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 (徐挺 2010212681)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论文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论文《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外来侵略与文化渗透》摘要: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西方列强全面入侵与掠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形态,中国的民族文化本身是不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一样遭到了侵略,以及怎样认识西方列强利用文化工具对中国侵略的种种,是一个亟待厘清不同方面。
关键词:侵略文化侵略文化渗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系统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其中在书写文化部分时,出现了概念逻辑模糊,以及概念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逻辑与史实逻辑《纲要》教材在书写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成几大部分:“一、军事侵略。
二、政治控制。
三、经济掠夺。
四、文化渗透。
”其中的“文化渗透”,不仅出现与章节整体内容概念逻辑模糊,还出现了与史实逻辑的混乱。
一“侵略”与“文化渗透”的概念错位《纲要》第一章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涉及到文化方面的概念有“侵略”、“文化渗透”以及衍生出的“文化侵略”。
“侵略”,传统意义上是指通过各种非正常的手段侵略别国的领土、主权,掠夺其财富,奴役其人民等。
教材在阐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时分别罗列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其中,“文化渗透”就形成与其它各方面的并列关系。
这样,“文化渗透”在这里的地位自然容易被等同成“文化侵略”。
虽然教材没有使用“文化侵略”一词,也表明教材写作者对文化侵略与文化渗透的区别理解可是。
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使用了“文化侵略”的概念,甚至还有直接呼吁教材把“文化渗透”改成“文化侵略”。
“文化侵略”在学界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概念。
文化侵略行为必定是带有强制性的,必定是会对被侵略国人民的情感和文化造成巨大伤害的。
而文化是无形的,它包括整个生活方式、信仰、态度、取向、价值和哲学等,文化的全人类共性与文化的民族个性这些特质使得一方面各国各民族之间是可以进行文化沟通的,同时不同的文化体系又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历史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渗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历史材料和教学内容中。
历史教学的材料和内容中,往往涉及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
这些历史文化的内容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在教学材料中,古代的诗词、战略、礼制、儒家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通过讲解这些历史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历史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进行教学,如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形式来展现历史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深入了解历史文化。
也可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和理念来引导学生,如通过故事、寓言、格言等形式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历史学习中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是得到思想的启发和魂灵的洗礼。
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在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
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历史教学的生动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在实践活动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使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古代的民俗活动,如传统的节日庆祝、民间习俗体验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更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情感。
浅谈文化渗透
浅谈文化渗透浅谈文化渗透所谓“文化渗透”,在我看来是这样的:较发达国家或地区以传媒、跨国公司等为载体,向别国推行自己的文化,从而达到既取得经济效益,又同化其他国家的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渗透极具隐蔽性。
正如蝙蝠攻击其它动物一样:蝙蝠咬开了动物的一个小口,但它不急于吸血,而是不断舔伤口,在猎物放松下来、丧失抵抗意念之后,蝙蝠才开始喝血,直到猎物的血被喝完为止。
文化渗透作为一种隐性的侵略方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有其必然性。
首先是经济因素。
经济全球使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如果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受到冲击,将对世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大国之间出现争端时,都努力避免直接的军事对抗。
因此,文化渗透便成为最佳选择。
因此,文化渗透便成为最佳选择。
它不仅可以通过输出文化产品而获得最大利益,还能使敌人在悄声无息中接受自己的文化,甚至改旗易帜。
苏联不幸成为牺牲品。
孙子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者也。
”美国人做到了这一点。
其次是军事考量。
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世界范围扩散,一些国家拥有了镇国之宝,使敌人不敢妄动。
大战意味着核战,谁也不愿意看到世界末日,因此需要采取迂回战术,而文化渗透可以瓦解敌方抵抗意志,避免冲突,是最佳选择。
最后是信息传播。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文化渗透变成了可能。
互联网大大缩小了国与国之间信息交流的距离。
文化可以借助传媒扩散到整个世界,渗透到地球的每个角落。
面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我们如何应对?近年来,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这个问题都受到普遍的重视。
比如国外越来多的孔子学院的建立,国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国学”热潮。
;、尤其是“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的播出,引起了轰动。
但是,这是否能代表我们在文化软实力上的成功?美国人没有制作“国家形象片”,可是美国人的文化辐射力无处不在。
比较实在的做法,是积极谋求文化市场的主动权。
我国文化产业的实际际销量与需求之间有巨大的差额,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得惊人。
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渗透对中国的影响
文化渗透是指外来文化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深度渗透并影响这个社会文化的现象,这种影响对中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外的相互理解,它使得中国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思想的挑战,也促使中国对自身的文化进行重新审视。
2.中国的年轻一代受到全球流行文化影响较大,如欧美的音乐、电影、时尚等,这些文化元素进入了中国年轻人的生活,影响了他们的审美和消费习惯。
3.文化渗透也影响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是负面影响,如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研究,许多年轻人开始重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古典诗词、书法、绘画、武术等。
4.文化渗透还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和合作,它也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支持。
同时,文化渗透也为中外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商业机会。
5.文化渗透的影响也表现在某些社会现象上,如政治、教育、法律和道德观念的改变等。
略论近代列强对华“文化渗透”政策
略论近代列强对华“文化渗透”政策姚彦琳【期刊名称】《扬州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3【摘要】自鸦片战争的炮火洞穿了中国的大门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争先恐后的采用各种方式企图沦陷中国,这其中就包括"文化渗透"政策。
以传教布道为第一使命的传教士们担当了这一政策的执行者,他们通过创办教会学校,输送中国的留学生等方式,试图以西方的信念、信仰、价值观等来影响和改变社会与民众。
虽然"文化渗透"政策在中国近代各个领域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更是启发了一批优秀的先进知识分子,然而这一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Since the fire of the opium war drilled China's gate,the Western powers in particular the United States have attempted to subjugate China,including the "cultural infiltration" policy.Missionaries taking preaching as the first mission acted as undertakers of the policy.By founding church schools and conveying Chinese students,they tried to influence and change the society and the common people through western belief,faith,values,etc.Although the "cultural infiltration" policy exerted great influence in every domain of modern China and inspired a number of outstanding advanced intellectuals,the result of this policy proved to be unsuccessful.【总页数】4页(P6-9)【作者】姚彦琳【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0.3【相关文献】1.近代列强对华经营鸦片始末 [J], 方骏2.清末袁世凯集团的崛起与列强对华政策的演变 [J], 马平安3.辛亥革命期间列强对华中立政策研究 [J], 舒文4.列强对华政策与辛亥革命的失败 [J], 石荣慧5.太平天国时期列强对华“中立”政策剖析 [J], 黄玉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与历史的相互渗透与影响
文学与历史的相互渗透与影响在人类的文化发展中,文学和历史一直相互交织、相互渗透,这两个领域的互动不仅丰富了彼此的内涵,也为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以其独特的叙事和艺术性,使历史更加丰富有趣;而历史则为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灵感,使作品更具现实感和可读性。
首先,文学对历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很多作品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或是加入个人的见解,将历史融入到故事情节当中。
比如,李白的《将进酒》中,他借鉴了历史中的典故,以表达自己对国家时局的思考和对英雄的向往。
这种将历史融入文学的方式,不仅让人们了解历史,还使得历史更加生动有趣,触动人们的情感。
此外,文学作为艺术的表达形式,对于历史事件的诠释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形式,作家们可以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解读,突出某些细节或者展示其对事件的主观感受。
例如,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红楼梦》以贾府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人物情感的描绘和对社会风貌的刻画,向读者展示了清代社会的沧桑变迁和人性的复杂性。
这种重新演绎的方式使历史更具思考性和深远的意义。
同时,历史也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英雄人物以及社会背景都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作家通过深入研究历史,将历史事件和人物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例如,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就是以历史真实人物为基础,通过戏剧形式对历史事件进行再现。
这样的创作方式不仅让历史故事更具可读性和艺术性,也使得历史故事得以传承和流传下来。
此外,文学和历史在题材选择、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上也相互借鉴。
文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文学手法对历史事件进行独特的诠释。
例如,历史小说可以改变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加入作者的想象和解读,使得历史更加丰富多样。
而历史记录了过去的事件和人物,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依据。
通过借鉴历史的叙事方式和结构,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社会背景。
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渗透 影响
上海万国建筑群
它们见证了上海沦于异族之手的那段岁月,见证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 耻辱年代,可是,百年沧桑之后,它们仍然矗立在黄浦江畔,却被赋予了不 同的意义,它们成了上海的荣光。
上海万国建筑群
生 活 之
饮 食
在1824年的广州,已有官场应酬以大餐为时尚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 上海,出现了多家西菜馆,流派主要有法式、美式、俄式、德式和意式。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着紧跟枪炮而来的带着奶酪黄油味的西方饮食文化,
思想 文化渗透影响之 ——
❖ 总之,由于鸦片战争攻破了闭关锁国的清朝封建壁障, 中国社会进入了急剧动荡的转型期。外国传教士越洋西来, 不仅带来了上帝的旨意,而且也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法 律思想家的著作,传播着西方近代法文化。中国封建法律思 想营垒开始了初步分化,其结果导致了晚清法制现代化的观 念启蒙
人物 思想之 ——
❖ 达尔文
赫胥黎宣传达尔文主(摆渡)义的重要著作 《进化论与伦理学》被严复翻译为《天演论》 将其核心思想概括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对当时以及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达尔文及其学说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是在19世纪后叶至20世纪初,“物竞
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与中国人的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救(摆渡) 亡图存”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摆渡)族主(摆渡)义的形成起了 重要作用,改变了传统知识分子所认同的社会道德目标。改革开放以来, 有关达尔文学说及其对中国影响的研究更加深入。人们认识到,早期对达 尔文理论的介绍有一些偏颇之处,带有浓厚的社会达尔文主(摆渡)义色 彩。(丁 刚)
中国近代史上的
文化渗透
之影响
影 响 文化渗透 ——
· 生活 · 思想
生活 之衣食住行
正当西方欧洲的文化思想,尚未从繁华的噩梦中,步入灯火阑珊的时候, 一阵阵的西风,吹醒了有五千年保守文化的古老中国; 自十九世纪的末期,清朝咸、同年间开始,十分勉强地向西方文化低头, 试着学习他们的轮船、大炮、洋枪、火器等。先由机械文明的输入,进 而至于宗教、哲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中国近现代史 文化渗透 影响共19页文档
21、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22、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23、望云惭高鸟,临木愧游鱼。 2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 何能尔 ?心远 地自偏 。 25、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9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历史是一门凝聚着文化、传统和智慧的学科,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深厚而源远流长,渗透在历史的方方面面。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无处不在,它不仅仅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就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进行浅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置。
历史课程中,教师结合具体内容和历史事件,对相关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介绍和深入讲解。
比如在讲述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乐制度,让学生了解到古代中国国家统治的方式和礼节,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讲述中华民族古代的大事件时,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古代智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还表现在历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
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形式,比如京剧表演、对古代文化的讨论、古代诗歌朗诵等等,使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亲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通过这些形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从多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老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如模拟古代典礼、制作汉服、书写古代文字等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还体现在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上。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们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珍视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
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等,都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价值取向。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是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也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需要共同合作,携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识。
近代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近代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与影响随着科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也日益频繁。
在这个大舞台上,中国曾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这就是近代中国。
在这个时期,中国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教育体制和西方文化相结合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和影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逐渐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系统,将其融入到中国的教育体系中。
这一改革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进程。
同时,西方教育的普及也带来了更多的知识和视野,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的转化融合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华文化也开始发生着深刻的转化。
传统的文化形态逐渐被革新和创新,而西方文化则成为了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化深刻转化期的重要标志,它是一场由知识青年和学生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是推动中国向现代化前进,其中发扬民主、科学和自由是其核心价值。
运动期间,西方思想家和经典文献被学者们追捧和广泛流传,这使得西方文化在中国开始流行和影响力不断上升。
例如,走在时代前沿的青年学生们开始阅读西方文化名著,如英国哲学家培根和黑格尔的作品,法国作家伏尔泰、莫泊桑和巴尔扎克的作品。
这些作品对于中国的文化转型和思想嬗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西方文化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融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进一步加速了其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西方文化则成为中国新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这种融合是双向的,无论是商业、流行文化、传媒,还是科技、教育、艺术等领域都不断地向西方文化借鉴。
例如,中国民间音乐的现代演绎活动,国际传媒公司进驻中国市场,现在的中国流行文化等等,都在不断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
总之,西方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无论是在思想、教育、经济、艺术、文化等领域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石,它渗透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而更准确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在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学生们学习到中国古代的礼仪观念以及尊重家族和忠诚的价值观对于当时政治和社会的影响,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将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讲解古代的孔子、孟子等伟大思想家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他们提倡的仁爱、礼义、忠勇等传统美德,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美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使其成为习惯和行为。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修养,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读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等中国传统文化的要素,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培养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我们应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愈发热爱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渗透反思总结范文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渗透现象日益普遍。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本文将从文化渗透的积极影响、负面影响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反思总结。
一、文化渗透的积极影响1. 丰富国内文化市场:文化渗透使得国内文化市场更加多元化,各种外来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2.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文化渗透有助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推动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3. 提升国家软实力:文化渗透有助于提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文化渗透的负面影响1. 文化同质化:文化渗透可能导致国内文化同质化,削弱本土文化特色,使人们逐渐丧失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2. 文化价值观扭曲:一些外来文化中存在不良价值观,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容易误导青少年,导致道德观念的扭曲。
3. 文化安全问题:过度依赖外来文化可能导致本土文化传承受阻,甚至出现文化断层的风险。
三、应对措施1. 加强文化自信: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
2. 实施文化保护政策:政府应加大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统文化产业发展。
3. 强化文化教育:从教育入手,培养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文化素养。
4. 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防止不良文化产品的传播,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总之,文化渗透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享受其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要警惕其负面影响。
通过加强文化自信、实施文化保护政策、强化文化教育等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文化渗透带来的挑战,实现文化繁荣发展。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文化影响
近代中国对西方的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历经了大规模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影响了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发展,同时也对西方世界和整个国际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日益频繁,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近代中国的文化开放在中国的封闭式官方文化之下,中国近现代开始发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启蒙,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开始逐渐渗透进来。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项就是戊戌变法,它使中国的思想与文化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开放。
这个变法过程中,官方开始接纳新思想和新文化,除了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的变革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文化上的新气象。
在西方先进文化的推动下,中国的文艺界逐渐接受了许多新的理念和观念,这些理念和观念使得中国的文艺界变得更加多元化。
当时不少文人都开始研习西方的文学、艺术和思想,他们从中获得了启示和帮助,以此来推陈出新,提高了自己的文学艺术水平。
在文学领域中,鲁迅、胡适、郭沫若等一批知名作家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他们将西方思想与文化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中,影响了当时整个文艺界。
二、教育体系的改革在近代中国中,教育机构的改革也与这一变革息息相关。
在清朝末年的甲午战争后,国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文化和教育体系的落后,中国也开始引进了从西方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最著名的是洋务运动,这是光绪时期通过在教育、工业、交通等方面引进西方技术和文化的一次尝试。
这个运动不仅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在教育领域中推动了新的改革。
比如,引进了现代化的基础知识教育,将英语、数学等科目纳入教学范畴,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了基本了解。
改革还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始创办了一些学校和大学。
这些学校和大学的创建者也是接受西方教育的学者和先进人士,他们不仅将西方的学术体系引进中国,也将西方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中。
比如,清华、北大等一批名校在序列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比较接近西方大学,同时也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精神等方面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 (徐挺 2010212681)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学院:生物信息学院班级:0641004姓名:***学号:**********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回顾历史,为何各个部落之间有斗争,为何各民族之间的斗争如此巨大,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食物问题吗?不,仔细想来,为何在生活条件如此低下的原始部落,大家仍然能高高兴兴、安安全全的活下去?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信仰,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相同的文化,这才是他们能共同生活最根本的基础。
所以,文化对任何一个部落、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方式除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意外,还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为何?其目的在于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实他们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真正的把这块中国这一片森林占为己有。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华文化的渗透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其一,在中国大力发展宗教,制造对西方有力的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舆论,从而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同时对中国进行侵略。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苏东剧变中,罗马教皇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在很多时候,一部分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
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派遣,以传教为名,在中国的沿海一带精心长达几个月的侦查活动,为其收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并竭力古翠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在19世纪40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这些刊物极力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作辩护,竭力称道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事业对中国人民的“造福”,威胁中国人民必须老老实实、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奴役和统治。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本文将从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形式和意义进行浅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通过教材的选取和编写来进行。
历史教科书中的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会使学生更加有代入感,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接受。
中国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因此历史教材中必然会涵盖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
比如在谈及唐代的繁荣和文化交流时,可以引入唐诗宋词,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精髓。
又如在阐述宋元明清时期的科技发明和思想变革时,可以介绍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的科技创新和思想智慧。
这些都是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一个重要方式。
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也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讲解、示范、引导等手段,向学生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讲述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农耕、织布等传统手工艺的知识,并且可以进行实地观摩和体验活动。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从教材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通过亲身参与,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也是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渠道。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活动,传统手工制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和魅力,进一步巩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以上种种形式的渗透,学生不仅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在课堂以外的时间里接触、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为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中国被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被文化渗透的现状分析报告引言在全球化浪潮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渗透也变得日益普遍。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文化渗透的挑战。
本报告将以中国被文化渗透的现状为主题,分析文化渗透的影响、原因以及相应的对策。
文化渗透的影响1.价值观冲击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外来文化理念不可避免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
这种交融不仅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也给传统价值观带来了冲击。
在一些人群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而对西方文化的认同感提升。
这导致了一些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和遗忘,给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文化产品占领市场随着文化渗透的深入,外国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逐渐增加。
电影、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内容和风格多以西方文化为主导,这种情况对中国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了一定威胁。
同时,中国年轻一代对于外国文化产品的接受程度也较高,这导致了本土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下降。
3.文化身份认同困境由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一些人更加追求并认同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些人存在对外文化的排斥与抵触。
这种困境使得个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不再那么清晰,也拉动了社会文化的多元化。
文化渗透的原因1.全球化的推动全球化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各国文化更加容易传播和接受。
国际贸易、旅游交流等活动推动了不同国家的文化混合,特别是西方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增强,进而加速了文化渗透的进程。
2.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跨国交流更加便捷。
互联网的普及,社交媒体的兴起,增加了人们获取他国文化信息的渠道。
大量的中文翻译、中文版权问题、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等都为文化渗透提供了便利条件。
3.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的崛起使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作为经济大国,中国在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各国文化的影响。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自古以来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贡献。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的热爱和尊重。
下面就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浅谈。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通过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讲述夏朝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夏禹的治水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治水的观念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又在讲述战国时期的时候,我们可以介绍孔子和墨子的思想,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墨家的不同理念,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解读经典文献,让学生了解到古代文化的精华。
可以通过观看和分析古代文化艺术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古代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渊源。
在素材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选择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优秀作品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讲述唐朝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杜甫的诗作来进行解析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卓越贡献。
还可以选择明代的名人故事来讲述,让学生了解到明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培养学生对明代文化的生动理解和兴趣。
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教育观念的培养上,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发言以及倡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来渗透传统文化。
在课堂上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环节,让学生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和鼓励,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语言去传播,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感。
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通过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选择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以及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育观念,可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深入了解、体验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的文化渗透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的文化渗透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悲剧,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在这个时期,日本不仅进行了军事侵略,还进行了文化渗透。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的文化渗透现象,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地区。
作为侵略者,日本当然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其中文化渗透就是一种重要手段。
日本当局采取了多种方式,如教育、媒体、宗教等,来渗透和影响中国的文化。
首先,日本在占领区实施了教育改革。
他们将日本的教育体系引入中国东北,强制推行日本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
这种改革不仅仅是为了巩固日本的统治,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
通过对中国学生进行日本化教育,他们试图削弱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使他们更加倾向于接受日本文化。
其次,日本通过媒体渗透来塑造中国人的价值观。
他们在占领区设立了自己的报纸、广播电台和电影院等媒体机构,通过宣传和报道来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他们大肆宣扬日本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试图让中国人接受日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他们还对中国的媒体进行控制和审查,限制了中国人获取真实信息的渠道,使他们更加容易接受日本的宣传。
此外,日本还利用宗教来渗透中国文化。
他们在占领区建立了一些日本式的神社和寺庙,试图通过宗教仪式和活动来影响中国人的信仰和价值观。
他们还鼓励中国人参拜日本神社,崇拜日本的神灵,以此来改变中国人对自己传统宗教的认同和信仰。
然而,尽管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文化渗透,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他们不轻易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虽然在九一八事变期间,一些中国人因为各种原因接受了日本的文化,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失去了信心。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期间,中国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更加坚定,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
九一八事变期间日本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而严重的问题。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浅议初中历史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之渗透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同时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統文化广泛渗透,通过教学
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及爱
国主义精神。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涉及到中国的一切方面,包括文化、哲学、技术、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等。
例如,在学习到中国秦朝的历史时,教师可以讲解社会制度、经济
状况、文化建设等,同时也可以讲解秦朝法家思想、墓葬制度、兵器制造等问题。
这种教
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增强他们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分
析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方式还包括通过故事或典故来传达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孔雀东南飞》、《莫愁女》、《捉蛟龙》等经典故事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义、勇气、诚实、友谊、忠诚等精神,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娱乐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情感和
认知能力。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式还包括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和课外文化活动。
例如,每年过年时,学校可以举行“中国传统年俗展示”活动,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制作、表演各种年俗活动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历史和文化遗产等,这种活动不仅
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同时也通过活动的互动性、多样性,增加了学生
综合素质的培养。
总的来说,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
式和活动来引导学生了解、感受和体验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传统,同时也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质。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浅谈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语文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赋予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
除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学技巧外,语文教学还涉及到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和引导。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文化渗透,可以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就语文教学中“文化渗透”对中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进行一些探讨。
文化渗透是指文化的观念和价值规范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并影响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传统文化、课文内容等途径,中学生接触和了解到了丰富的文化信息。
这些文化信息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情感体验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学生的心灵世界和个人成长。
通过研读《红楼梦》,学生不仅仅能了解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更能从中感悟出家族观念、人情世故等价值观念。
通过课文中的励志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奋斗、坚韧、乐观等正能量,这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对中学生的成长是有积极影响的。
文化渗透对中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语文课程是一门讲究文化积淀和思维启蒙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学生需要读懂、理解和思考各种文学作品、文化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化渗透理解作者的思想、品味情感体验、领会文化内涵等,这将促使中学生在认识方面更加开阔,思维方式更加多元。
通过阅读古诗词,中学生不仅仅能够认识到古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更能够借鉴并加以拓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和文学修养。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文化渗透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形成还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在承载和传递着文化信息的也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各种情感、情感冲突及其处理方式,从而学会尊重、理解、宽容和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
学院:生物信息学院
班级:0641004
姓名:***
学号:**********
浅谈中国近代史上文化渗透的影响
回顾历史,为何各个部落之间有斗争,为何各民族之间的斗争如此巨大,难道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食物问题吗?不,仔细想来,为何在生活条件如此低下的原始部落,大家仍然能高高兴兴、安安全全的活下去?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信仰,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有着相同的文化,这才是他们能共同生活最根本的基础。
所以,文化对任何一个部落、国家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在我国的近代史上,列强对我国的侵略方式除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意外,还有对中国的文化渗透。
为何?其目的在于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实他们应该有更长远的打算,那就是真正的把这块中国这一片森林占为己有。
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华文化的渗透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
其一,在中国大力发展宗教,制造对西方有力的殖民主义奴化思想舆论,从而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同时对中国进行侵略。
宗教渗透是政治活动而非宗教活动,政治恶意性是其最核心的特征。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利用宗教对抗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以此实现向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是他们的惯用伎俩。
苏东剧变中,罗马教皇亲自到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传道布施,推销资本主义的“政治多元化”理论。
在很多时候,一部分西方传教士以传教为名,积极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
如1832年,德国基督教传教士受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派遣,以传教为名,在中国的沿海一带精心长达几个月的侦查活动,为其收集了大量的军事情报,并竭力古翠对中国的武装侵略。
在19世纪40到90年代的近半个世纪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这些刊物极力为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作辩护,竭力称道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帮助,吹嘘教会慈善事业对中国人民的“造福”,威胁中国人民必须老老实实、心悦诚服地接受他们的奴役和统治。
尤其是那些美化外来侵略势力的史论文章,在中国的知识分子当中散布崇外、媚外、惧外的思想,引导他们按照西方的蓝图来“改造”中国,加深中国的殖民地化。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在前,武在后。
其实当一个国家的文化已经被同化后,所谓的武装斗争也就不存在了,因为百姓的思想都被同化,反抗从何而来。
其二,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
外国教会中德一些势力,以宗教、西学为名义,制造许多舆论,目的在与更加有利于列强的侵略。
如,基督教当时在中国的广学会,其指导思想为“争取中国士大夫中的有实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的思想”,企图影响中国的政治方向。
此外,还大力宣扬“种族优劣论”,同时攻击中国民族,宣扬中华民族是愚昧落后的“劣等民族”,应接受“优等民族”的开导。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及中国危险论。
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论图,现在的西方还有一批关于中国危险论的文章,甚至有鼓吹者,还说,“一旦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
”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制造的舆论,的确让他们在华地区的侵略的障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
其三,通过教会在中国办学,直接培养亲西方的“精英人士”。
教会大学的办学方针是要在改变中国人的信仰让中国人接受基督教的同时,传播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并培养一大批精通西学且完全接受西方价值观的“精英”知识分子,以通过他们培养控制的所谓精神领袖来更有效地实现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控制奴役中华民族的总目的。
从1882年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将登州文会馆正式升为学院开始,到20世纪20年代末,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各国教会在华创办的教会大学竟占中国高等教育的80%。
1919年“中华基督教大学联合会”成立,其中包括了燕京大学、齐鲁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协和大学、岭南大学、雅礼大学、文华大学等14校,学生共2 017人,常年经费共1 222 000银元。
此时的中国国立大学为5所,即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商科大学。
它们的常年经费为1 492 223银元。
[1](P321)可见,在经济实力上,教会大学已基本可与当时的国立大学相抗衡。
在这些教会大学中,绝大多数是由美国的基督教会开办的,其中包括美以美会、长老会、公理会、浸礼会和圣公会等。
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在中国办学方面的投入有多么巨大。
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太傻,有投资就会有收获。
往往收获都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投资。
现在回看过去,你会认为他们是傻子吗?他们会做这样没有意义的事吗?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华创办的刊物和学校,很快就结束了其在华历史。
其后,虽然西方帝国主义势力从未放弃文化渗透与“和平演变”社会主义中国的图谋,但因上世纪50至70年代整个世界大环境,尤其是中国自身环境的变化,使西方帝国主义没有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渗透的途径。
自上世纪80年代始,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浪潮涌起之后,西方以为找到了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渗透的新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
近代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第一轮大规模文化渗透的目的是美化西方对华侵略,用披着宗教外衣的殖民主义思想奴化中国人民,以极力维持中国永远处于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而达到他们企图永远在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奴役中华民族的目的。
当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后,因为他们不愿意看到或接受日益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加紧进行思想文化渗透。
”找到一种可实施的最有效的对华文化渗透的途径。
列强从未放弃对我国的文化侵略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文化侵略对他们的重要性。
总之,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在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同时,可以采取公开的对华文化渗透的途径如办报刊办学校等;采取公开的文化渗透,目的是使中国人民接受殖民奴化思想,使中国社会永远处于被西方殖民主义者统治压迫的境遇。
然而,与他们的主观愿望相反,帝国主义的侵略记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促使中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斗争。
当然,文化渗透给了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一种便利,但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岂会一时半会就能同化完,在同化的同时,也给我国的前进起到了一种促进作用。
其一,中国这块森林,不是一般的森林,而是古老的原始森林。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流传的不仅是我国的文化,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学习的精神,一种永不屈服的精神。
当列强在传播他们的文化时,中国的儿郎们意识到自己的落后,转而学西学,吸取先进的西方文化,应用于我国的国情,让我国能够高速的发展。
如广学会当时发表的刊物《万国公报》,在宣传殖民主义的思想的同时,介绍了西方的史学、政治、文化。
让中国人民了解了自己的对手,这是一个多么不明智的抉择。
其二,西学冲击了我国的封建思想,打破了封建思想在国民中那种不可动摇的位置。
当一座大山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不会也不能反抗,但是,当有两座大山对抗时,各种思想就可以到处蔓延了,以至于给我们的新思想的启蒙创造了条件。
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当时的国民有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信仰,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够共创幸福的生活。
但西学的冲击,让国民的心中有了疑惑,才会敢于反抗,最终再有新思想的启蒙。
其三,西方的舆论,让国民相信,我们中华是能够站起来的。
西方的“黄祸论”给以那是的中华人民精神的力量。
或许当时大家都以为会就这样衰败下去,但西方的思想,或多或少,给以大家反抗的动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久而久之,一场生死存亡的爱
国运动就会大规模爆发。
综合来说,西方的文化渗透,虽然给以了列强侵华的便利,更多的是给中国带来了前进的方向,对当时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种错误的抉择。
所以,文化的侵略,虽说会影响一个民族,但是那是建立在强权之下的。
只有在强权的作用下,结合文化的渗透,才会让一个真正的统治一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