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第1.2.3.4单元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焦陂职高,农林专业期中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210分出卷人:张殿刚)
编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空3分,共计60分)
1.物理性沙粒和物理性黏粒的界限是()粒径。
A 0.1 mm
B 0.01 mm
C 0.001 mm
D 0.000 1 mm
2.用手测法测定土壤质地时,可搓成直径约3 mm土条,但是弯成直径2~3 cm圆环时断裂的是()。
A 沙壤土
B 沙土
C 重壤土
D 中壤土
3.土壤有机质的主体是()。
A 桔秆
B 动物残体 C腐殖质 D糖类
4.下列适宜黏土种植的作物是()。
A花生 B薯类 C芝麻 D小麦
5.我国土壤pH大多数在()范围。
A 4.5~8.5
B 3.5~8.5
C 3.5~9.5
D 4.5~9.5
6.土壤pH在()时磷素的有效性最高。
A 5.5~6.5
B 6.6~7.5
C 7.5~8.5
D 5.5~7.5
7.对团粒结构的土壤,人们俗称其为()。
A.鸡粪土 B.蒜瓣土 C.蚂蚁蛋 D.卧土
8.土壤团粒结构近于球形,其直径在()mm之间,是最理想。
A 0.01~0.25
B 0.25~10
C 2~3
D 0.01~10
9.生产上常施用菌肥养地培肥土壤,是利用了()原理。
A 物理吸收
B 化学吸收
C 生物吸收
D 离子交换吸收
10.将粪水浇到到土壤上,粪臭味消失了,是属于土壤的()吸收。
A 物理吸收
B 化学吸收
C 生物吸收
D 离子交换吸收
11.当土壤的水势大于根细胞的水势时,根细胞()。
A 吸水
B 失水
C 不变 D干枯
12.据测定,植物吸收水分,只有()用于有机物质的制造和组成植物体,
其他用于蒸腾作用。
A 99%
B 1%
C 50%
D 60%
13. 阜阳的大豆引种到北京,生育期会()。
A 延长
B 缩短
C 不变
D 不确定
14. 下列调整植株措施中不可调节顶端优势的是()。
A 整枝修剪
B 摘心打杈
C 摘蕾摘叶
D 疏花疏果
15.对核状结构的土壤,人们俗称其为( )。
A.鸡粪土 B.蒜瓣土 C.蚂蚁蛋 D.卧土
16.下列物质中,()是由活细胞组成的。
A 导管、管胞
B 筛管、伴胞
C 导管、伴胞
D 筛管、管胞
17.单子叶植物有胚乳种子是()。
A 小麦、油菜
B 玉米、茄子
C 水稻、高粱
D 瓜类、荞麦
18. ()的根系不属于直根系。
A 花生
B 棉花
C 马铃薯
D 小麦
19. ()属于肉质直根。
A 甘薯
B 萝卜
C 何首乌
D 马铃薯
20.春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是()。
A 高温
B 低温
C 光照
D 水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空4分,共计20分)
21,土壤质地可分为:()。
A 沙土
B 壤土
C 砂壤土
D 黏土
22,土壤耕性的表现为:()。
A耕作的难易程度 B耕作质量的好坏C宜耕期的长短 D 耕作的时间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e=E,r=100%,空气饱和
B e>E,r>100%,空气过饱和
C e D 以上都不对 24.土壤对根系吸水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水分 B .土壤温度 C .土壤通气状况 D .土壤溶液浓度 25.蒸腾作用的强度常用什么表示( ) A .蒸腾速率 B .蒸腾效率 C .系数 D .蒸腾大小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20分) 1.自然土壤是由________、________(固相),________(液相),_______(气相) 三相物质组成。 2.土壤微生物重要的类群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 ________等。 3.土壤生物中的生物残体发生两个方面转化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 4.土壤空气的交换方式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5.植物根系吸水的动力有________和_________。 6.根压可由植物的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来证明。 7.由根压引起的吸水称为_________,由蒸腾拉力引起的吸水称_________。 8.植物蒸腾水分的部位主要是________; 四、填图题(每空1分,共计10分) 1.水分在植物生活中有什么重要作用?10 2.什么是降水?降水的种类及形式是什么?10 3.分析说明光是如何调节气孔开闭的?10 4、分析说明土壤水分从植物体到大气的过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