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历史时期中国的沙尘天气

合集下载

十六国时期沙尘暴研究

十六国时期沙尘暴研究
20 0 9年 9月
保 定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0F BA0DI NG UNI VERSI TY
S p.20 e , 09
第 2 卷第 5期 2
Vo.2 No5 1 . 2
十六 国时期 沙尘暴研 究
杨 帆
(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 学校 , 甘肃 成 县 7 2 0 ) 450
在 我 国历 史上 , 尘暴不 时侵 袭我 国北方 。 书有 载 , 沙 汉 汉 成帝 建 始元 年 ( 元前 3 公 2年 ) “ , 四月 辛丑 夜 , 北有 如 西 火 光 。 寅晨 , 壬 大风从 西北 起 , 云气 赤黄 , 四塞天 下 , 日夜 终 下 著地 者黄 土尘也 ”l 。 【 四月 辛 丑 即四月初 八 , J 四月正 是 北 方 的春天 , 春天对 于 我 国西北 地 区 的半 干旱 气 候来 说 ,
历 史 以及 相 关 问题 提供 参 考 。
关键词 : 六 国时期 ; 尘暴 ; 十 沙 气候 历 史
中图分 类号 : 2 5 K 3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4 2 9 ( 0 9 0 — 0 7 0 1 7 — 4 4 2 0 )5 0 7 — 3
表 1 十 六 国 时期 沙 尘 暴 暴 发 概 况 一 览 表
妊 3

















. ,
. .


,, T\
一 .
. .





前赵 后赵 前秦 后燕 后秦 南燕 前凉 成汉 西秦 南 凉 北凉 西凉 北燕 前燕 后 凉 夏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

“3·15”北方强沙尘暴天气成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频发,其中“3·15”期间发生的强沙尘暴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这一天气现象的成因,本文将从气候背景、地形条件、大气环流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候背景。

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这是由于这个季节的气候特点所决定的。

北方春季气温回升较快,陆地上的湿度较低,这种干燥的环境对于扬尘的形成有利。

另外,北方地区的秋季大风频发,这也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地形条件也是影响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因素。

北方地区以平原为主,这种地形条件使得大风能够快速地吹拂整个地区,将地表的尘土吹起并形成沙尘暴。

此外,北方还有一些风口地带,如内蒙古的戈壁地带和甘肃的戈壁地带,这些地方的地表极为干燥,风从这里吹起会带来大量的沙尘。

再者,大气环流的变化对于沙尘暴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强盛的西北风是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

冷空气南下时,会带来较强的风速并排挤暖湿空气,形成干燥的天气条件。

另外,冷空气在经过山脉等地势起伏的地方时,会加速下坡运动,从而形成局部的强大风力。

这种风力能够将地表的尘土吹高,并形成沙尘暴。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沙尘暴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和农田的不断开垦,北方地区的土地覆盖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大量的农用地和裸露的地表使得土壤暴露在外,易于被风吹走形成扬尘。

此外,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的产生的尾气和粉尘也会加剧沙尘暴的频发。

综上所述,北方地区“3·15”强沙尘暴天气在气候背景、地形条件、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等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了解这些成因可以为我们预测和防范沙尘暴提供重要的依据。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沙尘暴成因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减少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同时也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沙尘暴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内蒙古的戈壁地带和甘肃的戈壁地带,沙尘暴的发生频率较高。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一、引言沙尘(暴)天气是指在风力较大的天气条件下,地表上的干燥沙尘被吹动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沙尘(暴)天气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沙尘(暴)天气的特征,本文基于1954至2007年的观测数据,对中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季节变化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中国沙尘(暴)天气的时空分布据统计,中国沙尘(暴)天气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戈壁滩、荒漠地区等干燥地带,受到东亚季风和干冷空气的影响较为明显。

沙尘(暴)天气的主要源地是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和新疆河西走廊,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

其扩散方向主要受到季风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从西北到东南逐渐减弱的趋势。

沙尘(暴)天气的年际变化较大,但总体呈现减弱趋势。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气象观测设备的改进和对沙尘(暴)天气的重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有所提高,因此数据分析结果更加准确。

三、中国沙尘(暴)天气的季节变化中国的沙尘(暴)天气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

春季的沙尘(暴)天气主要受到西北干冷气团的影响,干冷气团与暖湿空气相互作用,形成强风吹动干燥的沙尘。

秋季的沙尘(暴)天气主要由于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形成。

沙尘(暴)天气的季节变化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比较黄土高原、新疆和东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发现黄土高原春季的沙尘(暴)天气最为频繁,其次是新疆和东北地区。

四、中国沙尘(暴)天气的影响因素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气象条件、地理条件、人类活动等。

1. 气象条件:强风、高温、干燥是沙尘(暴)天气发生的重要条件。

风力越大,沙尘的扩散范围越广;温度越高,地表水分蒸发越快,地表更容易出现干燥情况。

2. 地理条件:地形、地表覆盖等因素对沙尘(暴)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例如,黄土高原的地表覆盖大多为黄土,容易被风吹动。

中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研究综述

2021年1月第37卷第1期Jan.2021Vol.37No.1唐都学刊Tangdu Journal【历史文化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研究综述赖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北京100091)摘要:沙尘天气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经利用各类历史文献、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在对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在代用资料的发掘和利用上不断推进,可以进行不同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的研究,并探讨历史时期沙尘天气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关键词:历史时期;沙尘天气;代用资料;气候变化中图分类号:X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300(2021)01-0091-03收稿日期:2020-02-26作者简介:赖锐,男,四川南充人,史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明清史研究。

沙尘天气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重要的天气现象。

一般而言,现代气象学大致将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种。

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古人对沙尘暴多称为“霾”,比如“大风霾”“沙霾”“尘霾”等等。

目前学界对于现代沙尘天气现象已经进行了相当深入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已经利用各类历史文献、冰芯、树轮等代用资料在对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现象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希望通过学者们对不同代用资料的利用来回顾过去三十多年来对于中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的研究。

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一、古代基本史志典籍的使用中国古代文献有沙尘天气记载的文献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正史、方志等为主的基本典籍,这类文献中记载的沙尘天气时间分辨率总体较低,且多为强沙尘事件;另一类是保存完好的有连续沙尘天气记载的H记资料,这类文献中记载的沙尘天气的时间分辨率较高。

首先被学者所发现并利用的是第一类资料。

20世纪80年代,张德二先生率先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进行了研究。

【高中地理】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高中地理】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高中地理】我国沙尘暴的时空分布由地理网资料整理世界上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中亚的温带沙漠气候区周围、北美加利福尼亚热带沙漠气候区、非洲撒哈拉热带沙漠气候区和澳大利亚中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

这些沙源地不仅影响其周围地区,而且沙尘也被行星风系带到很远的地方,如撒哈拉沙漠的沙尘被西南风带到瑞士形成泥雨,中亚的沙尘被西风带到我国等。

一、我国沙尘暴的时间分布特点1.我国沙尘暴的分布,从时间上看沙尘天气有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公元前4世纪只发生过2次,4至10世纪里共发生过39次,11世纪至15世纪共发生过97次,16至19世纪400年里发生过115次。

不仅发生次数越来越多,而且强度也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危害也越来越严重。

明清时期有记载,经常见到相隔较为遥远的不同地区相继出现沙尘天气,有沙尘天气持续数日至十余日、数十日。

历史上沙尘天气的增加不是直线式的,其中存在着较大的波动。

大致具有相间分布的五个高发期和五个低发期。

2.就沙尘天气发生的季节而言,春季是沙尘天气的高发期。

在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252次沙尘天气中,发生于2月(农历,以下同)的有59次,3月的有57次,4月的有31次,加上时间记载为春季的6次,共有147次之多,约占全部沙尘天气的58%;其次是冬季,11月发生过9次,12月发生过9次,正月的有41次,共59次,占23%;夏季和秋季较少,5月发生7次,6月发生8次,7月发生6次,8月发生5次,9月发生7次,10月发生4次,加上时间记载为夏秋季的2次,共记39次,仅占15%。

二、我国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点1.我国沙尘暴移动路径和主要影响地域我国北方春季的沙尘天气与冷空气活动产生的大风相伴出现,冷空气影响我国的路径主要有三条:东路:从蒙古国东、中部南下,影响我国东北、内蒙古东部、中部和山西、河北及其以南地区。

中路:从蒙古国中西部南下,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及以南地区。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1954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经历了许多沙尘暴和沙尘天气事件,给国家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人民的生活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研究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研究

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研究沙尘天气是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一种天气现象,其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演变特征。

中国北方地区主要包括华北平原、内蒙古、东北地区等地。

在历史上的多个时期,这些地区都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沙尘天气。

沙尘天气的演变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季节性变化。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春季的沙尘天气主要是由于西风带的活动导致沙尘的升腾和传播;秋季则受到强冷空气的影响,造成了沙尘天气的增多。

其次是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荒漠地区。

最后是年际变化特征。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存在较大的年际变化,有些年份发生频繁,而有些年份较为平静。

这种年际变化与气候变化和自然环境因素有关。

接下来,我们研究起沙机制。

起沙是指沙尘天气的形成过程,包括沙尘的起源、升腾和传播等。

中国北方地区的起沙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地表风蚀。

中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稀少,风力较大,这为地表风蚀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是干燥气候。

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天气多发生在干旱季节,且缺乏有效降水,空气湿度较低,这也为沙尘的升腾和传播提供了条件。

再次是人类活动。

中国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开垦和耕作等活动都会破坏土壤结构,加速沙尘的形成和传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对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例如,如何准确预测沙尘天气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如何通过科学的措施减少沙尘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总之,中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的演变特征及起沙机制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对于改善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特征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特征

1960—2020年辽宁沙尘强度特征1960年至2020年,辽宁省发生了多次沙尘暴事件,对该地区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段时间内辽宁沙尘暴的强度特征,并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可能的影响。

在过去的60年间,辽宁省沙尘暴频繁发生,其强度也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1960年至1970年间,辽宁省的沙尘暴强度相对较弱,只有偶尔出现中等强度的事件。

然而,197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末期,辽宁省的沙尘暴强度明显增加。

这一时期,辽宁省常常遭受到强度较高的沙尘暴侵袭,给当地的农业、交通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辽宁省的沙尘暴强度有所减弱。

这段时间内,虽然还是有沙尘暴事件发生,但相对较弱,并未给当地带来较大的影响。

然而,进入21世纪后,辽宁省的沙尘暴再次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尤其是2000年至2020年之间,辽宁省多次受到强烈的沙尘暴袭击,给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了巨大损失。

其中,2010年至2012年是辽宁省沙尘暴强度最高的时期,多次出现极强的沙尘暴,对农作物生长、能见度和人体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

造成辽宁沙尘暴强度变化的因素有很多。

首先,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辽宁省的气候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

气温上升、降水减少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导致沙尘暴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发生了变化,从而影响了沙尘暴的强度。

其次,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人类活动也是重要因素。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过度开发、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等行为,导致土地的脆弱性增加,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更加容易。

此外,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也使得辽宁省的土壤和地表覆盖发生改变,进一步增加了沙尘暴的形成概率和强度。

辽宁省沙尘暴的强度变化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影响。

首先,沙尘暴会降低大气的能见度,给交通运输和航空运行带来不便。

其次,沙尘暴中的颗粒物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负面影响,降低农业产量。

此外,沙尘暴还可能导致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

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近45年中国扬沙和沙尘暴天气近45年来,中国经历了多起严重的扬沙和沙尘暴天气事件。

这些天气现象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回顾近45年来的沙尘暴天气情况,并探讨其成因和可能的防治措施。

1970年代和1980年代,中国遭受了一系列频繁和严重的沙尘暴天气。

据统计,仅1976年就有33次大型沙尘暴袭击中国,给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这些天气现象造成了重大损失,毁坏了农田、林地、城市基础设施,导致了粮食减产、牲畜死亡和居民生活困难。

同时,沙尘暴携带的大量土壤颗粒物也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

近年来,中国的沙尘暴天气有所减少,但仍然时有发生。

根据中国气象数据,2010年至2019年,中国平均每年发生沙尘暴天气约300-500次,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和陕西等地是沙尘暴高发区域。

沙尘暴的成因是复杂的,主要包括天气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

首先,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原因。

例如,蒙古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控制着中国北方的气候和天气条件,强风带动起沙尘暴。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剧,裸露的土地更容易受风侵蚀,导致沙尘暴的增加。

最后,人类活动,如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过度耕地等,也加剧了沙尘暴的发生。

为了减少沙尘暴的影响,中国政府和科研机构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和生态恢复工作,推动植被覆盖率的提高,防止土壤侵蚀。

其次,加大对沙漠化地区的治理力度,采取封沙、固沙等措施,阻止沙尘的形成。

同时,加强天气预警和应急管理,提高公众对沙尘暴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

另外,国际合作也对中国的沙尘暴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国与蒙古、俄罗斯等邻国开展了沙尘暴防治合作,共同研究沙尘暴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并通过跨境合作减少沙尘暴的传播。

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等组织共同制定沙尘暴防治的国际标准和行动计划。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
马娟利;徐来超;王军川;李治苇
【期刊名称】《中国高新科技》
【年(卷),期】2022()20
【摘要】文章根据《中国气象数据网》强沙尘暴序列及其支撑数据集1954—2007年全国沙尘暴观测资料,对1954—2007年中国沙尘(暴)天气的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是沙尘暴主要发生地区,以新疆地区最为普遍,这与该地区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

各类沙尘暴的发生次数不同,以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为
轻微的浮尘和扬沙为主,特强沙尘暴发生概率极小。

沙尘暴发生时的持续时长分布
范围较大,但普遍持续时长<1h。

自1954—2007年以来,沙尘暴发生次数逐年降低,且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季(3—5月),以4月发生次数最多。

【总页数】3页(P109-111)
【作者】马娟利;徐来超;王军川;李治苇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农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45
【相关文献】
1.北方地区农田实行退耕还(林、草)、免耕或休耕制度对沙尘(暴)天气和农田经济
效益的影响分析2.极干旱地区沙尘与非沙尘天气PM2.5及所含金属元素的浓度特
征分析3.天津地区沙尘天气与沙尘污染程度特征分析4.2004年春季中国沙尘天气特征分析5.陕西强沙尘暴、特强沙尘暴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2000—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时空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引言:沙尘暴是一种天气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国北方地区是世界上沙尘暴频发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沙尘暴频次和强度的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对2000年至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时空变化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沙尘暴的形成机制、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等影响因素,并为沙尘暴的预防和灾害减轻提供科学依据。

一、沙尘暴的定义及成因机制沙尘暴是一种由大量悬浮在空中的沙尘颗粒组成的气象现象,通常伴随着强风和降尘。

沙尘暴的形成需要三个要素:风力、沙尘源和气象条件。

风力提供了运载沙尘颗粒的能量,而沙尘源则是沙尘形成的根源,主要包括干旱地区的裸露土壤、干涸的湖泊和河床等。

气象条件如稳定的逆温、干燥的气候等都有助于沙尘暴的形成。

二、沙尘暴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2.1 沙尘暴频次的时空变化通过对2000年至2019年中国北方地区的沙尘暴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发现沙尘暴频次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在时间上,沙尘暴频次呈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表明沙尘暴的频次存在周期性变化,而季节变化则与气候季节差异密切相关。

在空间上,沙尘暴频次在中国北方地区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即西北地区沙尘暴频次较高,而东南地区较低。

2.2 沙尘暴强度的时空变化除了沙尘暴频次的变化,沙尘暴强度也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

沙尘暴强度一般由沙尘浓度和能见度等指标来衡量。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平均沙尘浓度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即西北地区的沙尘浓度较高,而东南地区较低。

而沙尘暴的平均能见度呈现相反的趋势,即西北地区的能见度较低,而东南地区较高。

三、影响沙尘暴时空变化的因素3.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影响沙尘暴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中国北方地区为例,气候因素主要包括降水量、温度、风速和逆温等。

1981~2019年长江源区大风、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1981~2019年长江源区大风、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1981~2019年长江源区大风、沙尘天气变化特征1981~2019年长江源区大风、沙尘天气变化特征自1981年至2019年这近40年来,中国长江源区的大风和沙尘天气发生了显著变化。

长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其气候特点独特而复杂。

本文将从大风和沙尘天气两方面讨论长江源区的变化特征。

首先,长江源区的大风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

研究表明,从1981年开始,长江源区的大风频率逐渐增加。

尤其是在近几年,大风天气频发,给当地农作物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这种大风增加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据资料显示,长江源区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年均气温逐渐上升,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近地层大气不稳定,加剧了大风的产生。

此外,当地的地形条件也是大风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山地地形容易形成风道,风在山谷之间加速吹拂,增加了区域大风的强度。

其次,长江源区的沙尘天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沙尘天气是指大范围沙尘或黄沙通过气流传播到大气中,并引发天空变得模糊不清的现象。

长江源区是中国著名的沙尘源地之一,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该地区的沙尘天气频率在过去几十年里不断增加。

研究发现,沙尘天气的变化与干旱和风力强度有很大关系。

近些年来,长江源区的降水量下降,干燥气候导致地表土壤湿度降低,进而增加了沙尘的来源。

与此同时,大风天气的增加也为沙尘的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长江源区的沙尘天气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长江源区大风和沙尘天气变化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大风天气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长江源区的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高海拔地区,大风容易造成农作物倒伏和受灾,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其次,沙尘天气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沙尘中的细小颗粒物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对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损害,尤其对老人和儿童的影响更为显著。

此外,沙尘天气也降低了当地的能见度,给交通出行带来了困难。

为了应对长江源区大风和沙尘天气的变化,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沙尘暴形成与发展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沙尘暴形成与发展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沙尘暴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多样的地理环境,其中包括西北地区的干旱区域。

在这片干旱土地上,沙尘暴成为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也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那么,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沙尘暴究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呢?首先,干旱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西北地区的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土地贫瘠,植被稀疏。

在这样的环境下,减少了土壤的保水能力,导致土地表面水分蒸发迅速,地表土壤变得干燥。

当强风吹拂时,这些干燥的土壤会被风吹起,形成浮尘。

而这些浮尘就是沙尘暴的前兆。

其次,地表的裸露和强风是沙尘暴形成与发展的另外两个重要条件。

由于植被稀疏,土地表面裸露的地区较多,这些裸露的地表容易受到风的侵蚀。

当强风吹拂时,它会把裸露的土地表面的沙土吹起,形成沙尘。

加之风力的作用,这些沙尘会逐渐形成沙尘堆,而沙尘堆之间则有较大的缝隙。

当风力继续吹拂时,这些缝隙也会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个沙丘。

这些沙丘成为了沙尘暴形成的重要来源。

此外,气象条件也对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正常气压系统和逆温层的形成对于沙尘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正常气压系统能够形成风,而逆温层则使得风扰乱并提高了沙尘的高度。

这使得沙尘暴的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沙尘暴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沙尘暴的前兆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气象因素的准备阶段。

同时,当地植被的状况和土地表面的裸露程度也对沙尘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是沙尘暴的成熟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风力较大,沙尘的数量较多,沙尘堆积高度也较高。

最后是沙尘暴的消散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风力逐渐减弱,沙尘的数量减少,沙尘暴逐渐消退。

为了应对沙尘暴的影响和减少环境破坏,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土地保护,提高土壤的质量和保水能力,减少土地的裸露。

其次,加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植被的覆盖率。

从古诗词看我国古代的沙尘天气

从古诗词看我国古代的沙尘天气

从古诗词看我国古代的沙尘天气从古诗词看我国古代的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是我国古代常见的气象现象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与记录。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沙尘天气的观察和感受。

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沙尘天气的线索,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思考。

在古代,沙尘天气往往被诗人们用来描绘久旱不雨的景象。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郑虔曾写道:“天明雾飞汉上银,雁影凄凄古道深。

方翳黑气无霜际,尘埃飘挟大风吹。

”这首诗描绘了天空中弥漫的沙尘,寓意着干旱的局面。

同样在唐代,诗人王之涣也用诗歌描绘了沙尘中的荒凉景象:“黄沙远上迷彩云,石鼓铿然绕枯树。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这首诗中的黄沙和迷彩云暗示了沙尘天气,也表达了诗人对沙尘天气的忧虑。

另外,古人也常常利用沙尘天气来描绘自然景观,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北宋时期的苏轼曾在《秋日登吴山寺寄眉县令民弟钧》一诗中写道:“远树幽腴瞥金缕,初山幽更带黄尘”。

可以看出,古代人们对沙尘天气的描绘多半与荒凉、干旱的景象相关,反映了当时气候干旱的现实。

沙尘天气不仅影响到了古代的生产和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了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思考。

那么,古人对沙尘天气的环境影响又是如何的呢?从古代的《本草纲目》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所编纂的一部关于草药和动植物的医学著作。

在其中,有关于沙尘天气的记载。

《本草纲目》中称:“旱灾过后,局部久署下,以风尘争,从风尘所得沙尘为名”,即沙尘天气会引发人体健康问题。

古人普遍认为,沙尘天气会使空气中颗粒物增多,咽喉灼热,引起咳嗽、疼痛等症状。

古代人们善于总结经验,也总结出一些对付沙尘天气的方法,如《本草纲目》中提到:“明代禁沙令:尘飞外,马牛神”。

沙尘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但古代人们并没有因此对大自然产生抱怨或恐惧之情。

相反,他们更多地从自然之中寻找灵感,以诗歌、文学等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成因

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成因

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及其成因
明代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上,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该地区沙尘天气频发。

沙尘天气是指地面上带有泥沙、尘土和其它颗粒物质的气流所导致的天气现象,其形成与气候、地貌、植被、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明代时期,北方地区的草原退化、过度放牧、过度采伐森林等人类活动,以及风沙、干旱等天然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该地区土地水土流失严重。

同时,北方地区干燥多风的气候条件也是沙尘天气频发的原因之一。

此外,明代时期的北方大规模人力水利工程如修筑黄河堤防、京杭大运河等也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沙尘天气的形成也与气象因素有关。

北方地区在春、秋季节受到温暖湿润气流和冷空气的交汇影响,局地出现较强的气旋活动,这使得产生强风,吹动地面的泥沙和尘土,形成沙尘天气。

此外,干热的气候条件也使得北方地区的尘土更容易被吹起。

总之,明代北京的沙尘天气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与自然条件和气象因素有关,也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该地区沙尘天气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历史时期中国的沙尘天气刘洋(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2班吉林四平 136000)指导教师:夏宇旭(副教授)[摘要] :沙尘天气在我国古代曾多次出现,很多史籍有相关记载,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特点与原因的初步研究,我们发现它主要发生在春季,并且,它的集中区域在北方,主要是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

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也与人类的破坏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它会加速沙尘天气暴发的频率,加重它的发生程度。

[关键词] :历史时期;沙尘天气;成因;分布特点Analysis of dust weather in China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Liu Yang(Class2 Grade2008 in History Culture School,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Jilin,136000,China)Directive Teacher: Xia Yu-xu (Vice-professor)[Abstract] Sand-dust weather has appeared many times in ancient China, many historical documents related records, it can be said that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sand-dust weather in history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we found that it mainly occurs in the spring, and it concentrated region in the North, mainly in the Yellow River and haihe basin. History of sand-dust weather is a natural phenomenon, but also some of the sabotage activities of human Association, it will accelerate the outbreak of sand-dust weather frequency and extent increased it.[Key words] Historical period;Sand dust weather ;Genesis;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连续地多次发生了一些非常严重的沙尘天气,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强调环境保护这样一个时期,环境意识大家越来越看重。

所以,对于沙尘天气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关注。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就是现在有很多人都认为,沙尘天气是近代才产生的一个现象,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土地开发的增加,人类活动程度的加强,导致了环境的破坏,加重了沙尘天气的程度,实际上的情况,我认为可能并不如此。

要了解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沙尘暴,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于将天空中含有大量沙尘的天气称为沙尘暴,在平时的生活用语中,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不过,气象用语中所说的沙尘暴,与我们平时的理解还是有些差别的。

在专业的气象术语中,按照沙尘天气的由轻到重,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还有一种最强的强沙尘暴,叫做“黑风暴”,黑风暴所过之处能见度几乎为零,可以达到“伸手不见五指”的程度。

他是强风、浓密度沙尘相混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一) 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在我国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就曾发生过多次,而且在某些时候,它的程度是非常严重的,甚至比我们现在一些大的沙尘天气还要严重得多。

根据我们国家历史文献的记载,实际上,沙尘天气并不是在近代才产生的。

其实,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在历史时期,记载的时间就很长了,实际上我们国家最早的这样一个文字记载,是在商代的甲骨文里面,就有关于“雨土”的这样一个记载,雨土如雨下这样一个意思。

另外在《诗经》里面,像《诗经·邶风·终风》里面,它就有“终风且霾”这样一句话,“终风且霾”,“霾”实际上就是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浮沉,天空阴暗,这样一个意思,那就是说很大的风,同时,伴有天空昏暗,实际上这样就是一个沙尘天气,另外再像《竹书纪年》里面,它也记载了,说“帝辛五年雨土”,就是说在帝辛时期,就是商代的帝辛五年有雨土现象,这就是说明,我们国家早在公元前21世纪,那个时候的人类活动还是非常轻微的,但是,已经明确地可以看出有沙尘天气发生的这样一个情况。

关于沙尘天气的严重程度,史书里面已经有很多记载,而且非常明确,我们举一些例子看一看,例如像《汉书·五行志》里面,它就记载,在“汉成帝建始元年四月辛丑夜,西北有如火光。

壬寅晨,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1四月辛丑即四月初八,四月正是北方的春天,这对于我国西北地区半干旱天气气候来说,降水量少,植被覆盖率低,气温逐渐升高,蒸发量渐增,使得土地表面日益干燥,容易产生大量细小尘粒,在大气环流的作用下产生西北劲风,使得原本细小的尘粒因风而动,从而形成沙尘暴。

再像《魏书·灵征志》里面也有记载说,魏高祖,“太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土雾竟天,六日不开,到甲夜仍复浓密,勃勃如火烟,辛惨人鼻”,2那就是说空气中含有大量灰尘。

再像《宋史·五行志》里面,也有这个记载,说是“景德四年三月甲寅夕,京师大风,黄尘蔽天,自大名历京畿,害桑稼,唐州尤甚”。

3意思是景德四年河南开封这一带有大风,从河北大名,一直到开封这一带,沙尘天气的发生对庄1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卷二十七,1449.2 魏收撰.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一百一十二上,2911.3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卷六十七,1468.稼损害非常严重。

再像《元史·五行志》里面,也有记载说是“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大风,走沙土,壅没麦田一百余顷”,1就是说至治元年三月,大同路,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由于大风导致沙土翻滚,把麦田都覆盖了有一百多顷,这个就是对农田的这样一个损害。

再像“大德十年二月,大同平地县雨沙黑霾,毙牛马二千”。

2就是说,这一次沙尘暴,导致了大同地区死亡了很多牲畜。

这次的沙尘天气对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害也很大。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的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在我们国家,一直都是有发生的,而且,它的危害程度也是非常严重的,丝毫不亚于我们今天发生的沙尘暴所带来的危害。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沙尘天气,实际上在我国历史时期,就曾经多次发生过,这个是丝毫不容怀疑的。

(二) 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的分布特点1 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的时间分布特点首先我们看看它的时间分布特点。

那么从时间上来看,我国沙尘天气的发生有愈来愈频繁的这样一个趋势。

根据明清时期的史料记载,我们经常可以见到相隔较为遥远的不同地区,相继出现沙尘天气持续数日乃至十余日的记载也非常多。

比如说像成化二十一年三月戊子就是《明史·五行志》里面记载说:“大名风霾,自辰迄申,红黄满空,俄黑如夜,已而雨沙,数日乃止。

京师自正月至三月,风霾不雨”3。

大名和京师的“风霾”天气都持续了一段时间。

在《清史稿·灾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康熙十三年二月咸阳大风霾十余日”,咸阳就是今天陕西的咸阳,还有像“康熙十六年春”“清河”就是河北的清河县“风霾四十余日”。

再像“雍正元年四月初七日”河北的献县是“风霾昼晦恩县,夜起大风,飞石拔木”,十一日,在山东的泰安“大风霾昼晦”,“十七日,邢台,元氏大风霾拔木”。

4。

沙尘天气飞穿整个华北平原,很多地方同时都有这样一个沙尘天气的记载,我们说这样的记载在明代以前还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从发生的时间和时段上来说的。

我们从统计中可以判断春季是沙尘天气发生的一个最集中的一个季节,在有明确的季节记载的沙尘天气事件中,我们说经过统计大概有252次,从252次有明确季节记载的沙尘天气发生的情况来看,春季发生的沙尘天气约占全部沙尘天气的71%。

这是非常高的百分比,也就是说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主要是发生在春季,这是它的时间分布特点。

2 历史时期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点从空间分布上看,历史时期的沙尘天气多发生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区。

其中,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是沙尘天气的多发区,而扬尘天气它出现最多的地区是杭州,据文献记载,那时候有46次,但是我们说这个可能是受文献记载的影响,整体来说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各地发生的次数都是比较多的,它不仅是集中在一点,这个我们就可以来判断,杭州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主要是在南宋时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这可能是因为当时都城在那个地方,受都城和文献记载的影响。

从整体上来看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各个地方发生的次数比较多,一般都在2次以上,这是从扬尘天气来看。

从浮尘天气来看,它分布的这种特征更为明显,像黄河上下游地区以及海河1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卷五十,1080.2宋濂等撰.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卷五十,1082.3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卷三十,491.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卷四十四,1622-1623.流域的大部分地区都出现过3次以上的浮尘天气,其中最高值是北京12次,其次是开封8次,再次就是西安7次。

其他地区只有南京和杭州分别出现过,其中南京是4次,杭州是2次,这是当时空间分布的情况。

无论是从扬尘天气还是从浮尘天气来说,都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和海河流域各地所发生的次数比较多,可以说明它是一个沙尘天气的一个多发区域。

这是从空间分布特点上来看的。

(三) 历史时期沙尘天气发生的原因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沙尘暴形成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一是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能够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和傍晚,即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重要性;四是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

根据现代观测资料来分析,我国年平均风速和大风的日数分布的基本特点: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风速比较大,年平均的风速在每秒2—4米之间,年大风日数是在10—75天左右,像西南、华南和长江领域风速比较小,年平均风速普遍是在每秒1—3米之间,年大风的日数是在5—25天之间,这是整体上一个分布特点,那么,各个季节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春季是平均风速普遍增大的季节,大风日数逐渐增加,特别是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