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三 可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陈老师在教学设计时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第一,情景式教学策略。
如:设计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的环节引导出乘方运算,然后引出新课有理数乘方。
第二,动机教学策略。
如:通过设计折纸的环节,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第三,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如:教学媒体的使用。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四,启发式教学策略。
如:利用小学里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出把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是非常好的,我认同陈老师的设计。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学媒体已经普及到了各大中小学校,运用教学媒体已经成了当今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能之一。
而且,运用教学媒体不仅可以清楚的展示所讲内容,而且节约时间,显示效果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的优点有:(1)在创设情境方面设计中,课堂设计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积极快乐参与活动,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等;(2)在问题设计方面,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层层深入,循序渐进;(3)在知识拓展方面陈老师所设计的作业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并有针对性;如分为必选作业和选做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来进行选择。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很好的。
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展示汇报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
我觉得可以在以下几面进行改进:(1)我认为在学生完成探究性操作后,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归纳总结,教师加以补充既可;(2)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重教学内容而不要过于形式和过程;(3)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缺少学习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是否能增加一些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
模块3讨论作业(5篇范例)
模块3讨论作业(5篇范例)第一篇:模块3讨论作业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可以直观全面的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把抽象繁杂的演绎、推理过程变的抽象具体。
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利有弊。
应辩证法的看问题。
多媒体有有优点不假,但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能替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例如:《轴对称图形》课时教学中,开始展示生活中、建筑中的对称图形课件,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但学生通过对折探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教师适时引导,点拨这一主题探究过程是多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学生探究小结后,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画法可以起到总结巩固的作用。
为此,我认为多媒体的应用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而定。
如: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等,万万不能为追求华而不实的作秀课、表演课而使用多媒体。
那样会失去数学教学中许多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篇:模块五讨论作业模块五讨论作业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误区绛县大交中心校续鲁小学:王海军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直观全面的展示教学内容,可以把抽象繁杂的演绎、推理过程变的抽象具体,但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利有弊。
应辩证法的看问题。
多媒体有有优点不假,但任何一种教学媒体都不能替代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师教学中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
三位老师在多媒体的使用上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案例一:案例一中的老师一味地让学生观看图片,而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探究的作用作用,因此我认为这样的多媒体课与其用不如不用。
案例二:如果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话,课前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倘若出现了案例中的情况,我们应抛开课件,用我们传统的教学继续上课就可以了,不必过分依赖多媒体导致教学任务不能按时按质完成。
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上《学校的平面设计图》c
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上)时秀杰1、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李佳结合图片进行教学,您认为这样做好吗? 为什么?答:我个人非常赞成李老师结合图片来进行教学。
李老师利用图片来进行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来设计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由此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尽快的融入课堂从而实施集体教学。
2、李佳老师让学生分成六组比赛哪个组贴得快,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答:李老师让学生分成六组比赛哪个组贴得快,是在运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促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3、在下课之前,李佳给学生们布置了制作学校平面图的任务,您认为任务的选取合适吗?这样做的目的什么?答:在下课之前,李佳给学生们布置了制作学校平面图的任务,这个任务的立意很不错,但我认为让学生每个人独立完成似乎有些难度。
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出不同的要求。
比如能够自己独立完成的,就自己独立设计完成。
不能独立完成的可以和同伴合作完成或是在父母的帮助指导下完成任务。
布置学生制作学校平面图的目的在于反馈学生对教学目标要求的掌握情况。
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已经掌握的学生进行巩固性、扩展性的学习,同时对未掌握的学生又起到了督促其巩固强化的作用,及时的帮助和矫正,达到教学的目的。
4、案例中哪些做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答:在本堂课中李老师层出不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1)课堂导入,结合图片进行教学,是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的体现;(2)小组合作贴图比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角色表演:介绍学校,这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4)作业的布置:自己设计一张美丽的学校平面图,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希望通过完成任务展示自己,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认可,因此,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
5、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您认为李佳采取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教学策略?答:(1)动机教学策略;(2)情境教学策略;(3)合作学习策略;(4)教学内容传递策略等。
必选案例(三)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四种教学模式。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是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陈老师设计的运算题,在学生动手实践后启发思考:从这些运算中,让学生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教学方法的创新,引起学生对习题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探究式教学策略:教师让学生猜想有什么规律。
然后给出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再搜索资料形成理论。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实际操作性探究活动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3. 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我觉得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是可取的。
理由如下:在教学中使用Math 3.0演示乘方运算,便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把计算软件与数学结合起来,更直观地显示教学内容。
丰富了教学的资源,增强了师生、生生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这使学生既知道乘方的书写形式,又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
同时也使学生摆脱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不仅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直观易懂,且节省时间,高效快捷地让学生掌握了一种计算方法,深入了解乘方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答: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设计创设情境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索。
《有理数的乘方》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一)“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包括四个教学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
陈老师利用“折一折活动”引入了乘方的概念,这项活动非常直观形象,学生会很有兴趣去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呈现新学习内容。
陈老师通过出示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习新知识。
(3)知识的整合协调。
陈老师在讲完之后,让学生做了练习题,又在小结部分提出了几个问题,这就是老师帮助学生把信息纳入到了学生知识结构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
在小结之后,陈老师布置了几个应用性很强的问题,比如面中的数学等都是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包括三个教学环节:(1)问题情景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2)假设——检验教师通过让学生提出假说,并借助于计算机加以验证,得出概括性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通过思考讨论,检验和修正,最终得到正确的结论,并对自己的发现过程进行反思和概括。
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比老师反复讲的效果要好。
(3)整合与应用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将新发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作业和知识拓展促进知识的巩固和灵活迁移。
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该放手时就放手!让学生动手,更应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三)“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教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充分运用了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动机教学策略等教学策略。
模块三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及习题参考答案.doc
模块三:《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及习题参考答案4模块三《合伙企业法》案例分析及习题参考答案第一部分案例与分析【解析】答:(1)甲以合伙企业名义与B公司所签的代销合同有效。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合伙企业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以及对外代表合伙企业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不知情的善意第三人。
在本题中,尽管合伙人甲超越了合伙企业的内部限制(即甲只可签订2万元及以下的合同),但B公司为善意第三人,因此甲以合伙企业名义与B公司签订的代销合同有效。
(2)丁和戊的主张都不成立。
对丁来说,因为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退伙人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
戊的主张不成立,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入伙的新合伙人对入伙前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丁和戊的主张都不成立。
如果丁向A企业偿还了全部债务,丁可以向合伙人甲、乙、丙、戊进行追偿,追偿的数额为10万元。
合伙人丁虽已退伙,但(对外)对其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在合伙企业(内部)对合伙企业债务不承担清偿责任。
第三部分模块实践内容(一)不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1、ACD2、A3、ACD4、A5、ABCD6、B7、BCD8、C(二)简答题:略(三)案例分析题答:(1)丁以劳务作价入伙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不得以劳务出资,丁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属于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普通合伙人,允许以劳务作价入伙。
(2)合伙协议约定企业成立后第1年,丁不参加利润分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不得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所以,丁不参加当年利润分配,符合约定要求。
(3)合伙协议约定由丁作为事务执行人,其他合伙人不参与合伙企业事务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
有限合伙人不执行合伙事务,不得对外代表有限合伙企业。
(4)甲的主张不符合法律规定。
根据规定,有限合伙人可以同本有限合伙企业进行交易;但是,合伙协议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模块的必选案例分析讨论总结
第三模块的必选案例分析讨论总结由我来完成。
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现在就以下5个问题小组的讨论结果我总结如下: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小组的观点分歧较大。
小同点:都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并举例做了说明。
分歧处:刘志芳老师认为使用了以下四种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
(2)探究式教学模式。
(3)发现式学习模式。
(4)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
张晓凡老师认为只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和发现式学习模式。
我的观点是运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总之,模式较多,案例与多个模式有相似处,所以大家的观点不同。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共识:教学设计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和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不同:张晓凡老师的观点:①探究式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启发式教学策略:如:在“幂的符号规律探究”中,老师通过逐渐深入的引导性问题,让学生逐步找到规律。
刘志芳老师的观点:她认为教学设计中还使用了动机教学策略(教学方法中情境教学的创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激起了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以及先行组织式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策略。
3. 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对于此问题,我们小组大家一致认同陈老师的做法。
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既是对教学情境创设的折纸游戏的正确验证,同时又直观、形象的演示了乘方运算,把枯燥、繁琐的运算转变成了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借助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让学生深入巩固理解了乘方的含义,解放了教师枯燥的讲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小组成员都认真阅读了案例,并分别对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环节方面的优点做了举例说明。
模块三案例分析讨论结果
【模块三必选案例】班级: 2014年山西教育技术中级二期042班小组: G 组小组成员: 史继蕊、张丽琴、郝永红、康素芳、石艳萍、张煜、雷洪艳总结人姓名: 雷洪艳G 组《有理数的乘方》讨论结果感谢G 组老师们对我的信任,第三模块的案例分析总结让我来完成,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1、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这个问题,我们小组的七位老师保持了高度的一致认识,但也存在个别的独到见解。
大家都认为:陈老师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不同的认识:我和张丽琴老师还另外认为陈老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模式也不容忽视。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组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或深或浅保留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发现: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策略。
不同之处则是着眼点略有差异,各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谈论了自己对陈老师诸多教学策略所体现的地方进行了各自独到的理解。
比如:康素芳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情景教学策略体现在:请大家动手折的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活动。
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策略体现在:学习幂的符号规律时,老师通过问题思考和探究的全过程。
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回答上面折纸问题中折10次、20次、30次、50次以致100次的层数了,你能用新学习的乘方运算表示上面的结果吗?”张丽琴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1)情境教学策略。
他引导学生动手折纸,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 自主学习策略。
陈老师用运算题启发学生思考,对幂的符号规律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
(3)探究、启发式教学策略。
他启发学生边练习边思考从进而得出结论。
郝永红老师认为陈老师的情境教学策略体现在引导学生折纸并思考解释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体现在新授讲解有理数乘方概念时,由小学时学会的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体体积公式等去解释,引导学生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模块化教学案例
模块化教学案例在教育领域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模块化教学是其中一种备受关注的方法,它以模块为单位进行教学,将知识划分成独立的部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本文将通过一个模块化教学案例来说明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案例名称:饮食营养简介:饮食营养是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关注的重要话题,通过模块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习和接触到有关饮食营养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模块一:食物分类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不同食物的分类和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食物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根据食物的颜色可以分为红色食物、绿色食物等等。
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将了解到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和功效,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模块二:膳食均衡膳食均衡是指摄入适量且各种营养素配比合理的饮食习惯。
在本模块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制定一个膳食均衡的饮食计划。
学生将学习到各类营养素的作用和需要摄入的量,同时了解到不同人群对营养的需求也不同。
通过模块化教学,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应用膳食均衡的原则。
模块三:饮食习惯与健康这个模块将引导学生认识到饮食习惯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学生可以意识到饮食对身体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正不良饮食习惯,并制定个人的健康饮食计划。
通过这个模块,学生将理解到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身体的积极影响。
模块四:食物安全食物安全是指食物在生产、存储、运输和加工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控制。
在这个模块中,学生将学习到食物安全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食物安全事件,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这个模块的学习将增强学生对饮食安全的意识,并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食物选择。
结语:通过以上的模块化教学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教学在饮食营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宇宙的探索》案例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
《宇宙的探索》案例分析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宇宙的探索》案例分析1、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哪些“支架“呢?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答: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支架“:(1)对太阳系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2)准备好8个信封,为每小组的5位同学指明了各自的任务,使每位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3)给学生推荐了 3 个专业网站,方便学生查找相关知识,避免浪费学习时间;(4)临下课,潘老师又给学生出了一道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开展后继学习。
2、你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否合适?答:我认为支架式教学中的“支架“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要有一个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情境;(2)要有为学生提供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3)学生要进行合作学习,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我认为潘老师设计的“支架“是比较合适的。
3、想一想,潘老师为什么要在小组中随机选择同学进行讲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这样做有利于合作学习,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对潘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答:潘老师最后的分组展示与评价阶段,只是给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颁发了“优秀太空导游“的奖状,对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并没有体现,所以建议不但要奖励小组还要奖励个人,这样才有利于每位学生的发展。
5、你认为潘老师的这堂课有哪些优点?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和应该注意的方面?答:潘老师的这堂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既能独立探索又能合作学习,在教师预定的脚手架中逐步攀升,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教学。
模块三可选案例上《卫星运行》案例分析
《卫星运行时间》案例分析1、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新课程的讲解是否有关?有什么关系?答:林老师在上课最开始进行的复习与后面的新课程讲解有很大的关联程度。
课前进行口算、估算及速算的复习是对新知的学习起着引导的作用,促进了学生对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这个新知识的理解。
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降低了新课程教学的难度。
整个学习过程起到铺垫的作用,有效地展示了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既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2、林老师在进入正题前,创设了一个什么情境?这对于教学有什么帮助?答:林老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学过的乘法方法后,为新课程“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笔算方法”的学习,巧妙地创设了一个情境——“卫星运行时间”。
林老师利用视频播放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运行情况,让学生回答卫星绕行地球不同圈数所用的时间,设置问题情境,提供有助于形成三位数与两位数乘法笔算方法的实例,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逐渐缩小观察范围,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要点上,利于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对新知识的掌握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成功的调动积极性,让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悦。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3、林老师在讲到114 ×21 这个式子的计算时,用了哪些策略?答:林老师在讲到114 ×21这个式子的计算时,用了以下三种策略。
第一,主导策略。
林老师确定教学起点为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一位数乘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安排了问题引入、估算、小组交流计算方法、讨论交流最佳算法等教学活动,选择卫星发射为问题情境,呈现教学材料,制作了视频资料,控制教学实施。
通过这些不同方面的合理设计,使学生能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第二,自主学习策略。
林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着眼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学”。
zjhzfy-297_周伟强_ A10_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发现”的故事》
zjhzfy-297_周伟强_ A10_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发现”的故事》《“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1,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积极地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将问题与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利用已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现实的问题,这样学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了学生“会学”的目的。
王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只是坡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习者必要的支持,是较为成功的。
王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能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学习。
2,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答:首先我觉得王老师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操作活动和分组讨论也是非常正确的。
但有三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是很好:一是在安排学生操作的时间上安排得不是很合理,操作和讨论不应受时间限制,应以学生的思考能力而灵活使用;二是学生的思考、操作方法都不一样,虽然他们能得出圆锥的侧面是扇形,但他们画的或模型的半径不一定会相同,会增加计算的难度;三是让同桌讨论不是很好,两人的思维还是比较狭窄,如果让前后两桌的同学一起讨论,会使答案更细腻更全面。
3,在课堂上总是会有像王楠那样反应快、基础好的学生,也会有像李默那样成绩较差的学生,怎样将每个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让基础较弱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开动脑筋呢?答:我觉得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首先就要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针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分层次教学。
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要有耐心,在问他们问题时,要以鼓励的眼神望着他,而且问题的难度要偏低一些,答对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分组讨论时,让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组,并在旁边鼓励他一起进行操作和讨论。
模块三 活动2:可选案例分析(上)〔100分〕
模块三活动2可选案例分析(上)《发现的故事》案例分析1.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呢?王老师的做法是否得当?答:当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出现困难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可以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启发,引导学生把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启发学生从相似的知识点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去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结果。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发现”问题出现困难一筹莫展时,王老师提示:“大家可以回顾一下刚才的扇形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除了从圆心角的角度来考虑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扇形面积占了圆面积的多少份呢?”王老师采取了缩小观察范围,转移学生注意,开拓学生思路,打破定向思维的方法,促进学生唤醒已有知识,将学习者的注意力从“圆心角”移开,去另寻途径,集中于“圆弧与圆周的比”这一关键点上。
最后,终于解决了问题。
在发现学习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以突显学习者的自主地位,达到学习者在探究过程中的能力提高目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王老师的引导及时降低了只是难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习者必要的支持,是比较成功的。
2.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设计的活动和分组是否合适呢?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和更合理的分组方法呢?答:在巩固发现成果阶段,王老师采取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活动,我认为合适。
这种活动是建立在“自主探究”环节基础上的巩固提高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设计。
分组的方法是两个同学为一组,进行一次比赛,要求大家不许拆开圆锥模型,利用手头的测量工具,求出它的侧面积,因为测量和计算,任务简单,所以两个人就能操作任务简单,一个同学负责测量和记录,另一个同学负责计算,2人足以完成。
当然也有“更好”的分组方法,我个人认为最有效的小组人员应该为4—6人,一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和一个学困生或二个优等生、二个中等生和二个学困生相结合。
模块三可选案例分析下《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案例分析时秀杰1、你是否赞同汪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直接给予反馈而是采用学生互评的做法?为什么?答:我比较赞同汪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直接给予反馈而是采用学生互评的做法。
不直接给予反馈而是采用学生互评的做法更有助于学习目的的达成,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学生会站在比较公正客观的立场看待问题,同时也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
这样做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考空间,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并且在发言过程中无所顾忌,敢想敢说,这样做有利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老师也能通过更多学生的发言检查自学的效果和学习程度。
2、在小组活动后,学生互相评价时,汪老师是如何进行引导的?答:在这个活动中,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传递策略中的提问策略老师通过提问开展有效的交互活动。
在小组活动后,学生互相评价时,汪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大家说得真好,那么哪个小组说得最好呢?”当学生的评语很笼统的时候,他把这个大问题又分成一些小问题来引导学生,“哪个小组的立意最好?”“哪个小组的表达最好?”,通过对大问题的逐个分解,大问题化做小问题,慢慢细化并引导学生回答。
学生的小组评价逐渐明确。
汪老师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故事流畅性和全文感情色彩等逐个方面让小组之间相互点评,孩子们渐渐地领悟到该怎样做小组汇报。
这是汪老师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注重细节。
3、你认为汪老师的课堂导入是否合适?答:汪老师的课堂导入很合适,创设游戏情景,在《幸福拍手歌》的歌声中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
唱完歌,顺势抛出问题“同学们,我们感到幸福时可以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问得非常贴切,从这个问题就自然过度到新课的学习了。
4、你在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哪些?答:我是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创设情景法,故事引入法,游戏引入,复习引入,图片引入,练习引入,检查预习效果引入等。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能力训练 模块三
6
第一节 成就动机真无价
1. 培养创业意识
1.2 创业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虽然很多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已开始 思索人生的意义,有的人产生了毕业后 当老板的创业意识,但这种意识是相当 薄弱的,而且大多数学生可能认为创业 离自己很遥远,从没有想过要自己创业。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正规的以课堂形式 为主的创业教育帮助大多数学生树立创 业意识,激发他们的创业动机。
30
第二节 思维方式需改变
2. 责任心强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具有的对自己、 家庭、组织及社会等主动担负责任的 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一 旦有责任心,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 出成熟的举动和行为,如尊老爱幼、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等。当我们在开 创人生事业的时候,需要对企业员工 担负责任,也需要对社会担负责任。
23
第二节 创业素质有哪些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能力训练
模块三 寻找机会费思量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01
成就动机真无价
02
创业素质有哪些
03
提升素质有妙招
— 2—
目过渡录页页 TRANSITION PAGE
Contents Page
01 成就动机真无价
• 创业动机的概念 • 创业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 创业兴趣对创业的影响
13
第一节 成就动机真无价
评分标准 积极参与访谈活动 按要求实施了访谈 访谈报告内容详尽,分析正确 PPT制作精美 其他
总分
满分 20 20 20 20 20 100
实际得分
表3-1 探索活动评价表
创新创业案例-模块三发掘创业机会-项目3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典型事件】
过人的商业头脑
破产至一无所有ຫໍສະໝຸດ 50万元再次创业, 一年还清债务
再次创业, 创立巨人网络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案例思考与讨论】
01 史玉柱采取了什么策略应对创业风险? 02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利用风险来开拓市场? 03 常用的创业风险处理方式有哪些? 04 作为一名创业者,当创业机会来临时,你是否
风险规避即选择放弃、 停止或拒绝等方式处理面临 的风险。 比如, 采取中止交易、 减少交易量、 放弃交 易或离开市场等方式避免风险的发生。
适合采用风险规避策略的情况有以下两种: 第一, 某种特定风险所致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相当大; 第二, 采用其他风险处理方法的成本超过其产生的效益。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创新创业案例分析 模块三 发掘创业机会
本模块的主要内容
项目1 分析创业环境
模块三 发掘创业机会
项目2 选择创业机会
防范创业风险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
——“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关键词】
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是指由于创业环境的 不确定性、 创业机会与创业企业的复杂性、 创业者与其 他创业相关人员的能力与可控资源的有限性等主客观因 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及其后果。 其 主要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风险因素, 即创业过程中有 可能遇到某些风险因素的干扰; 二是指一旦某些风险因 素真正出现, 创业者即会阶段性地遇到很难克服的困难, 导致创业活动难以推进, 甚至导致创业的失败。
案例:生死线上走出的路——“巨人”史玉柱的商海沉浮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有理数的乘方》分析阅读思考问题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式教学模式”。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启发思考:教师请学生动手折叠张,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边折叠边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并板书折叠的次数和对应的折叠层数,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 2 倍。
教师用贴近生活的情境来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提高:教师用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关系?运用新知识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引导学生看教科书 49 页—50 页,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渗透了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基于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四种教学模式阅读思考问题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种教学策略: 情景教学策略。
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
同时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②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陈老师设计了的运算题,在学生动手实践后启发思考:从这些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③探究式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实际操作性探究活动较多,充分体现这一特点。
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
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
”阅读思考问题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有理数乘方》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一)程序教学的教学模式。
程序教学的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内容细分成很多的小单元,并按照这些单元的逻辑关系顺序地排列起来,构成由易到难的很多小步子,让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尽量做出正确反应,教师(或教学机器)要在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做出一个反应之后立即反馈,出示正确答案。
在教学中陈老师把教学内容分成了由易到难的三个小单元:折纸、乘方的概念、幂的符号规律探究。
学生循序渐进,依次进行学习。
在每一步陈老师都有问题,学生解答正确后才进入下一环节。
(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1)呈现比较性组织者: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目的在于比较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
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纸。
本课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刚升入初中不久的学生,仍未脱稚气,折纸对于他们来说应该是很喜欢的游戏。
通过这一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发现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
(2)呈现新学习内容:即通过讲解、讨论、录像、作业等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或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必须逻辑清晰,让学生能容易地把握各个概念、原理之间的关联性。
另外,教师要注意集中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要使学生明确了解学习材料的组织方式,对整个学习过程有明确的方向感。
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陈老师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巩固练习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就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即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模拟导游实训-教学案例-模块3 项目1 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
案例一品尝精美菜肴,要因人而异一次导游员带领来自欧洲的游客到餐厅用餐,兴致勃勃地向游客推荐了该餐厅一道名菜——活鱼活吃:“那烧好的鱼端上来时,嘴巴和鳃还一张一张的,直到你把它的肉吃完。
这可是本餐厅厨师的一手绝活!”游客一听非但不领情,还提出了抗议,结果不欢而散。
原来西方人向来不能容忍残害动物的行为,有法律明文规定不能虐待动物。
【案例分析】在旅游团用餐时,地陪导游员应该简单介绍餐馆及其菜肴的特色,并推荐餐馆的特色名菜。
但是,在推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旅游者的国籍、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
在本案例中,导游员忽视文化的差异,想当然地以本地文化好恶强加于人,难免产生文化摩擦,引起了游客的抗议。
案例二购物,女性旅游团队永恒的话题小周是杭州某旅行社的实习导游员,旅行社派她接待一个来自北方的女性旅游团。
在上团之前,她在知识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对带好这个团非常有信心。
在带团的过程中,她发现只有一部分游客对她的讲解感兴趣,其他一部分总是在兴致勃勃地聊天,而游客们最感兴趣的是购物。
有的游客问小周怎样选择丝绸,哪里的丝绸卖得既好又便宜,还问小周杭州有哪些值得带回去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小周只能简单地回答几句,有的问题却只能遗憾地摇摇头。
因为她对这些问题太陌生了。
总之,整个行程小周让游客感觉很失望,小周也感觉这个团没有带好,心里也在后悔自己没有在购物方面多做准备,让游客的杭州之行留下了很多遗憾。
【案例分析】女性旅游团的最大特点是兴奋、热闹。
在旅游途中她们喜欢谈论家庭琐事、购物以及化妆等,同时也喜欢自由活动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拍照,思想容易开小差,人也经常走散、走失。
女性求全心理高,团队内时常会有一些小矛盾产生。
购物是女性旅游团队永恒的话题。
在商店购物时导游员要做好购物参谋工作,较为详细地介绍商品的特色,尤其是土特产。
做好这些工作,女游客们肯定会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
导游员在接待女性旅游团时,必须对当地的土特产知识做好充分准备,这样既满足了游客的要求,同时也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A 李佳拿着好几张大图还有一个大袋子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都好奇地看着她手里的东西,小声议论着老师拿的是什么。从开始学生就对李佳的东西产生了好奇心。
B 李佳老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六个小组,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学校的平面图和一套单词小卡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校这些场所的实际位置把单词贴在平面图上,比比看哪个小组贴得又快又准。通过比赛的方式调动起学生学习热情。
2.李佳老师让学生分成六组比赛哪个组贴得快,这样设计有什么用意?
答:李老师让学生分组比赛看起来在巩固所学知识,实际上在比赛中可以激发学生求胜的愿望,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当自己成为小组一员的时候,就会竭尽所能的为小组的荣誉而努力。通过与同伴的合作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活动中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取得胜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喜悦;失败了则可以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
3. 在下课之前,李佳给学生们布置了制作学校平面图的任务,您认为任务的选取合适吗?这样做的目的什么?
答:制作学校的平面图可以进一步的复习本课所学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和据了解。能够使学生更加的热爱学校,保护学校的环境。通过制作学校平面图还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C 动机教学策略 、D 合作学习策略
《幸福是什么》案例分析
1.你是否赞同汪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直接给予反馈而是采用学生互评的做法?为什么?
答:我不太赞同汪老师不直接给予反馈的这种做法。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汪老师采用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不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倾听其他同学意见的同时,自己必然要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还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不赞同的地方:课堂教学不仅有学生的学,还有教师的教,在这里汪老师应及时对学生表现做出引导。对于学生正确的地方给予肯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自信;对于学生理解有误的地方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所在,帮助学生提高。
5. 你认为汪老师的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答:汪老师的这节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学习中学会如何评价,课堂气氛热烈。改进的地方: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必要的引导,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若能有更加恰当的师生配合,课堂的效果会更好。
D “在下课之前,我还要给大家留一个作业,就是每人回去之后,自己设计一张我们学校的平面图,等到下节课的时候,来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掌握了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使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更上一个台阶。
5.从整堂课的教学来看,您认为李佳采取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教学策略?
答:从整堂课来看李佳采用的教学策略有一下四种:
模块三 可选案例分析
>《学校的平面设计图》案例分析
1. 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李佳结合图片进行教学,您认为这样做好吗 ? 为什么?
答:我觉得在李佳的这种做法非常好。首先利用图片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想知道为什么拿这些图片,图片用来做什么?利用图片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容易被各种图片所吸引。另外展示的学校各场所的图片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使学生容易跟随教师的思路前进。
我认为汪老师的课堂导入合适,课堂开始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入也不会生硬,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幸福。
4. 你在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哪些?
答:我在教学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情境导入、复习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直入主题导入等方法。
2.在小组活动后,学生互相评价时,汪老师是如何进行引导的?
答:在小组活动后,汪老师给了学生一个评价标准,但通过学生评价的过程发现学生对问题理解不清。汪老师又细化,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确立目标,给了学生以明确的方向,学生知道从哪入手,如何评价,怎样评价,评价什么。
3.你认为汪老师的课堂导入是否合适?
C “通过上面的活动,我相信大家已经掌握了今天要学习的单词,然而,英语学习只是认识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现在假设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你来负责向他介绍我们学校的情况,好,现在大家和自己的同桌进行练习,一会儿我们请两位同学来表演好不好?“通过设计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