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增长及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实验名称: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姓名:学号:系别:实验日期:同组同学名单:【实验原理】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不是无限的。

当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加剧,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从而降低了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直至种群停止增长,甚至种群数量下降。

逻辑斯蒂增长是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又称为阻滞增长。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进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实验目的】(1)认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2)领会逻辑斯蒂增长模型中生物学特性参数r与生态学特性参数K的重要作用。

【实验器材】光照培养箱、实体显微镜、凹玻片、移液枪、草履虫、鲁哥氏固定液。

【方法步骤】1.准备草履虫原液、草履虫培养液2.确定草履虫最初密度用移液枪取50μl原液于凹玻片上,,在实体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滴一滴鲁哥氏固定液,观察计数(重复4次)。

3.取培养液50mL,置于锥形瓶中,经计算加入适量原液,使N0=250-300个.(20℃和30℃各两瓶)4.封口、做标记、放入培养箱中5.对草履虫种群数量观察记录(每天定时,4次/瓶)6.根据实验数据估计Logistic方程参数(a、r、K),描绘Logistic增长曲线(K 由三点法求的,a、r由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方法得出)。

【实验结果】实验所获得数据如下(一)2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的相关数据1)草履虫数量动态观测记录表(k=13000a=3.3874r=0.6557)2)利用如下图所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a=3.3874r=0.65573)2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和实际估测曲线如下(二)3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的相关数据1)草履虫数量动态观测记录表(K=13500a=3.0469r=0.777)2)利用如下图所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a=3.0469r=0.7773)3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和实际估测曲线如下【分析讨论】通过对两个温度下的草履虫的培养统计观察分析得出,在30℃的条件下,对于草履虫,环境最大承载量较大,可以推断在适宜的较高温度下有利于草履虫的增长繁殖。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中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采集实地样本并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引言: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集合,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选择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生物群落的特点。

材料与方法:1. 实地调查:选择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湿地等,进行实地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应遵循采样原则,包括随机采样、割取样本等操作。

2. 数据记录:对于每个采样点,应准确记录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的分布等相关数据。

3. 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得出关于生物群落的统计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我们选取的生物群落调查区域为一片森林,共设立了10个样方。

通过对各个样方的调查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物种数量:在10个样方中,我们共发现了50种不同的物种。

其中包括10种鸟类、20种昆虫、15种植物和5种哺乳动物。

2. 物种多样性指数: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结果,我们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3.5。

这说明了该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3. 生态位分布:通过对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表明了各个物种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得出了一些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鸟类和昆虫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昆虫和植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于所调查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

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

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各种生物种群需要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的数量,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不同的生物种群根据其生活史特点和生境条件,采用不同的繁殖策略来实现种群的增长和生存。

一、繁殖策略的分类根据生物的繁殖成功率和繁殖后代数量,可以将繁殖策略分为两类:K型(拟稳态型)和R型(机会型)。

1. K型繁殖策略K型繁殖策略适用于稳定环境条件下的物种,其特点是繁殖过程中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源。

这类物种通常具有较低的繁殖速度和较长的繁殖周期。

它们繁殖后代数量较少,但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较多,以确保后代的生存率。

典型代表的物种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如熊和老虎。

2. R型繁殖策略R型繁殖策略适用于环境条件不稳定的物种,其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且繁殖后代数量较多。

它们通常在繁殖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和资源,以追求繁殖成功率和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这类物种的繁殖周期较短,后代的独立性较高。

典型代表的物种包括昆虫如蝗虫和鱼类如沙丁鱼。

二、生物的种群增长模式生物的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自身繁殖策略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指数增长和饱和增长两种模式。

1. 指数增长指数增长模式适用于环境条件良好、资源充足的物种。

在此模式下,种群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增长速度很快。

这是由于种群中每个个体都能成功繁殖,并且后代的存活率很高。

然而,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中的资源开始变得有限,种群增长速度会减缓。

2. 饱和增长饱和增长模式适用于环境资源有限的物种。

在此模式下,种群数量逐渐趋向稳定,不再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由于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无法继续快速增加。

种群数量可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三、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的关系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紧密相关。

K型繁殖策略的物种在稳定环境中通过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繁殖后代,以保证后代的生存率。

相比之下,R型繁殖策略的物种通过产生更多的后代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不同的繁殖策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种群动态也会发生变化。

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地域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生物群体数量和组成的变化情况。

而生境变化则是指生物群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本文将说明生物的种群动态是如何受到生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一、生物种群的增长与减少1.1 种群的增长生物种群的增长往往取决于其繁殖率和资源供给情况。

在良好的生境条件下,生物种群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具备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植物种子的萌发率高,生长快,能够快速形成茂盛的植被覆盖。

这将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促进其他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1.2 种群的减少相反,生物种群也有可能因为生境变化而减少。

例如,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被退化,减少了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从而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另外,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水域污染等也会导致生境破坏,进而减少了某些生物的栖息环境,使种群数量减少。

二、种群动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减少将引起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当某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时,不仅会增加其与其他物种的竞争,还可能导致食物链上其他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例如,当一种掠食者的数量增加时,它的猎物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其他以猎物为食的物种数量下降,整个食物链会受到影响。

2.2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的种群动态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物种多样性上。

当一个生境中的某一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将导致该生境中其他相关物种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一个湖泊中某种鱼类数量减少,将导致与之共生的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影响水体中的氧气浓度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三、适应与演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还推动了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在面临生境变化的压力下,一些物种可能会通过适应性进化来应对,进而形成新的种群。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1. 引言生态学实习是一次很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

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调研,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幼儿园生态环境的发现和思考。

2. 调研内容2.1 生态环境观察我们首先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发现幼儿园的校园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树木、花草等。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发现校园周边有一片小花坛,里面种植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这是幼儿园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2 动物观察我们对幼儿园的动物进行了观察,发现有许多鸟类在校园中自由飞行,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鸟类的存在也起到了自然的杂草控制和害虫抑制作用。

此外,幼儿园还有一只小狗作为校园的守卫和伴侣,小狗非常友好和孩子们亲近。

3. 思考与建议3.1 增加生态教育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议幼儿园能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生态教育,通过开展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关注生态系统的运行,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增加生物多样性幼儿园校园内的植物种类还有待扩大,建议可以引入更多的本地植物和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的垃圾分类教育、节约用水和节能的宣传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洁校园环境、种植树木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结论通过本次生态学实习,我们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在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生态教育、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

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种群是指在同一时空范围内,由同种生物个体组成的总体,而生态环境则是指生物体所处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

本文将从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相互关系以及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等方面探讨初中三年级生物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一、种群数量与分布种群数量与分布主要受到生物个体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中,种群数量会趋向于达到动态平衡。

例如,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多时,会导致资源竞争加剧,食物分配不均,最终会影响到个体的生存与繁衍。

相反,当某一种群的个体数量过少时,种群中的基因多样性会降低,从而减少了种群的适应力和生存能力。

种群的分布也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资源分布均匀的情况下,种群会呈现均匀分布。

例如,某一种植物的果实在树上分布均匀,吸引了大量动物前来食用;而当某一资源分布不均匀时,种群的分布会呈现集群分布。

例如,水生植物的栖息地通常在水边,而鸟类就会集中在这些地方。

二、种群相互关系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合作和共生等相互关系。

竞争是指不同种群之间为了获取有限资源而产生的争夺行为。

例如,食肉动物之间为了捕食同一种猎物而展开的竞争。

合作是指同种群或不同种群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展开的行为。

例如,蚂蚁的分工合作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合作行为。

共生则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是互利共生、互补共生或寄生共生。

例如,蜜蜂从花朵中获取食物的同时,也帮助花朵传播花粉,实现了互利共生。

三、种群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种群与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质量和稳定性对种群的生存和繁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如果水体受到污染,水生动植物的种群数量会减少,种群结构会发生变化。

同时,种群的存在和活动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例如,种群的繁殖行为会改变物种的分布格局,一些植物的生长能力也会受到动物种群的影响。

种群点格局实验报告(3篇)

种群点格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点格局分析方法,探究某特定植物种群在特定生境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分布规律,并探讨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植物种群:某特定植物种群的个体。

- 研究区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境,如森林、草地、农田等。

2. 实验方法:- 样地设置:在研究区域内随机设置多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根据种群密度和分布特征确定。

- 数据采集:在每个样地内,采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个体进行实地调查,记录每个个体的坐标、种名、胸径等数据。

- 数据处理:- 点格局分析:利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植物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数据整理:将采集到的数据整理成表格形式,便于后续分析。

- 点格局分析:采用软件(如R、MATLAB等)进行点格局分析,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聚集指数:如Moran's I、Getis-Ord Gi等,用于衡量种群个体的聚集程度。

- 空间关联性分析:如Ripley's K函数分析,用于分析种群个体之间的空间关联性。

- 环境因素分析: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分析影响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三、实验结果1.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通过点格局分析,发现该植物种群在研究区域内呈现聚集分布格局,聚集程度较高。

- 聚集指数(如Moran's I)为正值,说明种群个体之间存在正的空间关联性。

2. 空间关联性分析:- Ripley's K函数分析结果显示,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种群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距离增大,关联性减弱。

3. 环境因素分析:- 结合环境因子数据,发现以下因素对种群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 土壤湿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正相关,土壤湿度越高,聚集程度越高。

- 光照强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负相关,光照强度越强,聚集程度越低。

- 地形坡度:与种群聚集程度呈负相关,坡度越大,聚集程度越低。

四、实验结论1. 该植物种群在研究区域内呈现聚集分布格局,个体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性。

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学

生态学中的种群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种群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同种群之间相互作用以及群体生长、繁殖和死亡等生命历程,以及环境变化对群体演化和适应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一、群体生命历程种群生态学主要关注生物的群体性繁殖和死亡过程,包括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繁殖方式等。

这些因素组成了生物群体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属性,构成了生态系统不同阶段演变的基础。

研究群体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问题是种群密度的影响。

种群密度是与生物的散布和相互作用有关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种群的数量超过其资源和生境所能承受的数量时,享有资源的个体数量就会减少,导致一系列影响:竞争加剧,繁殖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等。

二、相互作用在一个生态系统的群落中,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这些相互作用可以是合作的,例如共同寻找食物、相互协助防御同类;也可以是竞争的,例如争夺食物、配偶或栖息地。

同种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种群生态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当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出某种程度,就会出现影响群体生产力、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的问题。

三、环境和适应相比之下,环境因素对种群的作用是更加复杂和全面的。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天气、水文条件、植被、土壤、地形等。

这些环境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命历程,同时,生物也会适应这些环境因素。

例如,在寒冷的气候中,动物可能在身体上发生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更严酷的环境;植物也可能在不同的气候下选择更加适宜的生存策略,如生长阶段,果实大小和形态等。

最终,这些适应行为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种群生态学尝试揭示这种适应性转变的机制和规律。

四、群体生态学的意义种群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一个重要的分支,对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种群生态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生态系统整体灵敏性。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

海洋生态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研究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食物链、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理论,进一步探讨海洋环境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海洋生态学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底栖生物、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海藻、甲壳动物、鱼类等不同种类的生物。

2. 实验方法:在实验箱中构建海洋微生物生态系统,通过添加适量的海水和营养盐,模拟海洋环境中的营养循环。

随后观察生物生长情况,记录不同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

三、实验结果1. 在实验过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度迅速增加,导致浮游动物数量明显下降。

而底栖生物的数量则随着浮游植物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2. 通过观察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发现食物链是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

3.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海洋环境中的温度、光照等因素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环境因素的变化会对生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四、讨论与结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食物链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机制。

2. 同时,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不容忽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当务之急。

3.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过程,为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五、参考文献1. Smith, J. M., & Smith, O. (2018). Marine Ec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 Johnson, D. R., & Johnson, S. M. (2019). Oceanography and Marine Ec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实验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探讨实验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向和未来研究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数据处理和转换
对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和转换,以便更好地展示数据特征和 规律。
图表美化和优化
通过调整图表颜色、字体、标注等,使图表更加美观和易于理解 。
结果分析和解读方法介绍
0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包括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指
标,以初步了解数据分布和特征。
02
假设检验和方差分析
出可能的改进建议。
03
动物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不同类型栖息地特点
水生栖息地
包括淡水、咸水和沿海 等水域,提供丰富的食
物来源和避难所。
森林栖息地
具有多层植被结构,提 供丰富的食物、庇护所
和繁殖场所。
草原栖息地
开阔地区,食物来源相 对稀少但易于获取,有 利于动物观察和逃避天
敌。
沙漠栖息地
极端环境,食物和水源 稀缺,但部分动物已适
动物的生态学实验
汇报人:XX
2024-01-12
• 实验目的与背景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动物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 动物食物链与营养关系 • 动物繁殖与种群动态变化 • 动物行为观察与记录方法 • 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
01
实验目的与背景
研究动物生态行为
观察动物行为模式
记录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表现, 如觅食、繁殖、迁徙等。
营养关系对动物生存影响
营养来源
动物通过食物链获取所需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 矿物质等。
生存影响
营养关系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存。如果食物链受到破坏或营养来 源不足,动物可能会面临饥饿、生长缓慢、繁殖力下降等问题,甚至导致种群灭 绝。因此,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对动物生存至关重要。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井冈山大学校园植物多样性调查摘要:关键词:0 前言1 调查方法 1.1 样地选择:调查时间为2021年4月~5月,调查采用样方法。

选择井冈山大学校本部医护室侧面湿地松地,植被类型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地形为山地地带,地势较陡,面积约为5×5m2,在设立的样地内进行植物群落学和多样性调查。

1.2 植物资源调查:乔木层记录植物的种名、株数、高度、胸径、盖度及生长状况;灌木层和草本层记录每种植物的种名、盖度、高度及生长状况等信息(草本不包括野生种类)。

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显著度、相对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等,并进行分析讨论。

1.3 生命表的编制生命表是表达种群死亡过程的有力工具。

通过编制生命表,可获得有关种群存活率、存活曲线、生命期望、世代净增殖率、增长率等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我们依据生物性质划分年龄阶段,作为表中最左边的一列x,观察同一时期出生的同一群生物从出生到死亡各年龄阶段开始时的存活情况,将观测值nx列再x值右边一栏,根据这些值即可算出表中其他栏目数据。

p58 1.4 不同类型群落比较研究90通过对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的对比研究,探寻天然次生林群落与人工林群落在群落组成、结构群落的发展趋势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差异,充分认识自然群落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稳定性以及对环境改造作用的重要性。

p90 2 数据整理群落的结构特性及多样性分析85 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分析方法植物群落调查中,必须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数量特征,对物种组成进行数量分析是近代群落分析方法的基础。

选用的描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其他数据如下:多度:样地内各植物种的个体数。

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占样地内所有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多度=某物种个体数/所有物种个体数×100% 频度:某物种出现于样方的次数。

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占所有物种频度之和的百分比。

公式为:相对频度=某物种的频度/所有物种的频度之和×100% 显著度:某一物种的胸高(1.3m)断面积之和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第一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18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生物气候图的绘制(2)以两条均分为12段(代表12个月)的平行直线作为横坐标,并从左至右依次标出1月、2月、3 月、…、12月。

3、生物气候图的绘制:根据上述确定的坐标体系以及计算出来的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和逐月年平均温度,在坐标纸上绘制年平均降水量曲线,并标定图示(1)将降水曲线与温度曲线相交的区域填充不同的标志符。

如果温度曲线在上,降水曲线在下,两者间的区域表示干旱期,将此区域用小黑点填充;如果温度曲线在下,降水曲线在上,两者间的区域表示湿润期,将此区域用细黑竖线填充。

(2)月平均降水量超过100mm的区域用黑色填充。

(3)在降水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年均温度和总降水量。

(4)在温度轴的上方标明该站点的海拔高度和经纬度,并在温度轴上方的外侧,标出绝对最高温度。

(5)在双线横轴上将月平均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黑色填充;将极端最低温度低于0℃的月份用斜线条填充。

(6)在气候图解的左上方注明站点的名称。

各地气候的气候数据: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根据实验内容部分所提供的四张各个地区的气象数据,制作出四张气候图解,其分别是位于新疆的三个城市乌鲁木齐,和田,阿勒泰和位于海洋边的城市新加坡1、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全年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冬天寒冷夏天炎热,温差大。

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最热的时候是7、9月份。

最寒冷的时候是12、1月份。

最热的时候的平均气温为23.7℃,最冷的时候的平均温度是-7.6℃。

降雨量并不丰富,气候干燥。

根据其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降雨量及年的每月平均温度来看,在乌鲁木齐地区的地性类型多为荒漠、林地、草原等2、和田: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冷而干旱,属于干旱荒漠型的气候。

春季升温快而第二次实验实验日期:2022年10月25日实验成绩:实验名称:种群内分布型的测定和生命表的编制至出现均匀分布;如果资源呈斑块分布,就可能导致动物种群集群分布。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

生态学实验报告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学科。

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本报告将介绍一个关于生态学的实验,探讨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人为的干扰,探究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具体而言,在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中,我们将分别设置高生物多样性和低生物多样性两个处理组,并观察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以了解各自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材料与方法:1.生态箱:我们使用了大小相似的生态箱,以模拟自然生态系统。

2.植物:选择了10种不同的植物,包括草本植物和灌木。

3.动物:选择了5种小型昆虫,作为生物种群。

4.土壤:从自然环境中采集土壤,以确保实验环境接近自然状态。

5.其他环境条件:包括光照、湿度和温度等。

实验步骤:1.在生态箱中分别放置高生物多样性和低生物多样性两个处理组。

2.高生物多样性组:将10种不同植物按照比例安排在不同区域,并添加相应的昆虫种群。

3.低生物多样性组:只选择3种植物和1种昆虫种群,以模拟低生物多样性条件。

4.观测和记录:定期观察和记录两个处理组的植物生长、昆虫数量和活动,以及土壤湿度等环境因素。

结果与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们发现高生物多样性组相比低生物多样性组表现出更高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在恶劣条件下,高生物多样性组的植物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生长状态,而低生物多样性组的植物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同时,在高生物多样性组中,昆虫数量也更为丰富,它们之间存在更复杂的食物链和相互依存关系。

这一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

生物多样性意味着更多种类的互动和相互作用,有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在高生物多样性组中,不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压力较小,并且存在着更多的生物控制和互惠共生现象,因此更容易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比之下,低生物多样性组中物种的相互作用较为简单,一旦出现干扰或变化,很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逻辑斯蒂方程

逻辑斯蒂方程

姓名 班级 学号 同组者 科目 生态学实验 题目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组别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实验目的】1. 认识到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2. 加深对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理解与认识,深刻领会该模型中生物学特性参数r 与环境因子参数——生态学特性参数K 的重要作用。

3. 学会如何通过实验估计出r 、K 两个参数和进行曲线拟合的方法。

【实验原理】逻辑斯蒂方程增长是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又称为阻滞增长。

种群在有限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是S 型的,它具有两个特点:(1)S 型增长曲线有一个上渐近线,即S 型增长曲线逐渐接近于某一个特定的最大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此值即为种群生存的最大环境容纳量,通常用K 表示。

当种群大小达到K 值的时候,将不再增长。

(2)S 型曲线是逐渐变化的,平滑的,不是骤然变化的。

逻辑斯蒂增长的数学模型:)(K N K rN dt dN -= 或 )1(K NrN dt dN -= 式中:dtdN——种群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率;N ——种群大小; t ——时间;r ——种群的瞬间增长率; K ——环境容纳量; (KN-1)——“剩余空间”,即种群还可以继续利用的增长空间。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的积分式:rta e KN -+=1式中:a ——常数;e ——常数,自然对数的底。

【实验器材】 坐标纸、笔 【操作步骤】1.老师给出草履虫培养的种群数目,将下面的表格填好。

姓名 班级 学号 同组者 科目 生态学实验 题目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蒂增长 组别 *****2.将7天内的草履虫种群大小数据,标定在以时间为横坐标、草履虫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的平面坐标系中,从得到的散点图中不仅可以看出草履虫种群大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得到此环境下可以容纳草履虫的最大环境容纳量K 。

通常从平衡点以后,选取最大的一个N ,以防止在计算)(NNK In -的过程中真数出现负值。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

生态学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本次生态学实习是我大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性课程,旨在通过对实地生态环境的考察、实验等方式,着重让学生理解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

为期两周的生态学实习经过前期安排和准备,于7月开展。

二、实习地点及任务本次实习地点为青青草原,主要任务为分析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特点,并在此背景下进行实验研究,了解生态过程,并对未来的生态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具体实习任务如下:1.实地考察和调查该地区生态环境,重点关注该地区气候、物种丰富度、土地利用、人类活动等因素对其生态系统的影响;2.基于实地调查与采样结果和相关数据,依次进行生态过程的分析,并构建该区域生态系统图谱;3.设计实验并开展实验研究,探讨环境因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4.根据实验研究结果,提出可行性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议。

三、实习过程3.1 实地考察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我们依据班主任的指导,制定了该地区的调查方案。

最终的调查方案主要采用的是实地考察和采样的方法,重点记录该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及其环境信息。

在实地考察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受到气候更替、植被破坏和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生态系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使得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并且需要诸多方面的全面掌控。

3.2 生态系统分析及构建生态系统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我们根据对该地区的考察和采样数据分析后,得出了相关的生态过程和特点,并叠加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生态系统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该地区气候环境的变化、物种的消失和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加重,这些影响因素是造成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原因。

在对气候等因素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该地区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如春秋季节干湿变化不稳定、大气污染等。

与此同时,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破坏,这些损害使得该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趋于复杂,而且导致该区域的土地和水资源得到了浪费和消耗。

此外现代化的工业化、生产化和人口增加也规模灾害了该地区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生态学基础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生态学基础实验实验日期: 2023年10月25日实验地点:生态实验室实验目的:1. 了解生态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

2. 学习生态调查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步骤。

3. 掌握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因子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分布和繁殖的各种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子(如光、温度、水分、土壤等)和生物因子(如食物、竞争、捕食等)。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

实验材料与仪器:- 生态调查工具:指南针、测量尺、地形图、样方法工具(如五点取样器、样方框等)- 数据记录表格- 电脑及统计软件(如SPSS、Excel等)- 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如温度计、湿度计、pH计等)实验方法与步骤:一、生态调查1. 确定调查区域:选择一片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湿地等。

2. 确定调查方法:根据调查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如样方法、样带法、样方法等。

3. 生态因子测量:使用生态因子测量工具,对调查区域内的光、温度、水分、土壤等生态因子进行测量。

4. 生物种群调查:在调查区域内,采用样方法或样带法,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进行计数和统计。

二、数据记录与分析1. 将调查数据记录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2. 使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如计算种群密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宽度等。

3. 分析生态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的影响,探讨生态因子与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实验结果:一、生态因子测量结果- 光照强度:平均值为1000 umol m-2 s-1- 温度:平均值为25℃- 水分:平均值为60%- 土壤pH:平均值为6.5二、生物种群调查结果- 植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500株/m²- 动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30只/m²- 微生物种群密度:平均值为1×10⁹个/g土壤三、数据分析结果1. 光照强度对植物种群密度有显著影响,光照强度越高,植物种群密度越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种群增长极环境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Logistic 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进行种群增长的研究分析。

2.了解小球藻的培养过程,掌握Logistic 增长曲线绘制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因受空间,食物等必需资源的限制,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时因数量少而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但是随着环境阻力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资源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下去。

种群的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动物种群不可能持续呈“J ”型增长。

随着数量的上升,个体间为资源的竞争相应增加,以至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数量停止增加甚至下降。

逻辑斯谛 (Logistic) 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

Logistic 方程表达式如下:
dN/dt=rN[1-(N/K)]
式中,N 是在时间t 时的种群数量,K 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r 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Logstic 增长方程所描述的增长曲线呈“S ”型,如图所示:
该模型有2个基本假设:
(1)设想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K 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不再增长,即dN/dt=0 (2)假设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是简单地与个体数量的增加成正相关。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光照培养箱、三角瓶、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小球藻、小球藻培养液。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取10mL藻种培养液转移至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入110mL培养液),震荡均匀测定OD650值(以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重复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起始浓度;每组四瓶。

2.帖上标签,日期、组名等。

3.三角瓶置于光温培养箱中,分别在20℃和30℃、12小时光照条件下连续培养一周,每天定时观测一次(测定前振荡均匀,每次测定用同一仪器和比色皿),记录OD650值。

4.根据测定的OD650值绘制种群的增长曲线。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不同温度下的K值
K值(20℃样本1)K值(20℃样本2)K值(20℃平均值)
0.535 0.513 0.529
K值(30℃样本1)K值(30℃样本2)K值(30℃平均值)
0.472 0.425 0.44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
(1)增长曲线,分析不同温度下种群增长轨迹的差异;
从上述种群增长曲线可以看出,在2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是持续性的,并且增长速度逐渐增加,而在3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也是持续性的,但是增长速度在第3~4天出现了峰值,并在随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2)计算K 值,并分析不同温度下的差异; 通过三点法:
K=[2N 1N 2N 3-N 2
2(N 1+N 2)]/(N 1N 2-N 2
2)
N1,N2,N3分别为间隔时间基本相等的三个种群的数量,要求间隔时间相隔尽量大一些。

K 值(20℃样本1) K 值(20℃样本2) K 值(20℃平均值)
0.535 0.513 0.529
K 值(30℃样本1) K 值(30℃样本2) K 值(30℃平均值)
0.472 0.425 0.447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下的K值要大于30℃条件下的K值,也就是说,20℃下的单位体积对小球藻的容纳量要大于30℃条件下的容纳量。

(3)快速增长时间段,并分析温度的影响;
从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快速增长的时间段在20℃和30℃有所不同,20℃时速度增长在测量范围内没有出现峰值,呈现不明显的指数增长模式,而30℃则在第3~4天出现了峰值,呈现“S”型曲线,原因在于20℃的小球藻环境容纳量要大于30℃条件,而7天之后的小球藻数量没有再进行测算,因而出现了这种曲线增长情况。

七、讨论、心得
(1)在20℃条件下,第1天到第2天都是调整期,第3到第7天为对数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基本呈现指数型,在开始时,各环境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由于种群个体数较小,所以密度增长缓慢,随着时间延长,由于环境阻力的影响,小球藻的增长速率开始加快,证明其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之中。

由于本次实验的观测次数仅有7次,所以停留在了指数增长时期。

(2)在30℃条件下,第1~2天为调整期,第3~4天为指数增长期,而随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基本呈现逻辑斯蒂增长曲线。

小球藻在不同温度下的增长速度有所差异,除了温度之外,培养瓶当中有可能存在其它因素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影响。

(3)实验过程中,由于基本每天测量的同学有所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与操作差异,所用的机器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在后期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到模型的建立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本实验的逻辑斯蒂曲线类型应该为S型,在开始时,各环境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且种内斗争几乎为零,但由于种群个体数较小,所以密度增长会比较缓慢,随着时间延长,小球藻的增长会加快,理论上会在1/2K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如果延长测算时间,那么预计在后期随着培养液浓度降低、PH值改变、种内斗争加大等,小球藻密度会开始下降,此时环境将不再适宜小球藻的生长。

(4)30℃条件下种群增长比20℃增长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最开始的四天当中,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0摄氏度条件下比20摄氏度小球藻增长速度快。

在第四天,30摄氏度条件下的小球藻的OD值基本是20摄氏度条件下的2倍,基本可以认为此时3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密度是20摄氏度条件下的2倍,说明在30摄氏度时更适合于小球藻的增长繁殖。

第四天以后,20摄氏度条件仍然保持之前的速度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长,保持原有的速率稳定增长。

30摄氏度条件下总体数量仍然增加,却呈现了明显的速率下降趋势。

我们猜想是因为30摄氏度时种群增加快,种群数量大,资源消耗快,导致的环境阻力对小球藻的繁殖造成的不利条件。

而此
时20摄氏度条件时的种群密度不大,营养资源也相对充足,没有达到最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还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率。

(5)观测最后一天,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小球藻数量少的原因分析:
我们已经分析出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条件下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速度,那为什么最后一天观测时不是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时小球藻数量更多或者持平呢?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原因。

30摄氏度条件下,温度高,小球藻繁快,但是生理活动也更加活跃,比如呼吸作用,那么消耗的养分也就越多,导致后期养分不足,不足以继续进行快速繁殖,因此增长开始缓慢,最后数量甚至少于2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繁殖条件。

所以,如果保持养分充足,空间足够,那么可以预测30摄氏度条件下的小球藻的数量会高于20摄氏度条件。

且曲线形式会像20摄氏度条件下一样呈现一次函数的线性关系,只是曲线的增长速率更快,表现为曲线更加陡峭。

附录:小球藻OD值原始记录表
表1 小球藻OD值记录表
时间20℃样本1 20℃样本2 20℃平均值30℃样本1 30℃样本2 30℃平均值2015.9.24 0.091 0.092 0.092 0.094 0.093 0.094 2015.9.25 0.110 0.104 0.107 0.134 0.133 0.134 2015.9.26 0.162 0.155 0.159 0.258 0.257 0.258 2015.9.27 0.242 0.230 0.236 0.375 0.338 0.357 2015.9.28 0.303 0.283 0.293 0.358 0.340 0.349 2015.9.29 0.382 0.344 0.363 0.374 0.376 0.375 2015.9.30 0.462 0.410 0.436 0.440 0.404 0.4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