式―― “经济人”假设和“社会人”假设。

就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来看,我们应辩证地看待“经济人”与“社会人”的逻辑关系,寻求“经济人”与“社会人”的最大可能的融合。

一、“经济人”与“社会人”假设(一)经济人假设首先,经济人具有自利性。

亚当?斯密认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无一例外地怀有“自利的打算”。

他在《国富论》中描述道:“人几乎总是需要他的同胞的帮助,单凭人们的善意,他是无法得到这种帮助的。

……给我那个我想要的东西,你就能得到这个你想要的东西,这就是每一项交易的意义。

……我们期望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夫、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我们不是向他们乞求仁慈,而是诉诸他们的自利心;我们从来不向他们谈论自己的需要,而只是谈论对他们的好处。

”[1]在斯密笔下,追求自身利益是驱动“经济人”经济行为的原初动机,屠夫、酿酒师等就是斯密笔下具有利己心的“经济人”。

其次,经济人具有理性特征。

亚当?斯密认为,按自利原则行事,不能保证人们不去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

在他看来,理性体现在对得失和盈亏的精明、准确的计算上,即人控制着完全的信息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来识别相关成本,他们无所不知或无所不能知地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成本获益分析,并从中选择一个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方案。

关于人的理论

关于人的理论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要点

(1)传统管理把人性假设为“经济人”这是不 完全的,人应该是社会人。除了物质条件外, 社会心理的因素对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有很 大的影响。 (2)传统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 法和工作条件。霍桑实验结果表明;生产效 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而士气取 决于职工在家庭、企业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 关系是否协调一致。
孟子的性善论

孟轲(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反对告子 的“生之谓性”的观点,他认为这种先天本能 人有,动物也有,若告子观点能成立的话,则 人性与狗性、猪性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在孟子 看来,人性就是所谓仁、义、礼、智这四个 “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这些善端是人生而共有的,是人 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人有天赋善端,所 以人性是善的。当然这些善端还只是 “种 子”,而不是善的定型,人只有不断发展善端, 才能走上“为善”之路,否则,在坏的环境影 响下,人又会走上“为不善”之路。
x管理理论




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一书中将这 种人性假设及其指导下的管理理论概括为x理论 (1)管理者从经济利益出发来使用生产中的人力、 物力、财力 (2)管理者的任务在于指导与激发职工的工作表 现,并时常控制与修正职工的行为,以符合组 织之需要。 (3)管理者必须管制其下属,并需要利用说明、 奖赏、处罚与控制等方法。

二、社会人

社会人(social man)也称社交人。这种假设认 为: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 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的是 工作中与周围人的友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 系是调动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决定因素。社交 人假设的理论基础是人际关系学说。这种学 说是社会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实验中的经验 总结。梅奥把重视社会需要和自我尊重的需 要,而轻视物质需要与经济利益的人称为 “社会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坚持用经济人假设解释人类行为在北美和欧洲,经济学大举"入侵"法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经济学家从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法律作出深刻的经济学分析,这种分析被看做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表现之一。

中国法学界已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法律经济学(LawandEconomics)或经济分析法学(EconomicAnalysisofLaw)。

不少人跃跃欲试,意图突破冷门,在法律经济学领域有所作为。

但是,有些人还没开始就知难而退、避难就易了,有些人好不容易跨进门槛,辛苦折腾了一番,又在取得了或多或少的阶段性成果后中止了。

经济学界也有摩拳擦掌的,但也未见显著成果。

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在中国尚未形成气候,没有形成研究队伍的"正规军",基本上处于"游击队"阶段。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传统法学、经济学以及中国司法传统的积弊所导致的遗憾。

基于对理论研究趋势和中国法律改革进程的基本判断,我认为,这种遗憾不会太长久,法律经济学对法律改革、司法实践、未来中国法学、经济学的深远影响是我们期盼的,也是可以预测的。

一、国际法学界已掀起一场法律经济学运动我们如果将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亚当斯密1796年的《国富论》作为标志,经济学到今天已辉煌了两百多年。

法学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公布于533年,《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出版于533年,距今已近1500年的历史。

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两个学科之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

经济学长驱直入法学,产生了法律经济学。

实际上,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就是新制度经济学(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只是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研究的视角、范围、方法不同罢了。

法律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都建立在科斯定理(CoaseTheorem)之上,都以效率为中心。

新制度经济学能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分支,主要归功于罗纳德·科斯(RonaldH·Coase,1910)的开创性贡献。

科斯1991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因为发现和澄清了交易成本(TransactionCost或译交易费用)和财产权对经济的制度结构和运行的意义。

新制度经济学,顾名思义,是以制度作为其研究对象的经济理论,是以交易成本为核心范畴,分析和论证制度的性质、制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理制度的标志的经济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被称之为"新",主要是因为它完全沿用和承袭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假定、方法和工具,如理性人假定、稳定编好、均衡(Equilibrium)、最大化分析等。

也就是说,它是在新古典的范式里重新研究和估价资源配置所依赖的制度条件,将传统理论设定为已知不变的参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经济组织视为亟待解释的关键性变量,并侧重研究效率(Efficiency)的性质和结果如何与这些变量相联系。

国内学界一般认为,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①和卡拉布雷西(G·Calabresi)在1961年发表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行为法的一些思考》②两篇论文代表了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于法律领域中的最初尝试,标志着法律经济学理论框架的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以美国经济学家创始人詹姆斯·M·布坎南和戈登·图洛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通过追求最高自身利益的经济人行为假设以解释政府和官僚行为,旨在发展在基本方面相似于商业市场个人行为的非市场行为模式--公共选择理论,并形成公共选择学派。

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认为,政治是一种复杂的交换;按照经济学关于"经济人"的经典假定,个人是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其决策和选择的变动仅取决于外部的约束条件的变动,因此个人在市场安排和政治安排中的行为变化只能由他所处的不同制度来解释,而不能说同一个人在市场结构中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者,到了政治决策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克己奉公的利他主义者。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范围涉及到传统上完全属于政治学领域的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官僚行为等许多重要方面。

公共选择学派特别强调规则、立宪和立宪限制的重要性,在他们看来,这些因素不仅是效率增进的必要条件、而且是确保资本主义自由社会不失去其内在含义的基础。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选择理论又被称为"新政治经济学"或"宪制经济学"。

1986年布坎南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

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G·Becker)将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运用于非市场行为研究,抱守"经济人"的信条,,坚信市场机制能够比其他人的组织更好地解决大多数经济和社会问题。

贝克尔的历史性贡献在于他把传统上属于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社会生物学、人口学、教育学等其他人文学科研究的课题统统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大开拓了经济学、法学的视野。

在贝克尔看来,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蕴含着效用最大化动机,都可以运用经济分析加以研究和说明,政客、知识分子、经商、从戎,独身、结婚、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各种人的各种活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追求效用最大,而不管这些人的职业或这些人的活动是否具有商业性质。

1973年,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1937)出版了誉满学界的《法律的经济分析》。

这本著作论述范围很广,几乎包括美国所有的部门法。

波斯纳通过著述、讲座和曾经主编芝加哥大学《法律和经济学杂志》(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的工作促成了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在北美真正创立,并将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具有坚实成果的学科展示于法律界,从而不仅对法学研究的方法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实际上正在改变着传统法学家的思维模式,瓦解着传统法学的固有结构。

波斯纳的努力促成了法律经济学派的诞生,并使法律经济学派在西方诸法学流派中,力挫群雄,大有卓而不群、方兴未艾之势。

经过近40年的努力,法学界实际上掀起了完全崭新的一场法律经济学运动。

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多伦多大学、牛津大学、哀莫里大学、迈阿密大学等北美和欧洲一些有声望的大学法学院都先后创设了法律和经济研究中心。

经济学家、法学家争先恐后讲授法律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成为一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法律经济学逐渐由北美、欧洲介绍到世界各地,并登陆非英语国家,成为一种国际性法学思潮。

各语种研究文献大量增加。

通过经济学家和法学家的共同努力,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几乎应用到法律和法学的各个领域:财产法、契约法、侵权法、产品责任法、犯罪及刑法、环境保护法、金融法、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法,以及法理学、立法学、法律史学、法律实施理论、惩罚理论,民事、刑事、行政诉讼程序理论等等,各个领域都实实在在地受益于法律的经济分析,并不断深化。

二、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套与传统法学迥然不同的分析方法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而这套架构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

传统主流的法学理论一直是法律的哲学,它的技术基础是对语言的分析。

绝大多数法学家把实证研究想象成是对案件的分析,目的是力求法津解释的一致性。

律师思考案子很像经济学家摆弄方程式。

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

法律经济学讲什么?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

对法律分析最有用的经济学分支是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常被定义为研究有限的资源如何在相抗衡的各种目标之间进行配置,也即个人和他们所组成的的社会如何在这些目标之间进行选择的学科。

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是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的。

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比较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或制度模式。

经济分析中的数量分析和行为理论的量化完全实现了理性的确定性要求。

正是由于"经济学的技术优势使之向其他社会科学的扩散成了大势所趋,就像牛顿的机械论扩散到经济学上一样。

""学者们将一种把微观经济学的数量方法和行为理论与每个学科的传统分析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用于这些学科,使政治学、历史、地理、生物学及社会学等领域都发生了革命。

"③科斯并未购筑过辉煌的理论大厦,他就凭《企业的性质》(1937)、《边际成本的分歧》(1946)和《社会成本问题》(1960)等几篇论文使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发生了质变。

在科斯之前,还没有人明确地运用交易成本概念来解释企业为什么存在和从事什么活动。

科斯的结论是:"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种权威("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④就是说,企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减少交易成本。

著名的科斯定理是:在一个零交易成本(ZeroTransactionCost)世界里,不论如何选择法规、配置资源,只要交易自由,总会产生高效率的结果。

而在实在交易成本(PositiveTransactionCost)存在的情况下,能使交易成本影响最小化的法律是最适当的法律。

科斯定理是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法律经济学著作基本上都是科斯定理的具体运用。

波斯纳强调:科斯定理是他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主旋律"。

波斯纳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理性选择的科学(TheScienceofRationalChoice);经济学的任务就在于探究以下假设的含义:人在生活目的、满足方面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RationalMaximizer)--我们将称他为"自利的(Self-interest)"。

"人是其自利的理性最大化者"这一概念暗示,人们会对激励(Incentive)作出反应,即,如果一个人环境发生变化,而他通过改变其行为就能增加他的满足,那他就会这样去做。

⑤按照波斯纳的观点,从经济学或财富的最大化角度来看,法律的基本功能就是改变刺激。

规纳科斯以来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效率极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法律经济学还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

这些方法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使法律经济学充满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