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
阅读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 教学 的 任务 是 什么 ?很 多教师 把 阅读 教 学 的重 心
1 . 精妙 传 神 的字 眼 、 内蕴 丰 富 的词 句 。 内蕴 丰 富 的词 句从 语 言文 字 的 细节 入手 , 一个 字 、 一个 词 甚至 一个 标 点符 号, 反 复推 敲 斟 酌 , 咬 进 文 字 的深 层 , 嚼 出文字 的真 味 。用 朱 自清 的话 说 , 就是 “ 体会 那 微妙 的咬 嚼 的味儿 。 ” 如 薛 法根
偏 向于“ 得意” , 即品味语 言, 揣摩语言传递的内涵、 思想和
情感 , 淡 化 或 忽视 了言 语 形 式 。 这种 “ 得 意 而 忘 言” 的做 法 ,
弱化 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 , 践踏了学生独特 而丰 富的主体体验, 减损 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 因此 , 阅读教 学要走出“ 高耗低效” 的怪 圈, 必须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扎扎
貌。 教学中, 如果能紧扣“ 文 眼” 突破开去, 便 能 启 迪 学 生感
教学 《 爱如茉莉》 抓住一个“ 探” 字, 让学生 明白“ 一切景语皆
情语 ” 。
2 . 典范的、 优美 的句式、 语段 。一、 二年级要重点关注
优 美 的词 语 、 典型 的句 式 ; 三 年 级 要重 点 关注 典型 的语 段 ;
2 0 1 3 年 第2 3 期( 总 第2 1 5 期)
阅读教 学 要 关 注 言 语 形 式
宋 平 信阳 4 6 4 1 0 0 平 桥 区 电化 教 育馆 , 河南
关注言语形式 从阅读走向习作
关注言语形式从阅读走向习作崔峦说:“在我们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结合并不是泛泛而谈,它需要找到一个由“读”到“写”的切入点。
而要找到这个切入点,就需要我们有一双“语文的眼睛”。
关注和重视文本的独特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
一、解读文本时关注独特的语言形式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这里的形式就是语言形式。
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这个秘密。
在《凡卡》一文中,一向力求语言简洁的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却重复罗嗦地写凡卡求爷爷接他回乡下,一共有5次。
对于这个,一般的读者或学生是发现不了的。
而执教的彭才华老师发现了这个秘密,也解开了这个秘密,乃是“情到深处才反复”。
彭老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只是让学生关注到这种反复的形式,并联系契诃夫的话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接着,彭老师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这其中他采用了“举象”、“造境”、“入情”、“求气”这些诗意语文的审美化实践策略。
正是学生体会到了凡卡“连狗都不如”的生活,所以更深切地理解了凡卡为什么5次在信中乞求爷爷接他回家,同时也明白了作家契诃夫这么写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在阅读中渗透写作,使学生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写作的方法。
二、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思想内容,教给选材方法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也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目的。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选了哪些材料来写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
例如教学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首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然后让学生读文,思考:围绕这一中心,课文写了哪些事例?学生很快就能归纳出以下事例:谈《水浒传》、笑谈碰壁、放花筒、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阅读教学中如何选择言语关注点
的深情厚谊 。 作为教师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 , 还需要
进 一步 思考 : 作者为什 么采 用第二人称的 目吻写 , 而
不 直接叙述 ? 《 就要关 注说 明文的条理  ̄ 语 教 鲸》 l D i '
言 的准确性 ; 《 学 巨人 的花园》 就要关 注童话 语言 的
一
在选 择语言训 练点 的时候 , 师还 要根据 文本 教
的特 点 , 系 单 元 训 练 重 点 , 合 学 生 年 段 特 点 , 联 结 选
择那些重要 的、 度适 宜的言语形式 。 北京的春节》 难 《
一
、
联 系 课标 。 以学 段 目标 为 导 向
文 中的言语训练 点 比较 多 , 如详 略得 当的写作方
教学月 刊小学 21./C 版 02 . . 6g -
3 1
神 奇性 和故 事想 象的瑰丽 ; 真理诞 生于一百个 问 学《
号之后》 就要关注议论文 的逻辑性和论据 的典 型性 , 以及作者如何 用论据来论证观点的方法 ……
四 、细读 文本 。 以个 性 表 达 为 落 脚 点
精彩典范 的句段 : 因为要呈现特殊 的意蕴 , 作者
依据体式来 阅读 , 阅读 的通则 。 是 小学课文并 不仅 限 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 文 , 还有诗歌 、 童话 、 散文 、 小小说 等文体。 我们要把握课文 的文体风格 , 发掘藏 在别具一格 的文体 中的“ 语形式 ” 如《 言 。 再见 了 , 亲 人》 一文 属于融叙事 、 情为一体 的散文 , 抒 它有一个 显著的特点 , 用志愿军 的口吻( 采 第二人 称 ) 用呼唤 式语言 , 来讲述和 表达朝鲜 人 民对 中国人 民志愿军
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文本表达形式
明、议论 、抒情 等表达方式 。 “ ” 能 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
歌 、散文 、小说 、 戏剧等文学样式。 ” ( 四学段) 第
因此 ,在教学 中,引导学生多角
度地品析语言文字 , 把文本的内容和 其表达形式联 系起 来理解 赏析文本 , 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文本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独 到之处 ,长期 的训练一定会 为 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欣赏语 言 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
表现形式 ,称为外形式 ,如体裁、结 构、详略 、 次等 。对于语文阅读课 层
词 、造 句 、修 辞 等表达 技巧 以及记 叙、 抒情 、说明 、 描写 、议论等表达
方式 :一是与内容结构相关联的外部
“ 在阅读 中 揣摩 文章 的表 达顺 序 ,体会作者 的思想感情 , 初步领悟 文章 基本 的表达方法 。 “ ” 阅读说 明
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 ,了解文章的基 本说 明方法。 ( ” 第三学段) “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 、描写 、说
笔者认 为 :学生通过语文 阅读
学习 ,能掌握一定的文本表达形式方 面的知识 , 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是体
现语文学科 “ 工具性”的一个重要方
面。
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 的
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
和赏析字词运用的精妙 、句式结构的
表达运用 ,慢慢学会 从字 、词 、句 、
的教学 。而对于具备 “ 定篇”和 “ 用 件 ”特征的文本,则可以分别从 文学
鉴 赏和语文综合性 学习活动两方面来
阅读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
阅读教学,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作者:章志英来源:《小学教学研究》2018年第11期【摘要】“内容”“涵义”“形式”三个维度,正是阅读教学所应该关注的三大分层。
没有对“文本内容”的感悟理解,也就无法深入洞察文本语言所裹挟的“内在含义”,学生自然也就无法从“文本言语形式”的视角揣摩作者的言语语用。
本文提出要紧扣对比方式,感知言语材质的精妙;借助诵读形式,感知写作手法的秘妙;聚焦陌生资源,感知别具现象的独到,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本语言形式表达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部分人是个秘密。
”因此,阅读教学应在体悟内容、洞察含义的基础上,深入到文本语言表达密码的探寻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高效发展。
一、紧扣对比方式,感知言语材质的精妙1.置换,在优劣的辨析中对比文本语言的精妙一方面源自读者自身品鉴能力,另一方面就需要借助对文本语言的置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辨析对象,从而在对比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小说的创作就是要借助对人物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形象特点。
很多对人物深入细致的描写内容看似随心所欲,但只要运用其他词语进行置换,就能在对比中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一文时,教师紧扣课文中对描写猪八戒嘴馋的动词“夺”,并引导学生尝试将课文中的词语换成“抢”,学生立即就意识到“抢”字虽然能够表示人物的力量大,却没有“夺”字更能体现猪八戒为了贪吃,全然不顾自己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正是在深入细微的差异辨析中,才能真正得到语感素养的高效发展。
2.删除,在有无的揣摩中对比很多运用文字和形式的高手,不仅会借助丰富的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而且会充分整合文本的言语形式夯实、凸显自己意欲表达的韵味。
所以,教材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看似重复或者不必要的语言,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意图。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删除、留用等形式的对比来引领学生感知作者的表达用意。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读了《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感慨良深。
该书依据一线教师的关注程度和需要进行问题提炼,一改以往一些教学书籍只谈理论、晦涩难懂的风格,以典型案例来阐释新理念、新课程,以多姿多彩的内容来吸引读者。
读这样的书是幸福的,它宛如一桌盛宴,带给读书人无尽的享受和无穷的回味。
在这本书中,问题的来源涉及四大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但我觉得,这只是一种外显的分类,其内隐的线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才是它的精髓所在。
今天,我想重点说说人文性,说说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不是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通过十多年的语文论战才得出最终结论,包含了无数名师、专家的心血。
这个结论,终结了“工具性”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人文性、对文化的重视还不够。
在本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课文是《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
(2)分别用一个词概括林冲、洪教头给你留下的印象。
(3)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词句来读读,加深体会,准备说给大家听。
教学的大体过程是,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让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自己概括的有关人物形象的词语,并说说选它的原因,强调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学生概括的词语中,形容林冲的有深藏不露、谦虚、文雅、心胸宽大、武艺高强等;形容洪教头的有蛮不讲理、性情急躁、目中无人等。
然后让大家在课文中找出表现林冲和洪教头性格特点的语句,进行朗读、体会。
听完这节课,作者还私下询问了几名学生,了解他们听完这堂课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学生的回答多是“好玩”、“林冲真棒”、”过瘾,要让我早揍洪教头了”。
说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样的课有不少亮点,但它还没有真正脱离单纯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教者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作用,而忽略了对课文的文化内涵的体验与把握。
我们在学习课文时,关注到的不应仅仅是课文本身,更应是它的文化。
阅读教学的支架语言品味 披文入情
2021/06•教I研I之|页,阳僕教令的文襟:語宣晁味就文入情◎甘肃/秦叔萍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元素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为着手点,带领学生紧扣言语的形式,加强文本的理解,从而打开思维之门,探究文本丰富精妙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品味;披文入情何为披文入情?就是在阅读中从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情实感。
“披文入情”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在语言的品味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放飞内心深处的思绪,从而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见解。
新课标指出:“注重语言建构和运用,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o”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语言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其思维能力,传承和弘扬祖国悠久的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文本的语言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打开语言之门,真正走进文本。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语言入手,回归语文教学“语”的主旋律,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披文入情,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一、观察言语形式,深刻解读文本内涵语言包括言语形式和语言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就需要从语言的特点着手,抓住每一篇作品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从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不同的文体会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师需要抓住每一篇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体悟情感。
比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韵脚、诗节的安排、诗句的长短等引导学生味诗歌的语言美,从而体悟深层情感。
笔者执教《雨巷》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诗行建构中的分节以及诗句的长短两方面去全面而深刻地解读诗歌。
学生会发现,诗歌的长短错落有致,节奏轻微起伏,诗意十足。
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诗节和诗句进行变式,然后前后对比,从中发现分节和诗句长短对表达情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聚焦文本语言形式 唤醒学生语文意识
聚焦文本语言形式唤醒学生语文意识作者:何裕奋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12期摘要: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应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将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在表达上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激活学生学语习文的意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意识语言形式文本细节特色构思众所周知,阅读教学说白了就是两件事:第一,从“语言”到“思想内容”,让学生知道文章“写什么”;第二,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让学生明白“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可见,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文本内容,还应把目光聚焦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上,唤醒学生的语文意识。
何谓“语文意识”?“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
”(王尚文)“语文意识”说白了就是关注“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的意识,就是将阅读的旨趣由“思想内容”转移到“语言表达形式”上来的意识。
一、推敲文本语言,激活语文意识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这个耐心,更要有这样的意识,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在表达上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中去,激活学生学语习文的意识。
1.揣摩字眼,体察语言之奥妙文本中那些看似普通的字眼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发挥着重要的用途。
如《白鹅》的第二自然段:“白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这是一个过渡段,其内容和作用显而易见。
但是,这段话如何连接上下文,大多数学生不会深究。
这就需要教师抓住关键字眼“更”,启发学生思考“更”字告诉我们,鹅的高傲不仅表现在(),还表现在()。
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明白了鹅的高傲不仅表现在“伸长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上”,还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有了这个“更”字,这段话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注语言的言语形式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的理念逐渐成为广大语文老师付诸实践的共识。
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
语文教学只要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门槛,那语文课就一定是上成语文课,而不是别的什么课。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言语形式”,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
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
那么,教师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言语形式”呢?一、细读文本,发现“言语形式”的秘密(1)关注别具一格的文体特点小学课文并不仅限于常见的记事写人的记叙文,还有诗歌、童话、散文、小小说等文体。
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处理上也有侧重,现在经常看到“用童话的方式教童话”、“用诗歌的方式教诗歌”诸如此类的标题。
因此,在细读文本时,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课文的文体风格,发掘藏在别具一格的文体中的“言语形式”。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属于融叙事、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采用志愿军的口吻(第二人称),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作为教师认识到这一点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写,而不直接叙述?(2)捕捉统领全文的文眼小学阶段重要的是落实字、词、句的感悟、理解、内化、运用。
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明显的体现文章情感的词句,比如采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词句,还要紧紧扣住“文眼”,即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
它往往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结构的衔接点、主题的凝聚点、情感的升华点。
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窥视文章全部的内在气韵的律动,映照出整个作品的精神风貌。
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
阅读教学应关注文本话语的文化意义
的传承 与滋养 。 如果 把鲜活的文本当作 了印证某个 应试 知识点 的“ 例子 ” , 那么优 秀作 品的文化 价值 、
审美价值就荡然无存 了。 因此 , 阅读 教学应 以强调文化的熏 陶来组织教
阔” 事件 中就渗 透 了谜语 、 建筑 、 官场 等 多种 文化 元 素。 其实 , 课 文 中的七件事 都蕴含 着丰 富的文化
学
科
口 程 红 鑫
( 桐 庐县 三合初级 中学, 浙江桐 庐 3 1 1 5 0 0 )
当前 的阅读教 学 , 对 文本话语 的一 般意义 、 突 现意义 、 色彩意义 、 言外之意关 注较 多 , 而对文本话
语 的文化意义 , 则 因学 生原有 的知识 、 经 验较 为匮 乏, 能力无法触及 , 而不能进行准确 、 深入地解读 。 语文课理应 弥漫着 文化 的芳香 , 给学生 以文化
心灵 。
、
关注语 文课 程的文化 内涵 , 增强 学生 的文
化意识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增强文 化意识 ,
重视优 秀文化遗 产的传承 , 尊重 和理解多 元文化 , 关注 当代文化生 活 , 学 习对文化 现象 的剖 析 , 积极
又如《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的教学 , 可以关 注文 本 话语 中的称谓文 化 。 古代 在姓名 、 字号 等称谓 方 面很有讲究 , 在这上面往往也可 以读 出丰富的文化 内涵 。 文 中, 鲁提辖在不 同的场景 下 , 根 据不同的 目 的, 对镇关西使用 了不 同的称谓 : 在潘 家酒楼 , 鲁提 辖 听了金 氏父女 的哭诉后 , 气愤地 骂郑屠 为 “ 这个
腌脏泼才 ” , 表示 了 自己无限的蔑视 , 也 为金 氏父女 出了气 , 撑 了腰 , 壮 了胆 ; 来 到肉铺 , 鲁 提辖为 了寻
关注语言形式 深入文本内容
2014(11).
52
·2021/04(中)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时候,要关注 语言表达的形式,既要有“咬文嚼字”的细读文本 的能力,也要构建学生自己的阅读体系。特级教 师陈日亮说:何谓语文?我即语文。教师要打破 固有的惯性思维,转变教学的观念和视野,在不 断的学习中向着专家型教师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七宝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 .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2(7).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或工具性被慢慢 偏废了,或人文性大而无当。曾经有教师执教朱 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其中一个教学片段是这 样的: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这是一个 ____ 的背影 啊!之后让学生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合适的词。学 生填写的词语有:伟大、高大、令我流泪、难以 忘怀、沉重、蹒跚、伟岸……教师最后对于这些 答案的评价是: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尤其是 最后一位同学的回答十分精彩。[2]
这两句话看似一样,实际上有很大的差别。 妻子的态度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这 两组词比较就可以看出妻子是热心参与,智叟就 从根本上否定了愚公移山这件事情。妻子称愚公 为“君”,智叟称愚公为“汝”,两者态度又不一样。 妻子说“以君之力”,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智 叟认为愚公一大把年纪了,根本没有必要挖山。 妻子用“损”、智叟用“毁”,这两个字也有很大 差别,“魁父之丘”和“山之一毛”也是鲜明的对 比。最不易察觉的是“如……何”与“其如……何” 的差别,“其”加在“如……何”的前面,有加强 反问语气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相似句子的表述, 可以看出,即便是相似的表达,含义却大相径庭。
2024年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2024年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我非常荣幸能够对2024年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总结与体会,并与您分享。
下面是我对2024年语文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2024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因此,我们需要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上,我会通过分组和个别指导的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指导与支持。
二、培养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
在2024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注重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我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文学作品、科普文章、报纸杂志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需求。
另外,我也会组织一些有趣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阅读比赛等,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
三、注重阅读理解技巧在2024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
通过系统的教学和练习,我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技巧,如概括主题思想、追寻线索、分析推理等。
我会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答案,以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鼓励阅读思考在2024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加注重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思考。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观,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提高阅读速度和流畅度在2024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流畅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采用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比如,我会教导学生使用快速阅读的技巧,例如预览、定位、略读等,以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
我还组织一些朗读比赛和口语表达活动,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流畅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通过对2024年语文阅读教学的总结与体会,我认为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培养阅读兴趣、注重阅读理解技巧、鼓励阅读思考以及提高阅读速度和流畅度是非常重要的。
周胜华 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1、 关注文体,把握文体特点。
叙事,我们要关注情节、结构、人物; 写景,我们要关注画面、情感、顺序; 诗歌,我们要关注意象、情感、韵律; …… ……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一)全面解读,充分挖掘
这其中尤其要重视以下两点:
三、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第一学段:体现“三落实、一适当”
把初读落到实处: 确保人人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不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不破句
把识字、写字落到实处:识字、写字是本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
把熟读背诵落到实处:要关注词语、句式、篇章的背诵和积累;
案例: (薛法根 江苏)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互动三: 细读的关注点落在哪个词上?
我是个出名的调 皮蛋,经常变着花样 刁难姥姥。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精妙传神的字眼、内蕴丰富的词句
互动四: 哪个字最有情味儿?
把理解定位在适当程度: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能初步感知课文 内容,大致领会课文蕴含的道理或情感。
二、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
(二)慧眼识珠,精心选择
(1)联系课标,以学段目标为导向。
第二学段:体现 “两个关注”
关注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关注“学习、体会、归纳”: 学习默读、略读、批读; 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归纳叙事性作品的主要内容。
以文本形式为抓手,提升学生言语智慧
语文2015·以文本形式为抓手,提升学生言语智慧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小纪中心小学(225241)陆丹凤[摘要]阅读教学必须将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读写结合中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有效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解读文本中遴选文本形式的典型价值,引导学生在解构中掌握文本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感知言语中推进言语训练,在读写交融中发挥文本形式的范例作用,从而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提升。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形式言语智慧[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22-031教材中选用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不仅有着丰富的人文营养,而且具有精彩的言语形式、精妙的写作技巧。
这对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因此,阅读教学必须将文本的言语形式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读写结合中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有效提升。
一、在解读文本中遴选文本形式的典型价值著名教授王荣生指出:阅读教学的聚焦点在于文本的言语形式,即将文本是怎么写的作为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就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主旨,更要关注文本在表达层面的言语质态。
例如,在执教《大江保卫战》之前,教师对这篇文本进行深入解读,除了感知人民子弟兵铮铮铁骨的英雄形象之外,更将精力聚焦在文本的表现形式上。
首先,在整体视角上,文本采用了点面结合的策略进行创作,以解放军全体出战的广角镜头与黄晓文的特写镜头相结合的方法,凸显解放军在抗洪救灾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其次,作者充分运用了比喻、夸张以及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灾情的危急和解救群众的画面一一呈现。
有了这样的解读,阅读教学的内容选择就贴切语文学科的本体属性,从传统教学关注文本内容信息转化为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将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感知点面结合的创作手法,并体验其表达效果;二是结合相应的情境尝试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为自己的表达服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关注文本的语言因素摘要:阅读教学的两大基本任务就是读懂语言文字和学习语言形式。
阅读教学应该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统一。
当下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教师过分强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忽视了对语言形式的理解。
正因如此,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
对于教师而言,如何关注文本中的语言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因素语言形式表达方式结构特点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two basic task is to understa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form. reading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realize the unification of understanding and language form.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 is a teacher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ignored the language form of understanding. because of this, led to the low efficiency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 for the case of a teacher, how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ext of the language factors will be important.key words: reading teaching language expression form factors languag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通过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技巧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分析技巧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本分析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环节。
通过有效的文本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用的文本分析技巧。
一、整体感知文本在开始深入分析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
这包括快速浏览文本,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体裁、结构和写作风格。
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标题、开头和结尾、段落的主题句等,初步把握文本的主旨和要点。
例如,在阅读一篇记叙文时,让学生先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对于议论文,则要明确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这种整体感知能够为后续的细致分析奠定基础。
二、关注文本的语言特色语言是文本的载体,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是深入理解的关键。
可以从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入手。
词汇方面,注意作者使用的生动、形象、准确的词语,以及一些具有特定含义或情感色彩的词汇。
比如,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中的“横眉”一词,生动地表现出了他的愤怒和不屈。
句式方面,长短句的交替使用、排比句的气势、反问句的强调等都能增强文本的表现力。
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通过反复和短句的运用,营造出急切盼望春天的氛围。
修辞的运用更是丰富了文本的内涵和表现力。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夸张则能突出强调某些特点。
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运用夸张和比喻,展现出瀑布的雄伟壮观。
三、分析文本的结构清晰的结构有助于作者更好地表达思想,也有助于读者理解。
常见的文本结构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总分总结构通常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或主题,中间进行详细阐述,结尾再总结升华。
例如,《苏州园林》开篇点明“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然后分别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方面进行描述,最后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统编版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四有四关注”
统编版语文阅读教学课的“四有四关注”薛法根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一文中说道:“有的课,课文写了什么他就教什么,阅读课一会儿变成了思品课,一会儿变成了科普课,一会儿又不知变成其他的什么课。
常常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有的从语言、修辞、篇章结构、写作知识等方面,条分缕析,‘掘地三尺,‘挖出了一个个所谓的知识点,阅读课俨然成了解剖课、作业课。
”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狭隘质量观的限制和对统编教材理念体系掌握不透。
笔者浅见,上好阅读教学课,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秉持课程育人“四有”理念,以瞻前顾后“四关注”精准选定目标、设计教学。
阅读教学课“人、情、文、能”兼顾1.教学“有人”“人”,从语文教育视角看,不仅指健康成长的自然人,还应是教育塑造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不难看出,语文教学要紧扣时代特征,设计与教学要眼中有“人”,要跳出“唯分数论”的桎梏,树立“全面育人”的质量观。
阅读教学要借助课文“样例”使学生在习得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涵泳文中之“道”滋养心性人格。
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学知识、练能力不忘启迪思维,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不忘人格品质熏陶感染,挖掘课程时代价值,使不同学生不同程度均有成长。
为此,阅读教学不能仅仅看到成绩,更要看到“人”。
2.教学“有情”閱读教学“有情”,不仅是指课文内容所蕴藏的思想情感,还指教师的“激情”和“温情”。
“亲其师,信其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众多事实证明学生与教师情趣“相投”、态度“亲近”是实现彼此感通、激活学习兴趣的基础条件。
儿童求知欲望、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如何,主要源于有无兴趣。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
谈从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立足于言语形式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学生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关键词: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形式能力在言语内容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我们认为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一定的内容就决定他的适合的形式,言语形式仅是为表达言语内容而服务的。
语文教学常注意文本的言语内容上,教师常常将语文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剖析,不厌其烦的重复着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忽视学生的思考的能力,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不见提高,那么如何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形式能力呢?语文教学中,形式并不是内容的附庸,他有着独立的价值。
文本是由言语形式怎么说和说什么两个方面构成的。
但为我们直观感觉到的只有言语形式,即物质存在方式:是由音节、文字组成的延伸于一定空间的语符系列。
语言形式生成内容,任何接受都是形象的重新再造。
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课文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
最后是指向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
在具体的教学中言语实践活动,应意识到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由形式到内容,然后学生引导能独立分析文章的主旨、思路、结构和写作特点,能自主地梳理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的言语实践活动,是由内容到形式。
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如何变化必须经过言语形式这条途径。
课标中明确指出“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
文学既然是一种语言艺术,那么这个艺术就集中在语言的建构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途径,立足于言语形式,通过语言文字符号,触发和激活我们的感受,培养学生语言形式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现代文化作品的内容,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
语文教学要关注言语形式作者:刘虹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2期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这貌似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的确,“文以载道”,更何况,现在的语文教材是以内容为主线编排的,这就容易把语文教师带入一个误区:以课文内容为主。
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且不说“所有的文本解读都是误读”,君不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前几年还是六年级的内容,现在出现在四年级的教材上。
它“降级”了?显然不是!一篇文章,它能被编入小学、中学,甚至大学的教科书上。
关键是我们拿它来教什么,怎么教?我认为,语文课要摒弃繁杂的内容分析,而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立足言语形式上!换句话说,在语文课中,言语形式处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是语文课独立于其他课程之外的根据。
否定语文课立足言语形式,就从根本上否定了语文课的基本价值。
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这篇文章写的是1994年,在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而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后,成功救出14个小孩的故事。
一节语文课下来。
你是想让学生学习那位父亲不尊重专业,不尊重规律,为了救自己的孩子一味蛮干吗?如果都像这位父亲,在危难面前,大家一起蛮干,无知而无畏?真正的语文课,不能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习作者抓住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父亲为了救儿子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熬红了双眼,磨破了双手,执着、坚强的形象。
这些可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在读中去体会。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构思的,揣摩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
”一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作者是怎样思考的,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写法,进而去发掘语言形式这个秘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乾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李玉芹
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就是读懂语言文字和学习语言表达形式。
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实现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统一。
同一个意思表达方式不同,遣词造句不同,最后所带给你的语言情味和意蕴也是不同的。
所以,要关注不同的语言形式,细心留意怎样的表达方式才能给我们带来好的效果,才能让读者愿意读你的文章。
这样的阅读课才真的有语文味,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言语的表达效果,感受语言的情感,体味语言的韵律,感知语言的魅力,极大地引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探索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较为丰富的语感。
如:长春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多彩的夏天》一课,是一篇
很美的散文,文章内容浅显,没有难理解的地方,教师在引领学习第一段时,要注重“火辣辣”“尽情”两个词语的品读。
让学生比较去掉“火辣辣”“尽情”这两个词后的句子,与原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白加上这两个修饰词语就把句子写具体生动形象了。
以后写作的时候也学习这样把句子写生动具体。
在学习第三段时,注意品读“晚上,可以到田边听青蛙的赛歌会,看萤火虫提着灯笼在草丛中游行。
”这一句。
让学生明白在写自己听到或看到的景物时加进去自己的想象,会使文章更加具体有趣。
然后,关注作者怎样围绕中心句把一段话写具体的。
通过感情朗读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夏天是什么样的,再给足时间,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抓住夏天的特点把一段话写具体,进行小练笔。
指导片段:
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描写夏天的?
生1:夏天是美丽的,我喜欢美丽的夏天。
师:想想他把夏天的特点写具体了吗?运用本课学习的方法,怎样帮助他修改呢?
生2:夏天是美丽的,你看,花坛里的花,五颜六色的,美人蕉红的像火一样,那么耀眼。
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爬的老高老高的。
有的花在向我们点头呢!
师:你说的真好。
还有吗?
生3: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了很多的花瓣,有的饱胀得要破裂似的。
师:真好,你把课外阅读中优美的词句都运用上了,真了不起!
生4:夏天,女同学穿着各色的连衣裙,漂亮极了。
生5:夏天,柳树摆动着枝条,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掩着脸。
师:你看,把这几个同学说的加进去,这样写就具体了,你会写了吗?
生1:会写了。
这个片段是在课堂中的指导,多么有效果。
读写结合,实现“言语形式”的有效链接。
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在课堂上,适时地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读学写,学生的作文何愁不会写呢?
《林海》一课中的“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上的浪花吗?”“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
这些采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中,多品味这样的语言,使学生感悟语言的妙笔之处。
我们总是和学生说,写作文时,字里行间要流露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怎么流露,阅读时,抓住这样的句子,告诉学生,学生慢慢地就会感悟了。
老舍的《草原》,语言太美了,像一壶醇酒,又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顺流而下,那么明快,那么自然。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晴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写得非常流畅。
另外,真情表达,一个好的语言真是情感的倾吐。
作者对草原美景的那种热爱,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
觉得那么清新,那么明朗。
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
只用什么,不用什么,既怎样又怎样,这是情感的真情流露。
第三,长句短句错落有致。
还多用了联想,比喻句。
这种语言风格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孩子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