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变化的因素中国的人口数量,现存最早的一项全国性和分政区户口统计数为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6000万,此前只留下零星的地区性数字。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实施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民国期间也做过多次人口调查,但直到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才通过科学的普查,获得了除台湾、港澳地区以外的准确人口数字。
下面根据有限的原始资料和目前的研究水平,对中国人口历史的发展作一简单概述。
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口数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或更多,但到西汉初大约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至西汉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万。
王莽时到东汉初,总人口下降到3500万。
到东汉后期的永寿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万。
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220年三国鼎立形成这个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4世纪初的西晋约有3500万。
此后南北分裂,北方进入十六国时代,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的大业五年(609年),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
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
至安史之乱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
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到960年宋朝初建时估计只有4000万,其境内仅3000万左右。
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
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长,至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已超过1.2亿。
蒙古灭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损失高达80%,仅剩1000余万。
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
到14世纪中期增加到8500万左右。
明初的人口不足6000万。
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
但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
全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七次人口普查数据1、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国在1953年6月30日24时总人口为601938035人,其中直接调查的人口为574205940人,用其他办法间接调查到的人口为27732095人。
2、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人口为720370269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694581759人(不包括台湾省人口、港澳同胞和国外华侨)。
3、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三次人口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其中大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和现役军人共1008175288人。
4、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是,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1100173810人,其中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133682501人。
5、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分布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200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共126583万人。
6、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10年11月1日零时。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7.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根据2021年5月11日上午10时,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通报,全国总人口共计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数量变迁史历史上,哪个时期人口最少?乱世三国最惨烈
中国人口数量变迁史历史上,哪个时期人口最少?乱世三国最惨烈小编注:因我国朝代众多,为方便大家阅读,本文尽量精简,采用通俗化的语言书写;如有疏漏之处,欢迎您留言补充。
因远期人口数据较少,本文大部分数据都是毛估估,仅供您学习参考。
今天,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您知道吗?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是占有世界总人口很高的比例,但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次大分裂时期除外。
有数据称,古代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比大体上在20%-35%之间波动,古代印度(含今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人口占世界人口比大体在18%-30%之间波动。
凡统一了中国或印度的古代国家,均足以在当时世界人口大国中处于数一数二的地位。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部宏大的中国人口数量变迁史吧。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变迁概图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但没有具体的数据流传下来。
周朝,初步有了户籍登记制度。
战国后期(公元前230年),中原各国人口总计为3000万左右,占全球总人口比约15%。
公元前200年,世界总人口约有1.9亿。
秦朝比较短暂,人口大致与战国后期持平。
汉初,因秦朝末年大量战争,全国总人口只剩下1500万至1800万。
西汉末年(公元2年),人口增至6000万,世界人口为2.7亿,占比约21%。
新莽时期:前期持平;新莽天凤五年(17年)爆发绿林赤眉起义,造成中原人口流徙或大量死亡,总人口降至3500万。
东汉后期(公元157年),人口重新恢复至6000万。
古代攻城战,其惨烈程度不亚于现代战争!三国初期:从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至220年三国鼎立形成,人口损失达60%,仅存约2300万。
注:三国初期人口数量存在较大争议,0460生活圈欢迎您补充相关数据。
中国人口数量变迁史:三国初最惨烈,华夏首次遭遇“灭族危机”有资料称:历经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总数合计只有一百四十万,华夏(古代中国)首次遭遇“灭族危机”。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大数据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报[信息港发布时间:2010-08-20 15:48:49进入社区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国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一次全国人口调查登记结果的公报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一日一九五三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的指示,结合全国普选,举办了全国人口调查。
调查的标准时间是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
参加这次调查登记工作的人员共有二百五十余万人。
为了保证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全国组成了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并制定了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全国人口调查登记办法。
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严格按照这个办法进行直接调查;但有少数地区不能进行直接调查,而用其他办法进行了调查,其中有未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待解放的省,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
为了使这次普查资料全面、确实,曾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对已经调查登记的人口数目的正确程度进行检查。
全国围共抽查了五千二百九十五万以上的人口(占直接调查登记人口的百分之九),检查的结果是:重复的人口占千分之一点三九,遗漏的人口占千分之二点五五。
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的审核和汇总工作,现已全部完成。
现将中华人民国人口调查登记的结果公布如下:一、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
其中: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为五亿七千四百二十万五千九百四十人;用其他办法调查的人口为二千七百七十三万二千零九十五人,有:没有进行基层选举的和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八百三十九万七千四百七十七人(根据各该地方政府的资料);待解放的省七百五十九万一千二百九十八人(根据一九五一年公布的数字);国外华侨和留学生等一千一百七十四万三千三百二十人(根据华侨事务委员会等机关的资料)。
二、在直接调查登记的人口中:男子为二亿九千七百五十五万三千五百一十八人,占百分之五十一点八二;女子为二亿七千六百六十五万二千四百二十二人,占百分之四十八点一八。
1953至2010年历次人口普查基本情况
数据库:年度数据普查年份地区:全国指标2010年2000年1990年1982年人口普查总人口(万人)133972126583113368100818人口普查男性人口数(万人)68685653555849551944人口普查女性人口数(万人)65287612285487348874人口普查性别比(女=100)105.2106.74106.6106.3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数(万人)66557458442997121082人口普查乡村人口数(万人)67415807398339779736人口普查家庭户规模(人/户) 3.1 3.44 3.96 4.41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6.622.927.733.6人口普查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4.570.266.761.5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8.97 5.6 4.9人口普查汉族人口数(万人)12259311594010424894088人口普查汉族占总人口比重(%)91.591.69293.3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万人)113791064391206730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重(%)8.58.48 6.7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大专及以上教育人口数(人)893036111422615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高中和中专教育人口数(人)140321114680396779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初中教育人口数(人)38788339612334417892人口普查每十万人口中受小学教育人口数(人)26779357013705735237人口普查文盲人口数(万人)546685071800322996人口普查文盲率(%) 4.1 6.715.922.8人口普查城镇化率(%)49.736.226.420.9人口普查平均预期寿命(岁)74.8371.468.5567.77人口普查男性平均预期寿命(岁)72.3869.6366.8466.28人口普查女性平均预期寿命(岁)77.3773.3370.4769.27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1964年1953年694585826035652301903380628070105.46107.5612710772656748505344.43 4.3340.736.355.859.33.64.4654565472894.293.9400235325.86.141613194680283302332733.618.313.3。
中国人口状况统计(1956-2010年完整版)
中国(中国大陆)历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主要指标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普查年份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总人口(万人)59,43569,458100,818113,368126,583133,972性别构成男性(万人)30,799 35,652 51,944 58,495 65,355 68,685 女性(万人)28,636 33,806 48,874 54,873 61,228 65,287 男女性别比107.56 105.46 106.30 106.60 106.74 105.20年龄构成0-14岁年龄段比重(%)36.28 40.69 33.59 27.69 22.89 16.60 15-64岁年龄段比重(%)59.31 55.75 61.50 66.74 70.15 74.5365岁及以上年龄段比重(%)4.41 3.56 4.915.576.96 8.87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万人)54,728 65,456 94,088 104,248 115,940 122,593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93.94 94.24 93.32 91.96 91.59 91.51少数民族人口(万人)3,532 4,002 6,730 9,120 10,643 11,379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 5.76 6.68 8.04 8.41 8.49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万人)416 615 1,422 3,611 11,964高中和中专(万人)1,319 6,779 8,039 11,146 18,799 初中(万人)4,680 17,892 23,344 33,961 51,966 小学(万人)28,330 35,237 37,057 35,701 35,876 文盲人口(万人)23,327 22,996 18,003 8,507 5,466 文盲率(%)33.58 22.81 15.88 6.72 4.08城乡分布城镇人口(万人)7,726 12,710 21,082 29,971 45,844 66,558 乡村人口(万人)50,534 56,748 79,736 83,397 80,739 67,415。
1949-2014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数据库:年度数据时间:1929-2016指标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年末总人口(万人)136782136072135404134735男性人口(万人)70079697286939569068女性人口(万人)66703663446600965667城镇人口(万人)74916731117118269079乡村人口(万人)61866629616422265656人口出生率(‰)12.3712.0812.111.93人口死亡率(‰)7.167.167.157.14人口自然增长率(‰) 5.21 4.92 4.95 4.79年出生人口(万人)16832.106416356.803216302.93515997.0563年死亡人口(万人)9742.75529694.92649633.55259574.0974 0-14岁人口(万人)22558223292228722164 15-64岁人口(万人)100469100582100403100283 65岁及以上人口(万人)13755131611271412288总抚养比(%)36.235.334.934.4少儿抚养比(%)22.522.222.222.1老年抚养比(%)13.713.112.712.3男女人口差(万人)3376338433863401男女比例 1.050612416 1.051006873 1.051296035 1.051791615城市人口比例(%)54.7703645253.7296431352.5700865651.27027127农村人口比例(%)45.2296354846.2703568747.4299134448.729728730.0138067060.0066467061.0772253025.350577398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134091133450132802132129131448 6874868647683576804867728 6534364803644456408163720 6697864512624036063358288 671136893870399714967316011.911.9512.1412.112.097.117.087.06 6.93 6.814.79 4.875.08 5.17 5.2815880.5515869.83916040.460615905.20815808.40049488.2959402.38169328.30749109.34648904.4836 2225924659251662566025961 9993897484966809583395068 118941130710956106361041934.236.937.437.938.322.325.32626.827.311.911.611.311.11134053844391239674008 1.052109637 1.059318241 1.060702925 1.061906025 1.06290018849.9496610548.3417010146.9895031745.889244644.3430101650.0503389551.6582989953.010*******.110755455.65698984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130756129988129227128453127627 6737566976665566611565672 6338163012626716233861955 5621254283523765021248064 745447570576851782417956312.412.2912.4112.8613.386.51 6.42 6.4 6.41 6.435.89 5.876.01 6.45 6.9516118.51215881.998315941.017316412.832216958.21348462.21888296.37348220.9928180.89078149.5749 2650427947285592877428716 9419792184909769030289849 10055985796929377906238.8414242.24228.130.331.431.93210.710.710.710.410.139943964388537773717 1.06301573 1.062908652 1.061990394 1.060589047 1.059995158 42.9899966341.7600086240.5302297539.0897838137.65974284 57.010*******.2399913859.4697702560.9102161962.34025716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1996年126743125786124761123626122389 6543764692639406313162200 6130661094608216049560189 4590643748416083944937304 808378203883153841778508514.0314.6415.6416.5716.986.45 6.46 6.5 6.51 6.567.588.189.1410.0610.4217647.775818265.010419335.106420279.857320566.34588113.1978059.56068035.697967.52397945.5376 2901231950320643209332311 8891085157843388344882245 8821867983598085783342.647.747.948.148.832.637.53838.539.39.910.29.99.79.541313598311926362011 1.06738329 1.058892854 1.05128163 1.043573849 1.033411421 36.2197517834.7797052133.3501655231.9099542230.47986339 63.7802482265.2202947966.6498344868.0900457869.520136611995年1994年1993年1992年1991年121121119850118517117171115823 6180861246604725981159466 5931358604580455736056357 3517434169331733217531203 859478568185344849968462017.1217.718.0918.2419.686.57 6.49 6.64 6.64 6.710.5511.2111.4511.612.9820518.3220977.50921196.233921126.115222500.73447874.1457691.75337780.15447690.64727660.311 3221832360321773233932095 8139379868790517761476791 7510762272897218693848.850.149.95150.839.640.540.741.741.89.29.59.29.3924952642242724513109 1.042064977 1.045082247 1.041812387 1.042730126 1.055166173 29.0403811128.5098039227.9900773727.4598663526.94024503 70.9596188971.4901960872.0099226372.5401336573.059754971990年1989年1988年1987年1986年114333112704111026109300107507 5890458099572015629055581 5542954605538255301051926 3019529540286612767426366 841388316482365816268114121.0621.5822.3723.3322.436.67 6.54 6.64 6.72 6.8614.3915.0415.7316.6115.5723735.462423959.410824450.4125081.383123742.37937517.35687261.10047257.527224.47047261.3786 316593134776306719856368596849.851.841.543.58.38.334753494337632803655 1.062692814 1.063986814 1.062721784 1.061875118 1.07038863 26.4096979926.2102498625.8146740425.3193046724.52491466 73.5903020173.7897501474.1853259674.6806953375.475085341985年1984年1983年1982年1981年105851104357103008101654100072 5472553848531525235251519 5112650509498564930248553 2509424017222742148020171 807578034080734801747990121.0419.920.1922.2820.916.78 6.82 6.9 6.6 6.3614.2613.0813.2915.6814.5521956.712820498.59220523.942622296.041620639.21557075.40467025.14567014.1266604.7526277.6383414662517499162.654.6835993339329630502966 1.070394711 1.06610703 1.066110398 1.061863616 1.061087883 23.7069087723.0142683321.6235632221.1305015120.15648733 76.2930912376.9857316778.3764367878.8694984979.843512671980年1979年1978年1977年1976年9870597542962599497493717 5078550192495674890848257 4792047350466924606645460 1914018495172451666916341 795657904779014783057737618.2117.8218.2519.0320.016.34 6.21 6.25 6.917.2911.8711.611212.1212.72 17762.398217153.353817332.75517834.345118493.242 6184.16285977.68395935.8756475.84476737.41828652842287528422797 1.059787145 1.060021119 1.061573717 1.061694091 1.061526617 19.3911149418.9610629317.9152079317.5511192517.43653766 80.6088850681.0389370782.0847920782.4488807582.563462341975年1974年1973年1972年1971年9242090859892118717785229 4756446727458764481343819 4485644132433354236441410 1603015595153451493514711 763907526473866722427051823.1324.9528.0729.9230.747.367.387.087.657.3415.7717.5720.9922.2723.4 21015.686722258.144524470.583925500.516825511.7408 6687.22246583.77186172.13166520.01856091.612827082595254124492409 1.060370965 1.05880087 1.058636206 1.057808517 1.058174354 17.3447305817.1639573417.2007936217.1318122917.26055685 82.6552694282.8360426682.7992063882.8681877182.739443151970年1969年1968年1967年1966年8299280671785347636874542 4268641289402263911538189 4030639382383083725336353 1442414117138381354813313 685686655464696628206122933.5934.2535.7534.1235.217.648.068.258.478.8725.9526.1927.525.6526.34 27097.388926897.89527301.5625433.730425540.6298 6163.26446329.84046300.366313.70746434.120623801907191818621836 1.059048281 1.048423137 1.050067871 1.049982552 1.050504773 17.3799884317.4994731717.6203937117.7404148317.85973009 82.6200115782.5005268382.3796062982.2595851782.140269911965年1964年1963年1962年1961年7253870499691726729665859 3712836142355333451733880 3541034357336393277831979 1304512950116461165912707 5949357549575265563653152 3839.3443.637.2218.139.511.5610.110.0814.3328.527.7833.527.14 3.826789.6227212.264829341.05624512.719812003.3291 6697.4057996.28326796.8966638.58729487.463117181785189417391901 1.048517368 1.051954478 1.056303695 1.053053878 1.059445261 17.9836775218.3690548816.8362921417.3249524519.29424984 82.0163224881.6309451283.1637078682.6750475580.705750161960年1959年1958年1957年1956年6620767207659946465362828 3428334890341953346932536 3192432317317993118430292 13073123711072199499185 531345483655273547045364320.8624.7829.2234.0331.925.4314.5911.9810.811.4-4.5710.1917.2423.2320.5 14019.380216353.313218891.606621380.368419607.335 17090.74019628.52467745.42946785.4247007.0123592573239622852244 1.073894249 1.079617539 1.075348281 1.073274756 1.074078965 19.7456462318.4073087616.2454162515.3883037114.61927803 80.2543537781.5926912483.7545837584.6116962985.380721971955年1954年1953年1952年1951年6146560266587965748256300 3180931242304682983329231 2965629024283282764927069 82858249782671636632 531805201750970503194966832.637.97373737.812.2813.18141717.820.3224.7923202019646.71622324.841221268.342083120864.088 7400.66487749.31288047.4895719824.88821532218214021842162 1.072599137 1.076419515 1.075543632 1.078990199 1.079869962 13.4792158113.6876514113.3104292812.4612922311.77975133 86.5207841986.3123485986.6895707287.5387077788.220248671950年1949年551965416728669281452652726022616957654902748402373618201916 20041.799750.0621422123 1.080747917 1.081584813 11.1765345310.64301143 88.8234654789.35698857。
中国历代人口变迁
┃年代┃时期┃人口数┃┣━━━━━━━━━╋━━━━━━━━━╋━━━━━━┫┃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万人┃┣━━━━━━━━━╋━━━━━━━━━╋━━━━━━┫┃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万人┃┣━━━━━━━━━╋━━━━━━━━━╋━━━━━━┫┃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万人┃┣━━━━━━━━━╋━━━━━━━━━╋━━━━━━┫┃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万人┃┣━━━━━━━━━╋━━━━━━━━━╋━━━━━━┫┃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万人┃┣━━━━━━━━━╋━━━━━━━━━╋━━━━━━┫┃公元140┃东汉永和五年┃4915万人┃┣━━━━━━━━━╋━━━━━━━━━╋━━━━━━┫┃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万人┃┣━━━━━━━━━╋━━━━━━━━━╋━━━━━━┫┃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万人┃┣━━━━━━━━━╋━━━━━━━━━╋━━━━━━┫┃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万人┃┣━━━━━━━━━╋━━━━━━━━━╋━━━━━━┫┃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万人┃┣━━━━━━━━━╋━━━━━━━━━╋━━━━━━┫┃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万人┃┣━━━━━━━━━╋━━━━━━━━━╋━━━━━━┫┃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万人┃┣━━━━━━━━━╋━━━━━━━━━╋━━━━━━┫┃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万人┃┣━━━━━━━━━╋━━━━━━━━━╋━━━━━━┫┃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万人┃┣━━━━━━━━━╋━━━━━━━━━╋━━━━━━┫┃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万人┃┣━━━━━━━━━╋━━━━━━━━━╋━━━━━━┫┃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万人┃┣━━━━━━━━━╋━━━━━━━━━╋━━━━━━┫┃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万人┃┣━━━━━━━━━╋━━━━━━━━━╋━━━━━━┫┃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万人┃┣━━━━━━━━━╋━━━━━━━━━╋━━━━━━┫┃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万人┃┣━━━━━━━━━╋━━━━━━━━━╋━━━━━━┫┃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万人┃┣━━━━━━━━━╋━━━━━━━━━╋━━━━━━┫┃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年┃14341万人┃┃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万人┃┣━━━━━━━━━╋━━━━━━━━━╋━━━━━━┫┃公元1762年┃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万人┃┣━━━━━━━━━╋━━━━━━━━━╋━━━━━━┫┃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万人┃┣━━━━━━━━━╋━━━━━━━━━╋━━━━━━┫┃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万人┃┣━━━━━━━━━╋━━━━━━━━━╋━━━━━━┫┃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万人┃┣━━━━━━━━━╋━━━━━━━━━╋━━━━━━┫┃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万人┃┣━━━━━━━━━╋━━━━━━━━━╋━━━━━━┫┃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万人┃┣━━━━━━━━━╋━━━━━━━━━╋━━━━━━┫┃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万人┃┣━━━━━━━━━╋━━━━━━━━━╋━━━━━━┫┃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万人┃┣━━━━━━━━━╋━━━━━━━━━╋━━━━━━┫┃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万人┃┗━━━━━━━━━┻━━━━━━━━━┻━━━━━━┛人口的变化有些什么规律,在一篇署名纽约老右(沈.国.橙.石)的文章《中国人都饿死了吗?》中作了一些简单的解释。
中国人口变迁重要年表
中国人口变迁重要年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中国的人口为5.2697亿。
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6.67亿。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7.54亿。
1973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17亿。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人口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2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9.97亿。
1995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2.21亿。
200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20周年。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3.25亿。
2009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人口达到13.98亿。
2015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修正,中国人口调整为13.96亿。
2020年: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口达到14.53亿。
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中还可以加入更多相关数据和事件,以便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变化。
以上年表综合了各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展现了中国人口从1949年到2020年的增长趋势。
通过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成功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从而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凸显,对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口变迁对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保障、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加以应对和解决。
总之,通过中国人口变迁的重要年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状况和变化趋势。
人口的增长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合理控制和管理人口,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变迁还会继续带来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人口变迁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政策和社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全国人口601,912,371 人。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1964年7月1日,全国人口694,580,000 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国人口1,008,180,000 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89年7月1日,全国人口1,133,680,000 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7月1日,全国人口1,242,600,000 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 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 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 2.93个百分点,其中 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市常住人口数及排名
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市常住人口数及排名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7月1日零时
调查项目包括本户地址、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与户主关系等6项,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查清了中国人口底数。
第二次人口普查 1964年7月1日零时
增加了本人成分、文化程度、职业3个调查项目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零时
调查项目增加到19项,还第一次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第四次人口普查 1990年7月1日零时
登记的项目共21项,是以往历次人口普查调查项目最多的一次。
与前三次人口普查采取的设立普查登记站的办法相比,这次人口普查改为主要采取普查员入户点查询问、当场填报的方式进行。
第五次人口普查 2000年11月1日零时
普查项目增加到49项,并首次采用光电录入技术,将为中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口依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 2010年11月1日零时,
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进行的第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
第1-6次全国人口普查分省(市、自治区)人口数(万人)
未包括第一次人口普查当中的西康省和热河省;第二次人口普查中,天津市人口数含在河北省中。
中国人口史
中国人口史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历史上中国的人口数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占有世界很高的比例。
虽然中国历史上从周宣王时期就有人口调查,在战国前期就有详细的人口统计,可惜文献资料没有流传下来,或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多不完全精确。
但自班固编纂《汉书》开始,之后历代16本正史中的《地理篇》大多有人口记载,均为研究人口变迁的珍贵资料。
人口资料的获得和人口的估算人口资料多见于正史中记录的纳赋人口,但是由于为了逃避赋税等原因,有为数不少的人口并不见于正史的记录,而且有很多和尚道士奴婢部曲等也并不归于此类,造成统计上的偏差。
在战乱当中,国家控制力下降,人口逃逸,所以往往人口数据需要加入估算才更接近于真实。
《国语》记载,周宣王时中国就已进行过人口调查。
但真正详细的人口调查起源于战国初期,但当时的资料并没有流传下来。
估计在战国后期的前230年,根据当时各国兵力及资料推算,中原各国人口总计30,000,000人。
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这一时期(前481年—前453年)是古代中国传统农业的迅速发展和奠定后来传统农耕文明基础的时代。
期间各诸侯国的人口以较快速度稳定成长,到前230年时中原各国总人口达到约3000万。
此后一直到秦末民变之前持续不断的增长.•估计公元前10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5000万。
•估计公元前5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0亿,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此年有25,000,000人口。
•估计公元前4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62亿。
•估计公元前200年时的世界人口有1.905亿。
•估计公元前265年的印度孔雀王朝有50,000,000人口。
秦、汉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终完成统一六国大业,之后持续不断的领土扩张,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
估计此年的世界人口有2.0亿,秦代人口占据世界15%的比例。
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造成期间全国的社会经济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大量人口死亡,民生凋敝,全国各地到处一片凄惨萧条,原来的人口稠密地区的繁荣景象不在。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统计人口数量代表综合国力人口的波峰都在什么时代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我国总人口为14.1亿。
古往今来,这一数字绝无仅有,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国家稳定的表现。
人口大量增长是在近半个世纪完成的,我国如今的发展,有目共睹。
对比一下,历史上的历朝历代,人口又有一个怎么的变化,本篇盘点以上历史上各个朝代的人口数量。
1、秦朝:2500万-3000万秦王嬴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1年,嬴政称帝,秦朝开国。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加上秦国统一战争,战乱使人口减少。
秦国统一后,疆域没有如今辽阔,相当于今天的华北、华中、华南地区。
人口不到3000万人,而如今这些地区的人口估计在10亿左右。
秦朝疆域2、西汉:6300万西汉很多制度是继承了秦朝,但西汉初年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加上汉武帝时期又开疆拓土,人口大量增加。
西汉汉平帝刘衎时期,人口达到顶峰,约为6300万,对比秦朝,增加了一倍多。
此时的西汉国力强盛,霸气十足。
西汉3、东汉:6500万公元25年,刘秀称帝于鄗城,后定都于洛阳,延续“汉”的国号,史称东汉。
汉明帝、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明章之治。
汉和帝继位以后,扫灭外戚,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并且在文化、科技、军事、佛教等方面成就突出,在经历西汉末年连年战乱之后,人口不降反升,达到了历史新高的6500万人。
4、三国:2361万(220年)-3000万(280年)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
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三个政权的相互攻伐,加上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人口锐减近4000万,总人口不到东汉的一半,可见战争之残酷。
三国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人口稀少的时代。
三国5 、西晋:3500万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全国历次人口普查民族人口表
20,433
27,718
普米族
14,298
24,238
29,721
塔吉克族
14,462
16,236
26,600
33,223
怒 族
15,047
22,896
27,190
乌孜别克族
13,626
7,717
12,213
14,763
俄罗斯族
22,656
1,326
2,917
13,500
鄂温克族
4,957
哈萨克族
509,375
491,637
907,546
1,110,758
傣 族
478,966
535,389
839,493
1,025,402
黎 族
360,950
438,813
887,107
1,112,498
傈僳族
317,465
270,628
481,884
574,589
佤 族
286,158
200,272
298,611
2,262
2,709
4,103
7,004
赫哲族
718
1,489
4,254
门巴族
3,809
1,140
7,498
珞巴族
1,066
2,322
基诺族
11,962
18,022
其他未识别民族
1,017,299
32,411
799,705
752,347
外国人加入中国籍
1,004
7,416
4,937
3,498
注:1、各年度人口数均为中国大陆人口普查数,不包括现役军人。
2019-2020年整理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汇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人口概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全国人口1,339,724,852人。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减少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女性人口占%,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为(以女性人口为)。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上升个百分点。
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高于汉族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下降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我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七、城乡构成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
历代人口调查制度
历代人口调查制度
历代人口调查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中国历代的人口调查制度的一些重要概况:
1. 先秦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会进行人口普查,目的是为了统计人口数量以及划分土地、征收税赋等。
2. 秦汉时期:秦朝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是进行户籍调查,目的是为了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管理人民。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户籍制度并进行了改革,实施了全国范围的户口普查,确定国家人口数量。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太庙、太学一类的机构进行了人口普查,主要是为了决定建设规模和征税。
4. 唐宋时期:唐朝开创了完善的人口登记制度,每户必须登记人口数量,以及迁入迁出等信息。
宋朝继承和发展了唐朝的人口登记制度。
5. 明清时期:明代实行兵役制度以及户籍制度,人口普查主要是为了征召士兵、征收赋税。
清朝继承了明朝的人口登记制度,并进行了改革,人口普查主要是为了征税和管理人口。
总的来说,历代的人口调查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统计人口数量、征收赋税和管理人口。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调查制度逐渐完善,并在现代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我国历史上的历次人口普查
我国历史上的历次人口普查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
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
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西汉: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
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
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
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
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10多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
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岁老人,下到6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
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 古代人口曾八落八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
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
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
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大禹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
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
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 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 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
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xx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 万降到1300 万左右。
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
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 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
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
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
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最为细致的古代人口普查人口普查与选美同时并进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
这2100 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对户口调查,有一套严格的制度。
东汉时的户口调查称为“案比”,即案验、比较。
常常在每年8 月举行,同时,宫廷还会派人来“算人”,就是朝廷派人挑选少女入宫,凡是良家少女“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如果姿色端丽的就可以入宫选妃子。
东汉每年的户口调查规模也是非常之大,从县到乡,上至80 岁老人,下到6 岁以下孩童,都要一一进行调查。
东汉户口调查的内容也很细,连身高、相貌都要调查,这些从现在一些考古实物中也可得到证明,在一片汉代的《居延新简》上就写有:“戍卒南阳武当县龙里张贺年卅长七尺二寸黑色”。
这里面包括的信息有郡、县、里、姓名、年龄、身高、肤色。
这个叫张贺的人出生在南阳郡武当县龙里,30 岁,身高七尺二寸,肤色因为东汉重视人口管理,所以人口数量比之前增长不少。
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
隋朝古代比较近于实际的人口普查挨家挨户当面看相貌东汉末期群雄割据混战。
公元3 世纪初,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战乱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万。
西晋统一全国后人口恢复到4000 万左右。
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使人口降至1200 万。
隋朝建立后,对户口管理很严格,多次进行全国规模的户口大检查,并且实行“貌阅”,就是对每户的家庭成员都要当面验视,看性别、年龄是否符合,防止有成丁年龄人口脱漏。
并发动检举,凡是户口不实的,不仅户主要受罚,乡长里正也要发配服苦役。
所以史学家一般都认为隋朝户口统计比较近于实际。
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的户总数是户,人口总数是人。
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
后期的户口管理尤为混乱不xx 不核实按上年人数主观增减唐朝中期,因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急剧增长,最初的户口管理也很严格,但从高宗开始,管理逐渐松弛,由于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日益加重,户口逃亡现象越来越严重,到玄宗开元年间后期,户口管理十分混乱,长期不做调查统计,“死不除名,生不入籍”,每年只是按照上年的户籍,稍事增减,然后就上报了。
并且出现这样一种怪现象,在《旧唐书·玄宗纪》里记载了两个数据,天宝十四年比天宝十三年,户数突然降了740815 户,但人口却增加了38821 口,这都是户口管理混乱造成的结果。
宋朝最具有性别歧视特质的人口普查女性不算人口数宋朝初建,人口已由唐时的5300 万锐减为1628万。
宋朝政府对户口统计又设立了一些新的制度,比如丁籍制度。
丁籍专指用于征役催税的簿籍,又称丁簿。
在宋代的户口调查统计系统中,以丁籍使用时间最长,也最为重要。
但是,徐铭东说,所谓的丁籍制度和现代人口普查是不一样的,丁籍制度只调查每户家中的壮丁,“男夫二十为丁,六十为老,女口不须通勘”。
就是说这个调查只统计壮年男子,对老人、小孩和女子都是不统计的。
除了丁籍制度,宋朝还有保甲簿统计,这是王安石提出的主张,但不管是丁籍还是保甲簿,都只统计男性人口而不包括女性。
所以这时的每户平均人口都很少。
但专家估计宋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1.1 亿。
明朝古代内容最为宽泛的人口普查人口、家产、牲畜通通查经过元末战乱,明初的人口甚至没有明确数字。
1370 年,朱元璋为了整顿元末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贴制度。
由政府发给每户户贴,要求各户详细填写人丁的数目、姓名、年龄、与户主的关系以及该户所有的产业。
登记完成后调派军队协助地方政府去核实,对隐瞒或做假的,进行严惩。
户贴登记完成后由户部负责管理,各地每年上报户口增减情况,以便及时更正。
这时候的户贴制度登记可没了性别歧视,男性女性都包括,比如有个洪武四年(1371年)的户贴,上面就包括:成丁二口、不成丁一口、妇女二口等。
并且还有他们的年龄。
但到了洪武十四年(1381 年),该制度被黄册制度取代。
黄册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是明代主要的户口册籍,并且十年就重新登记一次,上面登记的有丁口、田地、房屋、牲畜、赋役等,以及十年间的变化情况都详细写了进来。
清朝古代最为实际的人口普查“摊丁入亩”致人数突破亿口xx明末战乱使得人口数量下降很快,只有四千二百多万。
清朝的户口制度发展为每三年编审一次。
但是,清代的人丁编审又出现了变化,直接为了收税而将人划分等级进行登记。
清初的所谓“丁”,已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16~60 岁的男丁,而是承纳丁银(赋役)的人丁定额,不是实际的人数,是丁银的代名词。
他们把贫富不均的人分几等,不同等级的人收的丁银都不同。
在赋税记载中会出现“半丁”以及分、厘、毫等数,所以这时候所记载的人丁数已经不是实际人数,只是统治者为了收多少税而设计的。
徐铭东说,这其实是清朝摊丁入亩制度的一部分,摊丁入亩就是不收人头税了,根据田产来收税,因此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导致清朝人口激增。
因为之前生一个孩子就多收一份税,现在没有人头税了,农民敢多生孩子了,而且多个人多干活,可以多点收获。
于是从乾隆开始,中国人口数字首次突破了1 亿,接着突破2 亿、3亿,到清朝末年已经超过4亿。
民国出现了现代意义的人口普查“四万万同胞”之说由此开始徐铭东说,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人口调查是在民国时期,当时人口统计成员主要是警察,而警察不是挨家挨户地上门调查,是要各地方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进行登记。
此间,曾调查出中国人口达到四亿七千多万,这样的统计当然是不太精确的。
但“四万万同胞”之说因此开始。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 年,新中国开始了第一次规模巨大的全国范围的普查,这是中国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民国普查真离谱,一户不到一口人人口普查,任务艰巨而繁杂。
不同的时期,因不同的原因,在实际的人口调查中,会出现百姓隐瞒不报、官员闭门伪造的现象。
那么,如何防止“人口普查”中的瞒报和伪造行为呢?历代统治者是各想各的招。
比如,明朝就出动军队核实数据,民国让官员立下保证书。
而东汉时期的“人口普查”,甚至连选美也一并给办了,你别说,还真的就因此出了一位皇后⋯⋯人口普查中选出的皇后曾权倾天下东汉的户口调查,在每年的八月进行。
炎热的八月里进行户口调查登记,居民衣着单薄,身形如何,一窥就知。
汉灵帝干脆就命人在调查户口时,顺便带上专门看女人的相工,再相相良家十三岁到二十岁的女孩,容貌出众的,立即就带到后宫去。
你看,这皇帝当的,多会算计,天下的人口心里有谱了,选美女入宫也没耽搁,真是一举两得啊。
可别小瞧了这顺带的选美,汉灵帝的何皇后就是在一次人口普查的时候被选中入宫的,她的哥哥就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大将军何进。
何皇后是今天河南南阳人,虽然生在屠夫家,但天生秀丽。
本来选美是有条件限制的,要求“良家”,这良家指的是有一定家世和背景。
那么,出身低微的她如何能顺利入宫呢?可别小瞧了她那杀猪的老爹,有心计。
女儿长得好,天天看也不觉得。
但看到来调查户口的人被自己女儿的容貌给“震住”了,就知道这女儿不是一般的俊啊,就动了心思。
知道自己这杀猪的活计是没法让女儿走正常途径入宫的,就心一横,把家里的老底子都掏了出来,全部塞给了相工。
灵帝很快就对她宠爱有加,不久,她就为灵帝生下了皇子刘辩。
这灵帝虽然之前有过数名皇子,但都夭折了。
为防刘辩步几个兄长的后尘,就把他寄养到一个道士的家里。
她也母凭子贵,最后被封为皇后,也因此跌进了权力之争的漩涡里。
何皇后好妒,后宫的人都很惧怕她。
同样被灵帝宠爱的王美人知道自己有了身孕,惶恐不安,就主动去找了堕胎药吃下,谁知腹中胎儿坚如磐石。
后来,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
何皇后知道后,一杯毒酒就杀了她。
董太后决定亲自抚养刘协。
这董太后也是权力欲望很强的人,少帝刘辩即位后,她便专权,何皇后借助兄长的力量,除去了这个威胁,一度权倾天下。
但董卓入京后,废少帝,立刘协,何皇后也很快被他毒杀。
东汉末年陷入群雄争霸,天下很快就被三分。
如果东汉的户口调查没有顺带选美,这东汉的历史是否会被改写呢?估计后来人会明白,人口普查就人口普查呗,还选什么美,不带这么玩的。
明朝出动军队核实人口普查数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皇帝不知道国家的人口数,就像家长不知道孩子有多少。
于是,1370年11月,朱元璋下令,命户部调查并汇总天下户口,每户给予户帖。
皇帝直接下的命令,谁敢怠慢,户部立刻行动起来,详细地调查并记录了每户的籍贯、人口数量、姓名、年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